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帝国时期的罗马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三、帝国时期的罗马

三、帝国时期的罗马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三、帝国时期的罗马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即奥古斯都)在战胜自己的政敌之后,成为罗马的全权统治者,确立了个人的独裁统治,实际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共和制灭亡,进入帝国时代,直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止。

        整个帝国时代可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30年至公元283年为早期帝国,公元284年至公元476年为后期帝国。屋大维上台后,自称元首(意即“第一公民”),因此其统治称为“元首政治”,披着共和外衣,实则君主专制,早期帝国一直如此,后期帝国完全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君主政治”。

        1、军事领导体制

        军队是罗马帝国政权的支柱,“倘若没有一支强大的、纪律严明的和军饷充裕的军队,那就不可能有安宁和秩序,不可能有和平和繁荣。”因此,罗马皇帝都将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无论是早期帝国的奥古斯都军事改革,还是后期帝国的塞维鲁军事改革、加里耶努斯军事改革以及戴克里先军事改革,皇帝都总揽军事大权,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帝国时期的军队是常备军,是一支由职业军人组成的军队。因为,“任何一种国民军都无力保卫罗马国家的边塞”。帝国时代的“军事技术已经复杂得很,非短期内所能学会。”“一支有效的战斗力量必须经过多年的辛勤训练。”帝国的主要军事支柱是军团及其辅助部队。辅助军队驻守于行省,主要是在军情紧张的地方驻扎,如莱茵河与多瑙河边界、埃及、西北部西班牙。罗马士兵一半在军团中服务,一半在辅助军队中服役。除常备军外,帝国时期还有近卫军(即皇帝的禁卫军),护卫皇帝本人和皇宫。

        皇帝是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具有任命一切军事长官、征募军队以及宣战媾和的权利。军团司令及其他军事长官均由皇帝任命。奥古斯都时,军团和近卫军军官均由元老院议员和骑士充任。一般的士兵是不能上升担任军团中的高级官职的,他们至多只能担任军团中较高的百夫长普利米庇里的职位(即连队中第一个百人团的百夫长,地位较其他百夫长高,因为他同时也是整个连队的队长)。只有贵族与骑士等级出身的人才能任高级军官。帝国后期,塞维鲁规定:能干或有功的普通士兵可以有广阔的晋升之路,而且意大利和行省平等。戴克里先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实行军政分治,地方总督不兼军职,以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还不断吸收蛮族补充罗马边防军,许多蛮族担任高级指挥官。

        奥古斯都时,近卫军士从意大利人中挑选。后来近卫军日益腐败,越来越引起行省军队的不满。因此,皇帝塞维鲁便解散原有的近卫军,开始从行省军团中素质较好的士兵中间征募近卫军士兵。加里耶努斯任皇帝时,建立了元首的特殊亲卫队,以取代近卫军,其成员由军官补充,以吸引军队上层到自己这方面来。君士坦丁的宫中亲卫队甚至吸收蛮族。近卫军的主要职责是驻守罗马和意大利,并且护卫皇帝本人。近卫军长官由皇帝指定,加里耶努斯时,为排斥元老贵族,不让元老插手军队,因而作出规定:元老不仅不能担任军团长官,而且不能当驻有军团的行省总督;帝国后期的近卫军长官权力很大,有的甚至取皇帝而代之。

        同盟军队被看成是非正规的军队,被作为罗马正规军队的辅助力量,由罗马军官指挥。低级官职由外省人充任。

        “皇帝通过军队,和只要军队愿意支持他、服从他,就可以统治一切。”

         2、军队编制与兵役制度

        屋大维结束内战后,着手军队整编工作,将以前的75个军团缩编为25(亦说27一28个军团,士兵总数为14万人(亦说25一30万人之间)。帝国时期的军团已大不同于共和中叶以前的军团,按财产等级划分兵种的制度已经取消,全部士兵已不再都是服义务兵役的公民,而是主要由职业的雇佣兵组成。每个军团包括10个营,每个营包括3个连,每个连再包括2个百人队。每个军团的定额为5000人,但因为在战斗中不能及时补充,所以有时低于这个数目,多时达六七千人。军团士兵分步兵、骑兵和海军,军事单位有军团、步兵队和骑兵队。早期帝国基本采用奥古斯都时的军制。

        帝国后期,即从公元3世纪中叶到5世纪中叶,罗马的军事组织有了很大变化。以前作为罗马军队战斗编队核心的重步兵渐渐丧失其重要性,让位于骑兵。为了对付周边能骑善射的蛮族骑兵,罗马人大力发展骑兵。加里耶努斯时,其军事改革措施之一便是加强骑兵建设与改组,建立一支由伊里利亚人、摩尔人、叙利亚人和日耳曼人组成的精锐骑兵,并在骑兵中大量吸收蛮族。在马略和凯撒时代,罗马军队中的骑兵不足1/10,到公元4世纪初,罗马军队中的骑兵比例占总数的1/4在东部沙漠地区与波斯和阿拉伯军作战时,其比例更高。

        戴克里先执政时,把全国军队分为边防部队(驻守边境)和内部机动部队(流动的战略后备队)两种,军团数目也明显增加,多达72个,各兵种的士兵总数增加到60万人左右。

        罗马帝国的近卫军有9个联队,每队1000人,共9000人。其中3个队驻扎并保卫罗马,6个队布置在意大利的罗马周边城市,保卫意大利。此外,还有3个城市联队担负警察任务,每队亦为1000人。

        帝国时期还有正规海军。“奥古斯都统治时,建立了常备的海军组织。在他之前,罗马人根本没有常备的陆军部队;与此相似,他们也没有常备海军。”帝国在墨西拿、拉温那和亚历山大里亚均有舰队护卫在邻接的高卢海岸也有一队战船护卫;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上则有河上小舰队。奥古斯都的海军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商业运输的安全和帝国各个部分之间的交通。

