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篇·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奇正篇·第六

奇正篇·第六

作者:仝晰纲

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奇正篇·第六

        奇正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在战争中机动用兵的方式和兵力的合理配置。一般表述为:先出为正,后出为奇;前进为正,后却为奇;静为正,动为奇;公开宣战为正,突然袭击为奇;按照常规作战为正,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特殊方法为奇等等。

        奇正之术在中国传统军事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兵势》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王暂注《孙子兵法·兵势》时说:“奇正者,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也。临敌运变,循环不穷,穷则败也!”唐代兵家李靖在《李卫公问对》卷上中说:“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地也。”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奇正的变化。

        一、示形惑敌,出奇制胜

        示形是采取隐蔽、伪装、欺骗、佯攻等方式迷感敌方的一种谋略手段。孙子在《孙子兵法·虚实》中说:“形人而我无形。”即使敌人暴露自己的兵力部署和运兵方略,而我方的情况则通过种种手段不使敌方了解。《淮南子·兵略训》在讲述示形时说:“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无迹,若水之无创。故所乡非所之也,所见非所谋也。举措动静,莫能识也。若雷之击,不可为备;所用不复,故胜可百全。”明代出现的《投笔肤谈》对示形在战争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愚之使敌信之,诳之使敌疑之,韬其所长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缪其号令而使之聋,变其旗章而使之瞽,秘其所忌以疏其防,投其所欲以昏其志,告之以情以款其谋,惕之以威以杀其气。”使敌方见首不见尾,而敌方的情况却始终被我方所掌握。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超常的策略,主动布兵,出奇制胜。

        (一)重耳退避三舍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有个宠爱的妃子叫骊姬,骊姬欲立自己的儿子奚齐做太子,便谋杀了晋太子申生,还企图除掉公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为了避难,急忙逃到国外。重耳和一帮谋士武臣避难于外祖父狄人那里, 一住就是12年,还是不能回晋国。只好奔走于齐、曹、宋、郑等国,在流亡中到过许多国家,备尝流亡的辛酸。他到楚国后,被楚成王当成了贵宾来接待。楚是南方的一个大国,多年来就企图称霸中原,国君楚成王深知向中原发展取得晋国的支持很重要,所以对公子重耳格外热情。

        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如果公子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如何报答我呢?”

        重耳委婉地说:“美女和玉帛等物,君王有的是,奇珍宝物多产在楚国土地上,我真不知拿什么报答您。”

        “您总得给我一点报答吧。”楚成王又说。

        “如果有朝一日我作了晋国国君,将来晋楚两国万一发生战争,我一定让晋军退避三舍(古时候,一舍为30里,三舍就是90里)。如果楚军仍不肯罢兵,我只好左手拿着弓,右肩背着箭,在战场上与君王周旋一番了。”楚国令尹(相当于中原诸国的相)听了重耳的这番话,意识到将来重耳是楚国向北发展的后患,主张除掉重耳,楚成王没有同意,而是将重耳送到了秦国。

        周襄王十五年(前637),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趁着晋惠公死后晋国混乱之际,当上了国君,即晋文公。这时,楚国的势力已达到黄河流域,有替代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势。而晋文公当政后,整顿政治,训练军队,逐渐强大起来,晋文公欲当诸侯的霸主,也有向南发展的野心,如此一来,晋楚两国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晋文公五年(前632),晋楚两国的军队终于在曹国相遇。晋文公看到楚军和陈、蔡、郑等国的盟军来势凶猛,决定避开楚军的精锐,选择有利的地势,下令将晋军主力从曹国(今山东定陶)退到卫国境内的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晋国有些将士不理解为何后退,晋将狐偃向大家解释说:“出于作战,理直的军队就气势旺盛,理亏的军队就士气低落,我们国君流亡在外的时候,受到过楚国的恩惠,曾经答应过楚王:如果晋楚两国交战,一定让晋军退避三舍。现在我军后撤,正是为了报答楚王。如果我们言而无信,楚军就会理直而晋军理亏,如果我们退避三舍,楚国仍不肯罢兵,那就是楚军理亏,我们晋军就理直了。”

        晋军后退到城濮后,楚军将士认为楚国已经有了体面,不想再追击晋军,可主将子玉却傲气十足,不肯就此罢休,命令楚军继续追击,一直追到城濮,扎下营寨,准备同晋军决战。子玉派使者以十分轻蔑的口气向晋文公下了一道战书,说:“我愿与君王的部下在这里游戏一番。”晋文公派栾枝回答说:“楚王的恩德我君不敢忘记,哪敢与楚军作战呢?所以才让我军撤退到这里。既然你们还不肯罢休,就请你们准备好战车,整顿好军队,明天早上在战场上相见吧!”

        四月四日,晋楚两军在城濮以南的莘北摆开阵势。决战开始,晋军下军副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向楚军右军发起进攻。楚右军惊慌失措,弃阵而逃。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战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退,装作要退却的样子。下军主将栾枝命人用战车拖着树枝扬起尘土,也假装撤退。楚军主将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军追击,晋军中军主将先轸指挥中军拦腰截杀楚军,狐毛也指挥上军回军反击。楚军腹背受敌,大部分被歼灭。子玉看到左右两军都已失败,急忙鸣金收兵,才侥幸没有全军覆没。城濮之战后,晋文公的霸业确立起来。

        (二)楚庄王七战七走灭庸国

        西周时期,楚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常与周发生战争,周人称之为荆蛮。东周初期,楚愈益强大,鲁桓公八年(前704),楚君熊通自号武干,熊通子文王熊赀迁都郢(今湖北江陵),有地千里。楚在春秋时期先后吞并了周围的十几个小国,其君臣自称是蛮夷,不断与华夏诸侯争霸,他们认为五年不出兵,就是莫大的耻辱,死后见不得祖先。楚庄王时,一度成为春秋霸主,疆域西北到武关(今陕西丹风东南),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

        有一年,楚国发生大的灾荒,粮食无收,国势衰弱,其周边的戎族乘机争夺其西南地区的领土,占领了阜山(今湖北房县南150里),并在大林(今湖北荆门、当阳之间的大林集)集结部队,对楚构成很大威胁。不久,戎族又争夺楚国东南的领土,夺取了阳丘和訾枝。这时,本是楚国附庸国的庸国(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地区)也乘机率领各部落反抗楚国。在今湖北郧县一带的麇国率领滇黔地区的百濮也准备攻打楚国。而楚国的军队多驻扎在北方的申、息地区,因惧怕中原诸侯南侵而不敢南调增援,因而考虑将部队撤退到地势险要的地区,以保存实力。

        楚国大臣蔫贾说:“不能这样做,因为我军能到达的地方,别人也能到达。与其退守不如进攻庸国。麋和百濮认为我国发生饥荒无力应战,才敢来攻打我们。如果我们的部队主动进攻,他们就会恐惧而回。百濮部落零星散处,是因为攻打我们才临时汇集起来的,一旦他们退兵就会四零八散,各顾自己,就没有人再想着谋取他人的利益了。”

        于是,楚国发动了进攻,半个月后,百濮果然撤退了。楚军备足粮草,自庐地(今湖北当阳、远安境内)出发,集结于句涎(今湖北均县西),令庐大夫戢黎率兵进攻庸国,庸国反击,楚将子扬窗被俘,三日后才乘机脱逃而归。他归来后说:“庸国部队众多,许多部落都听从庸国调遣,不如调集我国主力与之交战。”

        楚臣师叔说:“不能这样。我们可以慢慢与庸国周旋,以骄怂他们,他们会因胜利越来越骄傲。而我军也会越来越义愤。然后再交战,我军方可取胜。”

        此后,楚军与庸国七次相遇,楚军七次佯装败退。庸人说:“楚国的军队不是敌手啊。”于是,不加戒备,放松了对楚军的警惕。楚庄王在临品(今湖北均县境内)会师,分兵两路,一路以子越为帅,自石溪(今湖北均县、竹山之间)出兵;一路以子贝为帅,自仞地出兵,分头并进,讨伐庸国。秦人、巴人闻讯后,支持楚国,并派军参加征讨,一些周边小国也纷纷与楚结盟,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三)欲取姑予,三家分晋

        晋国的智伯(智襄子)当政后,自恃国势强盛,不断向韩、魏、赵等国索取土地。智伯使人向韩国索取土地,韩康子想拒绝,大臣段规进谏说:“智伯贪利而心狠,如果不给他土地,就会加兵于韩。如果给他土地,他就会沾沾自喜,接着向其他国家索要土地,他国不给,就会交兵,韩国可免子患难而静观其变。”韩康子称善,将万家之邑割给智伯。

        不久,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地盘,魏桓子想加以拒绝,魏相任章说:“为何拒绝?”

        魏桓子说:“尤故索地,所以拒绝。’

        任章说:“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如果您将土地给晋国,晋国必骄,骄就会轻待邻国,邻国就会因惧怕晋国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晋智伯就不会长远了。《周书》上讲‘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就是这个道理。您不如给他土地,以骄智伯。君为什么舍此而不为呢?”

