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西欧

西欧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二十二章·科技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西欧防务协议:北约(1975-1983年)

   1977年6月9日,北约获悉苏联部署SS-20中程导弹 北约秘书长朱斯福·伦斯报告,北约的情报机构已经确定,苏联在其西部部署了SS-20中程弹道导弹。SS-20中程弹道导弹可携带3枚核弹头,射程为5000公里。北约在西欧的所有国家均在其射程之内。

   1979年12月11-12日,北约决定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北约外长在布鲁塞尔会议期间达成一致意见,决定为对付苏联部署的SS-20中程导弹,北约将在西欧部署108枚“潘兴”Ⅱ式中程弹道导弹和464枚陆基巡航导弹。与此同时,美国将与苏联进行谈判,协商在欧洲裁减中程弹道导弹问题。这种“双管齐下”的思想后来成为美国和北约关于在欧洲裁减中程道导弹的谈判的主要原则(参见第二十二章→裁军活动)。

   1975-1983年,共同对等裁减军事力量谈判 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国家继续进行共同对等裁减军事力量谈判。但双方在缩小部署在欧洲的常规力量规模问题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的问题是双方在华沙条约组织部署在欧洲的地面部队的数量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北约估计,华沙条约组织在欧洲部署的地面部队的数量要比它自己公布的数字高得多。

   1981-1983年,西欧裁军运动 英国、荷兰和西德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军备竞赛的抗议运动,反对在西欧部署“潘兴”Ⅱ式导弹和巡航导弹。

   1983年11月22-28日,北约开始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北约在英国和西德部署了首批“潘兴”Ⅱ式中程弹道弹和巡航导弹。

   1989年4月20日,北约就短程导弹现代化问题发生争议 美国和英国认为现役的短程导弹已经过时,需要更新换代。但西德总理科尔由于公众强烈反对表示不同意实施短程导弹现代化计划。北约也不得不做出让步,表示暂缓对此做出最后决定。

   1990年5月3日,同意德国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仍继续留在北约。苏联军队暂时还可以继续留在东德,西方军队不得在那里驻扎。另外,统一后的德国不得拥有核、生、化武器,德军的规模也应受到限制。

   1990年11月19日,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签署《欧洲常规力量条约》 条约规定,北约和华约在欧洲的常规军事力量规模应各自保持在以下水平:坦克2万辆,火炮2万门,装甲运兵车3万辆,战斗机6800架,攻击直升机2000架。

   英国

   1975-1984年,北爱尔兰内战持续不断 尽管英国在该地区已部署了相当数量的部队,但暴力冲突、流血事件和对财产破坏一直使北爱尔兰动荡不安,而且还在向爱尔兰共和国和大不列颠蔓延。相互憎恨且势不两立的激进的新教派和非法成立的爱尔兰共和军互不让步。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当局决定在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打击恐怖主义分子。最大的几起恐怖事件有,1976年7月21日,英国驻爱尔兰大使和其秘书遭暗杀;1979年8月27日蒙巴顿伯爵遭暗杀。

   1975年11月17日,与冰岛发生“鲤鱼战” 随着英国与冰岛之间为期两年的捕鱼协议到期,冰岛海岸警备队的舰艇开始袭击在冰岛宣布的200海里领海水域捕鱼的英国渔民。英国迅速向冰岛水域派去3艘护卫舰(11月24日)。冰岛关闭了它所有通往英国的机场和港口。事后,经过北约秘书长再三调和,英国才将其护卫舰撤出冰岛水域(1976年1月19日)。后来又发生了一些类似的事件,英国再次向冰岛鱼区派遣了2艘护卫舰(1976年2月5日)。两国的外交关系开始紧张(2月19日),但谈判还在继续。结果,冰岛允许英国渔民继续在该鱼场捕鱼,英国撤走其护卫舰(5月30日)。两国签订协定(6月1日),恢复了外交关系(1976年6月3日)。

   1982年1月,与阿根廷就福克兰群岛主权问题发生争执 据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主要报纸报道说,阿根廷总统、执政党领袖里奥波尔多·格尔蒂尔利 [ 注:通常译为加尔铁里。 ] 发誓要在1983年1月1日前将阿根廷称为马尔维那斯群岛的福克兰群岛收归阿根廷管辖。英阿福克兰群岛(马尔维那斯群岛)之争由来已久。1829年,当第一批阿根廷人到达福克兰群岛定居时,他们发现英国定居者已开始在岛上生活了。从此,阿根廷人与英国人冲突迭起。为控制这些岛屿,1833年,英国在岛上建立了英国统治政权,将阿根廷人全部驱逐出岛。尽管阿根廷人后来未再来岛上定居,但它也从未想放弃对该群岛的主权。1971年1月1日,英阿两国决定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未取得成果(参见第二十二章→南美洲→阿根廷)。