        帝国时期的士兵不再是公民义务兵,也不再是一支无产者的军队。“服兵役,特别是在奥古斯都统治初期服兵役,是比较有利可图的事,也没有太大的危险。”“因此,有许多人,甚至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都愿意加入行伍。”早期帝国时期,近卫军和城市联队的士兵均从意大利公民中挑选,近卫军士的服役年限为16年。军团士兵则从意大利公民中招募,服役20年。作为同盟军的辅助军队,是从行省居民中招募的,一般为自愿,但也常使用强制手段征兵,特别是在从行省的蛮族居民中补充辅助军队的时候。在辅助军队中服务多半是无偿的,其服役期多达25年。军团士兵退役后,由国家分给土地。辅助部队士兵服务期满退伍时,也给以土地和金钱的奖赏,并且一般都可获取罗马公民权。海军舰队人员多从生而自由的行省居民中征募,在墨西拿和拉温那的舰队人员中,有一部分为奴隶。最下层的罗马公民也充任驻扎在意大利的水军人员。

        早期帝国时期的士兵在退伍之前没有权利举行合法的婚姻。到后期帝国时,塞维鲁在其军事改革中规定:允许军团士兵成家,合法结婚,并允许他们携带家人住在军营附近。

          3、武器装备与军事后勤

        帝国时期虽结束了内战,但却未停止向外战争,有对日耳曼人的战争,对犹太人的战争以及与东方的安息的战争等等。帝国时期的军事技术没有太大的突破,武器装备与共和后期基本相同。公民兵制被募兵制替代之后,士兵更加忠于自己的最高统帅,因长期服役、领取较高报酬,提高了武器利用率与军队战斗力。

        帝国士兵在作战中仍以长盾、弹弩和投石器及弓箭作为进攻武器,并充分利用头盔、胸铠、盔甲及胫甲(只包右腿)来保护自己。帝国时期普遍使用一种小型弹弩,这种武器“重约85磅,能发射长约26英尺,重达一磅的投镖,弹射距离约275码。它主要用来杀伤人。”①此外,还常使用一种拋石机,它被装在带轮的弹射架上,罗马人称之为炮车。每个炮车需2至4名炮手,大型炮车则需10至15人。在攻防作战中,上述的弹射器和抛石机能非常有效地对付敌方的步兵和机械。进攻时,它们能阻止对方守墙上的守城部队,从而掩护自己队伍架设攻城塔架和云梯防御时,它们又能严重干扰敌方的攻城作战行动。

        帝国后期,罗马大量生产各式武器,特别是生产小型作战机械。由于后期帝国从军团步兵到骑兵的转变,随之带来兵器的变革。起初,罗马军主要使用轻骑兵,后来,罗马骑兵逐渐披上了重型盔甲,并且使用长枪、剑、盾和弓箭等兵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帝国时期的军事建筑工程水平及规模远远超过共和时期,军团士兵平日加强操练,同时还担负各种军事建筑工程的建造。这些工程包括修筑道路、构筑营垒、架设桥梁和水道从及边防线上的防御设施等等。将士积极防御,认真备战,以最小的牺牲和损耗消灭更多的敌人。在野战防御工事的修筑上,罗马从公元前200年起便发明出了空前高超的技术。军队,在野外过夜,均要修筑设防的兵营,使士兵能有一个安全的营地。帝国时期同样如此,罗马统帅塞普蒂默斯塞佛留(公元193年一211年)及其后继者还使用紧急构筑的防御工事,并将其大胆地强行构筑到敌人的脚下,以其坚固的野战防御工事节省攻城作战所需的兵力。

        帝国时期,随着疆域的扩大,军队驻守范围随之增大,分布也更广,因而重视道路的修建。在奥古斯都时,25个军团均布署在边境上,为方便军团的调动,罗马建设了一套优质的道路网,以保证战事出现时,皇帝能将边境军队迅速调到指定地点,并利于战斗中运送军需品。哈德良在位时(公元117年~138年),则将奥古斯都的机动防御方针改为对边境的坚固防御,在帝国边境上大建人工屏障。因此,在当时及其后均出现不少的围墙,如在不列颠北部的哈德良围墙和安敦尼围墙,在多瑙河下游北部的比萨拉比亚的图拉真围墙,在阿非利加还有特利波里坦围墙。这些围墙均是以土筑成的高墙,在墙头上还设置有木栅栏,以此护卫帝国边境。

        帝国时期的军事后勤工作繁多。军队士兵均由招募而来,由国家提供薪俸、口粮和武器。关于粮食和其他军需品的供应,军团有专人负责。士兵的口粮有面包、脂油和腊肉等;在边境地区,因人少地广,士兵还可组织狩猎队获取肉食。此外,国家发放给士兵的武器若有损坏,军团里还有专门的作坊维修武器和战斗机械等。士兵的薪俸由国家定期发放,其具体数目大致如下:

        奥古斯都时,每个士兵每年领取225狄纳利,每个军官领取750狄纳利;近卫军每人每年为750狄纳利;城市联队每人每年为360狄纳利。士兵退伍时,还会得到土地和金钱的奖赏,因而军费开支相当大。为了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毫无困难地有现款来维持军队并支付应当给予士兵的报酬,奥古斯都设立了一个

        军事金库,金库是以新的税收为来源的。帝国后期,塞维鲁皇帝进行军事改革,允许士兵成家,并携带家人住于军营附近。一些长期驻扎于菜茵河与多瑙河一带的边防士兵还可以租种属于他们军团的土地,这种办法类似古代中国的屯田制,由此减轻了罗马军费的负担。

          4、日耳曼战争

        日耳曼战争指帝国初期日耳曼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

        屋大维结束内战,建立帝国之后,对外继续推行侵略战争。

        在帝国西部,罗马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从公元前16年起,罗马进军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地区,公元前12年以后,又征服了多瑙河中下游地区。与此同时,又用8年(公元前12年至公元5年)的时间将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吞并,于公元5年在此设立日耳曼行省。

