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十七章·拿破仑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第二次联盟战争(续前章)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成为法国独裁者。他通过政变,自封为第一执政。随后,他象征性地向联盟发出议和的呼吁,被断然拒绝。俄国虽已撤出联盟,但战争仍在继续。拿破仑准备再次发起进攻。

   陆地作战(1800-1802年) 

   第二次意大利战役(1800年)

   奥地利人准备将法军逐出其在意大利的据点。此时,摩洛率12万人部署于瑞士及阿尔萨斯莱茵河上游一线。马塞纳则率4万据守意大利里维埃拉海岸。奥军的克莱统12万人计划占据德国以应付马塞纳的任何进攻,而梅拉斯议员则统帅另一支10万多人的奥军进攻马塞纳。

   1800年3月8日,拿破仑募建新军 这支预备队在第戎集合。拿破仑权衡两个可能的行动方案:第一方案为,会同摩洛攻瑞士并进占德国,以切断克莱同维也纳的交通线。第二方案为,通过瑞士入侵意大利以歼灭位于他与马塞纳之间的梅拉斯奥军。最后,拿破仑决心实施第二方案。

   1800年4月6-20日,奥地利军队在意大利取得的胜利 马塞纳的法军过于分散;他所率领的12000人被赶至热那亚,随即被卡尔·奥特将军所率计24000人包围。梅拉斯率奥军追歼由路易斯·加布里埃尔·叙谢率领的法军余部,越过尼斯进入瓦尔河谷。拿破仑迅速集中其预备队于杰尼瓦。

   1800年5月14-24日,拿破仑穿越圣伯纳德山口 他仅有37000人,他命摩洛派15000人与之在伦巴第区的辛普朗和圣哥达山口会师。为分散梅拉斯的注意力,拿破仑另派5000人穿越塞尼斯山口。5月24日,拿破仑置奥军于巴塔堡和伊夫雷亚的阻击于不顾,大踏步进入伦巴第平原。随即,他控制米兰与帕维亚,并向布雷西亚、克雷莫纳和皮亚琴察进军,企图救援马塞纳。梅拉斯听说拿破仑已抵意大利,匆忙从尼斯后撤。

   1800年6月4日,热那亚有条件投降 经长期而可怕的围困,马塞纳向奥特投降,法守军7000名幸存者被允许离城。

   1800年6月7日,梅拉斯被切断同奥地利的交通线 这位奥军将领到达都灵时,发现拿破仑正沿他的交通线向西进军以同他作战,梅拉斯随即向东迎战,6月13日,在亚里山德里亚集中了31000人的军队。

   1800年6月9日,蒙特贝洛之战 让·拉纳将军率部8000人不期与奥特统领的18000人遭遇,此时,奥特正率部队从热那亚向北进军。拉纳发起强攻,在克洛德·维克托将军的6000人的军队协助下,击溃奥特,迫使奥军仓皇逃至亚里山德里亚。

   1800年6月14日,马伦哥之战 拿破仑错以为梅拉斯仍在都灵,遂将部队分成几路,粗心大意地向前推进。随即,他发现在马伦哥遇到了优势兵力的敌人,此地西距亚里山德里亚不到2公里。拿破仑此时仅有18000人,其中有克洛德·维克托和让·拉纳各一个军,以及若阿基姆·缪拉的骑兵预备队。而路易斯·C.A.德赛的军及其他单位还远在东部和南部零零散散地筹措给养。梅拉斯包围了法军的右翼。到1时,奥军已迫使法军后撤约3公里。此时,梅拉斯误以为他已取得作战的胜利,遂命部队成进军队形,向东悠然地进发。但拿破仑并未因表面的失败而惊慌失措,他重新组织其军队,并派人求援,援军大约为1万人,主要是距此地仅几公里远的德赛军。下午5时,拿破仑发起反攻;德赛从正面向奥军之后卫部队发起进攻,与此同时,法军骑兵(由弗朗西斯·E.凯尔泽曼统帅,他是英雄瓦尔米之子)向北席卷奥军主力部队侧翼,拉纳军及后卫部队跟进。梅拉斯军队崩溃,其半数军队被冲散、歼灭或被俘,残部逃回亚里德里亚。此役,奥军损失约11000人,法军为8000人。德赛亦阵亡。

马伦哥之战

   1800年6月15日,梅拉斯投降 第二次意大利战役实质上已结束了。拿破仑返回巴黎,命纪尧姆·M.A.布吕纳将军向曼图亚进军以巩固胜利成果。

   德国(1800-1801年)

   1800年5-6月,摩洛将克莱赶至巴伐利亚 5月3日、5月5日、5月16日和6月19日,摩洛分别在施托卡赫、摩斯基瑞、乌尔姆和赫希施塔特取得了胜利。克莱撤过因河以后,摩洛则缓慢地向慕尼黑进军。

   1800年7月15日-11月13日,休战 当战火再燃时,年轻的约翰大公已取代了克莱。

   1800年12月3日,霍恩林登之战 这两支军队均过分展开,在泥泞的雨雪之地展开激战。摩洛大约有9万人可供使用,而约翰约有83000人。但他们双方均错误地分散了其兵力。实际法军有55000人参战,而奥军与巴伐利亚军则有57000人参战。不过由于法军速度快,精力充沛加上运气好,使之得以包围了奥军之大部。奥军被彻底打败,损失有14000人,而法军仅损失2500人。随后,摩洛东逼维也纳。由雅卡奎斯·麦克唐纳率领的另一支法军从瑞士侵入蒂曼尔。在意大利的布吕纳军队则向尤利安山口进发。

   1800年12月25日,奥地利乞和

   1801年2月9日,《吕内维尔和约》 该条约再次确认了莱奥本和坎波福尔米多条约有效,奥地利退出反法联盟。此外,西班牙将路易斯安那割于法国,两年后的1803年,法国将它卖给了美国。

   埃及战事(1800-1801年)

   1800年1月21日,《埃尔阿里什条约》 克莱贝遭到英国和土耳其的同时进攻,在获得承诺撤向法国的通道自由后,克莱贝撤出埃及。后来,英国人又毁约,3月20日,克莱贝在赫利奥波利斯向土耳其人进攻并击败之,同时恢复占领开罗。6月14日,克莱贝被杀,同一天,拿破仑取得了马伦哥之战的胜利,克莱贝之军队转由雅卡奎斯·F.德·梅努指挥。

   1801年3月8日,水陆并进阿布基尔 由拉尔夫·阿伯克龙比爵士率领的英土联军经过勇敢的作战,在阿布基尔登陆。这支部队总人数为18000多人。

   1801年3月20日,阿布基尔之战 此役,联军打败梅努,但阿伯克龙比也阵亡。

   1801年4-8月,重征埃及 7月,联军占开罗,8月又占亚里山德里亚。英国海军阻止了所有法军从海上增援埃及远征军的企图。8月31日,梅努有条件投降。他的26000人的部队允许于9月返回法国。英国海军打碎了拿破仑征服全球之梦想。

   海上战争(1800-1802年)

   1800-1801年,例行战事 皇家海军除例行封锁和护航作战外,主要支持针对埃及的法军的作战。最主要的胜利也就是支持阿伯克龙比在阿布基尔的登陆战(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第二次联盟战争(续前章)→陆地作战)参战的舰队由威摩·基思爵士指挥。

   1801年2月,武装中立同盟建立 自《吕内维尔条约》后,俄国、普鲁士、丹麦和瑞典加入同盟,以武力保护他们的航海权,因为英国挑衅性地提出其对海洋的霸权要求。

   1801年3月,英国反击 一支由53艘帆船(其中有18艘巨型战船)组成的英国舰队在将军海德·帕克爵士的率领下,进入波罗的海,霍雷肖·纳尔逊为副指挥。
1801年4月2日,哥本哈根之战 纳尔逊率12艘巨型战舰冒险驶入哥本哈根港。他没有理会来自帕克的命令,同丹麦将军菲舍尔交战。丹麦的抵抗被瓦解。纳尔逊劝说帕克希望继续向勒武韦进发,以摧毁俄军舰队,但休战条约使此举未能实现。正在此时,沙皇保罗于3月24日被谋杀。他的继位者亚历山大一世于6月17日签署了休战条约,从而结束了所有战事。

   1801年7月6日和12日,阿尔赫西拉斯海战 7月6日,一支小型法国舰队窜至直布罗陀,詹姆斯·索马雷兹爵士迎战,交战双方难分难解,未分胜负。不久法国的一支大型西班牙舰队援军抵达,使双方势力对比达2:1,但詹姆斯·索马雷兹却赢得了胜利,从而为其挽回了荣誉。

   亚眠之和平(1802-1803年)

   1802年3月27日,《亚眠和约》 经过双方谈判,达成《亚眠和约》。依约,法国与英国议和,从而使10年以来,欧洲第一次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1802年8月2日,拿破仑任法兰西共和国“终生执政”

   法英战争(1803-1805年)

   1803年5月16日,战火再燃 英国人实施了对大陆的海上封锁,拿破仑开始准备入侵英国。

   1803-1805年,法国威胁入侵英国 如果拿破仑确实想入侵英国的话,也因英海军的强大而使其种种努力归于失败。1804年10月2日,法军入侵舰队聚集于莱茵河口,遭到悉尼·史密斯的舰队及其他探险船火力的沉重打击。英国舰队还阻止了法军在地中海、东印度洋的称霸。正如艾尔弗雷德·马汉所说:“在海洋的遥远距离中,法国陆军日益盼望的饱经风霜的舰队与英国在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舰队游弋其中。”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为皇帝 拿破仑不顾英国的强烈反对,仍将其军队集中于海岸北部。法国建造了无数登陆船,从而引起英国的极大惶恐。但英国的穿梭外交也有了收获。

   第三次联盟战争(1805-1807年)

   1805年,英国促建同盟 奥地利、俄国与瑞典加入同盟以报仇。法国在布洛涅集结了大批军队,除此以外,在意大利北部驻扎了唯一一支主要军队,由马塞纳指挥,约5万人。联军计划首先摧毁意大利之法军马塞纳部,随后向北部进军至阿尔卑斯山一侧,再向莱茵河及法国推进。

   陆地作战(1805年)

   乌尔姆战役

   1805年8月31日,法国大军向东进军 拿破仑得知敌人的战略企图后,遂先发制人,改变了入侵英国的计划。法军总共20万多人,他们从布洛涅地区秘密向东进军。

乌尔姆战役

   1805年9月2日,奥地利入侵巴伐利亚 在对法军行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麦克将军率5万军队向乌尔姆开进。查理大公率10万军队准备向意大利之马塞纳进攻。俄国之12万大军开始向西运动。瑞典人也承诺派一支远征军。他们在同麦克会合后,准备实施其计划之第二步。

