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概况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事概况

军事概况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十七章·拿破仑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一时期,军事历史跨越了其最伟大的三个分水岭中的第二个。由于拿破仑·波拿巴的引导和促进,黑火药时代的各种兵器最终跟相应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了。自从战场上出现黑火药兵器以来,第一次实现了武器、战术和军事理论三者实质上的统一 。

        带刺刀的燧发机滑膛枪和滑膛炮都在技术上得到了完善,达到了它们最大的潜在威力。经过几个世纪的尝试,不断改进了战术手段,从而使这些兵器能够配合使用,并能跟骑兵作战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熟练的军事指挥官只需花费最小的代价就能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效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在蒙古和英国的战术体系中,军事指挥官曾对他们的作战工具和手段实施各有区别的控制,最后做到这一点是在13世纪。

   正当这两种战术体制在士兵和兵器的使用上达到尽善尽美程度时,由于黑火药兵器的问世,它们过早地被淘汰了。而19世纪初的主要战术体系(即法国和英国的陆军战术体系和英国的海军战术体系)则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短命早夭了(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20世纪中叶又重复发生了,那时,工业革命时期的武器与战术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而正在此刻,随着核时代的降临,军事历史上的第三个大的分水岭也形成了)。

   由于早期的军事发展,这半个世纪里出现的武器、战术和军事理论互相统一的局面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这一局面的形成毕竟得到了拿破仑·波拿巴这样的军事天才的促进,因此,它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没有人像拿破仑那样给时代打上了如此深刻的个性烙印。在他的一生中以及他死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甚至他的军事思想,都被许多人以其自身标准及有关的作战思想为尺度来加以衡量。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对霍雷肖·纳尔逊在海军思想及海军战术中的影响做出类似的概括。纳尔逊对其时代与战争的影响没有拿破仑的影响大是毫无疑问的。但他在海军指挥艺术实践者中具有不可置疑的最高地位。到现在为止,仅有一位纳尔逊;而可与拿破仑相提并论的却有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成吉思汗。

   本世纪还有其他优秀的将军,其中最杰出的有英国的惠灵顿公爵和约翰·摩尔爵士、普鲁士的布吕歇尔、奥地利的查理大公、法国的达武元帅。在拿破仑的元帅中,除达武之外至少还有两位将军胜任其职,他们是苏尔特和马塞纳。在美国人中也有三位,他们是杰克逊、温斯弗里德·斯科特和扎卡里·泰勒。

   下面我们将说明,由于种种原因,工业革命在这一时期对战场和军事领导几乎没有产生过什么直接影响,只是此后的几十年中,才产生了影响。但工业革命却已对制造业和农业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连同法国革命出现的民主化进程使各个国家得以能征集、装备和供应大型军队,而在此前,这是不可能。在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及拿破仑的杰出贡献,促使了军事理论及军队职业化的长足发展(参见①第十七章→军事概况→军事理论与军事战略;②第十七章→军事概况→军事职业化)。

   武器

   在这一时期,炮兵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1810年,由普鲁士人腓特烈·克虏伯创办的锻工小车间在未来将发展壮大为巨大的钢铁与军械企业王国。美国的罗伯特·P.帕罗特、约翰·A.达尔各伦和托马斯·丁·罗德曼,英国的威廉·A.斯特朗和约瑟夫·惠特沃思和法国的亨利·约瑟夫·佩克桑,以及撒丁的乔瓦尼·卡瓦利,也在其兵工厂和铸造工厂努力革新和改良加农炮的制造方法,从而开始了现代炮术的革命。

   在小武器中,雷管将取代燧石发火装置,并使1835年发明左轮手枪成为可能。1849年发明的小口径枪弹,扩展了弹基底,从而改进了前装来复枪的精度,增加了射程,使来复枪不久便迅速取代了滑膛枪,成为主要的步兵武器。

   但实际上,在本世纪的前半叶,只有少量的发明创造真正掌握在海上或陆上作战人员手中,真正服役的武器及弹药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也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外,这就是火箭,其前身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称为烟花的奇妙东西,由于英国炮兵专家威廉·康格里夫的努力,使之成为一种致命的武器。作为一种中程武器,火箭填补了制式的燧发枪与12磅野战炮射程之间的空白,从而在美国及欧洲得以应用并几乎立即显示了其优越性。同传统的火炮相比,火箭经济实惠颇具吸引力,但它的精度很差,最大射程也限制在1500米左右。基于这种原因,火箭不久便在战场上消失了。