        罗马的对外征服不断遭到被征服者的强烈反抗,日耳曼人的反抗斗争尤为激烈。公元9年,日耳曼人在阿尔米纽斯的率领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罗马斗争。

        公元9年,奥古斯都派瓦鲁斯到日耳曼行省去担任镇守。瓦鲁斯到任后,对日耳曼人施行残暴统治,贪婪地榨取日耳曼人的钱财,用以奢侈享受,并将烦琐的罗马诉讼程序在日耳曼人中强制推行,对性格暴躁的日耳曼人采取苛刻残暴的手段,激起日耳曼平民和贵族的极度不满。以阿尔米纽斯为首的日耳曼人开始了起义。

        阿尔米纽斯曾在罗马军队中服役,并被提升为骑兵军官,获得罗马公民资格,后又被调到瓦鲁斯军队的司令部工作,熟悉罗马军事和军情,了解瓦鲁斯的行动。瓦鲁斯在日耳曼的军队共有5个军团,平时均分布于许多地方,从事伐木、架桥和筑路等军事后勤工作。因日耳曼长期和平无事,瓦鲁斯在思想上非常放松。9月间,瓦鲁斯准备带领3个军团和同盟军,从易北河西部的威悉河的夏季营地移向阿里索地区的冬季营地。阿尔米纽斯决定趁瓦鲁斯回阿里索时,将起义队伍埋伏在从威悉河到阿里索之间的条陀堡森林地带,一举歼灭瓦鲁斯。

        阿尔米纽斯的叔父西吉斯提是瓦鲁斯的忠实拥护者。他向瓦鲁斯告密,供出起义计划和起义领袖,出卖阿尔米纽斯。但是,瓦鲁斯不相信这是事实,反认为西吉斯提诬陷好人,想暗害其侄子。因为阿尔米纽斯一直未离开瓦鲁斯,甚至现在仍跟随着他。就这样,约在9月底10月初,瓦鲁斯带领3个军团约2万人马,还带着大量行李、辎重和眷属,按原计划出发了。

        行进途中,西吉斯提再次提醒瓦鲁斯,不能疏忽大意,瓦鲁斯仍旧不听。队伍很快进入沼泽和森林之中,作盘旋前进。忽然,阿尔米纽斯不见了,同时接到报告,前卫部队遭到阻止。这正是日耳曼人的起义信号。

        直到这时,瓦鲁斯才如梦初醒,立即命令部队改道,沿多仑的隘路直接向阿里索进发。但由于有大量的辎重和行李相随,还有眷属同行,行动十分缓慢,加之听到起义的消息,人心惶惶,眷属们哭哭啼啼,吵吵嚷嚷,使本来就缓慢的队伍更难以加速。罗马军正在森林里砍树寻路,不料暴雨从天而降,地面路滑难走,被暴雨折断了的枯树烂枝不断地打在罗马人的头上,军队秩序混乱,眷属叫嚷不止,车辆难于前进,十分狼狈。

        突然,阿尔米纽斯率领起义军出现在面前,对罗马军队发起进攻,密集的标枪和箭石射向罗马人。瓦鲁斯命令队伍反击,组织一部分士兵坚持抵抗一部分士兵迅速利用一个小高地构筑设防营地,总算顶住了起义军的攻击。

        为了迅速摆脱起义军的围攻,第二天上午,瓦鲁斯命令士兵赶快焚烧车辆,之后整理队伍,准备轻装撤退,并派一部分士兵作掩护。但是,队伍在森林中行走了一天,却仍然没有走出森林,他们迷失了方向。就在这时,起义军又出现了,他们又一次发动进攻,使瓦鲁斯的军队再受损失。

        第三天上午,罗马军继续组织前进,行至途中,又遇到特大暴雨。大家在泥泞中艰难地步行,齐膝深的雨水使之难以立足。大雨损坏了他们的兵器,浸透了士兵手中的防盾牌,弓弩和标枪也无法使用。正在这时,阿尔米纽斯再次率领起义队伍向罗马人冲来,罗马军难以抵挡,纷纷逃跑,队伍乱成一片。起义军紧追猛杀,瓦鲁斯和其他一些高级将领纷纷自杀。罗马的3个军团被消灭。

        之后,起义军接着又向阿里索进攻,很快将阿里索包围。驻守阿里索的罗马军团奋力抵抗,在一天夜里冲破义军重围,迅速与在爱提拉的罗马军团会合,力量加强。起义军未加追赶,自行撤退了。

        瓦鲁斯战败自杀的消息传到罗马,奥古斯都痛心疾首。3个罗马精锐集团的损失对奥古斯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绝望地喊道:“瓦鲁斯呀,你还我军团!”

        条陀堡森林大战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它使日耳曼人摆脱罗马,获得了独立。此后,整个莱茵河以东地区又重归日耳曼人,罗马北部边境确定在沿莱茵河与多瑙河以南一带。

        日耳曼人反抗罗马的斗争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这是被征服地区居民反抗征服者的正义战争。起义者利用罗马统帅骄傲轻敌的弱点,选择有利地形,对敌人予以攻击,加之天公作美,使不熟悉道路的罗马人受到暴雨袭击,最后被起义军彻底消灭。

