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阵地战·第五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转向阵地战·第五

转向阵地战·第五

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日本

出自————《朝鲜战争》《转向阵地战·第八卷

出自————《战争通史

   战争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受政治目的支配的行为。所以,政治目的价值必然决定着愿意付出多大的牺牲作代价,……而且是指承受牺牲的时间的长短。所以,当力量的消耗过大,超过了政治目的价值时,人们就会放弃这个政治目的而媾和。

—— 冯·克劳塞维茨

   春季攻势结束时,敌我双方都忙于决定政策。美国虽然粉碎了两次攻势,树立了不败的信念,却没有达到全胜的目标;中朝方面也深刻地知道不能取得胜利,所以不得不研究次佳的政策。

   第一节 不败也不胜

   据估计,在春天的时候,敌我双方对军事形势分别作了如下判断。

   联合国军

   在朝鲜的联合国军具有进攻到鸭绿江的能力。其空军与海军的优势、地面军队的强大火力和装甲力量,能够保障这一行动。但是,要花费时间,并且必须准备付出巨大的牺牲(损失10万人以上)。而且,大部分人担心,即使到达了鸭绿江,也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反而会陷入同聚集在一衣带水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国军队进行长期战争的泥潭。

   万一,为了求得全胜而进攻到中国东北地区的中枢部位,或者即使进攻到北京,中国为了面子也不会停止战争,就会落得重蹈日本覆辙的下场。此外,苏联介入的危险也是不可估量的。

   这种事态的发展,同介入这场战争的原来的目的离开得太远。为推进到鸭绿江而造成10多万人的牺牲,到底是否符合建立统一的朝鲜的政治目的呢?还有,这种政治目的就是不惜冒着发展成为长期战争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去追求的目的吗?

   所以,在这场战争中要取得全面胜利,从战争的性质上来看,是不可能的。这场战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止境的战争。在这种无止境的战争中浪费美国的力量,就会陷入苏联的圈套,失去世界的平衡。所以,作为美国来说,继续追求所谓进一步获得全胜的一般军事目的,同这一形势是不相称的。

   然而,尽管可以说是这样,但事到如今,既不能撤退,也不能求和。即使在军事上没有失败,但这也意味着政治上的惨败,岂止原来的战争目的,而且会失去亚洲的一切。

   即,迎来了战争第一年的美国正在为前进不利后退不行的进退维谷的窘境而感到苦恼。尽管如此,也不能始终在朝鲜中部地区时而北进,时而南退。这就是陷进了泥潭,中了苏联的圈套。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摆在华盛顿和现地军事首脑面前的课题。

   十万人以上的损失

   “取得的政治成果抵不上受到的巨大牺牲”,“必须准备付出10万人以上的损失”等等,估计的结果是促使美国打消统一朝鲜的念头,希望早日停战,而且是决心“就地停战”的最大的因素。不过其计算的具体根据,没有公开说明。可能这就是军事机密之一吧。

   但是,如果只根据公开的事实进行猜测,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列出以下情况。即,由于中朝军队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所发动的攻势,联合国军每次都要蒙受2万到3万人的损失。中朝军队的攻势间隔是1-2个月,但这个间隔时间与战场接近中国东北地区成比例地缩短。因为,在西方国家来看,中国拥有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大军,仅以其集中和补充的行程就能决定其攻势间隔。

   此外,根据1月下旬再次转入反攻以来的战绩,向鸭绿江接近同突破和扫荡纵深300公里的阵地带是一样的。因为,上次的北进是以追击毁灭的北朝鲜军队的形式进行的,而这次却有近百万人的中朝军队存在,而且要多少能补充多少。

   因此,如果按照1月下旬正式发动攻势,6月下旬推进到“怀俄明线”至“勘萨斯线”的经验,即按照用5个月北进约100公里的比例来考虑,那么,武力平定北朝鲜,预计至少需要5个月的时间,至少要发动7次以上甚至10次以上的攻势。所以,假定平均一次攻势损失2万人,那就要损失14万到20万人,即使还可以在朝鲜北部地区指挥新的登陆和空降作战(镇南浦附近、鸭绿江口或利原附近为研究的对象),但中国军队也能自由地逃避到朝中边境的山岳地带,或者留下游击队积极扰乱后方,因而所得到的成果很可能抵不上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能够用于登陆的兵力,算来只有驻扎在日本的第16军(辖第40师和第45师),而且这次又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眼前实施登陆,所以是极其危险的。如果抽调出第1陆战师和第187空降团,又会在前线空出一个大缺口。

