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篇·第五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将帅篇·第五

将帅篇·第五

作者:仝晰纲

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将帅篇·第五

        将帅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他们是战争的主角,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家始祖姜太公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六韬·论将》曰:“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六韬·奇兵》亦云:“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盛;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把将帅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足见其对将帅的重视。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中也强调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兵法·作战》也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都足以说明将帅在国家治乱、民族危亡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选将在军事上显得尤为重要。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是选将的重要原则。春秋时期,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管仲为将,才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霸主。战国时期,吴起入魏,魏文侯向李克询问吴起的情况,李克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对“贪而好色”并不介意,对“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却很感兴趣,遂任吴起为将。西汉开国之君刘邦手下的大将,多出身微贱,如周勃是吹鼓手,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黥布是刑徒。威屣诸侯的韩信更是“家贫无行”,可刘邦拜其为将时,却“择良日,斋戒,设坛厂,具礼”,使用了最隆重的礼节。此足以说明选将的重要。

        对于选将的标准,姜太公提出了“五材”,’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①。五者一体,德才兼备,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更明确地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南宋时,张俊问岳飞用兵之术,岳飞回答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②具体分析,将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春秋时期晏婴向齐景公推荐司马穰苴时称赞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实际上提出了将帅的两个基本标准。在冷兵器时代,“武”十分重要,将帅横刀立马、冲锋陷阵既可威慑敌人,又叮鼓舞士气。项羽力能抗鼎,李广射技高超,戚继光武艺精湛,都是“武”在将帅身上的体现。但是,仅仅“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文”,吴起在《吴子兵法·论将》中说:“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明代的庄应会在《经武要略·圣猷庙胜篇》中认为:为将之道,智勇贵兼全。弓马便捷,所向无敌,勇也;计算深远,无所遗失,智也。智勇全而后可以建功业。勇而无智,一卒之能耳。中国历代名将乐毅、吴起、王翦、李牧、韩信、李广、曹操、司马懿、周瑜、关羽、李靖、郭子仪、宗泽、岳飞、于谦、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等,都是智勇双全,文武兼备。

        (一)韩信拜将

        ①《六韬·龙韬·论将》。

        ②《宋史·岳飞传》。

        韩信,淮阴人。因出身贫穷且无德行,不能被察举为吏,又不愿从事生产,常寄人饮食,人多厌之。他曾多次到新昌亭长家寄食,长达数月,亭长的妻子很不高兴,常常是天不亮就做饭,以逃避韩信。即使韩信到来时正赶上就餐,也不给韩信拿食具。韩信一怒之下离去,再也未到亭长家寄食。

        准阴城北临淮水,韩信常在城下垂钩,淮水边有许多浣洗衣服的妇女,有一漂母见韩信面带饥色,就主动给他些食物,漂母竟一连浣洗数十日,且天天给韩信提供食物,韩信喜出望外,对漂母说:“我一定要重重报答您。”漂母闻听后大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可怜你才给你食物,难道图你报答吗?”

        淮阴城有一些屠户子弟侮辱韩信说:“韩信虽身材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实际上胆小如鼠。”众人又当街侮辱韩信说:“如果韩信不怕死,就与我格斗,如果不敢,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看是一群恶少,伏在地上,从他们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胆怯无能。

        项梁的反秦队伍到达淮阴后,韩信仗剑而从,在其麾下做了一位无名小卒。项梁死后,又从属项羽,被任命为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提用兵布阵的建议,都被项羽拒绝。韩信自知不被项羽重用,当刘邦由关中入蜀时,韩信由楚投汉,随刘邦人汉中,被任为连敖。不久,韩信坐法当斩,一同坐法的13人都已斩杀,待到斩杀韩信时,韩信昂头远视,没有一点惧怕。主持行刑的是刘邦的大将滕公,韩信对滕公说:“刘邦不是要夺取天下吗,为何要斩杀壮士!”滕公以为奇,释之不斩,与之交谈,十分投机,遂将韩信推荐给刘邦,被拜为治粟都尉,但韩信并未引起刘邦的重视。

        刘邦的丞相萧何很赏识韩信,曾多次向刘邦举荐,刘邦都不以为然。当刘邦的军队到达南郑时,许多将领看到项羽比刘邦的势力大纷纷逃亡,以图更大的发展。韩信估计萧何已多次向刘邦推荐自己仍不见重用,也不辞而别,离汉军而去。萧何闻知后,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急忙去追韩信。有人不知详情,对刘邦说:“丞相萧何逃亡。”刘邦听后大怒,如失左右手。一两天后,萧何将韩信追回,面见刘邦。刘邦且喜且怒,斥责萧何说:“丞相为何要逃亡?”

        “臣不敢逃亡,臣是追赶逃亡的人。”

        “你追赶的是何人?”

        “是韩信。”

        刘邦听后,更加生气,厉声斥责萧何说:“诸将逃亡者达数十人,你不追赶。你却去追赶小小的韩信,这是在撒谎。”

        “诸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国士无双,大王只是要称王于汉中,有无韩信皆可,若欲争夺天下,非韩信不能成功。不知大王打算称王汉中还是夺取天下!”

        “我想向东发展夺取天下,怎么能久居汉中呢?”

        “大王若志在天下,能重用韩信,韩信会留下,若不重用,韩信终会离去。”

        “我看你的情面让韩信为将吧。”

        “即使让韩信为将,韩信也不会留下。”

        “那就任他为大将。”

        “很好!”

        于是,刘邦准备召见韩信。萧何又对刘邦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这正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大王真要拜韩信为将,就应选择吉日,斋戒数天,设置坛场,举行盛大隆重的拜将仪式方才可以。”

        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择日设坛具礼,准备拜大将。诸将听说刘邦拜大将,都暗自高兴,都以为自己功高,应该为大将。待到拜将那天,才知道是拜韩信为大将,举军皆惊。

        (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年幼从军,因战功卓著,累迁为偏将军。吕蒙由于早年投身军旅,读书甚少,只知勇猛,不知韬略。有一天,孙权对吕蒙及另一大将蒋钦说:“你们担当重任,应当多读书,以增长学问,开启智慧。

        吕蒙说:“我身在军中,各种军务缠身,恐怕没有精力再读书了。”

        孙权说:“我并不是让你们都成为通晓经书的博士,只是让你们涉猎历史兴亡、知晓以往的经验教训而已。你们声称事务繁多,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少时读《诗》《书》、《左传》、《国语》,只是没读过《易》。自主持国政以来,又读了一些历史书籍和诸家兵书,深感读书大有益处。你们二人聪敏非常,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获,宜抓紧读《孙子》《左传》《国语》等。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光武帝刘秀领兵作战时,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不自我勉励,努力读书呢?”

        吕蒙自此以后,才开始读书。这时吕蒙已30多岁了,加之军务繁忙,在读书时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吕蒙不畏惧困难,一有空闲就开始读书,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由于他持之以恒,从不懈怠,在学问上有了许多长进。他所看过的书籍,都能明晓其理,有些儒士都不如他的见解深刻。

        当时,吴国的鲁肃是一位才学渊博的人。周瑜死后,被孙权命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领兵。鲁肃主张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被孙权任为汉昌太守,驻守陆口(今湖北嘉鱼)。有一次,鲁肃去陆口,途经吕蒙驻地。鲁肃一向认为吕蒙是位粗勇之人,有轻视之意。其随从提醒他说:“吕蒙将军军功卓著,不可以轻慢他,希望您能注意。”

        鲁肃见吕蒙,吕蒙设宴款待,酒酣,吕蒙问鲁肃说:“君受重任驻兵陆口,与蜀将关羽为邻,有什么策略,以备不虞?”

        鲁肃随便回答说:“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吕蒙说:“如今虽然吴蜀联合抗曹,但关羽是位猛将,怎么能没有周全的应对之策呢?”

        于是,吕蒙向鲁肃陈述了五条计策。

        鲁肃听后,大为吃惊,急忙坐到吕蒙身边,拍着他的后背说: “在我心目中你是一位只知勇猛的将领,今天呈现在我面前的却是学问渊博的人,并不是当年的吕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公今代周瑜守陆口,与蜀将关羽为邻,关羽有雄心壮志,熟读《左传》,通晓兵书,是难得的人才。但他恃能自负,这是他的弱点,应针对这一情况,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由于吕蒙勤奋读书,长进很快,在吴国军政大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鲁肃病故后,孙权任吕蒙替代鲁肃统领东吴大军屯驻陆口,并设计擒获关羽,收复了荆州。

        (三)狄青读书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北宋名将。狄青最初是京师禁军中的一名士兵,善骑射。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十月,党项赵元昊称帝,国号夏。朱廷对元昊称帝极为不满,在下令捕捉元昊的同时,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部署。在这种情况下,狄青从御前禁兵被派往西北。党项兵善骑射,宋军士卒多畏怯,狄青却经常请求担任前锋。4年中,大小经历了25次战斗,8次被箭矢射伤。在安远进行的一次战斗中,狄青负有重伤,当他听到敌军进攻的声音后,又立即挺枪驰人敌阵,其他士兵见状,也紧随其后,与敌人展开了殊死决战,狄青披头散发,面带红铜面具,反复出现在阵中,党项兵见到狄青,皆披靡不敢阻挡。

        尹洙为经略判官,狄青以一名小军官的身份与之相见,尹洙与狄青谈论兵法,十分欣赏其军事才能,便把他推荐给了镇守西北重地庆州(今甘肃庆阳)的范仲淹。

        此时范仲淹作为经略使驻守与党项相邻的庆州,常受党项军队的袭击,虽然也多次击败党项,却缺少独当一面的猛将。他见狄青身高体壮,武艺精良,十分喜欢。但狄青勇武有余而文化不足,便十分关心地对狄青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①并送给狄青一套《左氏春秋传》,希望他能在征战之余,留心读书。

        自此以后,狄青在练武之余,手不释卷,不仅熟读了《左氏春秋传》,还读了一些史书和兵法,从一位剽悍武夫,变成了文武全才的良将。狄青通过读书学到的知识,在其后来的政治、军事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由于狄青刻苦读书,长进很快,被宋仁宗调入京师,担任军马副都指挥使。狄青在战场上拼杀了10余年,如今人京师做了高官,当兵时脸上刺的印记还十分清楚,仁宗皇帝让他用药除去,狄青说:“陛下不问门第,以军功重用提拔臣下,臣才有今天。脸上的印记我愿意留下,用以激励军中的士兵,所以不敢奉诏。”宋仁宗对狄青十分赏识,不久提升他为枢密副使。

        皇祐元年(1049) ,在广西拥有很大势力的依智高反叛北宋,攻打邕州的横山寨,企图在宋朝南部建立一个割据政权。皇祐四年(1052)依智高占据了广西重镇邕州,杀广西知州陈珙和广西都监张立,建“大南国”,号称仁惠皇帝。当时,广西各县对依智高的反叛估计不足,仓促间遇此战事,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而逃,致使侬智高气焰嚣张,一度围攻广州。这时,名将狄青以枢密副使受命专征,不置副贰,岭南诸军统一归狄青指挥。他赶赴广西后,首先整饬军纪,惩治了逃亡的将领,又批评了假借交趾平叛的错误观点,于皇祐五年(1053)正月,率军向邕州进发,渡过昆仑山关险,在归仁铺与侬智高军展开激战,大败侬智高军。依智高大败后逃亡大理,最后死在那里。