        魏桓子称善,遂将一万户的土地割给晋国。

        智伯得到魏国的土地后,十分高兴,也有些骄狂,又接着向赵索取蔡和皋狼两块土地,赵国严词拒绝。智伯便率韩、魏之兵攻赵。赵襄子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退守晋阳,智伯引晋水灌城,只差三板高大水就要淹没晋阳,但城内的百姓仍然坚守。智伯的谋臣郄疵对智伯说:“韩、魏之君必然会反叛晋国。”

        智伯说“何以知之?”

        郄疵说:“从他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们跟随您攻赵,赵国灭亡后,灾难就会降临到韩、魏。本来约定战胜赵国后三分其地,如今大水还差一点就要淹没晋阳,晋阳城的锅灶内都生长了青蛙,人马相食,不日而降,而韩、魏之君却没有一点喜悦的样子,反而面带忧色,这就是反叛的迹象。”

        次日,智伯对韩、魏之君说:“郄疵说你们要背叛我?”

        韩、魏之君说:“如果战胜赵国,就三分其地,如今晋阳将要攻下,我们再愚蠢,也不会放弃这眼前的好处,而背叛您去做不可能成功的事。这是郄疵为赵国谋划,使您怀疑我们而解赵围。如果您听信郄疵的谗言而与我们断绝交情,我们真为您感到可惜。”

        此时,晋阳城内处处有水,悬釜而炊,粮草将尽,士卒病贏,赵襄子对大臣张孟谈说:“粮食已经匮乏,钱财也已用尽,土卒一个个体弱多病,吾不能再坚持了,准备投降如何?”

        张孟谈说:“请君勿复言,臣请见韩魏之君。”

        赵襄子派张孟谈暗中会见韩、魏之君说:“臣闻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二国之君伐赵,赵将灭亡,赵灭亡后就轮到二位了。”韩、魏之君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智伯内心严厉而很少有亲信的人。如果我们J的谋划被他知道,就会大祸临头。”

        张孟谈说:“计谋出白二君之口,人臣之耳,别人怎么会知道呢?”

        于是,韩、魏二君与张孟谈订立了灭晋的同盟,并约好了进攻智伯的日期。

        张孟谈夜归晋阳,向赵襄子作了汇报。这时,晋国大臣智过看出了蛛丝马迹,他对智伯说:“韩魏可能叛乱。”

        智伯说:“我亲自与他们约定,灭赵后三分其地,他们怎么会背叛呢?”

        智过说:“我看韩、魏之君,表情异常,色动而意变,不如将他们杀掉,以除后患。”

        智伯说:“大兵围晋阳已经三年了,日暮间就可拔城破赵。他们不会丢掉三分赵地的利益而另有他图。”

        智过说:“如果不杀他们,就要收买亲近他们。”

        智伯说:“如何收买亲近他们?”

        智过说:“魏宣了的谋臣赵葭、韩康子的谋臣段规都是能改变

        他们君主意见的人物。若与他们二人约定,破赵后各封其万家之县。如果这样,韩、魏就不会生二心,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智伯说:“原本约定破赵后三分赵地,如果再封赵葭、段规,我就会少得到土地,不可!”

        智过见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便出走他地,更姓辅氏,不再与智伯往来。

        不久,赵国趁夜间袭击了守堤的晋军,韩、魏从两翼进行央击配合,晋军大败,智伯身死国亡,晋国的土地被韩、赵、魏三家分掉,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四)邓艾阴平渡险灭蜀

        邓艾,字士载,少孤贫,12岁时随母至颍州,读故太丘长陈是的碑文,上有“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因与同宗同名字,遂改现名。为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得升迁。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划可建军营,时人多笑之。后为上计吏,见太尉司马宣正,宣王奇之,粹之为掾,迁尚书郎。后因功累迁征西将军。

        蜀景耀六年(263),司马昭决定出兵灭蜀。其战略部署是兵分三路:西路军,由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陇右诸军事、邓侯邓艾率军3万自狄道(今甘肃临洮西南)向甘松(今四川松藩西北)、沓中进军,以牵制蜀将姜维。中路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统帅3方大军自祁山向武街(今甘肃成县)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阴平桥头)进军,以切断姜维归路并阻止蜀军进援沓中。东路军由镇西将军钟会率军12万,由斜谷、 骆谷、子午谷三道并进,分头直取汉中,然后南下攻蜀。

        邓艾受命后,引兵向沓中方向进军,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取姜维军营,陇西太守牵玄在前阻击姜维,金城太守杨欣等直插甘松进行阻截。

        钟会率10万大军被姜维阻于剑阁,屡攻不克,进退两难。加之粮草供应不足,准备退兵。邓艾闻知后建议说:“蜀军已受到挫折,应乘机进攻,我率军从阴平抄小路经德阳亭(今四川江油东北)直趋涪城,涪城距剑阁四百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是蜀的腹心城市,如剑阁守兵赴涪城救援,钟会就督师而进,直取剑阁。如剑阁守军不赴涪城救援,涪城兵少势弱,我趁涪城空虚,必能将其攻克。’

        邓艾追姜维至阴平,挑选精锐,欲与诸葛绪一同经德阳亭人.蜀。诸葛绪以受命阻截姜维,西行并非本职任务为由拒绝,遂进军白水,与钟会会师。邓艾遂果断率军自阴平没有人烟的地区凿山通道、筑路架桥700余里入蜀。一路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缺少粮草,频于危困。邓艾身体被岩石树枝挂破,以毡自裹,继续前进。将士们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终于越过马阁山,直奔江油,蜀守将马邈不战而降。

        刘禅急忙派诸葛瞻迎击,诸葛瞻军至绵竹,列阵以待邓艾。邓艾让自己的儿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其右,司马师纂攻其左。邓忠、师纂初战不利,对邓艾说:“贼不可击。”邓艾大怒日:“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要将其斩杀。邓忠、师纂驰还再战,大破诸葛瞻。刘禅知诸葛瞻兵败绵竹,自料成都难守,十分惧怕。

        邓艾至成都,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60余人自缚诣门请降,并敕令姜维投降。至此,建国43年的蜀汉政权灭亡了。

        (五)贺若弼平陈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法,主要用于战役伪装,以隐蔽军队的集结状况、进攻时间,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隋开皇九年(589),贺若弼攻陈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段,顺利渡江攻下了陈国重镇。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少慷慨有大志,仕周累迁寿州刺史。杨坚篡周建立隋朝后,为灭陈招集人才。高题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尤若贺若弼者。”于是拜弼为吴州总管,委以平陈之事。贺若弼也以平陈为己任,献取陈十策,受到隋文帝的赏识,并赐宝刀,以示宠信。

        隋开皇八年(588),大军伐陈,奢淫腐败的陈朝君臣只知饮宴作乐,迷信长江天堑,企图以长江阻止隋军的进攻。开皇九年(589) ,大举伐隋,以贺若弼为行军总管。贺若弼为了迷惑陈朝,在长江沿岸频繁地组织部队调防,而且每次都将部队集结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并在营地上遍插旗帜,在野外搭建许多帐篷。开始,陈国以为隋军要从历阳进犯,马上集结了国内的全部兵力进行防范,事后才知道隋军是在调防,于是将集结的军队又撤了回去。此后,贺若弼每隔几天就将部队调防集结一次,三番五次地进行,陈军也渐渐习以为常了。当陈军放松了对隋军的警惕和防备后,贺若弼利用部队调防之际,突然下令部队渡江。渡江前,贺若弼说:“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①说罢,率军渡江。由于陈军无备,贺若弼-举过江,并攻占了陈国的南徐州(今江苏镇江)。

        贺若弼攻占南徐州后,军令严肃,秋毫无犯,有军士在民间沽酒,立斩于马下。然后进屯蒋山,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等以劲兵相拒,贺若弼指挥隋军誓死决战,终于消灭了陈军主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贺若弼渡江的同时,隋将庐州总管韩擒虎率500精兵在夜间秘密渡江,袭击采石,陈守军没有一点防备。江南父老素闻韩擒虎的威信,纷纷归附,大将任蛮奴也兵败而降,有些陈国士兵欲行反抗,任蛮奴说:“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走散,韩擒虎基本没受到阻挡就攻下了金陵,并擒获陈主叔宝。

        ①《隋书·贺若粥传》。

        贺若弼、韩擒虎回到京师,二人在隋文帝前争功。贺若弼说:“臣在蒋山死战,破陈精锐,遂平陈国。韩擒虎未与陈军作战,怎能与我相比。”韩擒虎则说:“臣与贺若弼共同受命平陈,贺若弼竟先期渡江,逢人皆战,致使将士死伤甚众。臣以轻骑500,兵不血刃, 直取金陵,执俘陈叔宝。贺若弼安得与臣相比?”

