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航空母舰·第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第一代航空母舰·第二

第一代航空母舰·第二

作者:诺曼·波尔马·美国

出自————《航空母舰·1909-1945——航空母舰发展史及航空母舰对世界的影响

出自————《战争通史

   1917年是第一代真正的航空母舰诞生的一年。1917年之前,人们已经知道轮式起落架飞机要优于水上飞机,特别是在与齐柏林刚性飞艇作战时这种优势就更为突出。但是问题是如何在海上使用普通陆上飞机。晋升为飞行上尉的拉特兰德被称为“日德兰半岛的拉特兰德”,他主要负责如何在英军主力舰队的舰船上配备陆上飞机。拉特兰德是“曼岛人”号水上飞机母舰的资深飞行军官,他利用“曼岛人”号上的起飞甲板,可以在滑行不到20英尺(6.09米)时起飞一架“索普威思海豹崽”(Sopwith Pub)飞机。“坎帕尼亚”号和“曼岛人”号都搭载了“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此外,2艘母舰上还有15架战斗机和14架侦察机。但是主力舰队还需要更多的战斗机,用在与快速战列舰和巡洋舰一同行进的舰船上。

   为了给战舰配备飞机,同时又不妨碍战舰的操纵和射击,英军在炮塔上安装了起飞平台。图中,一架“索普威思1 1/2炫耀者”飞机(Sopwith 1 1/2-Strutter)正从巡洋战舰“新西兰”号(New Zealand)的炮塔平台上起飞。背景里的那艘船是“澳大利亚”号(Australia)巡洋战舰,第一次类似的成功起飞是在1918年4月4日从“澳大利亚”号实现的。(帝国战争博物馆)

   在得知拉特兰德中校可以在航速为20节(37.04千米/小时)的巡洋舰甲板上滑行不到15英尺(4.57米)后起飞一架战斗机时,负责研究在海上运用陆上飞机的技术委员会震惊不已。因为当时其他飞行员都需要滑行35-45英尺(10.67-12.19米)之后,才能从“坎帕尼亚”号和“曼岛人”号上起飞一架“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雅茅斯”号(Yarmouth)轻型巡洋舰为了安装一个起飞平台而进入罗赛斯造船厂。“雅茅斯”号射击指挥官高恩(C.H.B. Gowan)少校在确信拉特兰德可以在滑行不到45英尺(13.72米)后起飞一架战斗机后,曾设计过起飞平台。

   在这艘巡洋舰改进的时候,“曼岛人”号又出海航行了。5月17日,在反击齐柏林飞艇的大规模搜索中,拉特兰德中校和另一名飞行员从母舰上起飞了飞机。当时天气恶劣,第二名飞行员几乎在起飞后就掉了下来,后来他说是飞机引擎出了故障。这名飞行员被一艘驱逐舰救了起来,但是他的飞机却坠毁了。拉特兰德迫降在丹麦海岸。后来,他离开了中立的丹麦前往瑞典,之后又到了挪威,最后及时回到了英格兰参加1917年6月在“雅茅斯”号上进行的飞行试验。

   从“雅茅斯”号甲板上滑行不到20英尺(6.09米)后,拉特兰德就能起飞一架“索普威思海豹崽”(Sopwith Pup)飞机。另外一名飞行员虽然非常害怕,但是仍然成功仿效了拉特兰德的起飞特技。之后,飞行试验一直在“曼岛人”上进行,在60英尺(18.29米)长的飞行甲板上,几乎所有的飞行员都能在滑行不到1/3的距离后起飞飞机。海军部命令所有能够承担额外重量的巡洋舰上安装20英尺(6.09米)长的飞行平台,而且给每艘巡洋舰配备战斗机。

   改进后的“雅茅斯”号带着“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又出航了,8月21日,作为一支巡洋舰中队一部分的“雅茅斯”号参与了搜索丹麦海岸的行动。天亮后不久,搜寻人员就发现一架L.23齐柏林刚性飞艇一直跟踪搜索中队。齐柏林飞艇为了不让搜索中队发现,一直与中队保持12英里(19.31千米)的“安全”距离。在诱骗这架飞艇远离其基地后,“雅茅斯”号逆风行驶并且起飞了一架“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该飞机由飞行中尉斯马特(B.A.Smart)驾驶。这架战斗机攀升到齐柏林飞艇上方,之后猛冲向齐柏林飞艇,同时射出燃烧弹。第一枚子弹没有击中。在第二次射击前,斯马特拉近了与齐柏林飞艇的距离,然后射击,燃烧弹立刻使L.23齐柏林刚性飞艇起火。然后,斯马特将飞机降落在水上,附近的一艘英国驱逐舰派一只小船接回了斯马特。

   1914-1918年的战争中,效率最高的战斗机就是“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该飞机被正式称为“索普威思童子军”飞机(Sopwith Scout),该款式飞机同时被皇家飞行团和皇家海军航空部队所采用。皇家海军使用了大约290架“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该机型被广泛用在船上和岸上基地中,在海平面上的最高时速可达111英里(178.6千米)。从战舰上起飞的“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都配有一挺通过机翼向上开火的“路易斯”机关枪。(帝国战争博物馆)

   一共22艘英国轻型巡洋舰安装了起飞平台。但是主力舰队的总司令拒绝在大型军舰,如战列舰和巡洋战舰上安装起飞平台,因为在平台上要求军舰转动到迎风的位置才能起飞飞机。总司令认为,在战争中为了起飞飞机而让战列舰处于迎风位置,就容易接近敌人或接近敌人的编队,而这些都是很危险的而且也是不可取的。拉特兰德中校现在是“暴怒”号(Furious)母舰上的资深飞行军官,他正努力解决总司令担心的问题。实际上,只要将起飞平台和主要排炮塔连在一起,然后让炮塔处于迎风位置,自然风和船只转动产生的气流就能启动飞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反击”号(Repulse)巡洋战舰的起飞平台被安装在其前端第二个15英寸(381毫米)的炮塔上。10月1日,在该巡洋战舰沿着笔直的航线行进时,拉特兰德中尉就是从这个炮塔上的起飞平台轻而易举地起飞了一架“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用拉特兰德自己的话说,“简单得超乎想象”。

   之后,为了确保舰上的上层建筑产生的气流不会阻碍从后端炮塔上起飞的飞机,拉特兰德在10月9日从“反击”号的后端炮塔上起飞了一架战斗机。在这些试验进行之后,所有英军的巡洋战舰都配备了2架战斗机,小型的巡洋舰如果不能承受“雅茅斯”号上安装平台的重量,可以安装能够旋转而且重量更轻的炮塔平台。在后来的试验中,从炮塔平台上起飞的是两座飞机,第一架两座飞机是从“澳大利亚”号巡洋战舰的中部炮塔上起飞成功的。