        ①《宋史·狄青传》。

        依智高逃走后,狄青正确处理了善后问题,把曾被依智高胁从的7200多人慰遣归业,减免租赋。对没有参加依智高叛乱的各部首领,予以重赏,任命当地各部首领为知州、知县,立功与汉官同样升迁。广西局势很快稳定下来,对巩固南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狄青由一位普通士卒,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高级官员,与他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

        (四)董文炳裹伤再战

        董文炳是元代著名将领,是一位意志十分坚强的人。元世祖做太子时,受命征讨南诏。董文炳欲率46骑从行作战,由于沿途自然环境恶劣,人马几乎死尽,到吐蕃时,只剩下董文炳和两名随从。一路风尘,使董文炳身体极度虚弱,随行劝他返回,他坚持追赶大军,让两个随从挟持而行,道路踯闊,又缺少粮食,只能以道旁的死马肉充饥,行进速度很慢,但他依然保持着一定要追上大军的信念。正巧途中遇到使者,将情况向元世祖做了汇报。当时董文炳的弟弟董文忠已在从前加入了世祖的军队,世祖令文忠用五匹马载粮迎接文炳。既至,世祖感叹其一片忠心,由是日渐信任。至元十年(1273) ,拜参知政事。这年夏天,大雨连绵,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率水军10万进攻正阳城(今安徽霍丘东北),炮石似雨,飞矢如蝗,战斗十分激烈。元军主帅董文炳亲自登娀指挥作战,突然一支飞矢射穿董文炳左臂,顿时鲜血直流,众人劝他下去裹伤,董文炳坚持不下火线,他拔出箭矢进行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为了鼓舞士气,他忍着疼痛,倾尽全力,连发40余箭,中箭的朱军纷纷倒下。士气顿时大作,终于击退了宋军的进攻。由于董文炳带伤倾力发射,体力消耗殆尽,在敌军溃退的同时,他也昏厥过去。

        次日,夏贵又指挥朱军攻城,董文炳伤势发作,疼痛难忍,其子董士选请求代父作战,文炳壮而遭之。自己包扎了伤口后,又亲临前线,进行督战。夏贵见无机可乘,遂解围而去,不敢复来。董文炳在正阳的顽强抵抗,对宋军进行了有力的牵制,使元丞相伯彦率领的主力得以沿江而下。至元十一年(1274),董文炳与伯彦在安庆会师,随后伯彦军驻建康,董文炳军驻镇江,对宋军形成了围歼之势。宋将张士杰等亲率水军战船万艘,列阵于焦山(今属镇江)下的江面上,欲与元军决一死战。董文炳乘上轮船,在船上打起大将的旗帜,其子士选和侄子士表以小船为护卫,大呼突人敌阵。诸将继进,飞矢蔽日。董文炳再次身负重伤,他仍然裹伤再战。战斗最激烈时,短兵相接,宋军也殊死而战,杀声震天,横尸委积,江水为之不流。白早晨一直激战至中午,宋师溃败,张士杰驾船逃人海上。

        董文炳长子董士元,与别将哈剌秃率百余骑随阿里攻扬州,遭到万余宋军的围击,士元对左右说:“大丈夫报国正在今日,勿惧也。”正欲整阵交战,主将阿里遁去,士元与哈刺秃以部赴敌死战,马陷人泥中不驰走,弃马步战,战至半夜,敌军方退去。次日,阿里巡视战场,见士元躺卧泥中,身中十七枪,战袍全被鲜血染成红色,急令士兵营救,刚刚抬进军营,就气绝而死。

        至元十五年(1278) ,董文炳身上的箭伤发作,召见其弟董文忠,及其子侄说:“愿董氏世有男能骑马者,勉励报国,则我死瞑目矣。”言毕,就枕而卒。

        二、爱兵如子,以身作则

        关心爱护士兵,是将帅最基本的素质。《孙子兵法·地形》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春秋时期,司马穰苴率齐军拒晋抗燕,“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车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①战国名将吴起,“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②。被称为“汉之飞将军”的李广,在行军作战时,“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③。

        关心士卒,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上,还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将成千上万的农家子弟纳人军队,要对他们进行整顿、训练,才能使之开赴战场。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也。”提出了对军队训练的重要性。春秋时期,齐管仲提出过“教卒”、“练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认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所谓“教”, 即进行政治思想和职业素质教育;所谓“戒”,即让士卒明了军中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中国历代兵家,都强调“以治为胜”,俗语云:“强将于下无弱兵。”实际上把将帅的治军水平和士卒的战斗力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很有道理的。战国时期的“魏武卒”、宋代的“岳家军”、明代的“戚家军”的出现,都是将帅治军有方的必然结果。

        ①《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②《史记·吴起列传》。

        ③《史记·李将军列传》。

        将帅要求士卒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带头执行命令,与士卒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才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和尊敬,这就是“身教”。姜太公十分重视将帅“以身为教”的作用,《六韬·立将》说:“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六韬·励军》:“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 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尉缭子·战威》也说:“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逸必以身同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将帅以身作则,垂范士卒,将帅与士卒团结一心,生死与共,从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目的。

        (一)李广关爱士卒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名将, 他先后担任过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多数是靠近匈奴的边境地区,以英勇善战闻名于当世。李广在右北平时,匈奴闻知李广勇武,称其为“汉之飞将军”①。

        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远处的草丛中有一块巨石,风吹草动,巨石影影绰绰,李广以为是只猛虎,急忙用尽全身气力张弓而射,箭矢射入石中,竞没了箭镞。后来发现是块石头,再次射击,怎么也不能将箭镞射人石头了。李广做郡守时,所在郡有虎,他曾亲自射杀过。在右北平射虎时,有一次雄虎腾空扑来,将李广击伤,最后,李广仍然将老虎射杀。

        李广长期在边地领兵作战,对士卒十分关爱,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与士卒同甘共苦,同吃同住。担任二千石40多年,家

        ①《史记·李将军列传》。

        无余财。他带兵行军作战时,“乏绝之处,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①。

        汉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两人从前也同为边郡太守。但二人带兵的方法却绝然不同。李广带兵,对士卒不强求队伍整齐,遇到有水草的地方就停下来休息,人人自便,也没有繁杂的文字记录。而程不识治军要求队伍布阵排列整齐,有繁杂的文字记录,终8训练,军士不得休息。当时,两人都是名将,治军方法不同,却都很有收效,在与匈奴作战时,都屡屡得胜。但是,匈奴最惧怕的还是李广,因为士卒都乐意随从李广而不乐意跟从程不识。李广使士兵“人人自便”并非不讲军纪,应视为针对边境沙漠地区天远地旷的特殊情况而实行的一种体恤士卒体力的一项措施。从实践上看,是很有效的。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出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前往,汉武帝以其年老不许,李广固请,才让李广为前将军。大将军卫青出塞不久,从捕获的匈奴人中获知了匈奴单于的所在地,欲亲率精兵出击,而让李广在后面随右将军赵食其走东道。东道路远且水草少,不利于大军行进。李广对卫青说:“我身为前将军,今大将军却让我居后走东道。我自少时结发就与匈奴作战,今天正是生擒匈奴单于的时候。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李广多次向卫青请求,都未批准。李广欲自作主张带兵居前,卫青让大将军府的长吏对李广下令说:“赶快引兵出东道。”李广“不谢大将军而出行,带着怒气率部与右将军赵食其一起出东道,途中又没有向导,迷失道路,行进迟慢,远远落后于大将军卫青的部队。卫青所部在前面与匈奴单于作战,单于逃遁,只好回师。两军会师后,大将军卫青让长吏询问迷路的情况,欲上书汉武帝,对诸校尉治罪。并让李广到莫府对质。李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白上薄。”李广为了部下不受牵连,主动将过失承担下来。

        ①《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来到莫府,对部下说:“我李广自结发与匈奴大小70余战,今有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让李广所部走远路,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旷年60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罢,引剑自杀。

        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开后,长期受到李广关爱的部下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老少皆为之垂涕。

        (二)蒋琬雅量待下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东汉末年,随刘备人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刘备曾到广都巡视,正遇到蒋琬刚刚喝醉酒,目不理政务。刘备大怒,欲加罪惩治。军师诸葛亮说“蒋琬,社稷重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器重诸葛亮,才未对蒋琬治罪。蒋琬不理政务是效仿汉初陈平的无为而治,并非怠政。不久,蒋琬被拜为尚书郎。又被诸葛亮辟为东曹掾。诸葛亮出兵在外,由蒋琬负责粮草供应和兵员补充,从未误事。诸葛亮常夸赞蒋琬的才能,说蒋琬是与他共同辅佐刘备的人才,并密奏刘备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①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死后,以蒋琬为尚书令,领益州刺史,不久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代替诸葛亮辅佐刘禅,统驭蜀军,对稳定由于诸葛亮去世而引起的混乱起了重要作用。延熙元年(238) ,加大司马,成为蜀汉政权级别最高的武官。

        ①《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蒋琬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受到众人的称赞。他本人却荣辱不惊,举止和往常一样。东曹掾杨戏性格坦诚,有主见,从不随声附和。蒋琬与他说话,他却时常不予理睬,有人对蒋琬说:“公与杨戏语而不见应,杨戏以下慢上,不是太过分了吗?”

        蒋琬说:“人的性格就像人的容貌一样,各有不同。当面恭维背后不恭的人才可怕。杨戏不同意我的见解,就不会当面赞誉我,如果当面反对又显得我有过错。为了顾全我的面子,只好沉默不语,这正是杨戏爱憎分明的优点。”

        督农杨敏曾私下诋毁蒋琬说:“做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意思是说蒋琬昏庸糊涂,不如以前的诸葛亮。有人将杨敏的话告诉了蒋琬,也有人主张给杨敏治罪。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亮,怎么能治杨敏的罪呢?”

        主张治杨敏罪的人说:“即使您不如诸葛亮,也不至于说您昏庯糊涂呀?”

