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与防御·第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进攻与防御·第三

进攻与防御·第三

作者:戴维·乔丹·英国

出自————《阿登反击战

出自————《战争通史

   盟军意识到德军有可能发起反击,但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将其击退。情报显示,德军很难再纠集起一支足够强大的力量,发起一次大规模进攻。

        如此一来,从表面上看,盟军似乎已经牢牢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可以随时发起进攻。

        但是,任何对德军的低估都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们的武器装备与盟军相差无几,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要强于盟军。此外,他们还有一大“杀手锏”——突袭。

   德军选择将阿登作为攻击突破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此可以实现战役突然性,因为盟军不会料到德军会从这里发起进攻。从另一方面讲,德军力量有限,只有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才能有效打击盟军。因此,德军能否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就取决于能否成功地实施欺骗,促使盟军对阿登地区疏于防守。此外,德军还寄希望于盟军情报部门出现失误,如果盟军的情报部门不能够从众多情报素材中准确判断出德军正在阿登地区进行集结,将对战局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令人遗憾的是,虽然盟军情报官员几乎已经准确掌握了德军的作战企图,但却没有能够与决策层进行及时、必要的沟通。

  情报场景

   “军事情报”这一术语经常被愤世嫉俗者认为是一种矛盾修饰法,这是对军事情报的错误理解,可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一方对自身的行动安全具有强烈的防范意识,另一方的情报人员将很难查明对方的实际部署和真实计划。在二战期间,设在布莱切利公园的英军密码中心破译了大量的德军密码电报,为盟军情报工作做出重大贡献。就在布莱切利公园将破译的德军情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盟军决策层的同时,德军仍在坚信自己的爱尼格玛加密机是无懈可击的,同时仍然热衷于使用已被英国情报部门破译的加密方式发送绝密信息。然而,德军对爱尼格玛加密机使用的失败并不能否定其在信号安全方面的总体成就,也不能否定德军对欺骗战术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德军并非轻易就会出现爱尼格玛加密机之类的失误。在分析阿登战役期间盟军情报部门是怎样被德军成功欺骗时,必须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回顾。当然这都是发生在1944年冬天的事情。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890年10月14日,艾森豪威尔将军出生在得克萨斯州一个贫苦家庭,1915年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后来曾在陆军指挥参谋学校和陆军大学深造。但是,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仍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军人。幸运的是,他长期在麦克阿瑟和马歇尔手下做参谋工作,得到了他们的赏识。1942年6月。在马歇尔的举荐下,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美军最高司令。在此之前,他从未实地指挥过作战。然而,他就任后的第一次重大任务——指挥美英联军在北非登陆,取得了圆满成功,证明了马歇尔慧眼独具,艾森豪威尔也因此声名鹊起。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的胜利,使得艾森豪威尔的声望达到巅峰。作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战略性问题上。他乐于听取各种意见,谦恭有礼,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他坚持英国战略空军必须在他的控制之下;当其部下对于是否按计划使用空降部队发生动摇时,他毅然下令执行原定计划;在1944年底盟军打进德国后,他顶住了丘吉尔的压力,坚持不同苏联红军争占柏林。正是由于指挥得当,诺曼底登陆作战及其后的一系列战役取得了辉煌胜利。欧战结束前夕,他被授予美国最离军衔―五星上将,与其恩师麦克阿瑟和马歇尔同领该项殊荣。当他从欧洲战场凯旋回到美国时,受到了热烈欢迎。1950年北约成立后,由于受到杜鲁门总统的赏识,他被任命为首任北约欧洲盟军司令,不久又获得美国总统大选提名,随后赢得大选。在1952-1956年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内,随着冷战的开始,艾森豪威尔高度重视美国军队建设。他在总统位置上连任两届。1969年,艾森豪威尔在经历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后去世。

  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到达欧洲战场,与米德尔顿和巴顿将军进行会面。罗斯福总统最初考虑任命马歇尔担任欧洲盟军总司令,但很快就认识到马歇尔在其身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又放弃了这一想法。

   最高司令部

   1944年9月初,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部开始考虑如何在年底之前结束战争。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对自己的方案信心十足,并将方案呈交给了美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在审阅了计划后,马歇尔将军通知艾森豪威尔,盟军已经制定了对德军发起一次重大进攻行动的计划。艾森豪威尔对计划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对联合参谋部的方案基本表示赞同,但对进攻计划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些疑问。他认为,由于对战略要地——安特卫普的防御上一直存在困难,盟军的后勤工作需要加强。正如第1章所述,德军一度占领了安特卫普这个重要港口,给盟军的后勤补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艾森豪威尔的质疑使得马歇尔将军认识到,向德军发起一场全面进攻还为时过早。同时,他认为盟军应当停止向前推进。在此情况下,马歇尔传达给艾森豪威尔的进攻计划就没有实施。

   联合参谋部不是实施战略评估的惟一机构。在欧洲战区,一场最终彻底击溃希特勒政权的行动正在酝酿之中。艾森豪威尔始终认为打击德军心脏的最佳方案是从北部进攻,即从德国的工业重地鲁尔区长驱直入,并且已经将这一方案纳入他的整体作战计划。从诺曼底登陆开始,这一整体作战计划正逐步付诸实施。虽然计划的第一阶段此时已经完成,但在盟军采取何种方式向前推进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盟军第六阶段的作战计划是,在大部队渡过莱茵河之前消灭西岸的德国守军。在此之前,盟军将实施第五阶段计划,设法将德军彻底拖垮。正是在这一问题上,盟军最高司令部内部开始产生分歧,以蒙哥马利元帅为代表的一部分盟军高级将领对艾森豪威尔的作战方案提出了不同意见。实质上,艾森豪威尔的作战方案就是:兵分两路,对德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然后发起进攻;同时,将重心放在蒙哥马利元帅领导的北部军团。但是,蒙哥马利不赞同这种方案,他认为,盟军所有力量都应当集中在北部方向,方可确保战果。蒙哥马利的方案也不乏支持者,英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陆军元帅也不同意艾森豪威尔的方案。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的南北夹击的进攻意图仍在实施当中,因为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此时已开始将防区内的德军向着默兹河以西驱赶,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也开始向科隆发起进攻。与此同时,美第3集团军开始向萨尔河方向挺进。美军的连续行动使得蒙哥马利再也坐不住了,他不断向布鲁克抱怨。最后,布鲁克不得不直接面见丘吉尔,向他阐述全线出击方案的弊端,将之形容为“疯狂行动”。同时,他向丘吉尔表示,对于艾森豪威尔而言,身兼盟军最高司令官和陆军总司令的双重职务负担过重。布鲁克还认为,盟军应当保留2个集团军群,而不是目前的3个集团军群。