        隋文帝说:“二将俱合上勋。”认为二人在平陈中不分仲伯。实际上,正是贺若弼率军与陈兵殊死作战,击溃其精锐,才会有韩擒虎兵不血刃而下金陵。

        (六)尚婢婢大败论恐热

        尚婢婢是吐蕃鄯州(今青海乐都)节度使,他喜爱读书,不喜欢做官,人们都很尊重他。在他40多岁的时候,吐蕃彝泰赞普坚持启用他,让他镇守鄯州。尚婢婢上任后,宽厚待人,处事沉着,他训练的士卒士气高昂,精悍勇敢,鄯州成为吐蕃重要的军事重镇。这时,吐蕃已进人衰亡时期,内部纷争不已。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达磨赞普死去。赞普无子,王后琳氏立内侄乞离胡为赞普,大相结都那反对立异姓,被王后的亲信杀掉。另一派大臣立赞普支属俄松为赞普。两位赞普争位,吐蕃内部分裂。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举兵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名义上是复兴王室,实际上是阴谋篡位。大相尚思罗战败,西奔松州,论恐热又追击至松州,将尚思罗杀掉。论恐热自称大相,他嫉妒尚婢婢在鄯州拥兵自重,担心尚婢婢会从后方袭击他,便企图先消灭尚婢婢。

        6月,论恐热出兵20万击鄯州节度使尚婢婢。旌旗蔽夭,性畜成群,千里不绝。当论恐热的军队到达镇西(今甘肃临夏西)时,

        风雨交加,雷电大作,论恐热有10余位副将和数百头牲畜被雷电击杀。论恐热十分气恼,徘徊不前,不敢贸然进军。

        尚婢婢闻听后对他的部下说:“论恐热气势汹汹而来,视我等如蝼蚁,以为我们不堪一击。现在遭到天灾,犹豫不决,我们不如以卑词厚礼对付他,使他进一步骄傲而丧失警惕,然后再寻机战胜他。”

        于是,尚婢婢遣使携带金帛.牛酒去慰问论恐热,并写信给他说:“相公举义兵以匡国难,全国莫不拥护,您有什么吩咐,只需派一位使者送一封信来,我们不敢不惟命是从。何必远道兴师动众,亲自前来呢!我尚婢婢性情愚蠢孤僻,只知道读书,已故赞普让我担任鄯州节度使,实在难以胜任。我朝夕惶恐不安,只求退隐山林。若蒙相公允许,我当退居乡里,去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论恐热看到尚婢婢的信后,十分高兴,让诸将相互传阅,并对诸将说:“尚婢婢是一介书生,只知道读书,那里懂得用兵打仗啊?待我们取得天下后,不妨让他做宰相,他只知道坐在家里读书,是不会过问政事的。’

        论恐热给尚婢婢写了回信,并满足了尚婢婢的要求,引兵退去。尚婢婢闻知后,拍了一下大腿笑着说:“我们吐蕃没有国君,我就投奔唐朝,怎么能对论恐热这种犬鼠之辈俯首称臣呢?”

        9月,论恐热屯兵大夏川(今甘肃临夏市西),尚婢婢派部将庞结心及葬罗薛吕率精兵五万进行讨伐,军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南面时,莽罗薛吕率4万人埋伏于险要地带,庞结心率万余人埋伏于柳树林中,然后派1000名骑兵登上山坡,用箭矢系着书信射向论恐热的军营中,书信全是辱骂论恐热的内容。论恐热大怒,亲率数万部队追击,庞结心的骑兵佯装败北,并不时做出马匹困乏难以逃脱的样子。论恐热不知是计,紧追不舍,不知不觉中追出了数十里。庞结心和莽罗薛吕的两支伏兵突然发起攻击,切断了论恐热的退路,两面夹击,又赶_上大风骤起,飞石走沙,论恐热的部队四处散逃,伏尸50余里,论恐热仅以单骑遁逃。

        (七)孟珙阻遏蒙军

        《孙子兵法·虚实》曰:“形人而我无形。”所谓“形人”,即使敌人暴露其战略企图、兵力部署和运兵方向;所谓“我无形”,即采取隐蔽、伪装、欺骗、佯攻等谋略手段,使敌方的认识、判断失误,无法掌握我方的真实情况。

        为了达到“形人而我无形”的目的,常常故意“示形”于敌,“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①。使敌方误正为奇,误奇为正,牵着敌人的鼻了走,并最终取胜。在宋蒙战争中,孟珙曾采取示形的方法,迷惑敌人,有效地遏制了蒙古军队的攻势。

        端平二年(1235),蒙古分三路南侵,窝阔台可汗的儿子阔出,率中路蒙军进攻襄、郢,他的另一个儿子阔端率西路军攻四川,蒙将口温不花部从东路进攻江淮地区。端平三年(1236),蒙古中路军由河南进人湖北,接连占领了襄樊、随县、枣阳、安陆、钟祥、荆门等战略重镇,逼近江陵。守将李复光战死,形势十分危机,南宋政府急忙派孟珙率军前往救援。

        当时,蒙古军兵分两路,他路攻复州,一路在枝江、监利县编造木筏,准备渡江南侵。

        孟珙为了迷惑蒙古军队,命令军队不断改变旗帜和服装的颜色,沿着长江循环往来,到夜晚,无数的火炬把长江照得通明,达几十里之远。《宋史.孟珙传》记载说:“变易旗帜服色,循环往来,夜则列炬照江,数十里相接。”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示形方法,壮大声威,给蒙古军以心理压力,同时也隐蔽自己的主力所在,使蒙古军找不到进攻的出击点。孟珙乘机调动水兵,发挥宋军娴于水战的优势,接连攻下蒙古二十四砦,夺回被掳掠的人口两万余,挫败了中路蒙军南侵的锋芒。孟珙在抗蒙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成为公认的抗蒙英雄。

        ①《淮南于·兵略训》。

        二、奇正结合,亦正亦奇

        在战争中,使用常规的作战方式称为正,离开常规称为奇。单纯的正或纯粹的奇都不能持之久远,奇正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战争方略。明人何良臣说:“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故善用兵者,自能使正之整治,使奇之分移。”①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奇正结合的战例。

        (一)冯异用奇攻赤眉

        刘秀称帝后,面对的威胁是赤眉军。赤眉军是琅琊(今山东诸城)人樊崇领导的一支起义车,于天凤五年(18)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他们作风淳朴,纪律严明,相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他们作战时,为了同敌人相区别,每人都用赤色涂眉,故称“赤眉军”。赤眉军曾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与王莽军展开激战,王莽兵败,主帅更始将军廉丹被杀,太师王匡逃走。更始三年(25)春,赤眉的队伍已发展到30余万人,当他们到达华阴时,拥立一个汉宗室后裔、15岁的牧童刘盆子为皇帝,建号“建世”,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不久被绞死,更始政权灭亡。赤眉军政权对刘秀新建的东汉政权构成了威胁。

        ①《阵纪· 奇正虚实》。

        光武元年(25)十月,刘秀进人洛阳,宣布定都于此,并派大司徒邓禹防御赤眉军,安定三辅。邓禹被赤眉军击败,三辅陷入一片混乱。刘秀乃派被称为“大树将军”的冯异代替邓禹。

        刘秀亲自送冯异到河南,赐给他一把用宝玉装饰的宝剑,并面授机宜说:“三辅连续遭到王莽、更始的破坏,又遭到赤眉的创伤,百姓涂炭,无所依诉。今去征伐,不必以略地屠城为胜,重要的是安集百姓。诸将并不是不善于作战,只是好掳掠。这是我让你去安定三辅的重要原因。”冯异顿首受命,引兵而西。而这时由于赤眉军在长安一带没有粮食,遂东下就食。于是,冯异与赤眉军在华阴相拒,二者相距60余里,作战数十次,冯异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光武三年(27),刘秀遣使拜冯异为征西大将军。但赤.眉军仍然有很大的势力。

        有一天,邓禹与车骑将军邓弘等与冯异相遇,约冯异共同进击赤眉。冯异说:“我已与赤眉相拒数十日,虽屡取胜,但赤眉余众尚多,可以稍施以恩信,诱其慢慢分化,难以用兵强攻。你们屯黾池以东,我冯异在黾池以西,两面对赤眉构成威胁,可一举而取,这才是万全之计。”

        邓禹不听冯异的意见,让邓弘发兵大举进攻赤眉,赤眉假装失败,弃辎重而逃,实际上辎重车辆装的全是沙土,只在表面撒上薄薄的一层黄豆。邓弘的士兵见到后哄抢辎重车辆,队阵乱套,赤眉军乘机反攻,邓弘大败,冯异和邓禹合兵救邓弘,赤眉才稍稍后退。冯异认为士卒饥乏,应休整后再战,邓禹不听,再次举兵攻击,又被赤眉军打败,死伤3000余人,邓禹仅以24骑逃归宜阳,冯异也在慌乱中弃马步行,仅与麾下数人逃回本营。

        冯异回营后,坚壁不出,招集诸营散卒数万人以守营阵。又挑选精兵穿上赤眉军的服装隐蔽在道路两旁。赤眉军派出万余人前来攻打冯异,冯异故意派出一小股军队迎击,赤眉见冯异兵弱,举军大攻,正中冯异的埋伏。由于伏兵都穿着赤眉军的服装,赤眉难以识别敌我,大乱而溃,被俘者达八九万,余众10余万南下宜阳,准备突围,不料又进人刘秀布置的圈套。刘秀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仓惶而来的赤眉军又遇大雨,惊慌不知所措。此时,赤眉军已无路可走,樊崇、刘盆子只好向刘秀投降。刘秀对降兵进行了安抚,向饥饿不堪的赤眉降卒提供饭食,然后令樊崇等居洛阳,赐宅一区,田二顷,赤眉主力退出历史舞台。