        蒋琬说:“我才能不如诸葛亮,却担任他所担任的职务,不可避免会出现理事不当,理事不当就是昏庸糊涂啊。你还问什么?”不久,杨敏因其他事犯罪系狱,众人都认为蒋琬会乘机加害他,杨敏必死无疑。蒋琬却查明真相,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蒋琬豁达大度,雅量待下,贏得了上下的好评。

        三、清正廉洁,品德高尚

        凡军中名将,都能以清廉自律,不贪财货。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西汉名将李广“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据《汉书·窦婴传》记载,窦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所得赏赐尽“所赐金,陈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人家者”。唐初大将李,“得金帛,尽散之士卒,无私贮”①。明代名将戚继光,“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②。此例不胜枚举。

        (一)沈攸之甘为人后

        沈攸之,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刘宋大将。攸之少孤贫,元嘉二十七年(450),魏军南下,朝廷发三吴之众御敌,攸之从军,至建邺,领军将领刘遵考从士兵中挑选小队长,以沈攸之形陋不堪而不用,攸之感叹说:“昔孟尝君身材矮小却为齐相,今求士却以肥大为标准。”遂离开刘遵考,跟随其叔父沈庆之出征,屡有战功。

        元嘉二十九年(452),西阳五水蛮起事,攻淮、汝、江、沔。沈攸之随军出征,补为队长。不久,授南中郎府板长兼行参军。在新亭之战中,身被重伤。西阳蛮平息后,为太尉行参军,封平洛县五等侯,转大司马行参军。后又随沈庆之征广陵,屡有战功,迁太子旅贲中郎。

        大明八年(464) ,宋孝武帝死,刘子业嗣,是为前废帝。当时刘宋境内有州22个,郡274个,县1299个,人数94万户。由于诸郡连年干旱,粮价腾升,民饿死者十六七。不久,宋尚书令柳元景谋立江下王义恭,事泄被杀。沈攸之参与了平叛斗争,受到前废帝的宠信,被封为东兴县侯、右军将军。这年12月,宋明帝刘或即位后,改元泰始,以沈攸之为宁朔将军,寻阳太守,率军据虎槛。

        明帝即位后,晋安王刘子勋等反朝廷。其前锋据赭圻(今安徽繁昌县西)。朝廷令前锋都督殷孝祖督军进攻,由于殷孝祖治军无方,大失人心。沈攸之随军出征,内抚将士,外谐群帅,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久,殷孝祖中流矢而死,人情震骇,众将帅都认为应当让沈攸之替代殷孝祖为诸军统帅。

        ①《新唐书·李传》。

        ②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

        这时,朝廷又派宁朔将军江方兴、龙骧将军刘灵遗各率3000人增援赭圻。沈攸之认为,主帅殷孝祖刚死,敌军会乘机发动进攻,如果明天不主动进攻,就是显示怯弱。江方兴在名位上与自己相当,如果自己为统帅,江方兴肯定不肯甘为人下。各军不能协调一致,就可能造成失败。因此, 沈攸之从大局出发, 率领诸将共同,推举江方兴为统帅,江方兴十分高兴。

        沈攸之回到军营后,诸将都为沈攸之鸣不平,表示愿听沈攸之调遣。沈攸之说:“你们忘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吗?我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怎么能讣较个人职位的升降呢?”

        由于沈攸之甘为人下,使诸军团结一致, 共济艰难,终于在这次决战中,大破敌军于赭圻城外。这次战役后,沈攸之进号辅国将军,代替殷孝祖为诸军统帅。

        (二)尉迟敬德富不易妻

        尉迟敬德,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隋大业末年,从军镇压农民起义,累授朝散大夫。刘武周割据马邑,引为偏将。唐武德三年(620) ,秦王李世民讨伐刘武周,尉迟敬德败降。

        尉迟敬德归李世民后,从击王世充。不久,与尉迟敬德一同归降李世民的寻相等人叛离李世民而去。众将怀疑敬德,将其囚禁起来,大臣屈突通、殷开山等对李世民说:“敬德为人剽悍,已被我等囚禁,估计他可能反叛,现在不杀,后悔就来不及了。”李世民下令将其释放,并引入内室对他说:“大丈夫义气相投,不把小事置于胸间,我不会因为谗言而杀害良将。”然后送给敬德一些黄金,对他,说:“如果你一定要离我而去,可以作为路上的费用。”当天,尉迟敬德随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料遇到王世充的数万骑兵,王世充的猛将单雄率兵直趋秦王,尉迟敬德见状,跃马大呼,将其击落下马,护卫李世民突出重围。从此,李世民对尉迟敬德更加信任了。

        武德九年(626),太子李建成与齐王元吉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已经激化,双方都企图瓦解对方的势力。太子李建成曾秘密给尉迟敬德写信,表示愿意结交,建立友好关系,并赠送给尉迟敬德一车金银器物。敬德拒绝说:“敬德起于贫贱,会天下丧乱,久陷于逆地,是秦王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今又委以重任,唯当以身报恩。我对殿下无功,怎么敢接受您的赏赐呢?如果私下接受,是心怀二心,见利忘义,如果我是这样的人,对殿下又有什么用呢?”李建成大怒,断绝了与尉迟敬德的往来,敬德将此事告诉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说:“你的心就像山岳一样,虽积金至斗,也不会动摇。但明确拒绝太子,恐怕会危及自身安全。”果不出李世民所料,太子死党李元吉派壮士行刺尉迟敬德,敬德知道了他们的阴谋,故意把大门打开,安卧不动,刺客几次来到门前都不敢下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又在唐高祖李渊面前谗毁尉迟敬德,幸得秦王李世民的保护,才免一死。尉迟敬德与秦王李世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对李世民的加害活动日益加紧。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并强调说:“大王如果不先行动,就会被他人加害,国家就会危险。”李世民说:“我虽知道灾”难就在眼前,但太子和齐王都是我的兄弟,实在不忍心。

        尉迟敬德说:“每个人都惧怕死亡,众人却以死来捍卫大王,这是上天的旨意啊。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大王若不听从我的意见,请让我逃亡,我不能等着被他人杀掉。”

        长孙无忌也说:“大王如不听从敬德的建议,敬德也就不属于大王了,大王必败无疑啊。”

        李世民说:“寡人的意见也并非全错,还请你们好好考虑一下。”

        尉迟敬德说:“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大王还犹豫什么呢?”

        尉迟敬德与侯君集等人日夜进劝,终于使李世民下定了决心,并共同制定了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计划。

        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大怒,决定次日鞠问。六月四日晨,李建成、李元吉人宫,李世民在玄武门周围设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发现后调转马头准备返回,李世民带伏兵出击,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将李元吉射死。当时,李渊正在湖内泛舟,尉迟敬德带甲见李渊,李渊大吃一惊,尉迟敬德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不安,遣臣前来宿卫。”同时,尉迟敬德请李渊手诏诸军听秦王节度,局势很快平定下来。尉迟敬德为李世民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称帝后,尉迟敬德以功倍受宠信。有一次,唐太宗对尉迟敬德说:“朕将嫁女于卿,合你心意吗?”

        尉迟敬德推辞说:“臣妇虽鄙陋,但不失夫妻情分,臣听古人说:‘富不易妻,仁也。’臣认为很有道理,愿大王停止对我的恩赐。”尉迟敬德坚决辞让,唐太宗只好作罢。

        (三)文天祥尽倾家财募兵报国

        文天祥,字宋瑞,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抗元将领。文天祥自幼好学,20岁中进士,其答卷万余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得到主考官王应麟的称赞。开庆年间,元兵大举伐宋,宦官董朱臣主张迁都,朝中无人敢反对,身为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结果宦官董宋臣没有被杀,文天祥却长期受到宦官死党的排挤。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丞相伯彦率大军伐宋,直逼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朝廷惊慌失措,急诏天下举兵“勤王”,保卫京师。当时,身为赣州(今江西赣县)知府的文天祥接到诏令后,既为奸党当道而痛心疾首,又为太宗危在旦夕而涕泣不止,这位20岁就中进士、长期担任地方官的书生,深感形势严峻,决心挺身而出,以身报国。

        文天祥和赣州名士陈继周一起,联合郡内豪杰名士,发动深山老林中的少数民族,集结一万余人,欲入卫京师。其友劝止说:“元军三路进攻,来势汹汹,君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迎敌,岂不是驱群羊而搏猛虎吗?”

        文天祥说:“我也明知如此。但国家危在旦夕,征天下兵勤王,竟无一人一骑人关响应,我深以为恨。故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能以我的牺牲,唤起更多的忠义之臣闻风而起。人多就意昧着成功,如此则大宋江山犹可保也。”

        文天祥把军队招集起来也许不难,解决军队的吃穿却是个难题。当时朝廷只一纸诏书,让天下勤王,却不出一分钱,不拿一粒米,所有费用都必须由文天祥筹集。文天祥本来是个奢华的人,如.今也变得节衣缩食。为了解决军需,文天祥拿出全部家资为军费,每当与同事们说起筹措军费的困难,他就不自觉地涕流满面,他说:“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因此,解决军费是十分必要的。

        文天祥为了提高勤王部队的战斗力,散尽家财,购置武器,训练阵法,使一支乌合之众很快变成了士气高昂、临危不惧的部队。8月,文天祥提兵至临安,但并未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文天祥忧国心切,上书朝廷说:“宋建国以来,重文轻武,削弱藩镇,虽然解决了尾大不掉之弊,却也造成了国家危弱,致使元兵至一州破一州,至一县破一县。中原沦丧,生灵涂炭。如今应因时制宜,分全国为四镇,使其各据一方, 分别御元,有进无退,日夜图取。元必分兵,疲于奔命,而境内又都是宋朝臣民,熟悉地形,出人其间。如此,使元朝退兵并非难事。”结果,朝臣认为文天祥的上书迁腐阔论,不切实际,没有理睬。

        德祐二年( 1276)正月,伯彦率元军逼近临安东郊,宰相陈宜中逃跑,南宋朝臣不得不给文天祥以右丞相的名义,令他去元营谈判。文天祥到元营后,不惧蒙古贵族的威胁利诱,始终不屈。伯彦无奈,将他扣留军中。同年三月,元军进人临安。南宋谢太后率领幼帝赵悬及百官向元军投降。伯彦知文天祥不会投降,派人将他押送去大都(今北京)。途经京口(今镇江)时,文天祥冒险脱逃,后来辗转来到福建,重新组织抗元武装,这时不愿降元的宋朝大臣陆秀夫张世杰又立赵是为帝。宋帝呙祥兴元年(1278)赵是死后又立赵呙为帝,继续打着宋朝的旗号抗元。陆秀夫、张世杰驻守崖山,文天祥驻守在广东潮阳。在阻击元军过程中,文天祥不幸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被俘。

        文天祥被俘后,元将张弘范强迫他写信招降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背叛父母,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劝降书,文天祥抱着必死的决心写了《过零丁洋》诗,其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元军攻下崖山,宋朝灭亡。元军在军中置酒庆贺,元军统帅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宋朝已灭亡了,丞相的忠孝也就到头了,你如能革新换面,以事朱之心事元,仍不失为宰相。’

        文天祥大义凛然地回答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怎么敢逃死罪而生二心呢?”张弘范被文天祥的正气所震慑,遣使护送文天祥至大都。在途中文天祥绝食8日而不死。在大都,文天祥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元至元二十年(1283),文天样被害于大都,年仅47岁。

        四、以和为贵,功高不伐

        中国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内部的团结,春秋时期楚国的斗廉有句名言:“师克在和,不在众。”①《司马法·严位》也说:“凡胜,三军一人胜。”即三军团结得像一个人那样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吴起在《吴子·图国》中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和为贵”成为治军名言。春秋时期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更是千古典范。

        身为将帅,要谦逊自处,战争获胜,功劳归于大家;战争失利,过错归咎于自己。东汉大将冯异,在道路上与其他人相遇,总是引车避道,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却独屏树下,被称为“大树将军”。东晋初年,大将顾众和蔡谟平定了苏峻的反叛,论功时,二人相互椎让,成为美谈。南朝肖梁大将韦睿多有战功,每当战争结東,诸将争先报捷夸功时,他却独居于后,被人称为“君子”。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战绩显赫,他在给朝廷的上书中说:“夫冒朝廷之赏而逾其分,臣之所大惧也,掩众人之功为己有,臣之所不为也。”“贪人之功不义,掩下之劳不仁。”戚继光这种不贪人之功的精神,赢得了士卒的爱戴,这也是戚家军百战百胜的原因所在。

        (一)廉颇负荆请罪

        廉颇,赵国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齐军,攻取晋阳,廉颇被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各国。

        ①《左传·桓公十一年》。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赵王与廉颇等诸大臣,商议对策,众人认为:将和氏璧送给秦国,秦国并不会将15座城作为交换条件割让给赵国,肯定会被秦国欺骗;如果不将和氏璧送给秦国,秦国会恃强出兵,进犯赵国。举朝上下,不知如何办才好,准备寻求一个出使秦国的使者,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时,宦者令缪贤说:“我的一位舍人叫蔺相如的可以出使秦国。

        赵王说:“从哪些方面能知道他胜任使者呢?”