   这就是说,无论估计得怎么有利,至少也必须准备牺牲10万人以上。

   中朝军队

   不管投入多少军队,反复采取“人海战术”,只能成为联合国军火力的诱饵,更没有把联合国军赶下海去的希望。如果利用朝鲜的山地尽管能够进行防御,但那也得付出惨重的牺牲。而且不知道战争会继续到什么时候。但是,中国刚建立一年半时间,在不可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朝鲜消耗国力,未必不关系到革命的失败。此外,目前虽然美国害怕扩大为全面战争,不想以轰炸中国本土和使用台湾国民党军队构成第二战线,但美国的鹰派还存在,杜鲁门政府受到要求全胜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改变政策(前面已经讲过,当时在参谋长联席会议里存在着这种动向)。

   战争具有为追求胜利而无限扩大的性质,所以任何时候也不能依靠杜鲁门政府的自制心去继续进行战争。万一战线北移到中朝边境,岂止革命的建设,而且国内也未必不陷入难以收拾的混乱状态。

   如果苏联提供足以击败联合国军的援助,可另当别论。但如果这一点没有指望,那就最好在不失体面的范围内,在避免受到国内责难的范围内,谈判停战。总之,只要在现实情况下不可能很快地建设起可以击败联合国军的军事力量,只要国内形势不允许这样做,那么除了以体面的停战进行善后处理便别无他法。

   况且,越南的形势也逐渐紧迫起来,国内还有西藏问题。现在已不是拘泥于永远没有胜利希望的朝鲜的时候,应该改变争取全面胜利的方针了。

   这就是说,战争已走进了死胡同。双方都打消了在军事上争取全面胜利的念头,都在求得保全名誉和面子的停战(这显然是次佳策略)。双方的步调逐渐一致起来了。

   一、不变的政策

   政治决定

   这样,战线陷入僵局已越来越明显,所以华盛顿很快地坚定了停战决心。他们满足于以最小的限度的体面和保障尔后安全的最低条件实现停战。关于这个决定的原委,杜鲁门这样回忆说:

   “这个问题,最早是在中朝军队结束四月攻势的5月2日在国家安全会议上讨论过。当时,我们开始讨论关于正式确定我国在亚洲的目的问题,尔后又经过几次讨论,5月16日(五月攻势开始的那天)作出了决定。”

   “在讨论中,我们明确地区分了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政治目的是建立统一的独立自主的民主主义国家。军事目的是击退侵略者后缔结停战协定,制止敌对行动。而且,如果战斗结束,就把韩国的权威扩展到停战线(这是适合于韩国的防务和行政管辖的界限,实际上不是三八线以南)以南的整个朝鲜,从全朝鲜撤走所有的外国军队,并且增强韩国军队,以便阻止和击退北朝鲜军队的新的侵略。”

   他们之所以把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区分开来考虑,是因为看出在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下统一全朝鲜的理想和这在军事上不可能办到的现实,从而把理想作为将来的事情,毫不掩饰地正视当前的军事形势,制定出现实的解决方法。

   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了如下四项方针:

   第一、把中朝军队击退到三八线以北。在三八线以南停战,无论是从联合国出兵的目的来看,还是从美国在亚洲的面子来考虑,都是不能允许的。

   第二、推进到三八线以北后实施停战。但停战线并不是越往北越好,最好是适合于韩国的防务和行政管辖。过于靠北了,会损害中朝军队的面子,说不定还会丧失停战的机会。

   第三、在通过政治解决达成民主朝鲜的统一之前(恐怕需要很长时间),要使韩国的政权行使范围限制在停战线以南。

   第四、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但是,在韩国能以自己的力量保卫本国之前,要继续给予军事援助。

   麦克阿瑟听到这个决定,可能会感到愤慨。但是,在防止扩大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同中国进行长期消耗战的基本政策之下,可以说这是最现实最有可能实现的政策。而且,这项政策一直未加改变地在贯彻执行,即使在经历了21年的今天,也还在发挥效力。