   1805年9月26日,法军穿越莱茵河 法军仍以宽大正面向前进军,麦克仍然不知道拿破仑已离开布洛涅,并已处于乌尔姆与慕尼黑之间;约翰大公则率33000奥军集结于因斯布卢克;查理大公则位于特伦特与维也纳之间的阿迪杰河谷。在较远的地方,俄军将领库图佐夫率领的55000人及弗里德里希·威廉·布克斯豪登率领的4万人正在向喀尔巴阡山脉逼近。

   1805年10月6日,法军到达多瑙河 缪拉的骑兵直插黑森林,并向位于乌尔姆的麦克部示威,与此同时,拿破仑之6路大军大致成圆弧形由北及东部卷击乌尔姆奥军。至此,麦克才察觉到法军已尾随其后,但为时已晚。

   1805年10月17日,乌尔姆陷落 10月14日,奥军枉费心机地企图冲破重围。失败后,麦克遂率近3万人,40面军旗及65门大炮向法军投降。

  评论:这次战役打开了拿破仑辉煌历程的第一页。他的军队已得到完美的训练,他的作战计划几无失误。他以宽大正面横扫西欧,随即将其主力集中于麦克之交通线上,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一个随机处置、灵机而动的最好典范。乌尔姆之战不是一个战斗胜利,而是一个战略胜利。这个胜利是如此的完美与彻底,以至于战斗史上再没有哪一次战斗的结局可以与之相比。

   进军维也纳

   1805年10月,拿破仑挥师东指 他分兵几个军的兵力向南进发,以阻止奥军从意大利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参战的企图。

   1805年10月30日,卡尔迭罗之战 马塞纳在意大利向查理大公进攻,后者向东撤退,遭马塞纳的猛烈追杀。查理与撤出特罗尔的约翰大公会师后,继续后撤并穿越龙利安山。

   1805年11月1-14日,入侵奥地利 拿破仑分兵5万人防守其交通线,随即赶在俄国库图佐夫之先攻占奥地利首都。11月11日和11月15-16日,俄军分别在迪施伦泰因山和霍拉布伦进行了有效的阻击战斗。

   奥斯特里茨战役

   1805年11月15日,拿破仑进军北方 他留2万人驻守维也纳,随后集中其主力大部于布伦附近,此地距维也纳113公里。

德国和奥地利对拿破仑战争之图解(1805-7,1809,1813)

   1805年11月20-28日,战略态势 拿破仑统65000人,位于其敌人之间,期待敌人的运动。斐迪南大公率18000人部署于希拉格,窥视西北;沙皇亚历山大及奥地利国王弗朗西斯二世率9万俄奥联军位于奥尔米茨,以监视东北(实际由库图佐夫指挥)。查理与约翰大公二军兵力共8万多人被阻于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口由米歇尔·内伊和奥古斯特·F.L.马尔莫特率2万据守),随即,该部奥军通过阿尔卑斯山南部之匈牙利撤向奥地利,途中,遭马塞纳部共35000人的打击。拿破仑的主要任务是既要阻止庞大联军的会合,又要设法保护其从维也纳到法国的交通线。拿破仑明显的暴露态势使其敌手跃跃欲试。奥国王与库图佐夫计划从奥尔米茨南移,以包围拿破仑之右翼,从而切断其交通线。但这正是拿破仑所期待的。

   1805年11月28日,联军开始运动 此时,法军在奥斯特里茨以西3公里附近,面东部署。拿破仑颇有计谋地将其部队部署于低洼地带,而其右翼则向南部署于距主力3公里的平地上,正好在联军侦察兵易观察的视力范围。其主力集结于布伦以东通往奥尔米茨道路的附近。

   1805年12月1日下午,联军抵奥斯特里茨 他们立即发现了法军“薄弱”的右翼。他们计划摧毁拿破仑之右翼,并插至拿破仑与维也纳之间地区。

奥斯特里茨之战(1805年12月2日)

   1805年12月2日,奥斯特里茨之战 2日黎明,联军主力开始进攻法军右翼,不久由路易斯·N.达武率领的8000法军增援部队赶到,但法军右翼仍然被迫后撤。到上午9时,三分之一的联军主力部队用于压迫法军之右翼,随后,联军又有许多军队穿过法军的正面加入强攻的行列。拿破仑随后打开了他的陷阱。法军中部的尼古拉斯·J.苏尔特部猛攻普拉岑高地,从而撕裂了联军的正面。随之,苏尔特包围联军之左翼,并攻击之,在达武的帮助下,迫使其在一片混乱中后撤。法军炮火轰开了结冰的池塘,许多俄国人淹毙。与此同时,琼·巴蒂斯特·J.贝纳多特率部通过苏尔特打开的突破口向东猛攻,而在法军左翼的拉纳部则同时全力攻击联军在布伦至奥尔米茨公路之右翼。由俄国皇帝彼得一世率领的联军右翼进行了激烈的抵抗,直到贝纳多特从南部包抄而至为止。到夜幕降临,联军已不复存在。法军损失近1万人,奥俄联军伤亡达36000人,法军还收缴了45面军旗,185门火炮。联军之残余只得毫无希望地分散于各处。

  评论:奥斯特里茨以其战术之杰作同阿贝拉会战、坎尼会战及洛伊特恩会战一样名垂青史。

   1805年12月4日,奥地利投降 弗朗西斯皇帝同意无条件投降。沙皇亚历山大分散的力量也获准撤回俄国。

   1805年12月26日,《普雷斯堡和约》 激烈的交战过后,三方达成了《普雷斯堡和约》。依约奥地利退出战争,其德国与意大利之领地归属法国;法国实质上获得对西部和南部德国统治,从此,拿破仑改变了其对欧洲的政策。

   海上作战(1805年)

   1805年4-7月,纳尔逊追击维尔纳夫 法国海军上将皮埃尔·维尔纳夫避开了纳尔逊在土伦之封锁,驶入大西洋,在那里同西班牙一支军队会合,率20艘船只欲驶向西印度洋。纳尔逊仅率10艘船追之。维尔纳夫在西印度洋游弋时日后,折回并再次穿越大西洋,仍遭到纳尔逊的追击。

特拉法尔加之战(1805年10月21日)

   1805年7月22日,菲尼斯特雷角战事 由罗伯特·考尔德爵士率领的18艘英国舰队同维尔纳夫率领的法-西舰队发生激战,英国捕获两艘西班牙船,维尔纳夫遂驶向加的斯,在那里获得援军。

   1805年8月,拿破仑的海上计划 拿破仑命维尔纳夫率舰队驶离加的斯去往地中海,在那里将同卡尔塔吉那之舰队会合共同使往意大利南部,以支援马塞纳之地面战役。此时,维尔纳夫已得知英国之纳尔逊率29艘大型战舰(实际上仅有27艘参战)即将到来,这一事实拿破仑并不知晓。但维尔纳夫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为拿破仑认为维尔纳夫胆小怕事,因此欲解除其职,在这种情况下,维尔纳夫只有冒险按拿破仑的原计划执行,完成拿破仑的命令(9月27日)。

   1805年10月21日,特拉法尔加之战 纳尔逊驶离斯帕特尔角后,得知联军舰队的移动,遂立即驶向联军。在特拉法尔加海域双方舰队发生激战。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计33艘战舰企图折返加的斯,其舰队长达8公里,阵形也十分混乱。纳尔逊依原计划,将其舰队一分为二,分别以一定的角度向敌舰队之中心冲击,将联军舰队一斩为二。经5小时激战,联军折损18艘船;其余逃亡,实际只有11艘到达了加的斯。而英舰未损一艘。不过纳尔逊亦受重伤,因为他的旗舰过分接近激烈战斗前沿。

  评述:在这次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主要海战中,纳尔逊既夺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他摧毁了法国的海上力量,也使英国获得了海上霸主地位。

   耶拿战役(1806年)

   1806年,拿破仑控制德国中西部 他建立了“莱茵同盟”。到8月,德国统一的最后一点象征——神圣罗马帝国也终结了。帝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成了弗朗西斯一世,就任奥地利皇帝。直到法国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普鲁士一直在犹豫不决中徘徊而没有加入反法同盟。当前局势使普鲁士大惊,在英国人鼓动之下,遂秘密准备向法国开战,萨克森也站在普鲁士一边。

   1806年9月,进攻计划 拿破仑大军计20万人大部仍在德国南部。他开始为入侵普鲁士做准备。他在巴伐利亚之东北部,靠近奥地利边界地区秘密集中军队,此地东距普鲁士很远,但他没有违反与奥地利中立的条约。普鲁士与萨克森之联军共计13万人,由卡尔·威廉·斐迪南任总指挥。

   1806年10月8日,拿破仑挥军北上 拿破仑战略集中和行军速度之快是惊人的。拿破仑以其骑兵为先锋,后续大军以48公里的正面成平行三路向北猛进。其行军速度达每天24公里。他们大致成一个大的方阵,随时准备着可在任何方向上作战术集中。

   1806年10月12日,战略转变 法军绕过普鲁士左翼向前进军,普鲁士军大惊。10月10日,位于法军方阵左翼的拉纳元帅所部在萨尔费尔德歼灭了普军一小部队,普军才略微知晓他们所处的态势。此时,拿破仑距柏林较近。当得知普军主力向其左翼开进时,他立命达武及贝纳多特从瑙姆堡向西机动,以切断普军之交通线。拿破仑则率余部直指耶拿。达武正确地执行了命令,但贝纳多特却误解了拿破仑的命令,没有向西而是向西南机动。

耶拿战役(1806年10月)

   1806年10月14日,耶拿之战 此时,普军得知法军新的进军行动后,震惊之余改变了其作战计划。不伦瑞克公爵率5万人向东北运动至奥尔施塔特,此地位于耶拿以北24公里处。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霍恩洛厄之64000人以24公里的正面分散部署于魏玛与耶拿之间,以保护不伦瑞克之后侧安全。黎明不久,拿破仑集中10万兵力于耶拿,向霍恩洛厄发起总攻。到正午,他将普鲁士军队赶出了战场。普军损失27000人及112大炮,法军损失6000人。