        缪贤说:“臣曾经犯罪,准备逃亡燕国,蔺相如劝止说:‘君何以知燕王?’臣说:‘臣曾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结交,以此知之。所以准备去燕国。’蔺相如对我说:‘赵强燕弱,君有幸得到赵王的信任,所以燕王愿意与您结交。如果君亡赵去燕,燕畏惧赵国,必然不敢留用您,甚至会将您捆绑后送到赵国。君不如主动向赵王请罪,如果幸运的话也许能得到宽恕。’臣依从其计,大王果然赦免了我的罪过,臣私下认为此人有勇气、有智谋,因此,可以出使秦国。”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国想用15座城换取寡人的和氏璧,可以跟它换吗?”

        蔺相如说:“秦强赵弱,不可不换。

        赵王说:“秦王取走和氏璧,不给我15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换和氏璧而赵国不同意,赵国理亏;赵国交出和氏璧而秦国不交出城,秦国理亏。如果二者比较起来,宁愿让秦国理亏。”

        赵王说:“谁可以出使秦国呢?”

        蔺相如说:“如果大王找不出合适的人选,臣愿持和氏璧人秦。秦国将城交给赵国,和氏璧就留在秦国,秦国不将城交给赵国,臣一定会使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

        于是,赵王遺蔺相如持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上召见蔺相如,相如双手将和氏璧交给秦王,秦王大喜,传给宠爱的美人及左右大臣观看,左右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无意将15座城割让给赵国,走上前去说:“和氏璧上有一个瑕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将和氏璧交给蔺相如,相如持璧而立,怒发冲冠,厉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遣使送信给赵王,赵王召群臣谋议,大家一致认为,秦国恃强贪婪,只是以空言求和氏璧,不会真心用15城换取,不同意将和氏璧送给秦国。臣认为布衣之交还不相欺骗,况且秦是大国呢?再说因为和氏璧而得罪秦国,也不可取。于是,赵王斋戒五日,让臣奉璧入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敬。今天臣来到秦国,大王接见时傲慢不恭,得到和氏璧后又传给身边的美人观看,这是在戏弄臣。臣看大王没有诚意用15座城换取和氏璧,所以取回和氏璧。如果大王逼迫臣交出,臣的头颅与和氏璧将一起撞碎在宫廷的柱子上!”

        蔺相如说着,手持和氏璧欲向宫廷内的柱子,上撞,秦王怕损坏和氏璧,急忙劝阻,并召手下的人将地图放在案子上,用手指着地图上的一片地方说这就是给赵国的15座城。蔺相如估计秦王是进行欺诈,不可能真用15座城换和氏璧,便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的宝物,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日,今大王也应斋戒五日才能接受。只有如此,臣才敢将璧交出来。”

        秦王认为不可强取,遂答应斋戒五日,并将蔺相如安排在传舍内休息。蔺相如认为秦王虽答应斋戒,并不会以城换璧,便秘密让随从穿上便服,怀带和氏璧,抄小路返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日后,设九宾之礼,请赵使蔺相如。相如至,对秦王说:“秦国自缪公以来20余君,未曾有哪一人严格遵守信约,臣恐怕受到欺骗而有负于赵国,已令人持璧归赵。秦强赵弱,大王遣一使者至赵,立即可将和氏璧要回。以秦国的强大,如果先割15城给赵国,赵难道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吗?臣知道欺骗大王该当死罪,臣请大王将我处死吧。”

        秦王与众大臣听后面面相觑,既吃惊又愤怒。有人准备将蔺相如拉出去斩杀,秦王说:“杀了蔺相如,终究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之间的关系,不如好好招待他,让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因为一和氏璧而欺骗秦国吗?”

        于是秦王以礼见蔺相如,毕礼,让他回到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被赵王拜为上大夫,秦国没有给赵国15城,赵国也没有将和氏璧送给秦国。其后,秦攻伐赵国,攻克10城。次年,秦又攻赵,杀死2万余人。

        秦王又派使者告诉赵王,希望能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赵王畏惧秦国,不准备去渑池相会。廉颇和蔺相如合计后说:“大上若不去,是显示赵国软弱和胆怯。”赵王遂赴渑池之会,由蔺柑如随行。廉颇送行到边境,与赵土告别说:“大王此次出行,估计30日能够返回,如果30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打消秦国的非分之想。”赵王同意了廉颇的建议。

        赵王与秦王相会于渑池,秦王饮酒到尽兴时说:“寡人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记载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赶上前去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音乐,为奏盆瓴,以相娱乐。”秦王闻听大怒,不同意奏缸,于是蔺相如持罐跪请秦王,秦王仍不肯击筑,蔺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在大王身上。”

        秦王左右的,人欲持刀刺杀蔺相如,蔺相如瞪大双眼,怒视秦王左右的人。秦人吓得不由后退,于是秦王很不情愿地击了一下筑。蔺相如急忙让赵国御史记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瓿”。

        秦国的随行大臣自恃秦国强大,对赵王说:“请用赵国的15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反唇相讥说:“请用秦国的都城咸阳为赵王祝寿。”一直到相会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据上风,由于赵国早有准备,设有重兵以待秦国,秦王虽不高兴,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王回国后,认为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自己身经百战,功劳卓著,而位在蔺相如之下,很不服气。他说:“我身为赵国大将,攻城略地,卓有战功,而蔺相如仅以口舌之劳,而位在我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是贱人出身,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在其下。”他对外宣称说:“我如果见到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不肯与廉颇相见。该上朝时,蔺相如常常称病,不想与廉颇争位次。不久,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急忙引车躲避。相如的随从说:“臣等所以离开自己的亲人跟随先生,是因为仰慕先生的品德。如今先生与廉颇同列于朝,廉颇声称要侮辱先生而先生却畏惧如鼠,十分恐惧。我们这些庸人都感到羞耻,况且身为将相呢?臣等不肖,请求辞职回乡。

        相如态度十分坚定地劝止他们,然后对随从们说:“你们看廉颇赶得_上秦王厉害吗?”

        随从们说:“赶不上。”

        相如说:“以秦王的威严,我蔺相如都敢当廷斥责,辱其群臣。相如虽然胆小,难道会独畏惧廉颇吗?我认为,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轻易用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个人在。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躲避廉颇,是以国家利益为先而个人恩仇于后。”廉颇听说后,十分惭愧,袒衣露出肩膀,身负荆棘,亲自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说:“我廉颇是鄙贱之人,不知先生有如此宽大的胸怀。

        于是二人交欢,结为刎颈之交。

        (二)大树将军冯异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安徽亳县东南)人,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王莽末年,各地义军蜂起,绿林军、赤眉军,攻城略地,掀起了反对王莽统治的斗争。与此同时,一些豪强地主和刘姓贵族也乘机举兵反对王莽,以图“复高祖之业”。西汉宗室刘玄加人了平林兵,南阳地主刘演、刘秀兄弟则组织了“春陵兵”。春陵兵后来与平林、新市农民军进行了联合,为共同推翻土莽的统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始政权建立后,刘秀率兵北上,攻略王莽的统治地盘。这时,冯异以王莽政权地方官的身份,与父城长苗萌共同守城,以拒刘秀。刘秀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冯异微行外出,被刘秀的军队所俘获。当时冯异的从兄冯孝及同乡丁绑、吕晏等都是刘秀的部下,共同向刘秀推荐冯异,冯异遂归附刘秀。

        更始皇帝多次欲遣刘秀镇抚河北,诸将皆以为不可。冯异劝刘秀以镇抚河北为名,打着恢复刘氏天下的旗号,广泛招纳豪族及官僚地主武装,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刘秀入河北,很快稳定了河北地区,兵力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为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坚实基础。冯异随刘秀南征北战,对刘秀十分熟悉。当刘演被更始皇帝

        杀死后,刘秀不为刘演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①,不敢显露悲戚。

        ①《后汉书·光武帝纪》。

        刘秀“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①这些被冯异发现了,他知道刘秀与更始势不两立,乃劝说刘秀“宜急分遭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②,早日脱离更始政权。刘秀采纳了冯异的建议,所过之处皆抚循属县,除王莽苛政,果然受到地方官吏的支持。

        更始元年(23)十二月,当刘秀进驻真定时,故赵缪王子林以卜者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輿,立为天子,都邯郸。故广阳王之子刘接起兵蓟中响应王郎。这两股突起的势力将刘秀包围,通缉刘秀。更始二年(24)正月,刘秀在蓟(今北京城西南)被迫南逃,不敢进城,舍食道旁。有一天晚上,走到饶阳无萋亭时,天寒地冻,人皆饥疲。刘秀既冷又饿,冯异设法给刘弄到了一碗豆粥。天亮后,刘秀对随行人员说:“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③到冀州南宫县时,又遇到大雨,刘秀在道旁的一间空舍内避雨休息,冯异抱薪为刘秀燃火取.暖,烤燎湿衣。到滹沱河时又几乎被王郎的追兵捉住,幸而河水结冰和冯异等人的救护,才逃到信都(今河北邢台西)。经过这次磨难,冯异得到刘秀的信任,拜偏将军,攻破王郎后,封应侯。

        冯异对刘秀而言,可谓劳苦功高。但冯异为人谦让,他常劝诫士卒,如果不是交战受敌,在行进时与兄弟部队相遇,要引车让路,他的部属从未发生争道相斗的事。其部队进退整齐,举止文明,军中号为“齐军”。每当战斗结束,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却独屏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由于冯异持功不伐,爱护士卒,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当刘秀攻破邯郸,给诸将分配部队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④。“大树将军”在东汉建立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①②③④《后汉书·冯异传》。

        (三)韦睿功高居后

        韦睿字怀文,京兆社陵人,南朝梁大将。

        韦睿是汉丞相韦贤的后人,世代为三辅大姓,韦睿兄弟多人,皆有才学。其伯父祖征在南朝刘宋末年为郡太守。有一次,祖征问韦睿说:“你与你兄弟们相比,谁的学识高?”