        (二)陈登巧破吴军

        陈登,字元龙,性格豪爽,深沉大略,博览群书,善于文章,是东汉末年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陈登少有扶世济民之志,25岁时,举孝廉.除东阳长.任职期问,尊老爱幼,体恤民情。当时,天灾饥荒,州牧陶谦表荐陈登为典农校尉,乃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稻米获得连年丰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支力量的分散聚合模糊不定,袁术欲结吕布为援,并为其子向吕布之女求婚,吕布应允。当时,陈登的父亲陈跬担心袁、吕结盟会造成国家的灾难,对吕布说:“曹操奉迎天子,辅佐国政,将车应该与曹操协同合作,共图大计,袁术欲僭制称帝,天下多称其不义,如今与袁术结为婚姻之家,恐怕要受到袁术的牵连。”吕布遂改变土意,断绝了与袁术的婚姻之约。陈理打算让其子陈登到许昌与曹操联系,吕布不许。正在这时,许昌的使者来到,拜吕布为左将军,吕布大喜,遂令陈登到许昌奉章谢恩。陈登面见曹操,说吕布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宜早图之。曹操说:“吕布有狼子野心,难以长久合作,只有你能明白这个道理。”遂拜陈登为广陵太守,并让他暗中牵制吕布。

        陈登在广陵,明赏罚,布威信,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因功加拜伏波将军,在江、淮一带很有威望。当时,孙策在江南割据,派遣军队进攻驻守在匡琦城的陈登。孙策的水军浩浩荡荡,战旗布满江面,陈登的部下都认为孙策拥有10倍兵力的优势,恐怕难以抵挡,叮以暂时撤退以保存实力,把空城让给孙策。孙策的水军不可能长久据守陆地的城池,必然会自然撤退。陈登针对部下的惧战心理,厉声说:“我受命来镇守此地,既不能消除国家祸患,又.怎么能临阵脱逃呢?我们以生命来报答国家,依仗正义来平定祸乱,这是顺应大势,我们一定能战胜敌人。”

        于是,将士们都默不作声,寂静得像没有人一样。陈登为了迷惑孙策,下令紧闭城门,以示软弱不予应战。陈登登上城墙察看了敌情后,连夜整治队伍,备好兵器。天刚亮,突然打开城门,率兵直捣孙策兵营,并安排骑兵在后面接应,以防万一。孙策部将周章刚刚集合好部队,还未来得及登船,陈登就手执战鼓,纵兵冲杀而来,周章军大败,弃船而逃。陈登又令部队乘胜追击,斩杀一万余人。

        孙策兵败后,十分愤怒,又纠集大军向陈登发动进攻,陈登认为寡不敌众,不敢硬拼,令功曹陈矫向曹操求救,又亲自秘密地到离城10里的军营里,令部队多多准备柴草,每两捆-堆,每堆相隔10步,纵横成行。晚上,下令将柴草堆全部点燃,又聚集士兵装作欢呼状。孙策见陈登的军营灯火通明,士兵欢呼雀跃,以为曹操的援兵真的到来了,急忙溃散而去。陈登乘势追击,又歼敌万余人。事后,陈登因功升为东城太守。

        (三)曹操火袁氏兄弟

        官渡之战后,袁绍积郁成疾,呕血而亡。袁绍少子袁尚据邺城,统领袁绍旧部。袁绍的另两个儿子袁谭、袁熙也各自拥兵自重。袁氏兄弟仍有很大势力。曹操要一举将其扫平 ,并非易事。

        袁绍在世时,其子袁谭、袁熙、袁尚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各植党羽。审配、逄纪依附袁尚,辛评、郭图依附袁谭,袁绍死时审配矫命使少子袁尚嗣位。袁谭不得立,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袁尚、袁谭有隙。曹操出兵征讨时,袁谭驻守黎阳,袁尚只拨给他很少的一部分兵力,还派亲信逄纪到袁谭军中作监军。袁谭大怒,杀逄纪于军中,二袁矛盾激化,曹操乘机攻黎阳。袁谭无奈,只得向袁尚求救。袁尚欲分兵袁谭,义担心袁谭势力过大,遂使审配守邺,亲率大军救黎阳,结果被曹操败于城下,袁尚、袁谭只好弃黎阳退保邺城。曹操诸将欲乘胜攻邺城,一举消灭袁氏兄弟。谋士郭嘉向曹操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逄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①也就是说,袁氏兄弟本有矛盾,如果他们受到别人的压力,就会自动团结起来,共同对外。如果外部压力碱缓,他们的内部矛盾就会激化。应设法让其矛盾激化,听任其自相残杀,然后再举兵各个击破。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乃率军南征刘表。果不出郭嘉所料,曹军一撒,二袁立刻反目。袁谭在郭图、辛评的挑唆下,为争夺冀州向袁尚发难,被袁尚击败,逃往平原。袁尚留审配守邺城,自率大军将袁谭包围在平原。袁谭派辛评的弟弟辛毗向曹操乞降求.救。曹操向群下征求意见,多数认为应坐山观虎斗,待其两败俱伤,现应集中兵力攻灭刘表。谋士荀攸却说:“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

        ①《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兄弟构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①即如果袁氏兄弟中的一个吃掉另一个,就会减少内耗,势力增加。因此应援救袁谭,暂时使二者相争斗,以便以后图取。曹操对荀攸的建议连连称善。乃指挥大军回师黎阳以解平原之围。袁尚见曹操回师,急忙撤围还师邺城。袁谭被教,曹操与之结亲,进行安抚,进一步分化袁氏兄弟。

        建安九年(204)二月,袁尚使审配、苏由守邺,再次率大军围攻袁谭所在的平原。曹操乘机出兵攻邺,当曹军离邺50里时,苏由表示愿为内应,谋泄,被迫逃出邺城投奔曹军。曹操下令开挖地道攻邺,审配则挖沟阻挡。曹操又令围城挖沟,宽深各两丈,引漳水灌城。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饿死者过半。袁尚闻知邺城告急,将兵回救,却被曹军击败,袁尚逃往幽州,投奔其兄袁熙。邺城只好开城投降。

        在曹操围攻邺城时,袁谭乘机夺取了河北东部地区,曹操攻克邺城后回师,顺便吃掉袁谭。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丸,袁尚袁熙与乌丸联兵相拒,兵败后逃奔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仗着自己的地盘与曹操相隔千里,不肯服从曹操,有人建议曹操攻灭公孙康,擒拿袁氏兄弟。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正欲使公孙康杀袁氏兄弟,不必劳师远征了。”不多久,公孙康果然带着袁氏兄弟的头来见。众将向曹操请教其中的奥妙,曹操说:“公孙康向来怕袁氏兄弟兼并他,二袁上门投奔,他必定猜疑。如果我用兵急攻,他们会联合相拒。如果我们放他们一码,他们就会自相火并。”

        曹操在平定袁氏兄弟的过程中,采用郭嘉、荀攸的计谋,虛虛实实,奇正相生,使袁氏兄弟自相残杀,然后乘敝而取之,以较小的代价夺取了最大的胜利。

        ①《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四)刘备智取刘璋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就是攻取益州。益州辖今四川、云南和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时,割据益州的是刘璋,外有曹操压境,内有张鲁在汉中起事,自感势单力薄。益州别驾张松建议刘璋说:“刘备是刘氏的宗室,又是曹操的仇敌,且善于作战用兵,如果利用刘备讨伐张鲁,必能取胜。张鲁破灭后,则益州内患可除。”刘璋同意了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率4000人去荆州迎接刘备。

        刘璋邀请刘备人蜀,正中刘备下怀。遂留关羽、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守荆州,亲率庞统、黄忠、魏延及士卒万人入蜀。刘备到达涪城(今四川绵阳}时,刘璋率部骑三万人前来迎接。此时,刘备周围的人都劝刘备乘机擒获刘璋,无用兵之劳,一举而得益州。刘备认为取益州是大事,不可仓促,初到益州,恩信未著,如果仓促行事,会引起军民的反感,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不如进一步麻痹刘璋,待机行事。

        涪城相会,刘璋果然被刘备所迷惑,遂推荐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而刘备也推荐刘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双方所率士兵互相交往,欢宴数日。刘璋还为刘备补充兵员和物资,将驻守在.战略要地白水关的杨怀、高沛划归刘备调遣,并让刘备前往汉中,进攻张鲁。于是,刘备率三万人到葭萌(今四川昭华东南50里),但他没有立即进攻张鲁,而是就地驻防,等待时机。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十二月,刘备已在葭萌屯兵一年。这时,曹操进攻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认为这正是调遣军队的最好借口和掩饰,于是庞统向刘备献袭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他说:“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素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尽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久矣。”①