        5、犹太战争

        公元66年,犹太人民举行大规模的起义,反抗罗马统治者,坚持数年之久,范围遍及巴勒斯坦全境,给罗马以沉重打击。史称“犹太战争”。

        罗马是在公元前63年用武力征服巴勒斯坦的。当时,庞培率罗马军队向犹太进军,犹太正处于玛卡贝王朝的统治之下。玛卡贝王朝的两兄弟希尔卡努斯和阿里斯托布路斯为争夺王位争执不下,庞培趁机支持希尔卡努斯,以控制巴勒斯坦地区,但群众却拥护阿里斯托布路斯,拒绝服从希尔卡努斯,并占领耶路撒冷神殿,坚持斗争3个月。庞培以大兵进攻,最后将其征服,使其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犹太人深受罗马和本国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他们不断地进行斗争,渴望摆脱罗马的统治。公元66年。罗马总督野蛮地劫掠犹太人奉为神圣的耶路撒冷神殿及其宝库,遭到本来就极端痛恨罗马统治的犹太人的起义反抗。起义首先在当时犹太行省的省府恺撒列亚爆发,随后,耶路撒冷城也出现了起义。领导起义的是吉拉德派。吉拉德派是公元初年在犹太人中间出现的一个宗教派别,它主要由犹太下层居民组成,遣责罗马占领者和本国统治者,主张用武力赢得独立解放。这一派中的激进的一翼被罗马人称为“西卡里”(意为“凶手”),主张用恐怖手段进行斗争,其主要成员是奴隶、贫苦农民和城市居民的下层。犹太人中较为富有的中间阶级也加入起义队伍。具体领导起义的领袖是约翰和西门。

        起义者首先向神殿附近堡垒中的罗马军队进攻,由于那里的罗马兵力不多,起义者很快将其击败并杀死。随后,起义者又冲进王宫,王宫中的罗马军队很快投降,起义者杀死了这些罗马降军。这样一来,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全被消灭,圣城完全解放。

        起义迅速发展,邻近的大马士革,阿斯卡隆和斯基托波尔等地都爆发了起义,各地起义者很快取得联系。

        犹太人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开,罗马派驻叙利亚行省的军事首脑加鲁斯立即率领军队前往镇压。这支军队3万多人,其中有2万名罗马士兵,13万名由各附属国提供的军队和众多的叙利亚辅助部队。在加鲁斯的指挥下,罗马军占领了加法城,并将城内居民全部杀死。9月间,加鲁斯的军队开入耶路撒冷,但在神殿和王宫的坚固城墙面前一筹莫展,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后撤。起义者顺势控制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区。

        罗马统治者闻讯起义事态扩展,决心迅速扑灭起义。公元67年2月,罗马皇帝尼禄指派韦帕芗前往镇压,韦帕芗率5万人左右的兵力向巴勒斯坦开去。韦帕芗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注意集中兵力。在一座名为约塔帕塔的小城附近扎营40多天。到公元68年夏,罗马军队将耶路撒冷四面予以包围,起义者处境不利。

        就在这时,起义队伍内部矛盾尖锐起来。有人主张与韦帕芗讲和,高级僧侣和法利赛派即是代表。贵族还将政权交给由高级僧侣组成的议事会,以使起义失去领导。在吉拉德派内部也分成以约翰和以西门为首的两派,彼此之间不断斗争,西门曾一度被迫离开耶路撒冷,由此削弱了起义者的力量。

        韦帕芗正准备对耶路撒冷的起义者大举进攻,忽然从罗马传来尼禄皇帝自杀的消息,韦帕芗为谨慎起见,停止了对耶路撒冷的军事行动。不久,韦帕芗被自己的士兵宣布为罗马皇帝。为了争夺帝位,韦帕芗带领一部分军队去意大利,另一部分军队交提图斯率领。提图斯带领这支军队到了叙利亚,后又转赴埃及。

        罗马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使犹太起义者获得了近两年的喘息时间。在此期间,战争初年存在于起义队伍内部的统一战线分裂了。斗争的结果,以约翰为首的极端派占了上风,他们力主与罗马战斗,并且作好了战斗准备,加强了耶路撒冷城内的保卫设施,以抵抗敌人的围攻。同时,他们与主和派进行斗争,在城内对被怀疑有亲罗马情绪的富人采取了恐怖手段。

        公元69年年底,韦帕芗结束了争夺罗马皇位的斗争之后,他把在犹太的最高统率权交给了提图斯,授命提图斯结束犹太战争。提图斯为镇压犹太起义者,迅速组织军队。除已在犹太人地区的原韦帕芗的3个军团外,他又从叙利亚和埃及调来2个军团以上的兵力,加上同盟国的辅助部队,一齐开进了起义者的土地①。并在离耶路撒冷不远的地方扎下了营地。

        之后,提图斯将他的军队排成战斗的队列。犹太人也在他们自己的城下列成战阵,双方于公元70年春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展开了多次的战斗。不久,起义者遭到失败而退守城里。他们设下3道防线保卫耶路撒冷城,每道防线都有专人指挥军队把守:“最外面也是最大的一道城墙(即阿格里帕城墙)由西蒙防守城市的中心部分由约翰防守;神殿由埃列亚札尔防守。罗马人无法发动猛攻或进行任何突然行动,因为耶路撒冷城建于一个高地上面,而且其防御工事也很牢固。最后,罗马人将耶路撒冷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切断起义者与外面的联系,以困死起义军。不久,起义者果然因物资匮乏而遭受饥饿的威胁。但他们仍然坚持斗争。被包围在城内的60万人“凡是能使用武器的都能得到武器…愿意作战的人数比人们所期望的人数要多。男人和妇女表现了同样的坚决。”对敌军作殊死的抵抗。大敌当前之….际,西门和约翰也捐弃前嫌,结束内讧,重归于好,联合抗击罗马军队。在他们俩人的领导下,起义者不断打退敌人的进攻,有时还出击敌人并取得胜利。然而,罗马方面在军队数量和军事技术方面拥有很大优势,他们对起义者的围攻持续不断,时间一长,形势对起义队伍愈来愈不利。8月,起义者固守的据点接连失陷,耶路撒冷的神殿被攻占,罗马军焚烧了神殿。起义者又在上城继续抵抗,与敌人展开巷战达一个月之久,最后上城也陷落。

        耶路撒冷城破之后,起义者余部在马赫拉和马萨达继续坚持斗争了好几年。他们在加略人犹大的孙子埃列亚札尔的领导下抵抗罗马军,顽强战斗,给罗马军以沉重打击。公元73年,罗马军队围困了马萨达要塞,起义者齐心协力,竭尽全力作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要塞被攻陷。为表示自己宁死不屈的意志,起义者杀死自己的妻儿之后,集体自杀,壮烈牺牲。

