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舰队的历程·第一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联合舰队的历程·第一

联合舰队的历程·第一

作者:伊藤正德 ·日本

出自————《联合舰队的覆灭

出自————《战争通史

   (一)回顾联合舰队——祭奠卓越的舰队及作战人员

   作为海岛之国日本的守卫,联合舰队仿佛是一尊守护神,长期为日本国民所熟悉。提起它,就会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安全感。联合舰队是一支居世界第三位的海军力量,其雄伟而潇洒的战列舰则是世界第一流的巨舰,用“威容”这两个字来形容这一支舰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它一直得到了国民的关注和信赖。

   然而,如此强大的一支舰队竟然全军覆灭,尸沉大海,踪影消逝殆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昭和16年12月8日,从广岛湾出击的10艘大战舰中有9艘被击沉,只有“长门”号1艘战列舰幸免。就是这艘“长门”号,据说后来被搁置在横须贺码头,成了炮兵学校的教室。战败后不久,“长门”号又被拖到比基尼环礁,葬身于原子弹试验——导致如此衰亡的境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战败后的第二年春天,《文艺春秋》杂志社最早得到了这一消息,并希望我执笔写一下联合舰队衰败的真相。当时,我缺乏信心,加之眼前不时浮现出朋友们尸体的影子,心绪极乱,因而拒绝了。假如那时硬着头皮写出来,想必也不会成功。

   战败后一晃10年过去了,我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同时,我也发现对联合舰队的顾念之情在国民的心目中已油然而生。于是,我就给《时事新报》写了篇仅有四、五回的短篇海战记,接着,又继而将它扩展到长达80回的长篇海战记——这与其说是我个人的意念,倒不如说是读者的希望更为恰当。

   对联合舰队的憧憬与回顾,似乎深深地埋藏在国民的心灵深处……

   1905年,在决定对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 译者注:即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 ] 出击之前(即日本海海战,世界上又称之为对马海战),东乡司令长官从镇海湾停泊地向大本营拍发了电报,电文如下:

   “接到发现敌舰的情报,联合舰队立即出动,决心全歼敌舰。今天天气晴朗,但海浪很高。”——此电文后来成了国民所喜爱的名句。

   东乡司令长官在自己的旗舰“三笠”号的桅杆顶部高高地升起了“Z”字信号旗,该旗的含意是:“皇国兴废,在此一战,我全军将士务须全力奋战”——这“Z”字旗的含意和上述电文一样,成为国民难以忘怀的激昂的文字。

   回忆也曾唤起了我担任海军记者时的欢悦。为了纪念“死”去的但没有举行葬礼的联合舰队,10年之后,我站在新的祭坛上,被好友们寄来的吊唁信深深地打动了。信的大意如下:

   当我们团聚在一起的时候,恰好收到了挚友小泉信三感情洋溢的信,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青年人对海军的怀念之情。小泉在任庆应私塾塾长时,曾兼任过网球部部长。在小泉60岁寿辰时,网球老友数十名聚集在小泉家中。此时正是昭和22年,换言之,正是战败的心灵创伤还隐隐作痛,美国的占领政策更加严酷的时刻。三杯酒下肚后,有人提议:“为了庆贺生辰并解除愁闷,大家一起唱支歌好吗?”于是,在一片赞同声中,全体高声唱起了《军舰进行曲》。这是对美国占领日本最大的反抗,也表现了国民对海军的怀念之情。雄壮的《军舰进行曲》,使热爱海军的小泉先生热泪盈眶。

   (二)秘密建造“不沉战舰”——世界第一流的三大巨舰的由来

   在世界上,有着关于日本海军的一系列传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超级战舰“大和”、“武藏”、“信浓”3舰的建造。英美两国所拥有的最大战舰充其量不过3.5万吨,而这3艘战舰却大出世人意料之外,令海内外震惊——满载排水量都是7.2万吨。伴随着这3艘巨舰的建造,人们经历了若干悲伤和喜悦。

   当时,日本国民对建造战舰一事全然不知,海军当局能够背着国民建造如此巨大的军舰,足见用心之良苦,胆略之宏大。

   对战舰的诞生和倾覆一无所知的日本国民曾向执笔中的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回忆海军密切相关。他们的观点和疑问大体概括如下:

   “建造世界上最大战舰的伟绩必定和日本民族的名字一起被永远载入世界历史的史册。对惨败仅仅仰天长叹是无济于事的。虽说7.2万吨的大战舰已经永远不会重新再去建造了,但是,日本具有建造这种巨型战舰的能力却是千真万确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它将是日本民族复兴的一大精神力量。然而,从战略战术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制造如此巨大的战舰呢?几乎等于英美主力舰两倍的巨型战舰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不沉战舰’为什么终于葬身海底了呢?这确实是难以想象的。难道巨舰存在某种缺陷吗?或者,它象相扑大力士一样,因为有某些闪失而招致失败?也许,是由于战术运用上的失误而被敌舰击沉的吧?总之,我们很想知道事件的真相。”

   上述疑问也正是日本海军官兵的疑问。

   秘密建造超级大型战舰“大和”、“武藏”和超级巨型航空母舰“信浓”的本身就能说明海军战略的真情,我们从中也能得到不少深刻的启迪。

   三艘巨舰是在意欲废弃华盛顿裁军条约 [ 译者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划分远东及太平洋势力范围,于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了全称为“关于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及太平洋区域问题的华盛顿会议”,也称“太平洋会议”。参加者有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等9国。会议上,曾于1922年2月6日签订了美、英、日、法、意的《五国公约》,规定了5国海军比例为5:5:3:1.75:1.75,并规定了主力舰的吨位,军舰的最大排水量(不能超过3.5万吨)、大炮的最大口径等等。本书的“华盛顿裁军条约”即指此条约。 ] 的企图下着手建造的。当时,恐怕只有上帝才能知道它们注定要沉没的命运。

   1936年以后,3艘超级巨型战舰相继在长崎、吴港、横须贺的那围着大围墙的船台上装上了龙骨(“信浓”、“大和”开始时是在船坞内建造的)。用围墙把实情隐瞒起来,说明海军当局为了达到秘密造舰的目的,确实是绞尽了脑汁,但是,“和平之神”的眼睛早就识破了日本企图废弃裁军条约的用心。