   蒙哥马利希望自己能够担任盟军陆军总司令,但布鲁克却认为陆军总司令一职应当由美国人担任,而不应由英国人来担任,因为在欧洲战场上美国陆军占据着优势。除此之外,两人的想法几乎完全一致。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一直在采取措施试图解决盟军在进攻方案上存在的分歧,为此,他于12月7日在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但是在会议上并没有能够说服蒙哥马利接受全线进攻、拖垮德军的作战方案。

   从盟军为突出部战役所做的准备(或者说根本没有准备)的角度讲,这种争论非常重要,因为它显示出盟军对于1944年年底的形势进行判断的思路和方法。

   主观判断

   虽然在以何种方式赢得战争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盟军从来没有动摇过赢得这场战争的信心,盟军所有想法都建立在他们不会输掉这场战争的基础之上。盟军所担心的问题是怎样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时间赢得这场战争。在1944年底,许多人已经开始认为德军此刻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不容忽视的是,德军此时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实际上,在11月份开始的进攻中,美军可以明显感受到德军的实力。在为期3周的战斗中,美军伤亡高达12.5万人。从德军的顽强抵抗中似乎可以找出一些积极信息,但盟军高级指挥官们却认为,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将给战线过长的德军带来更大的损失。此后的战事表明,这些看法虽然过于乐观,但并非没有任何根据。

   在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负责情报工作的肯尼思·斯特朗少将指出,按照目前战争的进展,每隔几天德军就要损失一个师的兵力。面对这样的损失,德军被迫将战略预备队调往前线,随时准备增援不同地方的战斗。这种“火并”意味着德军预备队被迫陷入一场持续的消耗战。为了守住各个战略要点,德军四处调动,得不到一丝喘息。从一定程度上讲,德军由于疲惫不堪,战斗力不可避免地遭到削弱。

  1943年,摩根少将和蒙哥马利元帅在一起。摩根时任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长,负责起草了诺曼底登陆的第一份作战计划,在登陆日作战行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他的功绩经常被人们所忽视。

  此外,其他一些迹象也显示,德军已经接近了崩溃的边缘。盟军对亚琛的进攻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有力的反击,这与以往德军的战斗作风大不相同。因此,美国第1集团军的情报官员断言,德军战斗力已经遭到明显的削弱。情报官员们还预测,在盟军现有的打击力度之下,德军下一步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投降现象,因此,盟军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战俘的后勤保障问题。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判断居然来自一名以悲观主义而著称的情报官。

  这是一辆105毫米口径M7自行火炮,使用M3或M4中型坦克的底盘,可以提供极为有效的火力支援,但是很少被当作攻击火炮使用。

  互不信任

   本杰明·迪克森中校是首席情报官的考虑人选。他在一战期间曾在美国军队服役,但是通过一些事情,迪克森认识到自己在军队的发展前景很渺茫,最终退出现役。迪克森离开军队后的事业进展很顺利,不过仍然保留着预备役的职务。在情报工作方面,迪克森曾经是一名专业人士,他的升迁一直同布雷德利将军的升迁息息相关,但是,当布雷德利将军调任第12集团军群司令时,迪克森并没有跟随布雷德利前往任职,因为第12集团军群有着自己的情报处,于是迪克森继续留在美国第1集团军任职,此时的司令已经是布雷德利的继任者——考特尼·霍奇斯中将。在这种背景下,由于美国第1集团军情报处对第12集团军群有成见,所以在情报系统内部也产生了矛盾。他们直截了当地指出,迪克森是一名资深情报官员,而第12集团军群情报处的首席情报官埃德温·赛伯特准将却是专业炮兵出身。迪克森尽力避免两个情报部门之间产生任何分歧和误解,但充分的证据显示,这两个情报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紧张关系。就像美国第1集团军情报处对于他们的新任司令没有多大好感一样,第12集团军群情报处对美国第1集团军的同行们也心存芥蒂,他们逐渐把迪克森看成是一位极端消极主义者,因为迪克森始终倾向于认为德军仍有好几个师部署在西线。自然,这种看法有悖于大多数人的判断。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迪克森根本不了解基本情况,认为他忽视了大战过后德军在后方忙于重组部队的可能性,甚至忽略了德军这几个师由于伤亡惨重已被临时取消了番号的可能性。尽管美国第1集团军曾提供了德军在西线仍然部署有重兵的报告,但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第12集团军群的情报官们一直认为迪克森过于谨慎,他所提供的有关德军陈兵西线的报告可能是杞人忧天,所以第12集团军群一直对他的评估报告不予重视。如果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12集团军群之间有着充分交流的话,这种情报系统内部的互不信任现象也许就会消除,但很显然,问题并没有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迪克森和他的同事们与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1集团军群的联系比与第12集团军群的联系还要频繁,虽然从指挥层面上讲,美国第1集团军情报处隶属于第12集团军群。