   英国皇家海军舰艇“暴怒”号是第一艘完全为了建造“航空母舰”而设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舰队司令兼海军军务大臣约翰·费希尔(John Fisher)爵士下令建造3艘大型的轻型巡洋舰——“光荣”号(Glorious)、“勇敢”号(Courageous)和“暴怒”号。从1915年开始,这3艘船就成为航速快、装甲轻和枪炮重的巡洋舰。这几艘船的吃水量被控制在最小量,目的是为了使它们能够在很浅的波罗的海附近参与军事行动,而不是在标准巡洋战舰下水后就达到30-34英尺(9.14-10.36米)的深水地区执行任务,费希尔战舰的吃水量只有25-26英尺(7.62——7.92米)。

   “光荣”号和“勇敢”号于1916年末建成,每艘巡洋舰都在双炮塔上安装了4门15英寸(381毫米)的主要排炮,还安装了14具直径为21英寸(533.4毫米)的鱼雷发射管(这个数量在当时是所有舰船中装备最多的)。相似的“暴怒”号被延期交付,原因是在其单炮塔上安装了一对18英寸(457.2毫米)的大炮。这是当时军舰上安装的最大的大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军舰上出现的18.1英寸(459.74毫米)大炮才超过了它的尺寸。“暴怒”号也安装了轻型火炮和18具鱼雷发射管。1917年3月17日,海军部却命令“暴怒”号按照“部分航空母舰”的要求建成,这样“暴怒”号就损失了一门18英寸(457.2毫米)的火炮。取代这门火炮的是在前甲板上建成的一个飞机库,飞机库的顶部长228英尺(69.49米)、宽50英尺(15.24米),正好适合当时的飞机做起飞平台。在起飞平台后面,“暴怒”号保留了舰桥、桅杆和巡洋战舰的炮塔,后部炮塔上还有一门18英寸(457.2毫米)的巨型火炮。

   1917年7月,“暴怒”号加入了主力舰队。从前面看它是一艘航空母舰,从后面看它则是一艘巡洋战舰。“暴怒”号总长786.5英尺(239.73米)、排水量1.91万吨,还有18个锅炉涡轮推进装置,在该装置的作用下航速可达31.5节(58.34千米/小时)。“暴怒”号上有一门威力无比的18英寸(457.2毫米)火炮,但是这样的火炮并不适合在水面上使用。该火炮的最大射程超过20英里(32.18千米),而且火炮发射出来的炮弹重3320磅(1505.95千克)。根据当时在船上工作的军官回忆,该火炮射出炮弹的后坐力非常强大。这名军官所在的船舱就在火炮的下面,他回忆说:“每一次火炮开火时,我的船舱里就像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一样,当然掉下来的不是雪花,而是从船舱的天花板和隔墙上震下来的铆钉。”

   就像最初建成时一样,“暴怒”号搭载了由4架水上飞机和6架轮式飞机组成的“空军小组”。一台液压升降机运送这些飞机来往于飞机库和飞行甲板之间。由于“暴怒”号上只有起飞甲板,所以飞机起飞后只能飞到附近的海岸基地或者降落在海上。而降落在海面上对于陆上飞机来讲是很危险的。

   第一艘为了操纵飞机而舍弃一门火炮的军舰就是“轻型”巡洋战舰“暴怒”号。在建造时,“暴怒”号前方的18英寸(457.2毫米)火炮被一个起飞甲板取代了。“暴怒”号在1917年7月建成时就是图中这个样子。“暴怒”号上的另一门18英寸(457.2毫米)火炮是水上最有威力的火炮,但是它并不成功。后来只有2艘日本战列舰上配备了更大的火炮。(帝国战争博物馆)

   在与新母舰“暴怒”号合作不到一个月之后,中队指挥官、高级飞行军官邓恩(E.H.Dunning)下定决心要解决飞机着陆的问题。8月2日,邓恩驾驶着一架“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接近“暴怒”号的舰尾。当时“暴怒”号的航速为26节(48.15千米/小时)、风速为21节(38.89千米/小时),而在飞行甲板上方的风速高达47节(87.04千米/小时)。战斗机着陆的速度也差不多是这样,因此飞机可以停留在飞行甲板上。

   “暴怒”号建成后就适合轮式飞机起飞,但是起飞执行任务后,飞机只能飞到附近的陆上基地或者降落到海上。1917年8月2日和7日,中队指挥官邓恩成功地在飞行甲板上降落了飞机,但是在后来某一天的着舰试验中飞机侧翻,邓恩不幸遇难。邓恩的“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上绑着带子,船员们抓住带子就可以使飞机停下来。(帝国战争博物馆)

   邓恩沿着军舰的右舷起飞,当飞行到与船上舰桥并列时,他又将飞机侧滑到军舰的左舷,之后在飞行甲板上方时关闭飞机引擎。当飞机稳定后,船上的几个人迅速抓住绑在飞机上的带子让飞机停下来。能够将飞机降落在正在行驶的军舰上,邓恩是世界上的第一人。

   8月7日,为了进行飞机着舰试验,“暴怒”号再一次出海航行了。邓恩第一个进行试验。这次飞行甲板上方的风更强烈,在飞机关闭引擎稳定下来后,船员正等着抓住飞机上的带子让飞机停下来,这时由于风力过猛飞机被吹回升降机的舱门处和升降机撞在了一起,飞机受损。邓恩没有受伤,而且他立即爬到了另一架“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上,继续试验。他驾驶飞机突然起飞,准备第二次着舰。当飞机飞到甲板上方时,邓恩向船员挥手让他们走开。因为邓恩对这次着舰位置不满意,他想驾起飞机重来一次。但是当他打开油门时,飞机突然熄火了。船员们快速跑过去想抓住飞机上的带子,但是已经太晚了,“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侧翻之后坠入海中。“暴怒”号要先降低航速、掉头,然后再吊出小船,这就用去了20分钟的时间。坠毁的飞机还漂浮在海上,因为它的尾部有气袋。邓恩当时一定是被撞昏了,当人们赶到时,邓恩已经溺水身亡。