   1806年10月14日,奥尔施塔特之战 达武率27000兵力与不伦瑞克5万人的部队在奥尔施塔特交战。达武在普鲁士人的交通线上,经顽强的防御战,顶住了普军长达六小时的强攻。不伦瑞克受重伤,遂由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继续指挥。此时,法军在耶拿取胜的传言使普军士气大落。当普军进攻减缓之后,达武发起反攻。此时,贝纳多特正在达武附近,此地距两个战场十分遥远,这时才发现他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遂循着炮声进发,但却没有及时地加入战斗。在达武的反攻下,普军土崩瓦解,腓特烈摇摆不定的指挥更加速了普军的彻底崩溃。普军有25000伤亡,近25000人被俘。法军两个战场损失约7000人。

  评论:拿破仑再次通过迅速机动和有效的集中,在战斗开始之前,已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1806年10-11月,追击 法军迅速向北追歼普鲁士军队残部。缪拉率骑兵于10月15日攻占爱尔福特,腓特烈指挥的残余部队共1万人投降。柏林于10月24日被攻占,10月28日,霍恩洛厄率1万人于普伦茨劳缴械投降。11月,在各个要塞向法军投降的普鲁士军队总数达32000人之众(大部分向法军骑兵小分队投降)。11月24日,普鲁士最后的抵抗部队,在格布合德·L.冯·布吕歇尔率领下在吕贝克附近投降法军,此地位于柏林西北240公里。腓特烈·威廉遂逃亡俄国。

   1806年11月30日,进军波兰 拿波仑率8万人向东进军至维斯瓦河一线,并占领了华沙以阻止俄国人支持普鲁士的任何企图。莱温·A.贝尼格森率10万俄国人及普鲁士残部部署于普乌图斯克。

   1806年12月30日,冬营 12月26日,在普乌图斯克,经艰苦的后方保卫战,贝尼格森突破了法军对他的围攻。由于酷寒加上其军队已精疲力竭,拿破仑遂率部进入其宿冬营地。他的军队分散于波兰北部及普鲁士东部从布格河至埃布林之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埃劳战役(1807年)

   1807年1月,向俄军进攻 贝尼格森向内伊在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部的军营进攻,迫其后撤。随即,贝尼格森追击进入东普鲁士,由于拿破仑快速地集中了兵力而进军,从而威胁到俄军之交通线,迫使俄军匆忙后撤。2月7日,拿破仑在普鲁士埃劳终于赶上了俄军。

埃劳战役(1807年2月18日傍晚军事行动)

   1807年2月8日,埃劳之战 拿破仑手中虽兵力不足,但仍迅速发起进攻。俄军兵力为74500(另有普鲁士1个军计8500人正迅速向其靠拢);拿破仑兵力不足5万(主要有内伊1个军,达武1个军,另有25000人预计正午赶到)。由于天刮起暴风而且下雪,法军强攻受阻。达武到达后攻俄军左翼,但由于C.安东·威廉·莱斯扎克率普军赶到,法军进攻亦受挫。不久,内伊也赶至,但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天晚上,贝尼格森撤走,双方损失均十分惨重。俄军有23000人伤亡,另有约3000人被俘,还丢失24门大炮。法军损失近22000人,另有1000多人被俘。双方均返回宿冬营地,补充兵力,加以休整。

   弗里德兰战役

   1807年3月15日-4月27日,围攻但泽 法军攻占该城,并打退了俄军与奥军的数次解援企图。拿破仑计划于6月10日发起春季攻势。

   1807年6月5日,贝格尼森恢复进攻 他再次发起突然强攻,希望能消灭内伊部队。由于拿破仑在阿伦特施泰因北部集中兵力,内伊遂撤退。

   1807年6月10日,海尔斯堡之战 俄军向北撤退,拿破仑率军追击。拿破仑沿公路平行推进,于6月13日,将其主力配置于弗里德兰与哥尼斯堡之间,弗里德兰由贝尼格森驻守,莱斯扎克则占据哥尼斯堡。

   1807年6月14日,弗里德兰之战 拿破仑派拉纳率17000人紧紧咬住贝尼格森,其余部队则向西集中。俄军计61000人,另有2万多人在附近,他们穿越阿勒河,用46000人进攻拉纳,而余部则在河东南作预备队。俄军前进5公里后,在拉纳的阻击下停止前进。拿破仑集中了8万部队后,亲临指挥,于下午5时向俄军发起总攻。经两小时激战,俄军左翼瓦解,遂撤至弗里德兰。经顽强抵抗,俄军于下午8时被拿破仑击溃,逃至河东。此役俄军丧师2万,失炮80门。法军损伤约12000人。

弗里德兰战役

   1807年6月15日,撤离哥尼斯堡 此前,法军将领缪拉正对哥尼斯堡之莱斯托克部施加压力,当莱斯托克闻知贝尼格森战败的消息,遂率25000人撤向蒂尔西特。

   1807年6月19日,拿破仑攻克蒂尔西特 俄军求和,拿破仑同意。

   1807年7月7日-9日,《蒂尔西特和约》 拿破仑同其敌手——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和普鲁士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涅曼河中央之木筏上开始和谈。依约,普鲁士放弃他所占领的波兰大公国(参见第十六→欧洲→波兰→第一次瓜分波兰)。普鲁士还将易北河与莱茵河间的所有土地割给拿破仑和莱茵同盟。普鲁士同意将军队减至42000人,并支付给法国14000万法朗战争赔款,如不支付赔款,法军将永远占领普鲁士。俄国承认法国组建的华沙大公国,并同意与法国结盟反对英国。

  评论:弗里德兰战役后拿破仑成了欧洲中部及西部的实际统治者。

   半岛战争及战役(1807-1808年)

   1807年7-10月,英国单独与拿破仑对抗 英国之海岸线由其海军防守,其进攻作战行动严格限制于对整个欧洲海岸线的海上封锁上。英国通过在经济上施加压力,希望能对欧洲大陆产生影响,藉此能形成新的同盟,以向法国的控制挑战。但拿破仑也对英国进行了反封锁,他于1806年11月21日建立的“大陆体系”的目标就是扼杀英国的对外贸易。《蒂尔西特和约》签署后,英国同大陆贸易的唯一通道只有中立的葡萄牙了。此后,拿破仑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伊比利亚半岛。

   1807年11-12月,法国入侵葡萄牙 征得西班牙的同意,法军将领朱诺率军入侵葡萄牙,并于12月1日占领首都里斯本。葡萄牙王室逃亡巴西。

   1807年12月17日,颁布“米兰敕令” 再次对“大陆体系”予以确认。英国同欧洲的所有贸易均被禁止。但实际上,走私——特别是通过西班牙港的走私,日益猖獗。

   1808年3月,法国入侵西班牙 借口保卫西班牙海岸,缪拉率10万法军进入西班牙。查理四世及其子斐迪南被迫逊位,拿破仑之兄约瑟夫继位(此前,约瑟夫已是那不勒斯的国王,缪拉接替约瑟夫之位)。

   1808年5月,西班牙人民起义 法军驻防部队成了游击战海洋中的一个孤岛,与之为伍的是激烈的残杀。缪拉暂时逃至埃布罗。英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支持西班牙及葡萄牙人民的抗法斗争。英政府还决定派一支远征军进入葡萄牙,由阿瑟·韦尔斯利爵士指挥。

   1808年6月15日-8月15日,第一次围攻萨拉戈萨 在守城居民的帮助下,西班牙守军顽强抵抗,阻止了法军企图重新打通进入西班牙和葡萄牙中部的主要交通线。缪拉撒向埃布罗之后,法军便解除了围攻。

   1808年7月19日,拜伦之战 此战,皮埃尔·杜邦将军所属2万人的军队被西班牙32000名正规军和游击队所包围,杜邦率部突围失败。7月22日,杜邦率部有条件投降,西班牙人允其安全返回法国,但西班牙人随后毁约——他们虽没有在当地将手无寸铁的法国人杀害,却将他们大都投入监狱。在那里,绝大多数人死了。这是法军第一支投降军队,这次灾难鼓舞了西班牙人的斗志,动摇了法军的军心士气。朱诺在葡萄牙的军队也陷于孤立境地。

   1808年7月20日,法国重占马德里 这次胜利部分抵消了其拜伦之战的失利。

   1808年8月1日,韦尔斯利远征 韦尔斯利在里斯本以北登陆。

   1808年8月21日,维梅鲁之战 此战,韦尔斯利率17000人打退了朱诺14000人的进攻。

半岛战争

   1808年8月30日,辛特拉会议 由于韦尔斯利的胜利,同时里斯本也爆发了反法起义,朱诺在葡萄牙已无立足之地,遂与韦尔斯利举行和谈,朱诺向韦尔斯利的下级休·达尔林普尔将军和哈里·伯拉德有条件投降,英军则同意用其船只通过水路运法军回本土。消息传至英国后国内大哗,虽然韦尔斯利对此事不负责任,但仍被召回伦敦。约翰·摩尔爵士率一支援军到达葡萄牙,以接任那里英军的指挥。

   1808年9月,英国入侵西班牙 摩尔率35000英军大举攻占马德里,与此同时,西班牙正规军、游击队等武装力量共计125000人将法军赶回至埃布罗河。在巴黎的拿破仑对其在西班牙的指挥官的评价是:他们好像是一些“邮政检查员”。他随即派一支增援部队开往西班牙,并准备亲临西班牙指挥。

   1808年11月5日,拿破仑与其西班牙军队会师 会师后,总兵力达194000人,遂立即进军。

   1808年12月4日,攻克马德里 此后,拿破仑进军西北,以切断英军摩尔部与葡萄牙之联系。正在萨拉曼卡休整的摩尔,接到来自西班牙的关于拿破仑意图的消息后,立即撤至西北一个在科伦纳的新建基地,该基地位于比斯开海岸。撤退中,英军虽然组织严密,后防安全,但却被供给不足所困扰。又因为后勤问题使军纪涣散,再加上寒流的袭击——加剧了困扰。

   1808年12月20日-1809年2月20日,第二次围攻萨拉戈萨 由拉纳率领的法军强攻萨拉戈萨,于1月27日,突破了防线。但该地守军仍然坚持抵抗达三个星期之久,后终因疾病、饥饿和炮火的多重打击而投降。

   1809年1月1日,拿破仑返巴黎 西班牙乞和并安于被控制,而中部欧洲的严重不安立即引起了拿破仑的注意,他遂率其大部离开西班牙,将迫歼约翰·摩尔的任务交于苏尔特。

   1809年1月16日,科伦纳之战 摩尔率15000人成功地在科伦纳抵抗。经过激烈交战,他打退了苏尔特2万人的进攻。双方均有约1000人的伤亡。摩尔受重伤,旋即死于战场,因军情紧急,不及带走遗体,故摩尔被焚于科伦纳的土堤旁。但英远征队却安全地从海上撤走了。