        韦睿谦虚不敢回答。

        祖征说:“你写文章不如其他兄弟,学识却超过他们。做国家栋梁成就大事业,他们都赶不上你。”

        南朝萧齐时期,韦睿为上庸太守,加建威将军。当时,萧齐内部争权夺利,矛盾重重。百姓惊恐万状,惶骇不安。上庯百姓出于对韦睿的信任,与他谋议出路,韦睿分析了各支势力后,主张归附雍州刺史萧衍。

        萧衍起兵时,韦睿率境内人士伐竹结筏,支持萧衍,并亲率2000士卒参战,萧衍对韦睿十分赏识,高兴地说:“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萧衍连克诸城,有许多计谋出于韦睿。萧衍称帝建梁后,以韦睿为廷尉。不久又出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天监四年(505),梁朝北伐,诏韦睿都督众军,韦睿身体瘦弱,每次战斗都不骑马,而是坐在木车上亲自督战。有一次,韦睿率军驻守在淝水堤岸上,魏军直逼堤下,其势甚盛。部将劝韦睿稍退,韦睿大怒说:“岂有此理,领兵作战的人只有前进,没有后退。”下令把将帅篷帐安扎在堤卜,以示没有退却之意。魏军被韦睿的气势所吓倒,退兵而去。

        天监五年(506),魏中山王元英进犯梁朝,连克40余城,梁高祖萧術遣征北将军曹景宗督军20万以拒,诏韦睿率豫州之众进行支援。韦睿得令后即刻率军进发,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众人畏惧: 遭到北魏的伏击,劝他缓行,他说:“前线正在作战,形势危急,车驰卒奔,犹恐不及,怎么能缓行呢?”只用了10天,韦睿就率车赶到了邵阳。

        韦睿与曹景宗会师后,驻扎在曹景宗营前20里的地方,当天夜间就开始挖战壕,修建壁垒,天亮时军营已安扎完毕。北魏主帅元英十分吃惊地说:“是何神也?”次日,双方交战,韦睿乘坐在小木车上,手执白角如意指挥作战,一日数个回合使元英处处被动。魏军夜间进攻,飞矢云集,韦睿镇定自若,击败了敌人的进攻。魏军在邵阳洲两岸修建了两桥,围栅数百步。韦睿以小船载草,灌之以油膏,点燃后顺水而下,直抵桥下,风怒火盛,浓烟蔽天。又令敢死队乘机拔栅,转瞬间,桥栅尽坏,随后大军冲入敌营,人人奋勇,呼声震天,魏军大溃。元英见桥毁人溃,脱身逃遁。魏军死者10余万,被俘10余万,梁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梁高宗萧術遣使慰问,曹景宗诸将争先报捷夸功,“睿独居后”①,人们都认为韦睿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南朝陈吏部尚书陈察称赞韦睿时说:“合肥、邵阳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②

        五、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战争就意味着牺牲。身为将帅,要不怕牺牲,具有全心全意为国家着想的高尚品格。“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③危难关头,总会有人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尊严,不惜舍弃青春,舍弃名位,甚至舍弃生命。在血风腥雨的战争中,体现出了临危不惧、慷慨赴死、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人生境界。

        ①②《梁书·韦睿传》。

        ③《史记·司马穰直列传》。

        (一)颜杲卿死国

        颜杲卿,字昕,性刚烈,其父为濠州刺史,荫调遂州司法参事。唐玄宗开元年间,迁为范阳户曹参军,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宫,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

        天宝年间,唐玄宗一扫开元时期的节俭作风,而是声色犬马,无所不好,权臣杨国忠、李林甫乘机弄权,骄纵跋扈,使唐朝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与此同时,唐边境上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发动对唐朝的掠夺和骚扰,唐玄宗企图以镇压少数民族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因此边境驻兵日益增多。为了便于统领边兵,地方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率15万军队南下,顺利渡过黄河,攻占洛阳。次年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安禄山南下时,身为安禄山属官的常山太守颜杲卿及长史袁履谦曾谒见于道,安禄山赐杲卿紫袍,履谦绯袍,以示器重,并让他们与其养子李钦凑率兵7000屯守土门。

        颜杲卿指着安禄山赐给他的紫袍对袁履谦说:“这件袍衣怎么个穿法?”袁履谦领悟到了颜杲卿的意思,乃与真定令贾深、内丘令张通幽等密谋反对安禄山。

        由于安禄山非常残暴,河北地区的许多地方官也纷纷起参与反对安禄山的斗争,颜杲卿假装有病不视事,让其子颜泉明往来各地,联络反对安禄山的力量,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内应,与平卢节度副使贾循取幽州。不料走漏了风声,贾循被安禄山杀害。颜杲卿又委政袁履谦,暗中召见处士权涣、郭仲邕等谋议策略。这时,颜杲卿的本家兄弟颜真卿是平原太守,安禄山起兵后,暗中养死士拒守平原,并派其外甥卢逖到常山约颜杲卿起兵。臬卿大喜,认为平原、常山起兵后可形成犄角之势,可有效牵制安禄山的力量。于是,颜杲卿与颜真卿分别在常山、平原起兵反抗安禄山。唐玄宗拜颜杲卿为尉卿兼御史中丞,袁履谦为常山太守。并声言派20万大军人土门。一时间,河北诸军纷纷响应颜杲卿,赵、巨鹿、广平、河间等地都斩杀了安禄山委任的刺史,传首常山。乐安、博陵、上谷、文安、信都、魏、邺等郡也都固兵自守,在安禄山的后方掀起了反抗安禄山的高潮。

        颜杲卿起兵后,安禄山正率军在陕西准备进攻潼关,闻知后十分惧怕,令史思明等率平卢兵渡河攻打常山。由于常山城小兵弱,被叛军围攻六天后失陷,颜杲卿与袁履谦同时被俘。叛军胁迫颜杲卿投降,杲卿誓死不屈,叛军将刀架在颜杲卿少子季明的脖子上说:“投降,就让你的儿子活下来。”杲卿不答,其少子遇害。

        颜杲卿被叛军押送到洛阳,安禄山大怒说:“我提拔你做了太守,你为什么要背叛我?”颜杲卿瞋目大骂说:“你不过是营州普通的牧羊羯人,天子对你恩宠有加,你为何反叛天子?我世为唐臣,守忠义,恨不能斩汝以谢上,难道会跟从你反对天子吗?”

        安禄山不胜其怒,将颜杲卿绑在桥柱上,割解其肉,以口啖之。颜杲卿仍骂不绝口,叛军又割断其舌,并恶狠狠地说:“你还能骂吗?”颜杲卿气绝而死,年65岁。

        (二)张巡舍生取义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率15万大军南下,由于唐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内地防务空虚,一些地方官吏抵挡不住叛军的进攻,或弃城逃跑,或开门投降,唐军节节败退,叛军没遇到多少抵抗就渡过了黄河,当年十二月攻占洛阳。天宝十五年(756)一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由于叛军在南下途中非常残暴,大失民心,因此各地民众纷纷结营拒贼,一些唐朝的地方官也起兵抵抗。当时,真源县令张巡起兵反对安禄山,被灵昌太守吴王祗委以经略兖州以东的地区。后来,又被唐政府拜为主客郎中、副河南节度使。张巡替有功的将士向河南节度使李巨请功,李巨忌其功,不许,张巡对李巨说:“国家处在危难之中,正是用人之际,为何吝啬赏功?”李巨仍不许。张巡得不到河南节度使的支持,只好据守雎阳。

        至德二年(757),安禄山死,其子安庆绪取得了叛军的领导权。安庆绪令部将尹子琦率10余万人攻雎阳。张巡励士固守,一日十二战,士卒仍保持着很盛的战斗气势。雎阳的粮草本可以供守军一年使用,河南节度使李巨却将其中的一半调拨他处,致使城内缺粮,士卒每大只能用米-勺,不得不吃野草树皮,罗雀掘鼠以充饥。张巡为鼓舞士气,与士卒同吃同住,问一遍士卒的姓名,以后没有不识者。每次战斗,都亲临前线,士卒感其诚,皆能以- -当百,没有一人背叛他。

        御史大夫贺兰进明代替李巨为河南节度使后,张巡派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进明不仅观望不肯相救,反而对霁云说:“雎阳将要城破,出兵已没有实际意义。”贺兰进明见霁云是位壮士,欲收之门下,设宴款待,奏乐做兴。霁云哭着说:“昨出雎阳时,将土不粒食已弥月,今大夫不出兵,而广设声乐,义不忍独享,虽食,弗下咽,今主将之命不达,霁云请置一指以示信,归报中丞也。”因拔佩刀断指,举座皆惊。贺兰进明终不肯出兵相救,霁云不食而去,抽矢回射城内寺庙的浮屠,发誓说:“旮破贼还,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南霁云历经千阻万险返回雎阳,将上相持而泣。

        叛军知雎阳外援失绝,攻城益急,有人提议弃城东奔,张巡认为雎阳是江、淮的门户,,若弃城,叛军会乘胜南下,江淮地区必然会落人叛车之手,且将士长期乏食,体弱多病,难以逃奔。10 月,叛军再次攻城,张巡对着唐肃宗所在的方向拜了又拜说:“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不久,城失陷。张巡等被俘。

        张巡被俘后,叛军将领尹子琦对张巡说:“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

        “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张巡回答说。

        尹子琦大怒,以刀抉其口,牙齿几乎被抉尽。张巡仍不屈,骂尹子琦说:“我为国家而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

        尹子琦被张巡的气节所震慑,欲释之,其左右说:“张巡暂死守义,不会为我所用。又甚得众心,不可留。”

        尹子琦以刀架在张巡的脖子上,逼迫其投降,张巡宁死不屈。

        尹子琦又迫胁南霁云投降,张巡说:“南笑云是位真正的男子汉,不可因为不义而屈服。”南霁云笑着说:“公知我者,敢不死!”亦不肯投降。

        尹子琦恼羞成怒,张巡、南霁云等36人同时被害。

        (三)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有位将领叫王彦章。他生长在行伍之中,不识字不知书,却常用一句俚语勉励自己,这句俚语是“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少为军卒,梁太祖朱全忠时为开封府押衙、左亲从指挥使、行营先锋马军使。梁末帝即位后,迁濮州刺史,又徙澶州刺史。王彦章为人骁勇有力,持一铁枪,骑马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

        梁开平二年(908) ,李克用死,其子李存勖继晋王位。李存勖是十分好战的武人,喜欢亲身冲锋陷阵,又善于治军,因此李存勖也就成为梁的劲敌。梁、晋多次交战,以梁失败为多,梁将多惧怕晋车,惟独王彦章常常轻视晋王,他曾对人说:“亚次(李存勖的小名)不过是斗鸡小儿,何足惧哉!”

