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南亚

南亚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十七章·拿破仑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印度

   在这一时期,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进程,随之而来的就是英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掠夺,不过,他们尽量与拿破仑向埃及和印度的扩张不发生直接冲突。

        法国则依其兴趣的不同而对当地统治者区别对待,他们特别扶植的是马拉地联盟,马拉地的领导人为杜卢特·拉奥·辛迪亚和贾斯万特·拉奥·霍尔卡,其庞大的军队由精良的装备和法国训练的士兵组成。

   1799-1802年,兰吉特·辛格的兴起 经3年的战争,23岁的辛格联合锡克人,控制了旁遮普邦大部。

   1802年,马拉地内战 白沙瓦之巴吉·拉奥二世继马拉地之首领。在浦那之战中,巴吉·拉奥被打败推翻。英国要求恢复其盟友白沙瓦巴吉·拉奥二世的统治,遭到霍尔卡的拒绝。

   1802-1803年,英国攻击康提 尽管英国于1796年已从荷兰人手中夺走了沿海之锡兰,但锡兰并不屈服。

   1802年,英国远征军攻克康提,但于1803年又被赶出

   第二次马拉地战争(1803-1805年)

   与此同时,英国人在阿瑟·韦尔斯利爵士(即后来的惠灵顿公爵)及热拉尔·莱克将军的率领下攻入德干和印度斯坦。

   德干战役(1803年)

   1803年3月20日,攻克浦那 韦尔斯利在未遇什么阻力的情况下,恢复了白沙瓦的统治。与此同时,辛迪亚的主力已移至南方。当辛迪亚拒不后撤,韦尔斯利约9000名正规军及5000名当地军于8月6日直插至马拉地的领土。

   1803年8月12日,攻克艾哈迈德讷格尔 此后,惠灵顿于9月6日进军至茹阿和柯尔纳河的会合之处。在那里他意外的遇到了辛迪亚和贝尔地区的拉贾主力部队,这支部队计有3万名骑兵、1万名法国训练的步兵和200门大炮。随韦尔利斯到达的部队仅有4500名正规军,其中的2200名为骑兵,余部则在可支援作战的距离以外。

   1803年9月23日,阿瑟耶之战 韦尔斯利发现,尽管柯尔纳河水上涨,仍有一处可涉水而过,遂率部过河攻击辛迪亚的军队,辛迪亚的侧翼面向韦尔斯利的正面。韦尔斯利训练有素的步兵(由英国人与印度人组成)撕裂了辛迪亚防线的中央,韦尔斯利两翼仅受到马拉地成群骑兵的混乱攻击。韦尔斯利的骑兵回头打退了马拉地骑兵的进攻。辛迪亚尽管发起了反攻,最后仍崩溃逃散,在战场上留下了1200名尸体和98门大炮。韦尔斯利的损失也极为惨重,有2000多人伤亡。不久,韦尔斯利又恢复了攻势。

   1803年11月28日,阿尔因之战 辛迪亚又组织起另一次防御,但其已失去信心的军队被轻易打败。12月15日,韦尔斯利席卷戈威拉尔,从而标志着战役的结束。

  评论:这次战役是惠灵顿公爵辉煌的军事生涯的第一步。

   印度斯坦战役(1803年)

   在遥远的北方,莱克开始率所谓的“大军队”作战,这支“大军队”计有10500人,为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大部由当地人组成,少部为英国分遣队。莱克的对手为马拉地军队。马拉地军队人员为43000名,另有464门大炮,他们本由佩伦指挥,后由法国冒险者博瓦尼伯爵代替,他还在马拉地建立了欧洲军队的训练机制。许多颇富作战经验的法国冒险主义者也在马拉地军队中服役。

   1803年9月4日,攻克阿里格尔 英国人在付出了260人伤亡的代价后攻克了这一筑垒城市。马拉地的损失十分惨重,但已难查具体数字。当莱克向德里推进途中,佩伦及其法国随从冲击莱克的阵地,未果,佩伦遂投降。路易斯·布尔坎成为马拉地军队的指挥。

