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中东

中东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二十二章·科技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阿拉伯联盟

   1976年6月10日,阿拉伯联盟向黎巴嫩派驻维持和平部队 阿拉伯联盟经过投票通过,决定向黎巴嫩派驻维和部队。这支维和部队主要由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和苏丹派出的部队组成。在此之前,阿拉伯联盟已向该地区派去了16000人,他们也是这支维和部队的一部    分。这支维和部队的主力是叙利亚部队。叙利亚继续在黎巴嫩保留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叙利亚出兵干涉)。

   1976年9月6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加入阿拉伯联盟 阿拉伯联盟一致通过了埃及的提议,接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该联盟的成员。

   1976年10月17日,阿拉伯联盟向黎巴嫩派遣威慑力量 由于叙利亚既没这个能力,也不会制止黎巴嫩的内战,所以黎巴嫩、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的总统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稚得举行会晤,同意在黎巴嫩建立一支威慑力量。这支力量将由黎巴嫩总统萨卡斯个人指挥。这支力量大部分由叙利亚的部队组成,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苏丹和北也门也派出规模不大的部队参加。但当这些国家知道叙利亚企图控制这支阿拉伯联盟力量时,他们便坚决退出了(1979年6月)。叙利亚在阿拉伯联盟名义上的支持下继续在黎巴嫩保留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1978年11月1日,阿拉伯联盟宣布不承认《戴维营协议》 阿拉伯联盟宣布不承认《戴维营协议》以及《埃以谈判协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1979年3月31日,阿拉伯联盟对埃及进行制裁 由于埃及与以色列达成了和平协议,阿拉伯联盟18个成员国首脑决定抵制进口埃及产品并断绝与开罗的外交关系。然而还是有两个国家保留了与埃及的关系,它们是阿曼和苏丹。它们没有出席阿拉伯联盟首脑会议(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阿拉伯联盟组成反埃阵线)。

   1989年5月23日,卡萨布兰卡会议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出席了卡萨布兰卡会议,这标志着阿拉伯联盟已经接受了在戴维营埃及与以色列双方所达成的和平协议——《戴维营协议》。

   1990年8月10日,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反应 阿拉伯联盟的21千成员国中的12个举行会晤并通过决议,遣责了伊拉克对阿拉伯联盟成员国科威特的入侵。有9个成员国投了弃权票。它们是:约旦、毛里塔尼亚、也门、苏丹、利比亚、乍得、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90年10月31日,阿拉伯联盟的总部又迁回开罗 阿拉伯联盟总部在阔别十年后,又重新从突尼斯迁回开罗。

   以色列

   1976年6月27-28日,恩德培事件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劫持了一架从雅典飞往巴黎的法国航空公司的班机并将其押到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他们将机组人员和乘客扣押为人质。劫机者要求释放53名在以色列、西德、瑞士和肯尼亚关押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政治犯。劫机者虽然释放了47名乘客,但仍扣押着98名机组人员和乘客做人质。乌干达总统阿明一面派人与劫机犯进行合作,一面派出部队帮助劫机犯看守候机楼内的乘客。以色列一面表示愿意谈判,一面秘密计划进行武装营救。

   1976年7月3-4日,代号“乔那森”的恩德培机场营救行动 以色列的突击部队在内塔尼亚赫中校的指挥下实施大胆、严密的营救行动。突击队在恩德培机场着陆后,迅速肃清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恐怖主义分子和乌干达士兵的抵抗,解救出了全部的人质。为保证以色列的飞机 [ 注:前面说是“法国航空公司的班机”。 ] 能够安全返回,以色列的突击部队还炸毁了乌干达停在机场上的米格战斗机。在这场战斗中,以军突击队共打死了7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员和20名乌干达士兵。有3名人质和1名以军军官——突击队长内塔亚赫中校被打死,另有3名以军士兵被打伤。

   1978年3月11日,海岸路惨案 11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游击队员从黎巴嫩出发,在海法海岸登陆,打死7名平民并袭击了1辆出租汽车。随后游击队战土劫持了1辆公共汽车开向海法,然后又命令司机将车开向特拉维夫。他们截住1辆向北行驶的公共汽车并向其开火,打死了几名乘客。然后,他们又继续向南开,在距离特拉维大约16公里的地方,被以军截住。在继而发生的战斗中,9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游击队员被打死,2名被俘获。以色列方面有35名平民被打死,75人被打伤。

   1978年3月14-21日,利塔尼河战役 为了对海岸路惨案进行报复,以色列国防部派军队对南黎巴嫩发动入侵。此次战役的目的是要消灭利塔尼河以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部队。由于以色列内阁坚持要把伤亡保持在最低水平,以军推进行动比较谨慎。结果使大部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队员逃过了利塔尼河。但以色列保住了南部黎巴嫩的安全,防止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从拉什迪亚的图勒和巴勒斯坦难民营地对以色列进行骚扰。

   1978年4月11日-6月13日,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黎巴缴 根据联合国第425号决议,以色列决定从黎巴嫩撤军。联合国的一支维和部队取代了驻黎巴嫩南部的以色列军队。但以色列坚持要把一条深入以色列-黎巴嫩边境以北约14公里的狭长地带交给黎巴嫩陆军少校哈达德指挥的部队和民兵来控制。哈达德将此条地带命名为“自由黎巴嫩独立共和国”(1979年4月1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其戏称为“哈达德地带”。

   1978年4月-1981年4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发展壮大 利塔尼河战役后,以色列军队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巴解组织重新开始骚扰以色列。尽管在黎巴嫩南部驻有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哈达德的部队,但巴解组织还是不断经过陆地和海上对以色列进行骚扰。这段时间共发生了50次火炮和迫击炮炮击事件,造成10名以色列人被打死,57人受伤。这一伤亡数字比利塔尼河战役时的伤亡数字要少得多了。但是以色列和加利利北方的人民对此都难以接受。以色列出动空军和地面部队对黎巴嫩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进行报复性打击,给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重创。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对该组织进行重新调整并改变了战术。他们在黎巴嫩南部建立基地。与此同时,他们利用苏联为他们提供的大量的武器装备开始建设一支装备有坦克、火炮和多管火箭发射器的正规军事力量。

   1978-1979年,与埃及签署《戴维营协议》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发动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核反应堆 以色列的作战飞机轰炸并摧毁伊拉克在巴格达城外奥斯拉克正在建设已接近完工唯一的一座的核反应堆。以色列总理贝京为这次突然袭击辩解说,因为以色列确信,伊拉克企图在这所工厂里生产核武器并用这些核武器对付以色列。