   战术

   拿破仑的战术思想

   到18世末,欧洲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主要采用刻板的线式战术,而城市攻防战也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尽管革命性新武器的发明和线式战术的改进等工作已准备就绪,但却没有什么大进展。主要由步兵装备的小武器有了改进,由于发射装置的改善,增加了其射速。来复枪虽已发明,但只供特殊的个别军队使用,而带刺刀的燧发枪依然是步兵的主要制式装备。骑兵仍主要装备马刀,小部分配有马枪。炮兵虽已尽其能,但由于射速、精度或弹道等原因依然不能满足紧密支援进攻部队的需要。拿破仑与其说改变了这些战术方法勿宁说使其更加富于活力和生机。与此同时,他将战术纳入其深厚而又具革命性的战略思想中。

   在实际战斗中拿破仑总是通过巧妙的部队调遣以夺取战略上的优势,设法寻找机会打一场大仗,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战术上他常常把敌人的侧翼作为主要的打击目标,同时又向敌人的正面发起进攻;有时他用主力插向敌人正面阵线的中央,实施正面突破,与此同时又向某个侧翼实施机动包围。负责进攻重要目标的师常常得到炮兵预备队密集炮火的支援。侧翼向敌人暴露着的师则受到军的骑兵部队甚至野战部队的骑兵后备队的掩护。只有当歼灭了敌人的主力部队之后,他才去占领敌国的主要战略和政治中心。

   步兵战术

   轻步兵

   正如我们所见,18世纪欧洲在战争中已重新使用轻步兵。早些时候,轻步兵曾经以各种形式在军队里出现过,但一般来说他们只属于非正规部队:如作为弓箭兵、投掷兵、标枪兵和许多其他类似的士兵。他们通常负责把战斗打响,而在主要作战行动中则退居一边。在刚刚开始使用黑火药兵器的时候,军队中也曾使用过类似的战斗小组。但这些小组一般缺乏训练,而且也未形成正规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

   18世纪初,由于采用了刻板的线式战术,因此正规步兵的作用也变得拘泥而缺乏灵活性。在步兵营占领战斗阵地这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很容易遭到敌人的袭击,因此必须对他们实施掩护。另外,后勤补给仓库和运输部队也会受到敌人的进攻而应加以保卫。但由于军队数量的日益扩大,不得不征召一些社会上的闲杂人员,并使其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这些人组成的军队不能被委以分遣等作战任务。为了实施这些掩护和保卫任务,18世纪以后在欧洲军队中再次使用了轻装部队。他们主要是步兵,还有一些轻骑兵。除上述任务外,他们也负责进攻敌人的交通线,捕捉俘虏。后来,他们的主要任务又改为在主要战线的前方或侧翼对敌人进行骚扰并掩护自己的作战部队。

   大规模的轻装部队最早出现于奥匈帝国的分裂战争时期(1740-1748年)。1740年奥地利遭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及其法国和巴伐利亚盟国的优势军队的进攻,女皇玛丽亚·特利萨把所有军队集中起来置于她的指挥之下,并立即号召边境居民(即曾作为奥地利边防军的一部分,抵抗土耳其入侵的克罗地亚和潘杜尔土著人)帮助对付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威胁,保卫她的帝国。由于这支军队威力强大,因此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建立并使用同样的军队。腓特烈匆忙增加他的轻骑兵,集结了几个非正规的“自由”营来对付克罗特土著军队。法国也建立了几个轻装兵团和许多步兵和骑兵的联合部队(称为“军团”)。

   18世纪50年代,英国在美国服务的一些正规营在特定情况下组建了一些轻装连。在此以前,英国军队一直没有轻装部队。这些部队同那些非正规的边民团、自由连队以及自由军等显著不同,他们均受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也十分严格。他们可用于前线作战,也可用于分遣作战。例如,他们可以作为进军的保卫分队、强攻分队,偶尔也用以突袭分队。同其他正规军队相比,他们虽然职能不同,但装备和纪律均相同,他们一般较少充当前线的步兵。这种形式的军队之所以产生,是他们接受了在美洲战争的痛苦教训以及借鉴大陆之欧洲人的作战经验的结果。1770年后,在每个前线营中,常备编配一个轻步连和一个手榴弹连,这两种连队迅速成为中坚力量,并在美国独立中作为“侧翼连队”而经常用于执行特殊的作战任务。