   1982年3月19日,南乔治亚岛事件 一组阿根廷工人在南乔治亚岛(福克兰群岛的侨民地)的雷斯登陆,从三个废弃的捕鲸站寻找一些材料。英国对此提出外交抗议,抗议这些工人非法进入英国领土。阿根廷向该地区派出5艘战舰并发表公报说,阿根廷工人登上的是一片自然土地,无需经过英国政府的批准。英国外交大臣向国会通报说,福克兰群岛危机四伏(3月30日)。

美军在沙特阿拉伯部署M-A1坦克(美国陆军供稿)

   1982年4月2日-6月14日,福克兰群岛战争 (参见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英国-阿根廷福克兰群岛战争)

   1984年4月17日,利比亚大使馆枪击事件 当一批利比亚人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利比亚领袖卡扎菲统治时,从利比亚驻伦敦大使馆内突然射出一串机关枪子弹,当即有一名英国女警察被打死,10名示威者被打伤。作为报复,英国立即断绝了与利比亚的关系(4月30日)。

   1984年10月12日,爱尔兰共和军企图暗杀英国首相 在保守党召开年会的布赖顿一家饭店内发生了一起炸弹爆炸事件。一名国会议员和其他3人被炸死,32人被炸伤。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此之前刚刚离开这家饭店。

   1985年2月20日,英国支持战略防御计划 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在美国国会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支持里根总统的计划。她说,西方只有重振军备,才会使苏联重新回到军控谈判桌上来(参见第二十二章→北美→美国)。

   1985年11月15日,《北爱尔兰协议》 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签订一项条约,使爱尔兰共和国在管辖北爱尔兰问题上有正式的协商权。

   1988年3月,爱尔兰与英国发生暴力冲突 英国一支反恐怖特种部队在直布罗陀打死了3名携带武器准备进行炸弹爆炸恐怖主义活动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3月6日)。在贝尔法斯特,在给这3名爱尔兰人举行葬礼时,1名基督教新教枪手突然开枪,当场打死3人,打伤数十人(3月16日)。在贝尔法斯特,在为这3位被基督教新教枪手打死的3人中的1人举行葬礼时,3名英国士兵误闯葬礼,结果被打倒并被开枪打死(3月19日)。

   1988年,爱尔兰共和军进行了一系列爆炸恐怖活动 6名英国士兵在被北爱尔兰共和军恐怖主义分子放置在一辆汽车中的炸弹炸死(6月15日)。在贝尔法斯特,1枚被恐怖主义分子放置在1辆公共汽车里的炸弹发生爆炸,有8名英国士兵被炸死,28名其他平民被炸伤(8月20日)。爱尔兰共和军这一系列恐怖主义暴行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

   荷兰

   1981年2月28日,荷兰议会批准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荷兰议会投票通过,批准在荷兰领土上部署美国中程巡航导弹和“潘兴”Ⅱ式中程弹道导弹,以提高北约的战略威慑能力。

   法国

   1975年3月4日-12月15日,法国军人发生动乱 法国义务兵举行公开示威游行,使法国政府不得不给他们大幅度提高工资。事后,法国政府还制定了一部新的、比较宽松的纪律条令(7月16日)。然而,军人动乱并未就此结束。法军有些部(分)队还要成立联盟组织(11月3-4日和12月9日)。经调查,主谋者被开除军籍并逮捕(12月5日)。

   1975年4月13日,法国干涉乍得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中非→乍得)

   1975-1977年,法国在阿尔法和伊萨行动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东非→吉布提)

   1976年2月4日,法国与索马里部队发生冲突

   1978年5月19日,法国干涉扎伊尔

   1978-1983年,法国干涉乍得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中非→乍得)

   1980年6月26日,法国宣布试验中子弹 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布,法国已经在南太平洋试验成功了一种放射能力非常强的武器——中子弹。但是否要部署这种武器要待以后再决定。

   1982-1984年,法国派兵到贝鲁特参加维持和平行动 (参见①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嫩战争→部署多国维和部队;②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部署多国维和部队;③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多国维和部队撤出黎巴嫩)

   1982年10月7日,法国宣布将对其战略核力量进行现代化改装 法国国防部长夏尔·埃尔尼宣布,法国将绝对优先使其战略核力量现代化,同时将其地面常规力量的数量减少10%。法国国防部的这一举措引起了军方的强烈不满。法国陆军参谋长德朗纳上将抗议说,国防部长的计划将使法陆军裁减3万人。如果常规部队的军费开支也随之减少,那将使陆军的武器装备落后过时。法国空军也指出:如果这样,空军也将裁减3000架战斗机,而这些飞机是必不可少的。法国外长谢松·克洛德表示支持国防部长的计划。他指出,法国实施有效威慑的基础是战略核力量。同时他还批评说,提高常规部队的战斗力,关键不在其数量的多少,而是在于能否有效地提高其“快速反应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如果提高了这两种能力,法军将能在欧洲任何地点迅速有效地制止各种冲突。他还指出,按照这一新的计划,法国将建造1艘核动力航空母舰、1艘核动力潜艇和3艘攻击潜艇。