   1981年7月-1982年5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停火协议 在调解人——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哈比勃的安排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了和平协议(7月24日),随即便实现了停火。显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认为,以色列的报复性进攻将会只限于利塔尼河战役的规模,因而继续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平民目标和其他国家实施恐怖主义活动。为此,以色列在其南部边界部署了部队。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外交官被打伤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企图暗杀以色列驻英国大使。这使巴解组织发动的一系列恐怖主义活动达到了高潮。这导致了以色列在三天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报复性进攻。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

   1983年2月8日,卡汗调查委员会提出报告 (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嫩战争→组成卡汗调查委员会)

   1983年5月17日,与黎巴嫩达成协议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黎巴嫩-以色列协议)

   1985年2月16日,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 以色列部队开始撤出黎巴嫩,整个撤军活动到6月全部完成,只保留了一条很窄的地带(以色列称其为安全地带)。

   1985年10月1日,空袭 设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为了对巴解组织在塞浦路斯进行的恐怖主义活动(9月)进行报复,以色列空军的数架F-15战斗机飞行2400公里对设在突尼斯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进行空袭,炸死67名阿拉伯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当时不在场而幸免于难。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行动纷纷进行谴责,但美国却称以色列的这次行动是对恐怖主义的“正当的反应”。

   1987年12月,“起义” 巴勒斯坦人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举行了一系列比较散乱的游行示威活动,反对以色列占领以上地区。后来,这些活动变成了称之为“起义”的有组织的行动,并对以色列的占领采取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反措施。许多抗议活动是暴力行动,经常是年轻人与警察发生冲突,向警察投掷石块。以色列警察和军队尽力制止这些骚乱,摧毁“起义”组织,但收效不大。这些骚乱活动得到了国际上对巴勒斯坦运动广泛的支持。

   1988年5月2-5日,袭击黎巴嫩 为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对以色列北部的袭击进行报复,以色列空军和地面部队对黎巴嫩南部进行报复性的空袭和远征。以色列军队与什叶派民兵进行的激烈的战斗使这次远征达到了最高潮。以色列军队与基督教民兵一起在坦克、直升机、海军的舰炮和空军的支援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1990年10月8日,神殿山事件 这段时间,由于科威特危机形势越来越紧张,以色列边境警察向一群骤集在耶路撒冷神殿山上大清真寺附近的巴勒斯坦人开枪射击,打死约20人,伤150人。以色列在联合国安理会受到了谴责(10月12日和24日通过了两项决议),但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1991年1月17日-2月26日,以色列遭到了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的袭击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没有食言,他果真向以色列人口密集的地区发射了“飞毛腿“导弹。袭击造成的伤亡不大。原因是“飞毛腿”导弹的命中精度不高,还有就是美国的“爱国者”反弹道导弹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有就是伊拉克的导弹未携带化学弹头。在美国的压力下,尽管公众一致要求对伊拉克的袭击进行回击,但以色列异乎寻常地按兵不动。伊拉克的导弹还是不时地打到以色列领土上(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兵力对比→伊拉克)。

   埃及

   1975年3月29日,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 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但禁止以色列的船只通过该运河。萨达特还宣布,他将更新驻西奈半岛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使命(参见第二十二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西奈半岛)。

   1975年7月-1976年8月,埃及与利比亚的关系紧张 埃及指责利比亚进行恐怖主义活动,并且还准备在埃及也进行这种活动。

   1975年9月1日,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经过一个夏天的谈判,以色列与埃及达成了从西奈半岛撤军的协议。以色列同意从米尔他和其他两个山口撤军并把阿卜鲁迪斯油田还给埃及。埃及也同意以色列非军用品船只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双方都同意将各自在西奈半岛上驻军的数量限制在8000人。美国将在各山口安装预警系统。

   1975年11月30日,以色列撤军 根据《西奈半岛撤军协议》规定,以色列军队从一条144公里宽的狭长地带撤出其军队,并交还一个油田。

   1976年3月14日,萨达特废止与苏联的友好条约 据说,苏联拒绝在1973年阿以战争后帮助埃及重建其军事力量并且不愿意继续提供贷款。因此,萨达特总统废止了与苏联在1972年签署的友好条约。他还强烈批评了苏联不允许印度从设在印度的米格飞机生产厂为埃及提供米格飞机的零部件。萨达特后来与中国签订了协议,从中国购买米格飞机的零部件(4月21日)。

   1976年7月13-18日,《埃及-苏丹-沙特阿拉伯合作条约》签字 埃及总统萨达特和苏丹总统尼迈里同意签署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以此来防止利比亚入侵苏丹。这两位领导人又飞到利雅得会见了沙特阿拉伯国王卡利德,签署了一份多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条约。萨达特和尼迈里已得知,上个月卡扎菲企图在苏丹策动一场政变,但未成功(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东非→苏丹)。

美军正在进行“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地地导弹导弹试验(美国陆军供稿)

   1976年12月18-21日,叙利亚-埃及建立联合政治指挥部 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进行会谈,达成一项协议,同意加强两国间在军事和外交政策方面的合作。

   1977年1月16-19日,使用部队平息因食品引起的骚乱 埃及军队平息了一场由于政府上调食品价格而引起的骚乱。

   1977年7月12-19日,与利比亚发生边界冲突 由于埃及当局在边境地区逮捕了利比亚的一些蓄意闹事者(7月12日),埃及与利比亚的关系骤然紧张进来。利比亚为了进行报复也逮捕了10名埃及人(7月16日)。边界事件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两国间的武装冲突。

   1977年7月21-24日,埃及与利比亚发生边境冲突 埃及军队打退了利比亚军队越过边界发动的进攻。埃及宣称,他们击落了利比亚的2架飞机,击毁坦克40辆,埃及只遭受轻微的损失。埃及采取报复行动,越过边界发动反攻,埃及空军空袭了利比亚的一个空军基地,狠狠地教训了卡扎菲一次。萨达特提出停火(7月25日)。但萨达特警告说:“那个疯子(卡扎菲)在玩火。”

   1977年11月10-18日,萨达特提议出访以色列 萨达特一再宣称,他准备访问耶路撒冷,与以色列讨论和平问题。以色列总理贝京也表示他也准备访问埃及。

美军一○一空降师的士兵,在伊拉克某地,正在被摧毁的“飞毛腿”导弹残骸上书写着自己的感想

   1977年11月20-22日,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 萨达特大胆出访耶路撒冷并在科涅塞特发表演说。萨达特和贝京都保证,他们将努力争取和平并结束两国之间的敌对状态。埃以和平进程开始了。但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国家,利比亚和叙利亚对萨达特出访以色列,结束与以色列的敌对状态,表示极大的愤怒。利比亚断绝了与埃及的外交关系。