   1936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当时,华盛顿裁军条约还仍然有效,根据这一条约,日英美三大海军国必须限制建造军舰。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家们深知,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建舰竞争曾为这一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火种,因此,他们十分担心日美海军之间的竞争将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便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巧妙地制定了裁军条约,这是历史上的一次成功之举。日本全权代表、元帅加藤友三郎(日本海军中最受尊重的铁腕人物,后成为日本首相)在缔结这一协定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来自英美新闻界的赞颂之词雨点似地向他扑来,从而也提高了日本海军的声望。

   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华丽风采名列“世界三大国”之一的日本,无疑主要是依靠国力的强大和大海军的威容。但是,加藤与英国的鲍尔弗、美国的休斯等世界著名的政治家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还曾多次掌握了打开会议僵局的主导权,因而,这与世界对日本高度评价不是没有关系的。笔者当时在华盛顿目睹的事实就证实了这一点。

   加藤元帅回国后,一举把日本海军裁掉了一半,他忠实地恪守华盛顿裁军条约,甘心于世界第三位的海军力量,并期望在和平的日子里继续加强国家力量。当时,在掌握了这种战略领导权的加藤面前,无论是海军中的强硬派还是陆军中的少壮派,始终都是保持沉默的。

   不幸的是,加藤在未彻底消除对华盛顿5:5:3的海军比例的不满情绪之前就与世长辞了,日本海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铁腕人物,于是,强硬派开始抬头了,他们主张修订三国海军比例,如不能兑现,则干脆废除这一条约。1930年在召开伦敦裁军会议时,加藤元帅的影响仍然存在。冈田(后为日本首相)、财部彪、野村、山梨、堀等一些足智多谋的将官们解决了协定的关键条款。米内(后成为日本国首相)、山本五十六等也成了他们的继承人。

   但是,在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 [ 译者注: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武装政变事件。1932年5月15日,少数陆海军“少壮派”军人闯入首相住宅,杀死首相犬养毅,同时还袭击了警视厅等机关,企图迫使政府发布戒严令,成立军人内阁,强化军国主义体制。暴乱平息后,成立了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所谓“举国一致”内阁,军部法西斯势力进一步加强。 ] 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 [ 译者注:日本法西斯军人武装政变事件。1936年冈田内阁执政时,2月26日,在军国主义势力的策划和指挥下,少数“少壮派”军官率领1400名士兵举行政变,占领政府重要机关,袭击高级官吏住宅,杀死了内政大臣、财政大臣和教育总监等人,并向陆军大臣提出“兵谏”,要求成立“军人政府”,建立军事独裁。由于军阀集团内讧,政变未能得逞。2月29日,暴乱被平息。但其后执政的广田内阁却更为反动,标志着日本进一步法西斯化。 ] 以后,强硬派掌握了左右政局的权力。

   在这之前,原订在1935年召开的第二次伦敦会议,是决定华盛顿裁军条约命运的一次会议。鉴于这次会议意义重大,协议国于1934年在伦敦召开了预备会。日本方面,山本五十六以海军少将的身份被选为代表,出席了预备会议。当时,不论是“条约派”还是“反对派”,都对山本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山本从会议返回后曾坦率地对笔者说:“明年是没有希望了(指会议),必须考虑下一个良策。我和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进行了接触,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同他对话,就好象与一位亲切的老人在交谈一样。”

   很清楚,山本是继承了加藤友三郎思想的一位将官。然而,那时他的身份还太低(少将),他只能随和“强硬派”,并暗暗地思索着将其拖住的对策。

   1935年的伦敦会议果然决裂了,对这一结局,可以说早就在日本海军的预料之中了。剩下的仅有一件事,就是把原定的到1936年12月31日期满的限制建造军舰条约向后延期5年。在这期间,各方进行了几次妥协性的会谈,英美方面将此看作是唯一可以指望的措施,并企图以此维持住和平的局面。他们认为,只要不再重新建造战舰,海军竞争基本上是可以防止的。

   1936年来到了。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日本的态度。这年秋天,日本单方面声明延长华盛顿条约无效,并发出通告说日本决定退出这一协定。当时,这一决定在世界引起的哄动是非笔墨所能描写的。总之,在世界政局布满阴云的时刻,如果日本同意延长停止建造军舰协定,此举必将成为照亮东方的一道曙光,人们希望以此驱散笼罩世界的阴云,争取光明的到来。但是,这一光明的憧憬被打入了失望的深渊。

   如此重大的决策对日本来说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海军内部的“稳健派”很早就倾注了努力,元老政治家们也因世界局势对日本不利而忧虑。然而,已经掌握了海军权柄的“建舰竞争派”的怒涛之猛已经势不可挡了。

   战舰“大和”在吴港造船厂安装龙骨的时间和日本退出条约的通告几乎在同一时间到达华盛顿,就象奇袭珍珠港的消息同日本公布宣战诏书几乎也在同一时间到达华盛顿一样。

   (三)建造战舰 但不参战——米内海军大臣在会议上的断言

   退出华盛顿条约的通告和开始建造“大和”战舰在时间上不谋而合,这真是神仙也难以办到的事情。日本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点,是有其根源的:

   1. 早在两年前日本就下了建舰的决心。

   2. 各种设计图纸早已准备就绪。

   3. 早在一年前,就已着手船台的准备和材料的集结工作。

   如果没有上述的准备工作,建造巨舰与废弃条约在同一时刻发生是决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日本也同英美一样,停止建舰已达15年之久了,再说,日本方面也缺乏建造3.5万吨级以上军舰的经验。英美方面也不例外。因此,华盛顿条约把军舰的吨位限制在3.5万吨(唯一的例外是英国的战列舰“胡德”号,公认为是4.2万吨。遗憾的是“胡德”号被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于大西洋海底)。

   可是,相隔15年之后,日本海军居然从3.5万吨级一跃而能够建造7万吨的大战舰了。在过去,连英美的专家们也都认为,5万吨级以上的军舰的建造是不可想象的,可见,日本的造舰技术和胆量是出乎世人意料之外的。日本建造巨型战舰的目的在于,一旦建舰竞争的局面再次出现,日本虽不能在数量上压倒英美,也要在质量上高过他们一筹,因而决定建造英美完全想象不到的大型战舰。另一个重要考虑是,7万吨级的大型战舰是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所以,一旦将来美国仿造成功,舰队要想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运动也将困难重重。