        犹太战争前后延续7年,最终被罗马军队残酷镇压下去。耶路撒冷变成一片废墟,居民被卖为奴隶。之后,罗马统治者在帝国范围内对所有犹太人征收人头税,并在被毁的耶路撒冷城的领土之上常驻罗马军团。起义领袖西门被处死,约翰被终身监禁。公元71年,提图斯返回罗马,举行了凯旋式,庆贺镇压犹太人起义的胜利。

        犹太起义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我力量悬殊巨大,罗马人占有绝对优势;起义队伍曾出现分裂,不利于团结作战;起义者的后勤工作未解决好,军需品供应不足,在关键时刻物资匮乏,使起义队伍面临饥饿威胁,因而无力与敌人持续斗争下去,终于失败。

        6、亚德里亚堡战争

        公元378年,哥特人与罗马帝国在亚德里亚堡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奴隶制社会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爆发了全面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首先是经济危机的出现,随后是政治动乱,统治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利而混战不休,行省纷纷宣布独立,中央政权一度瘫痪。

        危机和内战也使奴隶和其他劳动者陷入苦难的深渊,奴隶和隶农以及其他阶层的人民不断起义反抗,斗争范围遍及罗马、各地。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虽竭尽全力将起义镇压下去,但帝国的力量因此大受削弱,对外防务松弛下来。

        昔日强盛的罗马帝国已衰败不堪,无人能控制这个庞大混乱的帝国。公元364年,帝国一分为两个部分,瓦连第安统治西部帝国,法伦斯统治东部帝国。在这两个皇帝统治期间,罗马帝国更加混乱和衰落。帝国北方的日耳曼各部落组成同盟,时常侵袭罗马边境。其中,日耳曼部落的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对罗马边境的威胁最为严重。帝国境内的奴隶、隶农和下层人民,因苦于罗马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痛恨罗马统治者,故将入侵的日耳曼人奉为“救星”,以求解放。因此,他们主动与日耳曼人联合,杀死贵族,夺取田地,令罗马统治者震惊。瓦连第安决定出兵镇压,他亲率大军投入战斗,结果被杀死。

        公元4世纪中叶,匈奴人大举西侵,迅速征服东哥特,随后又进攻西哥特,一直将西哥特人挤到多瑙河边。西哥特人派人向罗马皇帝法伦斯求救,请求罗马政府准许他们渡过多瑙河,到帝国领土上避难。罗马帝国认为,若把这些日耳曼人和罗马人的军队集合起来,便组成一支强大的队伍,既可减轻各行省征兵的负担,节省国库的开支,又可以他们对付其他蛮族的入侵。于是,罗马政府同意了西哥特人的请求,但要求他们在渡河之前交出一切武器,实际上,西哥特人并未如数交出,因为他们收买了收缴武器的罗马官兵,暗中留下了许多武器。

        定居帝国境内的西哥特人,不但未得到以前允许供给他们的粮食,反而受到当地罗马统治者的敲诈勒索。哥特人无以为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子女以换取口粮,成年的哥特人为了得到一块面包、一块肉或一条死狗,不惜以做奴隶为代价。在饥饿的威胁之下,哥特人起而反抗。在克利提吉尔恩的率领下,哥特人手持武器,高举义旗,杀死罗马将领和士兵,从他们手中夺过武器,用以武装自己。之后,哥特人又在色雷斯地区开展斗争,杀死罗马奴隶主贵族,焚烧其庄园,夺得土地。当地奴隶和隶农纷纷支持和响应,共同反对罗马统治者。大批的罗马士兵也倒向起义者,并给哥特人带路,找出贵族藏匿财宝和粮食的秘密地点。

        此时,东罗马皇帝法伦斯正在叙利亚指挥对波斯作战,惊闻哥特人反抗,立即撤兵,回头对付哥特人。法伦斯命令在亚美尼亚作战的罗马军队即刻前往色雷斯,并派人通知现任西罗马皇帝格拉提安,要他出兵助战。

        从亚美尼亚迅速撤至色雷斯的东罗马帝国军队很快与哥特人交战起来。哥特人拥有强大的骑兵队伍,使用铁制手盾、长矛和匕首以及锋利的战斧等武器,在与罗马军正规军团进行正面对垒作战时,充分显示出自身的优势,不断阻击和奇袭罗马军。他们使用由无数车辆结成的圆圈即“车城”以为防御,并且常从这种“车城”中突然冲出,袭击敌方,再迅速撤回。罗马军屡遭失败。但是,哥特人在用这种战术对罗马的有坚固城墙的城镇发起进攻时却不成功,攻之不克。于是,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

        公元378年,西哥特人获得了东哥特人和匈奴人的援助,组成一个强大的联盟,准备与罗马东部军队一决雌雄。法伦斯则任命西罗马来援的塞巴斯西安担任步兵统帅,决心一举歼灭哥特人。

        新任步兵统帅塞巴斯西安迅速行动,组织队伍。他发现,现在他统率的罗马军团中,官兵懒散,作战不力。为此,他首先向士兵分发军饷,鼓舞士气,安抚军心;然后挑选精兵,从每个军团中选出300人,组成一支2000人的精锐部队;最后对这支精锐队伍进行短时间训练,使其作战有力。一切工作就绪,塞巴斯西安立即率领队伍出发,很快将亚德里亚堡占领。第二天,塞巴斯西安发现一支哥特人的部队正在希伯勒河附近抢劫,便率领一部分军队尾随其后,等到夜晚来临、敌人宿营休息时,塞巴斯西安率军突然袭击这支哥特人,对方毫无准备,仓促应战,迅速被歼灭。