   1983年5月18日,法国支持北约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法国总统密特朗和德国总理科尔正式宣布,支持按计划在西欧部署“潘兴”Ⅱ式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密特朗在北约大西洋理事会上(6月10日)又强调了这一立场,但他也强调了法国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核威慑力量。

   1983年10月23日,对驻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的法军进行自杀性攻击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对美国和法国的维和部队进行自杀性进攻)

   1983年11月8日,法国天主教大主教表示支持核威慑理论 与美国天主教主教的立场(参见第二十二章→北美→美国→美国主教致教民的一封信)不同,法国天主教主教在教书中指出,核威慑理论是与天主教会的战争理论相一致的。这位法国主教坚决批判了和平主义,指出如果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宋保卫和平,那么西方将无法保卫自身的安全并可能助长敌入侵略的勇气。

   1984年11月10日,法国同意从乍得撤军 法国后来宣布(11月16日),由于利比亚未撤出其部队,法军仍将继续实施飞行侦察。另外,法军还将在乍得保留1200名法国士兵。

   1985年5月4日,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反对进行战略防御计划研究

   1985年7月10日,绿色和平组织的船只沉没 绿色和平组织的船只“彩虹勇士”号被法国保密局在其锚地新西兰的奥克兰炸沉。船上一名摄影师死亡。该船本准备启航驶往法国在南太平洋上的一个核试验设施进行一次抗议航行。法国承认它与沉船一事有牵连(9月22日)。新西兰警方逮捕了两名法国间谍。新方指控他们犯有杀人罪,判处10年监禁(11月4日)。

   1988年5月5日,法国突击队解救新喀里多尼亚人质 美拉尼西亚分裂主义分子将法国人扣押作为人质已达两个星期。在这场突击行动中,所有的法国人质均得到解救释放,但有2名突击队员在行动中被打死,另有19名美拉尼西亚人被打死。

   西德

   1979年6月7日,西德总理赫尔梅特·施密特警告注意苏联导弹的威胁 西德总理施密特在哈瓦德大学一次学位授予活动中发表讲演时指出,北约必须对苏联部署SS-20中程弹道导弹做出反应。

   1981年5月17日,施密特威胁说,如果不同意部署中程核力量,他将辞职 施密特坚决抵制社会民主党的反对。他威胁说,如果该党不支持他为提高北约的威慑能力在西德部署美国的中程弹道核导弹,他将辞职。

   1981年5月26日,西德国会投票通过议案,同意部署“潘兴”Ⅱ式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尽管社会民主党强烈反对,但西德总理施密特还是争取到了国会的同意,决定在西德部署美国的“潘兴”Ⅱ式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这些导弹将成为北约的战术核力量的一部分。

   1983年4月18日,西德主教就战争与和平问题发表教书 西德罗马天主教主教发表教书,坚决支持建立核威慑力量。他认为核威慑力量是保持和平的一种必要的,但也是不得已的手段。

   1983年7月4-7日,科尔与苏联领导人举行会谈,商讨有关部署和削减中程核导弹问题 西德总理科尔未能成功地说服苏联领导人,使他们答应重新考虑他们在日内瓦裁减中程核力量谈判中的立场,并接受北约提出的关于裁减中程核力量的临时计划。后来,苏联总理吉洪诺夫警告说,如果西德国会不改变其在部署中程核力量上的立场,苏联将继续部署导弹并在战争中使西德遭受灭顶之灾。

   1983年11月22日,西德国会投票同意部署美国的中程弹道导弹 西德国会投票通过,同意在西德领土上部署美国的中程弹道导弹。这一表决结果使苏联退出日内瓦裁减中程弹道导弹谈判(参见第二十二章→裁军活动→苏联退出中程核力量谈判)。

   1985年12月18日,西德同意战略防御计划 西德工业界决定为实现该计划研究相应的技术。

   瑞典

   1981年10月27日-11月6日,苏联潜艇在瑞典海域搁浅 (参见第二十二章→西欧→苏联→苏联潜艇在瑞典水域搁浅)苏联的一艘潜艇在瑞典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搁浅。

   丹麦

   1983年12月1日,丹麦议会投票反对北约在其领土上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丹麦议会投票反对在其领土上部署美国的“潘兴”Ⅱ式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继后,丹麦议会投票通过了这一决议,而且还决定不向北约提供部署此类导弹的资金(同年12月7日)。

   意大利

   1981年12月17日-1982年1月28日,美国将军被恐怖主义分子扣押为人质 美军准将吉米·道吉尔于1981年12月17日在维罗纳自己的公寓中被恐怖主义分子绑架并扣押作为人质达42天之久。美国政府为此照会意大利政府迅速解救吉米·道吉尔。经过严密的搜查之后,意大利警方的一支反恐怖主义特种部队突然冲进关押道吉尔的建筑物将他解救出来。

   1982-1984年,意大利向贝鲁特派遣维和部队 (参见①第二十二章→重大战争→黎巴缴战争→部署多国维和部队;②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部署多国维和部队;③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多国维和部队撤出黎巴缴)