   同奥地利的战争(1809年)

   1809年1月,奥地利备战 在西班牙事件的鼓舞下,奥地利决定复仇并将德国从法国手中解放出来,闻知奥地利备战,拿破仑离开西班牙。

   1809年4月9日,奥地利入侵巴伐利亚 查理大公向累根斯堡进军,另一支军队则从波希米亚向西南方向开进。

   1809年4月,意大利战事 约翰大公率5万奥军穿越尤利安山入侵意大利。4月16日,拿破仑之子欧仁率37000人进攻位于塔利亚门托河的萨奇莱,被打败,遂撤至韦亚韦河后边。

   1809年4月-1810年2月,特罗尔的暴动和游击战争 反巴伐利亚人驻军(法国之盟友)的人民起义,解放了该地区之大部。约翰大公也派兵支援起义者展开的游击战争。但瓦戈拉姆战役(参见下文)后,由欧仁率领的法军又慢慢地征服了该地区。

   1809年4月16日,拿破仑抵达斯图加特 拿破仑急忙从西班牙经由巴黎到达该地,他发现他在德国的176000大军,在贝尔捷愚蠢的指挥下,已被奥军分割。拿破仑迅速接任指挥,并掌握了主动权。与此同时,他纠正了贝尔捷错误的兵力部署。

   1809年4月19-20日,阿本斯贝格之战 拿破仑将其在拉蒂斯邦以西的半数军队集结起来,穿越多瑙河,直插奥地利军队之中央,奥军有186000人之多。奥军右翼被迫撒向拉蒂斯邦,而其左翼则撤至兰茨胡特。

   1809年4月21日,兰茨胡特之战 奥军之左翼在约翰,希勒男爵的率领下,遭到拿破仑主力的追击,此时,法军马塞纳部也从西部赶至,更使约翰·希勒奥军处于被完全分割之危险境地。但是,由于马塞纳犹豫不决,致使奥军得以向东逃遁,在经一次轻松的战斗后穿越伊萨尔河扬长而去。拿破仑尽管没有取得全胜,但仍立即转向北方,同达武所率的36000人会合。此前,达武一直在牵制着其余的8万名奥军,这支奥军由查理大公指挥,部署于拉蒂斯邦以南。

   1809年4月22日,埃克缪尔之战 查理大公进攻达武之孤立的左翼,以切断拿破仑交通线。奥军的进攻不积极,达武牢固地据守其阵地。4月22日下午刚至,拿破仑及其主力的前锋部队抵达达武之右翼。到下午,查理军之左翼已被击溃,在损失11000人后,查理军后撤。法军损失3000人。此时,拿破仑已无力追击,他的军队因行军、作战及炎热的天气已精疲力竭。

   1809年4月23日,拉蒂斯邦之战 查理此时正致力于穿越多瑙河以逃亡北方。为掩护撤退,他在拉蒂斯邦城设防。经过一周的艰苦行军与作战,拿破仑军队已精疲力竭,追击已不怎么积极。当法军赶到拉蒂斯邦镇时,奥军已逃遁。拿破仑受轻伤。

  评论:经七天英勇的行军、战斗和机动,拿破仑已将其军队从失败的边缘带到光辉的胜利彼岸。达武也再次因此战而名垂史册。估计奥军损失了3万人,其中有11000人被俘。法军损失约15000人。

   1809年5月13日,攻占维也纳 攻占几乎未遇抵抗。约翰大公从意大利北部后撤,欧仁则紧迫不放。

   1809年5月21-22日,阿斯佩恩-艾斯林之战 奥军已集结于多瑙河北岸,拿破仑企图经过洛鲍岛作为其渡河的路线,遭到了激烈的抵抗。法军一部(约66000人)渡过多瑙河后,面对的是99000名奥军。此时灾难发生了,由于渡桥彻底被毁,拿破仑不能增援位于河北岸的军队,随即,拿破仑后撤。这是拿破仑第一次战败,奥军损失23000人,法军损失约25000人,拉纳元帅也战死。

   1809年6月,拿破仑制定慎密的计划 拿破仑在维也纳与洛鲍岛附近集结了近20万人,并征集了充足的渡河物资。此时,欧仁也追击约翰大公进入匈牙利,经与奥军后卫部队激战,于6月14日,在拉布打败约翰。随即向北进军与维也纳的拿破仑会师。约翰则继续后撤至普雷斯堡。

   1809年7月4-5日,夜渡多瑙河 法军的行动使查理大惊,此时查理部队有13万人。拿破仑再次将其自己的军队置于两敌之间,其时,约翰大公正率近15000人从东部向拿破仑逼近。拿破仑约有16万人在河北,余部则据守其交通线。拿破仑决定在约翰援军到达前立即发起进攻。

   1809年7月5-6日,瓦洛拉姆之战 为阻止查理同约翰的会合,拿破仑决定将其主攻方向定于奥军之左翼,查理则进攻拿破仑的左侧,企图割裂法军与多瑙河桥头堡的联系。第一天,战斗不分胜负。第二天,拿破仑计划继续围攻奥军之左翼,查理继续围攻拿破仑的左翼。开始,奥军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他们迫使贝纳多特的萨克森盟军在混乱中后撤。由于查理下属的犹豫不决,同时由于法军洛鲍岛移动炮火的打击,奥军最终停止了进攻。与此同时,达武尽管遇到了奥军的顽强抵抗,其进攻奥军左翼的行动仍然取得了进展。最后,拿破仑集中大量火炮猛烈炮击奥军中央——其集结的数量在那时是绝无仅有的,随即,他命步兵向中央发起猛攻,而达武则再次进攻奥军之左翼。查理中央被突破,侧翼也相继败退。查理被迫后撤,尽管后撤的秩序十分好,但仍然是一个决定性的失败。查理损失26000人,其中有19000被杀伤,7000被俘。随后,在撤退战斗中又损失了19000人,法军损失约37000人。

   1809年7月10日,奥军乞和 由波兰王子波尼亚托夫斯基率领的波军将奥军赶出华沙大公国;本寄予希望的俄国已退出了同盟;英国在波兰与比利时的登陆也已被迟滞。这些都说明,弗朗西斯若继续抵抗,奥地利将大难临头。

瓦洛拉姆之战的第二天(1809年7月)

   1809年10月14日,《肖恩布鲁恩和约》 奥地利战败后被迫签署《肖恩布鲁恩和约》,拿破仑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再次得以确认。奥地利割让3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及其350万名居民给法国及其卫星国。奥地利还同意加入“大陆体系”,并同英国断绝一切关系。此时,伊比利亚半岛的作战仍继续(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半岛战争),海上战争也在进行(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海上作战),另有一些小的叛乱(特别在特罗尔)。除上述战事外,来之不易的和平终于降临在欧洲大陆。

   同俄国的战争(1812年)

   法国与俄国的关系彻底破裂。此时,沙皇亚历山大是拿破仑在大陆上的唯一主要对手。他对波兰通过建立华沙大公国而得以复兴强烈不满。1811年,由于拿破仑拒绝与沙皇合作以将土耳其人赶出欧洲南部(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同俄国的战争),使双方关系更加恶化。发现这一局面后,英国向俄国提出议和建议,并于1812年6月,同瑞典和俄国议和,使两个国家均不承认“大陆体系”,并向法国施加一系列的经济压力。

   1812年5-6月,拿破仑备战 拿破仑在波兰集结了45万人的庞大军队。他计划从南达普里佩特沼泽北抵波罗的海的供应基地出发,入侵俄国并彻底征服它。拿破仑的大军右翼由奥军近4万人掩护,奥军由卡尔·菲利普·冯·施瓦岑贝格统领。其左翼由雅克·E.J.A.麦克唐纳元帅的军队保护,其数量大致为4万人,主要由普鲁士人组成。中央则有三路法军,拿破仑统率左翼计22万人正好在涅曼河以西的科夫诺(考纳斯)及格罗多诺之间。另两支部队在其右后成梯次配置,以保护拿破仑的交通线的安全。每支部队均大约有8万多人,一支由欧仁·德·博阿尔奈指挥,另一支由拿破仑无能的兄弟热罗姆指挥。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包括有不足20万的法军,其余为德国、奥地利、波兰和意大利远征军。现在拿破仑只能依靠新兵、不稳定联盟的低素质士兵以及在其铁蹄之下动荡不安的国家的力量了。

1811年的欧洲

   1812年6月,俄国备战 沿俄国西北部边界地区作警戒防御的有两支军队。巴克利·德·托利(米海尔·安德烈亚斯·波格丹诺维奇亲王)率127000人位于涅曼河以北;巴格里申率48000人驻防涅曼河与普里佩特沼泽之间。在沼泽以南驻扎着俄国第三支军队,43000多人,由A.P.托尔马索夫任统帅,以保护西南边界地区的安全。另有20万多人分散于俄国西部和中部地区。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横渡涅曼河 拿破仑计划从两支俄军中间直插过去,并予以各个击破。但热罗姆没有执行拿破仑的命令。酷热的天气使法军消耗很大,法军战马中流行腹痛病也使其骑兵不能作战。此时,拿破仑不得不回救热罗姆,并将达武置于其现在的位置。7月23日,达武在莫吉廖夫打了胜仗,从而成功地阻止了巴格里申努力同巴克利会师的企图。但巴格里申向东撤退并穿越了第聂伯河,于8月3日,同巴克利会师于斯摩棱斯克附近。巴克利任总指挥。

   1812年8月7-19日,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机动战 巴克利本欲发起进攻,但由于俄军效率低下的参谋工作,迟滞了俄军的行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法军也因同样的错误而使其行动失败,否则的话,拿破仑本可以击溃两支俄军,因为他已预料到了俄军的行动计划。俄军向东逃遁,拿破仑现在统帅约23万人企图再次穿越斯摩棱斯克以南的第聂伯河,以攻击俄军侧翼。8月17日,双方在斯摩棱斯克激战,随后的8月19日,又在瓦卢蒂诺交锋,但未分胜负,不过俄军毕竟逃出了拿破仑设置的陷阱,这主要是因为法军元帅朱诺和缪拉的错误所致。法军此战伤亡1万多人,俄军则至少伤亡15000人。

   1812年8月29日,库图佐夫任俄军指挥 俄军继续后撤,拿破仑则勉力追击。他本打算在斯摩棱斯克建立宿冬营地,但现在认识到他的后勤供应不能按计划实施,因此,1812年必须取得彻底的胜利。

