地缘政治学·第十一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地缘政治学·第十一

地缘政治学·第十一

作者:路易·C·佩尔蒂尔·美国

            G·埃特泽尔·珀西 ·美国

出自————《军事地理学概论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本章使用的地缘政治学一词,指的是政治关系地理学,特别是国际政治关系地理学。它是研究地理位置因素对民众态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国家外交活动的影响的科学。就这个意义上说,这项研究无异于制定一项纪律,用以规定建立一支军队所需的一切,或根本不需要建立军队。要认清任何特定地区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变化情况,有必要把领土(原始环境)同其占有者的反应联系起来。在自然景观和人的因素之间只能有一种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换句话说,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是建立在一种由形形色色的项目组成的基础之上的,必须将这些项目组合起来用以说明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取得的进步。治理国家的精神支柱——地缘政治力量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出现在地球上,但需要人的加工润色和判断才能将这种力量和治国的有效手段结合起来。

   这样,地缘政治学作为起媒介作用的科学便扩展到地理、历史、政治学科以及国际关系领域,而在国家战略中体现出来。地缘政治学在许多方面和大战略相类似,在注视国际动向及其可能的发展演变时,主要是通过外交渠道,而不是通过五角大楼、白厅和政治局(现为主席团)的出谋划策的会议桌。

   分析历史是开展地缘政治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但同时必须着重指出,在根据学科的研究任务而对特定情况进行判断时,就历史情况进行推断并不是目的。但是,进行历史回顾是有益的,其目的在于研究有关各方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帮助人们估计在一特定地点的各种不同因素以及预计会出现的各种不同因素的意义。

   战略评价是无止境的,因为地区分析、历史回顾、多重因素分析等方法都应运用上,也就是说要进行多元变量分析。

   地缘政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大批作家推导出了它的立论前提,并在长时间内逐渐形成了它的概念。在这些有名作家中,除了一位赋予此学科以现名的瑞典政治学教授 [ 注:鲁道夫·克伦,一直活到1922年,是一位备受德国地缘政治学派推崇的人物。他给这门学科取名“地缘政治学”,此学科最初仅研究国家领土方面的问题。 ] 外,还有德国的、英国的和美国的作家。德国人在发展系统地区分析方面所作的工作应予肯定。他们发现,观察或了解到的地点的资料是能够分类贮存的。这样,便可以从各个方面重新审查一个地点或一个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其强处和弱点。先是少将后是教授的卡尔·豪斯霍费尔,通过他创办的设在慕尼黑的“地缘政治研究所”为发展这个学科的体系做了大量工作,扩大了研究内容,把财政、人物、社会风俗等因素也包括了进去。他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著作颇多,据说其著述为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有关资料。

   英国伦敦大学的经济和政治学院地理学教授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最早从事全球范围陆海分布的研究,内容包括陆地和海洋的空间位置关系及海上的通达性,接着便研究各国由位置因素决定的弱点等。他和他的追随者的著作似乎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起过影响作用。他于1904年强调提出的“大陆心脏说”给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德国所处的大陆位置,它比岛国英国更能从该理论中获益。

   美国的地缘政治学家以海军史学家、海军上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和耶鲁大学教授尼古拉斯·斯派克曼为代表,属地缘政治学的中间学派。他们侧重于研究世俗方面的问题,例如军事基地及其配置、作战半径、后勤保障的有利条件和国家的经济力量等。同德国的做法相反,美国人和英国人更偏重于发展国力分析。回忆往事,看来美国的地缘政治分析不如德国的尖锐,为在高层次上判断形势和制定计划留有较大的余地。

   目标和估量 通过同别的学科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地缘政治学提供的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对外交活动和国家政策的制定发挥了作用。它赋予政治行动以现实的地理依据。由于地缘政治学直接接触物质世界,因此有助于使抽象的战略概念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军事地理学作为一门军事科学反过来能对地缘政治学作出贡献,使其更加现实,可以说是把演员推到舞台上去表演。军事地理学对形势的分析估计完全可以作为判断战略意图的标准,但是一般来讲,战略意图的贯彻和战术结构的拟定必须统一于一项计划中。战略的可行性也有可能取决于战术能力。如果一项计划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能兑现,那么这项现实的计划几乎就不存在了。

   地缘政治学在实际运用中,为了搞清互相冲突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而对国力要素、通达性、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分析,看来是运用地理学来制定政策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可以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可以这样说,地缘政治学是军事地理、战略和外交的交叉学科。

   地缘政治学的涵义 地缘政治学概念包含着地理与外交关系之间广泛的联系,不管外交关系是稳定的还是变化的。这门学科着重解决这样两个问题,即:“一个位于不同地点或具有不同环境组合的国家在外交政策方面会有些什么不同?”以及“怎样才能最的效地运用这些解决办法去达成国家的目标?”