        12月16日早展,我感到自己需要放松一下,于是乘座一架轻型飞机来到荷兰艾恩德霍芬的高尔夫球场,在玩了几杆后,突然被一个紧急电报打断:说是德军在上午向美国第1集团军发起了一次猛烈的进攻……

陆军元帅蒙哥马利

        阿登战役发起前,艾森豪威尔上将(左)在比利时视察期间,与美军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雷德利中将(右)和第9步兵师师长克雷格少将(中间)在一起。

        尽管美国第1集团军情报处与第12集团军群情报处之间存在分歧,并且迪克森对战局也充满了悲观看法,但这两个部门在一些问题上还是存在一致的看法。例如,他们都不认为德军会在阿登地区发起攻击,因为当时的战局对盟军有利,而且阿登地区对德国人来说并没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毕竟,任何一支即将溃败的军队都不会向一个没有战略价值的地区发起攻击。

   虽然这种观点不是空穴来风,但盟军最高司令部还是将目光投向了阿登地区。艾森豪威尔清楚地知道阿登前线兵力薄弱,他时常提到德军反攻的危险,尤其认为德军会将反攻地点选择在阿登地区。怀有此种忧虑的人还包括布雷德利将军和担负守卫阿登防线指挥任务的第8军司令米德尔顿少将。米德尔顿对他的3个师在前线的部署不太满意,认为前线的战线拉得过长,很容易造成空隙。根据德军的现状判断,他们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盟军几乎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发现征候

   德军的准备迹象显然是存在的,但发现迹象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并非易事。关于德军在西线活动的第一个迹象来源于布莱切利公园的英军密码破译中心的情报。1944年9月18日,布莱切利公园破译了关于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和其他一些德军部队(其中包括一些党卫军部队)从前线撤退的情报,从截获信号到破译情报一直到上报情报,英军密码破译中心共花费9天时间。随后,英军密码破译中心还陆续破译了有关德军从前线撤退的一些详细情报,其中一份情报清楚表明,从10月中旬开始,第6装甲集团军将成为德军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由希特勒直接指挥。但是,盟军并没有对这些迹象做出准确预测,这就对下一步的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布莱切利公园的密码破译中心从10月份已经陆续获取了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一些电文,但盟军情报官员们直到11月份才开始注意布莱切利公园提供的这些情况。让盟军将领们头痛的是,德军是否会使用新组建的部队发起攻击,如果是的话,德军将会从何处发起攻击。塞伯特认为,德军会向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发起攻击,因为他们已经突破了德军防线,正在向莱茵河和鲁尔区推进。斯特朗与塞伯特的判断一致,此外他还亲眼看到了情报部门破译的日本代表与希特勒会谈后发回国内的电报,认为德军会在11月份发起进攻。如果德军按照希特勒制定的不切实际的时间表实施计划的话,斯特朗坚信自己的判断不会落空。在这种情况下,盟军情报部门才开始确信德军正在寻求对盟军发起某种攻击。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能够确定德军的攻击地点。

   斯特朗、塞伯特和迪克森三人的判断基本一致,他们认为一旦美军越过乌尔河,德军将对科隆地区发起进攻。从种种迹象判断,德国第6装甲集团军将担任主攻任务,同时也有迹象显示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也将参与进攻。虽然还有关于德军备战的其他征候,但都不能与盟军已经形成的判断相吻合。

   无论是布莱切利公园的英军密码破译中心,还是盟军的航空侦察部队,都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对德军的侦察工作。盟军通过侦察发现,德国人在艾费尔地区的铁路运输特别繁忙,运输量大大超过了以前。此外,通过无线电技术侦察获悉:德军的航空侦察与对科隆地区发起进攻所需的侦察航线并不一致;德国空军已经接到了密切关注奥伊彭、马尔梅迪、默兹河渡口等3个地区的命令,在上述地区中,没有一个接近盟军预测的进攻位置。由此,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德军会对以上地区感兴趣?但就在此时,盟军仍然没有将德军航空侦察的方向与德军即将对阿登地区发起进攻的可能性联系起来。

   感受到威胁

   虽然盟军并不能够对德军的迹象给予充分解释,但在11月下旬,对阿登地区的关注开始与日俱增。阿登地区在这一时期并不是美国第3集团军的作战区域,艾费尔南部才是他们计划中的必经之路。因此,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将军非常希望他的情报参谋能够提供艾费尔南部地区的全面情况。为此,巴顿将军的情报处长奥斯卡·科克上校开始研究德军在艾费尔南部地区的部署情况,但没过多久便忧心忡忡起来。11月24日,科克上校的报告引起了巴顿将军的高度警觉,他认为德军正在向美国第8军方向集结。

   12月9日,科克上校向巴顿将军做了一次特殊的简要汇报,在汇报中告诉巴顿将军,德军从前线至少撤回了13个师,其中许多是希特勒的党卫军部队(由于效忠希特勒而被认为是德军最勇猛的军队),与此同时,德军还从斯堪的纳维亚抽调了3个师前往艾费尔地区。科克判断,德军的部署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新组建的部队抵御盟军进攻,二是向盟军发起进攻,虽然还不能明确判定德军进攻地点,但很可能就在鲁尔河附近。

