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1914迅速赢得战争的几次尝试·第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1848—1914迅速赢得战争的几次尝试·第二

1848—1914迅速赢得战争的几次尝试·第二

作者:P·H·维戈尔·英国

出自————《苏联闪击战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要迅速赢得战争,显然可采取快速机动作战这一方法。力求进行短期战争和在短期战争中力求进行快速作战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有如同义词一样相近。但是,只要机械化运输工具尚未问世,军队最大的机动速度也只能是士兵徒步行军的速度。

   有时,徒步行军速度可以快得惊人。1812年,拿破仑从涅曼河向莫斯科进军时,82天的行程约为1200公里,日均速度为15公里。俄国人好对我们说,苏沃洛夫在1779年的意大利战役中,连续行军十二天,每天行程达33公里。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速度还不够快,并且通常也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此,难以使他们在战争初期赢得战争。这样的速度仅足以使他们能够迅速赢得战斗的,有时是战役的胜利,但是并不能使他们在我们想象的时间范围内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没有机械化运输工具是决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铁路的发明和推广为总参谋部提供了加快战争速度进程的手段。经过改进的机车可以带动载重量更大的列车,而且速度也大于低效率的机车。这样,就可以动用更多的兵力,并且大大提高动员的速度。在马车时代,拿破仑在法国南部招募一支军队,并且把他们装备起来开进意大利,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1866年奥普战争爆发时,毛奇在不到6周的时间内就动员了28万兵力,并把他们集中、展开在边境地区;到了1870年,他只用了11天的时间就使40万人进入了指定阵地。如果说,德军1870年的动员、集中和展开的速度比1866年的速度要快的话,那么到1914年,德军的速度就更快了。德国于1914年8月1日开始进行大规模战争动员,到8月5日就动员完毕,并于8月17日将部队顺利地集中于指定地点。德国在这段时间里动员并展开在西线的总兵力为1485000人。这一点清楚地说明了,日臻完善的铁路系统已在战争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铁路在这三次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加快了兵力动员和展开的进程。一旦兵力动员和展开完毕,进攻部队发起进攻,部队就必须离开火车徒步行军,这是因为火车作为军队战时运输工具存在着严重的弱点。

   首先,只要战争是在两个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双方就都可以利用铁路。铁路在军事上有很大价值,毛奇对这一点的认识超过了他的同时代的人,但其他国家的将军们也很快取得了同毛奇一样的认识。1870年法军的崩败不是因为法国铁路系统有缺陷,而是由于法国动员计划的不当。1870年之后,象毛奇的继承者们一样,法国总参谋部同样十分重视修建国内的铁路网,加之法国最好机车的效率比德国机车相差不远,因此在1914年,法国在德国完成的同一天也完成了对部队的动员,完成战略展开的日期则仅晚于德军两天。

   其次,在我们现在研究的问题有关的一个缺陷是,火车要有专门铺设的轨道才能运行。也就是说,火车只能沿着铁路运行。这个缺陷在奥普战争中已很明显地暴露出来。1866年,从德国通往奥地利方向的铁路线并不很多,并且从战争的角度看,其布局也不尽合理。然而,由于在这场战争中速度对普鲁士政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用火车调动兵力较之使部队徒步行军快得多,因此,毛奇仍用铁路展开普鲁士部队。这就导致了普军的部署非常分散,因为火车只能开往铁路通向的地方,而不能开往毛奇要他们开往的地方。最西端的铁路终点——蔡茨,和最东端的铁路终点——尼斯,相距约450公里。普军兵力分得如此之散很可能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奥军更有胆略,更富有进攻性的话。

   人们普遍认为,1870年的情况大有好转。德国和法国的平时来往大幅度增加。因此,这两个国家之间的铁路网要比1866年德国和奥地利的铁路网完善得多。1870年,有九条铁路可供德国用于展开兵力进攻法国,而相比之下,用于对奥地利展开兵力的铁路却只有三条半。此外,在毛奇那个时候,当德国修建新铁路或改建旧铁路时,它至少是有一部分是着眼于这些铁路在军事上的潜在用途。因此,一旦德国对法国进行战争,它显然就更有可能通过铁路将德军运到其指挥官要求他们到达的地域。

   然而,即使这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并非如此),德国铁路也只能延伸到德国边境,再往前运送兵员和武器装备就得依赖于法国的铁路。尽管法国的铁路也许能通往法国将领们想要它们到达的地方,但它们毕竟是按照法国人而不是德国人的意图修建的。因此,德国将领们在入侵法国时,并不能指望敌军的铁路会向他们希望的方向延伸。在这些铁路中,有的是向德军希望的方向延伸,有的则不是。这种情况显然使德军的补给和增援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战时运输工具,铁路的第三个弱点是铁轨很容易被敌人破坏。而铁轨一旦被破坏,火车就无法开动,部队将不得不改作步行或骑马,以便继续前进。