   事实上轻步兵并没有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兵种。在普鲁士,腓特烈继续依赖作战横队密集的齐射火力,并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力量,采取措施以提高兵器的发射速度率。他建立了许多轻步兵部队(在普鲁士称为燧发枪部队),不过他们是按照正规步兵进行训练和配备武器的。奥地利人重又回到解决问题的老办法上来了,对边民团进行了线式战术的训练。在英国,轻步兵也同样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在世纪之交,他们企图坚决恢复横队系统。

   18世纪初,轻步兵重新被用于欧洲战争,唯独法国未受影响。在法国,甚至在大革命爆发以前,就已达到了下述一致,那就是要形成对敌震动效应,就必须采用大纵深、窄正面的作战队形。但对这种队形如何具体实现也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支援火力应该提前多久,在何种程度上来支援纵阵进攻;进攻的火力是采用横队、横队与散兵袭击相结合还是密集的散兵袭击等问题。由于作战环境的限制,法军指挥官最终倾向于将密集的横队与松散的散兵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大革命及拿破仑时代新的步兵战术。作战中,散兵所形成的大纵深强攻队形(参见下文)能够在不过分暴露于敌人横队火力的情况下,向前运动并最终攻克敌之防线。

   在反击第一次联盟战争(1792-1795年)中,法国步兵广泛采用了散兵部队作战的方式。到了1793年,所有的营级部队都作为轻步兵进行作战。一旦交战开始,立即分成许多小股散兵部队。这种作战方式有时也叫做“群落战术”。1795年又出现了重新使用指挥得当的进攻纵阵以取代“群落战术”的趋势。纵阵在发起进攻前由散兵先进行侦察活动并用分散火力袭击敌人。

   法国散兵作战体制的特点在于这种散兵不是专门的轻装部队,而是正规部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采用这种作战体制的好处是步兵会变得更加机动灵活,从而预示着专门的轻装部队很快会被一种全能步兵代替。不过专门的轻装部队仍在法国军队中存在了50年之久,这不仅因为轻骑兵打破了横队的传统作战队形,而且它在夺取作战的胜利中也确实有不俗的表现。

   法国和英国的新式轻步兵战术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政治影响的。轻步兵常常分散单兵作战的,不像在队形密集的纵阵或横队中要受长官的直接指挥和监督。不管是法国革命军还是英国的作战体制都废除了18世纪军队中粗暴蛮横的纪律制度。他们鼓励部队将正当而有力的纪律制裁跟严格的训练结合起来,并大力提倡发扬部队的荣誉、革命的热忱和民族主义的精神。

   快到18世纪末的时候,来复枪逐渐被应用于军事,从而大大改变了轻步兵的特性和作用。但由于在作战中,轻步兵要散开队形单独作战,因此精确射击对轻步兵而言十分重要。但是,来复枪的造价较高,加之发射速度比较慢,因此,直到19世纪过了很长时间之后,在欧洲正规连级部队中还只是有选择地配备到少数部队和个人。

   法国步兵“纵阵”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采用“纵阵”作为标准战斗队形。这种队形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塞克西元帅 [ cdhyy注:萨克斯? ] 的影响,他在前一个世纪的中叶就已开始了在这方面的尝试。另一方面,为了最有效地使用训练很差的“全面征召”的老百姓,不得不采用这种队形。在同腓特烈大帝横队作战中,这些未经训练的纪律很差的军队,由于采用“纵阵”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

   不过,由卡尔诺建立并由拿破仑加以完善的这种纵阵,绝不是过去方阵或瑞士长矛纵阵的一个翻版。法国纵阵中,最为复杂的是队形组合,在散兵强有力的全面保护下,营的纵深组合确实使法国纵阵具有多种用途,它可以使指挥官采用灵活多样的火力突击战术。步兵营在形成进攻纵阵时,其纵深一般不超过9列,而其纵深排列可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作用,必要时各分队仍然可以用线式编队进行作战。但到了战争后期,法国军队经长期消耗已失去了其优良的素质,他们再也没有形成灵活多样的纵队。拿破仑只偶尔使用大量营纵队作为最后一搏的冲击手段。

   由于法国的纵阵使用起来十分灵活,而且变化多端,因此具有极大的价值。跟形式刻板的横队相比,纵阵的指挥官可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指挥方法在战场上调动数量相当可观的兵力。特别是在多山的地形上,纵阵的作战效果比横队更好。它可以很容易地变换成种类不同的队形,特别是把行军纵阵变成进攻纵阵所花费的时间要比线式编队的变换少得多。要派遣散兵袭扰敌人时,不需对纵阵队形作很大的调整,而且可以迅速组成纵深为2-3列的横队和方队,对敌实施火力袭击,此外也不必像过去那样需要保持横队中各部分侧翼之间的紧密连接。战斗进行时,战术格局是开放型的,因此变得更有生气了。