   杜鲁门断言:“政治是同原则即理想和适应实际情况的调和之混合,是适应情况的调和,而不是对原则的调和。”意思可能是,要看准这一理想和现实来考虑问题,即政治是有生命力的,所以在不失去理想的范围内制定了适合于现实情况的最佳策略。

   就是说,麦克阿瑟追求全面胜利即为了追求理想而冒现实的危险,不是政治家应采取的方法。问题是必须现实地采取实务性的措施。

   这个5月16日的决定,6月1日以联合国秘书长特里格夫·赖伊声明的形式通知了联合国各成员国。该声明说:“在大致沿三八线一线停战,可以达到联合国的目的。”后来,又于6月7日以艾奇逊声明的方式公布了这一政策。

   关于以这个决定为基础的基本想法,杜鲁门作了如下说明:

   “这个政策永远不会改变。”

   “在这次战争中,我始终不变的坚定信念证明,联合国不允许侵略者将以不良行为得到的成果据为己有。但是,我认为美国的真正敌人是克里姆林宫,而且不会忘记,只要这个敌人在幕后操纵,就不能浪费美国的力量。”

   军事上的决定

   5月16日的政治决定,立即通知了东京。因此,李奇微将军必须在这一方针下指挥作战。但是,在已经推进到三八线以北大约20公里的“堪萨斯线”的现在,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

   政府指示的第一项,即所谓把敌人击退到三八线以北的任务,已基本上完成了。还没有击退临津江北岸的开城、延安的粮仓地带和瓮津半鸟的敌人,但这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地形上都是很难办到的,应该与选择下一道确保线一并考虑。

   问题是第二项,即应该确保哪道线。政府指示的是,最适合于南朝鲜的防务,便于行政管辖的一线,而且必须是第四项指出的将来只以南朝鲜军队就能防御的一线,但是这道线必须从军事观点和行政观点两个方面来考虑决定。

   按行政观点来看,很明显越往北越方便有利。那样就能扩大南朝鲜政府的统治区域,增加人口和资源,而且还会增大防御纵深。

   因此,大体上讨论了连接礼成江到元山的一线和连接清川江到元山的一线。但是,希望及早停战的华盛顿限制大规模的作战,而且由于兵力的关系,能否能得失相当地及早占领此线,也是个疑问。即使夺取了这两道线,从地形上看也很难组织防御。因为这道线群山相连,联合国军无法发挥战斗力。而且,道路和港口极端缺乏;联合国军的后勤补给线进一步延长,而中朝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却相应地缩短了。所以,很可能会重蹈清川江畔失利的覆辙。这样,第8集团军和东京联合国军总部都在把眼睛瞪得象盘子似地寻找防线。但没有找到比现在的“堪萨斯线”更好的阵地线。

   尽管他们对南朝鲜的愿望即行政上的要求了解得非常深刻,但只要缺乏确保的信心,这一要求就是不现实的,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决定的阵地线,要能抗击敌人的任何进攻,战线不能再进进退退的不稳定。否则,南朝鲜的复兴将会长期受到妨碍,也不能把中朝军队拉到谈判桌上来。

   李奇微将军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同五角大楼协商后决定的确保线就是现在已经到达的“堪萨斯线”。而且,将其明确地指示给范弗里特将军了,决定以后的作战仅限于进行“堪萨斯线”防御所必要的局部战斗。这样一决定,就不允许进行无用的作战了。因此,范弗里特将军所设想的铁三角地带进攻作战也不得不停止。在这里既指明了联合国军北进的界限,也成了划定停战线的最初方案。

   但是,在决定这一确保线时,没有同南朝鲜方面进行商谈。这个问题,在那个时候对于希望统一半岛的南朝鲜国民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然而,不同当事国商量而作出决定,这就是所谓“超级的决定”,南朝鲜国民异口同声地诉说:“自己国家必须由自己来保卫”啦,“借他人之物谋私利无情”啦等等,只好自己吞食这个苦果。

   但是,从当时的形势看,即使同南朝鲜商量,也不可能谈妥。因为当时考虑到,南朝鲜同意这个决定,就会从根本上推翻政府的政策基础,还会给事事都批判李承晚政权的在野党提供有利的材料。所以,这个决定对南朝鲜政府来说,是一个“充满了痛苦的问题”,是“不能表示同意的决定”。

