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九、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

九、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

作者:张文强

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九、南朝时期的重要战争

        (一)刘宋元嘉末年的宋魏战争

        刘宋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2年)年间,宋文帝刘义隆在其父宋武帝之后继续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刘宋政治较之前代有很大改善。是时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国力逐渐增强,是南朝历史上著名的小康时期。与此同时,在北方崛起的拓跋魏也日趋强大,当时在位的太武帝拓跋焘先后攻灭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太武帝志在统一全国,几次派兵南下侵扰。国力渐强的刘宋也不甘心于坐守江南,意欲收复被魏夺去的河南之地。宋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至元嘉末年,双方终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1、战前形势

        早在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北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去世之机派兵南侵,攻占了刘宋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刘宋因当时政局不稳,隐忍未发。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宋文帝即位。他在统治稳固后,便于元嘉七年(公元430年)三月以后将军到彦之为主力,发兵10万北伐,意在攻占黄河以南各战略要点,收复失地。北魏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先将魏军全部撤至黄河以北,让宋军暂时收复河南地区。至十月时机成熟时,魏军大举反攻。结果宋军大败而回,所收复之地尽皆失去,军队损失2万,丢弃的甲仗器械不计其数,国家武库为之空虚。前去增援的名将檀道济施尽计谋,才得以全军而退。刘宋经此大败,一时无力再战,遂转头休明政治,恢复国力,以图再举。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刘宋国力稍见恢复,宋文帝立即着手为再度北伐预作准备。为加强北境力量及为将来用兵提供便利,宋文帝以左军将军徐琼为兖州刺史,由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移镇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南);以大将军参军申恬为冀州刺史镇历下(今山东济南市西)。次年,又以武陵王刘骏为雍州刺史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接着,宋文帝又罢南豫州并入豫州,以南平王刘铄为豫州刺史,镇寿阳(今安徽寿阳)。至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宋文帝闻北魏与柔然交战,决定乘机北伐。于是改以广陵王刘诞为雍州刺史,镇襄阳。又因襄阳为临魏军事重镇,罢江州军府,以其文武悉配雍州,又命湘州租税转运雍州,以备北伐军粮。

        北魏自统一北方后,不仅去除了南进的后顾之忧,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于是兵锋南向,多次侵扰刘宋边境兖、青、冀等州,及至元嘉二十六年大破柔然,又俘获人户蓄产百余万,国力充实,后防安全,主攻方向指向刘宋。

        宋、魏双方都素有战争准备,一场大战已势不可免。大战之前,双方对峙于黄河以南由东向西排列的碥礅(今山东长清东南)、滑台(今河南滑县西南)、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潼关(今陕西潼关县北)一线。上述沿线各点皆为战略要地,当时都在魏军的控制之下。魏军以此为据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十分主动。刘宋从东至西以历城、彭城、寿阳、襄阳等战略要点为北伐基地,利用河、淮之间泗、颍、清、济诸水,可以用舟师直捣河南,并可从水道运输辎重补给诸军。刘宋北伐的主要战略意图是夺回河南失地,因而其进攻的战略目标便是黄河以南魏军据守的各战略要点。

        2、刘宋北伐

        这次战争是以刘宋北伐开始的,因而战争之初,刘宋处于战略进攻的地位。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六月,宋文帝决定利用夏季河渠水盛之机大举北伐。左军将军刘康祖以当年季节已晚,请再等一年,宋文帝不许。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认为“马步不敌,为日已久”,急于北伐“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宋文帝反驳说:“虏所恃唯马,夏水浩汗,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则碥礅必走,滑台小戍,易可复拔。克此二戍,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比及冬间,城守相接,虏马过河,便成禽也。”当时,太子刘劭及护军将军萧思话等都固谏北伐之事不可遽行,但宋文帝一无所纳,决意即刻进军。

        当年七月,宋文帝分派诸将分三路北伐,部署如下:东路军6万,以青、冀二州刺史萧斌为统帅;以宁朔将军王玄谟率沈庆之、谘议参军申坦等水军为先锋,经淮、泗入黄河,进攻碥礅、滑台等地;徐、兖二州刺史刘骏率军水陆继进配合行动。中路军由太子左卫率臧质率东宫禁兵及骁骑将军王方回、建武将军刘康祖等步骑10万,直趋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洛阳;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率所部后继配合。西路军以雍州刺史刘诞为统帅,进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直指长安;梁、南秦、北秦三州刺史刘秀之率所部袭扰汧(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陇(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带)一带,配合行动。此外,宋文帝又特使太尉、江夏王刘义恭进驻彭城,统一调度诸军。

        七月中旬,宋东路军首先向魏军发起攻击,萧斌部下建武司马申元吉率军猛攻碥礅,魏济州(治碥礅)刺史王买德弃城逃走,宋军占领碥礅。萧斌进驻碥礅,亲临前线指挥,命王玄谟部沿黄河西攻滑台。王玄谟使钟离太守垣护之领战船百艘为前锋,进占滑台西南120里处的黄河渡口石济津,全军进围滑台。王玄谟所部士卒众多,器械精良,魏滑台岌岌可危。但王玄谟指挥出现失误,垣护之以滑台城内多茅草房,建议火攻,王玄谟不肯采纳。垣护之又以北魏救兵将至,军情紧急,建议强攻,又被王玄谟拒绝。由于王玄谟指挥失误,宋军一再失去战机,遂致围攻滑台近3个月而未能克。