   1983年3月30日,意大利支持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意大利政府支持美国-北约《关于裁减欧洲中程弹道导弹的临时决议》,事后意大利专门表示支持部署“潘兴”Ⅱ式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5月29日)。

   西班牙

   1975年,西班牙从里奥德奥罗撤军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北非)

   1975年11月22日,西班牙恢复君主制度 在佛朗哥死后,他的继承人胡安·卡洛斯·德·博尔冯继位。登基后,他立即在西班牙进行政治改革,建立议会民主制。

   1979-1983年,巴斯克分裂主义分子进行恐怖主义活动 激进的巴斯克分裂主义分子加紧进行恐怖主义活动。西班牙军官经常是他们袭击的对象。1980年10月25日,胡安·卡洛斯国王倡议的《自治法案》在巴斯克进行的全民公决中被通过。但激进主义分子进一步要求全面独立并继续进行暴力活动。政府向巴斯克派遣军队(1981年3月23日)。分裂主义分子在巴斯克省和西班牙其他地区继续进行顽强的暴力抵抗活动。

   1981年2月23日,企图发动政变 西班牙高级军官由于对西班牙议会民主不满,企图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政府并控制国家政权。一名共谋者带领着民警将内阁和下院的350名议员扣押作人质。巴伦西亚城防司令宣布实施戒严。与此同时,国王的高级军事顾问阿方索·阿马达·科明建议国王控制军队并实施军事统治。卡洛斯国王拒绝了他的建议。他通过电话和广播说服军队继续忠于政府。共谋者们投降并被逮捕(2月24-26日),他们后来受到军事法庭的审讯并被判处监禁。

   1982年5月30日,西班牙加入北约 经北约所有成员国同意,西班牙成为北约的第十六个成员国。

   1982年10月2日,挫败一起政变 忠于国王和民主制度的西班牙当局在预定10月27日举行的国家大选之前发现并挫败了一起计划中的阴谋政变。三名高级官员被逮捕。

   1983年2月24日,与美国签署《军事基地使用议定书》 西班牙与美国签署了一项关于同意美国使用在西班牙的军事基地协议。

   1983年6月2日,西班牙不同意签署《关于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的协议》 西班牙政府反对北约在西班牙领土上部署“潘兴”Ⅱ式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1986年3月12日,西班牙继续留在北约 在全民公决中,民众投票支持政府的决定,西班牙将继续留在北约。这次全民公决规定,西班牙不得拥有核武器。西班牙的军队不受北约一体化司令部的指挥,美军在西班牙领土上的部队不得超过12500人。

   葡萄牙

   1975年,葡萄牙在安哥拉进行维和行动 (参见第二十二章→非洲→西非→安哥拉)

   1975年3月11日,挫败一起右翼分子政变 忠于政府的武装力量部队挫败了一起阴谋政变。原临时总统安东尼奥·斯平诺拉将军被指控领导这起政变,但他否认与此次政变有任何牵连。

   1975年11月25-28日,挫败一起左翼反叛 在两个多月的政治动乱之后,军队和地方的左翼分子企图推翻新的以海军中将阿兹维多为首的温和政府。反叛的空军部队占领了四个空军机场、空军指挥中心和国家电台、电视台。陆军突击部队经过激烈的战斗镇压了这起反叛事件。

   1982年8月12日,取消革命委员会 葡萄牙在停止军人执政后,国会进行投票表决,取消了革命委员会。

   苏联

   1975-1983,苏联向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派遣军事顾问 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技术援助并派遣了军事顾问(参见古巴、安哥拉、也门、南也门和阿富汗有关内容)。在向其附庸国大量派遣军事顾问的同时,苏联还大力加强其海军的建设,在全球许多战略要地,包括古巴和越南,建立海、空军基地,以提高其全球兵力投送能力。

   1976年12月26日,据称苏联争取战略核优势 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央情报局的最新国家情报估计比往年要悲观得多。据估计,苏联正在努力争取战略核优势。

   1977年9月26日,苏联-华约地面部队的力量在增长 据报纸报道,苏联在10年内将将其地面部队增加30个师,使地面部队兵力达到170个师。

   1979年5月30日,据称,苏联正在努力掌握实施首次突击的能力 美国国防部长布朗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年度讲演时说,苏联正在努力掌握实施首次突击的能力。这意味着,苏联如果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可以摧毁美国整个实施第二次打击的报复力量。

   1979年12月17日,苏联海军正在发展成为一支全球性海军 据美国海军专家判断,苏联正在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使其具有全球投送兵力的能力。苏联海军上将谢尔盖·戈尔什科夫负责领导这场大规模的海军建设,

   1979年12月25-28日,苏联入侵阿富汗 (参见第二十二章→南亚→阿富汗→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0年1月3日,苏联拒绝与北约进行中程弹道核导弹谈判 苏联拒绝了北约提出的关于进行削减中程弹道核导弹的谈判。他们宣称,北约决定部署新型的“潘兴”Ⅱ式中程弹道导弹导弹和巡航导弹(1979年12月12日)破坏了此次谈判的基础(参见第二十二章→裁军活动→美苏举行裁减中程核力量谈判)。