   1803年9月16日,德里之战 莱克向马拉地人进攻,将他们赶出战场,并缴获63门大炮和许多财宝。英军方面损失477人;马拉地的损失仍不知,但十分惨重。占领德里之后,莱克向南推进以攻占阿格拉。莱克由于急于解决战斗,遂率其骑兵迅速向前推进以尾随后撤的马拉地军队。

   1803年11月1日,拉斯瓦里之战 马拉地军队在用铁链连起的大炮后面整好队伍。莱克率骑兵冲散马拉地的防御队形,但马拉地步兵又迅即组织起来防御。莱克的步兵经48小时行军105公里及时参战,从而彻底打跨了马拉地军队。英军损失834人,马拉地损失仍不知。这次胜利,连同韦尔斯利在德干的胜利,迫使辛迪亚于12月20日屈服。

   霍尔卡进攻(1804年)

   1804年8月24-29日,霍尔卡参战 8月24-29日,霍尔卡军队设伏歼灭由殖民者威廉·蒙森辛率领的英小部分遣队。9月,霍尔卡威胁德里。

   1804年10月1日,解救德里 莱克率部从其夏营地出发向德里进军,霍尔卡遂撤退。

   1804年11月17日,法鲁卡巴德之战 莱克率骑兵经563公里的长途追击,打败马拉地骑兵。霍尔卡逃至旁遮普邦。12月25日,莱克继续进军进入印多尔,并克迪格,随即转攻普特波尔。此前,其王公已站在了霍尔卡一边。

   1805年1-4月,包围普特波尔 1月1日,莱克开始攻城,他共发起四次强攻,均败退,损失也十分惨重;103名官员和3100名士兵伤亡。但4月17日,该王公却议和了。7月,莱克被康华里勋爵取代,但10月,康华里死后,指挥权仍交于莱克。

   1805年10-12月,追击霍尔卡 莱克追击至旁遮普,12月,霍尔卡在阿姆利则投降,得之不易的和平降临印度。

   1806年,塞皮在韦洛尔兵变 这次兵变的起因是宗教歧视,它是后来大起义(参见第十八章→南亚→印度→印度士兵起义)的预兆,这次兵变被迅速平息了。

   1809年4月15日,《阿姆利则条约》 该条约解决了英国人与兰吉特·辛格之间日益增加的摩擦。依约,双方以萨特莱杰河为界,一边为锡克领土,另一边为英国从马拉地抢劫得到的领土。

   1810-1820年,锡克征服旁遮普 兰吉斯·辛格从阿富汗及当地亲王手中夺走了所有旁遮普地区,随即巩固对其的统治。在法国及意大利官员在帮助下,他还在印度建立成了一支强大而有效的军队。1819年,他还征服克什米尔(参见第十七章→南亚→阿富汗→锡克征服克什米尔)。

   1814-1816年,廓尔喀战争 11月14日,英属印度远征军被派往尼泊尔,以阻止廓尔喀袭侵印度北部。最初,凶猛的廓尔喀军队取得了成功。但英军在大卫·奥克特洛巴将军的统帅下,成功地在崎岖的山地国家的南部地区作战,并于1815年一个接一个地攻克了山地要塞。1816年,他穿过加德满都河谷后,以武力迫使廓尔喀人接受了和平。到此为止,廓尔喀已率领其最有名的军团惩罚了英军。

   1815-1818年,英国巩固对锡兰的统治 1815年,英军攻克康提,1818年又镇压了辛哈人的起义,从而最终使该岛屈服。

   第三次马拉地(和宾德尔)战争(1817-1818年)

