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城守类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第七章·城守类

第七章·城守类

         作者:许保林·著

  出自————《中国兵书通览》《中编·分论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七章城守类

  第一节概述

  所谓城守,就是城邑防御。现存最早的城守方面的文献是《墨子》之《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墨子》在《七略·兵书略》中入《兵技巧》,班固编《汉书·艺文志》时,以为与墨家《墨子》相重复而省掉。

  古代攻守城池的战例屡有记载,但秦汉至隋唐却未见有城守方面的专书流传。宋代开始出现一些城守兵书,如《防城器具》(《通志艺文略》)、《防城动用》(《宋史艺文志》)等。

  现存最早的一部城守专书是南宋陈规著的《守城录》。此书对后世城守兵书影响很大,而且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城邑防御的兵书。明清时期,城守兵书日渐增多,如明吕坤《守城救命书》、宋祖舜《守城要览》、安国贤《守城事宜》、祁彪佳《守城全书》、钱栴《城守筹略》、清朱璐《防守集成》、游闳《防御纂要》、丁廷珍《城守辑要》等。

  古代城守之书,充其量不过是讲城邑防御,有的则专讲村寨防御,规模小,防御方法简单,非今日城市防御可比。明清时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攻城夺寨,地主阶级朝不保夕。

  所以这个时期的城守兵书,有防御外敌的一面,但更多地是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这类兵书对古代城邑及其陀御设施的建筑记载颇详,而且总结了一些城邑防御的一般规律,仍有一定的史料和军事学术价值。

  第二节守城录

  《守城录》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二是《守城机要》,以上两部分为陈规亲著,三是《建炎德安守御录》,为汤璹据陈规”守城遗事”而写成。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他重视军事,早年攻读过兵家著作,本为文臣,却兼有文韬武略。任安陆县令时,遇德安府被围,毅然担当守御重任,乱兵九犯德安,陈规率军”九攻九拒,应敌无穷,十万百万,靡不退却。”(《德安守御录》下卷)中原州郡全部陷落,只有德安一城独存。因功陈规被正式任命为德安知府及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史。后改任顺昌知府,与刘锜共同守顺昌,打败金兀术数十万军队的围攻,升枢密院直学士。绍兴十一年(1140年)宋金议和后,移任庐州知府兼淮西安抚使,次年病死。汤璹,字君宝,浏阳(今湖南浏阳)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历任德安府教授、太学录、大理寺少卿等职。

  《守城录》三部分共四卷,写成于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卷,写于陈规守顺昌之时。

  卷末署”绍兴十年五月日陈规序,”说明此文作于绍兴十年(1140年)。《靖康朝野佥言》本是夏少曾记述靖康年间金人攻汴始末的著作。陈规读后,为京城黎民惨遭屠戮,”痛心疾首,不觉涕零”。为总结汴京失陷教训,避免历史重演,他边读边写,阐述了御敌之策,遂成《〈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文,并被宋徐梦莘收录进《三朝北盟汇编》。第二部分《守城机要》一卷,系陈规记述他守御德安时的战略、战术,以及方法、原则。所以《宋史》和《遂初堂书目》又称其《德安守城录》。乾道八年(1172年)宋廷曾下诏刻印、颁行天下,令诸守城将领效法。第三部分《建炎德安守御录》上、下卷,则是汤璹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后,任德安教授时,追记的陈规德安守城事迹。并于绍熙四年(1193年)将此书表奏朝廷。,由此可知,本书三部分内容,原各自成帙,至少到宋宁宗以后才汇编为一书。

  《〈靖康朝野佥言〉后序》是一篇军事防御论文,主要针对汴京失陷的教训,阐述城防之策。《守城机要》详细论述了”城郭楼橹制度及攻城备御之方”,记述了守城军民的组织编制、力量运用和守御实施等内容。《建炎德安守御录》则详细记述了陈规守城的事迹,可以说是《守城机要》的姊妹篇,两部分对照阅读,更便于了解陈规的防御思想。