        梁乾化四年(914) ,李存勖率大军占据魏州,梁的处境更不利了。梁、晋夹河而军,王彦章常常为先锋,以军功升迁汝郑二州防御使,又徙宣义军节度使。当时,河北已全部被晋占据。晋军用铁索拦住黄河的德胜口,并在黄河两岸各筑一城,号“夹寨”,完全占据了有利地形。而梁末帝又昏庸不堪,信任赵岩及妻族张汉鼎、张汉杰等人。赵岩等依势弄权,卖官枉法,离间将相,许多大臣受其谗害。王彦章为招讨副使,多次提出强兵之计,却不被采纳。龙德三年(923),李存勖在魏州自立为皇帝,国号唐,李存勖就是唐庄宗。唐庄宗派李嗣源袭破郓州(今山东东平) ,梁人大怒,宰相敬翔将一根麻绳藏在靴内见梁末帝,哭泣着说:“先帝取天下时,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所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却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去。”

        敬翔说着从靴内拿出绳子,欲自颈而死。梁末帝使人劝止,问他有什么要求,敬翔说:“天下危急,非王彦章不可。”

        末帝乃以王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末帝问破敌之期,王彦章回答说:“三日。

        后梁君臣听到王彦章的回答,都以为他在说痴话,大笑不止。王彦章受命而去,驰两日至滑州,暗中命600勇士手持巨斧,乘坐着装盛炭火的小船从德胜口上游18里处的杨村顺流而下,自己则率精兵数千沿河岸直趋德胜口,舟兵用炭火烧断拦河的铁索,并用巨斧砍断浮桥。王彦章引兵攻南城,到浮桥被砍断、南城被攻破时正好用了三天的时间。当时李存勖在魏州,听说王彦章被任命为招讨使,十分吃惊地说:“彦章骁勇,吾当避其锋。然而,彦章兵少,利于速战,必定急攻我南城。”随即驰骑往救,当他赶到时,南城已被王彦章攻破。李存勖与王彦章各据一岸,互派舟船交战,一日数十次。

        梁副招讨使段凝与赵岩、张汉杰等私下勾结,王彦章性情刚烈,愤梁朝国势日弱,痛恨赵岩等专权弄事,曾对部下说:“等我城破时,当诛杀奸臣以谢天下。”赵岩听说后十分害怕,加快了与段凝勾结陷害王彦章的步伐。

        王彦章攻下晋南城后,与段凝各自上书梁末帝报捷,赵岩等人藏匿王彦章的上书,只赏赐了段凝,而没有赏赐王彦章,军士不知何故,皆大惊失色。不久,段凝又上书诬陷王彦章纵酒轻敌,赵岩等人又从中作梗。梁末帝不分青红皂白,罢免了王彦章,以段凝为招讨使。王彦章驰人京师,自陈胜败之事,赵岩等人又说王彦章对梁末帝不恭,勒令离开京城。

        段凝智勇俱尤,通过勾结赵岩取代了王彦章为招讨使,全军将领和士卒都愤怒不服。唐兵攻兖州,梁末帝诏王彦章守东路,此时梁朝的精锐部队都属段凝统辖。王彦章只有500新招募的骑兵。王彦章兵少,退保中都,在交战中被俘。

        唐庄宗李存勖说:“尔常以孺子待我,今日服乎?”又说:“尔善战者,何不守兖州而守中都?中都无壁垒,何以自固?”

        王彦章回答说:“大势已去,非人力可为。’

        唐庄宗让御臣为王彦章疗伤,企图劝降。王彦章虽不识字,在脑海中始终没有忘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的俚语,因此天性忠义,刚烈不屈。他对唐庄宗说:‘“臣与陛下血战10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唐庄宗又遭李嗣源前往劝说,王彦章枪伤重,卧不能起,见到李嗣源呼其小名说:“汝非邈佶烈乎?我岂苟活者?”

        王彦章始终不屈,最终被杀,年61岁。

        六、自尊自信,志存高远

        自尊自信是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了这种生活态度就会充满活力。每一位有作为的将帅,都具有自尊自信的品格,都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那就是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时刻准备着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名将霍去病的“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①,祖逖闻鸡起舞、刘琨枕戈待旦、陶侃运砖励志、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均表现出了以国为重的高尚情操。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尊自信,志存高远的将帅风范。

        (一)匈奴不灭,无以家为

        西汉初年,匈奴奴隶主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经常骚扰汉朝北部边境。当时,汉朝由于经济力量尚未恢复起来和内部不稳定,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加,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在反击匈奴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将领,霍去病即是其中之一。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善于骑射,随着舅舅多次出击匈奴。元朔六年(前123),大将军卫青率10余万骑兵由定襄(今内蒙呼和浩特)向匈奴进攻,一直向北推进了数百里。在这次战役中,年仅18岁的霍去病初试锋芒,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和出众的将帅才能。他以800精骑奔袭数百里深人敌阵,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叔父等重要首领,受到汉武帝的重视,因功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万骑出兵陇西,过焉耆山(在今甘肃山丹县境内),奔驰数千里,连败匈奴,杀伤俘获过万,俘虏匈奴浑邪王之子及相国、都尉等,得到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不久,又出陇西、北地2000里,过居延,攻祁连山,俘获匈奴单桓王、酋涂王、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杀伤俘获匈奴士兵3万余人。

        ①《汉书·霍去病传》。

        匈奴单于因西部首领浑邪王和休屠王多次被汉军击败,欲召去严惩,休屠王、浑邪王遂商议向汉朝投降,并得到霍去病的允许。但是,休屠王突然反悔,浑邪王杀休屠土率所部万余人降汉。浑邪王降汉后被送往长安,汉武帝赏赐甚重,封万户,为漯阴侯,对匈奴士卒也予以妥善安置。由于休屠王身死及浑邪王降汉,使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政府在这一地区建郡、移民和进行屯田,对发展边郡经济和生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荣立首功,受到汉武帝的重视和信任,其地位几乎可以与大将军卫青相比。

        但是,匈奴的势力并未被彻底摧毁。元狩三年(前120),匈奴从右北平定襄人侵,掠去千余人。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分别率领5万骑兵出击匈奴,加上步兵及辎重运输人员共数十万人。匈奴则在汉降将赵信的谋划下,移军漠北,严阵以待,准备乘汉军疲敝,-鼓全歼。双方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

        卫青率西路军出定襄,由于匈奴北移,卫青率军在戈壁沙漠中行进了1000余里才与匈奴单于伊稚斜所率主力相遇,双方在大漠中展开激战,卫青以兵车自环为营,以5000人同匈奴对阵,交战时,大风突起,沙砾击面,两军相互看不见,但汉军越战越勇,而匈奴逐渐不支。大战一日后,单于自度不能取胜,向西北突围而逃,卫青追杀200余里,虽未捉到匈奴单于,却得到了匈奴贮存的粮食,留食一日后,将剩余的粮食全部烧掉。霍去病率东路军出代郡2000余里,在狼居胥山瀚海沙漠(今内蒙古自治区西苏尼牧旗北)大败匈奴左贤王,俘7万余人。霍去病亲自到狼居胥山和姑術山封禅,祭告天地,表示将此地收归汉朝,然后班师同朝。这次战役,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从此,匈奴再不敢贸然进攻,百余年的匈奴为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霍去病为人注重实干,不饰虚言,胆略过人,勇武果毅,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曾令人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处豪华住宅,让他去观看,霍去病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从此,汉武帝对他更为器重。元狩六年(前117),霍去病死去,年仅24岁,汉武帝深为惋惜,令葬在自己的茂陵之旁。

        (二)祖逖击楫而誓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今河北来水)人,东晋著名将领。祖逖早年丧父,性情豁达放荡,14岁时尚未曾识字读书。他平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以他兄长的名义,散谷赈济贫人,受到乡里的称赞。后来,立志读书,涉猎古今,往来求学于京师。凡认识祖逖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24岁的祖逖与刘琨共同被委任为司册主簿,二人情趣相投,共被同寝,相互勉励,立志做出一番大事业。有一天夜半时分,鸡鸣声将祖逖惊醒,他用脚蹴醒刘琨说:“此非恶声也。”说着便起床舞剑。自此以后,不论酷暑盛夏,还是冰天雪地的寒冬,他都闻鸡起舞,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祖逖经过长期的勤习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一名精通兵法、善使刀剑、人人叹服的人。先后被齐王司马同辟为大司马掾,长沙王又辟为骠骑祭酒,转主簿,累迁太子中舍人。

        晋惠帝即位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阎、河间王颥、成都王颖、长沙王义和东海王越,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力,先是同外戚斗争,而后宗室诸王兵戎相见。长达五六年的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与此同时,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也发起了反对东晋的斗争。在这动乱多难之秋,祖逖率领亲党数百家避难到淮泗地区,以自己乘坐的车马拉载同行中的年老多病之人,他本人却徒步行走,药物粮食也都与大家共用,受到大家的拥戴,被推为“行主”。到达泗口时,东晋的建立者晋元帝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不久改任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当时,西晋原来的大片土地多被五胡占领,祖逖见山河破碎,常怀收复之志。他认为大量的北方人为避难远离家园,都希望收复失地,民心可用,北伐有希望获得成功。祖逖对司马睿说:“晋王室之乱,并不是君主无道而民众怨叛,而是由于藩王争权、白相残杀,给五胡提供了时机,才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如今百姓流离失所,人人有奋击北伐之志。大王诚能发布命令,使祖逖等为之招集人马,郡国豪杰必会附风响应,不用多久,就可以北伐成功,以雪国耻。愿大王考虑。”

        司马睿正忙于巩固他在江南的统治,对北伐并不热心,只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1000人的兵饷,3000匹布,却不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我招募北伐的军队。

        建兴元年(313) ,祖逖率领他原来的部曲百余家渡江,在渡江时他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①发誓时表情严肃,十分认真,随他渡江的人都被他收复失地的决心所感动, 上下皆有奋击之志。

        渡江后,祖逖在淮阴冶铸兵器,募得2000人向前进发,进驻谯城(今安徽亳县),在打破石虎的进攻以后,又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原来在河南一带屯住的汉人坞主赵固、上官已、李矩、郭默等互相攻击,祖逖从中调解,使他们归附自己。祖逖待人热情,不蓄私产,与壮士同甘共苦,虽宗族子弟也皆耕地、担柴。因此,祖逖北伐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但就在祖逖练兵积谷、积极准备进军河北之际,晋朝又发生了王敦之乱。祖逖知道北伐事业终将无成,优愤成疾,于大兴四年(321)病死于雍丘。祖逖死后,石勒又攻占河南,晋军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化为乌有。

        ①《晋书· 祖逖传》。

        (三)刘琨枕戈待旦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是东晋著名将领。

        刘琨少以雄豪著名,喜欢交友,东晋名将祖逖是其年轻时的好友,二人同床同被,闻鸡起舞,共同立志报效祖国。26岁时,为司隶从事。当时,征虏将军石崇,引致宾客,日以赋诗,刘琨交接其间,其诗文受到众人的赞许。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结交,石崇、欧阳建、陆机等都投靠在贾谧门下,刘琨也在其中,号日“二十四友”。