        与此同时,刘铄率军在中路向魏军展开进攻。刘铄命中兵参军胡盛之、到坦之分两路会攻长社(今河南长葛东),魏长社戍主鲁爽败走,宋军攻克长社。随后,宋军幢主王阳儿击败魏豫州刺史拓跋仆兰,进据大索城(在今河南荥阳一带),仆兰退保虎牢。刘铄再遣安蛮司马刘康祖为到坦之后继,合军进攻虎牢。

        当宋东、中两路军向魏军发起进攻时,西路军积极配合。八月,刘诞派中兵参军柳元景率振威将军尹显祖、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宠法起、广威将军田义仁等军自襄阳分头北进。闰十月,宋军攻占弘农。随后,薛安都等军进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来援的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所部步骑2万,攻占陕城。同时,宋军庞法起部攻占潼关。宋军的胜利,使“关中诸义徒并处处蜂起,四山羌、胡咸皆请奋”。北魏关中摇动,宋军的北伐形势极为有利。

        刘宋开始北伐后,各路军进展顺利,但自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后,战争形势开始向宋军不利的方面转变。

        3、北魏的反攻

        刘宋北伐之初,北魏群臣皆请太武帝立即出兵救援。但太武帝主张后发制人,他认为当时天气炎热,急于出兵一定会没有功效,等到十月秋凉马肥之时反攻,便可一举击败宋军。九月,太武帝令太子拓跋晃率兵屯于漠南防备柔然,随后亲率大军南下,号称百万,其势甚盛。

        闰十月初七日,魏军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太武帝立即派殿中尚书长孙真率骑兵自石济津渡过黄河,以切断宋军退路又派关内侯陆真等人潜入滑台,慰抚守城魏军。次日,太武帝亲临前线,率大军渡河,直逼宋军。宋军主将王玄谟顿兵滑台近3个月,见魏大军逼近,惊慌失措,竟弃水军于不顾,临战脱逃。宋军失去主将,阵势大乱,被杀万余人,损失军资器械无数。魏军以缴获宋军之战船用铁索相连,拦断黄河,企图阻断滑台以西的宋水军退路。宋水军主将垣护之率军奋勇而下,用大斧砍断铁索,冲破三道封锁线全军而还。东路主帅萧斌重新部署诸军,以王玄谟守碥礅以申坦、垣护之守清口(今山东东平西);自率诸军退还历城。至此,东路宋军败局已定。宋文帝因东路军已败,魏军南下,西路柳元景等不宜再进,遂诏柳元景等退军。于是弘农、陕城、潼关等又为魏所有,西路军所取得的辉煌战果付之东流。从此,宋军从东向西转入全面防御,北魏相应转入全面反攻。

        魏军初战得胜后,分兵五路大举南下:永昌王拓跋仁自洛阳奔寿阳;长孙真直趋马头(今安徽怀远南);楚王拓跋建向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高凉王拓跋那向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太武帝亲率主力自东平(今山东东平东)向邹山(今山东邹县东南)。十一月初,太武帝军攻占邹山,继续南进。拓跋建进屯彭城门户萧(今江苏萧县西)、留(今江苏沛县东南)二城。宋徐、兖二州刺史刘骏、江夏王刘义恭派参军马文恭、军主嵇玄敬分别进军萧、留二城,双方展开彭城外围争夺战。拓跋仁军连克悬瓠(今河南汝南)、项城(今河南沈丘),直逼寿阳。宋文帝怕寿阳失守,急调进攻虎牢的宋军回援寿阳。刘康祖率8000将士退至寿阳以北数十里时,被拓跋仁所部骑兵追上。刘康祖命部下结车为营,沿大道而进,魏军从四面围攻,宋军拼死抵抗,杀敌万余人。但宋军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刘康祖身被10创,中流矢坠马而死。拓跋仁进攻寿阳,同时分兵袭扰马头、钟离等地。宋刘铄率领所部将士,固守寿阳。十二月,魏军各部抵达淮水一线。太武帝决定置彭城、寿阳等城于不顾,命诸军深入刘宋腹地,直指长江。十二月三日,魏诸军渡淮南进。太武帝军于路进攻盱眙(今属江苏)未能克,绕城继续南进,宋各地守军望风而逃。十五日,太武帝军至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与宋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隔江而对,其他魏军也全部抵达长江北岸。魏军拆毁民房,伐苇作筏,声言渡江。宋文帝极为恐惧,命令建康内外戒严,令领军将军刘遵考率宿卫兵分守津要,水军沿江巡逻,又令太子刘劭总统水军,镇守石头(今江苏南京城西),丹阳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任领军,总统军事。