  《守城录》是宋代城邑防御的重要兵书。三部分内容都反映了陈规的军事思想。在城防制度方面,力主改革。他认为旧的城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大炮广泛使用的攻防战,应该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具体提出拆除城门外的瓮成,改筑一道横墙;收缩易攻不易守的四个城角,增强防御能力;改一城一壕为三城两壕,即在外壕里侧修一道高厚的城墙,并在大城里侧再挖一壕,壕里侧再筑一城,形成多层防御体系。在战略战术方面,提出”守中有攻”的思想。他反对闭门死守的战法,主张多开城门,扫平城外障碍,以便于随时出城奇袭敌军。他与刘锜守顺昌时就是运用的这一战法,通过夜袭敌营,诱敌入城半路邀击,昼夜疲敌,刘锜不满两万人,出战仅五千人,而数十万金兵则十损七八,败退而去。他还提出要根据敌人的攻城特点,制定守御之策,强调”唯在乎守城之人于敌未至之前,精加思索应变之术,预为之备耳。”在人与武器的关系方面,既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重视新兵器的利用。他强调,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人能够改变它;武器是靠人掌握的,大炮是攻城利器,也是守城利器,关键是人能不能巧妙运用它。指出:”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唯在用兵之人何如耳。”他为了充分发挥大炮在守城中的作用,以炮制炮,提出了用炮新法,即改明置炮于城头为暗设于城脚,隐蔽炮击,并在城头增设炮兵观察哨,指挥炮击敌人。另外,他还亲自研制新式武器,制成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支,在守城中发挥了作用。这种火枪是我国最早的管型火器,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守城录》作为古代的一部关于防御的兵书,所述城邑防守之法,早已过时。但其中体现的一些防御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守城录》对后世影响较大,其内容被明清许多兵书所引用。清朝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摄篆德安固守城,因而失事论东京。陈规屡御应之暇,汤璹深知纪以精。小县旁州或可赖,通都大邑转难行。四夷守在垂明训,逮迫临冲祸早成。”(《守城录》卷首)该书被四库全书、守山阁、墨海金壶、瓶华书屋、长恩书室、半亩园、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所收录。《明辨斋丛书》选收了《守城机要》与《建炎德安守御录》。

  第三节救命书

  明吕坤撰。此书是一部研究城邑防御作战的专著,撰刻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吕坤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回顾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对当时疏于城防守备的现状非常忧虑,在序言中说:”设人人有先忧,处处有武备,何至如唐时二十四郡无坚城,一百八县断烟火哉!故圣人备万一,智者备百一,今一一可忧,一一无备矣!嗟我衰暮之年,独切先时之虑,既丛众怨,新此城堤矣。倘不讲守备法,委成败之运,任死生之数,虽有城堤与无城堤同。王公设险,要建重门之谓何?岂为太平状观美哉!”所以,特为规划他的家乡宁陵城守事宜写成此书。吕坤对城邑防御非常重视,并拿性命作比喻,”人生之急有急于性命者乎?人生之重有重于性命者乎?”以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并说,对于他的守城之法,”信之则为活人,忽之则为死鬼”,即守城就是救命,所以此书题名为《救命书》。

  《救命书》条列”城守事宜”、”遇变事宜”和”预防事宜”共三十余项,内容涉及防守战法、城市内外居民的出入管理、粮食的储备、水源的保护、城守之官的选拔、紧急情况的处置、团练乡勇的组织训练、守城必用工匠和器物等诸多方面。本书虽然是专门论述宁陵县城防御作战的原则、方法和具体要求,但有些条款却揭示了城邑防御战的一些规律,总结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

  对于敌人攻城前的准备,他认为敌欲攻城,常常是先派间谍,潜入城内,刺探情报,作为内应;敌人如果没有内应,就是开着城门,也不敢轻易进入。”贼欲攻城,每每先托心腹之人,与佣工作仆探听消息,默观道路,预备开门、发火、放监,师伍之陷归德可鉴矣。贼无内应,虽开门不敢径入。此守城第一要紧者,慎之!慎之!”所以,他强调,城门将闭之时,守门官要将城中流来闲人仔细搜索,逐出城外。

  对于敌人攻城常常选用的战机,他总结归纳为:”乘我之倦,如日夜劳苦,神疲力竭之类;乘我之怠,如日久心安,官不戒训,民不恐惧之类;乘我之忽,如风雨雪夜,贼远贼稀,思想不到之类;乘我之无备,如兵刃不利,矢石不足,火炮缺乏之类;乘我之疏,如城有单簿,地有平陂,外有攻冲之资,内有不备不具之类;乘我之缓,如往日迟心怠意,一时招架不及,手忙脚乱之类。”并认为这关系到城邑安危,不可不慎重对待。

  对于敌人攻城常常采用的计谋方法,他总结十条,即”贼在城外屯聚,以逸待我之劳,以饱待我之饥,以宁挫我之锐,以优游懈我之心,声言解围以安我之意,声言增兵以寒我之胆,乍动乍静以疲我之精神,缓进零冲以耗我之气力,忽散忽聚以老我之智谋,筑垒增栅以示彼之持久。”针对敌人的诡计,并提出了对付的原则和方法,”我意已定,一切勿动”。就是说,我方守城的决策已定,不要被敌人的诡计所扰乱和动摇,但他又不主张消极等待,而是要求以攻为守,训练敢死队,重加犒赏,乔装敌军,偷袭敌营,使敌军自相残杀。或用托炮、鸟铳、佛郎机扰之,或用油薪纵火焚之,如此扰乱敌军几次,便会退去。对于敌军攻城的战术,他认为无非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八个字。并指出:”贼欲攻西,先在东面热混,撤得人护东门,西面必松,他却一枝兵乘机一拥,自西登城,谓之声东击西,声南击北,声昼击夜,声晴击雨。”为了防止中敌人调虎离山之计,他强调守城部队要镇静沉着,坚守各自的岗位,严禁擅离职守,并规定了四面紧急时的不同信号,以便由游兵(机动部队)前去策应,”齐力防护”。