   1936年11月,在退出条约的同时开工的“大和”战舰,实际上在条约有效期间就已经设计完毕,在全世界都希望能够延长限制建舰条约的呼声中安装上了龙骨。我在前面所说的上帝的“眼睛”早就注视着企图撕毁条约的日本,即指此而言。史无前例的巨型战舰终于建造成功了,但是,如前所述,它终究未能摆脱其命中注定的悲惨下场。

   在此,为不使读者产生误解,我还想再补充一句,即,巨型战舰的建造纵然违反华盛顿裁军条约的精神,但其目的决不是为了挑起战争。真正的用意在于借助大海军的威力,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加藤友三郎的重大战略思想依然从根本上统治着海军。7万吨的巨舰宛如一座钢铁的屏障,指望其在和英美的交涉中发挥作用。建立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敢轻视日本的实力地位,这就是日本建造巨舰的指导思想。

   昭和12年冬,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在议会回答质问时说:“帝国海军不具备与英美相抗衡的兵力,将来也不想这样做。”

   米内这一明确的极为重要的发言表达了海军的信念。此时,战舰“大和”已经进入船坞,“武藏”、“信浓”的建造也已经确定下来了,想起这件事,真令人感慨万分。

   不仅如此,当时海军大臣米内和次官山本五十六还坚决反对进一步加强日、德、意防共协定。尤其是山本,他与陆军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毫不畏惧,终于埋葬了协议案,并宣称:“我们决不干以英美为敌的蠢事。”表示即使建造了“大和”巨舰,这一坚定的战略信念也决不改变。

   但是,率先建造巨型战舰给世界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云,却是不容置疑的。从1937年秋天到第二年春天,我在欧美进行新闻采访。在这期间,舆论界无一不对日本建造巨舰提出了质问。英国隐居的著名记者古因(英国晨报前主编)是日英缔结同盟时的记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亲日派。他对我说:“我认为,建造巨舰从海上势力来说,对日本是有利的,但是,是否会给日本的国家局势带来不利呢?对此,我深感忧虑。”

   谈话结束时,我对他说:“英美为什么不允许日本拥有七成的海军呢?如果再承认一成(当时规定美英日海军比例为10:10:6)的话,一切问题就都容易解决了。从大局来看,我希望英美能有这点政治风格。”

   对我的话,古因回答说亦有同感,并对此深表遗憾(如果美英日海军比例能从10:10:6改变成10:10:7的话,日本海军中的不满情绪定会烟消云散)。

   当我再次赴美时,又曾与《纽约时报》的世界著名海军记者汉森·鲍德温进行了交谈。他说:“听说战舰‘大和’上的高射炮仅5.5英寸 [ 译者注:1英寸等于2.540厘米 ] 口径的就有12门。”——他竟然知道得这么详细,真使我大吃一惊。临别时他又说:“相互之间都把裁军一事束之高阁了,看来非要打一仗不可了。让我们在战争结束后的裁军会议上再见面吧。”

   这是1938年1月的事情,显然已经无裁军会议可言了。

   (四)对美作战能否取胜——陆军盲目相信,海军深表怀疑

   即使建造了“大和”、“武藏”这样的巨舰,只要那种尽可能地回避战争的战略思想在海军中占统治地位,战争也不会发生。重臣会议推选米内光政海军大将为总理大臣是适时而得人心的。但是,陆军的不满情绪无论如何也是掩盖不了的。虽然由于天皇陛下的美言,畑陆军大臣才终于上任。可是不久,畑就以身体状况不佳为理由提出辞职,在这种情形下,陆军方面又拒绝了内阁推荐的继任人选——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报米内在任海军大臣时严厉拒绝缔结日德同盟这“一箭之仇”,另一方面也企图促使反对陆军思想的内阁垮台。这不仅为东条代替米内开辟了通道,而且,青年将官们的“必须讨伐英美”的过激思潮左右政局的动向也越来越明显。在军队的某些部门里,不了解世界动向的大佐以下的一伙持亲德排美观点的人完全操纵了将级军官。于是,石原中将的集中兵力于满洲的理论被排斥,亲英美派的岩畔、辰己等大佐级军官也被排挤出参谋本部,战争论如滚滚洪流,从三宅坂流向全国。

   当时,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作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正在海上。不论是哪一内阁,如果山本任海军大臣,恐怕他一定会率领海军反对日德同盟,也一定会更强烈地反对对英美作战。如果海军坚决反对,那么无论陆军怎样磨刀霍霍,然而毕竟是单枪匹马,无力开战。也许是已经预料到会发生什么不幸,山本独自一人在旗舰“长门”号的司令长官室内陷入了对前途的忧虑。

   对于山本就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一事,有一位军事参谋说,这是对山本搞“海上流放”。如果山本在东京的话,必遭暗杀,这对国家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就山本本身而言,因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一职是武将的最高荣誉,他是没有任何理由加以拒绝的。这样,他就完全置于诏书上规定的“军人不应干预政治”的那种境地。

   山本在就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时,曾经对笔者说:“以后我要让吉田善吾来干。关于吉田这个人你也许不了解,他比我坚强得多。如果让他来干,他一定会干得很出色,你完全可以放心。”不幸的是,吉田在内外精神压力之下,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不久就离职了。从此以后,一些有智无勇的海军将领纷纷登场,被陆军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新任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的态度和米内、山本不一样,他与陆军搞妥协,对此,近卫首相担心他会被陆军慢慢地拉下水。昭和16年秋初,趁山本司令长官来东京之机,近卫首相与山本在荻市外的庄园里进行了密谈。近卫提出了日本海军若同英美作战是否能够取胜这样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此,山本作了明确地回答:“如果在开战后的一年之内,还满可以干一阵子,以后如何,很难预料。”换言之,就是说,如果长期作战,将会招致失败。言外之意,还是不打为宜。因为他们二人清楚地知道英国人的坚韧不拔以及不亚于大和魂的美国先驱者的顽强精神。因此,近卫暗自断然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避免对英美作战。他随即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对美外交。可是,这种作法招来了陆军的憎恶,终于导致了东条上台,