   1977年12月2-5日,阿拉伯组成反埃阵线 利比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代表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会议,决定组成反埃阵线。尽管他们指责萨达特的行动是“反叛罪”,但他们也未放弃恢复邦交的希望。但反埃阵线比较温和的谴责使伊拉克很不满,伊拉克代表提前离开会场回国了。萨达特召回了埃及驻以上五国的大使(12月5日)。

   1978年2月23日,埃及袭击塞浦路斯 阿拉伯的恐怖主义分子称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攻击并打死了埃及驻塞浦路斯尼科西亚的一名报刊主编并把30人扣下当做人质。萨达特派遣埃及的突击部队前去营救。突击队打死恐怖主义分子,但遭到了塞浦路斯国民警卫队部队的攻击。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有15名突击队员被打死,其他队员被俘获。埃及政府对此非常愤怒,继而断绝与塞浦路斯的外交关系。

   1978年9月7-17日,戴维营谈判与《戴维营协议》 经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从中斡旋,萨达特与贝京进行为期一周多的谈判,最终达成和平协议,同意约旦河西岸自治并在签署《戴维营协议》后3个月内,签订《埃以和平条约》。

   1979年3月20日,美国同意向埃及和以色列提供武器装备 鉴于埃及与以色列达成的和平协议,美国同意向埃及提供战斗机和价值20亿美元的其他武器装备。与此同时,为了鼓励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美国也同意向以色列提供总价值3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1979年3月26日,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 在经过数月的艰苦谈判之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统贝京在华盛顿签订了《埃以和平条约》。两国的总统都对美国总统卡特为此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根据条约的有关条款,以色列保证将分批从西奈半岛撤出其部队和定居者,整个撤出行动可望在三年内完成。以色列可以使用苏伊士运河。以色列还保证条约签订后一个月,它将谈判巴勒斯坦自治问题。

   1979年3月27日,以色列开始从西奈半岛撤军

   1979年9月8日,埃及出兵摩洛哥 埃及应摩洛哥政府的请求出兵摩洛哥,帮助摩洛哥政府打击波利萨利奥。

   1979年10月6日,美国第一次向埃及运送军火 在埃及庆祝十月战争(1973年)胜利十周年的阅兵式上首次展示了美国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其中包括F-4式战斗机和M-113式装甲运兵车。

   1980年1月8日,美国与埃及联合举行军事演习 据宣布,美国和埃及空军在埃及的卢克苏尔空军基地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被暗杀 在埃及庆祝十月战争胜利十周年的阅兵式上,埃及总统萨达特被暗杀。暗杀者是埃及军队中的一名反对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和反对自由解释伊斯兰经典的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士兵。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随后接替了萨达特总统的职位。

   1981年11月14日,举行代号为“明亮之星”的军事演习 埃及与苏丹、索马里、阿曼和美国联合举行军事演习。

   1982年4月25日,以色列完成从西奈半岛的撤军

   1983年8月18日-9月18日,举行“明亮之星-83”军事演习 约由5000人组成的美军部队与埃及军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1985年10月7-14日,“阿基利劳洛”号轮被劫事件 四名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的恐怖主义分子在埃及海岸外劫持了意大利的“阿基利劳洛”号游轮,打死了船上的一名美国游客(10月7日)。经谈判后,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官员投降(10月9日)。美军舰载F-14战斗机在公海上拦截了这艘载有四名劫持犯驶向突尼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的游轮并迫使其在西西里岛靠岸。在那里,四名劫持犯被抓获并受到审判(10月11日)。尽管埃及遣责了这次劫持行动,但也指责美国的行动是一种“海盗行径”。意大利不顾美国的抗议,放走了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的头子,使美国的这次拦截行动未能取得圆满的结局(10月12日)。

   1990年8月8日-1991年2月26日,埃及在科威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穆巴拉克总统宣布,埃及将派部队参加海湾多国部队(1990年8月8日)。埃及的部队稍后开始进驻沙特阿拉伯(8月11日)。埃及在沙特阿拉伯部署了一个装甲师、一个摩托化步兵师、一些突击部队和一些支缓部队(1991年1月)。这些部队参加了联合国联军的进攻行动(1991年2月24-28日;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科威特战争)。

   也门(北也门)

   1977年10月10日,总统和副总统遭暗杀 总统阿巴拉汗·阿尔哈姆迪和他的弟弟阿卜杜拉·穆罕默德·阿尔哈姆迪上校被暗杀。此次暗杀很有可能是要阻止计划中的旨在寻求南北也门统一的谈判。

   1978年6月24日,总统被暗杀 新总统阿米德·侯赛因·加什米在南也门的公使送来的南也门总统塞尔姆·鲁巴亚·阿里的公函包发生爆炸中被炸死。这位南也门公使也在这次爆炸中也被炸死。北也门指责这次爆炸是南也门总统塞尔姆·鲁巴亚·阿里计划所为。但阿拉伯方面也有消息证实说,此次爆炸事件是北也门反对派所为。

   1979年2月24-26日,与南也门发生边境冲突 北也门官员谴责南也门部队越过了边境向北也门发动进攻,南也门否认这一说法并说他们只是在对北也门对南也门发动入侵做出的应有反应。两国同意阿拉伯联盟出面进行调停(2月28日)。

   1979年3月17日,停火 南北也门同意停火。

   1979年3月29日,国家统一协议 停火后,南北也门进行了谈判协商。尽管双方都同意进行统一,但没有实现。

   1980年5-6月,南北也门再度发生冲突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南也门→南北也门发生激烈战斗)

   黎巴嫩

   1975-1984年;黎巴嫩内战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的发展加剧了黎巴嫩国内基督教与穆斯林各派别之间的紧张局势,爆发了全国性的内战(1975年4月13日)。内战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为实现摧毁以色列的目标,巴解组织把黎巴嫩当作基地,借此袭击以色列并使用其远程火炮和火箭轰击以色列。

   1976年3月,叙利亚出兵干涉叙利亚 借口在黎巴嫩交战各派别之间维持和平,派兵进驻黎巴嫩。起初,是为了阻止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黎巴嫩穆斯林各派打败基督教派。

   1978年3月14-21日,以色列入侵南部黎巴嫩:利塔瓦河战役 (参见下文)

   1978年4月11日-6月13日,以色列撤军,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黎巴嫩 (参见下文)

   1978年4月-1981年6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获得大发展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和军事基础。他们从苏联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参见下文)。

   1982年6-8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嫩战争)

   1982年8月21-28日,部署多国维和部队 (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嫩战争→部署多国维和部队)