   1980年3月20日,苏联否认破坏了禁止生物武器的条约 苏联否认1979年4月在斯维尔德洛夫城发生的一起炭疽热流行病事件,是由于苏联生物武器产生过程中发生了一起事故所造成的说法。

   1980年4月18日,苏联试射反卫星武器 苏联试射了一种反卫星武器——“宇宙1174”。在此之前,苏联发射了目标卫星——“宇宙1171”(4月3日)。

   1980年9月18日,据报道,苏联正在改进其战略反弹道导弹系统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透露,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比起前几代来已大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削弱美国的战略威慑能力。美国的情报机构也提供了确切的情报,反映苏联已换装了相控阵探测雷达,提高了其战略反弹道导弹系统的预警能力。但美国并不认为这违反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因为该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均可拥有一个反弹道导弹基地。

   1980年10月2日,苏联的“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开始服役 据报道,苏联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正式开始服役,这将大大提高苏联战略海军的进攻能力和防御能力。

   1981年1月9日,苏联又有一艘攻击潜艇下水 一艘被美军海军情报机构称之为“O”级的攻击潜艘下水了。该级潜艘的排水量为1万吨,最大航速可达到40节。

   1981年9月23日,报道说苏联取得了中程弹道导弹优势 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透露,苏联已在中程弹道导弹方面取得优势,苏联拥有的中程弹道导弹弹头的数量是北约的三倍。

   1981年9月29日,苏联通过技术转让提高其军事能力 据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小册子透露,苏联通过各种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获取西方的技术提高其军事能力。

   1981年10月27日-11月6日,苏联的一艘潜艇在瑞典水域搁浅 苏联的一艘潜艇在卡尔斯克鲁纳海军基地附近搁浅。苏联解释,这事故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天气恶劣和艇上的导航系统出了故障。但瑞典方面不同意苏联方面的这种说法。经瑞典方面调查发现,在潜艇的鱼雷发射管附近发现有放射线。瑞典指出,这一事实与苏联一贯所说的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无核区的说法根本不符。而苏联则坚持说,潜艇上没有任何核物质。

   1983年9月1日,苏联击落韩国的一架商业飞机 苏联飞行员在萨哈林岛附近击落了韩国的007号航班客机。这架客机显然是在飞往汉城的途中偏离了航线。苏联在跟踪了这架飞机几小时后,派战斗机使用导弹将其击落了。机上的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1983年11月23日,苏联退出中程弹道导弹裁减谈判 (参见第二十二章→裁军活动→苏联退出中程核力量谈判)

   1983年12月8日,战略武器削减会谈无限期推延 (参见第二十二章→裁军活动→美国声称苏联破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和日内瓦谈判)

   1983年12月15日,中程弹道导弹裁减宣告无限期休会 (参见第二十二章→裁军活动→美国声称苏联破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和日内瓦谈判)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卒 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安德罗波夫执政15个月后死去。契尔年科被政治局推选为总书记。

   1984年3月16日,欧洲常规力量裁军谈判在日内瓦复会

   1984年5月20日,苏联宣布,它将在美国海岸以外部署更多的武装潜艇 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基诺夫元帅指出,这次部署主要是针对美国在欧洲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而做出的反应。

   1985年1月7-8日,同意恢复裁军谈判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苏联外长葛罗米科在日内瓦进行了会晤,同意恢复核裁军谈判。

   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卒,戈尔巴乔夫被政治局推选为总书记

   1985年3月12日,美苏恢复军控谈判 美苏两国同意分组进行谈判,以解决战略核武器、中程核武器和空间武器控制问题。

   1985年3月25日,苏联卫兵开枪打死一名美军军官 美军少校阿瑟·尼科尔森在东德的路德维希卢斯特观察一辆苏联坦克时被苏军卫兵开枪打死。苏联方面称,这位美军军官进入了禁入区。但美方否认这种说法。它说,这位美军军官被委派到东德担任军事联络官,他是根据战后协议参观东德举行的军事活动。

   1985年4月7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停止部署导弹 苏联领导人宣布,苏联将停止部署中程弹道导弹。但美国不同意做出相应反应,因为它认为美国在中程导弹数量上与苏联的差距是10:1,苏联已遥遥领先。

   1986年1月15日,戈尔巴乔夫号召世界禁止核武器 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停止试验核武器三个月并建议到2000年世界全面禁止核武器。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巨大爆炸和随之而发生的大火释放出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污染区包括乌克兰、苏联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1986年10月11-12日,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晤 尽管美苏在一些主要裁军协议上能够达成共识,但由于苏联反对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或称“星球大战”计划),美苏未能实质性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1987年12月8日,美苏签署《中程导弹条约》 该条约规定,美苏两国将销毁所有的射程在480-5440公里中程弹道核导弹(美国1752枚,苏联859枚)。华约也同意签署该条约(12月11日)。