        晋惠帝时,贾后专权,引起朝臣的不满。为了稳定局面,贾后召赵王伦人京。赵王伦取得贾后的信任,掌握了禁军和朝政。

        赵王伦执政期间,刘琨为记室督,赵王伦的儿子是刘琨的妹婿,故倍受重用。永宁元年(301),赵工伦自称皇帝,齐王网(镇许昌)、成都王颖(镇邺)、河间王颟(镇关中)等起兵讨伐赵王伦。赵王伦遣刘琨率兵三万距成都王颖,兵败而还。在其后晋王室的内部纷争中,刘琨因有才学而成为各派争取的对象。当时,北方的匈奴趁晋室内乱之机发动了反晋战争,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中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由于晋王朝的腐败,一些有志之士空怀大志,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东晋建立后,当祖逖请求北伐并被司马睿任命为豫州刺史时,刘琨大受鼓舞,他与亲朋故友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指祖逖)先吾著鞭。”①

        刘琨在晋阳时,处在与匈奴作战的前线,有一次被匈奴包围,敌众我寡,城内又缺兵少粮,难以抵御。若长期相持下去,晋阳必被匈奴攻克。围城的匈奴兵远离故土,受驱使来中原作战,都希望早日破城后回乡。刘琨利用匈奴士兵思乡的心情,登上城内高楼,吹奏胡笳。匈奴士兵听到故乡的笳声,一个个勾起了思恋旧土的心情,伤感地流出了眼泪。不自觉地收拾行装,解围而去。围城的将领也无可奈向,只好放弃了攻城的打算。

        不久,晋元帝令刘琨与匹殚讨伐石勒,刘琨竟被匹碑缢死,年仅48岁。

        (四)陶侃运砖励志

        陶侃字士行,祖籍鄱阳,后徙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东晋著名将领。

        陶侃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鄱阳孝廉范逵曾经到陶侃家,仓促之间没有酒菜招待,其母断发以易酒肴,范逵及仆从都乐饮极欢,大过所望。后在范逵的推荐下为庐江郡督邮,领枞阳令,开始进人仕途。旋任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又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当时,天下饥荒,山夷多断江劫掠,陶侃到任后,水陆肃清,流亡归附,多次受到朝廷的褒奖。荆州刺史王敦是王导的从兄,率重兵镇守武昌,是陶侃的上司,他深忌陶侃功高,将其调到偏远的广州任刺
史。

        ①《晋书·刘琨传》。

        陶侃到广州后,不再骑马打仗,身体渐渐发胖。为了保持雄健的体格,他将100块砖置于房内,天亮时搬到室外,天黑前再搬到室内。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如今北虏正觊覦江南,我身为朝臣武将,应随时准备,上疆场报效国家。如今广州无战事,我担心过久了安逸的日子,身体就不适应骑马作战了。我搬砖是为了磨砺意志,强身健体,一且朝廷需要,我随时可重返战场为国效命。”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奸臣为名在武昌起兵,攻人建康,杀大臣周觊、戴渊等,又退兵武昌。朝廷诏陶侃以本官领江州刺史,寻转都督、湘州刺史,以牵制王敦。王敦被平定后,以陶侃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任荆州刺史。

        晋成帝时,庾亮执政。豫州{治寿春)刺史祖约因政治,上受排斥而怀怨。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而骄横。庾亮担心二人反叛,召苏峻人京为大司农,苏峻怕人朝后被杀,联合祖约进行叛乱,攻入建康,纵兵大掠,废黜百官,安置亲信。这时年高70的陶侃又披甲,上阵,参加平叛。于咸和四年(329)打败苏峻,收复建康,东晋政权才得以安定下来。

        (五)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将门出身,其父戚景通为人刚直,通晓兵事,历任备倭、戍边要职。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仅19岁的戚继光袭职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负责管理卫所的屯田。

        实行军屯是明代卫所军的一项制度,屯田收人作为军队的供给。但嘉靖年间,屯田制度遭到破坏,许多田地被富豪和军官侵占,甚至军官役使士兵为自己耕种,屯军大批逃亡。戚继光负责卫所屯田后,勤勤恳恳,铲除了许多弊端,受到一致称赞。

        戚继光袭职后,身为正四品的卫指挥佥事,但他始终不忘读书,向往做一个英雄豪杰,奔驰在杀敌的疆场上,为国家立功建业。他在读一部兵 书时有感而发,在兵书的空白处写下了一首名为《韬钤深处》的小诗,诗文日:“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中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人生追求的写照,表明了他立志保卫海疆安全,而不是为了当官封侯的高尚情操。

        在戚继光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期间,他多次率兵去蓟门(今北京东北)戍边。这时,明朝边防形势紧张,鞑靼首领俺答汗数次率军南犯,威胁着河北、陕西、山西地区,甚至一度攻人密云、通州。由于担负保卫京师重任的蓟镇兵力不足,政府便从山东、山西调兵戍守。在这种情况下,戚继光从嘉靖二十七年(1548)始率山东六府民兵戍守蓟门,春去夏归,连续五年,他做诗曰:“歧路驰驱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诗文表达了戚继光以国事为重,不辞辛苦的献身精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月,戚继光在乡试中考中武举,次年到北京会试,当时J正值俺答率兵进犯京畿地区,作为考生的戚继光加人了保卫京师的行列。并条陈防御鞑靼的方略10 余事,戚继光因此而闻名于朝廷。

        嘉靖三十一年( 1552) ,倭寇开始大规模人侵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安不忘危,在山东沿海积极练兵。嘉靖三十二年( 1553),戚继光晋升为都指挥佥事,全面负责山东的备倭工作。在戚继光的努力下,海防日趋巩固。

        嘉靖三十四年( 1555),戚继光被调到浙江,任浙江都司佥事,又经胡宗宪的推荐,任宁绍台参将,管理宁波、绍兴、台州(今临海)三府数十州的军务。在这期间,戚继光多次指挥或参与了御倭的斗争,并意识到训练军队的重要性。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月,经上级批准,戚继光在义乌招募了3000新兵,经过严格训练,人人机智勇敢,倭寇望风披靡,被誉为戚家军。戚继光还对练兵经验进行,了总结,写成了《纪效新书》。嘉靖四十年(1561) ,倭寇大举进攻台州,戚继光指挥戚家军九战九捷,大败倭寇。台州大捷后,戚继光晋升为都指挥使。

        倭寇在浙江沿海被戚家军击败后,纷纷窜至福建、广东沿海。戚继光又受命到福建广东御倭,与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在平海、仙游等地多次击败倭寇,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隆庆初年,戚继光又被调到蓟镇,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辽宁、保定四镇练兵,职权与总督相同。蓟州长城一带曾是戚继光多次戍守过的地方,对山川地势都比较了解,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重修加固长城,进行车、骑、步三个兵种的协同训练,并建立了辎重营,创办武学馆,大大加强了边防力量,使蒙古贵族多年不敢人犯。并在练兵之余,编写了《练兵实纪》,详细论述了他的练兵思想。

        万历十年(1582).长期支持戚继光的内阁大学十张居正病逝,朝廷上.掀起了一股反对张居正的政治风浪,戚继光也受到了冲击。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被调任广东总兵官。戚继光到广东后,处处遭到掣肘和排挤,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戚继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没有颓废,没有消沉,“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①!他拖着带病的身躯,整饬兵纪,整理过去写的著作。万历十三年(1585),58岁的戚继光因身老体病请求卸任还

        ①《止止堂集·横槊稿》上《附录》。

        乡。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回到故乡蓬莱,十二月突然病发,离开人世。他“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已”①。戚继光在明代武将中既没有像开国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一样被封为公爵,也没有像抗“虏”功臣杨洪、郭登那样被朝廷封为侯伯,但他却受到了人民的敬仰。

        七、礼贤下士,兼听纳下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中国历代兵家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司马法·定爵》明确指出:将帅办事,必须“讯厥众,求众技”,所谓“讯厥众”,即征询众人的意见。在中国历史上,将帅们兼听纳下的例子不胜枚举。赵奢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在秦赵阏与之战中,赵曾多次听取了一位叫许历的士卒的建议,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将帅听取部下建议的前提是部下敢于提建议,欲使部下敢于进谏,就要与部下平等相处,以礼相待。正是魏无忌礼敬监门侯赢,才有侯赢向魏无忌献窃符救赵之计。因此,刚愎自用为兵家大忌,只有在充分依靠群众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决策的正确性。

        (一)赵奢纳谏

        赵奢,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本是赵国的一位田部吏,负责征收地租,在执行公务时,赵国公子平原君家不肯出租,赵奢依法惩治,将阻挠交租的平原君的家奴九人杀掉。平原君大怒,欲杀赵奢,赵奢不卑不亢地说:“君是赵国的贵公子,纵容家人不奉公就会有损法律的威严,法削则国弱,国弱则遭诸侯侵犯,诸侯侵犯则赵国灭亡,赵若亡国,君哪里还有富贵可言。以君之贵,奉公如法,法律就能得到维护,有法可依则赵国强大,君为赵国公子,岂能以天下为轻耶?”

        ①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

        平原君听后,佩服赵奢的勇气,更佩服他严明执法的精神和对赵国的一片忠心,遂向赵王推荐赵奢。赵王用赵奢负责国家赋税,结果,百姓富裕,国税大增,受到举国的称赞。

        战国末期,秦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时常向邻国扩张。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秦派兵20万攻打韩国,还包围了赵国的战略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境内)。韩是赵国的邻国,唇齿相依,急忙遣使向赵求援,赵王召名将廉颇说:“可救不?”