   进攻时的纵阵有二项主要功能:一、它能使排成密集队形的士兵迅速扑向敌人。这种作战行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依靠炮兵首先向敌人发起炮击,并由散兵预先对敌人进行袭扰,从而为纵阵进攻作好充分的准备。敌人的伤亡主要是炮兵和散兵的火力造成的,并非纵阵本身的功劳。这是因为纵阵在向前运动时,它自身的火力比较小,靠刺刀打败强敌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二、进攻纵阵更为经常的是作为后续支援部队来使用。通常纵阵先派遣散兵部队把战斗打响,然后作为散兵的替换基地和直接的战术后备队。如果散兵袭击遇到敌人的顽固抵抗,那么纵阵便展开成横队用齐射的方式继续进行战斗。一旦敌阵开始动摇,横队就向前推进,或者再次减少排头的宽度,变换成纵队前进。

   英国横队

   英国的轻步兵在对付法国的这种作战体制时效果最好。尽管它们的战术特点不同,但英国的轻步兵也逐渐开始变成全能作战部队。在英国作战体制中,他们尽量将机动灵活的散兵部队跟坚强而稳固的横排主力部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他们容易掌握和瞄准的滑膛枪火力。在约翰·摩尔爵士和阿瑟·韦尔斯利爵士(后来惠灵顿公爵)的领导下,英军常常趋向于采取防守战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他们通常将部队编成纵深只有两列的横队,隐蔽在山脊的后面,利用这种地形条件作为部队的掩护。当发起进攻的法国纵阵靠近时,英军横队便从隐蔽的山脊后面发射出具有毁灭性力量的火力。英国的轻步兵特别是装有来复枪的轻步兵,由于使用次口径枪弹,使之射速加快,火力加强。当其使用普通枪弹时,他们还可以独立瞄准射击。所有这些使用既能独立作战又可以密集的队形作战,实际上代表了未来全能步兵的特征。

   轻步兵所使用的滑膛枪是一种特殊型号的滑膛枪,它比著名的“明火枪”等基本步兵兵器更轻、更短、更便于瞄准,命中率更高。正规营用的是明火枪。英国人认为(也许是错误地认为)它比欧洲大陆国家所用的枪威力更大更可靠。但它的刺刀很长且成三角形,当其被固定后,要想精确射击就十分困难了。士官不携带滑膛枪,每人配发一把刀和一个长矛或者一个戟。这只是用于发命令信号和作为集合的标志。

   尽管法军作战体制早已在实战中取得了成功,但英国军队仍然保留着纵深两列横队的形式,因为横队比纵队更能发挥士兵兵器的火力。无疑这是惠灵顿取得胜利的一部分原因。但另一方面他的胜利也是他采取了自己的战术的结果。

   惠灵顿决定采用三种办法来战胜法军的战术:一是在战斗打响前不暴露自己的横队位置;二是要防止法国军队用部队袭扰自己的横队;三是保护好自己部队的侧翼。第一种方法往往是在可能时将自己步兵部署在山后反斜面,第二种方法是建立轻装部队,而第三种办法则是运用天然障碍和巧妙地使用骑兵。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英国军队缺少马匹,所以惠灵顿极其重视对付法国军队的骑兵。英国步兵坚固的横队和精确的射击一般都能击退法国骑兵的冲锋。有一次英国步兵横队硬是顶着法国骑兵向前推进,结果把他们赶出战场。当英军组成步兵方队时就更难被敌人攻破了。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英国的1个轻装师编成了5个方队,在法军4个骑兵旅的进攻下撤退了3公里,仅有35人伤亡。

   骑兵战术

   以长矛和马匹为主要武器的骑兵依然是突击兵种。在这一时期,介于“重”与“轻”之间的骑兵师既可用于骚扰,也可用于突击,使之成为日益显著的力量。所谓“重骑兵”指披盔带甲,骑高头大马的骑兵;而“轻骑兵”则是种敏捷灵活的骑兵,他们骑的马也相对较小。

