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地区—特殊类型·第十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事地区—特殊类型·第十

军事地区—特殊类型·第十

作者:路易·C·佩尔蒂尔·美国

            G·埃特泽尔·珀西 ·美国

出自————《军事地理学概论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前一章讨论的普通类型的军事地区。所以,军事行动多发生在这类地区是十分自然的。

   但除此而外,世界上还存在着广大环境特殊或恶劣的地区,它们从广袤的沙漠,经由青葱的热带森林,一直伸展到严寒的极地地区。冲突有时可能转向这些方向。在这些地区,特殊环境将起主导作用,在论述军事地区时应予特别注意。

   下面几节内容从战斗人员及其指挥官的角度讨论一下世界上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地区及其特征。

   北极和寒冷地区

   寒冷环境地区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40%。所谓寒冷环境是指一种满目荒凉、冰天雪地的地形,或者是一种苔原植被覆盖或者是北方针叶林(特别是泰加群落中的落叶林)覆盖的地形。这些地区不是常年冰冻,就是结冰和解冻交替着进行。所以,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为华氏-50°-0°,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为华氏1°-65°。温暖的季节通常是雨季,每月平均降雨量1-3英寸。这些地区经常是满天阴云。

   北极和寒冷地区大部分是丘陵地和起伏地,每平方英里范围内的高差为80-320英尺,平均坡度2°-8°。每英里通常有1-2条排水沟渠。水系不规则是该地区显著的特点,湖泊、酸沼、草本沼泽和森林沼泽到处可见。

   冰帽 为着说明军事上的用途,可把寒冷地区分成冰帽、北极荒原和北方针叶林区等三个部分加以叙述。除了和平时期为了支援科学考察做过一点工作外,从军事上说对于冰帽的情况知之甚少 [ 注:先在格陵兰岛北部(森楚里营地,亦称世纪营地)接着又在南极洲(伯德考察站),通过凿开冰雪建起了地下城。两次试验,从技术上讲都获得了成功,但在严酷的环境下付出了艰巨的努力,设营建站所需要的一切都必须以极高的代价一件件地运送。 ] 。那里的主要情况大概是:冬季黑暗、严寒、航行危险,保养和操作机器设备困难。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人们往往认为在冰帽作战的可行性有待论证。

   北极荒原 在欧洲冻土荒原上遇到的最令人困扰的环境条件看来是泥泞、积雪、没有道路和登陆滩头条件差。所有这一切阻滞和妨碍了运动,再加上温度太低,更加快了体力的消耗。降雪伴着浓雾形成能见度受限的阶段。

   在北极荒原上的军事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1918-1919年英国在拉普兰的战斗,1941年德国在摩尔曼斯克的战役,1940-1943年英国和德国袭击斯匹次卑尔根和1943年美国在阿图岛的两栖作战。英国未经任何战斗就占领了佩察莫(佩琴加)。它表明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尽管面临北极的涌潮、浓雾和严寒,仍能登上冰冷荒凉的岸滩,并生存下来。英国发展起来的由驯鹿拉着雪橇部队及其能以每天约30英里的速度运送一个机动连的做法,的确是引人注目的 [ 注:A·W·艾博特:“拉普兰 1918-1919年——英军到了北极”,刊登《陆军季刊》第84期236-243页,1962年。 ] 。

   1941年德国军队在实施穿越苔原地带的夏季攻势中,曾试图使用火炮、坦克和飞机。浓雾妨碍了炮火准备的瞄准,并阻止了空中支援的实施,但却在不为人注意的情况下越过了开阔地。在这次攻势中,德国装甲连的坦克被苔原上的砾石磨损,致使运动受阻。这一经历表明,在不结冰的苔原地带进行越野运动,轮式车辆和履带车辆的行进都是缓慢而又困难的,同时也表明隐蔽要靠天气帮忙,而且空中支援至关重要 [ 注:亚历克斯·布鲁克:“苔原上的进攻”,刊登《军事评论》第36卷第1期98-109页,1956年4月。 ] 。

   在苔原地区的作战中使用飞机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战斗得到证明。躲避自然灾难、避开地面侦察和防止空中袭击——这些特别需要的保护,却没有一样是地形所能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急造工事和构筑地下设施并不切实可行,一间临时营房着火便意味着居住人员的暴露或死亡。因此,在地形极为暴露的地区,后勤保障显得非常重要。