   大批游牧的宾德尔人(他们大部分是罪犯和土匪,绝大多数曾在马拉地军队服过役)迅速组织起来,在印度中部和南部进行劫掠。马拉地首领口头上支持英国人,实质上却支持宾德人的袭击。英国有两支军队准备参战以反对宾德尔人:一部为德干军队,由托马斯·希斯洛德爵士任指挥;一部为“大军队”,由英国将军任主要指挥官,他们是黑斯廷斯和英伊勋爵。两支军队共有近2万人。在同宾德尔人作战的同时,他们还监视着马拉地人的动向,因为马拉地可以征集近20万人及500门大炮。正在此时,有几地爆发了进攻英驻军的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发生在那格浦尔和基尔基(浦那之郊)的袭击事件。尽管宾德尔人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英驻军仍然据守,甚至在霍尔卡和白沙瓦尔于1817年11月参战后仍如此。

   1817年12月21日,马伊德普特之战 此战中,希斯洛普率5500人击溃了霍尔卡的军队,霍尔卡军有3万名骑兵、5000名步兵和100门大炮。

   1818年1-6月,黑斯廷斯的战役 他率其“大军队”穷迫猛打宾德尔人及马拉地余部。1818年6月2日,随着马拉地之白沙瓦投降,战役结束。它标志着马拉地政治势力消亡以及东印度公司绝对权威的开始。

   1825-1826年,英国侵入普特波尔 为解决继承权之争议,康伯米尔勋爵率一个骑兵师、两个步兵师和大队火炮侵入普特波尔。被认为坚不可摧的赫雷特弗尔城遭到了英军的强攻,经拼死抗争,该城于1826年1月18日陷落。英军伤亡近1000人,印度人损失估计为8000人。

   1839-1842年,第一次阿富汗战争 (参见第十七章→南亚→阿富汗→第一次阿富汗战争)第一次阿富汗战争最终以阿富汗失败告终。

   征服信德(1843年)

   在第一次阿富汗战争期间,信德首领巴卢奇与英人的摩擦已经日益激烈。
1843年2月15日,攻击海德拉巴之英驻印总督官邸 英驻印总督奥克兰和埃伦伯勒提出了羞辱性的要求,并以军事威胁相要挟,从而激起了巴卢奇的极大愤慨,遂以8000兵力攻击英人之总督官邸。驻官邸的兵力很少,由年轻的官员詹姆斯·乌特勒姆指挥。英将军查理·詹姆斯·内皮尔爵士迅即发起旋风般的战役以解救乌特勒姆及其英勇的守军。

   1843年2月1了日,米亚尼之战 内皮尔率2800人同巴卢奇的3万人作战。这位61岁的将军手握步枪,身先士卒。经激烈残酷的肉搏战,英军取胜。

   1843年2-3月,向海德拉巴进军 内皮尔将其辎重供给置后,两人配一匹骆驼,强行穿过大沙漠,向海德拉巴疾进。

   1843年3月,海德拉巴之战 内皮尔在城外击溃巴卢奇,从而解了英人总督官邸之危。

   1843年3-5月,征服信德 内皮尔的总兵力从未超过5000人。他就是率这支部队战斗,并打了两次大的战役,打败总数6万人的信德军队。在整个战役结束时,他向总督发出了其有名的信函:“我有罪。”

   1843年6-8月,巩固统治 内皮尔此间又乘胜追击,进军约450公里,击溃了巴卢奇另一支12000人的军队。在战役中巴卢奇的伤亡估计在12000人左右。这次战役稳定了印度西部边界地区,并使印度通向地中海的水路更加安全。内皮尔还创建了卡拉奇港口,并代替了海德拉巴成为信德之都。内皮尔的一系列举措,强化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第一次锡克战争(1845-1846年)