   拿破仑的骑兵中也有骑兵炮队,他们常常以很大的规模和紧凑的密集队形突然向敌人的骑兵和步兵发起进攻,威力十分强大。他们常常在敌人的步兵被自己密集的炮火或步兵的进攻打散了的情况下猛扑上去。法国骑兵袭击溃退中的步兵效果特别大,但对于尚能集结成方队的饱满的步兵往往威胁性不大。由于指挥员十分出众,加上其迅猛的冲击,法国骑兵通常比欧洲最好的骑兵还要出色。法国骑兵正是利用这种有力的追击,以自己最小的伤亡赢得了胜利。此外,拿破仑还有效地利用骑兵进行侦察和掩护。

   拿破仑战争初期,在精明强干的将领指挥下法国骑兵以锐不可当的冲锋压倒了欧洲其他国家最强大的骑兵。后来,由于岁月流逝,骑兵遭到不断的伤亡,拿破仑感到再也难以保持骑兵部队较高的作战水平了。与此同时,他的敌人则仿效法国骑兵的编队、战术和作战方法,努力加强其组织体制和训练,因而不断改进了他们的骑兵素质。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战役中,惠灵顿的骑兵作用很小。但在滑铁卢战役中,英国骑兵在阻止法国步兵的进攻和向拿破仑的保皇部队发起总攻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炮兵战术与技术

   法国炮兵军官琼·巴普蒂斯特·瓦奎特·格里比尤伏尔创建了一种杰出的野战炮兵体制,法国大革命军队正是继承了原来君主时代的这样一种炮兵体制。格里比尤伏尔通过缩短炮管的长度,减轻炮管和炮架的重量,使法国炮具备了很强的机动性。此外,又给炮车架装上了铁制轴杆和结实的大直径车轮,因此可以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行进。由于造出了更加精密的正球体和直径精确的炮弹,因此保证了炮的射程和精确性,并减少了炮的装药量,结果又进一步减轻了炮管的重量。预制好的弹药筒代替了过去的弹药和弹筒分开的状况,提高了炮弹发射的速率。炮的牵引马分成了双行而不是过去的单行。这样6-8匹马足以牵引一门12磅炮弹的炮,而8磅、4磅炮弹的炮和新式6英寸榴弹炮等只需4-6匹马就够了。

   但拿破仑企图再增加炮兵的机动性的愿望依然十分遥远。像腓特烈大帝一样,拿破仑通过缩短炮管长和使用炮尾装药以减少炸药量,并最终得以减少整炮重量。同较早的普鲁士火炮系统一样,法国系统(像1803年的系统)也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它们射程短,打击力不强。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在战争中收缴的大量奥地利和普鲁士的优良6磅炮,被法军使用。

   拿破仑把炮兵作为最主要的作战工具,并注意充分发挥它的机动性。他最喜欢用的作战技术之一是大规模的炮队作战。由于战争的大量需要,部队质量的降低,因此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后期这种炮战得到了特别的重用。韦格拉姆战役便是运用这种作战技术的典型战例。当时法国集中了数量优势的炮兵,支援战场上的主攻部队,摧毁了敌人一段防线,为步兵前进打开了缺口。

   英国炮兵装备也有了改善。其制式的双轮马车被较轻和更富机动性的单轮马车所替代,这一极其简单的结构变化,使英国的9磅重炮的机动性与法国4磅和6磅炮的机动性一样,拿破仑多年的理想在英国人手中得以实现。英国人的“弹片”壳对英国的所有火炮均有用,但却遭到法国人的痛恨。因为法国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与之相比。对于炮兵,惠灵顿是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加以使用的。那就是在关键性的时机,在慎重选择的地点,以少量单炮组成的形式来加以使用的。他把炮组全部部署在阵地的前沿,用来对步兵实施火力支援,这在攻防战术中所起的作用虽然比较小,但却十分重要。

   军事体制

   师与军建制之起源

   18世纪的法国出现了步兵师。它是一级大规模的常备军战术和行政管理体制。1759年,达克·戴布罗格利在法国军队中又采用了一种师级规模的步兵和炮兵相混合的常备军作战体制。

   1794年法国大革命的作战部长卡尔诺建立了由步兵、骑兵和炮兵三兵种组成的能够独立进行作战的师。到了1796年,在法国军队中这种作战体制已十分普遍。拿破仑·波拿巴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全部威力,并将它作为机动部队应用于运动战。所属士兵必须进行快速行军训练和反复磨炼,他还改革了后勤供应体制,使之能对快速机动的大小部队提供勤务支援。炮兵经过改进后能够在战场上跟上步兵和整个部队的机动速度,这就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