同俄国的战争(1812年)

  1812年9月7日,博罗迪诺之战 库图佐夫率122000人位于莫斯科以西约97公里处严阵以待。拿破仑则集中了124000多一点的兵力,开始包抄俄军的左翼。战斗进行中间,拿破仑令人费解地放弃了亲自指挥。这是拿破仑疾病的第一次重新发作,并在医学上从没有得到完满的解释。这一疾病也对此后的许多作战产生了影响。艰苦的作战仍在继续,到夜幕降临时,俄军伤亡已达5万人,从而被迫后撤。俄军统帅巴格里申阵亡。法军损失约为28000人。库图佐夫撤向莫斯科。但由于拿破仑生病,法军未能积极追杀。

博罗迪诺之战

   1812年9月14日,拿破仑进入莫斯科 俄国人在撤空莫斯科的居民之后,俄军放火焚城。许多木屋顷刻化为灰烬,法军不得不在郊外露宿。在莫斯科附近,拿破仑有95000兵力,他们大多数已精疲力尽。拿破仑的其余军队与莫斯科法军及其在涅曼河的基地成大三角分散配置,其范围从里加到科夫诺直至立托夫斯克。法军士气下降,其联盟军队也变得不可靠了。在莫斯科以南的卡卢加附近,库图佐夫的11万军队仍十分完整,而且士气旺盛,他们要坚持战斗。整个俄军因法军的残酷的暴行而义愤填膺。波洛茨克以北的法军交通线受到由路德维希·阿道夫·惠灵顿伯爵率领的军队的威胁。位于普里佩特沼泽以南的俄军由齐恰哥夫统帅,他们向西运动,以威胁法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侧翼。由于极度缺乏给养,向亚历山大发出的议和建议也无下文,拿破仑遂决定于10月19日撤向斯摩棱斯克。

   1812年10月24日,莫洛亚罗斯拉维茨之战 从莫斯科向西南转移中,拿破仑计划摧毁库图佐夫的军队,随即,双方进行了惨烈的遭遇战,但未分胜负。拿破仑遂决定依斯摩棱斯克及博罗迪诺原路向西北及北方折回。但这一决定却犯了致命的错误,因为法军将被迫穿越已遭法军及俄军劫掠的乡村。由于征集不到粮草,法军本已紧张的后勤系统崩溃了,法军不得不忍饥挨饿。由于沙皇亚历山大拒绝休战,加上冬天已逐步降临俄国中部,法军决定继续后撤。

   1812年10-12月,从莫斯科后撤 11月4日,天降大雪,随之而来的是严寒的到来,从而迟滞了法军的撤退。又冻又饿的法军又遭到正规军及游击队无数次的围攻,所有的军需系统均被破坏,法军冒雪行军被瓦解了。分散的法军且战且退。当他们抵达斯摩棱斯克时,饥饿难忍的士兵抢劫了他们军中的仓库,军纪迅速崩溃,狂乱中大多数供应仓库遭灭顶之灾。11月12日,拿破仑决定从斯摩棱斯克继续后撤。法军中的大多数都已变成了暴民。

   1812年11月16-17日,克那斯尼之战 在斯摩棱斯克以西,库图佐夫之后卫部队已包围了西部之法军,并封锁了通道。拿破仑聚拢其几支有效兵力,再展其卓越指挥之风采,打退了俄军。内伊军团现已减员至9000人,为保卫其余军队,该军团进行了一天后卫战,从而做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仅剩800人生还。

   1812年11月26-28日,穿越别列津纳河 在别列津纳河之波里索夫附近,拿破仑遭到齐洽哥夫和库图佐夫的夹击。俄军总兵力有144000人,有60000-64000人参战。法军有效兵力仅约33000人。尽管俄军在河两岸均发起进攻,法军仍在冰冷的别列津纳河面架起了浮桥。到27日夜晚,维克托军团及另一群无组织的作战人员仍停留在河东。在河西,乌坦特和内伊拼命抵抗齐洽哥夫的进攻,以保护桥头堡不失。在河西法军炮火的支援下,河东的维克托率1万余人打退了4万俄军发起的几次冲锋。经一夜渡河,到黎明桥梁被毁之时,仍有几千伤兵及其他作战人员滞留河东,这些人大部分被俄军哥萨克部队所残杀。法军损失超过3万人,俄军至少1万人。

   1812年12月8日,拿破仑赴巴黎 此时,法军可参战兵力不足1万人。拿破仑匆忙回国组建新军,将指挥权交于缪拉。缪拉率这支可怜的残兵同麦克唐纳一起从里加返至波兰西部的波兹南。精疲力竭的俄军也在涅曼河停止了追击。到目前为止,法军及其盟军在进军莫斯科的战役中损失超过30万人,而俄军损失至少25万人。

   1813年1月1日,普鲁士暴动 由汉斯·D.H.约克·冯·瓦滕堡率领的普鲁士远征军本与麦克唐纳在里加,他们脱离法军转而加入了俄军。其余的普鲁士军队通过征召预备队和民兵得到紧急扩编。这次扩编能够实现应主要归功于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及其参谋人员的努力。法国在但泽、维斯图拉河之托伦、斯德丁(什切青)、库斯特林(科斯琴)及奥得河之法兰克福留守驻军后,欧仁率部撤向易北河之马格德堡,此时,欧仁已接替缪拉任指挥。1月末,拿破仑派来援军,使欧仁兵力达68000人。与此同时,施瓦岑贝格率奥军已撤至华沙,不久又开进波希米亚,许多人脱离了拿破仑军队。

   莱比锡战役(1813年)

   1813年2-3月,第六次反法联盟的建立 俄国、普鲁士、瑞典和英国结盟,从而结束了拿破仑对欧洲的控制。大约有10万旧联盟军队分散在易北河谷的马格德堡及德累斯顿之间的广大地区。

   1813年4月,拿破仑返德国 拿破仑以惊人的速度征召了一支20多万人的新军队,但遗憾的是,这支军队没有作战经验。他匆匆由莱茵河出发去同他的旧部会合。

   1813年4月30日,拿破仑穿越萨勒河 拿破仑以三路大军向莱比锡进发,并派强有力的军队掩护其行军。同过去的战例一样,他计划首先突破联军之封锁线,随之彻底打败联军。但由于其毫无经验的骑兵侦察有误,因而拿破仑不知惠灵顿已在他的南部集结了93000联军。

   1813年5月2日,吕岑之战 掩护拿破仑行军的部队将联军一支小部队赶至莱比锡之郊区。在吕岑南部,惠灵顿向西南的内伊军团发起突然进攻(内伊担任南路大军的保卫任务)。当拿破仑在吕岑古战场(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瑞典时期)听到炮声后,疾驰现场,此时的拿破仑再展当年的勇猛、机智的风采,在战场上即兴发挥。他集中起他的兵力,在大量火炮的支援下向惠灵顿军队之中心发起进攻。拿破仑亲率军队发起的反攻撕裂了联军的防线,要不是他的绿装军队已精疲力竭的话,说不定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情景会再现。损失是十分惨重的,法军伤亡约22000人,主要是内伊部队。联军则损失约为12000人。惠灵顿的主要助手沙恩霍斯特在受伤之后因伤口感染而死。

   1813年5月20-21日,包岑之战 拿破仑于5月7-8日攻克德累斯顿,随后尾随撤退之联军追至易北河以东。拿破仑命内伊率半数法军迂回行军约80公里至德累斯顿以北,拿破仑则率余部追击惠灵顿。此时,俄军在施普鲁河东岸态势极为不利。拿破仑率115000人越河攻击,将97000名联军赶出阵地。天黑之后,内伊率52000人由此南下,占据阵地以待明晨进攻联军之背后。拿破仑的战略思想虽十分卓越,但内伊却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推迟了进攻,并且没有向敌之背后及交通线进攻。拿破仑一直期待着其预备队的进攻,但是等内伊理解了拿破仑的意图之时,已经太晚了,惠灵顿已以极快的速度安全撤离了东部进入了西里西亚。法军约有25000人伤亡,联军折损11000人。

   1813年5月22日-6月1日,联军实力日增 当拿破仑迫至易北河以东时,察觉其对手实力已今非昔比。前法军元帅贝纳多特现在成为瑞典亲王,率一支普鲁士-瑞典联军计12万多人驻扎于柏林附近。奥地利也正准备加人联军参战。施瓦岑贝格正统率24万人的大军在波希米亚北部,从而严重威胁法军的交通线。而已接替惠灵顿的布吕歇尔重建其军队,以阻止法军的进一步进军。6月1日达成休战协议。

   1813年6月4日-8月16日,拿破仑争得喘息之机 他利用这一停战间息加强对其军队特别是骑兵的训练。联军也利用这一时机做战备工作;奥军得以完成其机动;普军则因征兵而实力加强,其短缺的装备也因英国放弃了封锁而得以充分的补充。俄军也得到了援军的加强。

   1813年8月12日,奥地利宣战 在英国的资助下,联军组成三路大军:一路为施瓦岑贝格统帅的23万波希米亚人;一路为布吕歇尔统帅的195000名西里西亚人;在北方,贝纳多特率有11万人的大军。另一支英国远征军,其中一部为火箭兵,也归贝纳多特指挥。

   1813年8月16日,进攻计划 拿破仑已将达武军团部署于汉堡,并将其改造成一个坚固堡垒,以长期威胁联军由西面经普鲁士的进军。德累斯顿则由圣西尔军团占领,以作为机动之中枢。在这两个要点之间,拿破仑已撤出其大部队(除让·拉普军团外——正围攻但泽)并占据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的地区,在内线伺机打击敌人。拿破仑此时手中握有30万重兵,联军总兵力约45万多人。联军的战略是尽量避免与拿破仑亲自率领的军队作战,而尽可能随机打击其下级统领的军队。8月23日,在大贝伦之战中,贝纳多特将乌坦特(他率6万人)赶至柏林以南。8月26日,布吕歇尔又在卡岑布克沉重打击了麦克唐纳。法军6万人中损失3万人,而普鲁士则折损4000人。