   在邓恩致命的事故发生后,军舰上着陆的试验暂停了,“暴怒”号短时间内加入了附近的姊妹舰“勇敢”号和“光荣”号,当时这两艘军舰正在北海参加打击德军的军事行动。1917年11月,“暴怒”号为了安装一个登陆甲板而进入船厂。修建后,“暴怒”号的主桅杆在一门18英寸(457.2毫米)的火炮后面,而且第二组5.5英寸(139.7毫米)的排炮也被拆除了。烟囱后面安装了一个长287英尺(87.48米)、宽70英尺(21.34米)的着陆甲板。同舰首起飞甲板下面的设计一样,这个甲板的下面安装了一个飞机库,这个飞机库可以容纳10架由升降机运送的飞机。改进后的“暴怒”号一共可以搭载12架“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和8架肖特水上飞机。在那个时期,“暴怒”号的武器装备是由10门5.5英寸(139.7毫米)的火炮、5门3英寸(76.2毫米)的防空火炮和18具鱼雷发射管组成的。“暴怒”号安装的18英寸(457.2毫米)火炮安装在英国的侦察军舰上,不像广泛传播的那样,说这些火炮加强了新加坡的防御工事。

   “暴怒”号上的装备还包括连接两个飞行甲板的轨道,该轨道位于船上烟囱和舰桥附近。飞机从后甲板着陆后,就被放在一个装有脚轮的台车上,然后运到舰首的起飞甲板上。一个类似于尤金·伊利试验时用的沙袋制动装置被安装在甲板上,这样飞机下面的钩就能钩住制动装置。此外,飞机轮轴上的V形钩子可以钩住从船首到船尾之间拉起的金属线,从而使飞机减速。设置这些装置的目的是:

   在邓恩致命的事故发生后,“暴怒”号被改建成了两个甲板的结构,起飞甲板和着陆甲板由滑轨连接。这样的改进虽然不成功,但是在航空母舰全通甲板的发展中也算是一次进步。(帝国战争博物馆)

    从这个角度看“暴怒”号的外观,请注意起飞甲板周围的栅栏,这些栅栏和着陆甲板末端的绳索障碍物主要是用来防止飞机受强风影响或者掉入海中而设置的。图中的这架飞艇可能是S.S.Z.59非刚性飞艇,它是众多“软式飞艇”中的一架,最初设计这些飞艇的目的是由舰船拖拽用于测定重炮位置的。(帝国战争博物馆)

   一架“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从“暴怒”号前端飞机库被吊到飞行甲板上。这架独特的飞机由威廉·比德摩尔公司(William Beardmore & Comply)生产,该飞机有一个轮式起落架。请注意在船上缩回位置上设置的防风栅栏。(皇家海军历史分部)使飞机在到达着陆甲板前端拉起的马尼拉麻绳缆索前就能够停下来。

   这样全套的制动装置在岸上试验时都很奏效。然而,在母舰上的试验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很多年来这种制动装置一直被用在母舰上。这种制动装置最后在1925年被彻底弃用,但是却没有可以替代的装置,无奈,英国母舰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只能依靠强烈的顶风和缓慢的着陆速度使飞机停下来。

   1918年3月“暴怒”号从船厂出来时,从前后看它都是一艘航空母舰,只不过母舰的中部有些畸形,而且看起来有点恐怖。从中心线烟囱冒出来的锅炉废气影响了船尾上方的空气密度。舰桥又阻断了着陆甲板上方的气流而形成涡流,这些废气使飞机在舰上着陆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几乎每一次飞机着舰尝试都以惨痛的事故而告终。甚至由资深飞行军官兼中校的拉特兰德亲自驾驶的飞机在着舰试验中都遭遇飞机侧翻,他也差点丧命。有一段时间飞机上用双滑轨取代了原来的轮式起落架,但是也没有什么用。因为滑轨僵硬且没有弹性,它不能像轮胎一样在遇到冲击力时有弹性,而且着陆时如果碰到“暴怒”号坚固的木制甲板又有破裂的危险。海军飞行员立即决定停止飞机在“暴怒”号上着陆,这样“暴怒”号就成了“只能让飞机起飞”的航空母舰了。

   英军舰队搭载飞机的另一个方案是在快速行驶的驱逐舰后面的驳船里拖拽一架战斗机。当战斗机的引擎全速旋转时,一根控制飞机的绳子就被松开,实际上,战斗机就被抛射到空中了。在图中飞行中尉斯图亚特·卡利(Stuart Culley)驾驶一架“骆驼”战斗机从驱逐舰“棱堡”号(Redoubt)拖拽的一只驳船上起飞了。(帝国战争博物馆)

     1918年7月19日清晨,“暴怒”号和一些轻型巡洋舰、还有驱逐舰,一共发射了两次“骆驼”(Camel)战斗机去打击位于汤登的齐柏林刚性飞艇棚。第一次发射的3架飞机轰炸了一个较大的飞艇棚。第二次发射的4架飞机中,第一架由于引擎故障降落在海上,第二架起飞后不久就坠毁了,第三架不得不在丹麦迫降,第四架飞机飞到了汤登,并且用炮弹摧毁了另一个齐柏林刚性飞艇棚。两个被袭击的飞艇棚里都有一架飞艇,分别是L.54和L.60齐柏林飞艇,它们也成了航空母舰空袭中的牺牲品。

   两次起飞的飞机中各有一架飞回了“暴怒”号,但是它们不得不降落在旁边的水面上,因为“暴怒”号上缩短甲板上的着陆程序出了问题。4名落水的飞行员最后到了丹麦。由于飞机损失惨重,海军部决定不再从“暴怒”号上发射飞机执行空袭任务了。后来,在战争余下的时间里,“暴怒”号被移交给供观测的系留气球使用。然而,从“暴怒”号上起飞的两架2F.1“骆驼”战斗机击毁两架德军飞艇,这对于德军的影响是相当大的。飞艇历史学家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写道:“战争结束前,德国海军飞艇师一直担心德军的其他飞艇棚会遭遇英军类似的突袭……汤登飞艇棚由于位置暴露,而仅被用作紧急着陆地点的备用基地。”

   这架“索普威思骆驼”2F.1(Sopwith Camel)飞机是专门被设计成船上战斗机的,主要用于拦截北海上空的齐柏林刚性飞艇。该飞机驾驶室前部维克斯(Vickers)机关枪上方的飞机引擎罩很像骆驼背部隆起的肉,这款飞机的绰号也因此而得名。此外,在飞机的机翼中央还配有1挺路易斯机枪。机翼上还有网架可以放置2枚50磅(22.68千克)重的炸弹。这架“索普威思骆驼”2F.1战斗机在海拔6500英尺(1981.2米)时,时速可达124英里(199.52千米)。(帝国战争博物馆)