   前面讲过,李奇微将军决定,以后的作战仅限于“堪萨斯线”防御所必需的局部地区的作战。其理由是这样的。即,在确保某道阵地线时,最好能有最低限底10公里以上的警戒地域。因为,只占领要确保的地方,构筑阵地,就会不断受到敌人的观察和干扰,难以隐蔽企图,自由地构筑阵地。

   此外,主阵地的防御,需要准备的时间。因为,随时都可能发动进攻的敌人就在眼前,全体人员要经常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这不仅在体力和精神上不允许,也无法进行训练、预演和工事构筑。

   所以,必须在10公里以上的敌人区域内构成警戒线,当敌人进攻时迟滞其行动,查明敌情给主力部队以战斗准备时间和情报。

   以上是一般而论,在这山国的战场上则更加必要。其理由是,想想上述中朝军队的进攻方法就足够了。此外,警戒地域要10公里以上,是根据当时中朝军队一夜的进攻速度总结出来的距离。

   由于以上理由,范弗里特将军认为需要一个确保“堪萨斯线”所必要的警戒地域。为此而计划的作战,称为下面将介绍的“绒毛河作战”。这是一个奇妙的名字。可能是因为,从铁三角地带中间向南流去的汉滩川和驿谷川的两岸形成断崖,从地图上看好象起了绒毛似的。

   然而,夺取警戒地域的作战,如果不以主力实施进攻,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6月1日,范弗里特将军下令在“堪萨斯线”构筑工事,让集团军预备队担任这项任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美国公开史料说:“第8集团军企图把‘堪萨斯线’构筑成难以攻克的要塞,他指令所属的预备队,要使所有的居民都撤走,布设铁丝网,埋好地雷,扫清射界,构筑掩盖工事,断绝道路,准备好炮兵的标定射击。”

   二、“绒毛河作战”

   这次作战的政治目的是,继续对中朝军队施加压力,粉碎其发动新攻势的企图,强制其接受停战;而军事目的则在于为了便于扼守“堪萨斯线”,夺取警戒地域,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了。

   目标线

   因此,把目标线选定在什么地方,这是第8集团军的自由,其选定工作是战场指挥官的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从地图上看,有三个地区是适合于中朝军队对“堪萨斯线”做进攻准备的地域。其中两处,不言而喻是开城地区和铁三角地带,另一个地区则是靠近东海岸的亥安盆地。这个小盆地,后来因取名为“大钵”地区而出名了。这里是北朝鲜军队在东海岸上的前线基地。北朝鲜军队发动春季攻势时就是以此为补给基地进行出击的,现在仍以此为根据地进行作战。

插图94:铁三角地带和金城盆地

   因此,很明显如果夺取这三个地区,就能给中朝军队以打击,使其更加难以做发动攻势的准备。此外,这些地区作为警戒地域的距离,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如果夺取这三个重要的地区,就能够达到全部作战目的。

   但是,把这三个地区都包括在警戒地域之内,从兵力上看是很困难的。虽说是警戒部队,而它要同将近百万人的大军进行接触,所以如果按一般概念的警戒部队的兵力来考虑,那就毫无办法(因此如后所述,“堪萨斯线”作为一种设想,是主抵抗线,是固守线。但实际上不能不具有核心阵地的特性)。

   于是,范弗里特将军首先考虑要占领能威胁三角地带一线。他很重视这一地区,以前就曾考虑过攻占它。因为他认为要保障战线的安全,必须这样做。然而,仅攻占此地,战线会突出出来。因此,也想把东部推进到等齐面上,但遇到了险要的金刚山,很难构成战线。于是,决定在东部以夺取“大钵”地区为限度。总之,如果夺取这里,对于稳定容易发生问题的东部地区,肯定是有利的。但是,这时要推进到开城地区,在地形和兵力上都很难办到,而且必要性也不大。因为在西部地区,有临津江这道天然障碍。所以,决定开城地区另作考虑。