        对于守城一方,他认为:”兵贵如山,千摇不动,百震不惊,庶乎贼智自穷,我守可固。”他引证曹成攻贺州,日久不下,忽有一人登城大呼,贼登城了!守城之人都滚下城来,敌遂登城的战例,来说明”一人讹言,万人惊走”的道理。并在书中严厉规定:”但有一人谣言惑乱人心者,守城之人寸步休移,抵死莫动,只将谣言之人与先动之人当即斩首。”

  《救命书》专为县城防守而作,条划具体,”所言皆切实近事理”(《重刊吕新吾先生救命书序》),受到后世封建官吏重视,几经刊刻,并赞扬它”最得守陴键要”(《重刻救命书弁言》),”专为临危济变而设”,”其法守金乡以获全”(《重刊吕新吾先生救命书序》)。其中也有些值得借鉴的军事思想。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吕坤作为一个封建官吏,他讲的防御对象,虽包括入侵的外敌,然而主要是指起来反抗封建统治的民众;他在紧急时刻对妇女的态度,不是保护,或组织妇女抵抗、突围,而是主张”妇女不死无以免辱,早寻求死之计”,是应该予以坚决批判的。

  《救命书》现存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乔胤刻本、清道光壬辰(1932年)来鹿堂刻本、清道光甲午(1834年)孙氏刻本,清道光戊申(1848年)瓶花书屋刻本等。孙氏刻本后附《续集战守要略》,辑录历代战守故事17则;瓶花书屋刻本分上下两卷,上卷系《救命书》原文,下卷为《郭宗昌二戎记》和《王朝麟城守补攻战法附》。

  第四节金汤借箸废十二筹

  《金汤借著十二筹》又称《金汤十二筹》。所谓”金汤”,就是金城汤池,形容城邑防御固若金汤;所谓”借箸”是取借箸代谋之意,因本书系辑自他书,援古证今;所谓”筹”就是筹画。本书是明代关于筹画城邑防御的兵书。

  《金汤借箸十二筹》原题李盘、周鉴、韩霖撰,后有的只题李盘撰,又有的题周鉴等著,李盘增订。实际上他们三人对本书都有不同的贡献。本书的原始编者应是韩霖。韩霖字雨公,山西降州人,明天启三年(1622年)举人,曾从徐光启学习兵法,他编辑了包括有徐光启的兵书《兵法条格》在内的《守圉全书》(后被删节,易名为《慎守要录》)。李盘将《守圉全书》进行了删繁就简,增益补缺,加上自己的引言,编成了《金汤借箸十二筹》。在删削中也删去了有价值的内容,如删去了徐光启的《兵法条格》。所以,李盘是本书的编订者。

  李盘,字小有,明淮南扬州人,”学本六经”,”夙负伟略”(李清序),善词赋,有谋略。一次路经广武,协助御虏守城,”昼巡城堞,夜宿雉楼,四十日不解带。其派垛夫,措军饷,决漳河,淬火器,练兵勇,设侦探,缉奸细,安难民,擒土寇,种种方略,出之裕如,以佐守土者之筹画。”(吴道昌序)据称这些筹画即出自《金汤借箸十二筹》。后来周鉴又对本书重新加以参订,故周鉴是本书的参订者。周鉴,字台公,生平未详。

  《金汤借箸十二筹》十二卷,十二筹,约十三万字,附图一百七十余幅。每筹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分类辑录古代战例、用兵故事及武器装备的制造方法等内容;每筹之前都有李盘的引言,指明本筹大意;有的子目前也有李盘的引言,如”筹制胜”下的”固结民心”、”静”、”暇”、”佚”等子目前即有引言。有的子目后还有按语,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十二筹”的篇目如下:

  筹修备第一:时平宜备、几动宜备、冲要宜备、间道宜备、勿因敌远而忽之宜备、城宜备、池宜备、敌台宜备、城垛宜备、城门宜备、内壕宜备、牛马墙宜备、巷战宜备、暗门宜备、保甲宜备、粟宜备、水宜备、薪宜备、刍宜备、盐宜备、兵勇宜备、器械宜备、火药宜备、守城必用之人宜备、守城必用之物宜备。

  筹训练第二:训兵(六章)、练兵、额兵、土兵、乡兵、民壮、骑射、才能、精勇、技艺。

  筹积贮第三:积粮、常平仓、义仓、社仓、劝农、储谷、兴屯、救荒、赈济、平籴、劝富。

  筹制器第四:火器、炮、弓、箭、弩、弩箭、牌、刀、枪、筅、钯、棒、盔、铠甲。

  筹清野第五:清五谷、清水泉、清刍草、清竹木、清屋宇、清硝磺铅铁、清油蜡、清什物、清地面。

  筹方略第六:安乡民、诘奸细、一事权、分信地、和众志、择贤能、编丁壮、派守具、早分垛、预演习、专号令、戢青衿、严禁约、戒妄动、捕贼盗、备犒赏、恤下情、摆塘报、重侦探、量军马、选锋弹压、游兵策应、奇兵更番、屯兵外拒、设墩台、置望楼、置远镜、置吊车、置绳梯。