   在汤登遭突袭后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德军又损失了一架齐柏林飞艇,这架飞艇是因为在空中遭遇了一架舰上战斗机而损毁的。1918年4月1日英国航空部队合并后,天才上校查尔斯·萨姆森被授予军衔,而且他一直在幕后支持驱逐舰拖拽驳船起飞飞机的项目。从地中海东部回到英格兰之后,萨姆森先从事管理工作,后来又负责指挥英格兰东海岸的雅茅斯航空站。英军舰船有时会拖拽水上飞机出海,当水上飞机在目标范围内,英军船只就可以放飞水上飞机了。为了降低陆上飞机的损耗,船只经常会拖水上飞机到海上执行任务。但是,浮筒式水上飞机的速度太慢,无法拦截齐柏林飞艇。因此,萨姆森建议用驱逐舰拖拽载有一架战斗机的驳船出海。当军舰全速行驶到30节(55.56千米/小时)时,战斗机只要在甲板上跑几英尺就可以起飞,这就相当于飞机从炮塔甲板上起飞助跑的距离。

   一只40英尺(12.19米)的驳船上安装了一个飞行甲板和一个特殊的供飞行员全速运转飞机引擎前将飞机锁在适当位置的设备。萨姆森上校用甲板上的水槽固定飞机上的滑架,这样即使在风大浪急的海面上也能稳稳地控制驳船上的飞机。一架“骆驼”双翼飞机被搭载在改建后的驳船上之后,一艘驱逐舰就拖着这只40英尺(12.19米)的“母舰”出海航行了。随着驱逐舰不断加速,萨姆森敏捷地跳进“骆驼”战斗机的驾驶室。一名船员转动了飞机的螺旋桨,飞机引擎马上运转起来。为了防止这名船员被狂风吹到海里,他的身上绑了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驳船上。当萨姆森启动引擎后,驳船上的一名信号兵向驱逐舰挥舞手中的信号旗,当时这艘保养很好的驱逐舰航速为31节(55.56千米/小时)。萨姆森打开节流阀,之后“骆驼”战斗机就挣脱了控制线。萨姆森拉住释放开关后,控制飞机的绳索就松开了。片刻之后,飞机开始升空。

   这架双翼飞机开始离开甲板,但是有些摇晃。飞机的滑架明显已经离开了水槽,但是却被一块横木缠住。就这样飞机踉跄地掉进了飞速行驶的驳船的前方。驳船猛烈地撞击着飞机,把飞机和飞行员都压在了水下。幸运的是,萨姆森逃离了飞机的残骸,被从水里救了上来。萨姆森全身都湿透了而且神情沮丧,他明显受挫,但是并没有受伤。

   从驱逐舰上拍摄的照片看出了问题所在,经过改进,即使驳船在被拖拽高速行驶时,驳船上的“飞行甲板”仍然可以保持水平状态。此外,在飞机的尾部又增加了一名向导,他的职责是在飞机起飞的最初4英尺(1.22米)时保证飞机的尾部向上而且笔直;飞机轮架被滑轮替代了。飞行中尉斯图亚特·卡利担任飞行员进行了第二次试验。

   8月1日,“棱堡”号驱逐舰拖拽一只58英尺(17.68米)长的驳船出海了,卡利的双翼飞机停在驳船上就像落在漂浮废弃物上一只的小鸟。“棱堡”号的航速可以达到35节(64.82千米/小时),这个速度只比它的最高航速慢1节(1.852千米/小时)。萨姆森最后又鼓励了卡利几句,之后,卡利加速运转“骆驼”战斗机的引擎,飞机挣脱了控制绳索,卡利又按下了释放开关。卡利感觉飞机飞起来了,为了避免撞上驱逐舰或者被驳船撞翻,他扳动了左舵。“骆驼”战斗机飞起来了,就像刚刚从一个狭长的岛上起飞一样。卡利在驱逐舰上方盘旋,还用机翼接触水面向驱逐舰致敬,之后,他驾驶飞机向海岸方向驶去。

   8月10日傍晚,“棱堡”号又拽着载有一架“骆驼”战斗机的驳船出海了。这次随行的还有4艘轻型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在这些巡洋舰的甲板上有很多鱼雷摩托艇。除了“骆驼”战斗机之外,这些驱逐舰还在拖拽的驳船上搭载了3架水上飞机,用于营救和侦察工作。第二天,又有3架水上飞机飞出来加入了这支队伍。

   次日清晨,鱼雷摩托艇被放到了荷兰海面上。由于海面上波涛汹涌,3架被拖过北海的水上飞机无法起飞,但是横越英吉利海峡的3架水上飞机按计划飞到了舰队的上方。几乎是这3架飞机抵达的同时,其中的一架飞机就看到了一架德国齐柏林刚性飞艇。飞艇的最高海拔是2.2万英尺(6705.6米),而水上飞机无法飞到这样的高度,因此这些水上飞机并不想拦截这架齐柏林飞艇。相反,这只特遣队向海面上飞去,并且希望这架飞艇能够跟过来。没想到,齐柏林飞艇真的跟来了。

   这架L.53齐柏林刚性飞艇就这样被引诱到更远的海上。“棱堡”号驱逐舰开始加速,上午8时41分,卡利上尉只在甲板上滑行了5英尺(1.5米)就完美地起飞了。根据一些报告,当时这架齐柏林飞艇看到了“骆驼”战斗机从驳船上起飞。但是飞艇指挥官并没有警觉,因为他知道L.53齐柏林刚性飞艇比任何一架英军飞机飞得更高更快。这架“骆驼”战斗机不断地攀升,维持了大约一个小时,不断地努力接近齐柏林飞艇。当“骆驼”战斗机飞到1.4万英尺(4267.2米)时,它的引擎控制杆变得反应迟缓;飞到17000英尺(5181.6米)时,它的引擎开始发出咳嗽声。当飞到1.8万英尺(5486.4米)时,卡利发现自己已经穿过云层、眼前阳光刺眼,但是这时仍然处在德军飞艇下方200英尺(60.96米)的地方。卡利的飞机已经飞到极限了,无法飞得更高了。

   卡利拉住控制杆,实际上,“骆驼”战斗机就相当于挂在螺旋桨上了,就这样它一直坚持到对准飞艇目标。这时,卡利扳动了飞机上两挺机关枪的扳机。结果,一挺机关枪发射了7枚子弹后就卡住了。另一挺路易斯机枪准确地将一对燃烧弹射到了齐柏林飞艇上。几秒钟后,飞艇的外壳着火,很快L.53齐柏林刚性飞艇就变成了火球。又过了几秒钟,烧焦的飞艇金属外壳掉到了海里。只有一个人逃脱了,他是从1.9万英尺(5791.2米)高空的座舱里爬出来的,这可能在当时也算创造逃生纪录了。