   铁路作为迅速赢得战争的一种手段,其第四个不足之处是,部队乘坐在火车里无法作战。要进行战斗,部队就得下车,而在下车时则很容易遭到攻击,在车上则更容易遭到攻击。在十九世纪进行的各此大规模战争中,进攻的部队的作战任务都相当重。当距离敌人很近,而且即将对敌人发起进攻时,部队根本不可能继续利用火车向前运动。一旦离开了火车,他们的行军速度就又回到了步兵徒步行军的速度上去了。

   因此,我们在谈到十九世纪的铁路加快了军事活动的进程时,务必记住,这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指战争初期,即指兵力动员、集中和展开阶段而言。上述例子说明,对于那些具有发达铁路网的国家的军队来说,火车能大大加快这一进程。而一旦这一进程结束,事情就很不一样了。

   1866年,普军在顺利而迅速地(按当时标准)完成了战争初期的任务之后,于9月22日开始在主战区遂行主要作战任务。普军在刻尼格雷茨地区一举击败了奥军,直抵维也纳郊外,并于是日签订了停战协定。这样,普军在31天中前进了约四百公里,日均速度为13公里。

   1870年8月2日,法军进攻萨尔布吕肯,打响了普法战争的第一枪。当巴黎将其全部力量投入战争时,战争可以说已进入高潮。据毛奇记述,那是6月19日。萨尔布吕肯和巴黎相距约380公里,因此日均挺进速度不足8公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后一场可恰如其分地称作为“铁路战争”的战争。确实,各国在这场战争中使用了汽车,但使用的规模并不很大。总之,在战争初期,各国军队与1870年的情况差不多,先依靠运送铁路兵力和部署,尔后徒步前进。1914年8月4日,德军进入比利时,在从列日向南去马恩河途中,于8月31日抵达巴黎郊外。从列日到他们抵达距巴黎最近的一点之间的距离约370公里,为此德军行进了28天,日均速度为13.2公里。这个数字虽非绝对准确,但还是能清楚地说明,战斗一旦展开,1914年德军的前进速度并不比1866年普军的前进速度快。

   用于汽车或货车的内燃机的问世并不能大大加快战争的进程。因为在实际战斗中,汽车和货车有着跟火车同样的缺陷:士兵坐车无法作战。

   当然,到1916年,士兵坐车作战已成为可能,因那时内燃机已装备于坦克。但真正用坦克作战,则已是战争爆发后两年多的事了。关于“短期战争”的概念那时显然已不再适用。

   然而,还有第三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而且这种方法已于十九世纪开始试用。如果一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前进速度就是其步兵徒步行军的速度,如果一国动员的速度不管多快,也总是和敌国的动员速度不相上下,那么,在整个十九世纪中只有一种手段可以加快战争的进程,那就是利用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完成的兵力动员、集中和展开所带来的有利条件。换句话说,即在平时作好一切战争准备,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敌于不备。

   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1866年,奥地利早在3月中旬就开始采取初步措施,为其9月份才宣布的战争进行准备:构筑防御要塞;增援波希米亚驻军;调整许多团的营房,使各营房驻扎在新兵报到站附近。总之,到了三月底(即战争爆发前3个月),驻波希米亚奥军的实力已增加了约二十个步兵营和若干个骑兵团。

   尽管奥军采取了一切保密措施,普鲁士政府还是很快获悉了奥军的上述情况,因此也立即开始战争动员。到3月的最后几天,普军驻扎在边境的5个师达到了平时的最高编制数,5个野战炮旅也全部满员。与此同时,普军还翻修了全部边防要塞。针对奥地利进一步采取的扩军备战措施,普鲁士自然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事实上,电报发明后,一国已不可能用在战争爆发之前做好战争准备这种方法来造成有利条件,因为用电报传递信息的速度比用火车快得多;也不可能用检查每一份电报的方式获得这种好处,因为强行检查等于立即向敌人报警。

   整个十九世纪的情况是:一国想以在战争爆发前做好战斗准备的方法争取对敌优势的任何尝试,都因敌对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而告失败。二十世纪初叶的情况与此相似。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在宣战之前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兵力的动员和集中。由于各国都照此办理,所以谁也不能略胜一筹。

   我们在回顾历史时可能会认为,如果德国人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并加以适当的使用,德国先于法国两天完成兵力展开这一点,就足以使德国人受益匪浅。然而,这种必要的技术装备——装甲车,当时还没有研制出来。而且,由于各参战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均未采用任何新的动员方式和作战手段,所以就本书研究的问题而言,我们必须把这次战争和十九世纪的那些战争列在一起。换句话说,在1914年,还完全不具备为在战争初期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必需的技术装备。