   1943年5月11日,美军在阿图岛(属阿留申群岛)的两栖登陆作战是在北极荒原地区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在一次持续18天的战斗中,登陆作战的美军在15,000人以上。浓雾、狂浪、潮湿和严寒是作战的主要环境障碍。登陆作战人员中约有11%为战斗伤亡,约14%为疾病和其它非战斗损伤,如辐射伤、冻馁和战壕脚而退出战斗 [ 注:S·森恩、R·C·恩格尔曼和B·费尔柴尔德:“西半球——保卫美国及其前哨阵地”,转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陆军》。美国(华盛顿)陆军部战史处处长办公室,1964年。 ] 。从在阿留申群岛具体环境下的伤亡人数来看,恶劣环境这个可怕的对手似乎不亚于敌人。

   北方针叶林区 在几个欧洲国家寒冷的落叶林区作战,积累有不少经验。若干世纪所取得的经验表明:森林是进行伏击和奇袭的好地方,也是行动灵活自如的步兵对付处于劣势的骑马的弓箭手、骑士、卡车、火炮或坦克的好场所。在亚洲对俄国的几次入侵中,没有一次有任何迹象显示蒙古骑兵要长驱直入四季常青的西伯利原始森林。

   直到近代,才有军队涉足北方森林,他们或者是象1870年加拿大红河远征时皇家步枪队那样,乘船沿江河湖泊的旅行;或者是象1708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那样,在俄国的森林里开辟道路。在红河远征中,一支轻步兵水陆兼程,在多伦多以西行走了1200英里。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依靠他的砍树队员从涅曼河到别列津纳河开辟明斯克森林的通路,全程约80英里。

   查理十二世在俄国进行的战役也说明了北方针叶林区的严寒对部队行动的影响。他在1708-1709年冬季在西俄罗斯的经历,不亚于拿破仑在1812-1813年以及德国陆军元帅博克在1941-1942年的经历。1708-1709年,俄罗斯冬季的严寒大大削弱了瑞典军队的战斗力,致使其在普尔托瓦惨遭失败。

   1940-1944年在芬兰的战例很能说明在北方针叶林区现代作战的情况。这是由轻步兵、雪橇部队、马拉(或牵引)轻型火炮部队同沿道路运动实施伏击、渗透和包围的纵队一起进行的一次战争。它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算是一场坦克和火炮战。在这一战例中,似乎一直没有怎么使用飞机进行后勤、观察或战斗支援。

   从表面上看,一个世纪来北方针叶林区的作战样式似未发生重大改变,火炮照样会在泥泞和结冰的地面上一筹莫展,车辆依然离不开道路,先遣纵队和从前一样很容易遭到伏击。这种气候恶劣、道路稀少、能见度受到限制和障碍重重的军事环境与通常的作战环境有明显差别,看来的确是一种特殊类型。

   沙漠地区

   沙漠、半沙漠和天然草地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3%,其中四分之三的面积被荒漠灌木或牧草所覆盖。一望无际、遍布沙石或沙丘的沙漠并不多见。大部分沙漠地区为每平方英里范围内的高差在80-320英尺和平均坡度在2°-8°的起伏地或丘陵。但是,与地面冻结的严寒地区不同,沙漠地区具有明显的碎部地形(细貌),每英里通常有3、4条成不规则交叉状的排水沟渠。

   沙漠地区主要是大陆内陆性气候,其特征是温差大。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可达华氏73°-79°,寒冷月份的平均气温为华氏25°-50°。这里需要指出,上述气温并未反映出极端情况,在沙漠地区平均月气温在华氏15°或90°的情况并不鲜见。同样,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差异也很大,而且不均匀。炎热季节通常为雨季。草原地区月平均降水量约3英寸,而荒漠地区月平均降水量不足1英寸。在凉爽干旱的月份,降水量一般少于1英寸。降水主要集中在大雷阵雨期间,积水区主要是冲沟低地,仅一次暴雨就可能占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某一地点可能五年不下雨,然而其间突然发生的一场山洪往往能够冲毁道路、桥梁、建筑物和露营地。因此,过去指挥官命令不准在干谷或枯河床上建立营地是有充分根据的。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由于湿度低,植被稀少,地面一到傍晚便迅速向晴空散发热量,逐渐变得凉爽,并一直保持到白天。由于这些原因,夜间进行测量工作比较容易,旅行比较舒适,甚至有些军队如以色列军队,宁可在夜间进行军事活动 [ 注:伊瓦尔·尼埃曼上校:“非正统的以色列军队”,刊登《海军陆战队公报》第45卷第11期33-35页,1961年11月。 ] 。