  筹申令第七:中军号令、四方号令、旗帜灯火号令、守垛号令、对敌号令、游兵号令。

  筹设防第八:防门、防垛、防墙、防奸细、防穷民、防内应一(系敌间为内应者),防内应二(系内贼为内应者)、防诈门、防诈降、防诡冒、防暴来、防潜袭、防离叛、防风雨晦明、防佳时令节、防敌退而实进、防敌去而复来、防敌声东击西、防敌求和挟诈、防火变、防火药、防草场、防牢狱、防库、防隙地。

  筹拒御第九:拒土山一(明制其上)、拒土山二(阴制其下)、拒磴道、拒填濠、拒云梯、拒冲车、拒地道、拒撞木、拒钩竿、拒蚁附攻城、拒攀城、拒矢石、拒炮、拒火、拒烟、拒水、拒马。

  筹阨险第十:据险、设险、失险。

  筹水战第十一:舟战、舟制、水战之师、水战之器、水战附考、兵夫列船式。

  筹制胜第十二:固结民心、激扬士气、诛除反仄、安定危疑、逆折盛势、邀截归路、诱攻城、诱入城、诱战、佚能劳之、饱能饥之、静、暇、佚、治、严、犄角、结援、解围、认贼首、取贼箭、焚贼具。

  《金汤借箸十二筹》除了从辑录的内容和全书的体系上反映出编辑者的军事主张以外,李盘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小引”之中。”小引”文字不多,且多引用古代兵家言论,但也时有颇具价值的思想火花迸出,如”制胜以民心为首”(卷十二”固结民心”小引),”天堑无足恃”,”扼险者胜,恃险者亡。”(卷十一小引)”遏之于远胜守之于近,守之城外胜守之城内。”(卷十小引)”人器相习。”(卷四小引)”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安不敢忘战。”(卷二小引)”富国必生于粟。”(卷三小引)等。

  本书所辑内容比较具体实用。其中”训兵六章”不仅被《洴澼百金方》等兵书收录,而且在清道光年间被作为整顿营政的教材,颁发各省绿营。(见清刊本《训兵六章》)李盘曾以此书为指导守御广武而获胜。他在序言中还说:”太守程韦庵大略雄才,决机明敏。永年令君宋清六,运筹制胜,应变灵通,皆虚怀下问,取予《金汤十二筹》验之,历历不爽也。”

  但后世对此书褒贬不一,有的说;”《金汤十二筹》言城守方略,列目于前,徵实事于后,了了易见,亦凿凿可行,凡所为固圉备敌之道,皆以具矣。”(陈际泰序)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江苏周厚堉家藏残本(存八卷)评论说,本书”所言皆团练乡勇捍御土寇之计,杂引古事以证之,多不切合,亦颇支蔓。””连篇累牍,殊为浪费笔墨。”本书源自《守圉全书》,初刻于明崇祯年间,清代有刻本、木活字本、抄本传世。清代传抄刊行的《慎守篇》、《洴澼百金方》收录了本书的内容。

  第五节城守筹略

  原书卷端题”武水钱栴半村氏辑”。钱栴正史无传,生平未详。从书中辑有明末人王徵、徐光启等论兵言论和关于御”胡虏”(指后会政权)剿”内寇”(指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内容看,本书系为振兴明廷武备,挽救明朝灭亡而作,当成书于明朝末年。

  《城守筹略》是一部关于城邑防御的辑录体兵书,按照无事先防、闻警设备、临敌坚守、凭城反击、制器御敌的顺序,分类辑录了乡民保甲、粮草储备、乡兵训练、城堡修筑、城外设防、城内部署、守城号令、固守方法、以战救守,以及守城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等等。全书共五卷,五篇,十四条,约8万字,附图112幅。每篇和每条之前均有一段辑录者的引言,对本篇和本条进行提要钩玄,说明辑录者的指导思想。如《先事预防》的引言:”胜负无尝(常),第争先后着耳。备于事先,则神闲气定,应于事后,则支左诎右。善战者以整以暇,惟守亦然。四方难起,伤夷满地,豪杰之士,坐抚一隅,即烽火昼夜惊,域中晏如,东西筹应,从容而办,抑何丁劳势而有逸功也。则其谋之豫(预)者备,敌间我而民终无叛志,敌困我而我蓄不啻九年,敌乘我弱而我战士有以犄之,敌攻我暇而我地险有以扼之,则皆先事之为道得也。

  辑保甲、仓储、训练、城堡为先事第一。”说明了先事预防的重要意义和本篇所辑录的内容。全书采集资料比较广泛,内容也较丰富,其卷目如下:

  卷一:先事预防凡四条保甲:保甲条规、王文成申谕十家牌法摘。

  仓储:预备仓、义仓、平粜、禁闭籴、赈恤。

  训练:选士、习艺、束伍、增设武生、练兵三法、武官习射、文士习射、考试较射、弓箭社、捷射法、攒射法曹大司农练兵纪略摘、徐文定选练精兵疏摘、王徵乡兵约束摘、王徵乡兵训练摘。