   这样,在慎重地考虑了进攻距离即想夺取的警戒地域的深度、给中朝军队以打击的程度、对中朝军队资源基地的威胁程度及其炮火反准备的难易和作为警戒线即阵地是否合适等事项后,并且经过了几次变化和追加 [ 注:美第1骑兵师战史记载:“5月份是一个接着一个地不断收到新的进攻命令的一个月……”正如该战史所说,不是当初确定的目标线,而是适应情况的变化,最后决定的目标线。 ] 之后决定的目标线,是连接临津江—铁原—金化—金城南侧—“大钵”地区北侧的一线,取名为“怀俄明线”。即大体上是沿“堪萨斯线”以北20公里一线(三八线以北40公里),要夺取铁三角地带的底边,递减其价值和利用程度,瞰制金城盆地,确保钵状盆地,占领北朝鲜军队的资源基地。之所以没有从临津江畔突出出去,据说除了前述的理由外,也是为了避免经常发生的不正规的战斗和为了给中朝军队留有面子,根据情况决定的。

   向铁原—金化推进

   为了接近铁三角地带,必须增加这个方向的兵力。因此,决定从兵力有剩余的美第10军抽调出美第3师,还起用了已完成整编的南朝鲜第9师,再次转用到汉城正面,配属给美第1军,担任进攻铁原的任务。其他军的编组,维持现状。

   进攻的时间,决定各军一准备好就立即出发。整个战况同前述牛曼尖兵的战况基本上一样,因为在东部的雪岳山一带仍在继续进行着激烈的浴血战斗。各军的任务是,美第1军和第9军向“怀俄明线”(涟川—铁原—金化—华川北侧一线)推进;美第10军和南朝鲜第1军扫荡地域内的敌人,首先进至“堪萨斯线”。

   这样,联合国军的北进,实际上是在不停顿地继续进行着。在领导层,决定政策与随之而来的统一思想,确定目标线和变更部署等,接连不断地作出了成为今后指导战争和停战线基础的历史性决定;而在第一线上,却每天坚持不懈地进攻,同昨天一样,今天仍在继续进行。

   果然不出所料,向铁三角地带的接近是非常困难的。美第1军由西向东并列第1骑兵师、美第3师(配属有南朝鲜第9师和菲律宾第10营)和美第25师(配属有土耳其旅),向铁原——金化一线推进。但是,可能刚进入梅雨季节,大雨连绵,妨碍了空中支援,道路又泥泞不堪,而且中国军队的抵抗也非常顽强。

   美第1骑兵师沿着议政府——铁原公路北上。美国公开史料描述其北上的情况说:“汗流浃背的工兵边探测木箱地雷,边在坦克前面前进;步兵一边以火焰喷射器烧毁由圆木和土堆建造的据点,一边……。”

   但是,6月10日天气已经转晴,所以美第3步兵师奋力进攻占领了铁原南侧的高地;美第25师也夺取了金化以南5公里的高地边缘。于是,第二天即6月11日中国军队就从铁原和金化西城镇里消失了。这天13时30分,铁原已被掌握在美第3师手中;金化于15时30分被士耳其旅占领。美第1军完成了“绒毛河作战”的任务,确保了“怀俄明线”。第二天即12日,派出两个装甲支队从铁原和金化北上,对平康进行侦察,但在平康也没有发现敌人。然而,在平康北侧的高地一带发现有一连串的阵地带,大部队好象正在四周的山上等待着反击的时机。两个装甲支队迅速撤退,避免了进入圈套。不过,对这个有名的三角地带,如果这样继续进攻,估计是能够很容易地占领的。

   但是,第8集团军自我克制住了。因为,得意忘形地进行计划以外的作战,因而遭到惨败的例子是很多的。美第1师和第9军决定牢固地占领“怀俄明线”,在前面并列配置营级规模的警戒部队,以防备中朝军队的反击。

   中线和东线的北进都很顺利。美第10军由西向东并列南朝鲜第7师、美第1陆战师和同美第2师换班的南朝鲜第5师,一边击退当面的北朝鲜第2军和第5军,一边在山连山的战场上继续北进。北朝鲜军队在每座险峻的山顶上都构筑了阵地,以机枪、迫击炮和好象新补充来的榴弹炮进行了猛烈的射击,而联合国军则夺取一座山又一座山,扎实地向北前进。

   此外,南朝鲜第1军以首都师击败了依托雪岳山顽强抵抗的北朝鲜第6师和第12师的一部,主力在海岸公路上疾驰,攻克杆城,接着到达高城南侧,仍然显示出了北进的气势。南朝鲜第1军的这一迅速的北进,大概是表达了所谓“不想停留在‘堪萨斯线’,而要抵进鸭绿江”的无言的意志吧。