   要迅速赢得战争,可采取的另一种方法是尽早进行决战。假如一国在决战中全歼了敌军的主力,那么,它要继续完成的就是横扫敌人的国土,占领敌人可能重新招募军队的地区,并向敌人提出和平条款。要完成这些任务,可以兼用军事和外交两种手段,并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这也就是说,一国应通过外交手段使敌人失去盟国,以削弱敌军的潜力,同时为本国争取盟国,以加强自身的力量。这些任务一旦完成,其它对付敌人的事将交由军队去完成。

   1866年奥普战争爆发之前,俾斯麦从拿破仑三世那里得到了法国保持中立的承诺,从而使奥地利失去了一个可贵的盟国。很明显,此举大大削弱了可能被征募起来对付他的反普鲁士力量。俾斯麦还进而诱使意大利和普鲁士结盟,从而使反奥地利力量大为加强。正由于普鲁士采取了后面这个步骤,奥地利不得不在南方保持24万人的庞大兵力。因此,当普鲁士的将军们由北挺进时,他们的任务就轻松多了。

   外交任务一旦完成,其它任务就得由军队来完成。将军们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第一流的军队,为他们提供最精良的武器装备并教会他们正确使用这些武器,然后就只需把他们送往战场去赢得战斗的胜利了。

   看来这要求将军们和政治家们做很多工作。但十九世纪的历史提供的大量佐证说明,凡是外交家和军人们都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而且配合得十分默契(这一点更为重要),战争的时间都是相当短暂的。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的战争仅持续了六个半月,除去中间休战的两个月,实际作战时间大约为四个月。

   普鲁士对奥地利的战争也相当短暂。战争爆发后,两国在刻尼格雷茨战区内进行了一场为期12天的古典军事思想式的“会战”(刻尼格雷茨会战)。三周之后,整个战争即告结束,普鲁士取得了胜利。

   1870年普鲁士对法战争的持续时间虽略长于对丹战争和对奥战争,但若以大多数战争来衡量,它仍是一场短期战争。普法战争中双方第一次真正的交战发生在8月2日,五周后即在色当进行了决战,六个月后战争便告结束。

   乍看之下,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可以迅速赢得战争的简单的方法。但问题在于,人们还发现这种方法尚存在着严重的缺点。

   首先,外交家们也许不可能使本国避免打一场同时在两条战线进行的战争,因而也就不能在决战中投入最大的兵力。在1914年,任何人,甚至是俾斯麦复活,也不能为德国争取到俄国保持中立的承诺,他所能做的充其量只不过是运用其巨大的权力来制止战争的爆发。

   然而,到1914年已有充分的军事上的理由使德国人认为它应该在那个时候进行一场战争,而不是推迟战争。当时法国切望报仇雪恨。它不加掩饰地进行了战争准备,企图通过一场战争来洗刷1870年蒙受的耻辱,同时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而俄国则与法国结成了同盟。1914年的沙俄虽然在技术上还远不如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但它正在迎头赶上。特别是它迅速改进并扩大了铁路网,并努力从日俄战争中吸取教训。事实上,俄国总参谋部当时认为,到1917年,俄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不会比德国或法国军队差很多。

   所以,在柏林方面看来,法国非常可能在对它有利的时候就立即将战争强加给德国。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即使推迟一至两年,德国也还得打一场两条战线的战争,而且还得在远远不如1914年的情况下进行这场战争。因此,德国之所以愿意在1914年进行战争,而没有因为俄国不再保持中立而去避免战争,是有其军事上真正令人信服的原因的。此外,这些理由是如此难以辩驳,任何人,即使是俾斯麦式的人物也不能置之不理,虽然他也可能不会被这些理由所说服。

   当然,如果当时是俾斯麦掌权,首先他根本不能允许俄法结成反德同盟;说不定他会看出这种同盟必然会导致德意志帝国的崩溃;因此,会向俄国作出适当的让步,以阻止这个联盟的形成。另一方面,法国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并且很可能子孙万代都将如此。此外,俾斯麦式的人都不会长生不老,而且,继承俾斯麦担任德意志帝国宰相的人也不可能个个都具有俾斯麦那种才能。

   1848年普鲁士和丹麦的战争与此相似,也没有在外交上取得成功。这倒不是说普鲁士会被迫同时进行两线作战,因为它那时只有一个敌人——丹麦,而是说它不仅没有朋友,相反却有几个潜在的敌人。当普鲁士将军们却已无法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原因待述),战争就拖长了。这就使得奥地利和俄国能在1850年对普鲁士施加压力,毫不隐讳地威胁它必须放弃战争,否则就会使它面对第二个、甚至可能第三个敌人。于是,普鲁士被迫在没有达到其发动战争的政治目的的情况下与敌人媾和。