   1813年8月26-27日,德累斯顿之战 施瓦岑贝格率奥军进攻圣西尔(奥军还有俄国及奥地利皇帝以及普鲁士国王伴随),拿破仑出人意料地率援军迅速赶至,并打退了敌之进攻。第二天,尽管敌以2比1占优势,但拿破仑仍发起进攻,动摇丁敌之左翼,并取得了战术上的辉煌胜利。随后,拿破仑再次患病,遂离开战场。此时,联军已有38000人伤亡及被俘,另损失40门大炮,法军伤亡为1万人。施瓦岑贝格匆忙逃离包围圈。拿破仑当时没有下令去追击,而其下属多米尼克·勒内·旺达姆看到了这一歼敌良机,遂迅速穿越山脉进入波希米亚——正好在施瓦岑贝格之东侧。旺达姆命令他的军团穿越奥地利之交通线,随即发生库尔姆之战。

德累斯顿之战

   1813年8月29-30日,库尔姆之战 没有任何法国军团随旺达姆跟进。此时,旺达姆发现他的37000人被奥军、俄军和普军计10万人包围,孤立无援。经激战,旺达姆被俘,其军团损失17000人,余部溃散。

   1813年9月,布吕歇尔避战 病愈后的拿破仑匆忙赶至东部,极力诱使布吕歇尔进入西里西亚作战,但普军却于9月4日迅速撤离。

   1813年9-10月,法军之灾难 继任乌坦特指挥的内伊企图攻克柏林,但于9月6日在登纳维茨被贝纳多特战败,内伊之萨克森师也逃走。10月8日,依《瑞得条约》,巴伐利亚脱离了莱茵同盟转而加入反法同盟。

   1813年10月1-15日,联军逼近 劳累沮丧的法国军队被压迫于德累斯顿与莱比锡之间,已减至20万人。布吕歇尔放弃其交通线后,通过易北河抵莱比锡北部,威胁拿破仑之后背。为配合作战,施瓦岑贝格则向北进军以同布吕歇尔呼应。贝纳多特部有所动摇。拿破仑将其两个军团留守德累斯顿,随后于10月15日当施瓦岑贝格由南向北进军时,进攻布吕歇尔。

   1813年10月16-19日,莱比锡之战 在这三天中,法军在西北部同普军作战,在南部则同俄军及奥军同时作战。不久,贝纳多特移师南方,于10月18日几乎包围法军。此时,联军开始向法军发起强大的正面进攻。尽管拿破仑之阵地依然完整,仍撤入莱比锡。此时,萨克森军团背叛了法军,法军的胜利可能性已不复存在。10月19日,尽管布吕歇尔屡屡进攻拿破仑之交通线,但拿破仑仍保持了其交通线的贯通。经城外一次恶战之后,拿破仑撤离。但他们草率地过早摧毁了横渡埃尔斯特河的桥梁。约瑟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他刚于前一天继任元帅)及麦克唐纳只能骑马通过河流逃亡,波尼亚托夫斯基被淹死,而麦克唐纳幸免于难。联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过拿破仑仍得以逃脱。该战结束后,法军损失了6万人,325门大炮,500辆马车,余部逃亡莱茵河流域;联军则损失8万多人。

莱比锡之战第三天

  1813年10月30-31日,哈南之战 由卡尔·菲利普·冯·弗雷德统帅的4万多名奥地利-巴伐利亚联军,企图切断法军的退路。当联军缓慢地由东追击而来时,拿破仑似已难逃厄运了。但拿破仑天才的火花再次点燃,他勇敢地机动其炮兵以支援其进攻,迫使巴伐利亚人沿原路后撤。此战巴伐利亚军损失1万人及几门大炮。法军损失不足6000人,不久又有4000人被俘。但法军仍于11月1-5日间继续后撤,并穿越了莱茵河。

   法军防御(1814年)

   1873年11月8日,联军提出和平条件 依条件,法国边界被严格限定于阿尔卑斯山及莱茵河以外,但拿破仑错误地拒绝了。联军遂决定于12月1日入侵法国。到此时,尼德兰已暴动,莱茵同盟也于11月解体,驻防德累斯顿及但泽的法军也分别于11月11日及12月30日投降。

   1813年12日21日,联军在曼哈姆及科布兰茨横渡莱茵河

   1814年1月1日,法军之战略意图及计划 此时,大约有5万名法军在达武率领下驻守德国之汉堡。另一支10万人的军队则在西班牙正同西班牙及英国交战。在意大利之东北部,欧仁正率5万人同海因里希.J.J.贝勒加德统帅的同等数量奥军对峙。除乌坦特军团可撤出西班牙回国交战外,其余那些远离法国的军队均不能参加法国的战役。在法国,拿破仑征召了近118000人,部署于莱茵河以西安特卫普至里昂地区。拿破仑准备在内线作战,证明他的战略头脑是无与伦比的。但是战术上,他的军队质量却是低下的。除一小部分老兵之外,他的各级官兵均由刚刚入伍的年轻人及未经训练的国土防卫军组成。

   1814年1月1日,联军之战略意图及计划 共有三路联军:贝纳多特率6万人向西进军并穿越低地国家;布吕歇尔则统领75000人向摩泽尔河谷上游进军人洛林;施瓦岑贝格率21万人过瑞士穿越贝尔福山口。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巴黎。

   1814年1月29日-2月1日,围绕拉罗西尔的战事 为赶在布吕歇尔与施瓦岑贝格会师之前击溃之,拿破仑率36000人进攻布吕歇尔,并于1月29日在布列讷取得了胜利,1月30日又在拉罗西尔取得了成功。2月1日,布吕歇尔又重新攻击拉罗西尔,拿破仑逃离联军巨大的包围圈。法军损失5000人,联军损失8000人,随即联军向巴黎推进,布吕歇尔沿马尔讷河下行,而施瓦岑贝格则向塞纳河下游进发。

   1814年2月10-14日,“五天作战” 拿破仑转而攻击布吕歇尔,于2月10日、11日、12日和14日分别在尚波贝尔、蒙米赖、蒂耶里堡和沃尚打败了他。这一系列辉煌的机动作战均由拿破仑亲自指挥。在这些作战中,联军损失总数达9000人左右,而法军仅2000人。普军遂向马尔纳北部撤退。

   1814年2月18日,蒙特罗之战 拿破仑迅速向南进军,尽管奥军兵力是法军的两倍多,但拿破仑仍向施瓦岑贝格发起进攻,并迫其后撤64公里。法军损失2500人,联军损失6000人。与此同时,布吕歇尔重新组织其军队,并于2月27日,推进至距巴黎仅40公里的拉福雷。闻此,拿破仑让麦克唐纳在奥贝继续牵制施瓦岑贝格,自己则移师北方以解除巴黎的威胁。

   1814年3月7日,克拉奥讷之战 此战,拿破仑迫使布吕歇尔的部队向北撤退,担任布吕歇尔后方警卫的俄军部队被彻底打败了,双方损失大致均为5000多人。当布吕歇尔撤至拉昂时,他得到了贝纳多特2个军的增援。此时布吕歇尔兵力已达10万人,而拿破仑仅有30000人。与此同时,2月27日在奥布河畔巴尔之战中,施瓦岑贝格取得胜利,并迫使麦克唐纳向巴黎撤退。

   1814年3月9-10日,拉昂之战 尽管拿破仑处于劣势,在这两天的战斗中,仍向布吕歇尔发起进攻。布吕歇尔依坚固阵地顽强抵抗,并于夜晚发起反攻,使法国1个军大乱而退出战场。法军损失了6000人,联军约3000人。拿破仑的冒险强攻已失败,遂撤至苏瓦松。

   1814年3月13日,兰斯之战 经短暂休憋后,拿破仑勇敢地率部穿过布吕歇尔之正面军队,去打击孤立于兰斯的普鲁士军团。他夺回该城,约有700人伤亡;普军损失高达6000人。此时,拿破仑又大胆向南进军,以破坏施瓦岑贝格之交通线,希望此举能使奥军撤退。

   1814年3月20-21日,奥布河畔阿尔西之战 此战中,施瓦岑贝格打退了法军的攻击,同布吕歇尔一样继续向西进军。由于拿破仑准备下一次进攻,遂命马尔蒙及莫尔捷率部与之会合。

   1814年3月25日,拉费尔尚佩诺兹之战 施瓦岑贝格打败了占有巨大优势的马尔蒙及莫尔捷所部,并迫使后者向巴黎后撤。联军继续进军,3月28日,布吕歇尔及施瓦岑贝格联军到达巴黎之外围,将拿破仑主力远远地抛在东方。

   1814年3月30日,巴黎之战 马尔蒙和莫尔捷率22000人坚决阻击了联军约11万人继续进军。法军的努力尽管值得称道,但仍被迫撒向蒙特罗,致使联军的炮火已可达该城。马尔蒙同意休战,并将巴黎于3月31日让于联军。法军损失达4000人,联军则为8000人。拿破仑此前一直在急于想方设法救援其首都,现在不得不在枫丹白露停止。

   1814年4月6-11日,拿破仑被废黜 4月11日,由于他手下元帅的倒戈,拿破仑被无条件地废黜了。随后,他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在那里他于5月4日退休。联军拥立路易十八(路易十六之兄)为法国国王。

  评论:尽管拿破仑在重压之下被打败,但拿破仑的军事生涯从没有像1814年的战役那样辉煌。尽管他因屡次病发以及其低劣的士兵,使其一系列作战和机动速度不可避免地减慢,但他仍然赢得了其敌人虽然勉强但却是由衷的赞美。

   1814年5月30日,《第一次巴黎和约》 依约,法国将其边界恢复到1792年的状况。并承认拿破仑帝国以外其他地区的独立。英国则恢复了大部分被法国及荷兰夺走的殖民地。

   半岛战争(1809-1814年)

   被拿破仑冠以“西班牙溃疡”的西班牙战争,是导致拿破仑衰败的主要因素之一。西班牙战争使十分贫乏的战争资源更加分散,因为各地战事均需人力物资。这次战争以双方无度的屠杀与暴行而臭名昭著。由于几乎是对入侵的自发反应,当地群众立即反抗,从而使这次战争也成为游击战的早期事例之一。同时,入侵者及帮助西班牙抵抗的外国正规军也立即同样遇到了游击队的抵抗。这次战争还印证了海军的重要性,若没有英国对海洋的控制权,他们既不可能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也不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1809年1-2月,西班牙游击战争 法军攻克萨拉戈萨之后(参见第十七章→拿破仑战争→半岛战争及战役→第二次围攻萨拉戈萨),法国在西班牙的统治地位再次建立,不过全国各地均燃起了游击战的烽火。

   1809年3-5月,法军入侵葡萄牙 在里斯本地区,韦尔斯利统帅有26000名英人及汉诺威人组成的军队,另有威廉·贝雷斯福德将军统帅的16000名葡萄牙军队。3月29日,苏尔特攻克并劫掠了波尔图,但在5月12日的波尔图之战中,他又被韦尔斯利赶出波尔图。