        刘备认为上计冒进,下计迟重,决定采用中计。于是刘备利用孙权求援拒曹之事,瞒天过海,写信给刘璋说:“曹操东征,孙吴危急,孙权本与我唇齿相依,而守卫P荆州的关羽又兵力虚弱,如不回去救援关羽,其忧患甚于张鲁。”并煞有其事地要求刘璋资助他一万士兵和粮草军资。刘璋对刘备滞留葭萌已心存疑虑,见刘备自.动要求离境,自然乐意,决定礼送刘备出蜀。并应允刘备可资助兵力4000及要求军资的一半。白水都督杨怀和高沛听说刘备将东归,果然前来送行,刘备借口他们无主客之礼,将其捕杀,乘机占领白水关,收编了杨高的部众,同时诏命诸葛亮由荆州率兵人蜀,会.师成都,令霍峻驻守葭萌,黄忠为前锋向成都进发。

        刘备安排妥当,亲率主力举兵南下,所过辄克。于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五月,进围洛城(今四川广汉)。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四月,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率兵溯江西上,到达江州(今重庆市),然后向成都进发。诸葛亮与刘备会师后围攻成都,刘璋开城出降,刘备取得了益州之地。

        三、奇正相生,循环无穷

        奇正之法变化无穷,诚如孙子所说:“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①《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①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说:“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非变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在奇正战法的运用实践中,正变奇,奇变正,奇正相生,变化无穷。在中国战争史上,灵活运用奇正之法,以奇正变化克敌制胜者绝不鲜见。

        (一)张仪诱楚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引起东方各国的不安,于是齐国和楚国合纵,共同抗秦。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齐国在马陵之战后,成为东方大国。齐楚联合对秦构成了极大威胁,于是秦千方百计破坏二者的联合,在这方面,张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张仪原为魏国人,不受魏国重用,人楚求官,楚威王不见,只好投到楚相昭阳门下为客,后义因昭阳怀疑他盗取他的国宝和氏璧而被痛打驱逐。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张仪人秦,被任为大良造。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秦国准备攻打齐国,而楚国与齐国订立了友好联盟,秦惠王甚为忧虑。为了拆散齐楚联盟,秦王宣布免去张仪的宰相职务,让张仪去拜见楚怀王。张仪对楚怀王说:“秦惠王最欣赏敬慕的人是您楚怀王,因此我甘心为其效力的人也是您楚怀王;秦惠王最憎恨厌恶的人是齐宣王,因此我也特别憎恨厌恶齐宜王。而大王与齐宣王亲善,因此秦惠王不能支持您,我也不能为您效力。如果大王听从臣下之言,与齐国断绝关系,再派使者跟我到秦国,收回秦王过去从楚国兼并的600里土地。这样,齐国就变弱了。削弱楚国北面的齐国,有恩惠于西面的秦国,楚国又叮得到600里土地,这是一举而得三利的事啊。”

        楚怀王昕了十分高兴,拜张仪为楚相,日与置酒作乐,并洋洋

        ①《孙子兵法·兵势篇》。

        自得地说:“我将要重新得到过去失去的土地。”群臣都向楚怀王祝贺,惟独陈轸独自哭泣。”

        楚怀王问陈轸说:“你怎么独自哭泣呢?”

        陈轸回答说:“秦王所以敬重大王,是因为大王与齐国友好的缘故。如今秦国的土地尚未到手就先和齐国断交,岂不是使楚国孤立吗?秦王又怎么会敬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呢?只能轻视楚国。如果让秦国先出让土地再和齐国断交,秦国肯定不会同意。如果先与齐国断交再向秦国索要土地,必然会受到张仪的欺骗,受到欺骗就会心生怨恨,心生怨恨就会与秦国发生争执,而北边又与齐国断了交往。西面受秦人侵,北面与齐国断交,韩、魏就会乘机攻打楚国,这是臣所以哭泣的原因。

        楚怀王听不进陈轸的意见,当真派一位将领跟张仪到秦国去接收600里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喝醉了酒从车上跌下来,说是回家养病,二三个月没有出面。楚国的将领当然也接收不到土地。楚王闻知后,说:“张仪可能以为我们与齐国断交不够彻底吧。”于是派勇士宋遗北上侮辱齐王。齐王大怒,将象征齐、楚友好的楚国兵符折断,转而与秦结好。

        秦、齐结好后,张仪开始上朝,他对楚国的将军说:“你怎么不”

        去接收秦国让给楚国的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方圆6里。楚将军说:“我受楚王之令,来接收方圆600里的土地,没有听说6里。

        楚将军知道被张仪欺骗,便返回楚国向楚怀王进行了汇报。楚怀王大怒,准备发兵讨伐秦国。

        这时陈轸又建议说:“讨伐秦国不是个好办法。不如拿一个大城市去贿赂秦王,联合秦国共同伐齐。这样,我们被秦国割去的土地,却可以从齐国得到补偿,我国也可以保存下来。如今大王已与齐国断交,又起兵讨伐秦国,这只能促使秦齐两国联合起来,如此一来,我们楚国就危险了。”

        楚怀王不听,遂与秦国断交,并发兵攻打秦国,秦国也出乓相迎。

        楚怀王十七年(前312)春天,楚军与秦军在丹阳(今河南浙川)交战,楚军大败,死亡八万多人,主将屈句、裨将军逄侯丑等70多人被俘,秦军占领了汉中地区。

        楚怀王更为恼怒,动员全国的军队再度攻打秦国,在蓝田(今陕西蓝田)进行决战,由于孤军深人,被秦军打败,秦国反击,楚军又败。韩魏两国得知楚军失败的消息后,也向南袭击楚国,占领了邓(今河南偃城东南)。楚怀王闻讯韩、魏入侵,被迫撤军回国。从此,楚国衰落下去。

        (二)韩信智取龙且

        汉王刘邦三年(前204)秋,汉将韩信奉命伐齐。齐是在反秦斗争中建立的一支割据势力。早在秦二世元年(前209)反秦起义的高潮中,在齐地有故齐国王族田儋及其从弟田荣、田横杀当地官吏,占领齐地,田儋自立为齐王,成为反秦义军的一支。秦二世二年(前208),在救魏战役中田儋被章邯军所杀,田荣收其众走东阿,齐人又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王,田角为相,田角弟田间为将。不久,田荣率兵逐走齐王假,立田儋之子田市为王,自封为相,田横为将。田假被逐后逃至楚,田间、田角至赵,田荣劝赵、楚杀假、间、角等,楚、赵不杀,以此与田荣结怨。秦亡后,项羽分封时因田荣不服从自己调遣,未封田荣,却封田都为齐王。田荣闻知后,发兵击田都,田都逃奔楚,后田荣自立为齐王并兼并了齐地。项羽举兵伐齐,田荣败走平原被当地人所杀,田荣弟田横收散兵数万人,立田荣之子田光为齐王,田横相之。三年后,汉王刘邦使郦生劝说齐王归降,齐王遂撤历下军,准备归降刘邦。

        当韩信受命击齐后,立即引兵东上,到达平原津时,听说刘邦已使郦生劝降了齐王,韩信欲停兵罢战,蒯通对韩信说:“将军是受诏击齐,汉王只派人劝降了齐王,却没有下令阻止将军攻齐,将军为何要停兵罢战呢?况且郦生只是一名儒士,凭三寸不烂之舌下齐70余城,将军率数万将士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才下赵50余城,难道不如一位儒士的功大吗?”韩信听从了蒯通的话,渡河攻齐。齐王听了郦生的话,不再备汉,致使韩信迅速攻到齐临淄,齐王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遂烹杀了郦生。在韩信的猛攻之下,齐王败走高密,向楚求救。

        楚本与齐有怨,接到齐王的求救信后,仍派大将龙且率军20万救齐。有人劝龙且说:“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挡,齐、楚在自己地盘上作战,容易产生依赖。不如坚壁不出,让齐王派使者到失陷的城市招集散亡将士,那些城市的人知道齐王还活在世上且有楚兵相救,一定会叛汉返齐。汉兵远途2000里到客地作战,失陷的齐城一反叛,就得不到粮草,自然会不战而降。”

        楚本与齐有怨,接到齐王的求救信后,仍派大将龙且率军20万救齐。有人劝龙且说:“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挡,齐楚在自己地盘上作战,容易产生依赖。不如坚壁不出,让齐王派使者到失陷的城市招集散亡将士,那些城市的人知道齐王还活在世上且有楚兵相救,一定会叛汉返齐。汉兵远途2000里到客地作战,失陷的齐城一反叛,就得不到粮草,自然会不战而降。’

        龙且却说:“我了解韩信的为人,可以与他交战,救齐不用作战,我有什么功劳可言。如果战胜韩信,可以得到齐一半的土地,为什么不交战呢?”