   上述问题主要同空间关系,位置的几何要素和国力潜力有关,所有这一切代表着位置的环境要素。它们取决于距离和通达性两方面的广义概念,诸如陆海分布、世界海岸线的性质和地貌情况,或者是按照狭义的概念,例如景观构造和大气现象等。它们还取决于本章后面部分将要概述的对地缘政治中心的判断和评价,甚至还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详细情况,例如切申的工业化水平,奥伊彭和马尔梅迪的铁路系统完善程度、萨尔的矿藏以及柏林的“柏林墙”等情况。

   如今,战略位置的概念在重要性方面并未降低。施加任何影响仍然要以通达性作为基础。因此,实力中心和交通线路的相对位置对判断战略位置仍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缘政治分析应包括对各个实力中心的力量的间隔距离的评价以及对运输和通信线路的长度、可靠性和能力的评价。

   地缘政治结构蕴含的力量可以用资源和经济潜力来表示。而资源和经济潜力可以大体上被看作是人力资源包含的诸要素,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社会结构和心理特征的一种表现,而且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源可利用性和资源开发能力的一种表现。所以,地缘政治的主要实力中心同居民中心、生产中心或商业中心是一致的,并且主要的实力中心也构成防务机构的中心。这些实力中心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它们拥有的有利条件的多寡和对外施加影响的速度和范围。支撑一国防务的国民经济总体能力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概略数值上(参见图8)。在这一级地缘政治分析中不必把军事实力同经济实力或政治实力分开,因为所有的实力中心都可能成为敌国的目标。这样,一切实力中心都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威胁感,或者觉得被敌国紧紧地盯上了,或者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到就在敌国的视线之内。

图8 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估计数

   外交的地缘政治基础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一国的相对力量规定着它达成国际目标的能力。但是,在同一复杂的概念中,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国力随着实力中心的对外通达性而异。因此,一国的力量决定着它通过外交手段来强行解决问题的深度。在现代实际生活中,增强国际政治力量的办法是通过若干国家结成同盟或国际组织,即俗称的“实力集团”。这些实力集团具有“超级国家”的某些特征。

   今日超级国家的模式不止一种。它可能是一个通常有特定目的的明确的集团,尽管它仅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例如东南亚条约组织或美、澳、新条约组织即属于这种类型。它也可能是一种由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国家及其盟国结成的联盟,如华沙条约组织那样。除了上述两种类型外,还有区域性的联盟和由前殖民地结成的联合体,虽然它们未必够格贴上超级国家的标签。这些国家因为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共同的文化遗产而组成国际集团,例如阿拉伯联盟、美洲国家组织以及由三十多个新近独立的非洲国家结成的约8、9个强弱、盛衰情况不同的集团。

   地缘政治中心

   地缘政治学是一门真正的全球性科学。在今日的世界上,各国彼此之间不断地互相影响。即便是大陆和半球也不能与世隔离,各个实力中心在确定与世界的位置关系,对外活动,贸易往来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的联系构通方面都存在着强烈的依存性。国家的军事威力就反映出这些复杂性,通过计算武装土兵的数量,钢铁生产指数或者主观上试图以人的商数来衡量战斗意志都不能直接作出实力状况的评价。所以,任何有效的实力分析方法至少应把全球结构分成一个个有机的部分,每个有机部分才能以恰当的观察事物的方法现实地集中注意整体中的一个环节。

   世界力量的分布 我们目前所了解的国际战争的主要动因来源于任一特定时候世界主权国家现行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国家机器在其影响力方面要超出国家领土范围内其他一切政治权力。它控制着内部实体及附属地区的行政管理权。同时,它在超级国家活动的决策或地区性集体活动方向的决策中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它在其主权范围内,能够建立、撤销或重划基层民政区并改变其附属地区的地位。在国际范围这一级,除了使用武力的情况以外,只有国家机器能够决定是否参加超国家集团,或者是参与到什么程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也许永远不会有一支国际力量具有维持世界秩序的能力和权威,或者为着共同的利益可以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人们可以设想,共产党统治世界的目标(或用共产党的话说解放全世界)是一种想不冒破坏法律的危险而建立全球秩序的荒诞的做法。

   迄今,这些规则并不令人费解——民族国家在世界事务中掌握着无所不包的力量。但是,在整个主权结构中存在着125个左右的独立国家。它们在面积、人口、资源或任何其他自然和人文条件方面彼此间极少完全相似。世界上幅员最大的国家(苏联),其面积大于97个小国面积的总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其人口多于96个人口少的国家的总人口。有一些国家资源潜力大,能够发展并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另一些国家实际上没有什么资源,仅能勉强维持其居民的生计。此外,还有100个以上附属地区(大多数是岛屿和群岛)虽然它们集中地处于10个主权国的控制之下,还是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在主权国中间出现的极端不协调并产生不和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1943年以来有56个新独立的国家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没有悠久的传统,没有多方面的政治经验,也不具备有生存力的国家通常应具备的、经过考验的或被证明了的行政管理能力。拿法国和德国跟卢旺达、牙买加、老挝和西萨摩亚进行对比,脑海中便会出现地缘政治概念上的明显差别。