   并非只有科克认为德军会向艾费尔地区集结,美国第1集团军的迪克森也持有相同的看法。通过无线电截取的信号,迪克森发现德军正在征募会说英语的志愿者组建一支特殊部队,他认为德军此举的真实企图是在发起一次大规模攻击之前建立一支深入敌后的破坏小分队。基于这种情况,迪克森判定,垂死挣扎的德军将会发起一次突击行动,于是撰写了一份题为“评估37”的情报来陈述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份特别引起争议的文件,后来迪克森声称,自己在文件中向指挥官们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证明德军很快将会对阿登地区发起攻击。实际上,迪克森在文件中提到的是,德军将会发起进攻,对于进攻地点的判定则是在鲁尔蒙德和施莱登之间,后来与阿登北部地区联系了起来。迪克森12月14日递交了这份情报文件,随着此后几天情况的变化,对于德军的进攻地点,他开始改变自己的判断了。12月14日,美国第8军报告,据一名可靠的比利时妇女反映,德军正在向阿登地区集结。在美国第1集团军当晚召开的情况分析会上,迪克森戏剧般地断言:德军将会在阿登地区发起攻击。他的言论打破了会场的宁静,但他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对自己的判断作进一步的证实。会议结束后,迪克森前往巴黎逗留了5天,他已经整整6个月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了。许多人认为,迪克森自诺曼底登陆以来一直没有休息过,因此才提出了这样一份杞人忧天的情报研究报告。不管情况是否如此,迪克森确实需要短暂的休息。

   在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塞伯特准将对布莱切利公园破译的德军电文感到非常吃惊。电文显示,德军空军已经接到了对默兹河渡口进行侦察的命令。塞伯特准将立即指派助手威廉·杰克逊上校前往伦敦就这份情报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详细了解,但威廉·杰克逊并没有挖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情况。与地形专家拉尔夫·英格索尔少校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塞伯特的顾虑。英格索尔一直在研究德国南部比特堡地区的铁路运输,他认为德军事实上正在向该地区集结兵力,德军首先临时撤退2个师的兵力,然后再调动3个新编师前来填补空缺,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易地在盟军眼皮底下多隐藏一个师的兵力。塞伯特对此深信不疑,他向布雷德利将军进行了汇报,即德军正在比特堡地区集结兵力。在此情况下,布雷德利将军向艾森豪威尔总司令请求调派一个装甲师作为阿登地区的预备队,结果遭到拒绝。虽然艾森豪威尔对布雷德利将军的考虑表示赞同,但是他更需要用一个装甲师去加强第7师的力量,因为第7师正在支援第3集团军的进攻行动。

  前进中的德军Ⅳ型坦克。在阿登战役中,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德军坦克给美军常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Ⅳ型坦克在二战爆发前就已开始生产,经过持续不断的升级改造,始终活跃在二战的各个战场。

   塞伯特对阿登地区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在他的眼中,德军对科隆地区的威胁还是第一位的,因为德军装甲部队此时已经部署到了科隆附近地区。塞伯特对迪克森的情况研究报告同样也很关心,他认为其中的一些推测还是占得住脚的,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其他战线的德军部队前往阿登地区的情报,这一点很有说服力,只是迪克森在报告中的表现过于悲观。塞伯特认为,应当对当前情况进行客观、适度的分析,于是开始着手起草一份较为客观的评估报告。因为第12集团军群情况分析报告在过去一直被认为在语气上枯燥乏味,他担心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于是邀请英格索尔来参与起草这份文件。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因为英格索尔曾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新闻记者。毫无疑问,最终出炉的情报文件——“第18号总结”的可读性作常强,英格索尔的加入进一步加强了这份研究报告的乐观主义基调。这份研究报告的最终结论是,德军将会在西线全面溃败,而且将会迅速溃败。

   与此同时,在盟军最高司令部,斯特朗将军也在分享着一种乐观的喜悦感,他认为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调动可能是“围魏救赵”,阿登可能是第6装甲集团军的攻击目标。不过,斯特朗将军还是坚信阿尔萨斯才是德军最终的攻击目标。所以说,尽管从9月开始,盟军就已经接触到了德军可能会选择阿登作为攻击目标的信息,但盟军情报人员一直无法充分地将各种征兆联系起来进行正确分析。

   美国第8军

   美国第8军军长米德尔顿少将对于自己的几个师的都属位置很不满意,因为各个师的战线拉得太长。在布雷德利将军视察部队时,米德尔顿向他提出抱怨,得到了布雷德利将军的理解。虽然米德尔顿充分说明了这种部署的弊端,但并没有能够说服布雷德利对第8军给予适度的支援。在会谈中,两位将军就前线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布雷德利认为,德军不可能对阿登发起攻击,因为这种攻击行动不足以扭转战局,换句话说,布雷德利对这种攻击行动的战略意义表示质疑。在对相关的军事地图和情况分析报告进行仔细研究之后,布雷德利和米德尔顿两人就德军不会发起攻击基本达成共识。但是,米德尔顿的头脑中始终无法排除德军将会发起攻击的阴影,按照他与布雷德利达成的共识,米德尔顿同意如果德军发起进攻,他将后退至默兹河,阻击德军推进的速度。与此同时,布雷德利将命令对德军侧翼发起攻击。需要再次提到的是,两位将军达成的共识是:德军不会发起进攻。从以上情况看,虽然盟军已经掌握了德军即将对阿登发起攻击的证据,但最后还是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试问,盟军情报部门为什么会如此失误呢?