   但是现在年轻的英国飞行员卡利碰到问题了。当机枪停止扫射时,“骆驼”战斗机的引擎熄火了,飞机在下降了2000英尺(609.6米)之后,卡利才重新控制住飞机。飞机燃油几乎耗尽,而且英军的特遣部队也不见踪影。卡利只能向荷兰海岸飞去。远处出现了几只渔船,卡利决定降落在渔船附近。当逐渐飞近时,“渔船”慢慢变大,这时卡利才意识到自己判断失误。这些是驱逐舰!而且还有巡洋舰……还有带着自己出海的特遣部队。卡利将飞机降落在海面上,“棱堡”号派出的一只小船救起了卡利。萨姆森发明的起重机抢救了这架战斗机。卡利因为这次行动而被授予“金十字英勇勋章”,这是对卡利杰出表现的极高奖赏。

   英国历史学家罗斯基尔(S.W.Roskill)在提到歼灭L.53齐柏林刚性飞艇时写道:

   被卡利称做是“皇家海军和皇家航空部队之间合作的一个绝佳例子”的一次任务就这样结束了。但是从历史角度讲,这件事情的重大历史意义,因为几乎可以说这是从舰上起飞的战斗机实现空中成功拦截的第一个例子。

   在潜艇上搭载飞机也许是这一时期试验的最新奇的计划。1916年初,在E-22潜艇指挥塔的后边安装了平行的倾斜轨道,这个轨道可以使潜艇搭载两架“索普威思施耐德”(Sopwith Schneider)水上飞机。陆上飞机由水下潜艇发射,这样飞机就能浮起来了。4月进行的一次检测试验失败了,原因是飞机起飞时漂浮装置失灵。第二次尝试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失败了。但是第三次尝试取得成功,在第三次试验中水上飞机顺利起飞,并且飞回了位于费利克斯托的水上飞机基地。不过,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验证。

   第一艘可用的平甲板航空母舰就是“百眼巨人”号,它因为外形扁平还被昵称为“熨斗”。在“百眼巨人”号甲板上的是一架“布莱克本”(Blackburn)搜寻侦察机,该侦察机在20世纪20年代一直效力于海军航空兵部队。“百眼巨人”号最初是为意大利生产的一艘邮轮。(皇家海军历史分部)

   1918年夏天,“暴怒”号突袭汤登齐柏林飞艇棚以及卡利上尉成功歼灭L.53齐柏林飞艇,都为海军航空开辟了新天地。实际上,自从1918年秋天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Argus)和“报复”号(Vindictive)建成以及“鹰”号(Eagle)航母下水,海军航空的前途就变得非常光明了。

   第一架航母搭载的鱼雷飞机就是“索普威思杜鹃”(Sopwith Cuckoo),图中它正在发射一枚18英寸(457.2毫米)的鱼雷。这架单座双翼飞机在海拔2000英尺(609.6米)时,最高时速可达103英里(165.73千米),续航4小时,可以携带18英寸(457.2毫米)、1000磅(453.6千克)重的鱼雷。最初设计出来的“索普威思杜鹃”飞机于1917年6月升空。1918年10月,一个鱼雷飞机中队搭载在“百眼巨人”号上,但是已经太晚,无法加入到战斗中了。(皇家海军历史分部)

   1916年,英国政府就已经购买了尚未完工的意大利邮轮“罗索伯爵”号(Conte Rosso),目的是将其改建成一艘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全通式飞行甲板就是不被船上上部结构和烟囱隔断的贯通全船长度的甲板。这艘邮轮从1914年7月开始在格拉斯哥的威廉·比德摩尔船厂生产,但是中间由于战争爆发而中断。后来造船工作继续,最后这艘邮轮被改建成一艘航空母舰,而且被重新命名为“百眼巨人”号,并于1917年末下水。新建成的“百眼巨人”号的飞行甲板长550英尺(167.64米)、宽68英尺(20.73米),船体净重14450吨,船身总长565英尺(172.21米)。为了清除飞行甲板上的所有障碍,船上的海图室被安装在升降机上,这样海图室在飞机起降时就可以随着升降机被降落到甲板下面。船上的废气用管子引流到船体后方,最后从船尾排放出去。

   “百眼巨人”号扁平的外表为它赢得了“熨斗”的绰号。短时间内,它的航速就可以达到20.75节(38.43千米/小时),这个速度完全可以让舰上搭载的20架飞机起飞。舰上有两台升降机用于运送飞机往返于飞机库和飞行甲板之间。通常升降机会在飞行甲板上安装平甲板。然而,在操作飞机的早期,一台升降机会在飞行甲板水平面下方留出几英寸的地方,这主要是用来“诱骗”着陆的飞机,以防止飞机滑落甲板或冲到船首。该装置还真“奏效”。以这种模式着陆的500架飞机中,40架坠毁、90架严重受损。后来,这种降低升降机的方法被取消了。

   “报复”号最初是按照轻型巡洋舰的标准建造的,它在建造时就被改建为航空母舰了。它的外形很像规模缩小的“暴怒”号,起飞甲板和着陆甲板被船上的舰桥、桅杆和烟囱隔开。像它的前辈一样,“报复”号不是很成功,在航空领域服役的时间也很短。(帝国战争博物馆)

   第一架专门设计用来携带鱼雷、而且可以从航母上起飞的飞机在“百眼巨人”号竣工时就已经做好了飞行的准备。这种飞机被命名为“索普威思杜鹃”。1918年11月,也就是“百眼巨人”号建成的一个月之后,鱼雷飞机的一支中队就登上了这艘船。但是,还没等“百眼巨人”号证明自己在战斗中的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英国的第二艘全通甲板航空母舰就是“鹰”号,它的名字是为了向美国雄鹰致敬、同时为了纪念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鹰”号采用了偏移的岛式结构航空母舰设计。注意其前端飞行甲板呈锥形,这是早期航空母舰的一个共同特点。舰上的2个升降机和飞机库甲板在同一个水平面:后部升降机呈长方形,前部升降机呈十字形。航空母舰搭载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飞行捕手”(Flycatcher)战斗机。(皇家海军历史分部)

   从1916年6月开始,“报复”号被用作轻型巡洋舰,而且被重新命名为“卡文迪什”号(Cdwrldish)。“卡文迪什”号于1918年1月下水,并且在1918年10月被建成一艘航空母舰,其外形与“暴怒”号相似,起飞甲板和着陆甲板被巡洋舰的上层建筑隔开。起了新名字、改建了新构造的“卡文迪什”号被官方指定为“具有航空母舰装备的轻型巡洋舰。”它的排水量为9750吨,船身全长605英尺(184.41米),测试时的航速为29节(53.71千米/小时)。“报复”号的容量被定为可以搭载6架陆上飞机,船上装备了4门7.5英寸(190.5毫米)的火炮、几门更小的火炮,还有6具鱼雷发射管。“报复”号作为一艘航空母舰并不成功,因此在1923-1925年期间被改造成一艘巡洋舰。