   东条上台,危机到来,这样说并不过分。时局已经发展到无法抵挡陆军一意孤行的地步。这里所说的陆军的一意孤行,指的是“必须讨伐英美”这一股思潮。这个时刻,学者以及作家之中有的人也大写而特写什么“必须讨伐英美”、“大东亚共荣圈”等等文章。战败后的今天,以和平论、中立论等论调向人民大众讨好的那批人,也正是这一伙。在当时,他们向陆军讨好,大骂日美交涉是媚外外交。野村和来栖的对美交涉只不过为好战分子准备战争赢得了时间。他们玩着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的把戏破坏了谈判,以奇袭珍珠港揭开了所谓“圣战”的帷幕。

   退一步说,假若采取“必须讨伐英美”这一战略,实际上就会出现“被英美惩罚”的局面,这是不堪设想的。判断是“讨伐”还是“被惩罚”唯一有资格者只能是海军当局。为什么呢?因为英美是两个海军大国,是不可征服的,遭受攻击的危险必然在日本一方。日本海军能否长期掌握太平洋上的海空权是胜败的分水岭,是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关键。

   当时的海军当权者是否直言不讳地把山本回答近卫首相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东条?是否陈述了一旦陷入长期作战必然失败这一道理,从而反对进行战争呢?没有!相反,他们妥协了。这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吗?有权威的评论家是这样说的:

   “亡国的责任主要在海军,责怪鲁莽的、手持长矛的陆军是愚蠢可笑的。无论是国家舆论还是天皇陛下都无法抑制这场战争,只有海军能够办得到。如果海军坚决反对开战,这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即罪恶在于日本海军的屈从。”

   这是千真万确的。但问题在于是否对海军估价过高?关于这一点,在结论部分中还将详述。

   山本曾经说过,战争若延至一年以上是不可能取胜的。其他的舰队司令官是怎么想的呢?总而言之,战争不是打棒球。如果打9次能决定胜负的话,那么“大和”、“武藏”拼死一战或许能为日军赢得胜利,如果无休止地打下去,“大和”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遗憾的是经过多次反复,在海军最高当局方面,米内和山本的勇气已经锐减。第二舰队参谋长海军中将小柳富次在所著《莱特湾海战)一书的结论中写道:“海军虽然不赞成,可是一直犹豫不决,终于被拖入战争的泥潭中去。对此,我为前辈当事者的优柔寡断深感遗憾。”海军中有识之士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证实了。

   (五)称誉世界的造舰技术——官兵们的前途不堪设想

   建造“大和”战舰所花费用是1500亿日元(平均每吨200万元)。仅此一项即可表明,日本永远也不会再建造这样的军舰了,因为建造一艘“大和”战舰,其费用几乎等于今天日本国防预算的总额——这不能不说是一艘令人吃惊的巨舰。当时日本能够毫不吝惜地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现在回顾起来,的确令人震惊。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7.3万吨(准确地说是72,809吨)的巨舰上,装有18英寸的大炮9门,以巡洋舰“最上”号的6英寸主炮为副炮的大炮12门。而且,巨舰的时速为28海里。这种造舰的记录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也望尘莫及的。因此,可以说其造舰野心之大以及技术之高超,简直是骇人听闻的。

   实际上,日本先进的造舰技术早就称誉世界了,巨舰的建造决不是偶然的。追溯起来,早在1907年,日本海军将巡洋舰“筑波”号的舰首冲角改造成渔船型时,日本在世界造船界作为“前途不可估量的新人”,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在这以前,战舰的舰首是从水平线尖入水中的,目的是以此撞击敌舰。但是,这种舰不适宜于远距离炮战,并且影响舰速,因而一举将其改造成渔船型的舰首。这一步使日本的造舰技术又走到了别人的前面。

   过去,参加日本海海战(1905年)的日本联合舰队,包括旗舰“三笠”号在内,全部都是进口舰只,与今天的汽车界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然而,这一海战的第二年,在日本开始建造战舰“筑波”时,立即进行了设计革新,从而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如果再次以汽车为例,就等于一跃而造出了超高级的新型汽车。这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大正11年(1922年)11月,在华盛顿的裁军会议上,日本的新型战列舰“陆奥”一时成了会议的话题。休斯代表提出了“全部废除计划中以及正在建造的战舰”这一方案。这样,新战舰“陆奥”自然也列入了应废除的战舰之列。由于“陆奥”是10月间建成,刚刚完成了从吴港到横须贺的试航,因此,日本的全权代表加藤立即对此提出抗议。英美无视加藤的抗议,结果,双方大约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展开了争论。当时,美国记者们曾这样写道:“陆奥”是明治天皇的名字,日本是一定要力争到底的。

   英美深知“陆奥”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美国同型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也远远超过了英国的“威廉·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考虑到他们自己的利益,英美因而极力主张把新建的“陆奥”也列入应废除的战舰名单之中。加藤友三郎的政治手腕是相当高明的,他为了保存“陆奥”,提出英美可以各保存两艘舰只为条件,从而打破了僵局。

   进入昭和年代,日本的造船技术又有了新的飞跃。在3千吨的轻型巡洋舰“夕张”上面配备了和英美6千吨级的战舰相匹敌的武器装备,使世界为之一震。在当时有名的重型巡洋舰竞争中,“夕张”的续航能力也是凌驾于英美同类舰只之上的。下面是万吨级巡洋舰装备的比较表:

国名 舰名 舰炮 鱼雷 速度 装甲钢板厚
日本 那智 8英寸炮10门 24英寸12枚 34.5海里 舷侧4英寸
4.7英寸炮6门 炮塔1英寸
英国 肯特 8英寸炮8门 21英寸8枚 31.5海里 弹药库4英寸
4英寸炮4门 其他1英寸
美国 彭萨科拉 8英寸炮10门 21英寸6枚 32.5海里 舷侧2英寸
5英寸炮5门 炮塔2英寸

   各国舰艇的武力装备及其性能的优劣,从上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昭和初期,英国远东舰队的旗舰“肯特”(万吨级重型巡洋舰)来到横滨港,应日本同型舰“妙高”的邀请,英舰将士登上“妙高”参观,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们今天才算第一次乘上军舰,我们以前所搭乘的简直是旅游船。”这既是半恭维的言辞,同时也表达了英国海军将士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觉。

   同样,1937年重型巡洋舰“足柄”参加英帝国的加冕礼时,《伦敦太晤士报》记者在一篇观感评论文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迎来了海上之狼。”这种描写实际上并不过分。

   “足柄”的风姿就是日本军舰的象征,它体现了当时日本海军军人的精神。战舰“大和”决不是偶然之作,它是综合继承了“足柄”的设计特征,集一切技术经验之大成而建造出来的。这恐怕是除日本人之外任何人也难以办到的吧!