  布雷德利中将与米德尔顿少将和李奇微少将在一起。李奇微时任第82空降师师长,他胸前的子弹袋中总是放着两枚手雷,声称自己时刻准备使用。阿登战役使得李奇微在美军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情报失误

   盟军未能准确判定德军会对阿登发起攻击有着诸多原因。虽然德军成功实施了欺骗计划,同时采取了全面严格的保密措施,但如果盟军能够客观分析问题,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盟军的判断失误源于一系列错误的假设,而这些假设之间看起来又有很强的逻辑性。

   过分自信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盟军整体赢得了战场主动权的背景下,盟军情报参谋们倾向于认为德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认识的主导下,盟军情报分析人员认为德军不可能发起大规模的攻击行动。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判断。与此同时,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的重新任命,进一步使盟军情报分析人员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盟军很熟悉他的作战风格,这位老帅向来以理智沉稳出名,不会选择在部队战斗力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冒险发起攻击。但是,如果盟军能够正确地分析这样一种情况,即德国第6装甲集团军此时已经担任了德军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并划归希特勒直接指挥,也许就不会轻易地坚持德军不会发起攻击的推断。因为,虽然龙德施泰特没有发起攻击的胆略,但一直有着偷袭习惯的希特勒却可能冒险发起进攻。

   在相信德军不会发起大规模攻击的情况下,盟军误认为艾费尔地区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之所以日益繁忙,是因为龙德施泰特正在频繁地调动预备队,为抵御盟军的进攻做准备。此外,盟军无线电侦察还截获了德军军官谈论油料短缺的内容,更加促使盟军情报分析人员认为德军没有能力立即发起进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德军谈论油料短缺恰恰说明他们为了准备进攻而在准备油料。德军指挥官所抱怨的油料短缺很可能指的是储备油料,或者因为想得到更多的油料,所以才会抱怨。盟军情报机构的失误发人深思。首先,他们没有正确分析希特勒的性格,忘记了“狗急跳墙”的古训,从而忽视了希特勒会采取极端措施的可能性;其次,盟军情报部门一厢情愿地来分析对方,按照盟军的想法,如果他们是德军的话,将不会对阿登发起攻击,但这并不等于德军不会这样去做。1944年12月16日凌晨,盟军的想法被德军的炮声击碎了。

   盟军阵地

   早在1944年12月初,盟军就已经封锁了德国边境,虽然盟军高层司令部内部在下一步战役的实施问题上存在着一定分歧,但整个盟军都处在一种厉兵秣马,时刻准备结束对德战争的状态。盟军战线拉得很长,从北海一直延伸到瑞士边境。就整条战线而言,盟军兵力显得捉襟见肘,因为这么长的战线,再多的兵力也难以坚守每一个阵地。正是以上原因,才促使米德尔顿考虑美国第8军的防线问题:很显然,按照目前的防线,兵力非常紧张。令人更为头痛的是,霍奇斯将军此时决定抽调防守阿登的部队以加强进攻鲁尔工业区的兵力。盟军进攻鲁尔是为了阻止德军进入这一地区,因为如果德军占领了该地区,美国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将失去进军德国的入口。

   在阿登北部驻有伦纳德·杰罗将军指挥的第5军,下辖4个步兵师、2个装甲作战群和1个骑兵大队。每个装甲作战群兵力相当于一个装甲师的1/3规模,骑兵大队担负侦察任务,配备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在从蒙绍到布赫霍尔茨的战线上,第99步兵师部署在南部,第2和第78步兵师将穿过第99步兵师的辖区攻击鲁尔河大坝,而后向第99步兵师左侧迂回。

   米德尔顿的第8军驻守在阿登中心地区,第14骑兵大队负责防守第106步兵师和第5军之间的结合部。在第8军和第5军之间6公里的洛斯海姆缺口上,这是惟一的一支守备部队。第106师师长艾伦·琼斯少将对自己的部队守卫33公里的战线显然不太高兴。在第106师南侧,第28师沿着乌尔河一线部署。第4师部署在第28师右侧。当时,由于该师在以往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被调往阿登地区进行休整,从而能够对9000名补充兵员进行训练,恢复战斗力。与艾伦·琼斯少将一样,第28师师长诺曼·科塔少将也对自己防线的长度感到有些惶恐。第28师的防线长38公里,从北部的卢茨卡门一直延续到南部的沃登道夫。在科塔手中,仅有从第110步兵团调拨的一个预备队营在此守卫着28师防线的中心地段。

  美国第1集团军司令考特尼·霍奇斯少将,在布雷德利升任第12集团军群司令后,他接替了这一职务。霍奇斯是一位非常沉稳、谦和的将军,在士兵中享有非常高的威望,但他从不张扬,因此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这样一来,4个美军步兵师、第14骑兵大队的一部分以及第9装甲师将要面对不少于30个德军整编师的进攻。从12月份第二周开始,这30个师的德军兵力将隐蔽在4个美军师对面的丛林中,随时准备发起攻击。关于盟军对德军进攻阿登的情报判断失误在上文已经介绍过,但需要指出的是,就在德军发起攻击的前几天,仍有证据显示阿登地区出现了异常情况。第106和第28师将前沿哨所听到坦克和汽车噪音的情况做了报告,但都被判定为部队的正常运动。12月14日,一位比利时妇女设法穿越德军防线到达第28步兵师司令部,报告在比特堡附近的丛林中隐蔽着大批德军。随后,这位妇女被送到了第8军司令部,后来又准备被送到第1集团军司令部,就在12月16日这位比利时妇女到达第1集团军司令部的时候,阿登战役已经打响。同样巧合的是,就在第28师接到这位妇女报告的第二天,4名德军战俘也透露,德军很快就要发起一场大规模进攻。但对于他们提供的情况,盟军认为缺乏可信度。因为德军战俘在过去一个月中已经多次提到过此类情况,有的甚至说德军将在未来48小时内发起攻击。盟军认为,没有充分证据显示这次德军战俘提供的情况与以往有何不同。如果盟军情报参谋们能够发现德军正企图对阿登地区有所行动,这些战俘的供词就有可能受到重视。但是,情报参谋们并没有对阿登地区将会出现的战况做出正确判断,认为这些战俘所提供的只是一些虚假情报。

  德国步兵正搭乘“豹”式坦克奔赴前线。通常情况下,步兵不会乘坐坦克前住战场,这样容易遭到敌人的袭击。图中坦克搭乘了许多步兵,这使得坦克炮塔无法随意转动,严重影响了坦克的攻击火力。