   1982年8月27日-9月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部队撤出贝鲁特 15000名叙利亚部队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部队撤出贝鲁特。他们大部分是从海上撤出的,但叙利亚部队和小股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部队是从通向大马士革的以色列部队控制线撤出的。多国维和部队在此后不久也撤出了贝鲁特(9月10日)。

   1982年9月13日,当选总统杰马耶勒被暗杀 黎巴嫩当选总统杰马耶勒被叙利亚支持下的恐怖主义分子暗杀了。以色列宣布,为维持秩序和防止再度发生流血事件,派军队迅速占领了贝鲁特。

黎巴嫩

   1982年9月16-19日,沙巴拉和沙迪拉难民营惨案 (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嫩战争→萨勃拉和沙迪拉难民营大屠杀)

   1982年9月20-22日,在贝鲁特部署多国维和部队 这是对由于沙巴拉和沙迪拉难民营惨案引起的世界性恐慌所做出的反应。美军海军陆战队在机场以东,意大利部队在机场以北距贝鲁特不远处,法国部队在机场以北更远的西贝鲁特近郊构筑阵地。后来,英国也派遣了一支由150人组成的象征性部队参加了此次行动,与美军海军陆战队部署在一起。

   1982-1983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黎巴嫩北部发展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尽管遭到了沉重打击,但他们又迅速组织了起来并在黎巴嫩重建自己的武装力量。

   1983年5月17日,《黎巴嫩-以色列协议》 在美国外交的支持下,以色列与黎巴嫩政府总统杰马耶勒达成协议,实际上这是一个条约。其中规定:结束两国间自1947以来持续不断的战争。黎巴嫩政府承认以色列。两国的关系开始部分实现正常化。

   1983年9月3日,以色列开始部分撤军 以色列没有按照美国的意愿行事(美国希望以色列继续在舒夫山脉驻兵以维持那里的秩序),从贝鲁特地区和舒夫山脉撤出了其部队(约1万人),重新部署到了阿瓦利河以南新的阵地。

   1983年9月4-25日,舒夫山脉内战 当以色列正在从该地区撤军时,方阵部队与黎巴嫩军开始开进该地区。当地的德鲁兹穆斯林立即开始向方阵部队和黎巴嫩军发动进攻。德鲁兹进攻的主要目标是贝鲁特和贝鲁特-大马土革公路的巴姆顿以东约16公里阿莱的据点(9月4-6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德鲁兹民兵包围了德尔阿尔卡马尔(9月10日)并向苏克阿尔卡勃攻击,从这里可以俯视总统官邸(9月10-11日)。在美国海军舰炮的支援下,他们把德鲁兹民兵赶出苏克阿尔卡勃(9月19日)。在沙特阿拉伯王子班达宾苏丹的斡旋下,黎巴嫩交战各派同意停火(9月25日)。在交战中,德鲁兹猛烈的炮火经常打到多国部队的阵地上和阵地附近,其中大多数落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阵地附近。但这大多是流弹。停火协议也经常遭到破坏。

   1983年9月10日-10月20日,美国海军支援海军陆战队实施维和行动 美国政府下令实施空袭,停泊在贝鲁特附近的美国海军的舰只,也用其舰炮对贝鲁特机场附近的海军陆战队阵地实施火力支援。美政府还命令,如果海军认为附近的黎巴嫩军的阵地有助于保证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阵地安全的话,也可对其实施火力支援。这样,美舰时而对附近的德鲁兹民兵阵地和其他反政府民兵的阵地以及叙利亚占领区以东的支援炮火实施火力压制。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也开始对黎巴嫩中西部上空实施飞行侦察。

美海军的“小鹰”号航空母舰(美国海军供稿)

   1983年10月23日,对美国和法国的维和部队进行自杀性进攻 一名可能属于亲伊朗或亲叙利亚的恐怖主义组织成员,开着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冲进了联合司令部和美国海军陆战队驻扎的一座营区,制造了一起重大的汽车爆炸事件,结果造成241名美军人被炸死。这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呼声,要求海军陆战队撤回国内。一名官员在经过调查后指出,造成这次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美军未采取应有的预先安全防卫措施,当地的海军陆战队司令官以及负责指挥的海军和陆军高级军官均应负安全方面的责任。里根总统承担下了一切责任,因此军事法庭未审判责任军官。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分子对法国军队的营房也进行了袭击,造成58人死亡,15人受伤。

   1983年11月13-14日,德鲁兹民兵与黎巴嫩军再度发生战斗 9月25日停火协议生效后的数星期内,发生了数起破坏停火协议的事件。在贝鲁特城以东,能够俯视贝鲁特城群山的苏克阿尔卡勃地区,突然爆发了战斗。德鲁兹民兵开始炮击基督教的东贝鲁特。德鲁兹民兵与黎巴嫩军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机场附近的美军海军陆战队的阵地再度受到了炮火的严重威胁。在达成停火协议之前,战斗一直在激烈地进行(12月27日)。

   1983年12月4日,两架美国飞机被叙利亚的防空导弹击落 在叙利亚向美军的侦察机开火后(12月3日),美国海军的航母舰载机开始对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防空火力阵地进行空袭。在空袭中,两架美国的侦察机被叙利亚的防空导弹击落。一名驾驶员被救起,另外一架飞机的驾驶员被打死。导航员罗伯特·古德曼被叙利亚俘获。

   1983年12月,继续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阵地进行炮击 海军陆战队的阵地连续遭到炮击,海军陆战队被迫进行还击。

   1983年12月,的黎波里地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内部发生亲阿拉法特和反阿拉法特力量之间爆发战斗 几个月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反对阿拉法特的力量与该组织中忠于阿拉法特的力量不断进行战斗。反对阿拉法特的力量在叙利亚的支持下,将阿拉法特的支持者们赶到了的黎波里的海港城市。最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两派之间达成了停火协议,允许阿拉法特与其支持者们乘船离开黎巴嫩。以色列起初准备派遣舰艇拦截阿拉法特,但后来在美国的压力下放他逃跑了(12月20日)。

   1983年12月-1984年1月3日,杰斯·杰克逊使古德曼释放 德高望重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杰斯·杰克逊只身前往叙利亚,在大马士革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进行会谈,求得了阿萨德总统的同意,释放了美国领航员罗伯特·古德曼。但叙利亚称,释放古德曼主要是出于人道主义方面的原因。

   1984年1月15日,哈地德卒 黎巴嫩军和南部黎巴嫩民兵游击队总司令萨阿德·哈地德病故。生前,1979年,他被亲叙利亚的政府赶出黎巴嫩军,直到他死前,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才由黎巴嫩国家法院——黎巴嫩最高的法制机构宣布重新恢复了他的军衔。该法院在一名基督教徒和两名穆斯林教徒主持下,取消了对哈地德不公正的待遇。实际上,黎巴嫩军仍给他的部队发放军饷,并通过海法定期提供后勤补给。以色列盛赞哈地德的勇气和从不动摇的斗志。哈地德信奉基督教,受到了黎巴嫩军中穆斯林和基督教军官的爱戴和尊敬。