   但是,创世界记录的三大战舰都在敌机和敌潜艇的攻击之下,在短短的半年之内相继沉没了。这不禁使人感到是不是三大战舰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沉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实际上呢,主要的原因则是当时日本失败的趋势日趋明显,海军被迫进行最后决战,从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无力自拔,最终导致覆灭。

   与其他舰只相比较,巨舰本身是坚韧无比的。比如战舰“武藏”,在巴拉望岛的近海虽然被3颗鱼雷击中,但仍安然无事,继续航行,确实向世界炫耀了真正的“不沉战舰”之神威(发生在昭和19年3月),而且,两个月之后又重返战斗行列,活跃在比亚克、马里亚纳海战的第一线。

   (六)举世闻名的“无敌舰队”——日本的“传统战术”破产

   正如“无敌舰队”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一样,所谓“不沉战舰”也不过如此而已。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沉战舰”首先沉没了,“无故舰队”也徒有虚名,终于落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所谓“无敌舰队” [ 译者注:西王菲力普二世为了维护西班牙的“海上霸王”地位和征服英国,于1588年5月末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从里斯本出海远征英国,这支舰队被命名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它拥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766名,摇桨奴隶2088名,还有士兵21,855名,教士300人。7月底该舰队与英国舰队交战,遭重创,后又两次遇到大风暴,1588年10月败退到西班牙时,仅剩43艘残破舰船,“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 最先源于西班牙。作为“无敌舰队”的创始者——西班牙舰队,已于1588年8月在多佛尔海峡(加来海峡)海战中以失败告终。而“无敌舰队”的继任者——日本联合舰队,也于昭和19年10月在莱特湾海战中折兵大半,从而一蹶不振。在屡遭惨败之后,有人高喊:“还是不要以名字作为自豪的根据吧!”然而,“无敌舰队”这个名字在当时日本国民中确实具有极大的魅力,它被视为国家安全的保障。

   平心而论,倘若不是由于战略战术上的某些失误,日本联合舰队也许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无敌舰队”,英美也决不会轻而易举地长驱日本近海。因为“无敌舰队”确实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武装力量。说实在的,现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兵力根本无法和“无敌舰队”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拿现在的海上自卫队和当年的“无敌舰队”相比,在某种意义上讲,简直可以说是对“无敌舰队”的亵渎。开战初期的“无敌舰队”曾向全世界显示出它自己非凡的神威,“无敌”之名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巨舰“大和”、“武藏”暂且不提,单就其他舰只而言,如活跃于海战第一线的“陆奥”、“长门”、“扶桑”、“山城”、“伊势”、“日向”,还有“金刚”、“比睿”、“榛名”、“雾岛”等等舰只,都是威力极大的快速战列舰。这12艘主力战舰舷侧炮火齐射的弹量与美国主力舰炮火的总兵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由于“大和”“武藏”两艘巨舰参战,使美日主力舰队兵力之比从10:6一跃而超过了10:8。

   根据美国海军部图上作战拟定的计划,如若在浩瀚的西太平洋海面上用兵,失败的可能性将是很大的。因此,美国改变了以主力舰为中心的“渡洋作战”的策略,决定实行机动部队“游击作战”的战略战术。换言之,就是把航空母舰作为舰队的中流砥柱,战列舰等舰只作为护卫航空母舰的警戒兵力,以巨大的海空力量对日本主力舰队实施集中猛烈的打击,将其彻底击溃。

   这一战术的作战方针是把航空母舰上的飞机作为主要作战武器,同时,有效地使用潜艇,使其与强有力的机动部队相配合,以诱导和雷击来歼灭日本的主力舰。细想起来,美海军的这一新的战略战术势必能够打破日本上述以主力舰为中心的舰队优势。然而,在日方势力减弱,美方有可能取胜时,美军一举发动了掌握制海权的反攻决战,这实际上是美海军运用日本海军的传统战术,反过来对付日本的一种作战方法。

   当华盛顿裁军会议上作出美日战舰的比例为10:6之后,日本海军便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消耗作战”的战术。其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派遣日本潜艇进入东太平洋,对进击中的美国主力舰队反复进行频繁的鱼雷袭击,逐渐削弱其海上武装力量,待日美双方势力大体相等时,再一举将美舰队歼灭于日本近海。根据这一战术,潜艇部队便成为作战的前提,这样,潜艇部队的续航能力、雷击训练、舰艇数量将成为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在1930年伦敦裁军会议上,日本极力主张潜艇部队的吨位要保持在7.8万吨,并为此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醉翁之意,亦即在此。

   而英美方面,自1922年以来,极力宣扬潜艇是非人道的海上进攻武器,到处散布“全面废除潜水艇”的论调,其用心所在,则是看穿了日本的“消耗作战”这一企图之后而采取的对策。因此,伦敦会议上的“潜水艇之争”曾一度达到了白热化。交锋结果,规定了日英美三国都平等地保持5.27万吨的潜艇吨位。

   殊不知这么一来,在日本海军军令部内却燃起了愤懑的火焰。他们认为,日本所需要的不是什么“平等”这个动听的名词,而是潜艇部队的实力。日方提出的潜艇部队的吨位在7.8万吨,是经过百余次图上演习之后精算出来的绝对数字。若以5.27万吨的吨位来计算,日本方面将减少16艘潜艇(大、中型综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失去两支海底奇袭部队,这对至关重要的“消耗作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日本军方认为伦敦条约将会招致日本国防的危机。