   装甲对峙

   在阿登战役中,盟军和德军都使用了非常著名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升级改进。美军装甲部队的主要配备是各式“谢尔曼”M4型坦克。各式M4坦克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火控系统。早期的“谢尔曼”坦克配备有75毫米口径火炮,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该型坦克对德军新型坦克缺乏杀伤力。后来生产的“谢尔曼”坦克又将火炮口径改进为76毫米,1944年下半年,这种新型“谢尔曼”坦克被运抵前线,由于火炮口径增大,被称为“巨型谢尔曼”坦克。但是,随着德军新型坦克的问世,“巨型谢尔曼”,坦克在火力攻击方面逐渐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军工部门的技术人员对“谢尔曼”坦克再次进行改进,设法将一门可发射17磅重炮弹的反坦克火炮安装在“谢尔曼”坦克的炮塔上,制造出了“谢尔曼·萤火虫”坦克。但是,尽管美军知道“谢尔曼”坦克的缺点所在,他们仍然使用配备75毫米和76毫米口径火炮的该型坦克。“谢尔曼”坦克攻击火力弱的问题长期存在,直到战争结束后,才由以色列国防军对这种坦克的火炮系统进行了改进。改进的主要措施就是将火炮口径扩大为90毫米,有的甚至扩大到了110毫米。

  美军坦克正在做战前的最后准备,驾驶员正在享用咖啡。M4“谢尔曼”坦克前部放置的沙袋和其他防护物对于坦克的保护非常重要,使得坦克多了一层防护装置。

         美军装甲部队还装备了最新制造的M24“霞飞”轻型坦克。虽然这是一种轻型坦克,但实际重量高达18370公斤。该型坦克动力强劲、功能多样实用。与早期“谢尔曼”坦克一样,M24“霞飞”坦克一开始也是以75毫米口径火炮作为主炮,所遇到的问题也是缺乏与德军坦克相抗衡的足够火力。但是,由于轻型坦克的主要功能是用于侦察,因此攻击火力的不足并不算是“霞飞”坦克的缺陷。M24“霞飞”坦克从1944年7月开始投入战场,由于其功能多样、操作方便,因此很受装甲部队的喜爱。在二战结束30多年后,M24“霞飞”坦克仍在一些军队中服役,这为电影制片商提供了方便,它们的飒爽英姿也因此经常出现在银幕上。人们会有这样一种印象:在美军接收该款坦克数月之前,它们已经广泛应用在战场上了(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现成的德军坦克,电影摄制者将M24“霞飞”坦克喷上铁十字符号,从而假扮成德军坦克)。

  M24“霞飞”轻型坦克火力强大、功能多样,装备1门75毫米火炮,最高越野速度达40分里/小时,相当于当时重型坦克的最高公路时速。

   德军坦克

   德军装备了大量令盟军望而生畏的坦克。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因为他们在坦克制造问题上曾经面临过巨大的困难。在一战期间,德军没能制造出性能优良的坦克。而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发展坦克。但是,由于看到了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潜力,德国军方一直没有放弃对坦克的执着追求。许多德国军事理论家认为,坦克是打破战争僵局的有力武器。在德国1933年开始重整军备后,他们一直将坦克列为优先发展的武器装备。同时,在坦克装备部队后,他们又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坦克师必须成为一个能够遂行作战的诸兵种力量,能够在没有外援的条件下独立执行作战任务。坦克作战理论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闪击战”理论的形成——利用坦克作为先锋,为步兵扫除障碍。新的作战理论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德国工程师们又为研制新型坦克设计了许多新方案,将设计重点放在提高坦克的效能、速度和装备水平等方面。坦克最重要的性能就是速度和机动性,对于坦克来说,防护并不是最重要的(二战期间,在苏联作战的经历促使德军后来加强了坦克的重装甲防护)。直到1944年,德军坦克的性能仍然优于盟军坦克。

   德军最古老的坦克是Ⅳ型坦克。1939年,第一批Ⅳ型坦克开始投入使用。针对在同法军和苏军作战中暴露的问题,德军对其进行了改进。1941年下半年,坦克上装备的75毫米短身管火炮被相同口径的长身管火炮替代。从1943年开始,德军又为其配备了杀伤力更强的火炮,使之在二战期间成为一种几乎无可匹敌的坦克。1944年,Ⅳ型坦克又加装了更新的装甲防护,最终拥有了让盟军望而生畏的战斗力。此后,为了对付苏军的T34坦克,德军在Ⅳ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威力更大的V型“豹”式坦克。这种坦克安装有重装甲,同时配备强大的75毫米口径火炮,能够在几乎没有任何被击毁的风险之下对盟军坦克发起远距离攻击。据美军统计,平均消耗5辆“谢尔曼”坦克,才能够击毁一辆“豹”式坦克。如果说该型坦克有缺点的话,那么就是它的履带负重轮很容易在冰雪天气里冻结。这对于西线作战来说,显然是个问题,因为阿登地区的冬天也不乏大雪天气和导致履带负重轮冻结的低气温。

        美军官兵是一群非常勇敢的战斗员,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表明,他们不愧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军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龙德施泰特才一筹莫展。

陆军元帅蒙哥马利

1945年1月7日

         如果说“豹”式坦克的威力有限的话,就有必要提到德国制造的Ⅳ型“虎”式坦克。这种坦克的设计几乎没有沿袭德国坦克以前的设计,虽然生产数量并不多,但它却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德国坦克。“虎”式坦克的前部防护装甲非常厚,致使盟军不得不研究专门的战法来对付它。这种坦克配备88毫米口径火炮,可以击毁任何与之遭遇的敌军坦克。在诺曼底战役中,德军平均每消耗一辆“虎”式坦克,几乎可以摧毁至少25辆盟军坦克。对于盟军来说,“虎”式坦克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对手,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吨位太大,机动性能较差。不过,德国人还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被称为“虎王”的“虎”2型坦克。“虎王”坦克是二战期间吨位最大、防护最好且火力最猛烈的坦克。但是,与“虎”1型坦克相比,它的机动性能更差,因此适于防御作战而非进攻作战。