   1984年1月6日-3月5日,德鲁兹民兵与什叶派穆斯林打败了黎巴嫩政府军 德鲁兹民兵和什叶派穆斯林与黎巴嫩政府军之间又突然爆发了激烈的战斗(1月6日)。在暂短的停火之后,战斗更趋激烈(1月13日),叙利亚支持下的什叶派穆斯林和德鲁兹民兵,打败了贝鲁特东部和南部的黎巴嫩政府军。与此同时,什叶派穆斯林民兵将黎巴嫩政府军逐出西贝鲁特。为改善自己的处境,争取在黎巴嫩仍保留一部分实力,黎巴嫩总统杰马耶勒同意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进行谈判(2月29日-3月1日)。为了保证通过谈判(3月5日)继续留在黎巴嫩,杰马耶勒废止了与以色列签订的协议(参见上文)。

   1984年2月7日-3月31日,多国维和部队撤出黎巴嫩 美国总统里根命令执行维和任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贝鲁特。第二天,英国和意大利(2月8日)等国的部队也相继开始撤军。两个星期后,海军陆战队开始撤到停泊在近海上的海军舰只上(2月21日)。美国总统里根宣布,美国海军陆战队已完成维和使命(3月31日)。五星期后,美军撤出了全部部队。在同一天,法国也撤走了其维和部队。

   1984-1988年,内战持续不断 尽管大规模战斗经常发生,但交战派别组织,包括叙利亚在内,没有一个能独霸黎巴嫩,甚至是贝鲁特。恐怖主义活动和小规模冲突天天不断,人们对此也已习以为常。

   1985年2-6月,以色列撤军 沙龙的“争取加利利和平”行动开始三年后,以色列将部队撤出了以色列宣布的南方安全地带——黎巴嫩北部地区的一条狭长地带。

   1988年5月6-12日,冲突 什叶派穆斯林的阿马贡组织与该派的阿利尔赫兹伯拉民兵组织(上帝之军),为争夺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领导权发生流血冲突。

   1989年3月17日,“解放战争” 当基督教组织开始进攻西贝鲁特和发生一起穆斯林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之后(3月17日),1988年底出任黎巴嫩军总司令的基督教将军米切尔·阿农宣布发动“解放战争”,将黎巴嫩从叙利亚人及其联盟组织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1989年9月6日,美国召回其驻黎巴嫩大使 随着美国与阿农将军的关系不断恶化,美国召回了其驻贝鲁特的大使,使阿农在外交上更加孤立。

   1989年8-10月,塔伊夫会议 1972年国民大会各成员国在沙特阿拉伯城市塔伊夫召开会议,讨论安全问题。他们试图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黎巴嫩内战和危机问题。但阿农将军一派的强硬派分子担心叙利亚人不按时撤军,没有很好地执行此次达成的协议。

   1990年1月30日,阿农进攻基督教民兵 阿农将军的部队对基督教民兵部队发动进攻。三个月内造成4000人伤亡,其中有1000人被打死。

   1990年4月3日,黎巴嫩部队声明支持赫拉维 基督教法兰黎巴嫩武装民兵领袖吉吉宣布支持赫拉维,黎巴嫩总统拥有了一支重要的同盟力量。

   1990年9月28日-10月13日,阿农兵败 叙利亚和黎巴嫩政府包围了贝鲁特以东山上的阿农部队的阵地。叙利亚的地面部队和空军发动了进攻和空袭(10月12日),迫使阿农放弃总统官邸,到法国使馆寻求政治避难(10月13日)。

   1990年10月25日,《民兵撤军协议》 赫拉维总统同意从贝鲁特撤出所有的民兵。稍后(11月7日),他又宣布,将在1991年3月以前解散所有的民兵组织。叙利亚所有部队将在1992年9月之前撤出黎巴嫩。

   叙利亚

   1975年6月3日-7月8日,与伊拉克的关系恶化,不断与伊拉克发生边境冲突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拉克)

   1975年6月12日-8月22日,与约旦签订军事合作协议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约旦)

   1975年12月25-31日,与约旦进行联合军事演习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约旦)

   1976-1981年,叙利亚在黎巴增发展力量 叙利亚借口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黎巴嫩穆斯林左翼联盟和黎巴嫩基督教民兵之间维持和平,向黎巴嫩派驻军队(1976年3月)。经阿拉伯联盟同意,叙利亚派部队加入阿拉伯联盟威慑力量(1976年10月17-18日)。叙利亚逐步将其在黎巴嫩的部队规模扩大到2万人,并放弃支持黎巴嫩基督教,转而支持穆斯林派。叙利亚的部队主要部署在贝鲁特、沿赫蒙山脉西侧的大马士革-贝鲁特公路南端以及贝卡谷地。

   1976年6-12月,与伊拉克的关系恶化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拉克)

   1977年2月4日,与埃及建立联合政治指挥部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

   1977年12月2-5日,阿拉伯国家在的黎波里会议上组成反萨达特阵线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阿拉伯国家组成反埃及阵线)

   1978年1月11日,与苏联进行军火交易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与苏联做成一笔军火交易,叙利亚并得到附加的“萨姆”导弹、坦克和飞机。

   1978年10月24-26日,叙利亚与伊拉克达成政治和军事协议 鉴于埃及与以色列达成《戴维营协议》,叙利亚政府和伊拉克政府决定,放弃他们在政策方面存在的重大分歧,决定建立一个双边委员会以协调他们的军事战略、防务和外交政策,为建立“真正军事联盟”奠定基础。

   1979年6月19日,与伊拉克建立联合政治指挥部 根据早些时候达成的协议,叙利亚与伊拉克建立了政治联合指挥部,以协调两国的防务、外交和经济政策。

   1979年8月8日,伊拉克指责阿萨德总统支持一起反伊拉克政府的阴谋政变 伊拉克革命指挥部的新任主席萨达姆·侯赛因指责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支持了伊拉克国内发生的一起反政府阴谋政变(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拉克)。这使得计划中的两国政策协调活动宣告结束。

   1980年9月-1988年8月,叙利亚支持伊朗 叙利亚是阿拉伯世界中唯一的一个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朗的国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阿萨德总统敌视萨达姆·侯赛因和他的个人崇拜制度。