   在本世纪50年代初期,世界上出现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构成的两极世界格局。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通过选择或出于需要,没有多大选择余地,只能不是对这一国就是对另一国表示忠诚和同情,或者声称执行中立政策。持中立态度的国家通常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消极的中立主义,政府竭力避免介入两个超级大国的事务;另一种是积极的中立主义,政府向两个或其中一个大国提出各种要求,或者采取蔑视态度。采取后一态度的国家,其目的是通过“利用一方压另一方”的手段,使西方世界或共产党世界、或两者都向其作出让步,非洲和亚洲某些新独立国家在政治上的一些古怪行径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国际事态的发展变化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世界的政治格局,人们现在必须承认已出现一个多极世界。美、苏两国决不会放弃它们在世界权力结构中的主宰地位,然而在最近十年间,其他一些国家作为一些辅助的实力中心已经稳步地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这些力量相对较弱但不失为重要力量来源的国家联合起来,通过协调一致的努力,正试图进一步增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例如,统计资料表明:如果西欧国家能有效地联合起来的话,其累积起来的力量至少在理论上要超过苏联或美国的许多力量指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比荷卢经济联盟、共同市场和北欧的联合,所有这些都说明为实现这种类型的合并所作的努力。不过,这些国家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努力把各方面力量集合到一起,通常是困难重重的。尽管各国有潜力并且能从合作中得到明显的好处,但个别国家看来不愿为着共同事业而牺牲其本国的利益。由多国结成的超级国家充其量不过为建设他们的装甲部队掏点腰包而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使为数不多的国家要结成松散的联盟,也得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费力的试验,经过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才能完成。例如,一些阿拉伯国家试图与另一些阿拉伯国家结合在一面旗帜下,或是结成政治上强有力的集团,但却数次遭到失败。这种集体行动是与个别国家的利益相悖的,而对于集团中弱小成员国的雄心勃勃的领导人来说,更是一粒苦药丸。

   国力的自我中心 全球的国力发展情况遵循的并不是与主权国分布情况相一致的模式。准确地说,它是自我中心的设计,就任一特定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而言,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可以和有利于发展和保持国力的各种特殊条件。现仅就一般原则来说,国力结构就牵涉到由一特定的中心所提供的地理、经济、人口要素以及依据这些要素而决定的战略要素。由这样一个力量重心区积聚起来的力量是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动力——实力越强,发挥的作用越大。讨论国力的自我中心分布要基于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基本概念都以中心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为转移,它们是:(1)拥有的资源和条件;(2)与其他所有实力中心构成的相对位置。

   每个实力中心都涉及能够产生强、弱点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因此把实力中心的情况搞清楚就能对世界总体情况有个梗概的了解。下面几节将概略介绍世界上13个地理区域,揭示其内部的实力中心 [ 注:本表中排在一起的政治实体的集合体,具有某些共同的地理和政治特征。人们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些地区绝大多数相当于每日新闻中作为特写报导的地区,它们是:英裔美洲、苏联、西欧、东欧、中东、南亚、东南亚、远东、大洋洲、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 ] 的要点,或者指出区域的弱点,借此说明力量薄弱的原因。这样做的结果应该得出一种用以加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相互关系和由时距因素的缩短而促使人们注意的全球力量结构概念。

   实力中心

   英裔美洲 英裔美洲包括南部拉丁语系地区以外的北美大陆。在这一地区内,美国辅之以友好的加拿大,具有主要世界强国的特征。从西半球的防务考虑,最好把格陵兰也包括在内,尽管这个岛屿属丹麦国土的一部分。

   美国的东北部,包括五大湖区,加拿大的东南部,特别是圣劳伦斯河流域,资源丰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形成了主要的力量重心区。比其稍次但却重要的力量重心区是太平洋沿岸和墨西哥湾。这些象征着国家力量的地区反映了物资的富有和技术的进步,因此组成了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令人瞩目的中心。

   从战略角度观察问题,这些高度发达的重心区对于所在国来说是人力和军需品的主要来源。正由于它们具有这些作用,故在敌进攻时成为主要目标区。通过对这些重心区地位的分析,西半球防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最可能的威胁是来自空中的攻击,而任何反击措施的重点不外乎预警、截击和快速反应。预警系统可利用松树线(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界地区的北纬49°的雷达预警线)、中加拿大预警线和远程预警雷达线,或者派遣巡逻机沿大陆边缘进行监视。截击可利用奈基防空导弹设施。快速反应可运用肯尼迪角(即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中心)、北极星导弹潜艇或海外基地等多种多样的系统。大陆上这些防务系统最佳的地域配置,取决于假定的主要目标的位置、对攻击方向的判断以及对遭到攻击时可能的政治结盟情况的估计。

   文化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使英裔美洲进一步显示了为确保防务安全而增强实力地位的力量。这个地区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类似的历史、类似的政治态度以及该地区主要的两个大国在地理上的连贯性。虽然在美国西南部和加拿大东部地区的有影响的少数民族分别操西班牙语和法语,但操英语的居民在该地区处于支配地位。最后,除了美、加两国有着共同的边界外,加拿大没有别的邻国,美国也不存在比它和墨西哥的界河格兰德河因改道而带来的更为严重的边界问题。

   苏联 苏联兼并了被斯拉夫国家征服的许多混杂的种族和民族。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里,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支配着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里的大批农民、林业工人和牧民在发展生产方面显示出巨大的能力,并建立了一个比较现代化经济结构。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但看来首先在欧洲俄罗斯心脏建立起实力中心,而且现正加速向远至贝加尔湖的中西伯利亚扩展。象英裔美洲情况一样,人们能够一眼看出,苏联领土范围内的力量重心是在中部工业区、顿巴斯、乌拉尔地区和库兹巴斯。