        太武帝虽声言渡江,其实完全是虚张声势。魏军逞一时兵威,从黄河北岸一直打到长江北岸,连过宋青、冀、兖、徐、豫、南兖6州之地,沿途烧杀掠抢,遭到江淮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纷纷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抗魏军。魏军一路抄掠无所得,军资匮乏,人马饥困,前有长江天险,没有强大水师难以渡江,后有刘宋数座坚城未克,难免后顾之忧,同时沿路征战,士马损失大半。这种形势之下,魏军退兵已是大势所趋。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正月,魏军掳掠百姓5万余户,收兵北撤。魏军撤退后,沿途宋军不敢主动追击,魏军安全退回,大战宣告结束。

        4、战争的后果及南败北胜的原因

        对宋元嘉末年的宋魏战争,以刘宋北伐开始,又以刘宋失败而告终。刘宋不仅没能收复失地,反而使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尤其是北魏南进沿线,经魏军破坏,赤地千里,邑里萧条,刘宋的小康局面遂告结束。此后,南方基本上已无力北伐,北强南弱的局面逐渐形成。北魏方面虽然取得战争的胜利,并曾进军长江北岸,但既没有达到消灭刘宋的目的,也没能获得其他实际利益,最终还要返回河南之地。而且北魏统一北方不久,统治并不稳固,经战争破坏的北方经济也远未恢复,国内各种矛盾本来就很尖锐。大战之后,魏军死伤大半,国力也被削弱,各种矛盾更加激化。因此,这次战争的实际结果是宋魏两败俱伤。

        此次战争南败北胜的结局,当然不是偶然的。战争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全面较量,宋魏双方在这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先看刘宋。从政治上看,刘宋初年虽号称盛世,但东晋以来君权衰弱、权臣专政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宋文帝本人就是在宫廷政变中登上帝位的。权臣功高震主的阴影始终存于宋文帝心中,名将檀道济便因此遭猜忌被杀,这导致刘宋北伐缺乏将才。由于他唯恐大权旁落,不敢放手使用将帅,常常“遥制兵略,至于攻日战时,莫不仰听成旨”。严重束缚了临战将帅的手脚。从经济上看,当时刘宋虽号称小康,但不过是与乱世比较而言,其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从军事上看,刘宋兵力不足,临战还要征发民兵,而且兵种不全,军队多为水军、步军,缺乏冲击力强的骑兵。刘宋在军事指挥上也有不少问题,前锋主将王玄谟毫无大将之才,既乏谋略又无胆识,而且刚愎自用不纳人言。他先是坐失战机,继而惊惶失措临阵脱逃,导致东路军溃败,牵动北伐全局。而宋文帝的遥控指挥,常常是“诏从远来,事势已异”。这都是刘宋失败军事上的原因。再看北魏。北魏政治虽不甚稳定,但毕竟统一了北方,而且其中央集权力量强大,指挥征调自若。经济上,北方地大物博,北魏又新破柔然,补充了大批人力物力。军事上,北魏有数十万久经战阵的强悍骑兵,战斗力极强。亲临前线的太武帝富有军事天才,正确采用后发制人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己的秋季反攻,善于利用骑兵优势,应用绕过坚城、迂回深入穿插的战法大获成功。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这场战争,必然以宋败魏胜而告结束。

        (二)萧梁的北伐战争

        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宗室萧衍起兵攻入齐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代齐称帝,建立萧梁,萧衍即梁武帝。当年,北魏乘萧梁初建之机派兵南侵,围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攻占义阳(今河南信阳)。梁武帝在国内政局渐趋稳定而北魏政治日渐衰败之时,向北魏发动进攻,这就是萧梁的北伐之战。

        1、萧宏的北伐

        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以魏军屡次南侵,始谋北伐之事。当年二月,梁武帝派遣威名素著的老将杨公则率宿卫后2万进军洛口(洛水入淮之口,今安徽淮南东),对西边的寿阳(今安徽寿县)魏军形成进攻态势。与此同时,北魏利用梁汉中太守夏侯道迁投降之机,派军攻占梁州(治今陕西汉中),继而进攻益州(治今成都四川)。八月,义阳魏军也向雍州(治今湖北襄樊市)发动进攻,策应西部魏军。梁杨公则初战曾大败魏军,后因左翼军战败,退屯马头(今安徽怀远南)。十月,梁武帝以其六弟临川王萧宏为统帅、尚书右仆射柳恢为副帅,使他们督率诸军大举北伐,又“以兴师费用,王公以下各上国租及田谷,以助军资”。萧宏率诸军进发洛口,“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萧梁这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收复寿阳、义阳等淮南军事重镇。

        天监五年(公元506年)二月,萧梁北伐诸军向对方发动攻击。北徐州刺史昌义之为北伐前军,攻打梁城(在寿阳、钟离之间)大败而回。于是萧宏命记室丘迟给魏梁城守将陈伯之写了一封著名的《与陈伯之书》劝降,陈伯之被感动,率将士降梁,昌义之占领梁城。豫州刺史韦額率军攻克小岘城(今安徽含山北),进军合肥(今属安徽)。时梁右军司马胡略久攻合肥不下。韦額察看地形后,命令堰肥水(古水,源出安徽合肥西北)通水道,修造斗舰,利用水师进攻。这时,北魏遣大将杨灵胤率军5万援救合肥,韦叙沉着应战,施计大破杨灵胤军。五月,梁军攻占合肥,俘虏魏军万余人,获牛马绢帛无数。与此同时,梁其他各军分别攻克魏宿预(今江苏宿迁东南)、羊石城(今安徽霍丘东)、霍丘(今属安徽)、朐山(今江苏东海)等地。至此,梁北伐诸军进展顺利,从东北至西南方向对寿阳形成扇形攻势。