   继拉吉特·辛格于1839年卒后,英国人与旁遮普之锡克人间的冲突加剧。此时,旁遮普内部也十分混乱。

   1845年12月11日,锡克入侵 一支2万人的锡克军队穿过萨特莱杰河进入英属印度领土。休·高夫爵士率1万人去与之交战。

   1845年12月18日,穆德吉之战 锡克人于傍晚时分向英人发起进攻,但被击溃,损失十分惨重。

   1845年12月21-22日,非罗兹沙之战 这次战斗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英驻印总督亨利·哈丁爵士志愿在高夫将军手下任副指挥。到底是谁向谁发布命令已搞不清楚了。这次战斗也在傍晚发起,由于这两位将军间有分歧,从而迟滞了这次进攻。不过最终英军还是向设防于坚固阵地的拉尔·辛格军队发起了进攻,拉尔·辛格军队总人数为5万人。经几次交锋,英军最终攻下了守军之阵地。这次战斗是发生于印度地区中最残酷的一次。第二天清晨,锡克援军在泰杰·辛格率领下漫不经心地向英军进攻,被击溃。锡克人遂越萨特莱杰河后撤。此战英军损伤2400人,锡克伤亡至少1万人。

   1846年1月28日,阿利瓦尔之战 1月21日,由兰尔吉尔·辛格率领的锡克奇袭分队同哈里·史密斯爵士率领的英军在路德布亚那发生冲突。史密斯在得到增援后发起进攻,并在另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打败了锡克人,从而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846年2月10日,索布拉翁之战 高夫率约2万人横渡萨特莱杰河后,向锡克之5万多人军队发起进攻。此时,锡克军队在萨特莱河拐湾处掘壕防御。在另一次血腥的战斗中,英军粉碎了锡克人。此战中,锡克损失1万人和67门大炮,高夫有2300伤亡。这次战斗结束了第一次锡克战争。随后高夫向拉合尔进军。

   1846年3月11日,《拉合尔条约》 依约,旁遮普接受英国的保护。

   第二次锡克战争(1818-1849年)

   当锡克得知,同其他印度力量相比,他们离战胜英国人距离最近后,锡克人伺机报仇。1848年4月20日,在木尔坦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有两名英官员被杀,从而给了锡克人复仇的一个机会。旁遮普遂发生暴动。起初,在拉合尔的锡克政府企图平息暴动,以帮助英国人,后来又于8月份转而反对英国人。

   1848年11月-1849年1月,包围木尔坦 这次行动是由威廉·维西将军所率英军之一部执行的。

   1848年11月9日,入侵旁遮普 高夫率主力部队15000人穿越萨特莱杰河。由希尔·辛格率领的锡克军队计3万人进军,企图歼灭英军。

   1848年11月22日,拉姆讷格尔之战 当高夫之骑兵企图穿越杰纳布河时,被锡克人击退。这次非决定性战斗后,高夫决定等待维西占领木尔坦后,与之会师。但由于围攻木尔坦的战斗仍未解决,高夫遂再次进军。

   1849年1月13日,吉利扬瓦拉之战 双方同时发起进攻,在整天战斗中,英军战绩较佳,但也损失了2800人。锡克伤亡约8000人。当英军后撤后,锡克人又拿起了其缴获的武器。当这次战斗及损失传到英国后,高夫被解职,并被内尔代替。

   1849年2月21日,古吉拉特之战 在高夫被解职的命令到达之前,他已得到了维西援军的加强。此时,高夫已有24000人和大量火炮。高夫向得到阿富汗多斯特·穆罕默德帮助的5万名锡克人发起了进攻(参见第十七章→南亚→阿富汗→第一次阿富汗战争),打败之。经两个半小时的炮击,一英军部将攻占了古吉拉特城及锡克军营,缴获了锡克人的所有大炮。随即,英骑兵向锡克之两翼发起了冲击从而取得了最后的完全胜利。此战,锡克人伤亡2000多人、而英军仅亡96人、伤700人。不久,锡克首领投降,旁遮普于3月12日被吞并。

   阿富汗

   本时期,阿富汗西受其近邻波斯的骚扰,东遭旁遮普锡克人的入侵,其内部也被无休止的暴动和权力之争所充斥。这一时期,主要的对手有马哈茂德国王、他的弟兄沙贾国王以及多斯特·穆罕默德。另外,俄国和英国也阴谋控制该国。