   德军在坦克歼击车和突击炮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德军使用的突击炮与盟军的突击炮类型不同。早在1935年,德军就组建了突击炮兵部队,使用自行火炮攻击机枪掩体等阻碍自己前进的敌方防御工事。德军突击炮并没有装配转动式炮塔,因此造价很低,技术复杂性也低于一般坦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强大的反坦克功能,这是因为其主炮威力强大,足以使一般坦克望而却步。

   1944年,德军已经拥有了多种类型的突击炮。在这些火炮中,最著名的就是装备75毫米口径火炮的StuG系列突击炮。此外,德军还拥有其他类型的突击炮,其中包括装备150毫米主炮的“灰熊”突击炮。战争的严酷性迫使德军不得不在发展突击炮方而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这也意味着德军突击炮的数量并不能充分满足自身的作战需要。

  “猎豹”坦克歼击车

   “猎豹”坦克歼击车是反坦克火炮设计上的一次突破,它不是将反坦克炮与坦克进行简单结合,而是将反坦克火炮与最先进的坦克底盘溶为一体。“猎豹”坦克歼击车使用的是“豹”式坦克的底盘,这是它被命名为“猎豹”的原因。它配备一门88毫米火炮,可以击穿任何型号的盟军坦克,因此拥有“超级战车”的美誉。

  德军“猎豹”坦克歼击车。虽然它的炮塔不能移动,对主炮的射击造成一定的限制,但它仍然不失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先进的装甲车辆,使盟军感到庆幸的是,空袭行动对该型车辆的生产工作造成产量影响,从而限制了产量。

  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是对突击炮的有效补充。德军的坦克歼击车包括“猎豹”和“猎虎”等几种型号。在外行看起来,坦克歼击车与突击火炮很相似,根据战场形势的需要,二者经常交替使用。在阿登战役中,德军制造的“猎虎”新型坦克歼击车开始投入战场,装备大火力128毫米口径火炮。但由于该型歼击车车体太重,在很多道路上无法行驶,再加上油耗惊人,如果考虑到德军此时的油料储备的话,“猎虎”并不能说是一件理想的武器。

   美军也使用坦克歼击车,与德军不同的是,美军的坦克歼击车安装有炮塔。但与坦克有所不同的是,坦克歼击车的炮塔是露天的,乘员们很容易受到轻武器和炮弹碎片的攻击,还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美军的坦克歼击车有3种型号,其中最老的是M10型,装备一门76毫米口径火炮,射程14600米。由于这种火炮较为落后,后来又被替换为90毫米口径高射炮,但由于体积太大,无法装进M10型坦克歼击车的炮塔。鉴于这种情况,美军又对M10型坦克歼击车的炮塔进行了改造,这样一来,新的M36型坦克歼击车就问世了。从1944年7月开始,M36型坦克歼击车投入使用,在阿登战役中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美军使用的第3种坦克歼击车又称作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装备76毫米口径火炮,以高达88公里的公路时速而纵横沙场。

   总体而言,虽然德军在坦克性能上占有优势,但却面临着油料短缺问题;与此同时,美军在坦克数量上占有优势。

  “追猎者”38(T)坦克歼击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追猎者”38(T)坦克歼击车是德国研制的最先进的坦克歼击车之一,它的设计吸取了以往设计的经验教训,克服了车体笨拙、车身过高、易受攻击的弱点。该型坦克歼击车使用了“豹”式坦克底盘,车身高仅有1.8米,整个车体较为灵活。同时,还配有一门75毫米口径火炮,与德军后来生产的许多武器的口径相一致,可以摧毁与其相遇的任何型号的盟军坦克。此外,它的越野性能好,低矮的车身大大降低了遭到盟军炮火攻击的危险度,深受德军欢迎。它的科学设计和卓越性能使其在二战结束后继续装备瑞士和捷克军队。“追猎者”38(T)坦克歼击车还是一种经济型战车,其完美的设计,高效的功能远远胜过了被誉为已经达到设计极限的“猎虎”坦克歼击车,在“追猎者”38(T)坦克歼击车面前,德军甚至可以忘记“猎虎”坦克歼击车的存在。

  “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是一种轻型多功能装甲车,它的功率强劲,使用“豹”式38(t)轻型坦克底盘。由于体积不大、灵活性强,特别适合城市作战。

  M10与M36坦克歼击车

   M10坦克歼击车采用“谢尔曼”坦克底盘,炮塔可进行360度旋转,火力机动性比当时德国和苏联的坦克歼击车要先进许多。虽然装甲较薄,但它的设计者们通过一定的倾斜角度提高了防护能力。M10坦克歼击车1942年9月投入生产,3个月后就停止了生产,至此,总共有近5000辆M10被生产出来。M10最初安装的是76.2毫米高射炮,后来随着德军坦克装甲厚度的增加,英军对其进行了改装,将76.2毫米口径的主炮更换为可发射17磅重炮弹的反坦克火炮。

   M36坦克歼击车是M10的改进型,主要对付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它配备一门90毫米口径火炮,可以摧毁任何与其遭遇的目标。M36坦克歼击车在阿登战役前就开始投入使用,但在服役以后,它更多地用来为步兵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而不是对坦克作战。