   这样,到6月15日为止作为“绒毛河作战”目标的重要地区,除了“大钵”地区以外,几乎都占领了。美第1陆战师向“大钵”地区进攻,但北朝鲜第2军在其险要的山岳地带构筑有一连串的阵地,估计这次进攻必须进行新的准备和协调,所以暂时放一放。

   战线形成了意想不到的W型曲线停顿下来。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原地未动。因为,纽约和北京突然开始散布起和平空气,眼看停战的时机就要到来,所以五角大楼迅速传来了“就地停战”的指令。

   另一方面,中朝军队也没有采取攻势。尽管在局部地区断然突施了猛烈的攻击,或者拼命地死守要点,战斗依然非常激烈,但在6月底以前,整个态势没有发生变化。敌我双方都暂不改变战略部署和作战,注视着纽约和北京放出的和平空气。

   这就是所谓的阵地战的序幕。而且,从这以后双方共有200万人的大军在210公里的战线上对峙着,边注视着谈判斗争,边继续进行激烈战斗。

   不久,就到了6月25日。这天是战争一周年。敌我双方都曾一度要把对方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但一年后的今天,却在三八线稍北一点的地方对峙,又回到了同战前没有多大变化的状态。

   三、马立克建议

   纽约之所以开始散布和平空气,不言而喻就是因为马立克建议。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苏联代表雅科夫·马立克在6月23日的联合国广播中发表演说时声明:“苏联政府相信,在朝鲜的交战当事者之间开始进行停战谈判的良好时机已经到来。”而且与此相配合,北京的《人民日报》登载一篇“中国人民赞成马立克的和平建议”的报导。究竟马立克的声明是根据中国的请求发表的,还是苏联自己单独的声明,尚不清楚。但是从前后的原委来看,大多数人认为是前者。不管怎么说,事实上这显然是共产常方面的停战建议,而且因此而有了谈判的气氛。所以,人们认为马立克建议起到打破战争僵局的作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当时的日本报纸上没有任何报道。也许认为是通常的故作姿态而忽略了。

   反应

   广播马立克声明时,杜鲁门总统正在参加田纳西州的一个典礼。下午他利用这个机会谈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及其见解,并且表明准备出席和平谈判。

   杜鲁门的这次演说,措词很强烈,大肆宣扬了己方的正义性,但也没有掩饰其对马立克建议感到放心的真实心情。使人们感到,他好象自然流露出一种感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有利的时候来了帮手。此外,他对国内鹰派的攻击仍然很尖锐,这可能是同麦克瑟及反对派的争论热潮还没有减退。他说:

   “从来没有一个侵略者遇到过这样一系列保障和平的积极措施。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这样防止世界大战爆发的屏障。……”

   “当然,我们不能担保将来不会有世界大战。只要克里姆林宫愿意,它就能够掀起一场世界大战。……它的统治者是一批专制的暴君。苏联统治者未来究竟怎么做,我们无法肯定。”

   “但是,我们能够使自己有资格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进攻,你们将会遭到自由国家的联合力量的反击。如果你们进攻,你们将面临一场你们不可能得胜的战争。……”

   “克里姆林宫最害怕的是自由世界的团结。他们仍然在离间我们。他们一直企图在我们和其他自由国家之间制造不信任感。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拆散我们的盟友,并迫使我们‘单枪匹马地去干’。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能够进而实行他们的计划,各个击破,以征服全世界。”

   “不幸的是,在我们国家里也有些人正在企图使我们‘单枪匹马地去干’。……,还给我们的外交政策加上什么‘姑息’或‘胆怯’的按语。……”

   “把世界上的自由国家团结在维持和平的伟大、统一的运动中,这难道是恐惧政策吗?……他们想说的是:冒一下风险吧,把冲突扩大到亚洲大陆去;冒一下风险吧,最多不过丧失我们在欧洲的盟国;冒一下风险吧,说不定苏联不愿在远东作战;冒一下风险吧,也许我们不致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希望我们拿着顶上子弹的手枪,用美国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玩轮盘赌。……”