   1808年6月15日-8月15日,第一次围攻萨拉戈萨 韦尔斯利可得到约10万名西班牙非正规军的支持,实际上,由于军事执教团内部的嫉妒及政治上的欺骗,从而阻止了西班牙爱国者同英军的联合行动,韦尔斯利发现他的西班牙盟友亦乏善可陈。

   1809年7月28日,塔垃韦拉之战 维克托及约瑟夫·波拿巴的联军计47000人,向韦尔斯利54000人的联军发起进攻,未分胜负,不过从战略上讲应该是英军取得了胜利,因为此战后法军撤向了马德里。联军损兵6500人,其中有5300名英军,法军损失7400人。此后,易怒善妒的西班牙将军格雷戈里奥·加西亚·德·拉·奎斯塔撤走了其军团,使韦尔斯利之后背受到苏尔特和其他法军之威胁,被迫折回葡萄牙。此后不久,他荣获了惠灵顿子爵之头衔。

   1809年11月19日,奥卡尼亚之战 此战中,西班牙将军阿雷萨加已取代奎斯塔,他率53000名西班牙军队同3万名由约瑟夫和苏尔特率领的法军对阵。西班牙军队几乎彻底被击败,有5000人死伤,2万人被俘。法军损失仅1700人。

   1810年2月-1812年8月,包围加的斯 惠灵顿从海上派8000人支援西班牙守军。该城成为自由西班牙首都。

   1810年7月,惠灵顿处守势 因为英军被其所有盟友抛弃,在冬季,惠灵顿开始在里斯本以北构筑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这一野战要塞由三条巨大的防线组成,并配置有600门大炮,该要塞从塔古斯河一直延绵至海达48公里长。在西班牙,马塞纳已就任葡萄牙军队指挥,兵力达65000多人。苏尔特则统领另一支同等数量的安达卢西亚军队。当马塞纳向葡萄牙边界进军时,惠灵顿的军队为32000人(其中18000人为英国人,其余为葡萄牙人)。7月10日,马塞纳元帅包围并攻克了罗德里戈城。

   1810年,法国入侵葡萄牙 惠灵顿慢慢撤退,与此同时,在西班牙的苏尔特则巩固了法国对安达卢西亚的统治。

   1810年9月27日,布萨卡之战 惠灵顿为确保部队安全撤到托里什韦德拉什,占据某高地以应付敌之进攻。马塞纳的几次冲锋均被击溃,惠灵顿亦继续后撤。此战,法军损失4500人,英军损失1300人。

   1810年10月10日,惠灵顿在托里什韦德拉什设防 马塞纳侦察了防御阵地,发现英军的防线十分稳固,由于没有军需,他遂率部撤至西班牙,到11月份,他的军队的处境已十分困难。

   1810-1811年,边界战事 在寒冷的冬季,双方都在积极拼抢西班牙与葡萄牙之边界的主要道路,战事主要发生在罗德里戈城和巴达霍斯。在法军包围的加的斯城外围,也发生了一些战斗,主要由英国的海军、陆军及西班牙游击队参与。

   1811年,法军攻势 马塞纳进军以解阿尔梅达之围,遭英军阻击。与此同时,苏尔特向巴达霍斯机动,遭到由贝尔斯福德将军所率领的英军包围。

   1811年5月5日,丰特斯-德奥尼奥罗之战 这是一次马塞纳与惠灵顿不分胜负的战斗。其特征是英军步兵方阵用于阻击法军之骑兵,而英军之马拉炮兵群机动打击法军。随即法军遭到诺曼·拉姆奇之分割,法军大乱,诺曼·拉姆奇迅即赶上,并用其炮火攻击法军之炮兵。此战,联军参战兵力为35000人,损失1800人;法军参战兵力为45000人,损失2700人。

   1811年5月16日,阿尔布埃拉战役 苏尔特率18000人试探攻击巴达霍斯,被贝尔斯福德打败。贝尔斯福德部队有32000人,其中的7000人为英军。西班牙部队位于联军的右翼,被击溃,但英军步兵却在同一天挽回了损失。联军损失7000人,而法军损失为8000人。

   1811年5-11月,互有胜负的作战 法指挥官被召回,马塞纳正处于被贬斥的痛苦之中,马尔蒙代替了他。随即发生了一系列不分胜负却异常激烈的战斗,到年底法军仍然占领着边界地区的大门。与此同时,在西班牙南部,路易斯·叙谢元帅发起成功的反游击作战于7月28日占领了塔拉戈纳,1812年的1月9日又攻克了瓦伦西亚。

   1812年1-7月,惠灵顿发起进攻 他分别于1月19日和4月19日席卷了罗德里戈城和巴达霍斯。在其快速的进军中,他还缴获了马尔蒙和苏尔特装有攻城和渡河物资的车队。

   1812年7月15-21日,行军与机动 惠灵顿率领的47000人同马尔蒙率领的42000人遭遇,马尔蒙利用机动将对手击败。为取得主动,双方耗费一个星期用于艰苦的行军。后来法国行军速度较快,从而迫使惠灵顿考虑后撤,为作好后撤准备工作,他命其辎重放在队伍尾部,马尔蒙得知此情报后确信,惠灵顿确已准备大举后撤。遂命其部队大胆追击。

   1812年7月22日,萨拉曼卡之战 惠灵顿迅速判断了形势,认识到法军过于分散,遂转身攻击法军位于正面和侧面的进军防卫部队,并将其赶至法军主力之中。马尔蒙受伤,他的军队在折损近13000人后撤出战场。联军损失约5200人。约瑟夫撤向马德里。

   1812年8月12日,惠灵顿攻克马德里 他缴获了180门炮,俘虏了1700人,另有几座军需库也被其占有。

   1812年8-11月,联军受挫 11月,惠灵顿在布尔戈斯被击溃,苏尔特和马尔蒙也集中兵力进行反攻,从而迫使惠灵顿撤退。在撤向罗德里戈城附近军营途中,联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损失了7000人。但是法军到11月份时,也因不能再靠贫困的乡村维持生存,遂溃散。

   1813年,惠灵顿再次发起攻势 此时,惠灵顿已是驻西班牙联军最高指挥官,他率172000人同20万人的法军对峙。经一系列勇敢的机动,惠灵顿迫使法军在所有战场均处于防御态势。与此同时,在西班牙的南部,由约翰·默里统帅的另一支英军将叙谢赶至塔拉戈纳。5月17日,约瑟夫又一次放弃马德里逃至埃布罗一线。他在埃布罗河北部及维多利亚以南的大纵深内部署了6万人和150门大炮。

   1813年6月21日,维多利亚之战 惠灵顿率9万人及90门大炮,以四路纵队在保持可相互支持的距离范围内向敌发起进攻。约瑟夫军队中央瓦解,两翼也后退。惠灵顿之左路则正在贝永路附近,这条道路可通往法国,约瑟夫的军队经抵抗后溃散,逃至半岛。此役,约瑟夫伤亡7000人,损失143门大炮。他价值500万美元的财富及大量军需物资也落入惠灵顿之手。在联军猛烈追击下,约瑟夫匆匆穿越比利牛斯山脉逃至法国。苏尔特继任法军指挥,1814年3月,叙谢在放弃塔拉戈纳之后,也慢慢向法国撤退。

   1813年7月26日-8月1日,索芬伦之战 苏尔特率3万军队企图重回西班牙,与惠灵顿之16000人遭遇。在打退法军初次进攻后,惠灵顿发起反攻。双方军队均得到加强,但经六天作战后,法军再次穿越比利牛斯山脉逃回法国,此役法国伤亡13000人,惠灵顿损伤7000人。此后不久,英军于8月31日攻克圣塞巴斯蒂安。双方军队均进行休整与重组。

   1813年10-11月,惠灵顿入侵法国 10月7日至9日,惠灵顿率部横渡达索河向法国进军。由于分兵一部以加强拿破仑之主力部队,苏尔特部已减至不足5万人,因此只能迟滞英军。11月10日,苏尔特企图歼灭惠灵顿的一个分遣队。激战中,惠灵顿派军救援其分遣队,损失十分惨重。联军之45000人损失达5300人。而法军的18000人中伤亡4500人。

   1814年2月27日,奥尔泰兹之战 惠灵顿从水路和陆路穿越贝永路攻击苏尔特,苏尔特逃回图卢兹以避免被围歼。苏尔特损失4000人,惠灵顿伤亡2000人。联军向波尔多进军并于3月17日占领该城。随后,惠灵顿转向图卢兹进发。

   1814年4月10日,图卢兹之战 惠灵顿向该城发起强攻,伤亡近6700人。苏尔特在伤亡4000人后被赶出该城。两天后,得到拿破仑退位的消息,惠灵顿与苏尔特同意举行和谈。

   海上作战(1806-1814年)

   尽管英国在海上占有霸主地位,但仍然受到法国无数次的挑战。与此同时,皇家海军经常支援欧洲大陆上反拿破仑的作战。

   1806年1月8日,英国攻克开普敦 在将军大卫·贝尔德爵士的率领下,英军发起两栖强攻,打败了大卫·贝尔德的荷兰与法国的防御军队。

   1806年2月6日,圣多明各之战 约翰·达克沃思爵士统帅的英国舰队打败了法国西印度公司莱萨魁上将统领的舰队。上将C.A.L.杜兰德·利努瓦环绕世界的航行中途而废,于3月14日在印度洋领两艘军舰投降英国。

   1806-1807年,发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蒙得维的亚的战事

   1806年6-7月,英国从水路和陆路袭击卡里布里亚 由将军约翰·斯图尔特爵士率领的5000人被海军上将悉尼·史密斯运送到岸上,以帮助游击队打击约瑟夫·波拿巴国王。7月4日,由E.雷尼耶将军统领的6000人在马伊达被英军打败。不久,英军向西西里撤退。

   1806年10月8日,进攻布洛涅 英国海军上将悉尼·史密斯利用火箭向布洛涅发起进攻。

   1807年2-3月,英军在君士坦丁堡被击溃 经与土耳其舰队激战后,达克沃思的舰队打通了穿越达达尼尔的通道。此役悉尼·史密斯担任后卫师指挥,并攻击敌突出部。达克沃思遂向波特发出24小时最后通牒,命其同俄国和谈并遣送法国大使(参见第十七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同俄国的战争)。谢里姆三世苏丹决心抵抗。经过一天的准备,整个君士坦丁堡居民搜集1000门大炮,他们把大炮置于沿海的炮台上,向英舰队开火。在受创后,达克沃思撤往地中海,但在通过达尔德斯海姆时再次遭受重创。