   苏联的交通运输主要依赖铁路和内河航运,较少依赖公路。在极端严寒和解冻季节,交通运输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国家的内聚力取决于人民而不取决于通达性。

   这一地区占据了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所说的“心脏地带”的绝大部分。麦金德曾认为,谁占据了这一地区就有利于谁征服世界 [ 注:麦金德于1904年在其《历史的地理枢纽》(刊登《地理杂志》1904年第23期)一文中,首次提出“大陆心脏说”。当时,他强调的是一个具有内在力量的地区,这个地区陆上交通使陆地运动具有高度的机动性。这种“枢纽地区”就是他心目中的“心脏地带”。后来他修改了他的学说。1943年,麦金德在题为《圆形的世界与争取和平》(刊登《外交事务》杂志,1943年7月第21卷第4期)的文章中,将心脏地带的范围作了改动,取消了一些人口稀少的山区和林区。稍后,麦金德似又把心脏地带看作是建立在人口、资源和交通基础上的“实力基地”。 ] 。值得注意的是,麦金德原先设想的心脏地带基本上是人烟稀少、难以进入、满目荒凉的森林地区。因此,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过的情况下,有人控制了这样一个地区,看来是完全可能的。

   苏联地缘政治的要素在于占据欧亚大陆的中枢,但主要占据大陆的边缘。苏联中部为凹地。交通联系依赖冬季要结冰的水路。内陆的陆上道路不发达。所以,苏联不论是在沙皇时代,还是今天的共产党政府都很关心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土耳其海峡(黑海海峡)、印度洋和北中国海(指渤海、黄海和东海)。但在空运和火箭技术取得新的进展后已减少了对地面交通和联系的依赖。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共产党的试探活动大多在这个国家的周围地区,如柏林、中东和远东进行。然而近些年来,多数或至少部分由苏联或其代理人一手挑起的危及世界和平的纠纷地区远远超出了共产党世界和西方世界的接触地带,如在古巴、刚果和委内瑞拉的活动就是如此。这些由颠覆活动造成的广泛的国际冲突,说明苏联决心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不包括公开的常规战争或核战争在内的地缘政治力量,来打乱西方外交的正常秩序。

   西欧 西欧的东界难以确定。一直到几年前,俗称的“铁幕”才大体上把西方世界和共产党世界的分野定为西欧的确切东界。不过,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所处的位置同划定的界线不符,前者是共产党世界插进西方世界的飞地,后者由于实行的是非苏联牌号的共产主义,要有所区别。被东德领土包围的西柏林也属于周边地带内不连片的一种类型,而希腊和芬兰处在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以东的最南和最北边,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地处向西方世界延伸的突前位置,距巴黎和伦敦不超过500英里,这样就进一步打乱了地区界线在所有方向上的对称性。但是,对于西欧是由西方世界的18个国家组成的这一点不存在争议 [ 注:西欧包括冰岛、爱尔兰、英国、挪威、瑞典、丹麦、芬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士、联邦德国、奥地利和希腊,但不包括袖珍国(安道尔、摩纳哥等)、土耳其欧洲部分、马耳他和南斯拉夫。 ] 。

   西欧地区工业和商业活动高度集中,世界上别的地区无法与之相比。这里,教育水准最高,国际政治关系最为复杂。回顾西欧的历史就是回顾各帝国的扩张及崩溃和分裂的历史。该地区是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中心舞台,是现代殖民的发起地和熟练技术的发源地。

   西欧地区被硬性地分成两个文化地带。北部地区,即波罗的海和北海周边国家,居住操冰岛语(即北日耳曼语),固守某些德国的政治传统,为新教改革的倡导者。南部地区,即地中海周边国家,历史上一直和罗马帝国联系紧密而受其影响。拉丁语、罗马法律和罗马天主教是南部地区同北部地区在文化上存在差异的标志。当地对这种结构的运用和进行的过渡性改革,使当地形成别具特色的国家模式。

   西欧的主要实力中心大体上在北海盆地形成,东北偏东方向(如历史上汉萨同盟从事的扩张活动)和东南偏南方向(如历史上向苏伊士以东地区的扩张活动)为其延伸部分。所以,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区内,对在世界政治事务中起支配作用的极为重要的实力中心,显然不能为单独一个国家所控制。现在,西欧的大多数国家转而把各自的力量联合起来结成松散的联盟,从而构成了北大西洋联盟的心脏。除此,这个次大陆上的部分国家还通过建立欧洲共同市场求得内部的统一。

   至于西欧一些单个国家,整个说来在该地区作为政治和经济重心区的形成上起过突出的作用,它们曾以其固有的权利成为地缘政治的中心而在历史上留下令人注目的一页。在近500年内,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奥地利(尽管边界有过多次变动),都曾经是世界第一流强国。目前,英国和法国,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西欧18国中的其他一些国家,在世界上10个或12个最强大的国家中是举足轻重的。