        这次突袭胜利,使法伦斯异常兴奋,忘乎所以。他决定不等格拉提安率领的援兵到达就立即御驾亲征。恰在此时,有人报告说,有一支一万人左右的哥特人正要行动,准备通过亚德里亚堡附近向西进军。急于取胜的法伦斯认为这正是消灭对方的好机会,于是急不可耐地率领大军出发。队伍行至亚德里亚堡城边时,塞巴斯西安劝告法伦斯停止前行,因为这支队伍人数虽多,但作战力并不强。法伦斯对此不予理睬,仍我行我素,并开始作决战前的准备。他命令士兵在敌人必经之地结木为寨,挖掘堑壕,以待敌方。正在行军途中的格拉提安获悉法伦斯的行动后,立即派人送来书信,劝法伦斯谨慎从事,切不可单独冒险出击,一定要等他们的援军到达后再共同对敌作战。法伦斯在一些谄媚奸佞之徒的极力怂恿之下,不听格拉提安的劝告,反而加快了进攻的步伐,以免格拉提安来分享胜利的荣誉。

        克利提吉尔恩派心腹晋见法伦斯,提出如下要求只要法伦斯把色雷斯地区都划给哥特人,哥特人同意与罗马缔结永久性的和约。法伦斯一口回绝,一心要战败对方。公元378年8月9日,法伦斯将行李,辎重等留在营寨,文官大臣、金银首饰都留在亚德里亚堡城内,自己亲率大军出发,寻找哥特人决战。

        罗马军队行进到下午2时左右,来到了离亚德里亚堡约12公里的地方。侦察兵提供的情报说,发现敌人的圆形“车城”。法伦斯立即命令士兵摆开阵式。右翼骑兵迅速展开,步兵方阵紧随其后;左翼骑兵却拖拖拉拉,散乱不堪,好长时间之后才集合到指定位置。对罗马士兵来说,万幸的是,克利提吉尔恩的骑兵主力外出搜掳给养去了,否则早被哥特骑兵趁机攻击了。

        见对方已大兵压境,克利提吉尔恩迅速想出对付的办法。为等候骑兵主力返回,克利提吉尔恩一面派人去迅速召回骑兵主力,一面派代表向法伦斯假意求和,同时又在平原上放火焚木,破坏罗马人的战斗准备。

        当哥特人的代表来到罗马营地时,法伦斯并无心与他们谈判,因此他假装生气地说,对方派来的人都是些下等人,假使克利提吉尔恩真想缔结永久和平条约的话,就应该亲自来求和。克利提吉尔恩乘此机会提出条件,要求罗马派贵族作为人质。法伦斯同意了对方的要求。就在双方你去我来、提出条件的这段时间里,哥特人的骑兵主力己迅速召回,作好了作战前的准备工作。

        这时,法伦斯派去作人质的使臣正在途中,快要到达哥特人的“车城”时,跟随在这些人质使臣后面的一些弓弩手突然向哥特人“开火”。使臣见形势不妙,立即转身回撤,双方的战斗开始了。

        战斗在一片旷野上进行,联合的哥特骑兵快速冲向罗马阵营,罗马人立即应战,最先出战的是右翼骑兵。交战不一会儿,罗马骑兵战败。左翼骑兵紧急向前,直扑“车城”。哥特骑兵集中力量紧追左翼,罗马兵难以抵抗很快被击溃。

        罗马骑兵失利,步兵顿感独立无援,失去保护。但仍决定与对方决战。正在调整队形时,哥特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过来,罗马士兵被挤在了一起,连刀都无法拔出来。战场上战马奔驰,尘土飞扬,模糊了罗马士兵的视线,无数箭石飞向罗马人,罗马方面损失巨大。

        就在这时,克利提吉尔恩又指挥“车城”中的步兵投入战场,将罗马人紧紧围住,罗马人拼命抵抗,双方展开了肉搏战,喊杀声震天,刀枪剑斧飞舞。战场上尸横遍地,血染阵地。最后,罗马士兵被哥特人击溃,四下逃窜。

        法伦斯见自己大势已去,也准备逃跑。近卫军丢弃皇帝独自逃走。罗马预备队急忙前来援救,被哥特人追赶,也各顾自己溜之大吉。夜幕降临时,法伦斯隐藏在士兵中间,但此时他已身受重伤,很快死去。

        这一战,罗马大败、损失惨重。罗马军队约2/3的兵力共4万余人损失掉。皇帝法伦斯、步兵统帅、骑兵司令和其他许多的指挥官等都被杀。在罗马历史上,除了坎尼战役以外,还没有过类似的惨败。法伦斯死后,提奥多西接任皇帝之职。整个帝国已经衰败,无力驾御庞大统一的领土,公元395年,提奥多西正式承认将帝国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独立存在的国家。提奥多西继任后,不得不承认让西哥特人定居在今南斯拉夫地区。

        亚德里亚堡战役以西哥特人的胜利和罗马帝国的失败而告终。之所以会有如此结局,主要是由于法伦斯狂傲自大,不听忠告,急于求胜,不顾条件是否成熟,当哥特人的骑兵主力外出未回时,未及时地集中兵力进攻哥特人的营地,反因对方的假意谈判延误了战机;此战还表明,罗马古老的方阵和军团等战术已经丧失了原有的活力,骑兵的作用越发重要,在投射力量和防卫兵器无重大变化的时代,骑兵是战争中的主力,古代步兵队形无法抵挡骑兵冲击。

        7、帝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理论

        帝国时期,罗马的军事制度日益完善,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们提出的军事思想与军事理论在西方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弗龙蒂努斯的军事思想与理论

        塞尤弗龙蒂努斯(约公元35年一103年)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一生中军事著述颇丰,但大部分均已散佚,仅有《谋略》一书留传至今。该书共4卷,50章,581条,分类详尽,举例繁多。作者在书中收集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各次重大战争,内容涉及作战用兵的各个方面,其中不乏妙计高招,而用谋者均是古代世界著名的统帅,如大流士、居鲁士、腓力、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马略等。因此,该书是一本以介绍谋略为主旨的学术著作,告知我们一些克敌制胜的道理。