   1807年9月2-7日,第二次哥本哈根之战 《蒂尔西特条约》签署后,英国人担心丹麦及其舰队会加盟法俄联盟,遂派遣一支强大的联合舰队前往西兰岛,舰队由詹姆斯·甘比尔和威廉·S.卡思卡特将军指挥。由阿瑟·韦尔斯利爵士率领的部队登陆后向哥本哈根进攻。丹麦政府拒不谈判,英海军及陆军共同向丹麦首都进行猛烈炮击。此役还使用了大量火箭。丹麦舰队投降。

   1809年6月30日,攻克马提尼克和圣多明各 法海军上将维拉雷·德·乔伊由斯经顽强的抵抗后,将这两个岛屿让与了伊斯帕诺-英国联合远征队。直到1814年,西班牙才控制马丁尼亚纳,而直到更晚的1821年,圣多明各才被西班牙人夺回。

   1809年7-10月,瓦尔赫伦岛远征军 为了将拿破仑的注意力从欧洲的中心地区吸引过来,英军派出35艘大型战舰护送200艘载有4万人的渡船,企图占领安特卫普。远征军由查塔姆指挥。到8月16日,路易·波拿巴皇帝及贝纳多特元帅已派重兵增援安特卫普。英远征军在攻击安特卫普中浪费了大量时间,仍然没有什么进展。失望之余,查塔姆留下15000人驻守瓦尔赫伦岛后离开。这15000人在一次疟疾流行病中有7000人病死,不久余部撤返英国。

   1810-1814年,在西印度群岛的战事 此间,英军攻克瓜德罗晋岛。1814年法军企图夺回,失败。英军占领瓜德罗普岛直至1816年战争结束。

   1810年12月,攻克毛里求斯和雷乌尼翁 英海军夺取了这两个法军占领的岛屿,这些岛屿本用作法军攻击印度洋英国商船的基地。

   滑铁卢战役——“百日王朝”(1815年3-6月)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法 他在儒安港登陆向巴黎进军,于3月20日进入巴黎重新成为法国皇帝。3月25日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宣布拿破仑为非法,他们再次宣誓履行其共同的诺言,并开始集结兵力以入侵法国。

   1815年3-6月,拿破仑备战 拿破仑再次显示出其令人惊奇的巨大号召力,他立即征召了188000多人的正规野战军,另有10万人驻防要塞和军需仓库。同时还有30万新兵在受训。拿破仑亲率北方军团124000人,集中于巴黎周围,其他军团则把守边界。在拿破仑密切注意的意大利,仍是那不勒斯国王的缪拉宣称支持拿破仑,并向意大利中部地区进军。5月2日,缪拉在托伦蒂诺被奥地利击败,遂逃往法国,拿破仑拒不相见。

   1815年6月1日,联军集结手法国边界 在比利时有两个军团,由惠灵顿指挥的英荷军团计95000人;由布吕歇尔指挥的普鲁士军团计124000多人(不包括在卢森堡由腓特烈·埃米尔·克莱斯特率领的一个军计26000人)。在莱茵河上游地区,从曼哈姆至巴勒一线,驻扎着由施瓦岑贝格指挥的奥地利军团,计21万人。在意大利北部,驻有75000人的奥地利军团,由弗里蒙特指挥。在德国中部地区,由巴克莱指挥的俄罗斯军团计167000人正慢慢向西移动。

   1815年6月1日,拿破仑的计划 拿破仑得知联军在7月中旬之前还不能全部集中,遂决定立即发起进攻,以彻底粉碎联军围歼法军的企图。他计划首先消灭其最近的威胁,将首要打击日标对准比利时的联军。这一计划十分有力和大胆,也充分反映了拿破仑的才华。但他在用将上却犯一系列错误。他错误地将达武留守巴黎以负责其防务;而当缪拉要求担任野战指挥官时遭断然拒绝;颇有野战能力的苏尔特被错误地任命为参谋长;而虽然勇敢却反复无常的内伊及格鲁希却被选拔为其左右手。

   1815年6月11日,拿破仑离开巴黎 6月14日,拿破仑已将其军队秘密集结于沙勒罗瓦附近,准备进攻惠灵顿和布吕歇尔。然而惠灵顿与布吕歇尔还蒙在鼓里,仍以为法军刚刚离开巴黎附近的军营。

   1815年6月15日,控制沙勒罗瓦 到15日晨,布吕歇尔才迅速作出反应,将其3个军集结于桑布里费地区,该地距沙勒罗瓦约16公里,位于沙勒罗瓦的东北方。惠灵顿则十分谨慎,为防止其交通线被袭,遂在沙勒罗瓦以西约24公里的地方集中兵力。由于位于交叉路口的小村庄卡特尔-布拉斯是联结两支联军的必经之路,因此其战术地位十分重要。

   1815年6月16日,利尼及卡特尔-布拉斯之战 拿破仑命内伊之左翼占领卡特尔-布拉斯。拿破仑亲率中央及右翼(约71000人)同布吕歇尔之84000人的军队在利尼交战。到16日下午拿破仑已将普鲁士军军团动摇,遂命内伊率部向布吕歇尔之右翼发起进攻以夺取最后胜利,因为他以为内伊已占领了卡特尔-布拉斯。

   在卡特尔-布拉斯方向,内伊已推迟了进攻,此前,他的24000大军被勇敢的纳索尔旅所迟滞(该旅属荷兰雇佣军)。直至当天下午,英增援部队开始陆续到达。当天晚上,惠灵顿已集中了32000人,并开始反攻,迫使法军后退。与此同时,戴尔隆元帅率2万人,从其预备阵地向内伊方向赶宋。由于发出的命令十分混乱(主要责任在内伊身上),该增援部队在两支法军之间来回运动,白白浪费了整个下午的时间,对两个方向的法军均没起什么积极作用。此役内伊损失4400人,惠灵顿损失了5400人。

   在利尼方向,拿破仑突破布吕歇尔之中央,普军团开始后撤。如果能得到内伊的帮助,布吕歇尔可能已被歼灭,而拿破仑便可将其兵力转攻惠灵顿之左翼,并歼灭之。而此刻,战败的布吕歇尔得以撤向瓦夫尔(此时,布吕歇尔已负伤),这主要应归功于其参谋长格奈瑟瑙。在这两次战斗中,联军损失21400人,法军伤亡16400人。

利尼及卡特尔-布拉斯之战(1815年6月16日)

   1815年6月17-18日,法军追击遇阻 17日晨,拿破仑派格鲁希率其右翼计33000人尾追普鲁士军团,自己则率余部转攻惠灵顿部,后者遂从卡特尔-布拉斯撤向布鲁塞尔。此时突然下起滂沱大雨,加上英军之殿后部队的顽强阻击,迟滞了法军的追击。17日近中午,惠灵顿已在滑铁卢以南占领防御阵地,不久又确信布吕歇尔将率普军团增援英荷军团。法军侦察分队已查明了英军的位置。拿破仑遂准备于18日上午向英军发起进攻。18日上午,拿破仑将总攻时间推迟了几小时,以待地面干燥,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格鲁希在瓦夫尔仍没有能够与普军团接战。事实上,布吕歇尔已从利尼战败中解脱出来,重新组织起其军队,这一情况法军指挥官并不知晓。布吕歇尔不顾格奈瑟瑙的劝阻(后者担心英军会抵挡不住法军的进攻)向西运动以增援惠灵顿,距惠灵顿仅14公里远,同时留下部分兵力阻击格鲁希。

   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之战 18日中午,拿破仑以72000人的兵力向惠灵顿的67000人发起进攻。到下午4时,尽管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英荷联军仍不得不沿阵地后撤。在内伊指挥下,法国骑兵冲进英军阵地的中央,如果能得到帝国步兵支援的话,惠灵顿之中央阵地就很有可能被撕裂。但拿破仑担心普军团已经出现在其右翼,所以其步兵按兵不动,得不到支援的骑兵不能击散庞大的英国步兵方阵。尽管早在下午1时普军团之前卫部队已到达战场,格奈瑟瑙仍然担心英军可能被击溃,因此老谋深算地推迟普军团的进一步进军。但到下午约4时左右,布吕歇尔之军队进入交战,乔治洛博军慌忙转而阻击普军,被击溃。拿破仑遂发起最后一次进攻,企图攻克惠灵顿的防线。在没有骑兵保护下,近卫军进攻惠灵顿之中央,取得一些进展后,被英军击退。此时布吕歇尔将全部兵力(共53000人)投入战斗,重复进攻法军之右翼。当近卫军后退时,惠灵顿发起反攻。法军崩溃而大乱,在普军的火力打击下,混乱达一夜之久。双方均损失惨重,惠灵顿损失15000人,布吕歇尔达(?)000人。而法军损失则高达32000人,其中有7000人被俘。

   1815年6月18日,瓦夫尔之战 格鲁希率部赶上布吕歇尔之殿后部队(约2万人),他成功地打败了布吕歇尔之阻击部队,但在其西部约13公里的帝国军队却掉下了灾难性的深渊。但格鲁希从比利时的撤退仍是十分出色的。他的33000军队保持完整。拿破仑起初并不承认其失败的事实,而企图用该部做为核心再组军队,以重新开战。

   1815年6月19-21日,返回巴黎 拿破仑企图再组织军队,他或可任皇帝或可任将军,但议会却强硬反对,并宣告其或自行退位或者被废黜。与此同时,达武率领格鲁希部队及新召集的部队成功地迟滞了联军的进军,期待能为皇帝赢得时间。

   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退位 第二天议会选举了摄政委员会以辅助拿破仑之子及意大利年轻的国王。7月8日,路易十八返回巴黎,随后摄政议会解散。达武在勇猛地阻击联军的进军卫队后,接到拿破仑退位的消息,遂十分痛苦地解职。当联军接近巴黎时,拿破仑于7月2日逃亡罗什福尔,不久他投降英国。7月15日,他登上英国军舰“别列洛风”号被放逐至圣赫勒拿岛,他于1821年的5月5日死于该岛。

滑铁卢之战(1815年6月18日正午稍后之态势)

   1815年11月20日,《第二次巴黎和约》 法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其边界恢复到1790年时的范围,法国还被迫支付战争赔款。

   1815年11月20日,“神圣同盟”建立 胜利国英、奥、普和俄国同意保证《第二次巴黎和约》的执行。实际上,他们已在欧洲巩固了封建统治。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