        韩信与龙且夹淮列阵,韩信暗中让士卒装了一万袋石沙,在淮水上游垒成堤坝,使水位渐高。然后率军进攻龙且的军营,韩信佯败,龙且不知是诈,引军出击。龙且大喜曰:“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怯。”遂令军队渡淮水追击。当龙且的主力军队刚刚渡过淮水一半时,韩信下令决坝放水,突如其来的洪水把龙且的部队分割成两部分。正在龙且惊诧之际,韩信率军回击,杀死龙且,全歼过河的楚军。河对岸的楚军,眼睁睁地看着同伙被打却无法援救,此役汉军取得全胜。

        (三)陆逊取荆州

        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赤壁之战后,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了荆州地盘。孙权占有南郡、江夏二郡;刘备占有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曹櫟虽然败退北方,仍扼守南阳、襄阳二郡。在孙、刘联合击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中,孙权出兵较多,当时孙权企图控制刘备,供其驱使,便在瓜分荆州时同意刘备占有四郡,供刘备落脚,以共同抗拒曹操。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刘备亲自到京口见孙权,要求孙权将荆州的南郡借给他。孙权认为当时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若自己占据荆州,恩信未立,民心不一。若把荆州借给刘备,一可让刘备安抚民心,二可给曹操树敌,遂同意将南郡借给刘备。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 ,守卫荆州的关羽亲率主力攻取樊城,但他担心东吴从后方偷袭,仍在荆州保存了雄厚的兵力。吴国为了夺取荆州,故意麻痹关羽,先是以主将吕蒙回建业治病为由,秘密策划袭取荆州的作战方案,又让一位“未有远名,非羽所忌”,但具有真才实学的书生陆逊接替吕蒙的职务,镇守陆口。

        陆逊,字伯言,吴郡人。初为孙权幕府,后拜定威校尉,先后驻守利浦、芜湖。吕蒙称疾回建业途经芜湖时,陆逊前来拜见,他对吕蒙说:“您的驻地与关羽相接,怎么能远离呢?”

        吕蒙不敢向他透露假病回建业密谋之事,故意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无奈我身患疾病,只好回建业治疗。”

        陆逊说:“关羽素有战功,意骄志逸,一心北进,未对我们存有戒心,如果他听说您回建业治病,必不防备,宜出其不意,适时夺取荆州。您见到吴主,应同他谋划此事。’

        吕蒙见陆逊与自己不谋而合,暗自高兴又不便表白,便故意说:“关羽是员猛将,难与为敌,他已占据荆州,恩信大行,且气势正盛,不易图取。

        吕蒙回到建业与孙权谋划取荆州一事,孙权问吕蒙谁能当此重任,吕蒙当即向孙权推荐了陆逊。孙权拜陆逊为偏将军、右都督,代替吕蒙督守陆口。

        陆逊到职后,为了进一步麻痹关羽,助长他的骄气,用《孙子兵法》中“卑而骄之”的计谋,给关羽写信自称书生,极力称赞关羽的功绩,其大意说:“将军围攻樊城,远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其功绩足以流芳百世。从前晋文公的城濮之师、韩信的灭赵之旅,也难以与您相匹。曹操老奸巨猾,不会甘心失败,会暗中增兵,以逞其心。将军战捷之后,易于轻敌,古人用兵讲究‘军胜弥警’,愿将军明察。我陆逊是一介书生,不能胜此大任,但高兴的是与将军这样德高望重的人相邻,故愿将心中的想法倾诉给将军,不一定正确,仅供将军参考。”

        关羽看到陆逊的书信,被其中的恭维之词所迷惑,以为陆逊为书生不成大事,遂对东吴失去戒备。不久,便调荆州的守军奔赴樊城。

        孙权利用关羽与曹军相持之际,令吕蒙、陆逊率军袭江陵。吴军将精兵全部隐蔽在大船中,使摇橹的士兵穿上白色的商人服装,昼夜不息,沿江西上。由于关羽没有戒备,吴军顺利攻占了公安、江陵诸城。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经常派官吏慰问居民,甚至医治疾病,供给衣粮,从而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接着吴军攻占夷陵、秭归,切断了关羽入川的退路。

        关羽得知吴军西进后,即率军南撤。关羽在回军途中,曾多次派人到江陵探听吴军的动向,吕蒙每次都热情款待使者,并让他们在城内周游,随意拜访蜀军家属。使者回去后,传播了吴军优待蜀军家属的消息,蜀军变得毫无斗志。关羽回归无路,败走麦城,被吴将马忠活捉,东吴没费太大力气就夺取了荆州。

        (四)慕容嵬奇袭宇文氏

        从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中国北部的100多年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曾建立了16 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在这一时期内,各割据政权之间相互争夺地盘,战争不断,人民深受其苦。

        慕容氏部落原居辽河流域,晋太康七年(286),其首领慕容嵬建立了割据政权,这就是前燕的前身。晋大兴二年(319),宇文氏、段氏、高句丽三国合兵进攻慕容庞。慕容唐的属将纷纷请战迎击。慕容鹿说:“他们受崔毖的诱骗和蛊惑,为贪图一时之利而联合出兵,部队刚刚组织起来,锐气正盛,不可与其争锋,应当固守以挫其锐气。他们都是为了私利而联合,内部并不统一,谁都不愿意听对方指挥,可以说是乌合之众,时间-久,自然会离心离德,待他们分化后,再各个击破,就一定能打败他们。”

        三国联合进攻棘城(今辽宁义县),慕容庞紧闭城门,不但不与三国交战,还遣使持牛酒犒劳宇文氏。段氏、高句丽见状,心生疑惑,怀疑宇文氏与慕容唐有阴谋,各引兵退去。宇文氏主将悉独官说:“段氏、高句丽虽然已经退兵,我们也能击败慕容氏。”

        字文氏的部队有数十万之多,连营结寨40余里。慕容嵬派人到徙河(今辽宁锦州)召其子慕容翰守城,慕容翰遣使对慕容庞说:“悉独官举国来攻打我们,兵力有数十万,敌众我寡,只可以奇计胜敌,不可与之硬战。如今城内的部队足以防御,我请求率部队秘密隐伏于城外,寻求战机。我们内外夹击,使宇文氏惊恐震骇,不知道如何防备,最终必然会消灭他。如果我们的部队回城单纯困守,宇文氏就可以专意攻城,而没有其他顾虑,这不是胜敌的最好办法。况且,如果在敌人面前显示软弱,会在士卒中造成恐惧情绪,沮丧士气,我们还是留在徒河为宜。”

        慕容庾犹豫不能决,辽东韩寿对他说:“悉独官来势汹汹,将领骄恣,士卒怠惰,军事布置并不严密,如果城外有支奇兵对他突然袭击,这是击败字文氏的最好策略。”

        慕容唐听后,才听任其子慕容翰留驻徒河。

        悉独官闻知慕容翰留驻徒河的消息后,说:“慕容翰向来以骁勇善战著称,他不归城防守,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祸患,应当先把他消灭,破城一事则不足以担心。”

        于是,悉独官遣数千名骑兵袭击慕容翰。慕容翰闻知后,派人冒充段氏的使者,在途中对悉独官的部队说:“慕容翰长期以来与我们段氏为敌,我们听说大军要去攻打他,已集合好部队,准备随大军向慕容翰发起攻击,最好能加快进军的速度,以攻其不备。”

        慕容翰派出使者后,就率部队出城设伏。宇文氏的骑兵听到假装的段氏使者的话后,信以为真,得意忘形地急速前进,同时也放松了戒备和警惕,不久就进人了慕容翰的伏击圈。慕容翰指挥部队奋起攻击,将前来袭击的骑兵全部歼灭。又乘胜前进,派使者请慕容磨出兵与宇文氏决战。慕容唐又派另一个儿子慕容就率精骑为先锋,自己亲率主力紧急跟进。悉独宫没有预料到闭门守城的慕容鬼会出城反击,没有充分的准备,当听到慕容嵬的部队突临阵前时,大吃一惊,随后指挥部队全力迎击。战斗刚刚打响,慕容翰又率骑兵从侧翼迂回攻击,一直攻到宇文氏的中心营地,将其焚烧。宇文氏的部队惊恐万状,不知所措,有的死于乱军之中,有的被俘,有的被自相践踏而死,全军失败,悉独宫仅以身免。慕容鹿俘虏了宇文氏的残兵败将,缴获了三枚字文皇帝的玉玺,大获全胜。

        四、虚张声势,避实就虚

        虚张声势,避实就虚是用兵的基本原则之一,《孙子兵法·虚实》云:“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者,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①中国历代兵家,都十分重视虚实在用兵中的妙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之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一)王镇恶巧灭刘毅

        王镇恶,北海人。其祖父王猛在前秦苻坚时位至宰相,镇恶出生在农历五月,当地风俗忌五月出生,家人将其出继给别人,其祖父王猛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因此起名日“镇恶”。前秦灭亡后,镇恶随叔父归晋,客居荆州。好读兵书,喜论国家大事。

        东晋末年,大权落人大将刘裕手中,王镇恶以勇猛被人推荐给刘裕,刘裕与镇恶交谈后,十分赏识,对左右说:“镇恶是王猛的孙子,所谓将门有将,真是不假。”随即令镇恶领兵。当时卢循发动反晋起义,镇恶在镇压卢循起义时战功卓著,遂得刘裕信任。

        东晋元兴元年(402),荆州都督桓玄反叛,攻人建康,杀司马显,囚司马道子,逼晋安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攻桓玄,攻占建康,桓玄退回江陵,刘裕迎晋安帝复位,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刘裕的行为,遭到了荆州刺史刘毅的反对,刘裕遂有讨伐刘毅之意。