        《谋略》第1卷是关于战争开始前使用的谋略实例;第2卷是关于战争本身的、尤其是有助于制服敌人方面的谋略实例第3卷是关于围困和解除围困时采用的谋略实例;第4卷是关于军人道德方面的内容。作者以大量富有教益的史例阐述了当时的军事技术,强调军事理论同历史经验的密切关系。对帝国后期的军事思想也产生了影响。其主要内容如下:

        ①战争开始前使用的谋略。隐蔽己方计划:为了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弗龙蒂努斯认为,在战前应隐蔽己方计划,不让敌人知晓自己的战略意图,其作战计划有时甚至对自己的下属和亲人也保密。“迦太基将领希米尔科希望突然在西西里岛登陆,可他对这次航行的目的地秘而不宣,只是给各舰舰长每人一只密封好的封套,内装标明航线的图表和停泊的港口,并下令只要舰船未因遭到暴风雨袭击而与旗舰离散,任何人不得拆读手里的封套。”①为了隐蔽自己的作战意图,可使用苦肉计,或制造假象等计策迷惑敌人。

        刺探敌方计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弗龙蒂努斯列出了不少刺探敌方计划的办法,或乔装打扮潜进敌营,或袭击敌人驻地,抓获俘虏,或假装投敌,摸清敌情,再侍机逃回,或凭将帅的仔细观察,推断得出敌方情报等等。

        择定作战方式:弗龙蒂努斯认为,交战方式的选择,应视参战双方的实力而定。当己方强大,彼方力弱时,可以摆开阵势交战当彼方强大,己方力弱时,可专心致志固守一地,使彼方耗其力,最后不得不撤围;当无力抵抗,也不能忍受被围困时,可暂时放弃一地,转移他方再行决战。

        途中设置埋伏:在开战前巧妙地设置埋伏,使敌人落入圈套,再一举歼灭之。《谋略》中提到几种设伏的方法:先在一选定地点埋下伏兵,再以一部分兵力诱敌进入埋伏圈内;或事先预料敌人必经之地,然后选择适于伏击的地方埋伏下来,待敌人到来时予以猛击。

        ②战斗进行中使用的谋略。交战时机与交战地点的选择:能否选择好适当的交战时机与交战地点,对战争的胜败具有决定作用。弗龙蒂努斯列出的战例中,谈到最佳交战时机有几种:一是敌疲我打。让自己的士兵吃好喝好休息好,并且隐蔽好自己。

        等到午后一点钟,当敌人饥渴难耐,精疲力竭时,突然出击,将其击溃。二是攻其不备。凯撒在对日耳曼人作战时,专门挑选月亏时节向对方开战(日耳曼人有一条法规:月亏时节不开战),因而打败了日耳曼人。三是当敌人因愤怒和绝望而变得狂暴时,不宜对之作战。至于交战地点的选择,因本着于己有利,于彼不利的原则。狭窄地形不利于密集方阵;居高临下的地形利于冲击敌人;部署作战线时应力求使部队背向风沙;抢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关口。

        兵力部署:在部署兵力时,应针锋相对,以己强兵对彼弱兵,造成对方队伍的混乱,一举击溃之。弗龙蒂努斯举列说,马其顿王腓力在与伊利里亚人进行战争时,发现敌人的正面军全是精兵,实力雄厚,但其两翼的兵力却弱得多了。于是,腓力在右翼部署最强壮的士兵,去攻击敌人的左翼,结果使敌人的整个作战线陷于一片混乱,进而大获全胜①。或把强兵配置在两侧,中间为弱兵,引诱对方向中间推进,进而将敌人围而歼之。

        振奋士气:在战争中,士气尤为重要。将领应倾其全力振奋士气,以确保战斗的胜利。具体作法很多。一是严明军纪,士兵只许向前,不许退却,违令者斩;统帅身先士卒,作出榜样;不露败绩,稳定士兵。罗马内战时期,苏拉的一些辅助部队遭敌人包围并被消灭。之后,苏拉担心这次灾难会使他的全军陷于惊慌失措,于是便宣布,是他自己故意把这些辅助部队派到危险地带去的,因为他们密谋倒戈。

        粮秣供应:行军打仗,粮秣必不可少。兵力强大,但粮秣供应断绝,终将失败。因此,必须有充足的粮秣供应。同时,为了打败对方,常使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是饥敌,即破坏敌人的粮秣供应,使其挨饿,最终失败投降。应强调的是,自己的队伍一旦粮秣吃紧,遇到困难,一定要设法隐瞒,并让敌人感到自己的粮秣仍很充裕。弗龙蒂努斯提到,公元前390年,当卡皮托遭到高卢人围困时,罗马人陷于极端的饥饿之中,但还是往敌人堆里扔粮食。这就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他们的粮食供应还相当充实,从而顶住了围困,直到卡米卢斯前来解围。

        ③有关军人道德的内容。将帅治军:严格的纪律是军队战无不胜的保证。作为统帅,应治军严厉,严肃军纪。对临阵脱逃者予以严惩。“如果有人丢失他们的阵地,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就用抽签的办法将每十名中签者挑出来杀死”;对士兵严加训练。普布柳斯西庇阿经常强迫罗马士兵行军,命令他们自己背几天的口粮,使其习惯吃苦;对擅自行动者重罚。罗马独裁官“曼柳斯惩治了他的亲生子,当着军队的面砍了儿子的头。尽管儿子得胜而归,因为他去与敌人作战却是违反父亲的旨意的。”

        将帅律己:将帅的言行对士兵影响极大。弗龙蒂努斯在《谋略》中列举了许多名将的模范行为。一是勤奋工作。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常常工作到深夜,从不休息。二是节俭。罗马名将格奈乌斯西庇阿在西班牙赢得许多功绩之后战死了。死时他一贫如洗,甚至连替女儿们办嫁妆的钱也没有留下。三是与士兵打成一片。罗马将领埃米利阿努斯西庇阿常常喜欢在行进间开饭,他常常同他的朋友们同走同吃。四是冲锋在前。罗马执政官波斯图米乌斯要求他的部队英勇杀敌,他高举战旗,率先向敌人冲去。他的士兵紧随其后,一举夺得胜利。