        北魏见梁军来攻,调兵遣将迎击梁军,以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州诸军事,率兵10万从北向南反击梁军,以尚书邢峦为都督东讨诸军事,从西侧击梁军,又发国内定、背等六州州兵10万人补充前线部队。

        此时梁军韦睿自合肥北上逼近魏军,昌义之驻守梁城,其他诸将各据已克之城,统帅萧宏屯于洛口。萧宏本非将才,既无谋略又无胆识,出征以来部署诸事常不合时宜,“多违朝制”。梁军进展顺利,众将皆请乘胜前进。但萧宏闻北魏援军将至,畏懦不敢再进,反而召集众将商议退军。众将见主帅如此胆怯无能,怒不可遏。昌义之鬓发戟张,责问萧宏:“岂有百万之师,轻言可退,何面目得见圣主乎?”马仙埤认为:“天子扫境内以属王,有前死一尺,无却生一寸。”朱僧勇、胡辛生等拔剑而起说:“欲退自退,下官当前向取死。”副帅柳淡也坚决反对退兵。萧宏见众怒难犯,只好暂停退军之议,但不许诸军再进,下令:“人马有前行者斩。”于是众将离心。魏军见萧宏懦弱不进,编成歌谣嘲笑说:“不畏萧娘与吕姥(指附合萧宏的吕僧珍),但畏合肥有韦虎(指韦額)。”

        九月,洛口夜降暴风雨,梁军惊恐。萧宏胆怯,竟与手下数骑弃军而逃。梁军将士寻统帅不见,自行溃散,“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萧宏乘小船渡江,逃回建康。当时韦額驻地距魏军仅20里,闻梁大军已败,命令辎重前行,自己亲自断后,徐徐撤军。魏军素畏韦額威名,不敢放手追赶,韦觀全军而还。萧梁这次北伐遂因主帅无能、临阵脱逃而失败,不仅初期取得的战果化为乌有,军力也受到巨大损失。

        梁军大军溃逃,魏军乘势进军。十月,元英率军围攻钟离,守将昌义之率将士拼死抵抗。幸赖韦额、曹景宗等人及时救援,并于翌年三月利用淮水暴涨之机大败魏军,钟离才得保全,萧梁也才由此阻住了魏军南进的势头。

        2、陈庆之的北伐

        萧梁普通五年(公元524年),北魏国内爆发人民起义,契胡酋长尔朱荣乘镇压人民起义之机控制了北魏朝政。北魏宗室元颢见大势已去,与其子元冠南投萧梁。梁武帝见元颢来降,认为可以利用他向北扩展势力,遂封元颢为魏王,命名将陈庆之护送他北还,由此引出了陈庆之的北伐。

        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十月,陈庆之率军护送元颢北上。当时北魏正以大军平定邢杲之乱,陈庆之乘虚连取魏眉县(今安徽宿县西南)、荥城(今河南宁陵南)二地,随即转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魏睢阳守将丘大千有众7万,在城外分筑9座城垒抵御梁军。陈庆之率将士奋力作战,自清晨至下午,连破魏军3座城垒,丘大千力屈投降,梁军攻占睢阳。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四月,元颢在陈庆之攻克睢阳后,在睢阳称帝,并任命陈庆之为镇北将军、前军大都督。魏济阴王元晖业率军2万往救睢阳,于路闻睢阳已破,屯驻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南)。陈庆之进攻考城,命将士浮水筑垒,很快攻下“四面縈水,守备严固”的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米车7800辆。当年五月,陈庆之进军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魏军望风归降。

        北魏朝廷见梁军渐逼近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乃遣南道大都督杨昱镇守荥阳(今属河南)、尚书右仆射尔朱世隆守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左卫将军尔朱世承守繯辕(在今河南偃师车南繯辕山上)。陈庆之引军进攻荥阳,时荥阳魏军有7万之众,陈庆之则仅有将士7000名,而这时魏上党王元天穆等已攻破邢泉还救荥阳。梁军前有坚城,后有大敌,形势危急。陈庆之激励将士说:“今日之事,唯有必死乃可得生耳。虏骑多,不可与之野战,当及其未尽至,急攻取其城而据之。诸君勿或狐疑,自取屠脍。”2随即命令全军一起攻城。梁军将士个个争先,相率蚁附登城,虽死伤500余人,荥阳即时而下,活捉杨昱。这时,元天穆等大军已至荥阳,陈庆之亲率3000骑兵背城迎敌,再次大破魏军,元天穆等败逃。陈庆之挥军疾进,连克虎牢、繯辕等地,直逼洛阳。魏孝庄帝眼见洛阳难于保全,北渡黄河逃往河内(治今河南沁阳)。北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等率百官迎元颢进入洛阳。元颢入居洛阳宫,改元建武,晋封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不久,陈庆之回师攻克一度被北魏收复的大梁、睢阳等城。陈庆之北伐,自攻占鄖县到进入洛阳,连克魏32城,共经47战,所向皆捷,一时声势甚盛。