   轻武器火力

   在单兵武器方面,盟军与德军双方都较为先进,但在这一时期德军已经开始面临武器短缺的问题。双方都使用了制式步枪。德军使用的是7.92毫米口径的“毛瑟·卡宾”98k步枪,是一战时期的“毛瑟·杰威尔”98步枪的改进型,与前者相比,整个枪身有所缩短。Kar 98k步枪是一种枪栓式步枪,可靠性强,制作精良。美军的主战步枪是M1“格兰特”半自动步枪,于1936年开始服役,是世界各国军队中第一种自动步枪,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个9发装弹匣进行子弹装填,当最后一发子弹射完之后,弹匣会自动弹出。弹匣弹出的声音足以让一定距离内的人听见,这显然是一大缺陷。尽管如此M1“格兰特”步枪仍然无愧于一代优秀兵器的称号,一直生产到20世纪50年代。

   冲锋枪

   交战双方的主战枪械都是制式步枪,但在单兵火力方面,德军也许更占优势。除了步枪以外,双方都使用了冲锋枪。美军主要使用两种冲锋枪,即“汤姆森”M1和“汤姆森”M3冲锋枪。“汤姆森”冲锋枪是一种性能非常好的兵器,其制造工艺较为复杂。在整个冲锋枪家族中,“汤姆森”冲锋枪制作精良、普及面广、火力强劲。“汤姆森”M3在击发上继承了M1的优点,但不及M1的普及面广,主要是由于外形不美观(英国制造的冲锋枪被公认为是二战期间最丑陋的冲锋枪);其次,在稳定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汤姆森”M3后来也成为一件优良兵器,服役长达40多年。尽管如此,如果让一名美国大兵在M3和M1之间做出选择的话,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汤姆森”M1冲锋枪。

   德军在二战期间也使用了多种型号的冲锋枪,其中包括“伯格曼”系列冲锋枪,它们的鼻祖是MP18“伯格曼”冲锋枪。在“伯格曼”系列中,最著名且使用最为广泛的是MP38以及后来的MP40冲锋枪。MP40也称“施迈瑟”冲锋枪,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子弹,虽然杀伤力并非很强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MP40的超强性能。此外,MP40冲锋枪受到英国军人的青睐,一旦缴获到了MP40冲锋枪,他们就会立即扔下手中的“斯腾”冲锋枪。MP40冲锋枪除了性能优良之外,还可以使用英制冲锋枪的子弹。对于英军来说,使用MP40冲锋枪最大阻碍就是这种枪的弹匣奇缺。

   除冲锋枪之外,德国还制造了半自动和自动步枪作为对Kar 98k步枪的补充。其中,第一款步枪是“瓦尔特·格韦尔”43型步枪,也称Gew43型,这种枪的子弹可以与Kar 98k步枪通用。第二款步枪是FG42型,又称作伞兵步枪,它的产量并不多,主要供伞兵使用。FG42型是一种非常出色的自动步枪,配置了制式7.92毫米口径枪管,配置有点射/连射装置,可产生强大的火力。这种自动步枪仅生产了7000余支,主要配备伞兵。随着伞兵在德军中战略地位的下降,尤其是在克利特岛遭受重大损失之后,这种枪支的生产也就变得不成规模了。最后一款步枪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武器,它拥有至少3个名字,不过人们通常称其为MP43或MP44突击步枪。MP43首次出现在1943年年底,其外形与后来苏联制造的“卡拉什尼可夫”AK-47步枪相似。1944年4月,由于某种原因,MP43被更名为MP44,随后又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更名为StG44。StG44自动步枪重量较轻,其弹匣容量与冲锋枪相当,但火力更猛。

   德国人也许更喜欢美军的轻武器,尤其是M1“卡宾”枪。美军研制这种枪的目的是为了生产一种与“格兰特”步枪功能相近但枪体更小的轻型步枪。M1“卡宾”枪射速高,但射程近。由于这种枪重量轻、稳定性强,同时易于操作,需求量极大。随后,美军又配备了M2“卡宾”枪,它是一种全自动步枪,下线后优先装备伞兵部队,M2“卡宾”枪的众多优点也使其受到了德军的青睐,他们充分利用从美军手中缴获的这种“卡宾”枪,并将这种枪命名为“SKb455(a)”,其中,“SKb”的意思是自动填弹式“卡宾”枪,“(a)”的意思是美国制造。显然,这种“卡宾”枪在阿登战役中曾被美军广泛使用,一些德军也在战斗中使用了该型步枪。

   重机枪

   最后一种值得提及的武器是双方使用的重机枪。美军使用了三种重机枪。前两种是名副其实的重机枪,分别是口径0.30英寸和0.35英寸的“勃朗宁”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的威力都很大,已经通过了无数次的实战检验。但是,第三种重机枪却有些特殊,甚至在其能否被称为重机枪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争议,它就是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简称“BAR”,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使用0.30英寸子弹,弹匣容量20发。小容量的弹匣意味着这种枪需要快速装填子弹,尤其是处于自动射击状态时。这种枪在射击时必须以肩部为依托,当自动射击时,它的枪身太轻,不易控制;但它的重量比普通步枪要重,因此不能列入步枪行列。总体来说,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是一件性能非常优良的兵器,在美军中使用非常广泛。

   德军曾将MG34作为通用重机枪装备部队。这是一件高品质兵器,但很难进行批量生产,最终被MG42取代。不过,直到二战结束,MG34仍在部队使用。

MG34和MG42在射击时都需要两脚架或三脚架作为依托。同时,为解决枪管散热问题,这两种枪的枪管都可以快速装卸。因为其射速太快,MG42在用两脚架支撑时,射击精度不是很高,但其强大火力足以弥补射击精度的不足。

   因此,在分析盟军和德军双方的单兵武器时,我们可以发现,双方的装备都很精良,可谓势均力敌。德军也许在单兵自动武器的数量上占有优势,但这一优势很容易导致过高的估计。对于德军而言,在阿登反击战的第一天,达成战役突然性是一种更为重要的优势。1944年12月16日黎明,当德军炮兵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向盟军发起攻击时,他们确实达到了突袭的效果。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