   必须提到的是,1930年11月14日在东京车站上发生的谋杀滨口首相的事件,与对伦敦条约的不满不无关系。在国内,甚至发展到了关于“统帅权问题”的斗争,不久,又使议会处于不景气状态。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与减少潜水艇吨位密切相关的。那么,日本的这一点点潜艇力量在后来的海战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七)“精锐”的潜艇部队有去无回——自鸣得意的“消耗作战”也遭破产

   日本潜艇部队作为“无敌舰队”的一翼,确实在海战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日本具有称誉世界的造舰能力,所以其潜艇性能也是优越的。举例而言,新式精锐潜艇“伊号”型,无需补充燃料独自即可往返加利福尼亚沿岸。可以说它是今天轰动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的祖先。另外还有“吕号”型潜艇,它拥有在夏威夷海域作战的续航能力。最具雄姿富于传奇色彩的是“四〇一”号潜艇,满载吨位超过4000吨,是以横渡太平洋前往炸毁巴拿马运河为目的而建造的(昭和20年1月完工,但未服役)。

   日本在明治28年(1895年)2月(日清战争)用不满百吨的水雷艇穿越中国军港威海卫的防线,击沉当时世界有名“不沉战舰”“定远”号。以此夜间奇袭为例,日本潜艇部队反复训练,信心百倍地接受了“消耗作战”的方案。这是英美方面也早已警觉到了的日本方面锐利的秘密武器。

   在宣告日美开战的同时,64艘日本潜艇(9.6万吨)便蜂拥地踏上了征程。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潜艇的数目曾一度达到126艘,然而战果却微乎其微。战争结束时,只剩下大约50艘破烂不堪的潜艇在港内停泊着,早已失去了作战能力。曾一度内外闻名被寄以厚望的潜艇部队,没有向日本国民奉献出任何战果,就无声无息地长眠海底了(当然,在局部地区还是取得一定战绩的)。

   对于失败的详细原因,我们暂且不去探讨。没有必要去追究因南洋群岛的海水温度高,不适宜于潜艇训练;也没有必要责怪居住条件不佳(居住极为窄小,因为把所有空间都集中到作战方面去了)而降低了长期作战的能力。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一句话,即:美国海军改变了以主力舰集体出击为主的海战战术,使得日本潜艇失去了攻击目标。另外,潜艇结构比较陈旧,存有某些缺陷。其次,伴随美机动部队出击的潜艇部队,从战争的中期就逐渐占了上风,明显地压倒了日本潜艇部队。

   实战中,当日本驱逐舰得知美潜艇接近时,美潜艇已向日舰发射了鱼雷,并迅速返航了,就在日舰转向目标的一瞬间,灾难已经降临——舰身中雷,摇摇欲坠。由此可见,任何战术也是难以取胜的,“精神力量”终于输给了“机械力量”。就这样,潜艇战的“股票”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全部落到了美国人手中。

   虽然,日本舰艇的机械性能也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事实上,雷达的发明已经把1940年的“机械力量”置于半身不遂的状态之中了。因此,责怪一去不复返的号称第一流的日本潜艇部队显然是不应该的,而只能为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叹息。

   同日本潜艇部队的失败一样,日本独特而高超的夜战战术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威力。瓜达尔卡纳尔争夺战中,曾在海军联合舰队的某一基地召开了参谋会议。会议期间,全体参谋一边进餐,一边议论纷纷:“看来美国的机械力量确实是强大的,据说他们用推土机建造机场,其速度比日本快10倍。看来,我们只有从视力方面大作文章。‘蓝眼睛’在黑夜里是无能为力的,而‘黑眼睛’在夜晚却看得一清二楚,因而,除实行夜战之外别无他法。”可见,当时日本海军以“夜战”自居竟达到了多么愚蠢可笑的地步。殊料,雷达等电子武器简直象太平洋上的“原子弹”,日本自鸣得意的作战方法也被美海军从根本上摧毁了。虽然日本军舰后来也安装上了雷达,然而,同美国的雷达相比,其精密程度则是望尘莫及的。

   与此同时,美海军又发明了雷控射击。夜间,美舰用雷达捕捉日本军舰,继而用雷达调整炮位向日本舰队开火,致使炮弹在黑暗中如同长了眼睛似的,弹无虚发。从而使“蓝眼睛”、“黑眼睛”之类的盲目自信与乐观成了纯粹的无稽之谈。

   美国潜艇上装有精密度极高的雷达和水中测量仪器,它可以从水上、水下远距离捕捉日本舰队。因而,以击沉美潜艇为使命的日本驱逐舰,反而成了美国潜艇有效的打击目标。为巨型航空母舰“信浓”号送葬的就是短小精悍的美潜艇!在击沉巨型“不沉战舰”“大和”号的来自四面八方的鱼雷中,谁能担保没有来自美潜艇的“恩赐”。总之,美潜艇部队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大大出乎美海军部的预料。

   日本海军自鸣得意的“消耗作战”的“股票”就这样悉被美海军掠走了,发行“股分”的总额也被美海军独占了。岂止如此,日本的“消耗作战”只是以逐渐削弱美国主力舰的实力为目标的,而美国的“消耗作战”则是扼向日本帝国的脖子——截断日方通过海上运送燃料和粮食的供应线。开战时的650万吨威风凛凛的大舰队(占世界第三位)结果全军覆灭,化为乌有,其中63%被美潜艇击沉了。

   关于日本潜艇的衰败状况和美国潜艇的活跃情形将在后面叙述。在此,先将遭美潜艇截击而导致日本方面粮食、原料,尤其是燃料供应断绝的悲惨状况统计列表如下:

原有船舶吨位 开战时日本海运船舶 590万吨
战争中新造船舶 410万吨
合计 1000万吨
损失船舶吨位 被击沉 861.7万吨
因进水而不能航行的船舶 93.7万吨
合计 955.4万吨
损失原因 遭美潜艇进攻而破损的比率(%) 54.7
被美空中力量攻击而破损的比率(%) 30.9
被舰载鱼雷或其他武器攻击而破损的比率(%) 14.4