  城堡:深筑城基、小山城、敌台、卫城铳台、瓮城敌楼、骑城铺、牛马墙、星池灭火、城隍、取土浚壕、修城运土法、缮茸旧城、墩制、野外炮台、尹耕堡众约摘、堡习摘、堡置摘、堡势摘、堡制摘、堡卫摘、王鸣鹤大小堡式摘、地网制摘。

  卷二:闻警设备凡二条备城外:城外设防、钉桩壕内、无池设坑陷、无城守法、运米入城、搬运各色、搬运竹木、毁树屋、验牌入城、设远探、设哨马、设近探、严辑四境、设外拒、浮桥机轴、设外壕巡逻、毒水毒酒。

  备城内:安顿乡民、守城首料食、编派丁壮、并垛口、分垛定方、编写字号、给领守器、分派守具、预期演习、闻报上城、编夫违禁、下城休息、分派信地、防察奸细、禁带弓矢,滚木砖石、备木棍、备柴草、备修筑、护草场、备灰沙、备井水、藏柴薪、备车夫、悬灯法、孥箭毒药、守城必用之人、守城必用之物、插版、城门启闭、城门尝开、谨慎火药、重治迁徙、外锁、涂扇、处置奸猾、添设飞报、添设火兵、专设巡官、总派军马、重兵镇守、分派游兵、隅首立台、敌台击贼。

  卷三:临敌固守凡三条定志:守城五戒、察机变、善激奋、守城要款、责人任事。

  申令:主守事权、中军号令、协守号令、明法一志、信口耳、详责成、禁克减、禁淫掠、禁请官兵、禁争欧、禁说话、禁离次、禁妖妄、禁乖异、禁交语、禁接外使、禁回贼话、禁逃兵、书军械、守垛条件、立巡逻、立监军、公赏罚、专主赏格、赏格、罚格、定犒劳。

  周防:防贼所必攻、防夜袭早攻、防水攻、防火攻、防器具缺乏、防火炮、防排圈、防月城破、防城破阻塞街巷、防城坏筑偃月城、防援兵不至计传塘报、备火饭、措应、备悬户悬帘、备浮棚、备提钩、备竹筒、备瓮听、备立饭厂。

  卷四:凭城决战凡三条战前:形名、营阵。

  临战:原战秘、出战决机、详计诱、审援师、纪录功罪、突门、审敌情、斫夜营、突围出、申连坐、齐士心、专击贼首、治贪级、处伤害、罚故避、忘私仇、整追兵。

  战后:处阵降、刑俘奸、慎妄杀、报战伤、报阵亡、报功级、报人口、报军器、报马匹、给战获、审降语、慎降俘。

  卷五:制器御敌凡三条火器:论火器、较火器、用火器、火攻要言、炼造大小铳火药法、大铳药方、鸟铳药方、火门药方、铳说、铅子、弹模、滚槽、试验旧炮、收火器、西铳制胜、噜密铳、噜密铳全形、西洋铳全形、小佛狼机、火箭论、火箭制、火箭图、火箭方、一窝蜂、喷筒、火枪、燕尾炬、飞枪飞刀飞剑、西瓜炮、自犯炮、炸炮、万弹地雷炮、竹将军木发杠、木炮、竹将军、石炮、见血封喉方。

  杂器:战器、守器。

  《城守筹略》与明代其他守城书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重视防御中的进攻,全书五卷有一卷专讲凭城决战。作者认为,”能守而不能战,就勿守也。守有死志,战有生机。”(《凭城决战》)主张”审机度变,可战即战”,”城内调度、分布皆已得法,而后出奇用诈,以战代守,以击解围。”(《凭城决战》)同时还针对战前、战中、战后不同阶段的特点,对部队提出了具体要求,即”未战贵整,临战贵锐,战后贵廉。”(《凭城决战》)在防守方面,一是强调周密设备,认为”地无夷险,备周者险。”(《闻警设备》)主张城要有完备的敌台等设施,敌台要符合实战的需要,”有城无台亦如无城,台非其制亦如无台。”(《闻警设备》)二是强调”守心”,认为”守形为次,守心为上”,”民心既固,内变不生。”(《临敌固守》)具体提出守城要心齐、胆壮、气定、脚定、目专、静声、志坚。在阵法方面,作者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古来阵法相传甚多,大率谈兵之家,支离繁琐;用兵之家,简易直捷。”(《凭城决战》)这段话揭示了古代阵法史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是写在书上的阵法愈演愈繁琐神秘,尤其是以阴阳八卦相附会,使其显得更加诡秘,而战争中实际运用的阵法却是简明易行的。所以作者所辑录的阵法阵图都是当时实战中用得上的简明形象的战斗队形。在乡兵的建设方面,重视乡兵头目和士卒的素质提高,主张通过招考武生来选拔军事人材,加强军事训练,认为”以不练之士战,以士与敌也。