   1988年1月7日,苏联宣布从阿富汗撤军 在美国发起的苏联与阿富汗游击队谈判中,双方达成协议。苏联开始计划从阿富汗撤军。后来(2月8日),苏联又宣布,撤军从1988年5月15日开始并在10个月内完全撤出。对此阿富汗游击队也表示同意。

   1988年2-3月,阿塞拜疆发生动乱 基督教徒与穆斯林在苏姆加伊特交火,造成31人死亡(阿塞拜疆方面称,造成300人死亡)。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徒要求将阿塞拜疆的纳-卡地区划给亚美尼亚苏维埃共和国,使之与亚美尼亚成一体。当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拒绝了亚美尼亚的统一要求时(3月23日),在亚美尼亚发生了暴力冲突。苏联向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派遣了军队和秘密警察部队,制止计划进行的示威游行。

   1988年4月14日,苏联签署了《从阿富汗撤军的协议》 苏联计划开始撤军(5月15日)。

   1988年10月1日,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为继续推行早些时候开始的改革(6月),戈尔巴乔夫被苏联最苏维埃任命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摆脱苏联的控制 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决定停止使用爱沙尼亚现行的国家宪法。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此举是违法行为(11月26日)。戈尔巴乔夫哀叹,民族主义的崛起意味着苏联将面临一场灾难(11月27日)。

   1988年12月7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将单方面裁减常规力量 在联合国大会上,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裁减军队50万,占苏联武装力量总人数的10%。另外,苏联还将从东欧撤出坦克1万辆、火炮8500门、飞机800架。

   1989年2月15日,苏联完成从阿富汗撤军 苏联在这场战争中有15000人被打死,37000人被打伤。

   1989年4月9日,苏联军队在镇压格鲁吉亚叛乱中使用毒气 一名不知姓名的示威者在第比利斯被打死。苏联外交部称,在镇压活动中只使用了催泪弹。但据《消息报》报道,一些人死于某种“化学物质”。格鲁吉亚的毒物学家确定,这是一种以前从未使用过的新型毒剂。

   1989年6月3-10日,乌兹别克斯坦发生民族骚乱 乌兹别克的逊尼派穆斯林与迈斯克坦的什叶派穆斯林之间发生流血冲突。至少有90人被打死,1000多人被打伤。

   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各共和国宣布废除1939年希特勒与斯大林签署的条约 立陶宛的人民阵线号召摆脱苏联的控制,彻底独立。

   1989年9月,民族主义分子骚乱 继续进行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分子提出将苏联变为一个由各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邦联(9月8-10日)。戈尔巴乔夫警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领导人要坐下来进行谈判,结束战斗。9月,事态开始好转(9月25日)。

   1989年11月27日,指出立陶宛宣布独立无效 苏联政治局谴责立陶宛的行径是在走向更加严重的无政府主义。

   1990年1月,阿塞拜疆发生骚乱 阿塞拜疆的示威者捣毁了苏联-伊朗边境上的检查站。戈尔巴乔夫总统命令紧急空运了11000名部队进入该地区(1月13-14日)。苏军乘坦克和装甲运兵车进入巴库城区,至少打死93名阿塞拜疆人(1月20-25日)。

   1990年2月12日,苏联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杜尚别发生骚乱 在这场骚乱中总共有18人被打死。

   1990年3月11日,苏联军队开始从匈牙利撤军 苏军计划将于1991年7月全部撤出匈牙利。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 戈尔巴乔夫总统宣布独立非法,并警告可能采取军事行动进行镇压。苏军的空降部队占领了立陶宛共产党设在维尔纽斯的总部(3月25-27日)。苏联政府对立陶宛进行经济封锁,其中包括切断对立陶宛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4月19日)。

   1990年5月4日,拉脱维亚宣布独立 戈尔巴乔夫总统宣布,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运动没有任何法律基础。

   1990年5月27日,亚美尼亚再度发生骚乱 苏联军队在埃里温打死6名非法武装公民,在这场骚乱中共有23人被打死。

   1990年6月4-13日,吉尔吉斯发生骚乱 乌兹别克与吉尔吉斯之间发生冲突,造成148人被打死。苏联宣布该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1990年6月29日,立陶宛宣布停止独立运动 立陶宛国会宣布停止独立运动,苏联也停止对其进行的经济制裁(7月2日)。

   阿尔巴尼亚

   1990年6月28日,反对派与秘密警察发生冲突 示威者逃到外国驻阿尔巴尼亚使馆寻求避难。当阿尔巴尼亚政府同意允许大规模移民之后,法国和意大利紧急疏散了4500名避难者。

   1990年12月9日,举行反政府游行 在地拉那,大学生在举行反政府的游行示威时与警察发生冲突,引起了国内政局动荡。阿尔巴尼亚政府宣布承认独立政党的合法地位(12月11日)。