        ①《李卫公问对》卷中。

        刘裕谋讨刘毅,王镇恶说:“公若有意讨伐刘毅,请给我百只小船以为先驱。”刘裕西伐刘毅时,果然让镇恶为参军事,率龙骧将军蒯恩的百舸为先锋。镇恶受命,昼夜兼行,诈称是刘毅的父亲刘藩西返荆州的军队,刘毅的军队信以为真,不加防范,任凭王镇恶催舟急进。

        当王镇恶率军到达荆州城外20里时,舍船登岸,蒯恩在前,镇恶在后,每只船只留一两名士兵,在河岸上广插旗帜,多设战鼓。镇恶对他们说:“估计我们到达荆州城时,便大声呐喊,使劲擂鼓,就像后面有大军一样。”同时,镇恶又部署一部分士卒在后面,焚烧江津船只。

        王镇恶直扑荆州而去,各路关卡及沿途百姓以为是刘毅父亲刘藩的部队,没有阻拦。王镇恶刚走到城下,正逢刘毅派来的大将朱显之问刘藩所在,答曰:“在后。”朱显之到军后查找不见,又见江边战船被焚,远处鼓声震天,岸边军旗飘飘,才知上当。急忙跃马进城告知刘毅,并下令紧闭城门。但为时已晚,王镇恶已率军冲人城内,囚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和东门,声称刘裕大军已到。又遣人向刘毅送去刘裕的三封亲笔信,刘毅都烧毁不视。城内的人并不相信刘裕的大军会从天而降,顽强抵抗。王镇恶在交战中身中五箭,都被他拔下折断。交战中,镇恶的一位士卒发现刘毅的部队中有一位是自己的亲戚,故意且战且语,说刘裕率大军在后。荆州将士闻知,顿时丧失了斗志,土崩瓦解。刘毅急忙率亲信出逃,但他们所乘的战马放在城外,仓促间无马可骑,便要他儿子刘肃的马,刘肃不给,朱显之对刘肃说:“人取汝父而惜马,汝走欲何之。”①

        ①《南史·王镇恶传》。

        夺马给刘毅。刘毅遂骑马从城东门出奔牛牧佛寺,自缢身亡。王镇恶以极其简单但合情理的借口,掩盖了自己的攻占意图,蒙蔽了敌军,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二)王守仁活捉朱宸濠

        朱宸濠是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的玄孙。朱权早年封为宁王,驻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朱棣即位后,徙封南昌(今江西南昌市),弘治十年(1497)宸濠嗣宁王,府第仍在南昌。宸濠利用他藩的特殊地位,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上交权贵,下结亡党,左右笼络,排斥异己,形成了一股较强的反叛朝廷的势力。

        对于宸濠的不轨行径,许多人早有所察觉,由于宸濠买通权臣受到庇护,许多上书弹劾宸濠者都受到了陷害,人们不敢再言。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三日,朱宸濠利用生日宴会招集党徒谋议反叛朝廷,次日指斥朝廷,宣布去正德年号,同时派人到各地联络同党,企图四方并起,一举夺取天下。

        朱宸濠起兵谋反前,提督南赣汀漳军务都御史王守仁奉命前往福建勘乱。由于宁王朱宸濠生日将到,准备取道南昌祝贺。因风大不能行船,六月十五日才到达丰城。丰城知县顾泌向他报告了朱宸濠谋反的消息,王守仁随即换上了便服,隐匿行迹,返回赣州,准备征集兵马征讨朱宸濠。走到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时,知府戴德孺欢迎他进城调度兵马,王守仁说:“临江居大江之滨,与省会近,且当道路之冲,莫若抵吉安(今江西吉安)为宜。

        王守仁准备溯流赴吉安,这时朱宸濠已经发千余人追赶王守仁。船夫怕遭连累,不敢开船,王守仁估计难以逃脱,暗中找到一只渔船易服而行,让一名亲信穿着王守仁的衣服留在渡船上。朱宸濠的追兵果然抢劫渡船,抓到了假装王守仁的亲信,知道王守仁已经脱身远去,才不再追杀。

        吉安知府伍文定听说王守仁赶往吉安,急忙派出300人在峡江迎接。六月十八日,王守仁抵达吉安,随即与知府伍文定调兵备粮,筹集军用器械,同时发布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使各地守令率兵勤王。致仕都御史王懋中支持王守仁起兵,一些乡宦也纷纷出资出力,两广清军御史谢源、刷卷御史伍希儒途经吉安,被王守仁留下,参与军事,御史张鳌和周鲁等也赶赴王守仁军中。旬日之间,准备就绪。

        为了壮大声势,王守仁派出大批间谍,假传皇上的密旨给各府县,说:“朝廷派都督许泰、卻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故意给朱宸濠的亲信李士实、刘养正写密信,对他们投靠朝廷的诚意表示欢迎,并煞有其事地让他们劝朱宸濠尽快发兵东下。与此同时,王守仁又找了几个唱戏的人送传密旨,把伪造的密旨藏在他们的夹衣中,派他们出发时,又把抓到的叛党家属押至船尾,有意让他们看到唱戏的人将密旨夹在衣内。上岸后,王守仁假装大怒要斩杀叛党家属,又假装粗心使他们逃走,让他们到朱宸濠处报告情况。朱宸濠听到汇报,急忙派人追捕那几个唱戏的人,果然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密旨,朱宸濠心有疑虑,迟迟不敢发兵,从而为王守仁赢得了战备的时间。

        在朱宸濠出兵安庆时,王守仁率军围攻朱宸濠的老巢南昌,一举克城。为了瓦解叛军,四处招贴告示说:“凡协从者一概不追究责任,即使曾在叛军中做官的人,只要能逃离叛军也可免死。如能杀贼来降,则予以重赏。”从而孤立了朱宸濠。

        七月下旬,王守二在憔舍(今江西南昌北赣江左岸)击败朱宸濠,朱宸濠被活捉。王守仁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巧妙用间,周密部署,终于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五、破釜沉舟,死地后生

        《孙子·九地》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意思是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以必死的决心进行战斗,才有可能决战取胜。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而战,都是运用这一军事 理论的典范。

        (一)项羽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共举反秦义旗。陈胜牺牲后,各地义军首领为了便于增强号召力,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做了楚王,仍然称作楚怀王。

        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秦将军章邯夜袭定陶(今山东定陶),大破楚军,楚军主将项梁牺牲。章邯认为项梁已死,楚军已不足虑,便率军北上进击赵国,赵王主力被逼进巨鹿城内,形势十分危机,赵乃向楚求救。当时的形势是:如秦军灭赵,秦军势力会大.大增强,对南方义军会构成威胁。如义军北上救赵,可将秦军主力吸引在河北,并可趁关中地区空虚之机直捣秦王朝统治的心腹地区。义军首领们分析了形势后,决定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曾为末将,率主力北.上救赵,同时又派刘邦率另一支军队西进,直捣关中。

        朱义率大军北上,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东南)即停留下来,一直拖延了46日还不前进。当时,巨鹿城内的赵军在秦军包围下,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宋义却迟迟不前。项羽建议应与赵内外夹击秦军,宋义竟说:“秦赵互斗,若秦战胜则兵疲,我承其弊。若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以图坐享渔人之利。

        宋义不但不率军攻秦,还在军中饮酒高会。当时,军中已无粮,士卒只能食菜,又值天寒大雨,广大士卒处在饥寒交迫之中。项羽非常愤慨地说:“宋义不戮力攻秦,会坐失良机,又不恤士卒,非社稷之臣。”在盛怒之下,将宋义杀死,然后向怀王报告。怀王即封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了宋义后,即派英布和蒲将军率二万士兵渡漳水,切断秦军运粮的甬道。随后,项羽又亲率全部人马,从安阳北上进攻秦军。渡河后,为了表示与秦军决–死战,有进无退,全部沉没了渡船,打破了做饭用的釜甑,把营帐也全部烧毁,士兵们每人只准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不获全胜,决不活着回来。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全军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一到战场,就把秦军包围起来,以雷霆万钧之势,同秦军展开激战。经过九次大战,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大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涉间自杀。

        当楚军与秦军激战时,其他各路援赵的将领都不敢同秦军作战,一个个筑垒自保,在壁垒上观战。他们看到楚军勇猛冲杀、浴血奋战的情景,都吓呆了。战争结束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不敢走进营门,都是跪着爬行而前,也不敢抬头看项羽。从此,项羽威震天下。各地诸侯都一直拥戴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甘愿当他的部属,听他的指挥。

        秦军失败后,秦二世派人责备秦将领章邯,章邯无力挽回局面,走投无路,在二世三年(前207)-七月率余众20余万人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歼灭了秦王朝军队的主力,秦朝的武装力量已基本瓦解。

        (二)韩信背水列阵

        按照兵法,行军布阵–般应是右面或背后靠山,前面或左面临水。韩信在破赵之战中却违背兵法,背水而阵,且取得了胜利。这是一个灵活运用兵法的著名战例。

        汉王刘邦三年(前204)十月,刘邦派韩信、张耳率数万军马东越太行山,对赵国发起了进攻,赵王歇和成安君陈余聚兵于井陉口迎击。一场决战就要开始了。

        井陉口是太行山八个隘口之一,即今河北省井陉县东面的土门关。井陉关的西面有一条长约100里的狭窄驿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赵军统帅陈余集兵10万,扼守井陉关,韩信的军队不足赵军的一半。在地理条件与军队实力.上赵军占有绝对优势。