  以不能战之士守,以城与敌也。”(《先事预防》)它与其他兵书一样,也特别强调信赏必罚,要求赏罚要公正,指出:”凡赏罚军中要柄,如该赏者,即与将领有不共戴天之恨,亦要录赏,患难亦须扶持;如犯军令,便是亲侄子,亦要依法施行,决不许报施恩仇。”(《临敌固守》)本书还提出长兵短用,短兵长用和避开敌方骑兵弓矢优势,扬己步兵特长,以牌蔽身,以刀砍马的制敌战法等。

  《城守筹略》的有些内容与其他守城书相重复,有些部分辑录的内容较琐碎,如砖石灰沙,木棍柴草,锛斧铁锤等内容,价值不大。《城守筹略》现存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钱默当刻本。

  第六节洴澼百金方

  旧题惠麓酒民编,一说无锡袁宫桂编,一说吴宫桂编,均不可考。可能为明末清初一位隐士所为。这位隐士因喝酒成癖,自称惠麓酒民。从他的自序中可知,此人虽生于山野,贫病交加,但是,”幼好兵家者言”,对历代兵书有较深的研究,非常推崇《孙子》,”以为’七书’虽多,十三篇尽之矣。及读诸家之说,大抵夸多斗靡,而精蕴或寡,非揣摩之书也。后于友人处借得抄本’城守书’二种,至简至明,而可施诸实用者,乃略为删节,合而编之为一十四卷,名曰:《洴澼百金方》。”(《自序》)经查对,这里所说的”城守书”是指李盘的《金汤借箸十二筹》,因从篇目到内容,除稍有增删外,基本相同。所以说本书是以《金汤借箸十二筹》为基础,增收了另一种城守书的一些内容,加上编者的评论汇集而成。

  作者将这部兵书取名《洴澼百金方》有其深刻的含义。典出《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不龟手之药”即不使手坼裂的药,”洴澼絖”即漂洗棉絮。因宋人善于制造防止皮肤坼裂的良药,所以得以世世代代经营漂洗棉絮之业。以此来比喻这部兵书是国家进行防御的灵丹妙方。清道光刻本更名为《备豫录》,民国年间铅印本又改名为《自卫新知》。

  《洴澼百金方》是一部汇辑评论历代防御得失的兵书。全书共十四卷、十四篇,篇下又分子篇,子篇下又根据内容区分细目。为便于比较与《金汤十二筹》的异同,将其详细篇目抄录于下:

       预备第一:时平宜备、几动宜备、冲要宜备、间道宜备、勿因敌远而忽之宜备、勿因地险而恃之宜备、城宜备、濠宜备、敌台宜备、城垛宜备、城门宜备、内濠宜备、牛马墙宜备、巷战宜备、暗门宜备、保甲宜备、粟宜备、水宜备、薪宜备、刍宜备、盐宜备、贤才宜备、精勇宜备、伎艺宜备、守城必用之人宜备、守城必用之物宜备、京边铳台宜备。

  积贮第二:积粮法、常平仓、义仓、社仓、劝农、储谷、兴屯、救荒、赈济、平粜、劝富。

  选练第三:训练、选锋、练射、练方向、练耳专听金鼓练目专视旌旗、练心、练手足、练技艺、练行伍、额兵、土兵、乡兵、民壮、才能、技艺。

  制器第四:火攻、炮、弓、矢、弩、牌、枪、刀、筅、钯、殳、盔、铠甲、估直宽、用法重。

  清野第五:清五谷、清水泉、清刍草、清竹木、清硝磺铅铁、清油蜡、清屋宇、清什物、清地面。

  险要第六:据险、设险、失险。

  方略第七:安插乡民、安插难民、盘诘奸细、设墩台、摆塘报、重侦探、假便宜、分信地、编丁壮、派守具、早分垛、预演习、量军马、选锋弹压、游兵策应、奇兵更番、屯兵外拒、养人力、备犒赏、和众志、择贤能、专号令、戢青衿、恤下情、置吊车、置绳梯。

  号令第八:行军号令、中军号令、四方号令、旗帜灯火、守垛号令、对敌号令、游兵号令。

  禁约第九:禁奸盗、禁歇家、禁乐户、禁茶坊、禁酒肆、禁混堂、禁浪游、禁风火、禁积薪、禁讹谣、禁喧哗、禁夜行、禁私开禁门、禁虚发矢石、禁妄动、禁吹响器举竿表、禁擅离信地、禁擅入信地、禁近城房屋、禁近城土阜、禁私回贼话、禁私开贼书。

  设防第十:防门、防墙、防垛、防奸细、防穷民、防内应、防诈门、防诡冒、防暴来、防潜袭、防离叛、防风雨晦冥、防佳时令节、防敌退而实进、防敌去而复来、防敌攻东击西、防贼求和挟诈、防隙地、防火变、防火药、防草场、防狱、防库、防七乘。