   “在朝鲜和全世界其他地方,我们必须准备采取一切能够真正实现世界和平的步骤。我们必须象避免瘟疫一样地避免足以导致世界大战的不必要的冒险行动。”

   这天,国务院训令驻苏大使就马立克的演说询问苏联政府的意见,苏联的答复证明马立克所表达的是苏联官方的意见。后来,华盛顿召开了许多次会议。于6月29日向李奇微将军发出了下述训令:

   “总统训令,您要在6月30日星期六上午8时将下列电报用无线电指明发给朝鲜共产党军队总司令员,并同时向报界发表:

   ‘我奉命以联合国军总司令官的资格,奉命通知你们如下:

   我得知你们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一下停止在朝鲜的敌对行为及一切武装行动。……在接到你们愿意举行这样一次会议的通知之后,……我将提出会晤的日期,……我提议这样的会议可在元山港内的一只荷兰医院船上举行。’

   联合国军总司令官美利坚合众国陆军上将M·B·李奇微(签名)”

   停战谈判的呼吁,按照计划顺利地进行,中国的答复很及时,第二天7月1日即由北京电台广播了。而且在其广播中,建议将开城作为谈判的地点。

   这样,停战谈判的准备工作就迅速展开,决定第一次谈判于7月10日举行。但是,这次谈判也是越过南朝鲜商定的,所以南朝鲜国民的表情是复杂的。李承晚总统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南朝鲜国民以群众运动表明他们的意志,给谈判的进展造成复杂的影响。详细情况,拟另作叙述。

   第二节 转向阵地战

   停战谈判的进程刚一开始引起世界的注目,战场上也自然平静下来。

   一、就地停战

   出席谈判时,华盛顿决定的基本方针有以下三点:

   1、停止敌对行为;

   2、缔结不再进行战斗的保证;

   3、确实保障联合国军的安全。

   于是,联合国军必须在不违反这一方针的前提下采取行动。它因此而受到的基本制约是就地停战的命令:“越过‘堪萨斯线’和‘怀俄明线’进行作战,需要经过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批准”。

   历史上,对方要求停战或投降,但在条件得到足够的保障以前不停止进攻的事例很多。拿破仑远征意大利和进攻维也纳、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占领千岛、以色列的叙利亚作战等,都是如此。

   但是,这里的情况却不同。从形式上看,马立克的建议和北京广的播,都是要求谈判的表示。但正如多次讲过的那样,美国的停战决心是很早就定下来的,所以对美国来说是顺水推舟。因此,尽管有些问题诸如在谈判中共产党方面的意图是什么,谈判将会怎样发展,以什么条件能够实现停战等问题尚不清楚,但美国首先欢迎他们的建议,并且为了对谈判表示诚意,决心“就地停战”。

   这样,第8集团军便奉命“就地停战”,在以后两年多的时间内,被迫以不小的代价进行对阵。

   但是,这个“停战”的决心,现在也还有不少议论。他们认为,中朝军队要求和平,是因为情况极其困难,所以如果再向前推进一步,即使不能到达鸭绿江,也许能够更早地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有利的条件;或者如果推进到能威胁平壤的一战,战后的形势也将是特别有利的。

   这种意见,在南朝鲜方面居多,在美国的鹰派里也有。但是,当时联合国军的侦察部队已经取得了进入平康(铁三角的顶点)的实际战果,南朝鲜第1师也已查明中朝军队在开城地区的防御态势尚未完成,所以这种意见不但是就结果而论,而且也有实行的可能。的确,从结果来看,再往北推进一步,也许会产生好的结果。

   那种认为“推进到鸭绿江,必须准备牺牲10万人以上,而这种牺牲远远超过取得的战果……”的判断,就是确定这一决心的重要因素。然而,人们有理由怀疑:在达成?定前的两年期间,付出了伤亡10万人以上的代价,而且谈判中也经常不得不作出让步,那又为什么要就地停战呢?