        廉颇说:“道远险狭,难救。”

        赵王问名将乐乘韩国是否可救,乐乘的回答与廉颇一样。

        赵王又问赵奢。

        赵奢说:“道远险狭,犹如两鼠在穴中争斗,将勇者胜。”

        赵王遂令赵奢为将,将兵救韩。

        赵奢率军出邯郸30里,下令赵军原地扎营安寨,坚壁清野,以示长期坚守。秦将派间谍了解到赵奢的情况后大喜说:“赵军刚出城30里就停滞不前,阏与很快就不是赵国的土地了。”

        秦国间谍刚刚离开赵国,赵奢就命令赵军卷甲而趋,两日一夜急行军赶到阏与。

        这时,一位叫许历的士卒说有重要事情要面陈将军,赵奢将许历请到帐内,许历说”

        “秦军意想不到赵军会迅速到来,这对秦军震动很大。秦军向来士气旺盛,可能会在我们脚未站稳之际就来突袭,将军应该让重兵坚守阵地,严阵以待。不然,赵军必败。”

        赵奢采纳了许历的建议,下令士兵迅速占领战略要地,构筑工事,准备战斗,并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驻扎在距阏与50里的地方,以伏击秦军的袭击。

        不久,许历又请见赵奢,赵奢让许历进帐。许历说:“占据有利形势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应迅速占据北山。两军相峙,谁先占据北山,谁就能取得胜利。

        赵奢又接受了许历的意见,遣兵驻守北山。

        赵军刚刚占据北山山头,秦军就从四面向赵军围攻而来,赵军利用有利地形,自上而下,纵兵击秦。秦军大败,不得不解阏与之围而归师。

        赵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赵王赐赵奢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从一名普通的田部吏,取得了与廉颇、蔺相如一样的地位。

        (二)魏无忌礼敬监门

        魏无总是魏昭王的少子,魏安整王的异母弟弟。昭王死后,安鼇王即位,封魏无忌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礼贤下士,对天下之士都能真诚相待,从不以富贵自居而有所怠慢,因此数千里之外的人都来投奔他,以致有门客3000余人。诸侯为此10多年不敢对魏国用兵。

        有一天,魏无忌正在与魏王下棋,突然北方边境的烽火点燃报警,说是赵国的军队将要进犯魏国。魏王急忙停止下棋,准备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魏无忌说:“是赵王在打猎,不是进犯我国。”说后劝魏王重新下棋。魏王仍半信半疑,心神不安,过了一会儿,有侦探说确实是赵王在打猎,而不是进犯魏国。魏王对魏无忌的神算十分吃惊,说:“刚才赵王打猎,公子是怎么知道的?”魏无忌说:“我的门客中有人潜伏在赵王身边,赵王的一举一动,都能及时汇报,因此我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从此以后,魏王妒忌魏无忌的贤能,不敢将国家大事交给他办理了。

        魏国有位隐士叫侯赢,已经70岁,因家中贫穷在大梁以看门为生。魏无忌听说后,前往请见侯贏,欲赠送大量财物,侯赢不肯接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不能因看门人生活贫困而接受公子的财物。”为了能请侯嬴出山,魏无忌设置酒宴大会宾客,众人依次坐定,魏无忌带着车骑亲自到夷门迎接侯赢。侯赢穿一身破旧的衣冠,径直坐到魏无忌车子的上座中,一点也不谦让,用以观察无忌是否真心诚意。魏无忌亲自执辔驾车,十分恭敬。侯蠃又对魏无忌说:“臣有位朋友在屠市中,希望能驱车骑过屠市。”无忌引车人市,侯蠃下车会见朋友朱亥,也不正眼看魏无忌一下,只顾和朱亥久立交谈,并暗中观察无忌的表情,无忌却和颜悦色,没有一点不高兴的样子。当时,魏国的王公大臣,受魏无忌的邀请前来赴宴,宾客满堂,只等魏无忌举酒开宴。街上的人都观看魏无忌执辔驾车,无忌的随从也窃窃私语,斥骂侯嬴,侯嬴见无忌的脸色始终不变,才与朋友告别坐到车上。到了无忌家中,无忌引侯嬴上座,并向每一位宾客介绍了侯蠃,众宾客都感到十分惊奇。

        宴会进行到尽兴时,魏无忌起身向侯蠃祝寿,侯嬴对无忌说:“今日侯蠃把公子难为够了,我只是夷门的一位看门人,而公子亲自驾车迎接,并且在大庭)广众之下,亲自执辔从闹市经过。我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成就公子礼贤下士的名声。我坐在车中,公子却执辔而行,市人都骂我是小人,却称赞公子是长者。”

        酒宴后,魏无忌视侯赢为上客。侯嬴对魏无忌说:“臣所认识的屠者朱亥,是位贤人,世人都不了解他,所以隐匿在屠户之间。’魏兀忌多次去请朱亥,朱亥也不还谢。魏无忌感到十分奇怪。

        魏安鰲王二十年,秦昭王在长平大败赵军,并进兵邯郸。魏无忌的妹妹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的夫人,赵国因此多次向魏王及魏无忌发出求救信。魏王派将军晋鄙率10万大军救赵,秦王派使者对魏王说:“我进攻赵国旦夕可下,谁援救赵国,秦克赵后就先进攻谁。”魏王恐惧,让晋鄙止军于邯郸,名为救赵,实际上是在观望。平原君的使者多次往魏,并指责魏无忌说:“我赵胜与你家结为婚姻,是因为公子以义为重,能急人所急。今邯郸旦暮间就被秦攻克而魏国的救兵却还在观望,公子怎能称得上急人所急呢?即使公子看不起赵胜,难道也不怜惜你的妹妹吗?”

        魏无忌只好多次请魏王出兵。魏王畏秦,终不敢出兵。魏无忌估计魏王最终也不会出兵,不愿意自己活着而看到赵国灭亡,便率自己的宾客奔赴秦军,准备与赵国同存亡。路过夷]时,见到了侯蠃,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临别时侯蠃说:“公子努力吧,请原谅老臣不能随行。”魏无忌行走了数里,心中越来越不高兴,他说:“我诚心对待侯嬴,天下莫不闻知,如今我要赴死而侯嬴竟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难道我有什么过失吗?”于是折车返回,质问侯赢。侯蠃笑着说:“我知道公子会回来,公子礼贤下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端将门客送赴秦军,无疑于将肉投给饿虎,怎么能成功呢?”

        魏无忌屏退左右,向侯赢行礼,并向其向计。侯嬴说:“我听说魏国的兵符常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如姬最受魏王宠信,可随意出人魏王的卧室,有机会窃得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她用三年的时间寻找仇,人没有结果,最后向公子求助,公子的门客将其仇人杀掉。公子若能开口请如姬窃符,如姬一定会答应,如得到兵符夺取晋鄙率领的军队,定可北救赵国。

        魏无忌依从侯赢之计,如姬果然窃得兵符交给无忌。侯嬴对魏无忌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既有兵符,如果晋鄙不授兵给公子,事情就危险了。臣客朱亥是位大力士,可随公子同行。晋鄙授兵,固然很好,如果晋鄙不授兵,可令朱亥击之。”于是,魏无忌请朱亥,朱亥笑着说:“臣是市井中的一位屠夫,承公子不弃,数次存问,所以没有还谢是因为不拘小礼。今公子有急,正是臣下效命的时机啊。”朱亥遂与魏无忌同行。

        临行前,魏无忌向侯赢辞行。侯赢说:“臣本该同公子同去,可年老不能。我数着公子出行的日期,估计公子到晋鄙军时,就北向自刎,以送别公子。’

        魏无忌来到邯郸,矫魏王令代替晋鄙。晋鄙检查了兵符,十分怀疑。举手看着魏无忌说:“我拥兵10万,屯驻于边境,责任重大,你乘坐单车来接替我,是怎么回事啊?”

        晋鄙不准备将兵权交给魏无忌,朱亥从袖中取出40斤重的铁锥,将晋鄙击杀。魏无忌遂接管了晋鄙的军队,下令军中说:“父子俱在军中,父亲回家,兄弟俱在军中,兄长回家,独子无兄弟者,回家归养父母。”从军中挑选了8万精兵,进击秦军,魏军遂解赵国之围,赵国获救。

        (三)余玠招贤

        余玠字义夫,蘄州(今湖北广济)人,南宋名将。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余玢因军功拜大理少卿,升制置副使。当时,宋朝正处在蒙古军队的猛烈攻击之下,余珍深深意识到人才是抵御蒙古的关键,因此他建议宋理宗对“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都予以重用,共同御敌。宋理宗深以为是,不久,即授余玢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

        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称,是南宋抗蒙的重要基地。可是自宝庆三年(1227)至淳柘二年( 1242)的15年间,前后三任四川宣抚使、九任制置使,或年老多病,或昏庯无能,或贪赃枉法,或残暴百姓,甚至有的只是遥领并不到四川任职,都没有治绩。于是四川陷人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政风日坏。余玢进人四川后,励精图治,革古更新,四川的局面才开始稳定下来。余玢在执政四川期间,最出色的就是在官府专设招贤馆,广纳贤才,共同治川御蒙。

        余玠刚到任,就建置招贤馆,下令说:“集思广益,是诸葛孔明治蜀时的方略。四川地杰人灵,人才辈出,如今正是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若有智士贤人有治蜀之良策,近者可径直到官府献策,远者可就近言于郡府。官府对献策之士应以礼相待,对有真才实学者,高爵重用。豪杰之士报效国家,发挥才能,现在正是时机。”

        余玠设馆招贤的消息传开后,巴山蜀水间的俊彦秀士纷纷向余玠献计献策。凡到来的士人,余玢都一一接见,倾听高论,所言可用,立即委任,所言不可用,也赠送厚礼以示敬意。四川举人阳枋拜见余珍说:“巴蜀积弊由来已久,只有真心实意地招贤纳士,共同治蜀,才有可能扭转局面。前几任安抚使也都声称用贤,实则沽名钓誉,嫉贤妒能。小人企盼您能言行一致,勿失民心。”

        余玠对阳枋直言不讳的品格和精辟的分析十分赏识,随即委以官职,留府参与军政。

        播州(今贵州遵义北)的冉琎、冉璞兄弟,有文武之才,是有名的贤士,隐居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前几任四川安抚使都曾请他们出来做官,均被婉言拒绝。他们听说余玢张榜招贤,认为是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了,遂拜见余玢。余玢久闻其大名,刚刚收到求见的名帖,立即就接见了他们,并以极高的规格招待他们。冉氏兄弟安之若素,居住数月,也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有一天,余玠设宴招待自荐来府的各地名士,亲自为他们斟酒执菜,做客的一个个高谈阔论,竞相表现自己的才华。而冉氏兄弟却只饮洒吃菜,并不言语。余玢主动挑起话题,冉氏兄弟始终沉默不语。余玢想这是观察我如何对待贤士,决定次日再给冉氏兄弟安排更好的住处,并每天派人观察他们在干什么。只见兄弟二人相对而坐,不言不语。有时在地上画山川城池之形,离开时将所画图形抹掉。如此反复10多日后,兄弟二人请见余瑜,屏退左右人员说:“对西蜀而言,最重要的是迁徙合州。

        余玢听后,不自觉地跳跃起来,拉着冉氏兄弟的手说:“这止是我余价想要做的,但不知如何做才好。”

        冉氏兄弟说:“合州以东的钓鱼山是把守蜀地的关键,若徙城于此,选用得力的将领,积粟以守,可胜过10万精兵。若此,巴蜀就不难把守了。”

        余玢大喜说:“我固知先生非平庸之辈,先生之谋,我不敢掠以归己。”遂密奏朝廷,请越级给冉氏兄弟授官。

        不久,朝廷发诏,以冉琎为承事郎,以冉璞为承务郎,委以负责徙城之事。诏令传达后,上下一片哗然,众口一词,都以为不能将如此重任委托给冉氏兄弟。

        余玢发怒说:“城成蜀赖以安,不成,我余玢独自承担责任,请诸君不要干预。

        于是,蜀民在冉氏兄弟的指导下,修筑了青居(今南充市南)、大获(今苍溪县东南)钓鱼(今合川县东)等10余城,皆因山为垒,极便于屯积驻守,并在各城之间建立了联络通道,势如一体。向时,还指挥民众在成都附近屯田耕种,四川以此得以富足,成为抵御蒙古的重要基地。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