  拒御第十一:拒土山、拒磴道、拒填濠、拒云梯、拒车、拒地道、拒矢石、拒炮、拒火;拒烟、拒水、拒蚁附攻城、拒扳城、拒撞木、拒钩竿、拒马。

  营阵第十二:阵、营、车。

  水战第十三:大江要道、舟战、舟制、水战之师、水战之器、水战附火、兵夫列船式。

  制胜第十四:固结民心、激扬士气、诛除反仄、镇定危疑、逆折盛势、邀截归路、诱攻城、诱入城、诱战、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内外夹攻、不意奋击、伐交、分势、形、乘、认贼首、取贼箭、焚贼攻具、焚贼粮草、静、暇、佚、饱、治、密、选将安边、用财欲泰。

  《洴澼百金方》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关防御之策、守备之方,均在收录之列,并且附有各种冷兵器、火器、攻防器械、守备工事、营阵战船等图170余幅。

  《洴澼百金方》编制体例完备、系统,有一定的逻辑性。

  全书有”总序”,是全书的总纲,阐述编辑宗旨和各篇的功用。

  认为天下古今通病很多,世之病恒在”玩”、”贫”、”涣”、”悭”、”愚”、”怯”、”陋”、”纵”、”疏”、”钝”、”废法”、”画”、”致于人”。针对这些通病,开列了相应的药方,依次是”预备”、”积贮”、”选练”、”制器”、”清野”、”险要”、”方略”、”号令禁约”、”设防”、”拒御”、”营阵”、”水战”、”制胜”。每篇前有小序,是各篇的题解,阐述本篇中心思想,如”预备”小序指出该篇的中心思想是”备预不虞”,”有备无患”。在一些子篇前有”总论”和”总引”,总论是对某个问题进行理论阐述,”总引”是对某个专题进行归纳概括。在篇名、小序之后又分列数条标题,标题之下辑录有关历代战例、将帅事迹等历史资料,作为论据,以说明编者的观点和主张。有的篇章之后有”酒民曰”之类的评语,是编者对所引战例的评论。

  《洴澼百金方》虽然是汇辑评论性兵书,但从总序、小序、总论、总引、评语及各个层次的标题中,仍可反映出编者的军事思想。其防御思想的核心是”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备预不虞”(《预备》)防患于未然。为贯彻这一战略思想,提出政治上要”以固结民心为首”(《制胜》),施恩于民,得到民众的拥护。既使贯彻国家法令,也要”先体民情,后尽王法”(《清野》)。在武装力量建设上,重视军队的选练,主张建立土兵、乡兵、民壮等组织,实行兵民联防,提出选兵以胆为主,练兵以”训兵六章”为基本教材,”训兵六章”就是:忠爱、敢战、守法、勤习、敦睦、信义。强调要收揽储存各种军事人才。在战略战术上,既反对废除古法,又反对拘泥古法,认为”人无同病,病无同方”(《自序》),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战法,”因形用权”(《自序》);提出南北地理环境不同,用兵方法有别,东南之地,守江重于守城,水战急于陆战,当以防江为战守之要策;提出”以战为守”,”以战代守,以击解围”,”善守如环,使敌无间可入”的作战原则;阐述了攻守”三道”即正道、奇道、伏道,认为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奇、正、伏三者要配合运用,还提出了”天降”、”地出”、”近冲”、”远击”四种具体战法。在后勤供应上,重视粮食储备和兵器制造,指出”积贮为天下之大命,未有一郡一邑无粟而可守者。”(《积贮》)主张屯田生产,奖励农耕,”官督私藏”、”藏富于民”;他认为器械不利,让士卒拿着这样的兵器去作战是白白送死,”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亡矢同。中不能入,与亡镞同。”(《制器》)要求懂得各种冷热兵器、火药的构造、用料和制造方法,做到工精器良。在战场建设上,重视各种攻防工事的建设和地形地物的利用,提出”坚壁清野”以困敌,在预设战场内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吃喝住用之物,以逼敌不战自退。他还提出对战场内的险要地形,只可充分利用它,不可完全依赖它。另外,还总结归纳了一些防御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火攻”七戒”、攻城”七乘”、设”四备”和”十三忌”等。

  《洴澼百金方》尽管是由增删他书而成,但它部头较大,尤其是对大量史料进行分类排纂后,加以评述,便于查找某方面的资料;明清之际比较有影响,并受到后人的重视,如清王芑孙称其”所列攻战之策,防守之具,或古人已行之效,或今人增改之方,了无一字干碍。”(《洴澼百金方序》)

  《洴澼百金方》流传较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榕城嘉鱼堂雕版刊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雅鉴斋又以木活字印行,之后,官私书局多次进行翻刻,有的还进行传抄,民国年间又有多种铅印本行世。