   (八)超级航空母舰“信浓”号的悲剧——“不沉战舰”悉遭倾覆

   作为第一章的结束,我想谈一下日本海军秘密建造的世界三大巨舰的命运。关于“大和”和“武藏”两舰的情况,我将在后面几章具体研究每一个海战时再详加叙述,这里仅重点叙述一下在未参战前就被击沉了的“信浓”号航空母舰的悲惨遭遇。这艘日本国民一无所知的具有极大威力的“不沉航空母舰”是怎样葬身海底的呢?
事实上,“不沉战舰”仅仅是一个虚构的幻影。虽然巨舰“信浓”那雄壮威武坚不可摧的舰体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引以自豪,但是,该舰舰内结构却存在严重的缺陷。回想在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时,英国就把“不沉战舰”“威尔斯亲王”号派往远东,企图将日本咄咄逼人的南下攻势扼制于新加坡以北。然而,1941年12月10日,这艘最新的精锐的英国战列舰遭到日本海空军的集中攻击而悲惨地沉没了。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获悉“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被击沉的噩耗之后,痛苦地挂上电话,悲伤到了极点。

   在这之前,1941年5月27日,德国5万吨级的“不沉战舰”——设施精良、武备完善的大型战列舰“俾斯麦”号 [ 译者注:据有关资料记载,“俾斯麦”号排水量为42,500吨,装有8门15英寸大炮。 ] 被英国海军击沉在大西洋。当时,德国海军相当自负,坚信“俾斯麦”号是世界上无可匹敌的、绝对不会被击沉的新型战列舰,企图以其截击英国护航运输船队,切断英美海上交通线。英国海军集中了大小百余艘 [ 译者注: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英国方面抽调了42艘各类舰只参战。 ] 火力强大的舰艇围追堵截。在途中的两次交战中,英舰遭到严重损失。但是,英海军不甘受挫,调整了部署,对“俾斯麦”号尾追不舍。这一努力果然奏效。追歼中,“俾斯麦”号被打得变成一堆废铜烂铁,最后被英国巡洋舰“多塞德西亚”连续发射的数枚鱼雷击沉了。

   美国海军坚信,要想使日本的“不沉战舰”葬身海底,也必须采取这一战术。他们深知,对“大和”、“武藏”来说,如果使用舰面炮火将其击沉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日本这两艘战列舰上都拥有18英寸的威力巨大的主炮,而英美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是16英寸,两英寸之差对决战的胜负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美海军极力避免进行战舰之间的水面交战,而决定自始至终进行空中轰炸——使用飞机进行鱼雷攻击。事实上正是如此。1944年10月和1945年4月,美海军全力以赴地使用了大批飞机对“武藏”和“大和”进行了凶猛的攻击。美军坚信,如果从空中毫不吝惜地倾泻大批鱼雷、炸弹,即使是“海上堡垒”也难逃覆灭的命运。同时,他们还认为,如果派遣为数众多的潜艇顽强地去接近日本巨舰,实施猛烈的鱼雷攻击,最终击沉巨舰将是毫无疑义的。

   早在超级航空母舰“信浓”号建造的过程中,该舰就被美国潜艇列入了主要攻击的目标。“信浓”原计划在横须贺施工,建成与“大和”、“武藏”同类型的巨型战列舰。由于横须贺船台靠近交通要道,无法用大型围墙掩蔽起来,因此特意为它另外建造了6号船坞(通称秘密船坞),“信浓”就是在这里建造的。但是,奇袭珍珠港事件已经充分显示出了以航空兵为主要打击力量的战略思想的重要性,鉴于海战中空中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海军才明智地决定把建造中的“信浓”号战列舰改建成航空母舰。可以说,“信浓”号是一个“畸形儿”,它的下半身是战列舰,上半身是航空母舰。尽管如此,它作为一艘雄伟而坚固的举世无双的航空母舰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于改建的缘故,它的工程比“大和”迟延了近3年,直到昭和19年11月才宣告建成。

   “信浓”号之所以被称为一艘举世无双的航空母舰,主要是因为它的吨位居当时世界航空母舰之冠——标准排水量为6.8万吨 [ 译者注:与“大和”战舰的标准排水量相同 ] ,可搭载飞机47架(实际上一架飞机也没有搭载就沉入海底了)。该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是由20厘米和10厘米两层钢板合制而成的,上面铺设了由钢筋水泥、胶乳、锯末合制而成的混合板,可以抵御500公斤炸弹的直接命中。关于“信浓”号的设备性能的细节,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该舰是最新技术设备的集大成者。其缺陷是,由于急于让该舰参战,简易突击施工,质量低劣,水密性很差。尽管这样,它的出现对美国海军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围绕着建造大型航空母舰,数年前,在美国还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当时,美国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决心建造一艘6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并已设计完毕,马上就要作预算了。不料海军内部以及议会内部分人对此强烈反对,两者各不相让,形成僵局,福雷斯特终于辞职,后来病故了。 [ 投笔从戎注:詹姆斯·V·福里斯特尔,曾担任美国海军部长、第一任国防部长。6.5万吨的超级航空母舰“美国”号的建造计划是福里斯特尔任国防部长时从议会争取到拨款批准建造的,安装龙骨之前福里斯特尔已因健康原因辞职,继任者路易斯·约翰逊中止了建造计划。福里斯特尔本人并非病故,而是在贝塞斯达海军医院跳楼自杀。 ] 可是,3年之后,建造大型航空母舰的呼声又重新占了上风,不久,终于建成了以福雷斯特命名的5.9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并且很快就服役了。而回想起来,日本早在15年前就能建造6.8万吨级的大型航空母舰了。日本海军在造舰方面的这一思想和技术,应该永远载入史册。

   昭和19年11月11日,“信浓”建成并停泊在横须贺海港内。这一天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6周年纪念日 [ 译者注:在欧洲,1918年11月11日清晨5时,德国外交大臣埃尔兹贝尔格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此涅签署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 ,可谓“和平纪念日”,应该是与战火无缘的日子。