        元颢与梁武帝本是互相利用,元颢企图凭借梁军在北方立住脚,梁武帝则是想乘机扩展自己势力。因此,元颢在进入洛阳后,一方面志得意满,极尽享乐;另一方面,因自己目的已经达到,心中渐起异心,与萧梁已是貌合神离。陈庆之对此有所察觉,便建议元颢向梁廷请求增兵,以图控制元颢。元颢唯恐陈庆之兵多难于扼制,不许其请。为防止陈庆之暗中向梁请兵,他抢先给梁武帝上表,声称“州郡新服,正须绥抚,不宜更复加兵,摇动百姓”。梁武帝信以为真,竟令梁诸军皆停于边界,不得入魏境。于是陈庆之所率不足1万梁军在洛阳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当年六月,遥控北魏朝政的尔朱荣聚集大军,号称百万,与尔朱世隆、元天穆等奉孝庄帝反攻洛阳。闰六月,尔朱荣等军进至洛阳以北的黄河北岸,与陈庆之军相峙于黄河一线。当时陈庆之守北中城(河阳三城之一,为洛阳外围戍守要地,在今河南孟县西),元颢守河桥(黄河浮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黄河之上,北中城即在河桥北岸),安丰王元延明沿河拒守。尔朱荣军缺乏舟船,无法渡河。黄门郎杨侃献计,让尔朱荣征发民间木材,多扎木筏,沿河遍布,作出将从沿岸多处渡河的态势,使梁军首尾不能兼顾,然后于一处集中兵力突破,必可成功。尔朱荣大喜,依计而行。恰巧这时世居马渚(黄河码头)的伏波将军杨標与其族人有小船数只,自愿充当向导领魏军渡河。尔朱荣令杨侃、尔朱兆、贺拔胜等人率精骑乘夜渡过黄河。元颢子元冠领军迎战,被尔朱兆等人击败,元冠被俘。元延明闻知元冠被擒,先自逃走,其众溃散。元颢率左右亲随数百人南逃,于路被人杀死。陈庆之见元颢、元延明兵败,收集部下马步军数千人,结方阵渡河东还,尔朱荣率军追赶。陈庆之退至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西,恰逢嵩高山洪涨溢,梁军被水冲淹,死散殆尽。陈庆之剃发扮成僧人,只身从小路经汝阴(今安徽阜阳)逃回江南。洛阳被北魏重新占领,梁军北伐所克之地也尽皆为魏所收复。

        从陈庆之北上到只身逃回,萧梁始终未派一兵一卒赴援接应,陈应之所取得的辉煌战果终因孤军奋战而付之东流。

        3、萧梁北伐失败的原因

        萧梁两次北伐均告失败,大体有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调兵遣将任人唯亲,北伐统帅用非其人。萧梁第一次北伐,梁武帝以其弟萧宏为统帅,这是极大的失策。综观萧宏一生,唯知聚敛财物,腐朽无能,从未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梁武帝这一决策完全是把军国大事当作儿戏。萧梁当时并非没有统军人才,像韦額即是极为合适的人选。韦觀富有军事天才,素具谋略,而且久经战阵,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梁武帝怕军权旁落,用人唯亲,这显然是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直接原因。

        第二,萧梁的北伐缺乏周密的部署和通盘的考虑,也缺乏决心和勇气。萧梁的第二次北伐,正当北魏大乱之时,但梁武帝此次用兵的目的,只是想利用魏宗室元颢控制北魏以扩展自己势力,无意大举进兵。因而梁武帝此次北伐缺乏周密的部署和通盘的考虑,派陈庆之轻军北上,却没有下一步的相应部署。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一件极其复杂细密的事情,用兵之前,要有通盘的考虑和周密的部署,也要有坚定的决心,进则全力以赴,不进则待时观变。而萧梁此次用兵,对于战争全局发展任其自然,全无相应措施。陈庆之进展顺利,不见有所接应,对其孤军深入的危险,毫无警惕,最后败退,又没有丝毫救援。萧梁如此的做法,陈庆之全军覆没,便是势所必然的了。

        第三,萧梁的北伐时机选择不当。从军事力量上说,萧梁弱于北魏。但这并不能说明萧梁北伐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用人得当,善于选择时机,也有可能取得胜利。其实陈庆之北伐之时,便是萧梁大举北伐的一个绝好时机。当时北魏政权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其军事实力也在与起义军的战争中大为削弱。但梁武帝却不能抓住这个良机,仅派陈庆之孤军送元颢北上。尽管如此,陈庆之仍取得了连破32城,历经47战所向皆捷的战绩。北魏懔悍骑兵多次被梁军击败这一事实,就说明了北魏军事力量的衰弱。如果梁武帝真下决心大举北伐,调度得宜,陆续增派大军后援,很可能出现对萧梁有利的局面。由于梁武帝热衷于通过元颢控制北方,不肯发兵赴援,北魏在镇压了起义军后,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梁军,以致陈庆之全军覆没。与此相反,萧梁第一次北伐时,北魏国势虽已呈衰败之势,但其政权尚称稳定,军事力量还很强大。即使梁军用人得当,在进入淮北利于骑兵而不利于舟师的地区后,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综观萧梁两次北伐,该大举进兵时不进,不该进时却贸然轻进,进退失机,不合时宜,没有遵守待机而动的用兵原则,这是萧梁北伐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侯景乱梁之战