   当法国将野战部队的规模扩大超过20万人的时候,便感到有必要将师合并成军,以简化部队的作战指挥。法国最早于1800年建立了军一级编制。当时摩洛将莱茵大军的11个师组建成4个军,从而使他的指挥控制范围更加集中了。1804年,拿破仑将这种常备兵体制运用于法国军队,并像以前的师那样来使用它。不过师一级部队仍然是他的主要战术单位,通常由步兵和炮兵组成,并委之以特定的作战任务。军一级部队也配属有骑兵,通常师里面也有,负责整个军的侦察任务。此外,拿破仑还单独组建过骑兵军和骑兵师。

   拿破仑的步兵师由2-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组成。每个步兵旅包含1至多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包含2-5个步兵连,每个炮兵旅包括1个或多个炮兵中队,每个炮兵中队配备有4-6门野炮和两门榴弹炮。

   英国的军事体制

   英国直到1807年才采用师的作战编制,而1809年伊比利亚半岛战役时惠灵顿的军队仍然是由独立旅组成的。

   英国军队是一支由志愿军组成的部队,当然要比法国军队小,但是它的技术的训练搞得较好。

   它的步兵在滑膛枪的性能和使用技术方面都胜过欧洲的其他国家,加之又采用了两列横队的编队体制,因此它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在伊比利亚半岛战役中(1809-1814年),惠灵顿的部队起初编为8个旅,每个旅由2-3个营组成,后因英军兵力有所增加,因此编成7个师,1个轻装师和1个独立骑兵师。虽然组成每个师的成分不同,但通常都有6000人的兵力。其中包括2个由英国士兵组成的旅(每个旅由3个步兵营组成),1个葡萄牙士兵组成的旅(每个旅通常包括5个营),第一师的不同在于,它的2个旅由本土防卫营组成,第三旅则由“皇家日耳曼海外军团”营组成,从而组成了一个由被放逐的德国人在英国服现役的师。每个骑兵师由不同数目的旅和团组成。轻装师一般部署在离阵地正面很远的距离,负责掩护整个部队作战。

   惠灵顿作战编队更有意义和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他在部队周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散兵警戒网以对付法军散兵的袭击。按标准,英军每个旅配备有3个轻装来复枪连,而他又为每个旅增设了1个连,此外,通常在每个旅中有1个葡萄牙人组成的轻步营。后来,轻步兵师全部由英国和葡萄牙轻步兵营组成,其中有1-2个来复枪营。

   后勤

   拿破仑是位擅长物资计划和适时供应的天才。他所提出的随部队移动,仓库和发放物资供应点也随动的后勤计划体制,证明十分有效,它所达到的有效程度是此前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他的师级部队常常驻扎在城镇和乡村,那里的老百姓必须为军队提供食品。每个士兵自身携带4天的食物定量,部队后面的补给队也负责运载4天的食物。这8天的食物定量只能在紧急情况下才能动用;在可能情况下,每天的食物均通过向当地老百姓征用或索要的办法获取。军需物资贮存在军队的主要基地和中转仓库,中转仓库是跟着部队向前移动的。

   通过这种深谋远虑的后勤供应体制,法军进军速度之快令人吃惊。其最有名的事例是1805年的约800公里急行军,这次行军从法国北部海岸出发穿越西欧最终到达乌尔姆、维也纳和奥斯特里茨。行军中,法军近20万人,以每天保持约19-24公里的平均速度,一直持续达5个星期之久。这是自成吉思汗时代以来,以持续的最快速度长距离行军的首例。这种后勤补给体制一直是令人十分满意的。但到了1812年俄罗斯战役时,由于俄国的道路很差,农村又很贫困,加入俄罗斯游击队的积极抵抗,使这种后勤体制完全失败了。

   军事理论与军事战略

   拿破仑

   自成吉思汗以来,年轻的拿破仑·波拿巴在意大利和埃及进行的早期战役中,最先表现出了跟成吉思汗一脉相承但又是崭新的军事思想。在他的驾驭下,这种军事思想直接支配了19世纪头十年中所发生的战争。而它的巨大影响则延续得更加久远。尽管拿破仑的敌人力求一丝不苟地仿效他的军事体制,但是,他们从来也没有完全弄懂拿破仑从事巨大军事变革的思想基础。甚至在1814年,当他们将拿破仑打败之时,拿破仑敬畏的敌手,像布吕歇尔或者惠灵顿也不得不说,拿破仑在战场上出现相当于4万人。