   此时,日本屡战皆失,太平洋战局日趋危急。日海军在马里亚纳和莱特湾两个海战中已经丧失了大部分航空母舰,因而海军方面正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信浓”问世。但“信浓”由于突击建造而成,设备简陋,而且舰员也没有来得及很好地训练,便匆匆忙忙地开往四国松山的联合舰队训练基地。11月28日,巨舰“信浓”紧急备航,准备开往大阪湾作临时停泊。下午6时,“信浓”在身经百战的驱逐舰“浜风”、“矶风”、“雪风”的护卫下拔锚启航了。当晚,海面上刮着6级北风,空中的星月闪着寒光。

   29日凌晨零时30分,观察员发现水天线上有一个黑影。是云朵,还是敌潜艇?4名兵士为此发生了争执,意见不一,遂报告了值班军官和副舰长。两名长官交替用望远镜观察了一阵,回答说:“是云彩。”由于判断错误,护航的驱逐舰没有提高战斗警惕,“信浓”本身仍然保持蛇形航行路线,以20海里的速度继续破浪南下。

   凌晨3时12分,母舰观察员突然吃惊地报告:海面发现鱼雷航迹! [ 译者注:据有关资料记载:美潜艇“射水鱼”号在东京湾南面100海里海域进行水面战斗巡逻,于28日20点48分发现“信浓”,设法跟踪,于翌日凌晨3点,占据了有利的发射阵位,于3点16分向“信浓”发射了6枚鱼雷,4枚击中目标。 ] 只见4枚大型鱼雷径直扑向“信浓”号,而且第一枚鱼雷已经逼近到离“信浓”只有100米了。晚了!一切都晚了!这时,“信浓”本身已经没有回避鱼雷的余地了。3时13分,第一枚鱼雷击中母舰,紧接着其他3枚鱼雷也相继几乎在同一部位上炸响,将“信浓”号左舷中央水线部位洞裂,海水汹涌地灌入船舱,连最新式的排水设备在这个时候也无济于事了。

   在此万分危急的关头,舰长阿部俊雄海军大佐以及部下仍旧盲目自信(实际上是自负):巨舰即使遭到三、五枚鱼雷袭击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信浓”仍以第三战斗速度(时速20海里)继续向大阪方向航行。当时,如果驶进附近港湾或者在沿岸搁浅,巨舰和全体人员也许有可能得救,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海水凶猛地涌进水密性极差的船体,结果,在到达熊野海面——潮岬100海里处海域时,母舰舰体倾斜已达50度,至此,舰长阿部才不得不下达令人痛心疾首的命令:“全体离舰!”

   这时,身负重任的舰长阿部俊雄大佐登上舰桥。他的旁边站着一位用舰旗裹身的年轻士官。这位士官是昭和18年毕业于军事学校的优等生安田督少尉。在“信浓”被鱼雷击中一直到倾覆沉没,这位年轻少尉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海图,仍然象平时一样镇定自若地记录着战舰的方位、时间、地点等,毫不慌忙,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在舰首弥留海面的刹那间,人们远远地还能依稀看到阿部和安田站在舰首处的身影。后来,在侥幸得以活命的900余名官兵的名单中,人们再也没有找到阿部和安田。幸存的同僚们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无不流下敬佩的热泪。在“信浓”号航空母舰沉没之前,泽本中尉发现了他们俩人的照片,并用帆布包好,系在救生圈上,委托给一名水兵。后来他们俩人的照片终于漂到了驱逐舰“浜风”的舰舷旁边。

   “信浓”号在被鱼雷击中之后又继续航行了7小时42分钟。完全沉没的时间是11月29日上午10时55分。本来,该舰进入伊势湾是轻而易举的,但是,由于盲目相信“信浓”是“不沉战舰”,因而坚持向大阪前进,终于导致了巨舰倾覆以及大约500名官兵葬身于熊野海底的悲剧。

   “信浓”号被击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在29日凌晨点30分,对敌潜艇的突然出现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3时12分发现敌鱼雷航迹时,为时已晚;中雷后排水工作不得力;母舰本身设备简陋。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如果能派出飞机直接在空中担任警戒,巨舰改为早晨出发,白天航行,恐怕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当局把炮弹难以击沉的航空母舰置于敌潜艇经常出没的海面,并选择夜间航行,应该是这一悲剧的最主要的导演者。虽然我们不清楚这一行动具体是由谁决定的,但在那时,上层决策者们判断失误,情报不灵的事,真是不胜枚举,因而事件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也许采取夜间航行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但总不应该忘记一个月以前进击莱特湾时的教训吧!1944年10月22日夜晚,2艘美潜艇发现了北进的栗田舰队,当夜全速追击,23日凌晨,美潜艇发动了猛烈袭击,结果,日本海军2艘重巡洋舰被击沉,1艘遭重创。这一重大损失为什么不应当牢牢记取呢?如果既已决定采取夜航,那么也完全应当对“信浓”采取严格的警戒措施。实际上,整个行动没有认真采取一点象样的措施,从而,完全葬送了日本海军最后的造舰尊严。

   同年12月,当局建立了调查委员会。但由于巨舰的建造和沉没都列为绝对机密,所以,该事件对社会上严加封锁,提交的报告书也在战争结束时被烧毁了。现在,若就沉没的原因再度问起活着的委员们,他们认为“信浓”号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该舰舰长及其部下迷信“不沉战舰”之说,巨舰中雷后继续以20海里的速度航行;二是舰员采取向右舷注水以保持舰体平衡的急救措施迟缓。昭和19年10月24日下午7时35分,当战舰“武藏”连中数十枚鱼雷之后在菲律宾锡布延海下沉时,舰体仍然是平衡的,前后炮塔在水面上几乎成一条线。这是和舰员们熟练的技术分不开的。而“信浓”号则不然,据说1400名舰员中,有850名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航海,因此,平衡注水的意识和方法都极为缺乏。中雷后的“信浓”在倾斜中连续航行了7.5小时,最后倾斜达到了50度,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巨舰“信浓”号没有发射一炮,没有载运一架飞机(原订在松山搭载飞机),在竣工20天以后,不,正式服役出航后仅仅才过了17小时就悲惨地沉入了海底。在大型舰只的寿命史中,它恐怕是最短的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了。6年的苦心毁于一旦。这不单单是一个悲剧事件,甚至可以说,这是上帝对日本海军破坏条约、秘密建造大型战舰的诅咒和报应!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