   1982年2月2-24日,叙利亚军队平息哈马叛乱 叙利亚军队在哈马制止成立非法穆斯林组织的活动,结果导致逊尼派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发动大规模叛乱。战斗非常激烈,数以千计的哈马人被打死。最后,部队不得不动用坦克摧毁了城市的整个街区。

   1982年3月7日,阿萨德总统谴责伊拉克支持哈马叛乱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谴责伊拉克支持成立非法的穆斯林组织并鼓动他们进行叛乱,同政府进行对抗。

   1982年6月6-26日,在黎巴缴军队同以色列军队进行交战 (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嫩战争)

   1982年9-12月,叙利亚在苏联的帮助下重建其武装力量 叙利亚在苏联的帮助下重建了其在最近几场叙以战争中被打垮的武装力量。苏联不仅补齐了叙利亚在黎巴嫩损失的武器装备,而且还增补了一些武器装备给叙利亚。

   1983年12月4日,叙利亚“萨姆”导弹击落美国飞机 (参见上文)

   1984年2月29日-3月1日,阿萨德会见杰马耶勒 黎巴嫩总统杰马耶勒在大马士革会见了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叙利亚基本控制了黎巴嫩,只有黎巴嫩的南部地区仍由以色列控制着。

   1990年4月-10月13日,叙利亚帮助打败了阿农将军 叙利亚出动坦克和飞机,支持黎巴嫩总统赫拉维驱逐并打败了阿农将军的部队(参见上文)。

   1990年8月10日,叙利亚加盟反对伊拉克 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紧急首脑会议上,叙利亚支持反对伊拉克。这样把美国与叙利亚联在了同一阵营。1990年11-12月,叙利亚向沙特阿拉伯部署了它的第九装甲师(编制有15000人和300辆坦克)。

   伊拉克

   1975年6月3日-7月8日,与叙利亚关系恶化 在解决了与叙利亚关于幼发拉底河水资源控制问题发生的纠纷(6月3日)之后几星期,伊拉克与叙利亚关系再度恶化。伊拉克指责叙利亚入侵伊拉克的领空和领土,还支持伊拉克库尔德人进行自治(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伊拉克)。叙利亚进行反击,它驱逐了伊拉克驻大马士革的武官并关闭了驻巴格达的武官处(7月8日)。

   1976年5月1-30日,库尔德人再度叛乱 伊拉克政府军再度与库尔德人发生交战。引发这次交战的主要原因是,伊拉克强迫库尔德人迁居。库尔德人显然是得到了叙利亚在背后的支持。

   1976年6-12月,与叙利亚关系紧张 叙利亚在黎巴嫩实施的维和行动,进一步恶化了与伊拉克的关系。伊拉克宣称叙利亚对伊拉克正在构成严重的威胁。它开始动员预备役人员并向叙伊边境大规模集结部队(6月9-12日)。叙利亚采取反措施,也向边境地区集结部队。当叙利亚承认支持库尔德人进行叛乱后,两国关系更加恶化了(7月4日)。叙利亚指责伊拉克关闭两国的共同边界,目的是要隐蔽其大规模部队机动的动向(11月2日)。两国的关系一直未能好转。其间,叙利亚外长阿卜杜勒·哈利姆·哈达姆在一起伊拉克支持下的巴勒斯坦“黑六月运动”分子进行的暗杀活动中受伤(同年12月2日)。但伊拉克反而指责叙利亚企图暗杀伊拉克领导革命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12月14日)。

   1977年7-10月,与叙利亚的关系仍然很紧张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叙利亚)

   1977年12月2-5日,阿拉伯国家在的黎波里会议上组成反萨达特阵线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埃及→阿拉伯国家组成反埃联盟)

   1978年10月24-26日,叙利亚与伊拉克同意组成联合军事政治指挥部 (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叙利亚)

   1979年3月1日,库尔德游击队首领卒 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争取自治斗争组织首领穆斯塔法,巴扎尼将军在华盛顿去世(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伊拉克)。巴扎尼的儿子继续为争取自治而斗争。

   1979年6月4-14日,伊拉克镇压叛乱,进入伊朗境内 伊拉克军队追击库尔德游击队,进入伊朗境内。伊拉克的战斗机袭击了伊朗的村庄(6月4-5日)。这次攻击引起了伊朗政府的警惕(6月14日)。

   1979年6月19日,叙利亚-伊拉克联合指挥部成立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叙利亚)

   1979年7月20日-8月8日,伊拉克挫败了一起阴谋政变,指控叙利亚染指此次政变 伊拉克挫败了一起反对萨达姆·侯赛因总统新制度的阴谋政变。领导此次政变中的一个主谋承认,他们曾得到了叙利亚的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否认了这一指控(8月6日)。此次政变的22名主犯中有5名是伊拉克指挥革命委员会的成员,被执行枪决(8月8日)。由于此次政变的影响,叙伊两国准备成立联合政治、军事联合指挥部的计划也化为泡影(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叙利亚)。

   1979年9月1日,伊朗指责伊拉克支持库尔德人叛乱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朗)

   1979年7月20日-8月20日,伊朗-伊拉克海湾战争 (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两伊海湾战争)

   1980年10月1日,库尔德游击队积极活动 库尔德民主党在伦敦的发言人说,库尔德游击队将为争取库尔德人自治与伊拉克政府开展积极顽强的斗争。马苏德和巴扎尼领导下的游击队企图利用两伊战争取得自治。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袭并摧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 (参见第二十二→中东→以色列→以色列发动空袭,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

   1989年1月,阴谋政变 萨达姆·侯赛因挫败了一起由持不同政见的军官发起的阴谋叛乱。

   1990年3-4月,扣押了运往伊拉克的先进武器 美国和英国海关官员,在一起代号为“毒刺”的行动中,联手截获了运往伊拉克的一枚核爆炸起爆装置(3月28日)。英国海关还没收了一批很长的钢管,据说伊拉克人准备用它们制造著名的火炮——美裔加拿大人设计师吉拉德·布尔设计的“超级大炮”(3月11日)。

   1990年4月2日,萨达姆威胁要使用化学武器袭击以色列 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萨达姆·侯赛因扬言要使用化学武器反击以色列对伊拉克核反应堆的袭击和以色列对任何阿拉伯国家发动的进攻。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西方对伊拉克的化学战能力一直很担心。

   1990年4月,一批空军军官被处决 据报道,伊拉克处决了17名企图反对萨达姆·侯赛因的空军军官。此举引起了西方舆论界的关注。

   约旦

   1975年8月22日,约旦-叙利亚联合军事、政治指挥部成立 约旦国王侯赛因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成立联合指挥部,以便联合协调、制定和处理政治和军事问题,对抗以色列。