   拿破仑从来没有著文系统地总结过他的军事思想。但是从他的一些随笔以及战绩纪录里,人们可以窥视到他的一整套作战准则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军事思想。但这些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它们仅仅是一些十分浅显和不太重要的格言;而大部分准则只是用于处理一些战术和细节问题。它们仅对于拿破仑具体作战的时间和地点而言十分重要。

   但拿破仑的作战方法和军事思想可从其完成的作战纪录中推断出来。因为这些战例已隐含了其作战方法和军事思想。拿破仑的朋友及敌人甚至在他垮台前就已开始了分析研究其作战方法和军事思想。经分析得到的早期相对肤浅的见解毫无疑问地对其垮台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有三位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致力于更系统地和客观地分析拿破仑的理论与方法,后面将谈到他们。

   军事上他总是极力避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制订每个战役和每次战斗的作战方案时他都试图让敌人无法预料他究竟如何行事。正如拿破仑自己所指出的,他的军事理论建立在几条简单的原则之上,不过,他的战略思想和方法却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这可从他指挥的许多战役和战斗中挖掘出来(一位历史学家曾断言,拿破仑所指挥的战斗比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的总和还多得多;不过这决定于“战斗”是如何界定的,但无论如何却表明了拿破仑丰富的作战经历)。

   只要可能,拿破仑总是力争在第一仗打响之前,先在战略上在这场战役取胜。只要一有机会便采取高速机动和巧妙欺骗相结合的手段,让部队绕过敌人侧翼,直插敌人的交通线,迫使敌人在不利条件下应战。在战斗打响之前,他已赢得了战役的胜利的杰出战例是马伦哥战役、乌尔姆战役和耶拿战役。

拿破仑时代的火炮

拿破仑时代的火炮

   敌人的联合军事力量几乎总是超过拿破仑的军队。为了欺骗和迷惑敌人,同时也为了他的部队能够实施迅速的机动和有效的进攻,只要情况允许,拿破仑总是先让他的部队分散在阵地上,需要时再迅速集结起来,这样,他就可以在一些关键性的位置上形成优势的兵力。里沃利、弗里德兰和德累斯顿就是这种典型的战例。他喜欢的另一种打法是把兵力集结进来,部署在敌军的两个部队的中间,以便对敌实施各个击破。他打的头一个和最后一个战役,即蒙特诺特和滑铁卢战役是两个属于这种打法的杰出战例。第二次战役的失败原因是他和他的下级都没有认真贯彻他的卓越战略思想。

   拿破仑之敌人

   当欧洲别国的军事将领刚刚吃了拿破仑败仗的时候,他们就试图模仿拿破仑。他们逐步把师和军的作战体制应用于自己的军队,用纵深较厚的作战编队代替线式战术,在战场上普遍地特别是关键战区采用集中兵力的作战方法,并且也开始组织和运用他们的预备队。尽管拿破仑的敌人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军事机器和效能,然而,他们永远也无法跟拿破仑这样的伟大军事家相匹敌。他们从来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位军事天才的奥秘。最后他们采取兵力上的强大优势和在法国打消耗战的办法战胜了拿破仑。而这两种办法的得逞都应归咎于拿破仑外交上的失策。

   若米尼

   安东尼·亨利·若米尼于1779年出生于瑞士,最初曾在拿破仑手下任下级军官,因作战勇敢若米尼获内伊元帅提拔。后又在贝蒂埃手下供职,但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遂于1813年辞职转而效忠于俄国,但他拒绝直接或间接参加任何反对拿破仑的战争。随后的56年中,他作为一名称职的将军在俄国军队服役,但却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与撰写,其分析与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拿破仑战争。

   若米尼的著述颇丰,他在法军供职期间,撰写了第一本著作《论大规模军事行动》,拿破仑阅后惊奇地评论说:“它将我作战的所有方法教给了敌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作战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今天已得到所有军人的认同和采纳。他最完整与综合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战争艺术概论》,这本著作经常被引用。

   克劳塞维茨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于1780年生于普鲁士的马格德堡。他跟随普鲁士军队参加了所有反拿破仑的战争,从灾难性的耶拿之战到大获全胜的滑铁卢之战。1818-1830年,他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他的大部分著作主要研究战役,但其中最知名的著作是《战争论》,其中收录了他的军事理论及其学术思想。他的这一著作对此后的所有军事思想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同若米尼一样,克劳塞维茨基本原则的源泉来源于他从前的天才敌人拿破仑。