   东欧 东欧在本章中特指仿效苏联政治体系的那些国家,另外加上共产党南斯拉夫,后者在以前是倒向苏联的。芬兰在地理上属于该地区,1919年脱离苏俄而独立,此后尽管其位置与苏联毗连而且苏联多次提出危险的建议,但芬兰一直未受共产党控制。如果欧洲划分成可以有一个东、西之间的“中间”地区,那目前东欧这个名称应由“中欧”代替。但是东西方按两极概念形成的分裂似趋向于把欧洲大陆分成两部分,而不是按纬度线划分成三部分。

   东欧地区因为长期居住着斯拉夫民族和芬兰——乌戈尔民族,他们大多信奉罗马天文教,所以与外部的统治——无论是俄国、土耳其、德国,还是奥匈帝国的——联系紧密。同时,这一地区还对泛斯拉夫主义有某些吸引力。这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俄国的征服,对俄国政体的认可和在华沙条约组织中的合作而加强了。但是近些年有迹象表明,这种一致性正在恶化,独立性正在抬头。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甚至捷克斯洛伐克都对跟着强大的苏联指挥捧转明显地表现出不满。

   东欧地区在文化发展方面仍然是很复杂的,因为外国移民,特别是由于处于统治地位的种族移民是明显的。城乡差别极大,而且由于错综复杂的文化沿革史,在城市范围内的各个市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先由贵族后由国家拥有大批土地以及发展采矿和现代制造业的历史,使得这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独特格局更为显著。

   由于存在着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因语言、宗教、声誉和历史地位上的差别而形成的各民族集团之间的冲突把该地区搞得四分五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该地区就曾有“破碎地带”之称,这一术语同一专用的地缘政治术语“巴尔干化”,描绘出帝国的四分五裂状况。

   在近20年中。大多数东欧国家采用了共产主义制度,尽管如此,对于西方来说通过到东欧一些首都城市和黑海海滨疗养地的频繁旅游,进入该地区的通达性正在不断改善。美国对波兰的援助和与罗马尼亚签订新的贸易协定,是进入东欧地区的另一些例子。而南斯拉夫则长时期以来一直同西欧各国和美国保持着公开的关系。

   东欧各国对国家自身力量的发展很少能够做主。从本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任何军备计划都听命于莫斯科,连高度工业化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例外。这些国家果真单独地或集体地重新调整自己的行动方针,将会显示出本地区的潜在能力,我们只要引证中欧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军事威力就可以了解这一点,如同昔日奥匈帝国在其富有魅力的年代里所显示的那样。然而,这种重新调整目前纯属毫无根据的猜测。

   中东 中东是一个无法精确划界的地区,通常指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的一片国家,其主要部分位于西南亚,北至苏联,东到阿富汗和西巴基斯坦。非洲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一直划入中东范围,有时甚至把远至大西洋岸的摩洛哥的大片北非土地也包括在内。虽然欧洲的保加利亚和希腊从前在制定其政治蓝图时也曾把目光投向苏伊士,但是位于欧洲部分的土耳其通常像界桩一样把欧、亚、非三洲分开了。中东地区是连接三大洲的纽带,沟通地中海、黑海、爱琴海、红海和波斯湾的陆桥,长期以来使中东起着十字路口的作用。中东大部地区清一色的荒漠景观加上几个政治实体拥有的巨大石油财富,还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事实上,该地区——主要是波斯湾沿岸——蕴藏的石油资源占世界探明储量的67%,产量占世界的近29%(1963年)。仅科威特一国,每天就生产近200万桶石油。

   该地区基于一种共同的书面语言以及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强烈的宗教习俗,在文化上有一致之处。然而,与这些一致性的因素相反,各国在历史、经济和社会形态方面的差别,尽管没有发展到不可开交的地步,但却也使得各种各样的政治实体不能和睦相处和寻求并行不悖的目标。泛阿拉伯大会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发挥的作用与其说是实际行动上的,毋宁说是理论上的。由于夹在阿拉伯国家中间的以色列的存在以及阿拉伯世界翼侧的土耳其和伊朗的文化影响,因而造成该地区在发展上明显的参差不齐。然而,由独立和半独立国家集团组成的现代中东地区也正是大奥斯曼帝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把其势力远远扩展至维也纳附近的中心地。

   中东地区每个大国都证明了自己具有真正影响世界力量的能力,土耳其在北约中所起的作用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在广大阿拉伯地区的政治影响就是证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还对南部和西部的新兴非洲国家施加着明显的政治影响,并且奋力倡导任何泛阿拉伯运动。但是,该地区没有由单独一国,甚至也没有由集体建立起来的用以支撑主要实力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看来中东地区注定只能充当一种与其他二流强国并列的角色,而且由于其内部的政治纷争,或者由于外部势力的渗透影响,中东地区不时出现极度紧张的局势。

   南亚 现在通称为南亚的地区,大致相当于英属印度时期的印度次大陆。把当时该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分成现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另外加上现存的边缘政治实体——阿富汗、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喜马拉雅山小王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几乎完全破坏了该地区多少有点大陆集团特征的形象,并且重新调整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前景。