        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十二月,执掌东魏大权的丞相高欢病重。他怕“狡猾多计,反复难知”的司徒、南道行台侯景作乱,便使其子高澄召侯景入朝。久怀叛志的侯景“虑及于祸”,起兵反叛,侯景被东魏击败后,转投萧梁,由此揭开了侯景乱梁之战的序幕。

        1、侯景叛梁导因

        侯景,朔方(今内蒙杭锦旗北)人,与高欢同出于北魏六镇戍兵。侯景“骁勇有警力,善骑射”,驭军严整,长于谋略,追随高欢开创东魏基业,多有战功,甚为高欢所倚重。高欢使其领兵10万,总揽河南13州军政。侯景专制河南14年,渐有不臣之心,武定五年(公元547年),高欢病卒,他便据河南之地起兵反叛,遣使者向萧梁请降。继高欢执掌东魏的高澄见侯景反叛,派兵进攻侯景。侯景因梁援未至,转以河南13州请降于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正欲向东扩展势力,便派军东进解除了东魏军对侯景的围攻。但宇文泰是个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深知侯景素有野心,反复无常,未必肯真正臣服于己。因而他对侯景来降采取冷静审慎的态度,待东魏军退走后,他命西魏军东进,逐步侵蚀侯景之地,又征召侯景入朝,准备削其兵权。侯景也深知自己与西魏为敌多年,结怨甚深,转投西魏只是权宜之计,这时显见自己难容于西魏,遂转头一心投靠萧梁。

        萧梁政权当时正是危机四伏,士族政治黑暗腐朽,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侯景使者前来献降,群臣都反对接纳,但昏庸的梁武帝看不到自己的统治危机,反而认为“得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决定接纳侯景使其北伐,以扩展自己势力。于是梁武帝任命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又命司州刺史羊鸦仁等率精兵3万北上接应侯景。同年六月,侯景不应西魏宇文泰之召,进据悬瓠(今河南汝南)、项城(今河南沈丘)等地,请援于梁军羊鸦仁,正式投靠萧梁。

        梁武帝接纳侯景的目的是想利用他向北发展自己势力。因而当年八月,他便命贞阳侯萧渊明率军10万自水陆两道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与侯景互为犄角成夹击之势,大举北伐。九月,萧渊明率军进至彭城寒山(在今江苏徐州东南),依梁武帝之命修筑寒山堰,堰清水(即泗水,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淹彭城。两旬之后,寒山堰修成,梁军以大水直灌彭城,魏彭城守将王则率军坚守。十一月,高澄派西南道大都督高岳率军10万来救彭城。梁军统帅萧渊明本无统军之才,谋略不出,号令不行,屡失战机,大将羊侃先是劝他乘水猛攻鼓城,后又建议乘高岳军远来疲惫时击之,他都不肯采纳。不久,东魏救兵进至彭城,决堰放水。东魏将慕容绍宗向梁军发动猛攻,萧渊明正大醉不能起。于是梁军大败,将士损失数万人,萧渊明被俘。

        慕容绍宗击败萧渊明后,转而进攻侯景。侯景退保涡阳(今安徽蒙城),与东魏军相持于涡水(今涡河)之北。侯景所部北方将士不愿南渡,纷纷倒戈,侯景见大势已去,收集散卒步骑8000人南撤,夺占梁将韦黯据守的寿阳(今安徽寿县)。侯景占据寿阳后,召募士兵,扩充军队,并向梁廷请求兵器甲杖等物,梁武帝对他毫无戒备,皆从其请。

        东魏在大破萧渊明及侯景,将河南失地收复后,便表示愿意与萧梁讲和,以离间侯景和梁的关系。梁武帝见侯景丧师失地,已无利用价值,同意与东魏讲和。侯景显见不利于己,一再反对议和。梁武帝既不予理睬,也不加以防范,而且欲以侯景换回被东魏俘虏的萧渊明。侯景见自己“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遂起兵叛梁。

        2、侯景攻取建康之战

        梁太清二年(公元547年)八月,侯景以诛中领军朱异等奸佞为名,自驻地寿阳起兵,攻打马头(今安徽寿县西北)等地。梁武帝闻知,一而悬赏购侯景首级,一面以侍中、邵陵王萧伦持节总督裴之高、柳仲礼、萧范、萧正表等四道都督进讨。侯景起兵之前,曾暗结一直觊觎帝位的梁临贺王萧正德,以事后立萧正德为帝的条件,与之达成里应外合攻取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密约。侯景闻梁军来讨,与亲信王伟商议对策,王伟认为兵贵神速,建议说:“莫若直掩扬都(指建康),临贺(指萧正德)反其内,大王反其外,天下不足定也。”侯景深以为是,遂决定乘梁军未至,以轻骑快速通过淮南,与萧正德内外呼应,袭取建康。九月,侯景留其中军大都督王贵显镇守寿阳,自己诈称射猎,率军潜出寿阳。十月,侯景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扬言进攻合肥,却直趋谯州(治今安徽滁县)。梁军助防董绍先献城投降,侯景占据谯州。梁武帝闻侯景南下,派太子家令王质率兵3000人巡江防备。侯景挥军转攻历阳(今安徽和县),历阳太守庄铁战败投降。侯景既克历阳,兵锋逼近长江,梁沿江镇戍相率驰告建康。梁武帝召群臣商议,都官尚书羊侃建议“急据采石(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令邵陵王袭取寿春。景近不得前,退失巢窟,乌合之众,自然瓦解”。但朱异等人却认为“景必无渡江志”因。羊侃的正确建议遂被搁置。