        面对韩信的进攻,广.武君李左车对赵军统帅陈余说:“汉将韩信刚刚俘虏魏王豹,擒捉代相夏说,士气正盛。如今刘邦又派张耳协助,欲攻灭赵国,乘胜远斗,锋不可挡。臣闻从千里外运送军粮,将士会面带饥色。等樵夫打柴后再烧饭,部队难以吃到饱饭。如今井陉的道路,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汉军远道而来,其粮草供应必在其后,愿足下给我奇兵三万,从小道去劫夺汉军的粮草,并能切断汉军的后退之路。您率领赵军深沟高垒,坚璧不出,使韩信求战不能,后退无路,如此一来,不用多久,韩信、张耳的人头就会献到您的帐下。希望您能留意我的意见。否则,必为韩信所擒。陈余是位儒士,经常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他听到李左车的话后说:“我听兵法中说兵力比敌人多10倍,应采取包围战法;兵力比敌人多2倍,就可以向敌人发动进攻。汉军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跋涉千里来袭击我,士卒已疲惫不堪。面对如此弱敌而不攻击,以后再遇到强敌,又该怎么办呢?如果这样.各路诸侯都会笑我们胆怯,而轻视我们。”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先派侦察人员观察地形和赵军的布置情况,知道陈余未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暗中高兴,才引兵进人井陉狭道,在离并陉口30里处停了下来,挑选2000名轻骑兵,叫他们人手一面红色的旗子,趁着夜色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本营的侧后方埋伏下来,并告诫说:“赵军见我前来,必定会倾巢而出迎击,你们乘赵大本营空虚时攻进去,将赵军旗帜拔下,全部更换上汉军的红旗。”

        韩信发出轻骑兵后,又让裨将令众将士说:“今天大举进攻,等攻破赵国后,再举行丰盛的会餐。”众将土都不信,佯装明白说:“知道了。”私下里却议论纷纷,认为应当偷袭,不应当明目张胆地大举进攻。韩信解释说:“赵军已在井陉口建造好壁垒,单等我们进入埋伏,他们不见我们大举进攻,不肯出击,惟恐我们从并陉退回。”于是韩信大胆地派一万余士兵,作先锋部队先行。井陉口前面有一条叫绵蔓水的河流,沟深水急,韩信估计陈余企图将汉军全部歼灭,不会出击先头部队,所以让先锋部队在此背水列阵。背水列阵是一招险棋,前有重兵,后无退路,不符合一般的兵学理论。所以,赵军远远望见汉军背水列阵,都讥笑韩信不懂兵法。

        汉军按计划布置完毕后,韩信、张耳亲自率领汉军敲响战鼓,呐喊着向井陉口冲杀而去。陈余见汉军主力来到井陉口,传令赵军全面出击,企图凭借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汉军。双方激战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假装战败,丢弃鼓旗,向绵蔓水退去。陈余误认为汉军真的败退,令全体赵军空营追击。这时韩信、张耳后撤的军队巳和原先背水列阵的一万余汉军汇合在一起,重新和赵军展开激战。汉军后无退路,只有拼死一搏,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无不以一当十,殊死苦战。

        汉、赵两军在绵蔓水北岸边苦战之际,韩信派出的2000轻骑兵乘虚攻人赵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下,换,上了早已准备好的红色汉旗。

        再说陈余与汉军经过长时间的苦战仍不能取胜,欲撤回营垒,休息后再与汉军交战。当精疲力竭的赵军撤到井陉口大本营附近时,见大本营内插满了汉军的旗帜,以为赵王已经被汉军俘虏,纷纷抛戈弃甲,四处溃逃。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陈余被汉军斩杀,赵王歇被擒。

        战斗结束后,汉军将领一呈献斩杀的敌人首级和缴获的物资,相互祝贺,纷纷问韩信说:“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日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竞以胜,此何术也?”“此在兵法,只是诸君未察觉罢了。兵法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驱使没有经过训练的部队去作战,就应置之死地,使人人为自己而战,如果今天给士卒以退路,情况将会是另一种局面。”

        诸将听后,连声称善,自叹不如。韩信的背水列阵法,是故意向敌人露出破绽,引诱赵军倾巢而出,是灵活运用兵法的范例。

        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以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来伪装攻击目标的谋略。通常用机动灵活的军事行动来迷惑敌人,不攻而示之攻,欲攻而示之不攻,诱使敌人顺情推理,得出错误判断。我方则因事用计,出敌不意,夺取胜利。

        (一)韩信暗度陈仓

        秦朝灭亡后,项羽大封诸侯,刘邦最早进人关中,按楚怀王之约应为关中王。刘邦却被封至偏僻的巴蜀之地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南郑)。项羽又把秦朝三降将封在关中:章邯为雍王,据咸阳以西,都废丘(今陕西关平东);司马欣为塞王,据咸阳以东,都栎阳(今西安市阎良镇附近);董翳为翟王,据上郡,都高奴(今陕西延安东北),以此挡住刘邦出巴蜀之路。

        刘邦自知不敌项羽,只好接受分封,他同时又请求将汉中也划归自己,得到了项羽的许可,还派三万人随刘邦人汉中,实际上是监视他。刘邦离开关中经过褒中(在秦岭太白山内)时,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烧掉了栈道,“示天下无还心”①,以麻痹项羽,也兼有阻断追兵的用意。此后,项羽果然放松了对刘邦的防范。

        不久,项羽与齐、赵等诸侯发生了矛盾,刘邦利用这一时机,令韩信指挥汉军攻取关中,汉王刘邦元年(前206),韩信派了许多兵.马去修复刘邦离开关中时烧毁的栈道,佯装要从老路杀回。修复工程旷日持久,实际上是为了麻痹关中的章邯等三王,掩盖暗度陈仓的进攻方略。与此同时,韩信却指挥主力汉军秘密疾驰,抄小道越大散关,渡渭水,一直迂回到陈仓(今陕西宝鸡东),突然对章邯发起猛攻。章邯措不及防,被韩信击溃,不久自杀。司马欣、董翳也相继投降,使汉军迅速占领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中地区,并以此为基地一与项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明”与“暗”反映着用兵作战时的“奇正”关系。古人认为,出奇制胜的用兵之法,米自正常的用兵原则,只有诱使敌人按照正常的用兵原则来判断我方的行动企图,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月的。明修栈道,是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诱使敌人对汉军兵力配置、运兵方向做出错误的判断,以掩盖实现暗度陈仓的真实目的。

        (二)韩信声东击西捉魏豹

        汉王刘邦二年(前205)夏,刘邦在睢水北岸被项羽打败,原来归附汉军的魏王豹见楚军强大,以归国省亲为名,脱离刘邦,与楚言和。当时,魏王豹占据着河东(今陕西西南部)。向西出兵可以

        ①《史记·留侯世家》。

        威胁关中的安全,向南出兵可以截断关中和荥阳的联系,对刘邦来说,就像背上的芒刺一样。刘邦为了争取魏王豹,派郦食其说服魏王豹归汉,魏王豹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①这年8月,刘邦任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共同率军攻魏。

        魏王豹听说汉军来攻,命柏直为大将,扼守黄河东岸的蒲坂(今山西水济),封锁黄河渡口临晋津,以阻止汉军渡河。柏直还组织了一支别动部队,沿黄河巡逻,同时把民用船只全部赶走,不许在河内来往停泊。柏直认为,汉军如果渡河,除进攻险要难攻的蒲坂要塞之外,别无他路。

        韩信见蒲坂地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不易攻破,决定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办法。他把汉军大营隔河设置在蒲坂对岸,在军营附近插满了旌旗,并把汉军所有的船只都集中到这里来。白天让士兵们擂鼓呐喊,夜间灯火通明,假装调兵遣将,好像汉军真要从这里渡河,实际上韩信暗中却将汉军主力向北调到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准备从此偷偷渡河。

        汉军开赴夏阳后,由于汉军拥有的船只都在蒲坂隔岸迷惑魏豹,无船渡河,临时造船又来不及,只好“以木罂甑渡军”②。对于“以木罂甌渡军”有不同的解释,《汉书集解》引服虔日:“以木押缚罂瓴以渡。”同书引韦昭曰:“以木为器为罂瓻,以渡军。无船,且尚密也。”《史记正义》云:“韩信诈阵列船艘于临晋,欲渡河,即此从夏阳木押罂瓴渡军,袭安邑。”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应“以木押缚罂.甑”为是。

        ①《史记· 魏王豹传》。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

        正在魏豹忙于蒲坂备战之际,韩信已率汉军乘坐用罂瓴制作的简易筏顺利渡过黄河。汉军渡河后,首先攻下魏的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安邑东北)作为立足之地。魏豹闻之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取胜,活捉魏豹,将其送交在荥阳的刘邦。

        刘邦在魏豹的地盘上设置了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并令魏豹守荥阳。项羽的军队围攻荥阳,魏豹被周苛杀掉。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