  第七节防守集成

  《防守集成》,故名思义,是关于防守城池的集大成之作。

  实际上它是乡兵团练防守县城土堡的兵书,与《金汤借箸十二筹》、《救命书》等属于同一类。原书题朱璐编次。朱璐,字玉泉,清末旌德(今安徽省旌德县)人。他成年后喜欢搜罗阅读各家兵书,钩玄撮要,潜心探索,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就抄录下来,分类收藏。他是一位有正义感的青年,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清朝的腐败深恶痛绝,在本书序言中气愤地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文吏以徇私取巧为能,武弁以退却偷生幸免,而肉食者,复未能远谋,一旦有警,则万姓流离,四方震动,良可慨也。”清咸丰初年,他到福建坐官,原想大干一番事业,可到任一看,那里”豪猾当权,贤能敛迹;兵无实用,饷尽虚縻;官弁伤亡,形同刈草;贼氛猖獗,势等摧枯;有城莫守,有隘难防;进退张皇,上下粉饰。”(《自序》)他为了尽职报效朝廷,便想以著书来挽救败局。于咸丰四年(1854年)将平时积累的关于防守方面的军事资料,重加删订,分类纂辑成《防守集成》,刻印三百部,”权为救时之助,以尽涓(捐)报之心。”(《自序》)

  《防守集成》共十六卷,十六篇,附图200余幅,约10万字。对于每篇的排列顺序,编者动了一翻脑筋,都有一定的依据,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编者认为,本书以讲地方官弁防守土地为主,故以”城制”为卷首;有城不可无卫,故以”保卫”为卷二;既有城卫,不可不附民,故以”保甲”为卷三;既有民不可不教,故以”乡团”为卷四;有城有民不可不足食,故以”积贮”为卷五;内事既备,外患不可不知,故以”烽堠”为卷六;既知敌至,又必先据地利,故以”设险”为卷七;险阻既固,又必预为困寇之术,故以”清野”为卷八;野既清,而城中需用之物不可不备,故以”需备”为卷九;各物具备,更需器械以资捍御,故以”守器”为卷十;器械足资,则号令不可不明,故以”约束”为卷十一;令行必有禁止,故以”严禁”为卷十二;禁令严明,尤宜倍加谨慎,故以”慎防”为卷十三;布置周密,敌至临时措之方可裕如,故以”措应”为卷十四;各项具备,最终目的是为守城,故以”城守”为卷十五;又恐怕当今不知武略的人,或以为本书为纸上谈兵,空言无据,故以”引证”为卷十六。一至十五卷的体例相同,先有一段理论阐述,出自编者之手,是余书价值较高的内容。接着是罗列辑录的有关资料。一至十四卷均附载有图说,主要有城制图、防御工事图、阵图、防守器械图、武器装备图、旗帜图等。第十六卷”引证”系辑录的从先秦至明代关于防守城池的战例一百余条。全书除卷前一段序文外,主要是辑录的资料,但也有编者补写的内容,”编中有武备诸书所未及载者,乃不揣鄙陋,以补其缺。”由于本书所辑资料均未注明出处,编者补的内容也未注明,所以究竟那是编者补充的内容,难以分辨。

  本书与同类书比较,在编纂方面有些特点,一是比较全面地辑录了有关民防团练的内容,又删去了繁衍的部分,比较简练;二是注意揭露时弊,促进变革。编者在卷十五”城守”篇揭露当时官场,”文吏游谈而养尊,武臣恬嬉而宝身。

  闲雅雍容之习成,而慷慨果锐之气丧,一闻寇警,如浇冰水。”并声言”因录《城守》以救弊”。他还提出改革城制,学习西域城制,按营阵之法建城,大城包小城。这样一城破,其他城犹存。三是为便于粗通文字的军人学习,全书作了断句。四是所绘阵图,以兵器、旗帜代替抽象的符号,比较形象易懂。

  《防守集成》成书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它所防御的对象,除了外国侵略者及所谓土匪外,主要是防农民起义,所以在政治上有它反动的一面。但是从军事的角度看,它所提出的一些防御思想,还是有借鉴价值的。对于守与攻的关系,它提出”盖欲善守,必明善攻。预知患端,方能捍患。”(卷二《堡卫》)”欲战必先守,欲守必先清野,欲清野必先坚壁。”(卷四《乡团》)要以战为守,积极防御,”所谓守者,非徒闭门不出,可幸保全也。必按境内山川形胜,何处可扼要,令重兵屯守;何处可分据,令偏师犄角;何处可伏兵挫其先锋;何处可游兵,绝其粮道;何处可设机,以陷敌于死地。能以战兼机术为守,则守固。断不可遽闭城隅,自投绝路。故善守者,必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卷七《设险》)它还总结了一些守城的规律,如”三道(正道、奇道、伏道),”五败”(壮夫寡,小弱众;城大而人少;粮少而人众;蓄货积于外;豪强不用命),”三可力守”(外有援兵;人士劲勇,刍粟丰备;城池完固,民人富实),”三可决战”(外无援兵;人劲马壮,兵甲坚利,储蓄不备;城池不完,士民穷匮)等。对于各种防御工事的修筑标准,它提出要以是否有利于杀敌为准,”敌台、弩台,俱以杀敌为义,不能杀敌,无贵为台矣。(卷二《堡卫》)该书有清咸丰四年刊本传世。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