   从地缘政治意义上说,南亚西部地区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主,是先前英-俄两国交互影响的地带;东部地区以印度佛教文化为主,为先前英-中两国交互影响的地带。

   除阿富汗和几个情况两可的喜马拉雅山王国外,整个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就从欧洲的控制下取得独立的地位。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浴血战争中造成分裂,现在两国的边界仍然笼罩着紧张气氛,特别是两国相接的克什米尔地区及其印、巴停火线两侧,形势更为紧张。中国于1962年对印度北部边地的进攻,暴露出该地是一块能导致严重摩擦的薄弱边境地带。印度的温和态度和不断对敌对的中国保持中立的努力,对西方和对印度本身都留下了不少问题。印度在其本国范围内也出现了许多麻烦。地区利益和文化利益截然不同的势力集团之间的冲突已导致政治上停滞不前。

   南亚较干燥的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历史上以农牧业著称,但经济不发达,无法树立起这一地区的民族形象。南亚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比较重视发展工业,但历史上长期由信仰伊斯兰教或基督教的民族统治,社会和经济结构受到局限,教育水准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部族社会还照样存在。

   印度半岛地区巨大的总人口过去一直没有转化为十分重要的国家力量,现在好象也不存在这种转化的现实可能性。仅仅语言的文化影响就产生了明显的结果,从独立以来形成许多新的内部邦界。各邦的地区利益压倒了国家的整体利益。由于现有资源的匮乏,技术水平的落后和发展资金的短缺,使充足的人力资源无法发挥作用。但是这些不利条件,巴基斯坦要比印度少一些,所以巴基斯坦作为南亚唯一的亲美国家,在东南亚条约组织中能够发挥颇为令人注目的作用。

   东南亚 东南亚是一个多国集团,很久以前曾被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有时是势不两立的公国。它们有着被迫就范统一的历史,也有着既遭欧洲国家又遭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东南亚由8个独立的国家组成,包括群岛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另外还有两个小附属国,即文荣(英国保护国)和葡属帝汶 [ 注:东南亚中南半岛包括6个国家,即缅甸、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 ] 。整个地区属于佛教和安南文化模式,历史上曾传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但影响不大。经济以农业为主,沿海一带集中分布有种植园和商业中心。内部继续存在着部族社会。各国大部地区不参与国家经济或政治。

   从总体上说,东南亚是一个数世纪来一直同中国互相影响的地带。历史上,中国对此地进行过断断续续的殖民活动,而部分国家一度是中华帝国的附属国。较早时期,该地区受到过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互影响,紧跟着又受到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互影响,到了近代则处于欧洲和中国的影响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利益集中到这一地区,除了以前与一些主权国家已经建立的联系外,目前还同菲律宾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东南亚各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夹在共产党世界和自由世界之间的一个两面受压的地带,美国在军事上介入,执行了目前在政治上受欢迎的遏制政策,这种政策首先在老挝,接着又在越南明显地受到欢迎。

   东南亚的8个国家,除了泰国以外,都是新近独立的,它们不仅要寻求国家的统一和做人的尊严,而且要就在多大程度上吸收中国、印度和西方的文化和政策作出正确决定。

   东南亚总的说来是亚洲的一个重要地区,是一个在国际纠葛中引人注目的世界集团。该地区作为欧洲(经由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等)至远东的必经之地以及连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海上交通要道,在全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该地区物产资源丰富,人口又不象附近的印度和中国那样过密,因此长期来对欧洲国家,而且近年来对中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一地区的个别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一心想要在本地区引人注目或发挥领导作用,但是它们当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足以持续地支持其势力扩展的工业基地。即使由这些国家组成理论上的集团,也难以建立和保持一种能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军事实力。

   远东 远东主要是由中国和日本帝国留存下来的地区(不包括东南亚和苏联版图内的地区)组成。作为一个地区,它仅具有一种含糊不清的在文化、历史和国家目标方面的一致性。在这个地区内,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远东有两个实力中心,一个在日本,另一个在中国的华东。

   两个朝鲜和两个中国使远东的地缘政治复杂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朝鲜摆脱日本的统治但未能保持独立,其北半部领土以人民共和国为幌子落入共产党手中。在辽阔的中国大陆也落入共产党政权手中时,它的流亡政府于四十年代末接管了福摩萨岛。这个通称台湾的岛屿现在作为中华民国合法政府的所在地而存在,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

   多年来,远东是俄国人、西欧人和美国人互相施加影响的地带,中国和日本一直试图作为支配力量插足其间。远东地区的冲突也可以说是以互相竞争的欧洲文化为一方同以单一的蒙古语族及其相关语族文化为另一方进行的主要较量。除干旱的内陆外,远东大部地区属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个地区在文化、语言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参差不齐,而且资源有限。它被两种对立的政权控制着——一个是作为海洋国家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另一个是历史上有过巨大发展和主要利益在陆上的中国。

   在亚洲生活水平最高、工业技术最先进的日本,作为这个大陆地缘政治力量的基础,具有独特的作用。自由释放出来的人的能量加上良好的通达性,使这个海岛帝国争得梦寐以求的显赫地位——这种努力早在二次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已见端倪。现在,日本在经济战线上遇到了挑战,但事实证明它仍不失为在各方面具有极大潜力的强国。