   美军在北非的战斗经历表明,沙漠环境给军事活动造成不利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地面上的沙子、飞尘、风沙、暴雨和泥泞,这些因素阻滞或干扰运动,妨碍观察,或者使军事装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说,轮式车辆容易陷进沙子或泥泞地,沙云影响观察,而飞沙或飞尘则会钻人各种机械设备 [ 注:R·坎贝尔:“历史档案计划”最后报告,第2部分,乔治·华盛顿大学,1957年9月。 ] 。

   由于人们一直在干旱地区或其周围地区作战,因此时间一长,就有人冒出这样一种想法:早先的战场是一片草地或半沙漠的平原。现代的沙漠作战概念似来自下述各种战争中积累的经验:美国在阿帕切的战争;法国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英国在印度的战争、布尔战争和北非的战争以及以色列在西奈半岛的战争。值得注意的是,有着各种不同军事传统的人们在各自取得的经验教训中几乎没有相抵触的东西。主要的差别是在把无线电、自动运输车辆、飞机这些新的发明成果相继投入作战后所要考虑的问题有所不同。

   直到1935年前后,沙漠战靠的是马匹、骆驼运输和对水源的控制。采用这种控制水源的方法曾最终征服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采用同样的控制水源的方法,又通过增派骑兵巡逻,使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得以控制北非的大部地区。大约在1930年,沙漠地区开始用上卡车和轻型汽车。它们主要是些轮胎压强低,车箱净空大和带有变速装置的车辆,一句话乃是“海滨四轮轻便马车”的军事变种。这些轻便汽车带来了速度和机动性,并使部队具有一定的实施突袭的潜力。它比起过去的“骆驼军” (Meharistes)是一大进步。不过沙漠战真正剧烈的变革并非是由于坦克的出现,而是由于飞机的使用。

   随着空中监视的发展,再利用浩瀚的沙漠进行袭击和隐蔽成了根本不可能的事。劳伦斯创造的著名突袭战术不大可能再获得如期的成功。因此,目前正在根据夜战、战术疏开和对空中观察进行干扰,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空中观察员通过他所观察到的部队部署情况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战术意图等实战经验,研制一套新的沙漠战作战原则。现在,沙漠不再在是匪徒或游击队的大本营,但仍然是装备精良和组织严密的军队理想的战场。不难想象,将来空降活动和空中支援将起更重要的作用。

   英国从1941年11月1日至1943年5月9日在北非的战役是现代沙漠地区作战的佳例,正象德国和俄国从1941年7月至1944年3月在南俄罗斯的交战是现代草原地区作战的佳例一样。两次在干旱地区作战的共同特点是长驱直入,急速前进、大范围撤退以及对后勤保障系统的极其严格的要求。这些战场的作战环境似对机械化部队和装甲部队的制约作用最小。但是北非的沙暴和尘暴会使尘沙钻进机械装置而影响驾驶。不过,也有利用尘暴的例子,如1942年6月13日,德国的一个师在尘暴的掩护下采取了规避行动。

   摩托化部队通常喜欢不受限制地自由行动,他们在沙漠地区的活动报告注意记述了对这种自由的种种限制 [ 注:R·M·P·卡弗中校:“沙漠中的窘境”,刊登《皇家装甲兵杂志》,1948年第2卷第4期,181-199;1949年第3卷第1期17-30页,第2期85-95页;1951年第5卷第2期90-98页,第3期147-155页,第4期207-215页;1952年第6卷第1期33-41页,第2期89-98页。 ] 。这些限制大部分是由飞沙走石和石质沙漠地造成的,它们不仅妨碍了车辆的运行,而且加快了车辆的磨损。

   另一方面,沙漠地区的干谷对军事行动的障碍作用要比预计的小。在这方面,北非和南俄罗斯的情况不同,因为在俄罗斯的乌克兰平原上最突出的地形要素是雏谷和冲沟,渡河时不仅需要特别注意,而且还要准备昔日由德国人设计的那种岸至岸专用两栖装备。

   最新的沙漠作战经验来自1948-1956年在以色列和西奈半岛的作战以及五十年代阿尔及利亚的暴动。上述两个战例的特点都是夜间进攻、渗透和快速袭击。从总体上看,两个战例充分显示了空中支援和空中监视的优越性。的确,沙漠地区作战同普通地区和寒冷地区作战有着许多微妙的差别。