   1799-1803年,马哈茂德国王(扎曼国王之弟)的统治 他推翻其兄,并弄瞎了他兄的眼睛。

   1803-1810年,沙贾国王(马哈茂德国王之弟)的统治 他推翻其兄的统治,并囚禁之。

   1810-1829年,马哈茂德国王第二次统治 他从监狱中逃出后,打败了沙贾,后者流亡。马哈茂德国王的得力助手是其信任的大臣兼将军法思·阿里。

   1816年,波斯入侵 他们攻克赫拉特,但不久,又被当地的阿富汗人赶走(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同俄国的战争)。

   1818年,暴动和内乱 这次动乱是由于马哈茂德撤销法思·阿里之职引起的。

   1819年,锡克征服克什米尔 阿富汗之克什米尔省被旁遮普之锡克统治者兰吉特·辛格征服(参见第十七章→南亚印度→霍尔卡进攻)。

   1826年,多斯特·穆罕默德(法思·阿里之兄)的崛起 他攻克喀布尔,随后,向该国其余地区扩张其势力范围。

   1835-1839年,多斯特·穆罕默德的统治 他与俄国人通好,从而引起了英国人的担忧和恐惧。

   1836-1838年,波斯入侵 波斯人的目标是兼并赫拉特地区(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同俄国的战争)。

   1838年7月29日,《特里巴提特条约》 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急于阻止波斯人及俄国人对阿富汗的蚕食,遂同兰吉特·辛格及沙贾国王达成一致,并同促使沙贾国王恢复其在阿富汗的统治。

   第一次阿富汗战争(1839-1842年)

   1839年,战争开始 由约翰·基思率领的21000多名印度军进入阿富汗。4月,他攻占坎大哈,7月21日席卷加兹尼,8月7日攻克喀布尔。多斯特·穆罕默德被俘押送印度,沙贾国王代替了他。基思留一部驻守喀布尔,以支持英两位公使:威廉·麦克诺顿爵士和亚历山大·伯恩斯爵士。随后,基思返回印度。

   1841年11月,喀布尔爆发反英起义 这次起义由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阿克巴尔可汗组织,他们杀死了英国的代理。驻守于喀布尔并由年迈将军威廉·G.K.埃尔芬斯通统领的英军被围。

   1842年1月6日,英军在喀布尔有条件投降 在保证可安全返回印度的承诺下,埃尔芬斯通的4500军队及12000名避难者,投降出城。

   1842年1月13日,甘达马克大屠杀 埃尔芬斯通率士气低落的士兵在通过开伯尔山口时,在一个隘口被阿克巴尔的军队包围。经无力抵抗后,大多数英国和印度士兵以及非战斗人员均被杀死,极少数被俘,在监狱中被囚禁的少部人员幸免于难。驻守于加兹尼的英军也被迫投降。在坎大哈和贾拉拉巴德的英分遣队仍坚守。

   1842年4月,沙贾被杀

   1842年4-9月,英国入侵 由乔治·波洛克率领的复仇军队由印度开来。他们席卷了开伯尔山口,又于4月16日解救了贾拉拉巴德。经重新组织其军队后,向喀布尔推进,于9月15日,解救出了95名被囚人员。作为对大屠杀的报复,英军摧毁了城堡要塞和喀布尔中心市场。但东印度公司认为,继续占领喀布尔是一件既不轻松又不安全的事情,遂决定在短期撤出喀布尔。12月,英军已全部撤离喀布尔,并允许多斯特·穆罕默德复位。

   1842-1843年,多斯特·穆罕默德第二次统治

   1848-1849年,第二次锡克战争 多斯特·穆罕默德同锡克结盟(参见第十七章→南亚→印度→第二次锡克战争)。他的骑兵分遣队被用于1849年2月的古吉拉特之战中。英国吞并了白沙瓦领土。直至六年后的1855年,英国才同阿富汗了签署了正式的和平协议。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