   大陆中国在远东乃至世界的力量结构中仍然是个谜。拥有比任何国家都要多的人口,既有已开发又有未开发的资源,又在一个敢做敢为的共产党政权控制之下,从北京发出的一些严厉的声明,听起来的确怪吓人的。面对这个不受束缚巨人的令人沮丧的情况,人们可以指出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几乎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在军事上除了以武力支持外部的盟国在陆地疆界以外进行渗透和在边境的小规模战斗中取得胜利外,也没有显赫的战绩。

   大洋洲 大洋洲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那些不包括在其他地区的太平洋诸岛,如新几内亚岛、萨摩亚群岛、斐济群岛和西南太平洋的其他一些小岛。它由前英国、德国和日本的殖民帝国(包括委任统治地和托管地)以及留剩的英、法殖民地所组成。从地缘政治上说,整个地区远离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冲突。曾几何时,西南太平洋诸岛作为北美至远东的基地和“踏脚石”而享有重要的地位。如今,技术上的进展已使这种地位大为减低。

   直到最近几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仍和它们早先在英联邦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向北半球人口较为稠密的工业国家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然而,这两个国家日益发达的工业已使它们具备了更大的自强能力并减少了对在半球间进行远距离贸易的依赖。就变化的幅度而言,它们的国家力量已相当强大,至少它们地处边远,相对来说可以不卷入外部冲突,而且它们本身也不存在文化上的冲突。

   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这片土地同亚洲更加接近,因此将来可能会出现相对位置形势的变化,这一人口稀疏的地区可能对南亚和东亚这一人口稠密的新月型地区有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北部非洲 北部非洲 [ 注:北部非洲和北非的含义不同,北非通常指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而北部非洲大体上与阿拉伯语“马格里布”同义,指的是非洲北部地区。 ] 的范围从非洲大陆的北缘一直向南延伸至由宽广的撒哈拉沙漠连成的权力真空地带。这一地区包括非洲地中海古老的和开发得很好的土地及其南部边缘的干旱地带。一些赤道国家的北部边缘也属于该地区,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域向北伸展。要想在北部非洲沿着政区境界线划出一条地缘政治边界或接触地带,将是很不相称的。

   非洲大陆北半部不仅受到过穆斯林的统治,而且受到过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后者的影响表现在商业渗透方面,直到近些年外来势力仍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的利益。当地的经济特征是以游牧、畜牧和谷物生产为主。地区中的大多数国家是新近才获得独立的。这些国家人口稀少,教育水准低,财力不足,经济不发达。最北部的居民最老练。

   从战略意义上看,北部非洲国家缺乏任何有效的运输系统,它们的经济实力只能有限地支撑大规模的军事机构。北部非洲有点象一个国际权力真空地带,尽管这里有着数个世纪的与一些古老国家交往的传统和靠近地中海的优越位置而使其蜚声世界,不断吸引一些比较强大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部非洲提供了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典型的沙漠作战的战场。

   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般人心目中的非洲概念,恰好指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那一部分土地。只有在这里,广阔的热带草原、赤道地区、东部高原和南部,才真正反映了非洲特有的景观:各种色彩斑斓的野生动物在充满奇花异草的田野上悠闲地荡来荡去。在热带森林的北部和东部沿岸一带,伊斯兰文化影响最大。但在撒哈拉的南部和苏丹,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为当地的风俗和欧洲人的习俗所冲淡。

   东非高原和南部亚热带地区对欧洲移民的吸引力要远远超过赤道宽广地带的湿热低地,因此在这里,特别是在南非共和国,就出现了势力最强大的白人少数民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缘政治问题往往同该地区白人移民的多寡成正比。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独立似乎意味着允许恢复部落战争,就象刚果(利奥波德维尔)那样。在该地区一大批获得独立的国家中,当地白人势力不大的国家由于引起磨擦的问题较少,故从殖民统治向独立的过渡中碰到的困难要少得多。所以,附属国,例如尼日利亚和象牙海岸遇到的种族斗争问题要少于肯尼亚和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相反地说,前两个国家的独立也来得比后两个国家要容易些,因为后两个国家获得独立后,大批白人面临着完全由非白人执政的新政府,其利益有丧失的危险。

   在赤道及其外围地区,基本上是以一些种植园或牧场来维持生计的经济。这里不仅土地开发差,新建国家财富也不足,对人民的文化信念的冲击弄得他们不知怎样对付对他们说来是现代的而又节奏很快的文明。这里不仅是一个国际实力真空区,而且也是一个火绒箱,这可以从不间断地爆发起义和由共产党煽动的叛乱看出来。

   在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欧洲人有较大的优势,由此带来一些不同的问题,由于远离世界其他地区的日常活动和冲突,这一地区发生的问题的寓意同毗邻的各主要地区带有的共性问题毫不相干。南非、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以及葡属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白人殖民统治或多或少令人想起数十年前在其他地方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在这个辅助性实力中心的亚区所从事的农牧、采矿和其他具有开拓性质的活动充满着不同于紧挨着主要国际竞争舞台的地区出现的那种国际紧张局面。由于种族隔离政策,南非共和国遭到其北部邻国的忿恨而进一步被孤立。