   1975年12月25-31日,与叙利亚举行军事演习 约旦的2个旅(编制1万人)与叙利亚部队一道,在叙利亚举行了针对以色列可能入侵的联合军事演习。

   1978-1980年,叙利亚与约旦关系降温

   1980年11月26日一12月11日,与叙利亚发生边界冲突 显然是由于约旦国王侯赛因宣布了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的原因,亲伊朗的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命令叙利亚部队向叙约边界集结。侯赛因命令约旦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并派遣一些部队进入边境地区。两国的领导人都在广播中发表演说,攻击了对方的领导人。以色列总理贝京宣布,以色列将不会制止叙利亚入侵约旦。叙利亚向约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要求约旦重新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的合法组织(12月2日)。侯赛因拒绝了叙利亚的要求。经沙特阿拉伯从中斡旋,两国的关系才有所好转。叙利亚从边界地区撤出部队(12月11日)。第二天,约旦也撤出了自己的部队。

   1982年1月28日-3月3日,侯赛因再次保证支持伊拉克 并号召志愿者参加约旦志愿者部队,自称“雅姆克力量”(源自636年阿拉伯战胜拜占庭帝国的一场战役)。在回答有关组织志愿者力量一事时,侯赛因不承认伊朗对阿拉伯世界构成威胁。

   1988年7月31日,约旦放弃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要求 约旦国王侯赛因戏剧性地宣布,约旦放弃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要求和权力。这一决定是将约旦河西岸被占领土上反对以色列占领运动领导权让给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音卡塔领袖。

   1990年4月18-20日,约旦南部发生骚乱 约旦人民为反对物价上涨,在约旦南部城市马安、卡拉克、塔菲拉和肖别克举行了抗议示威活动。抗议示威活动不断升级,引发了骚动。在军队恢复秩序以前,已有八人被打死。

   沙特阿拉伯

   1978年2月14日,沙特阿拉伯从美国购买F-15战斗机 美国同意向沙特阿拉伯出售60架F-15战斗机,总价值约25亿美元。这是美国与中东地区的一揽子军火交易(同时向以色列和埃及出售战斗机)中的一部分。美国的参议院后来批准了这次军火交易(5月15日),但规定这批飞机不得部署到以色列附近的地区。

   1979年3月9日,美国向沙特阿拉伯派遣了预警飞机 美国向沙特阿拉伯派遣2架空中预警和电子侦察飞机,以提高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在海湾地区的电子侦察能力,这一地区正受到伊朗革命的威胁。此次活动将使用美国的飞机和美国的飞机驾驶员,但向沙特阿拉伯的武装力量提供情报。美国政府相信,此举将有助于巩固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友谊。但也有些观察家们认为,美国此举太天真了。

   1980年9月30日,美国向沙特阿拉伯派遣更多数量的预警飞机 美国政府向沙特阿拉伯增派了4架空中预警电子侦察飞机,以助于美国在波斯湾地区抵制伊朗革命的影响,维护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影响和能力。

   1981年8月,沙特阿拉伯亲王提出了中东和平计划 法赫德亲王的计划包括以色列从所有的被占领土上撤军,从约旦河西岸撤走其全部移民,建立巴勒斯坦国和使该地区的各国人民能够拥有和平共处的权力。以色列一些人士认为,该计划似乎使人们看到一线和平的曙光,计划中提到应使该地区的各国人民拥有和平共处的权力,无疑意味着他们也应该承认以色列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以色列政府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都否定了该计划。

   1981年10月29日,美国参议院批准向沙特阿拉伯出售空中预警电子侦察飞机 由于以色列支持者们强烈反对,国会在经过艰苦的辩论之后,才批准向沙特阿拉伯出售预警侦察飞机。里根政府显然是想借此对沙特阿拉伯施加影响,以便使其同意在沙特阿拉伯建立空军基地。

   1982年1月26日,《地区防务协议》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六个国家同意建立联合军事指挥部和联合防空系统并签订了《地区防务协议》。这些国家作出如此决定,主要是担心伊朗革命影响、海湾两伊战争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

   1987年3月,伊朗朝圣者在麦加发生骚乱 在去麦加(穆斯林的圣城)朝圣中,伊朗的朝圣者发生骚乱。沙特阿拉伯安全部队迅速果断地采取了行动,制止了骚乱。但这引起了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之间的一场舌战,并使沙特阿拉伯不得不将伊朗每年的朝圣者人数限制在45000人以内。由于沙特阿拉伯担心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而且事后的一些迹象也表明,此次事件是伊朗精心策划的,因此,沙特阿拉伯直到1990年秋才取消此项禁令。

   1989年3月,沙特阿拉伯与伊拉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90年8月-1991年2月,沙特阿拉伯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做出的反应 沙特阿拉伯因怕伊拉克在征服科威特之后入侵沙特阿拉伯,所以它积极主张动员阿拉伯国家反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要求美国提供支援并表示同意美国军队进入其领土。但这也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批评。沙特阿拉伯武装力量尽管缺乏作战经验,但在科威特战争中表现也很好,并在卡夫吉战斗(1月30-31日)和解放科威特城战斗(2月24-26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科威特战争)。

   阿曼(马斯喀特和阿曼)

   1975-1983年,佐法尔分裂主义分子继续进行游击斗争 阿曼继续打击佐法尔分裂主义分子。佐法尔分裂主义分子得到了南也门和利比亚的支持。

   1975年2月2日,与伊朗签订军事条约 伊朗答应,外国一旦入侵阿曼,它将为阿曼提供空中和海上支援;伊朗军队也将支援阿曼军队打击佐法尔叛乱分子。

   1980年6月4日,与美国签订《基地使用条约》 阿曼同意美国使用其海、空军基地。作为交换,美国为阿曼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

   1982年2月26日,建立地区性军事联盟 (参见上文)

   南也门(也门人民民主共和国)

   1975年11月30日,古巴向南也门派遣军事顾问 报刊作了报道,随后美国国务院又予以证实。

   1978年6月25-27日,总统被罢免并被处死 至今尚不清楚,南也门总统阿里是否在那次短暂的战斗后被推翻。因为,有报道说,他参与了指挥谋杀北也门总统卡什米的行动。另外还因为他的共产党同僚们一直怀疑,他可能减少了与苏联的联系,而在不断改善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阿拉伯联盟也因为怀疑他参与了指挥谋杀北也门总统的行动,所以也减少了与南也门的经济与文化联系(7月2日)。

   1980年4月23日,总统辞职 阿迪尔·法塔·伊沙梅尔总统由于与总理哈萨尼在政策上发生较大分歧,被迫辞去总统职务。伊沙梅尔过于着急实现南北统一。

   1980年5月1日-6月1日,南北也门发生激烈战斗 南北也门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1980年6月9日,苏联和古巴人在南也门的人数不断增多 据报道,苏联在南也门的军事顾问超过了1000人,另外还有4000多古巴人。南也门的内卫安全和情报系统均由东德人负责。