   湿热地区

   湿热地区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1%。地形以丘陵为主,每平方英里范围内的高差为160-320英尺,平均坡度4°-8°。然而,热带景观具有最细密的结构,河网密集,每英里可见6-8条排水渠道。实际坡度通常也比中纬度地区和北极地区要陡。悬崖峭壁很少,但山坡为树根所固系,并受到落叶的保护,树冠密度通常为34-35度。

   湿热地区一般气候温和,四季变化不大。月平均气温在华氏59°和80°之间。对军队来说,把有旱季的地区和无旱季的地区区别开来是很有用处的。在雨季,降水量可达6-8英寸,甚至更多。如果有旱季的话,那么缺水月份的月降水量仅有1.2英寸,甚至更少。因此,在有时干旱而长着抗旱植被的地区与没有干旱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别。热带雨林地区同比较开阔的热带森林地区也不一样。热带地区是具有很高的腐蚀生锈率的地区。如果我们承认在空气中有水分的情况下自然化学反应速度同绝对温度 [ 注:参见第2章注。 ] 的变化成正比时,那么这些地区必定是化学性质变质最厉害的地区。把这一原则应用于生物状态和湿度保持在70%的状况,我们还应把湿热地区看作是霉菌威胁最严重的地区。

   湿热地区环境对军事行动的突出影响主要有:植被和泥浆迟滞或阻碍运动,降雨、雾气和植被影响能见度和通信,炎热和疾病损害人体健康以及物质容易腐蚀变质。另外,人员还要遭受某些地区常见病,如肠胃病(包括阿米巴痢疾)、疟疾、皮肤病 (包括轮癣和丛林过敏性溃烂)的折磨和消耗。美国第126步兵团第二营于1942年10月翻越巴布亚的欧文·斯坦利峰后,大多数人感染上了这一疾病 [ 注:塞缪尔·米加纳:“太平洋战争:在巴布亚的胜利”,转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陆军》首都华盛顿美国陆军部战史处处长办公室,1951年。 ] 。同样,“梅里尔突袭队”——一支由美军志愿人员组成的小分队,于1944年2月24日至6月3日在缅甸北部山区作战时,战斗伤亡为14%,但却有66%的伤亡是由于疾病,主要是阿米巴痢疾和疟疾,其次是斑疹伤寒、心理性神经病和其他疾病 [ 注:J·H·斯通:“突袭队与细菌”,刊登《步兵》杂志第64卷第3期4-11页,1949年3月。 ] 。

   在湿热地区的作战经验,大部分来自英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和荷兰军队支援其保护地和殖民地当局的军事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在古巴、海地,尼加拉瓜和菲律宾的作战也取得了类似的经验。但是,大部分战斗都是以小分队对付非正规的武装或散兵游勇,因此,这些战斗难以与现代化战斗进行全面的比较。他们从这些战斗中得到的教益是:要特别注意遭到伏击、渗透的可能性,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取得了大部队热带作战的经验。这种经验就是怎样克服战术上的障碍,从这些共同的经验中逐渐形成一种“交互跃进”的战略,无论是两栖作战还是空降作战都是以出发基地为依托,绕过和孤立敌人的主力,然后再建立新的基地。它是前进概念在特定条件下的新发展,即通过夺取和控制在热带作战所不可缺少的要地来达成前进的目的。

   热带地区作战总的军事特点是必须修建道路、港口、机场和补给设施,战术行进速度一般每天为3-5英里,如遇意外情况可能降至1.5英里,甚至几码。缺少方位物会使在沙漠地区按预定方向行进发生困难,一进入热带森林情况则更糟,方位物不仅少而模糊,而且在有效距离内看不到。迷路是在热带森林作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林中密集的树冠加上空气中的水分严重影响无线电作业,热带森林实际上是最难实施指挥和控制的环境。在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发生过不少诸如此类的情况:一旦巡逻队出发执行任务,主要就靠它自己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要改变任务和命令是困难的。

   特种作战

   两栖作战和空降作战在这里被列为特种作战形式,因为它们不涉及任何特定的环境类型。岸至岸两栖作战主要是在欧洲地区发展起来的,尽管有人认为早先日本军队曾在南京长江上试用过这种战术。岸至岸两栖作战基本上不需要动用小型登陆艇,海军炮火支援或特种货物装载。它们大多是在北海和伏尔加河之间的温和湿润的地区通过渡河作业演练岸至岸两栖作战。