   尽管克劳塞维茨认为他已发现了战争的基本规律,但他坚持认为这些基本规律几乎总是随无数的外部影响因素而修正,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心理的和精神的。他坚决反对照搬照套战争基本规律和原则,他担心抽象的准则应用于战场,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克劳塞维茨是最伟大的战争思想家。在该世纪特别是其死后,他的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一支军队中。可能没有一位军事理论家能像他那样,其著作被如此众多地引用,甚至那些对他持批评意见的人也屡屡借用他的观点。这些意见分歧者主要对其基本理论持有异议,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基本理论在20世纪中被德国军人大大歪曲的结果。

   丹尼斯·哈特·马汉

   作为军事理论家和海军理论家,丹尼斯·哈特·马汉没有其子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名声大。1824年,老马汉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期,随即被任命为副教授。他在西点任两年教官后,又去法国研究了四年,1830年,他被西点军校任命为工程学教授。那时,美国除西点军校外还没有一家工程院校,因此,他找不到任何可供参考的工程学教义。他不得不自己亲手撰写。此后许多年,这些教义成为美国工程学标准教义。

   不过,马汉特别倾心于战争艺术的研究,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将其所有业余时间全部用于分析过去的战例,特别是拿破仑战争。这些研究工作成为其战争艺术演讲的基础。

   战争艺术的演讲是美国军官在军事理论方面接受的唯一正规训练(参见下文),关于这一题目,马汉撰写了几本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西点军校撰写的教义。在美国内战中,这本教义被交战双方的绝大多数高级将领所传阅与研究。这本书被冠以可怕的名称:“进军的掩护,前哨与分遣的保障,战略与大战术的基本原则”,其中“前哨”二字为其学生所加。

   同普鲁士不同,美国没有军事学院,他们从西点军校毕业后便停止了正规教育,马汉及其论著便成为那时美军的“军事学院”。

   军事职业化

   随着系统的科学的军事理论的出现,军事职业化也立即出现了。这种军事理论是进行系统教育的基础,无论学员合格与否,它均是现代军事职业化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接受系统教育的人们成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群体,这些群体就是军事理论的实践者。

   同其他现代职业一样,军事职业化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洲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对人类事务的成功影响。这种军事职业化的进步首先表现在许多国家相继为年轻人建立了军校,从而为其今后的军事生涯打下基础。1802年,英国在桑德赫斯特建立了皇家军事学院;1808年法国也建立了圣西尔军校;1802美国则建立了西点军校。而在普鲁士,甚至在更早期已有几所这样的军校。此后的1810年,他们还建立了一所军事学院,从而为开发普鲁士军人智力提供帮助。同其他任何因素相比,开办军校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它使普鲁士人(后来的德国人)在陆战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

   海战

   英国继续称霸世界海洋。由于纳尔逊采用了适合于环境的指挥方法,特别是放弃了习惯的、传统的“战斗指令”系统,使之取得了传奇般的成功,从而使“正规战”让位于“混战”的倾向彻底完成了。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功,应主要归功于对“信号-旗系统”的改进和完善。这一系统在上一世纪结束前由霍姆·波帕姆提出,并在1800年时得到当局的认可与使用。

   纳尔逊的战术与波帕姆的控制方法的结合,使帆船海战方法得以完善。如果没有新的科学与技术的长足发展,就不会有战术的根本改变与进步。事实上,科学的进步已经来临,特拉法加尔海战前的18年,第一艘蒸汽船在法国已下水。

特拉法加尔之战时代的大战舰和快速舰

   但是,海军在接受新的技术方面十分勉强。当那些海洋大国放弃依靠风动力而采用蒸汽动力时,他们发现,他们只能在蒸汽船所局限的海域内游弋,否则动力就不够用了。为了建立海军基地,他们加剧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用铁制船身代替木制船身也受到了怀疑。在海洋时代,人们依然靠富于策略的转动弦侧来避免脆弱的明轮遭到炮火的打击。约翰·埃里克松的螺旋桨直至该世纪中叶才得以广泛应用。如果早采用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但只有少数极个别有聪慧头脑的人及战争狂热分子采用了。人们的担忧依然存在,特别是英国,认为蒸汽动力将会取消良好的操纵技术而夺取胜利的功劳。

   英国海军部于1828年发表的文告,可以最好地说明当时海军大多数人的想法:“他们觉得由于使用蒸汽船,使他们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他们有责任指出,采用蒸汽船将会对帝国在海上的霸权造成致命的打击。”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