   “竞技神”号是世界上第一艘从开始就按照航母标准建造的航空母舰。它与“鹰”号的外形很像,只是规模小一些(1923年之后“鹰”号船身上就有了2个烟囱,而“竞技神”号只有一个烟囱)。“竞技神”号被誉为“最出色的海船”,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船身有些倾斜,但非常平稳。这张图片是1937年“竞技神”号在斯匹特海德时拍摄的。(帝国战争博物馆)

   战争结束时,另外2艘英国军舰正在建造中,它们是“鹰”号和“竞技神”号。“鹰”号在1913年2月开始建造时是为智利生产的一艘战列舰,当时的名字是“海军上将科克伦”号(Almirante Cochrane)。所有造船工作在1914年8月停止。到了1917年,这艘船就被英国买下,目的是用来改建为航空母舰。该船在1918年6月下水,更名为“鹰”号,并且从1920年4月13日起被用作试验船。“鹰”号竣工时排水量为2.26万吨、船身总长667英尺(203.3米)、最大航速24节(44.45千米/小时),该船可以搭载21架飞机。值得注意的是,该船首次在航母设计中采用了“岛式”结构。岛式结构就是将船上的舰桥、桅杆和单一烟囱合并为飞行甲板右舷流线型上层结构的一部分。选择这个位置的原因是大部分活塞发动机的自然扭转力都向左拉。此外,“鹰”号上还采用了2个水平的飞机库。

   从1920年11月-1923年,“鹰”号一直在船厂里接受改建,因为最初的试验之后要确认船上岛式结构的位置。当“鹰”号再次加入主力舰队时,从岛式结构中伸出了2个烟囱。

   “竞技神”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按照航空母舰标准建造生产的舰船,它的建造工作从1918年1月就开始了。虽然1919年9月11日它就下水了,但是由于战争的紧迫需要已经过去,因此直到1923年7月“竞技神”号才建造完毕。它的外形有点像“鹰”号,船身右舷上也有一个大型的岛式结构。“竞技神”号的排水量为10850吨、船身全长598英尺(182.27米),虽然外形比“鹰”号小,但是改进后的“竞技神”号最大航速可达25节(46.3千米/小时),而且可以搭载25架飞机。

   “百眼巨人”号、“鹰”号和“竞技神”号是第一代真正的航空母舰,虽然它们建成时没有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它们都是极有价值的试验和培训船只,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法国和日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两个同盟国的海军航空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法国海军对于航空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08年,当时由3名军官组成的委员会就参加观看了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在莱曼斯附近进行的飞行示范表演。后来,在1910年又建立了一个专门研究法国海军能否使用飞艇的委员会。该委员会断言并建议说:法国海军将主要注意力转向飞机将会使海军在海战中受益匪浅。该委员会还建议组建海军航空部队。

   1910年9月12日,法国海军行动起来,并且获得了第一架飞机——莫里斯·法曼(Maurice Farman)水上飞机,同时7名海军军官开始学习飞行课程。因此,法国购得第一架飞机的时间比美国和英国都要早。

   法国第一艘搭载飞机的军舰就是鱼雷艇母舰“闪电”号。这张摄于1912年10月的照片展示了该船甲板上的飞机库以及前后甲板上停靠的飞机。从该船被用作鱼雷艇时,图中左边的起重机就被使用了,后来一直被保留。飞机上配有漂浮物,飞机起飞前或者着陆后都要借助起重机的拖运。(昂立·马松收藏(Collection of Henri Le Masson))

   1912年,这艘过时的、5971吨的鱼雷艇母舰“闪电”号(Foudre,1896年建成)已经适合搭载水上飞机了。1907年,该船又被改建成修理船;1910年该船又多了一项可以作为布雷艇使用的功能。为了能够操纵飞机,“闪电”号上配备了修理以及沉重的升降机设施。作为母舰,该船在第三个烟囱的后面安装了飞机库,也许这样的结构在战舰中是首次采用。1912年5月27日,“闪电”号搭载了第一架飞机,“瓦藏”(Voisin)水上飞机。飞机通常是由起重机吊到船边上在水上起飞,飞机飞回后也是先降落在船边,然后再由起重机吊到船上。后来“闪电”号可以搭载2架水上飞机了,并且于1912年7月在地中海地区配合舰队工作,这样它就成了所有海军中第一艘接受舰队调遣、提供飞机的舰船。

   随后,“闪电”号的船首上又建起了起飞平台,并于1914年5月8日由一名平民飞行员兼飞机设计师勒内·高德隆(René Caudron)驾驶自行设计的水陆两用浮筒式飞机从“闪电”号起飞。飞机起飞时,该船正停泊在圣拉斐尔海湾里。6月9日,法国海军飞行员吉恩·拉波尔德(Jean de Laborde)上尉从该船上进行了第二次起飞试验,不幸的是试验失败,飞机坠毁,拉波尔德幸存。起飞平台被拆除。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段时间,“闪电”号曾搭载多达8架“纽波特”(Nieuport)水上飞机,并且在地中海东部服役,协助苏伊士地区的英军行动。1914年12月,“闪电”号运送“纽波特”飞机中队在塞得港登陆,后来该中队听从英军调遣。1915年之后,“闪电”号被用作各种功能的舰船,但是再也没有搭载过飞机。

   1915年末,净重3319吨、1897年建成的“坎帕尼亚”号货船被法国海军征用,在塞得港被用作水上飞机供应船。稍微改进后,“坎帕尼亚”号于1916年1月开始服役,主要在地中海东部和爱琴海黎凡特地区为10架“克勒盖特FBA”(Clerget FBA)水上飞机供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止了法国进一步研发航空母舰的梦想,但是法国对于航空的兴趣却依然浓厚。1916年,法国海军部认真制定了建造全通甲板航母的计划。法国将3艘横向水道汽船改建成可以搭载水上飞机的母舰,该计划类似于英国皇家海军进行的改造。汽船“加莱海峡”号(Pas de Calais)、“诺德”号(Nord)和“鲁昂”号(Rouen)上面都分别可以承载2架“FBA”水上飞机。它们在北海地区的水域里工作,但是并没有参加军事行动。另外一艘搭载水上飞机的母舰是1917年从德军赢来的战利品,后来被法军重新命名为“鲷鱼”号(Dorade)。这艘700吨的船可以搭载2架“克勒盖特FBA”飞机,后来在卡萨布兰卡服役。