   中美洲 中美洲包括墨西哥、美洲大陆中部地区和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岛。加勒比海东南边缘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以及也可以算上的3个圭亚那(圭亚那、荷属圭亚那和法属圭亚那),有时参与该地区的事务,有时则不参与。

   中美洲大部地区由长期受西班牙殖民统治、操西班牙语的国家组成,另外也有一些操法语的(海地、马提尼克、瓜德罗普),操英语的(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属洪都拉斯)和操荷兰语的(库拉索、阿鲁巴)国家和地区,虽然它们加起来还占不到这一地区总面积的4%。人口中包括有大量的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和欧洲人。直到近些年,经济仍以种植业为主。

   唯有墨西哥具有工业潜力,可以把它称作一个地区性的强大实力中心,或者是世界力量结构中的一个次等中心。在卡斯特罗的领导和苏联的保护下,古巴发展工业遭到失败,说明了这个岛屿的地缘政治上的弱点。巴拿马运河以及开凿横贯中美地峡的第二条运河计划,预示着把一种主要的实力功能移至一个辅助性的地缘政治地区。

   中美洲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受到海洋的强烈影响,陆上交通不便。所以,仍旧难以获得政治内聚力,而且从十七世纪的海盗活动到二十世纪的商业企业,受海上影响的这一弱点给中美地区的文化打下了鲜明的烙印,这种情况至少可以部分地说明该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长期以来,该地区沿海遭到袭扰,被海外殖民、由外国进行资源开发、革命活动、领土争端和转让以及外国干涉的历史,证明了这些来自外部的影响。目前,该地区正在通过下述途径寻求稳定,这些途径是:兴办教育、获取经济援助、相互间进行政治合作(如进步联盟,美洲国家组织所做的努力)和接受诸如福特基金会的私人赠款等。

   南美洲 南美洲大部分国家有着被西班牙或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历史和以经济作物、畜牧业、自给自足农业和原料开采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史。人口中印第安人和黑人同欧洲人的比例因地而异但很不规则。遥远、通达性差和与外界隔离,是南美各国政治关系中居主导地位的要素。二十世纪中期以前,水运起着沟通各族人民的作用,而且大部分文化上的发展也靠近水。这些特点长期来阻碍了利益和行动上逐步统一的进程。

   一个多世纪以来,南美一直是一块革命、局部战争、独裁统治并且依赖国外市场和国外制成品的地方。它满足了某些外国,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利益,阻止了别的国家对南美的渗透和控制。南美洲在很多方面曾是一块受保护的实力真空地带。近些年来,已逐步出现普及教育、土地改革、扩大选举权及经济上开展多种经营等活动。同中美洲的情况一样,进步联盟和外部的其他影响,例如由泛美开发银行提供财政援助等正侵入不发达地区。

   南美大陆有几个可以称作二流的实力中心或者说政治、经济重心,但这种实力中心不能产生巨大的国家力量。只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巴西,有着跻身世界强国的潜力,不过只是在具备精于治国的本领和在工业发展上走出独创的路子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余下只有一些国家的首都外加少数的矿业中心才可称得上是这个大陆在世界事务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地缘政治中心地。

   水域

   用以补充上面列举和简要论述的世界上13个地区及其有关的实力中心的,还有5个支持海上活动的外围水域。水域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和极大的地缘政治价值。大片水体本身并不构成实力中心,但是在隔开控制着国家地缘政治力量的陆块和岛屿方面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各个国家——从完全的岛国到内陆国——相对于海洋的位置关系,不少已收入地缘政治文献。从总体意义上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南极水域和冰域等五大水体具有贯通性,可以合为一巨大的“环球海”这样单一的概念。

   在空中运载工具出现之前,世界海洋是自由通航往来的领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各个国家的通达性。这些水域虽然辽阔,但现在已不再具有这种独特的地位,然而,在运送大批人员、大宗货物和超大型(超重型)物体的情况下,海洋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低纬度和中纬度的边缘海,特别是港湾和狭窄水道,这些纵横交错的受限水域,在国际强权政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地缘政治预见方法探讨

   地缘政治分析的目标,要求对可能发生的政治事件作出预见,要了解演变、发展趋势,尤其是与国力有关的情况。任何现实的目标同样也要求地缘政治学家尽量抓住与实力中心有关的国际局势中的实质性因素并加以运用。

   这种分析的要旨是:(1)要判明任一特定的中心和中心周围的民众的态度、愿望和向往的目标及其发展趋势,而且要识别两个以上国家或国家集团发生利害冲突的地方;(2)要评价国家的实力及其在特定地点和对特定对手行使力量的能力。由此可见,地缘政治分析应就战争是否有合理的根据和冲突是否可取或获胜的可能等问题,通过逻辑推理抓住问题本质。

   因此,随心所欲和不负责任会使地缘政治分析得不出站得住脚的结论;在需要维护传统、“保全面子”或者运用国内政治中带感情色彩的因素情况下,地缘政治分析也于事无补。

   国际政治和战争艺术,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冷酷无情和与人无关的科学。处于我们这个危险的时代,问题最终要看能在多大程度上全面了解我们的命运。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