   政治家们的所作所为就谈到这里。我们现在如果研究一下军事指挥官们的情况,就会发现,他们就像政治家们容易在政治上犯错误一样,也容易在军事上犯错误。小毛奇犯的错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国只有速胜才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但是小毛奇的无能和优柔寡断使德国丧失了一切速胜的机会。我们不能说由于毛奇的缘故,德国才没有赢得马恩河战役的胜利,但可以说,正是由于毛奇的失误,德国才进行了马恩河交战,而当时它本应进行亚眠交战或英吉利海峡港口之战,或者从根本上抑制住自己挑起战争的欲望。

   依靠尽早进行大规模决战来取得战争胜利的第二个缺点是,敌人可能会回避这样一场战斗。1848年在丹麦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时普鲁士的军队无法与丹麦军队“会战”,原因很简单,就是丹麦军队故意避而不战。并且,比起普鲁士自我吹嘘的然而却是微不足道的那些海岸炮舰和小型护卫舰来,丹麦海军明显地占有优势,因此丹麦军队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得以转移到海岛上去,而普军却因为自身海军力量薄弱而无法在这些岛屿登陆。普鲁士也无法通过采取另一套克敌制胜的方案,即夺取敌人的“关键地区”来赢得战争。如果说在1848年存在什么丹麦的“关键地区”,那无疑就是哥本哈根。但是,哥本哈根并不位于作为欧洲大陆一部分的丹麦本土上,而是在丹麦的一个岛屿上,而在1848年,普鲁士海军已无力协助陆军在该岛登陆以占领哥本哈根,正如它也不能在其它岛屿登陆并促使丹麦军队与之作战一样。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史上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库罗帕特金成功地推迟了决战——辽阳交战的时间,几乎使日本没有赢得这场战争。当时,俄国爆发了未遂革命,大城市的街道上发生了武装冲突。这些情况在迫使沙皇政府对日本求和这一点上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日军胜利所起的作用。总之,日俄战争不是一场短期战争,而且肯定也不是一场在战争初期就赢得了胜利的战争。它确实清楚地表明,把在战争初期或战役初期进行决战当作一种万无一失的迅速取胜的手段,是非常没有把握的。采用这种特殊的手段还保包含着一种危险:指挥官们尽管实现了他们渴望已久的决战,但却可能会以失败告终。灾难性的刻尼格雷茨会战并不是由趾高气扬的普鲁士将军们强加给勉强应战的奥地利的,实际上,奥地利指挥官贝奈德克将军亲自选定了这个战场,选择了这个他认为适于进行他期待中的“会战”的战场。然后,他就坐等敌人的到来。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这么做有利。但事实证明他错了。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将军也同样被证明犯了错误。

   即使有些将军取得了决战的胜利,也并不能够使留心军事的观察家们充分相信,用这种独特的手段可以确保缩短战争的时间。在1864年、1866年和1870年的三次战争中,与其说是普鲁士人取得了胜利,不如说是其敌人遭到了失败。因为,普鲁士依靠了众多的士兵和精良武器的有机结合才赢得了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和1866年对奥地利的战争的胜利。在1864年的战争中,丹麦人根本没有办法对付普鲁士的大炮。而在1866年,奥地利滑膛枪的效率之低,也根本不可能与普鲁士撞针枪的效率同日可语。至于1870年的战争,法国指挥官们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指挥错误,他们愚蠢的战略和混乱不堪的动员计划,这些对普鲁士的胜利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毛奇所做的一切。

   因此我们看到,即使俾斯麦和老毛奇之间有着极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也未能找到一种堪称万无一失地迅速赢得战争的灵丹妙药。“万无一失”这类词决不能用于这种场合。不管外交上的初步成就有多大,征服者要在实战中取胜,除了要依靠自身的长处之外,同样还有赖于敌人军事上的失误,或敌人兵力的不足,或武器的陈旧,或管理的混乱。但一国不能总是依靠敌人在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依靠敌人兵力的不足和军事技术装备的陈旧来取胜。还应当提到的是,正如历史表明的那样,即使是德国将领,也可能在军事上犯严重错误。老毛奇可能没有犯过这种错误,但是小毛奇毫无疑问犯过这种错误。不仅如此,连政治上比小毛奇聪明的俾斯麦的继承人——贝休曼·霍尔韦格宰相在外交上也犯过严重错误。事实上,即使由俾斯麦式和毛奇式的人物来全权主管一场战争,我们也不能认为失败是不可能的。如果俾斯麦和毛奇订的食谱由蹩脚的厨师来烹饪,那么失败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可能。当然,俾斯麦和毛奇是第一流的厨师,但贝休曼·霍尔韦格和小毛奇只不过是厨房里的大伙计而已。正因为如此,显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还远未能探索到一种迅速赢得战争的方法。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