   战争期间,法国以岸上为基地的海军航空事业仍然稳步发展。1918年11月战争接近尾声时,法国海军已经拥有1135架飞机和37架飞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国海军只有约600名飞行员,因此可用的飞机数量也就比较少了。

   1918年4月,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部队成为皇家空军部队的一部分,皇家海军当时拥有3000架飞机和103架飞艇。

   在把法国海军航空与其他国家的海军航空比较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法国强调不惜损害海军的利益也要支持陆军的态度。法国航空工业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的飞机,特别是为美国提供了很多飞机。

   日本的海军航空事业始于1912年,当时有3名海军上尉被派到法国学习飞行,另外2名上尉到了美国的格伦·柯蒂斯飞行学校学习。中岛知久平(Chikuhei Nakajima)是后来派到美国军官中的一名,他后来成为中岛飞机制造公司的创建者和总裁。日本海军购买了2架英国制造的法曼水上飞机和一架柯蒂斯水上飞机,这两架飞机于1912年11月2日首次从横须贺海军基地附近的一块场地起飞飞到日本上空。一名普通百姓购买了一架法曼型飞机并于1910年在日本首飞;第二年这种设计的飞机就开始在德川气球工厂限量生产。

   日本第一艘可以操纵飞机的舰船是改建过的海军运输工具,水上飞机供应船“若宫”号(Wakamiya)。图中的“若宫”号正准备从海上将一架莫里斯·法曼飞机吊到船上。从1914年9月起,该船上的飞机就参加了日本反对德国占领中国北部胶州湾的军事行动。(《航空情报》(Aireview))

   1913年深秋,7600吨的海军运输船“若宫丸”号(Wakamiya Maru)参与了水上飞机试验。它当时被改建成一艘可以搭载2架组装水上飞机和2架可拆卸水上飞机的供应船。随着该船的名字改成“若宫”号——它名字中表示商船意思的“丸”被删除以后,在1913年10-11月间,在海军军事行动中它搭载1架(或者2架)法曼水上飞机。后来被指定为一艘航空母舰,1914年9月1日之后它参与了反对德国占领中国胶州湾的空中军事行动。它搭载的飞机是改进的法曼水上飞机,改进后的飞机有3个座位,当飞到最高1万英尺(3048米)时,最高时速可达60英里(96.54千米),续航时间为4.5小时。

   “凤翔”号(Hosho)是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舰,也是第一艘以航空母舰为目的建造完工的舰船。图中是该船竣工时的构造,右舷有1个小型的岛式结构、飞机起降时可以旋转下来的3根烟囱、还有1个舰桥,后来为了修建平甲板这个舰桥在1923年被拆除了。图中是“凤翔”号于1922年11月30日进行测试时的场景,当时它的航速为26.66节(49.37千米/小时)。(福井静雄收藏(Collection of Shizuo Fukui))

   这些飞机在该地区执行侦察任务时,曾与一架德军飞机进行了战斗,但是没有什么结果,不过这些飞机投出的炸弹击沉了德军一艘布雷艇。9月30日,“若宫”号被水雷击中、遭受重创,之后它搭载的飞机只能从粗糙不平的岸上基地起降。该船在日本被修复,之后在1914年11月从中国运回了日本海军航空部队。第二年的6月1日,“若宫”号被指定为补给修理船,并且被派到了横须贺海军航空站。1920年4月1日之后,“若宫”号又被列入到航空母舰的名单中,该船的船首还被修建了一个66.5英尺(20.3米)的飞行平台,上尉桑原虎雄(Torao Kuwabara)驾驶“索普威思海豹崽”飞机首次从一艘日本军舰上起飞。“若宫”号一直服役到1925年末。

   以桑原起飞飞机为起点,战列舰“山城”号(Yamashiro)和轻型巡洋舰“木曾”号(Kiso)都被安装了起飞平台。当时唯一的另外一艘搭载飞机的舰船是改装巡洋舰“知家善丸”号(Chikezen Maru)。该船搭载了两架水上飞机,这两架飞机于1917年10月在印度洋搜寻德国贸易袭击者“狼”号(Wolf),但是却没有找到。

   1922年,一架飞机从“山城”号战列舰的炮塔平台上起飞,该平台修建在一对14英寸(355.6毫米)火炮的上方。像大多数无畏级战舰一样,“山城”号后来又被安装了弹射器和起重机(在扇形船尾上),并在船上搭载了飞机。(《航空情报》)

   因为对航空很感兴趣,所以日本海军从英法两国引进了很多航空专家和各种型号的飞机。日本海军开始在大口径炮塔上搭建的平台上进行飞机起飞试验,同时1918年舰队组建计划也需要2艘航空母舰。因此,1919年12月19日“凤翔”号(Hosho)开始建造,作为一艘以航母建造为目的的舰船,它仅次于皇家海军的“竞技神”号。

   修建时,“凤翔”号上有一个小岛结构用于舰桥和三角桅杆。船上机械排放的废气从舰桥后面的3根烟囱排放出去,飞机起降时烟囱就会摇摆到水平位置。为了给船上甲板腾出更多的空间,小型舰桥结构于1923年被拆除。“凤翔”号排水量为7470吨、吃水线处船长542英尺(165.2米),最高航速为25节(46.3千米/小时)。它最初建成时规定的承载量为21架飞机——7架战斗机、10架攻击机和4架巡逻机。船上安装了2个起重机,用于在飞机库和飞行甲板之间运送飞机。

   一架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B1M或者13型鱼雷飞机在本州的霞浦泻湖投下了一枚鱼雷。由于受英国顾问的影响,日本海军很早对空投鱼雷就产生了兴趣。三菱设计的13型飞机于1923年首飞;13-1型飞机的时速为130英里(209.17千米)、最高飞行高度为14763英尺(4499.76米)、续航时间为2.5小时,而且可以携带一枚18英寸(457.2毫米)的鱼雷或者两枚529磅(239.95千克)重的炸弹。此外,还有其他几种不同型号的飞机。三菱公司生产了大约360架飞机,另外40架飞机由希洛海军兵工厂生产,这些飞机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生产运作了。(美国海军学院(U.S.Naval Institute))

   1922年12月,“凤翔”号建成。1923年2月22日,为三菱飞机公司工作的英国试飞员威廉·乔丹(William Jordan)在该船上进行了首次登陆和起飞试验,乔丹以前曾是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部队的上尉。1923年3月16日,吉良俊一(Shunichi Kira)在该船上进行了第二次起降试验。从此,“凤翔”号就开始了为期22年的服役生涯。