   保加利亚

   1990年1月5日,民族冲突 保加利亚民族主义分子宣布废除政府关于停止旨在强迫土耳其人同化的计划。在做出一些让步后,紧张局势才得以缓和,包括允许宗教信仰自由,既可以使用土耳其人的名字,也可以使用斯拉夫人的名字。保加利亚语为国语,禁止挂外国国旗。

   1990年1月15日,排斥共产党的领导 国民大会一致同意取消保障共产党控制政治与政府的法律条款。

   1990年8月26日,反共产党骚乱 设在索菲亚的社会党(原共产党)总部被纵火烧毁。

   捷克斯洛伐克

   1989年11-12月,政治动乱 共产党的领导在为期八天的反政府运动中垮台了(11月24日)。新的当权者上台后同意放弃共产党的一党专政(11月28日)。继续进行的示威游行迫使胡萨克总统下台了(12月10日)。12月28日,杜布切克——这位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捷克领导人被民众一致推选为国会主席,持不同政见的哈维尔被选为总统(12月29日)。

   1990年2月26日,苏联从捷克斯洛伐克撤军 根据《苏联与捷克政府协议》规定,苏联军队开始从捷克斯洛伐克撤军。

   东德

   1989年1-10月,难民使局势开始紧张 到6月底,共有44263名东德人移民到西德。他们大多数人是通过刚刚开放的匈牙利边界出境的。东德政府提出外交抗议,但苏联外交部拒绝出面干涉(9月12日)。在莱比锡和东德的其他城市发生大规模反政府游行示威。在这种压力下,东德共产党撤销了昂纳克的职务(10月18日)。

   1989年11月7日,东德政府垮台 在反对派的压力下,东德总理斯道夫和其内阁宣布辞职,第二天,大多数政治局委员也宣布辞职。实际上,一切限制过境去西德的规定全部取消(11月9日)。反对派还要求解散共产党组织并实现两德统一(12月3日)。

   1989年12月22日,拆除柏林墙 两德边境上的柏林墙和其他障碍物开始被拆除。

   1990年9月20日,东西德签署进行统一的条约

   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实现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定都于柏林。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政府的大多数官员还要留在波恩工作。

   匈牙利

   1989年5月2日,匈牙利开放边界 匈牙利拆除了边界上长达240公里铁丝网,成为东欧第一个向西方开放边界的国家。

   1989年6月16日,为纳吉恢复名誉 经过政府的批准,匈牙利为纳吉和其他在1956年死难的人举行纪念活动。

   1989年10月19日,准许成立反对党 国会经投票通过决议,批准反对党合法化,从而结束了共产党一党专政并从法律中取消了一切斯大林时期制定的法律条文,国家的名称也正式改为匈牙利共和国,从中取消了“人民”两字。

   1990年3月11日,苏联军队开始从匈牙利撤出 根据与匈牙利政府签订的协议,苏联将从匈牙利撤出其全部军队。

   1990年6月26日,匈牙利国会投票通过决议,退出华约

   波兰

   1980-1981年,工会在波兰活动 连续数月,工会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和罢工。结果,波兰政府为了避免更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于1980年8月30日,批准其为国家工会。但动乱并未就此结束。

   1981年2月9日,成立军人政府 考虑到共产党领导的文人政府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为防止苏联出兵干涉,决定成立军人政府。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将军出任总理。尽管军人政府采取了许多强硬的措施,但全国性的动乱还在加剧。

   1981年9月4-11日,苏联在波兰边境举行军事演习 大约有10万苏军参加了在波兰边境举行的军事演习。这破坏了《赫尔辛基条约》(参见第二十二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其他维持和平行动)。因为,苏联事先未通报这次演习中参演部队的数量。美国指责苏联破坏了《赫尔辛基条约》。观察家们认为,从这次演习的时间和规模来看,苏联是想威胁波兰人。

   1981年10月18日,雅鲁泽尔斯基担任波兰共产党总书记 为了加强对波兰政府的领导,波兰共产党任命雅鲁泽尔斯基为波兰共产党总书记。

   1981年12月13日,雅鲁泽尔斯基发布戒严令 由于国内的形势不断恶化,再加上苏联军事威胁不断加剧,雅鲁泽尔斯基下令实施戒严,限制各种人员的活动自由,其目的是对团结工会的活动进行限制。

   1982年3月13日,华约在波兰北部举行军事演习 苏联、波兰和东德在波兰北部举行了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也同样被看作是对实行戒严已达三个月的波兰人进行的威吓(12月13日)。

   1982年7月21-23日,波兰宣布取消戒严 雅鲁泽尔斯基宣布为期19个月的戒严于7月22日中午结束。但由于还保留实施许多强迫性的管理措施,人民的生活条件未能得到改善。

   1989年6月4日,共产党在大选中惨败 共产党在大选中遭到了惨败。参议院100个席位中的99个落到了团结工会支持者的手中。在下院,团结工会、洁姆获得了分配给反对派的全部席位(161席)。为共产党保留了299个席位,但投票人对共产党提名的大多数候选人不感兴趣,他们只投其党内改革派人物的票。