   在北极、温带沙漠和湿热环境下进行过包括编组的入侵舰队在内的舰至岸登陆作战。从滩头的地形特征看,各地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滩头背后的阶地至少有20英尺高。它反映了在地质构造上近代世界范围海平面的波动情况。北极地区,一般为石质滩头,登陆受潮差的影响很大。热带地区的滩头通常为高阶地,迎面是陡岬,在水浅流急的地区多珊瑚礁。

   两栖登陆地点的选择取决于下列条件:有巧合的足以抵御风浪的锚地;滩头的长度,足以使多艘舰只冲上海滩;有合适的坡度,能够放置舰船靠岸跳板。最重要的是滩头要有足够的出海口,以便卸载的人员和物资装备能迅速离开。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在新几内亚岛霍兰迪亚的登陆作战由于滩头只有一个出口,因此造成车辆、人员的拥挤不堪。

   空降作战在各种环境下均可实施。除了依靠飞机执行战略任务外,现在似乎可能越来越依靠飞机实施监视、地面战斗支援和补给。空战地区在地理条件上的差异一方面与地面设施的转运状况有关,关于这方面的因素前面已作过叙述;另一方面,同飞行条件也有关系。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14空军联队从印度到中国,中间穿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之颠飞行”,就要特别注意高山障碍。另一方面因素是天候条件。北极和近北极地区,一般云层很低,例如在阿留申群岛的作战就因为乌云压顶妨碍了空中支援行动。在沙漠地区,尘暴和阴霾影响观察。在湿热地区,频繁的雷暴雨是飞行的大敌,而暴风雨却有助于隐蔽地面的战术运动。因此,飞行条件的好坏,云量多少,碰上暴风雨的机会,世界各个地区是不尽相同的。

   海军作战的战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公海,另一类是海岸地带和受限水域。依据出现大雾、暴风雨、飓风或浮冰的频繁程度,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这样,在摩尔曼斯克海面同在地中海的海面上执行护航任务,情况就多少有点不同。

   尽管在公海上作战能提供更多的机动自由,例如20世纪进行的日德兰半岛、福克兰群岛、中途岛和珊瑚海海战就是如此;然而绝大多数的大型海战是发生在靠近海岸的受限水域。后一种情况的战例很多,譬如特拉法尔加海战,圣地亚哥海战,或者是发生在海峡的对马海战,望加锡海战和苏里高海战等。为此,应该更重视海军行动涉及的瓶颈地段或海峡。

   在内河水域作战不宜使用绝大多数现代化重型装备。其机动动作包括突破、巡逻和对沿岸入口、海湾、河流的控制。美国国内战争期间,在密西西比河上使用炮舰的海军开创了这种作战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伊位克使用江河炮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中国长江上使用巡逻艇,进一步发展了这种作战形式。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海军活动类型,适用于保护内河和沿海航运以及同游击队和海盗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东南亚的反暴乱活动更显示了它的作用。

   民政部门的工作和民事问题的处理,各地不尽相同,并不完全按照作战那一套做法。处理这类问题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状况、人口密度和土地占有形式而定。管理习惯于接受有高度组织的政府领导的有文化的居民,例如管理西欧的居民比管理经济相对落后的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岛国居民就是两回事。在民事工作中管理基本上集中居住在绿洲城镇的居民,同管理分布在有限的通航河段沿岸处于高度分散的村寨居民,也是两回事。所以各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系统、文化习俗、政府结构以及公认的法律原则,随着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这些原因,列为开展民事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的军事地区不应同执行战术任务的军事地区要求完全一致。军事地区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事物。军事地区如能满足一种特定的需要,那么它就最有用处。

   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作出如下结论:军事行动的条件,世界各地千差万别。不但选择最佳的战术原则要因地而异,而且某些类型的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会因地而异。因此可以设想,最理想的部队结构,在诸多的因素中将主要取决于该部队奉命进行作战地区的环境条件。因此,军事训练的要求也应以战场所在地区的环境而定。

   因为军事组织的理想与否可能取决于环境条件,而且作战效率和成败也可能取决于环境条件,所以人们可以设想,优选的作战物资的战术技术性能会随战场所在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潜在的战斗环境条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不仅反映在作战物资的采购和分配上,而且也反映在对新型装备的设计要求上。

   世界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地方组成的,认识这一事实将会受益非浅。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