        侯景攻克历阳后,以庄铁为向导,南进临江。这时,与侯景早有密约的萧正德以载运荻草为名,调遣大船数十艘至长江北岸,接应侯景渡江。梁武帝知侯景临江,以王质水军兵力较弱,改以云骑将军陈昕代王质戍采石守江,征王质入朝。十月二十二日,王质军已退走,而陈昕军尚未抵达,梁军江防出现漏洞。侯景探得此讯,急率军从采石渡过长江,有将士8000人,战马数百匹。侯景渡江后,分兵进攻姑孰(今安徽当涂),自己率军进至慈湖(今安徽当涂北),逼近建康。侯景猝然而至,建康一片混乱,“百姓竞入,公私混乱,无复次第”,“军人争入武库,自取器甲,所司不能禁。”梁武帝急令京师文武分守建康内外诸要地:太子萧纲居中书省总统军事,扬州刺史宣城王萧大器都督城内诸军事,羊侃为其副,南浦侯萧推守东府城(今江苏南京市通济门一带),西丰公萧大春守石头城(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轻车长史谢禧守白下(今江苏南京金川门外)。二十四日,侯景军进至建康朱雀桁(建康正南门朱雀门外之浮桥)南。萧纲不知萧正德与侯景暗中勾结,使其镇守宣阳门(建康另一南门),又命东宫学士庾信守朱雀门。萧纲命庾信拆除朱雀桁以阻侯景,萧正德劝萧纲暂缓拆桥,以安定人心。侯景军至,瘐信折桥不及,又见景军将士皆佩铁面具,心中恐惧,弃军而走。侯景与萧正德合兵一处,从宣阳门攻入建康。于是梁诸军离散,萧大春弃石头奔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谢禧弃白下逃走,侯景占据石头城。次日,侯景指挥将士围困台城(宫城)。从此,梁军开始了130多天的台城保卫战。

        台城被围之初,城内有士民10万,带甲将士2万余人,军民齐心协力,坚守台城。侯景命将士四面攻城,梁都官尚书羊侃久经战阵,智勇过人,全面指挥台城防务。侯景先对台城大司马、东华、西华诸门实施火攻,羊侃命将士钻门为孔,洒水灭火。侯景又先后以起土山及用木驴、尖头木驴等攻城器械各种方法猛攻台城,都被羊侃以相应办法击退。侯景遍施攻术不逞,遂沿台城筑起长围,隔绝其内外联系。十一月初一日,侯景如约立萧正德为帝,自任丞相。随后,侯景派兵攻下东府城,台城更加孤立。侯景为了瓦解城内军心,并增强自己兵力,引诱城内的奴隶出降充兵,规定凡投降者皆免为平民,赐以官职。朱导家奴出城投降,侯景任命地为仪同,并使其身着锦袍、骑乘良马向城内炫耀。于是城内奴僮竞出投奔侯景,侯景兵力剧增,加以沿途收合及掳掠者,已有数万之众。十二月,指挥台城防务甚为得力的名将羊侃病卒,台城梁军处境日益困难。侯景乘机用飞楼、登城车、阶道车、火车等攻具,“百道攻城”,梁军奋力坚守。这时,梁降将宋嶷建议侯景引玄武湖水灌城,侯景依计而行,于是台城“阙前御街并为洪波”。在侯景围攻台城的过程中,萧梁各地勤王援军陆续到达,集结于建康周围,有众30余万,共推司州刺史柳仲礼为大都督。侯景久历战阵,富有战争经验,他乘援军劲旅韦粲营垒未合时率精锐出城突击,阵斩韦粲,大败其军。柳仲礼闻讯来救,亦被侯景击败。盟军初战不力,士气大衰。此后盟军诸将帅之间矛盾重重,务求保存自己实力。全无战心,援救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台城终于于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十二日被侯景攻破。台城破时,城中生存者仅剩二三千人。

        侯景入城,自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大权,矫诏命“证诸牧守各复本任。”各路援军或降或散,一时尽去。侯景废掉萧正德帝号,囚禁梁武帝,改以萧纲为傀儡皇帝。不久,梁武帝忧闷而死。随后,侯景分兵攻占素称富庶的三吴地区,势力达到极盛。

        3、王僧辩、陈霸先攻灭侯景之战

        侯景攻破台城之时,梁湘东王荆州刺史萧绎受梁武帝密诏,以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主盟。梁武帝死后,梁各地宗室方镇觊觎帝位,相互火并。大宝元年(公元550年)七月,侯景乘机派大将任约率军进攻长江中游的郢州(治夏口,今湖北武汉市),萧绎派大将徐文盛率军东下阻击任约。从此,侯景与萧绎的荆州军在郢州一带展开激战。