   1989年8月14日,共产党无法组成政府 共产党的总理候选人基斯扎克无法组成政府。在这种情况下,雅鲁泽尔斯基和瓦文萨商议后决定让团结工会成员马左维耶茨基任波兰总理。苏联宣布赞成波兰这次制度上的变化,这在东欧还是第一次通过和平民主的手段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现权力更迭。

   1990年5月27日,地方选举 团结工会提名的候选人取得了40%的席位,社会民主党(原共产党或联合工人党)只取得了2%的席位。

   1990年12月9日,瓦文萨当选波兰总统

   罗马尼亚

   1989年11月20日,齐奥塞斯库反对改革 这位共产党总统发誓,只要他在位,罗马尼亚就决不放弃社会主义。在警察和武装部队的胁迫下,群众聆听他的讲话并必须表现出对政府决议的支持。

   1989年12月,齐奥塞斯库垮台 政府警卫部队在蒂米什瓦拉大肆枪杀游行示威的群众(12月20-22日)之后,齐奥塞斯库逃离布加勒斯特。此间,警卫部队与军队支持下的反对派组织展开激战。齐奥塞斯库后被抓获(12月23日)。经审讯被认为他有大肆屠杀民众和滥用职权等罪行,与其妻一道被处决(12月25日)。在伊利艾斯库的领导下,罗马尼亚组成了临时政府。此间,警卫部队还继续进行抵抗(12月25-31日)。

   1990年5月19-20日,民族动乱 罗马尼亚人与匈牙利人在特尔古穆列什发生冲突。在临时政府派去的500人军队恢复秩序之前,至少有三人被打死。

   1990年12月14日,发生反政府罢工 工人罢工使蒂米什瓦拉陷入瘫痪,城市成了罢工的人们进行反政府活动的中心。政府开始与反政府的民族自由党进行谈判,以安抚示威者(12月17日)。

   南斯拉夫

   1990年1月22日,放弃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主义者联盟大会投票通过,取消法律保护下的共产党一党专政。政府中,传统塞族与自由斯拉夫人发生争论。

   1990年1月24日,发生反塞族骚乱 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反对塞尔维亚人对他们进行统治。据官方统计,有19人被打死。

   1990年7月2日,科索沃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 塞尔维亚政府宣布科索沃省的独立是违法的,并下令解散了其政府和议会,开始对该省进行直接的控制(7月5日)。

   1990年7月3日,斯洛文尼亚宣布拥有主权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颁布了自己的法律,废止了原南斯拉夫联邦的法律。

   1990年12月22日,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

   希腊

   1980-1983年,与北约的关系紧张 希腊社会党政府反对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另外,还有塞浦路斯的边界划分问题一直悬而未解,但土耳其在塞浦路斯北部部署了25000土耳其军队,这使希腊与北约的关系更加紧张了。尽管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与美国续签了《军事基地使用条约》,将美国对基地的使用权再延长5年(1983年8月20日),但他也一再威胁说希腊将停止让美继续使用美军在希腊的军事基地。

   土耳其

   1975-1984年,土耳其继续在塞浦路斯部署军队 土耳其继续在塞浦路斯部署军队(25000人)。但在土耳其族人占多数的塞浦利奥特联邦州宣布永远脱离塞浦路斯实现独立后,土耳其军队撤出了1500人(参见第二十二章→西欧→塞浦路斯)。

   1978年12月26日,在13个省宣布实施戒严 为了制止国内逊尼派穆斯林与什叶派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政府经国会批准通过,在全国67个省中的13个省(包括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实施戒严。后来,戒严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6个省(1979年4月25日)。

   1980年9月12日,军事政变 数月来,由于政变、政治和宗教暴力冲突不断,土耳其军队参谋长凯南·埃夫伦将军开始实施军事管制。他保证,一旦恢复了秩序,他就把权力还给民主政府。

   1981年1月15日,成立制宪议会 埃夫伦将军宣布,他将召集成立制宪议会,以便制定一部新的民主宪法。这部新的民主宪法于6月30日完成。

   1982年7月17日,制宪议会提交《宪法草案》 在全民公决中,90%的选民投票通过了这部新宪法(11月7日)。

   1983年12月13日,军人统治结束 经过议会选举(11月6日),埃夫伦将军和他的执政团宣布将权力移交给以奥扎尔为总理的文人政府(12月13日)。

   塞浦路斯

   1975年2月13日,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宣布成立 希腊族塞浦路斯总统马卡里奥斯三世拒绝承认这个新成立的国家。两个塞浦路斯进行谈判,但在边界划分问题上未取得任何成果。拉夫登克塔什出任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总统(1976年6月20日)。

   1977年2月12日,边界划分谈判 土耳其族的塞浦利奥特做出一些领土让步,以此换取希腊族对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的承认。但谈判中止,原因是希腊族塞浦路斯指责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部分违背条约。

   1983年11月15日,土耳其族塞浦路斯联邦宣布独立 土耳其继续在塞浦路斯部署军队,但已开始撤军。这是从1974年入侵以来的第一批撤军。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