   1981年8月19日,与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签署条约 这三个国家都发誓要减少美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1986年1月13-24日,内战 在哈萨尼总统命令其武装人员在内阁会议上开枪打死了他的政治反对者(1月13日)之后,首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战斗。一个星期的血战造成了数百人死亡,大部分军事装备被摧毁,首都亚丁到处在燃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哈萨尼逃往国外(1月24日)。

   1989年3月,南也门人民最高法院主席团主席阿塔尔宣布对1986年内战中战败的各派实行大赦 流亡在北也门的原主席哈萨尼宣布,他现在已没有任何政治野心。此次大赦改善了南北也门的关系。

   1989年6月22日-1990年5月22日,南北也门统一 经过一系列谈判之后,选举出一个五人总统委员会。南北也门统一后的正式名称是也门共和国(1990年5月22日)。

   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6日,也门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作出的反应 使沙特阿拉伯非常不满。新成立的也门共和国在危机时期投票反对联合国安理会的第678号决议(1990年11月29日),支持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对它实行经济制裁并驱逐了该国劳工。

   伊朗

   1975-1978年,动荡发展成为暴乱 巴列维采取一手拉(做出一些让步)、一手打(进行镇压)的策略,秘密警察部队大肆抓人,禁止一切政治反对派活动。然而,反对巴列维统治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政治改革和释放政治犯(1978年9-10月)不能满足反对派的要求。

   1978年11月5-6日,实施军事统治,答应全国大选 巴列维实行戒严。但与此同时,为缓解国家的紧张局势,他答应在1979年6月之前进行全国大选。对此巴列维故伎重演,又是一手拉,一手打,全国阵线反对派对此非常不满。人民反抗运动持续不断。

   1978年12月29日,巴列维任命文人政府新总理 为了取悦反对派,巴列维任命了反对派领袖巴赫蒂亚尔为新的文人政府总理。巴赫蒂亚尔接受了任命并开始组建新政府(1979年1月6日)。然而,全国阵线反对派却要求巴赫蒂亚尔辞职并称其为叛徒。

   1979年1月13日,霍梅尼要求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巴列维离开伊朗 流亡在巴黎的伊朗伊斯兰(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要求伊朗成为一个伊斯兰共和国。他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下台 尽管巴列维未宣布辞职,但他出走国外相当于辞职。

   1979年1月16日-2月11日,巴赫蒂亚尔-霍梅尼权力之争 为了稳定国内秩序和维持政府,巴赫蒂亚尔一度关闭了机场以阻止霍梅尼入境。当机场重新开放时(1月29日),霍梅尼立即从巴黎飞到德黑兰(2月1日),并宣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任命巴扎尔甘为临时政府总理。武装平民和起义的士兵同政府军浴血激战了三天,推翻了巴赫蒂亚尔政权(2月9-11日)。

   1979年2月12日,霍梅尼的伊斯兰共和国 成立霍梅尼虽然没有任何官衔,但他却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1979年2月14日,首次攻打美国大使馆 伊朗“学生”冲进了美国大使馆的外交官邸并把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扣为人质。但不久便释放了他们(2月21日)。

   1979年2月26日-12月30日,一些省发生骚乱 伊朗的几个省发生了平民(有些是叛乱分子)发动的骚乱、暴力行动。叛乱活动一开始发生在阿塞拜疆,他们占领了一座兵营(2月22日)。为了平息库尔德斯坦发生的骚乱,伊朗政府允许库尔德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治(3月25日)。但叛乱分子对此并不满意。整个夏天,武装冲突不断。

   1979年8-10月,库尔德斯坦内战 霍梅尼动员了伊朗的武装力量,准备肃清库尔德叛军(8月19日)。伊朗政府还指责伊拉克支持库尔德人叛乱。政府军发动的一次决定性的进攻将库尔德叛军从他们的根据地赶到了伊拉克境内(9月6日)。但游击战还在继续。库尔德人夺取了一个关键据点——梅哈巴德(10月20日),然后提出停火(10月22日)。伊朗同意停火。

   1979年11月3日,占领美国大使馆 武装的伊朗“学生”冲进美国大使馆,扣押了90名人质,其中有62人(后来是66人)是美国人。很快有13人被释放了,因为他们是黑人和妇女(11月19-20日)。剩下的53名美国人饱受虐待。后来,一名人质被释放,因为他患有重病(1980年7月11日)。

   1979年12月5日,库尔德斯坦和阿塞拜疆再度开战 在全国进行公民投票和颂布新法律后,库尔德人再次发动叛乱。在阿塞拜疆,穆斯林人民党几乎控制了整个省。但中央政府很快就在当地恢复了政权。

   1980-1984年,库尔德人继续进行叛乱 尽管伊朗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但仍无法平息库尔德人的叛乱。他们从伊朗狡猾的敌人伊拉克那里得到了大批的援助。与此同时,伊拉克的库尔德人也得到了伊朗的支持(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拉克)。

   1980年4月24-25日,“沙漠一号”行动,美国营救人质 在美国的一系列外交措施宣告失败后,美国成立了一支联合军种部队。直升机、运输机和突击部队将在伊朗中部一个孤立的地点汇合(“沙漠一号”)。3架直升机坠毁,使这次行动不得不中止。在撤退中,1架直升机与1架加油机相撞,造成8名美国军人死亡。一位美国的调查官事后批评说,此次行动在计划和指挥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

  评论:人质危机已经大大伤害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威信,它让全世界都认为美国政府软弱、不果断。营救行动的失败更增强了世界各国对美国的这种看法。

   1981年1月20日,释放美国人质 被伊朗扣押的52名美国人质获得释放,返回美国。作为交换,美国将归还伊朗占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后美国冻结伊朗在美国的财产。

   1982年4月7-19日,一起未遂政变 伊朗外长和几名军队的军官,因参与计划发动这起政变和企图暗杀霍梅尼而被捕。之后他们被判处死刑。

   1989年6月3日,霍梅尼卒 霍梅尼,作为宗教领袖,后出任共和国总统,曾获“精神导师”称号。

   1990年9月,伊朗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作出反应 伊朗政府坚决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支持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封锁,但也反对联合国对伊拉克使用武力。伊拉克外长阿齐兹访问了德黑兰,确定与伊朗签订和平条约之事(9月9日),接下来,在10月与伊朗签署了和平协议。伊朗恢复与英国的外交关系(9月27日)。这表明,伊朗开始与欧洲的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