   李奇微司令官在知道这些批评之后,作了如下回忆:

   “在得到共产党军队准备要求和平的情报后,决定让非常骄傲的第8集团军就地停战,这个决心确定的适当与否,无论是军人还是政治家,今后都可能长期地进行议论。”

   “对过去的事情无论怎样追究,也无济于事。当时,如果我们接到命令向鸭绿江挺进,我们可能完成这一任务。但是,向鸭绿江挺进,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

   “因此,我现在仍然认为,仅从军事观点来看,得到的战果同付出的牺牲相比是得不偿失的。向鸭绿江和图们江进攻,大概能够把中国军队从朝鲜赶出去。但是,中国军队将在这两条江的北岸展开大部队,仍然同我军进行对抗,所以,很明显尔后的战争将全更加困难。”

   “此外,推进到现实决定的停战线(第38集团军的停止线)和鸭绿江之间的任何一线,只具有单纯占领土地的意义,在军事上只能是更加不利。这种半途而废的攻势,只能产生使中国军队靠近中国东北的基地,缩短其补给线的相反的效果;而且会造成我军的补给线延长,作战正面从175公里扩大到224公里的不利情况。”

   “美国国民怎能为了保持朝中边境700公里长的战线和平壤——元山一线220公里长的作战正面,而承受无限期驻扎大部队的负担呢?”

   “即使我们向上呈报说‘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有必要进攻中国东北地区的核心部位’,美国人民会赞成吗?即使把整个西方国家的所有军队都拉进来,向他们认为可以消灭敌人的亚洲大陆中心部位这个无底深渊突进,他们会同意吗?”

   “我现在仍然认为,美国人民是决不会允许的。”

   “我没有参与本国对这个决定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国家安全会议是考虑了所有因素之后得出的结果,是判断把中国军队击退到中国东北所产生的政治利益,同为此而必须付出的牺牲相比得不偿失,评价这个决定的。我丝毫不想对这个决定提出异议。”

   “当时,我们正在以50万人的兵力北进。中国军队也拼命地投入增援部队(到停战时仅其第一线兵力就增加到了75万人)。但是,当时我知道我军的士气很高,有充分的信心把中国军队击退到朝鲜半岛最狭窄部分 [ 注:清川江口——咸兴一线,约180公里。 ] 以北一线。因此,我认为不能不向北推进。”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现在所能选择的战线中认为是最强的战线上停止前进了。而且我们相信,这是经过训练的韩国军队将来能够确保的战线。”

   二、北朝鲜公开史料

   北朝鲜公开史料,关于提出停战谈判的原委和理由,全都闭口不谈。只是对转入阵地战及其战果,作了如下叙述(黑体是笔者用来表示同联合国军方面的资料明显不同的地方):

   “1951年6月中旬,敌我双方在从临津江口到涟川、铁原、金化、山阳里(华川以北约12公里)、长坪里(杨口西北约10公里)、论长里(麟蹄以北约15公里)的三八线以南和以北地区分别转入防御战。”

   “从此,战线基本上固定下来,祖国解放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第四阶段。”

   “由于战线的变化而造成的这一新的局面清楚地说明朝鲜战争一年来的形势。”

   “一年来,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遭到了莫大的损失。”

   “一年来敌人被毙伤俘共有59.8万人,损失各种狙击武器8.6万支、各种火炮5200门、坦克和装甲车1997辆、飞机1730架、大小舰艇122艘、汽车9145辆、各种弹药120多车辆及其他大批军事物资。”

   “仅据敌人显然缩小的数字来看,美国武装侵略者在朝鲜战争的一年当中遭受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技术器材的损失,竟达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的一半以上。”

   “美帝国主义在政治道德上也遭到了惨败。他们自夸的‘强大性’的神话彻底破产了,……”

   结束语

   这样,开城停战谈判就于7月10日开始了。第8集团军一边努力加强主抵抗线“堪萨斯线”和警戒地域抵抗线即“怀俄明线”,一边注视着谈判的进展。

   但是,谈判立刻碰到了意外的障碍。

   “就地停战”的命令,对第8集团军来说是苛刻的。因为,战线曲曲弯弯,而且在眼前的铁三角地带和“大钵”地区,中朝大军蠢蠢欲动等待时机。另外,他们还可能利用停战的时间恢复部队士气。因此,第8集团军为了自卫,为了确保更适合于防御的重要战线,也为了施加强大压力促使谈判取得进展,要反复进行小规模的、局部的但也是最激烈的、最残酷的战斗。

   在下卷《谈判和对峙》中,预定记述从开城谈判开始到1952年春一年期间的谈判经过和随着谈判的进行而发生的多次激烈战斗以及讨伐再次开始活动的智异山游击队等。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