   1919年日本舰队计划的目的是:拥有两艘1.25万吨的航空母舰,达到英国和美国舰队的水平。

   刚开始,就结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皇家海军在舰载航空兵方面无可非议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战争最后一年发生在英国的一次政治事件却打破了这种领先趋势,而且英国从此一蹶不振。一段时间以来,英国有一些军人(世界其他国家也如此)极力主张建立一支独立于陆军和海军的空军部队。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前线战争进行的同时,长期地或者战略性地轰炸德国的军事、工业和运输目标。此外,该空军部队应该轰炸德国的齐柏林刚性飞艇棚,而且要比皇家海军的水上飞机和陆上飞机轰炸的范围更广泛。在强烈要求建立一支独立空军部队的背景下,1916年德国飞艇又对英国进行了不间断的轰炸袭击。

   1917年夏天,德国双引擎“哥达”(Gotha)轰炸机开始白天袭击伦敦。第一次突袭发生在1917年6月13日,当时14架德国飞机在伦敦地区投下了118枚炸弹,导致162人死亡、432人受伤、62座建筑被毁,而德国飞机毫无损失。英国政府立即召回了西部前线的2支战斗机中队,接受了报复轰炸的原则并且下令增加飞机的生产。

   7月7日,德国的“哥达”轰炸机又回到伦敦进行轰炸。这次是21架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其中一架被击落,还有4架坠毁。德军投下的87枚炸弹导致伦敦57人死亡、193人受伤,德军的防御火炮击落了2架英国战斗机。一名历史学家写道:英国内阁紧急召开会议,因为“国家已经被轰炸得近乎恐慌了”。一位参加内阁会议的人员说:“好像世界末日要到了!”劳埃德·乔治(Lloyd George)政府不能容忍对英国首都进行如此的袭击。颇具讽刺的是,7月7日的袭击是德军对伦敦进行的最后一次日间轰炸;英国的防空火力和战斗机足以对德国的轰炸机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这次危机,战时内阁决定由一个独立委员会来研究防空事务以及飞机生产拖延的问题。实际上,这个委员会只有一名成员:南非的让·斯姆茨(Jan Smuts)中将。飞行员兼历史学家麦克里恩(L.MacLean)对这次任命做了如下的描述:

   这真是一个精明的政治举动!将也许是不得人心的、错误的建议的责任委托给一个著名的陌生人,这个陌生人在这个国家没有任何责任,如果事情做错的话也许他也会免受惩罚……

   让·斯姆茨的职业是一名律师,而实际上他是一名政客,他接受指派的任务包括调查一个非常专业而且相矛盾的庞大领域——调查海军和军事战略战术中最深处的需求、调查工业生产和供给矛盾的根本原因、在历史上第一次解释逐渐出现在各个交战地区的空军力量的教训,从这些调查的总和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却阻碍了我们本国政治家的活动。

   “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看起来像漂浮的斑马,这张照片可能摄于1918年。1919年,所有英国舰队的飞机都是由这一艘船装载的。该船左舷和右舷船身炫目的伪装图案不同。(《美国海军》)

   两个月后,让·斯姆茨完成了任务。它的中心假设是“英军通过空中打击并摧毁敌人阵地的日子不远了,大规模破坏工业和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区将成为战争中的主要军事活动,为了在战争中取胜,陈旧的海军或陆军军事行动应该服从于未来的军事活动。”他的报告还进一步指出,陆军和海军需求之外多余的飞机和引擎可以提供给一个独立的空军作战部队使用。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英国飞机引擎短缺,几种型号飞机的生产——特别是能够打击德军的远程轰炸机奇缺。

   陆军和海军都反对再成立一支部队,因为这支部队会削弱它们的空军力量。陆军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战争中飞机的作用;皇家飞行团的指挥官、旅长休·特伦查德(Hugh Trenchard)说:“听说调查结果后真是心烦意乱,因为皇家飞行团刚刚感觉自己在陆军中成为重要的一分子,这时候又要离开了。”特伦查德认为,斯姆茨的建议与飞机生产的现实和战况格格不入。

   英国政府担心德军再次空袭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区,因此在1917年11月接受了斯姆茨报告中的建议。国会通过法律授权新建一个空军部来负责战争中所有的飞行事务,同时将陆军的皇家飞行团和皇家海军航空部队合并。

   1918年4月1日,在天下所有傻瓜过节的这一天,皇家飞行团和皇家海军航空部队合并成立了英国皇家空军(RAF),它是世界上第一支自治的空军。特伦查德被任命为空军总司令,但是他很不情愿,甚至有一段时间都辞职了,但是后来还是回来指挥了新的空军。1918年11月停战前夕,特伦查德又担任了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轰炸中队组成的盟军之间的空军总指挥。

   新组建的皇家空军中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原来陆军中的飞行军官,他们的声音足以淹没原来海军军官的声音。合并后一直到1919年,舰队航空由一支侦察飞机中队和半支鱼雷飞机中队组成,只执行了一次战斗机飞行任务,当时由“百眼巨人”号搭载了一共15架飞机,这与一年前海军部下属的飞行部队的3000架飞机无法相比。

   在新组建的皇家空军中,飞行员(一些是以前的海军军官)要驾驶舰队中搭载的所有飞机;而飞机由皇家空军中登记的人事部门掌管。当皇家空军培养的新飞行员被派到船上的空军单位时,问题就出现了。在海上飞行和与舰船打交道都需要一些经过特殊训练而且经验丰富的海军或空军,而当时的新飞行员缺乏经验。海军部经常抱怨。为了满足舰上要求,皇家空军的一个分支被称为舰队飞行部队(FAA)于1924年4月组建完毕。该部队中70%的飞行员将成为海军军官,30%将成为皇家空军军官。在多座飞机里的观察员、领航员都是海军军官,他们接受培训在海面上航行并且辨认船长。飞机里的无线电操作员可以是海军军官也可以是空军军官。其余人员,如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都应该是空军军官,不管该部队是在船上还是在岸上基地。

   船上的皇家空军军官只有空军军衔,而且除了飞行没有其他船上任务或者海上任务。在舰队航空部队的海军飞行员有两个军衔,即他们的海军军衔和皇家空军中的特殊军衔。一名作为飞行员的海军中校在皇家空军中可能是一名职位很低的飞行军官。这种状况就要求安排工作的人要有相当的技巧(海军观察员没有双军衔)。这种尴尬的双重服役组织一直维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空军部和皇家空军完全控制了舰队中的飞行人员和飞机,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皇家海军的母舰部队备受折磨。舰载航空兵方面的领先地位很快就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和日本了。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