        十一月,徐文盛大败任约,侯景派将领宋子仙率兵3万救援。翌年三月,徐文盛军收复被任约一度占领的武昌(今湖北鄂城)。任约告急,侯景亲率水军2万西上赴援,大败徐文盛军,袭破武昌。在侯景率军西上时,萧绎命大都督王僧辩率诸军东下迎战。王僧辩军至巴陵(今湖南岳阳),闻徐文盛兵败,止军不动。侯景这时未能乘胜进攻江陵(今属湖北),取得主动地位,反而设长围、筑土山,围攻坚城巴陵。侯景久攻巴陵不能克,军中食尽,将士疾疫死伤大半。五月,萧绎遣将领胡僧佐率兵往救巴陵,侯景命任约率精卒数千截击。六月,胡僧佑与信州刺史陆法和在赤亭(今湖南岳阳西)大败任约军,生擒任约,杀伤对方士卒甚众。侯景闻知任约被擒,连夜奔还建康,所占诸城皆被梁军收复。赤亭之战,成为侯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萧绎以王僧辩为征东将军、尚书令,使其率军乘胜东进。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二月,王僧辩自湓城(今江西九江市东)率军东下,讨伐侯景。侯景叛梁之初,梁高要太守陈霸先以讨伐侯景为名起兵,进屯南康(今江西赣县),待时观变。大宝二年(公元551年)二月,萧绎以陈霸先为江州刺史,命其进兵截断任约退路。于是陈霸先率甲士3万,舟船3000艘沿赣江顺流而下,进屯巴丘(在今湖南岳阳)。王僧辩自湓城东进之时,陈霸先率所部自南江(今赣江)出湓城,与王僧辩军会师于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东)。王、陈二人筑坛盟誓,两股强大军事力量携手东进,直指建康。三月十二日,王陈联军进至建康,与侯景军在建康外围展开决战。联军先在石头城西北连筑8城牵制敌军。随后,陈霸先与侯景在石头城西北展开激战,王僧辩率大军自后相继。侯景大败,携其二子弃建康东逃。四月,侯景与其心腹数十人乘船入海出逃。羊侃之子羊鲲随侯景出走,暗使舵师返回京口。侯景发觉,羊鲲进前将其杀死,送尸于王僧辩。至此,历时将近4年的侯景之乱终被平定。

        4、侯景乱梁之战的历史影响

        侯景自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于寿阳起兵,仅仅7个月就攻破台城。他以不善水战的3000将士长躯直入,横渡长江,一举摧毁萧梁政权,这不是偶然的。侯景久经战阵,善于带兵,对部下恩威兼施,将士乐为他效死。他行军作战,指挥灵活,变化多端,兵法谓:“兵不厌诈”,这正是侯景用兵的一大特点。侯景专制与萧梁接境的河南地区14年,熟悉萧梁内部情况,他采用揭露萧梁的腐败统治,军事上集中打击以萧梁宗室为首的高门士族集团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百姓,使其野心能够得逞。从萧梁方面看,其士族统治极其腐朽,在侯景之乱前已呈土崩之势,各种社会矛盾都非常尖锐。侯景正是利用了这些矛盾,才得以偷渡长江、攻破台城、横行江南近4年之久。此外,萧梁承平日久,兵不习战,号令不一,军事上不堪一击,也是侯景暂时得胜的原因之一。

        侯景乱梁之战是南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给当时的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一,侯景乱梁之战直接摧毁了萧梁政权,继之而起的陈朝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更为削弱。自刘宋元嘉末年宋魏战争之后逐渐形成的南弱北强的趋势至此明朗化,南北双方表面势均力敌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陈朝的统治区域在南朝中最小,“西不得蜀汉,北不得淮淝。”仅仅局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江以南地区。其二,侯景之乱对江南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萧梁京师所在地扬州及附近的三吴地区,是江南的经济发达区,也是南朝各代财政的主要来源地。而持续近4年之久的侯景之乱就主要发生在这一地区之内。建康地区及三吴地区遭此浩劫,经济一落千丈。这种情况使陈朝因疆域缩小而导致实力削弱的问题更加严重,它已完全没有力量与北方的周、齐相抗衡了。其三,侯景之乱使本已渐趋衰落的江南士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促使其进一步走向衰落。侯景起兵之初,就有打击高门士族的企图。他围攻建康时,“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由于建康是士族聚居之地,侯景起事之初的主要锋芒又主要指向士族,因而被杀者大部分都是士族。台城被围数月,城中人口死亡殆尽,其中也包括不少士族。因而“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至是在都者复灭略尽”。后西魏攻破,江陵,又有大批士族被掳往江北。侯景之乱后,士族势力遭到极大削弱,更快地走向衰落。其四,侯景之乱为江南少数民族酋帅和地方豪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江南士族经侯景之乱的沉重打击,在政治上从此一蹶不振。江南的少数民族酋帅和地方豪强乘势兴起,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大批涌入陈朝最高统治集团。侯景之乱后,少数民族酋帅和地方豪强逐渐成为江南政治舞台的主角。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