        (2)维该提阿斯的军事理论与思想

        维该提阿斯是公元4世纪初期罗马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在详细研究前人战争经验和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写出《军事概述》(亦称《罗马军制》)一书。全书共有4章,用以献给罗马皇帝,使罗马帝国得以长治久安。该书内容涉及众多的基本军事理论,反映出古罗马高度的军事艺术水平。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①士兵及其训练。战斗是由人来进行的,因此士兵兵源与士兵素质十分重要。什么人作士兵最为合适?维该提阿斯认为,农民兵最佳,因为他们能够吃苦。只有在兵源不足的情况下,才从市民中招募新兵。但是,必须对这部分士兵加强吃苦耐劳方面的训练,使其练出健康强壮的体魄,以适应战斗。青年机智灵活,掌握军事知识和技能迅速,是优先选择的对象。

        维该提阿斯特别强调加紧练兵。要使普通农民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必须使其掌握运用武器的艺术。而这又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新兵一般要经过4个月或更多时间的训练,其训练内容有:射箭、投掷石器、练习使用矛和盾、熟悉各种战斗队形(正方形、楔形、圆形)。此外,每月还有三次全副武装的野外行军,并学习建筑野识别结果。

        因此,按照维该提阿斯观点,最佳士兵应该是年轻力壮、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掌握军事艺术。

        ②军队组织、装备及攻守器械。维该提阿斯把军队分为步兵、骑兵和海军3部分,其作用分别是保护城市、平原和海洋。其中,海军由两种船舰组成:战列舰(主力舰)和侦察舰。侦察舰应涂上海波颜色,水手和战士也应穿海波色服装,起隐蔽作用。

        步兵分为军团和辅助军队,军团由10个联队组成,这10个联队的人员编制如下:

        第1联队为精锐兵,有步兵1150人,骑兵132人其余九个联队每队有步兵550人,骑兵66人。每个联队有百人团5个,骑兵队2个,每个百人团有步兵110名,骑兵32人。每个百人团有10个帐蓬,每个帐蓬有10个人,班长为首。辅助部队在战斗中作为援军力量。

        作战中,军团应备好各种所需物。如架浮桥用的划子(独木舟)、铁钩、长杆铁镰、二齿锄、锹、铲、运土用的篮子和箱子、斧、锯、木匠工具和为制造攻城机械所用的铁制手工工具以及使用这些工具的匠人。此外,每个军团都有制造武器的作坊。

        进攻与守卫是战斗中常见的形式。进攻时常使用的武器与攻城机械有:各种弩炮、破城锤、带镰刀的杆子以及火箭和火矛等。为攻克敌人的城堡,有时还在城外挖坑道以通往城堡内守卫城堡者常使用的器械是:木炮、弩炮、弩、投石器和用以捕捉敌人破城锤的“狼”。为了截断敌人向城内控掘坑道,还在城堡围墙内侧开挖深沟。

        维该提阿斯还非常注重城防工事的建造和军需物资的储备,认为这是抵抗敌人入侵并保护自己的必需设施。具体说来,城防工事分为天然的和人工的两种,前者利用自然存在的险峻地势或河道以为屏障;后者则以人力修筑壕沟与城墙。维该提阿斯主张,将防御城墙筑成凸凹不平状,并在各个拐角的凸出部分修筑一些彼此相距不远的塔楼,以对抗敌人的破城锤的冲击,还在凸出部分的塔楼处还击敌人;壕沟则是阻碍敌人攻城的障碍。

        此外,还必须储备充足的军需物资和给养,以有力地抗击敌人。

        ③行军与战地选择以及战斗队形之布署。打仗与行军是连在一起的,而且行军途中同样充满危险,这种危险甚至大于战时所遭遇到的危险。为此,维该提阿斯指出了一些行军注意事项无识别结果,先要有计划,制好地图。在确定了目标之后,一张详细而准确的平面图是必需的,再加上一些熟悉地形的向导,为安全行军提供了条件。行军方向不可泄露,为安全起见,最好走敌人最少怀疑的道路;二是要组织好侦察、警戒以及对行军序列的保卫工作。行军路上可能遇到许多难以料想的危险,因此有必要派人进行侦察,侦察兵以最精良的骑兵为佳。夜间应组织好警戒,以免发生意外。队伍行军中的序列应为:先头部队(分遣的骑兵、步兵)、中央队伍(辎重队)、后卫部队(一部分步兵和骑兵)。为保障行军队伍两翼的安全,还应派出分遣的侧翼部队;三是了解敌人的战术与优势。因为,若能正确判断敌我,则能战无不胜。

        对于战地的选择,维该提阿斯认为,在战斗之前必须细心地选择好战场,因为“地点常常会比勇敢带来更大的效益。”选择战场时,地势越高越好,谁占领了至高点,谁就取得了双倍的成功。太阳、尘埃和风是选择战地时应注意的3个因素,应背向它们,以使敌人眼花缭乱。

        战斗队形的部署至关重要。罗马军团的战斗队形起初为三列队法,后改为两列队法,即分为两线,维该提阿斯记载的正是两列队法。两线战斗队形的具体部署是:每线分为5个联队。联队排成6至10个横列。第1列为训练有素的老兵,第2列为身穿铠甲的射手和精选的矛兵。第3列为轻装的青年射手和矛手,第四列为轻装的射手,装备有盾牌,掷镖枪与弹丸。第5列是弩炮手和投石手,第6列是武装精良的战士。第1、2列是战斗的支柱。第34列通常在阵前向敌人挑战,如果敌退,他们便与骑兵一同追击敌人;如果被敌人击退,他们便撤至第1、2列之后,由第12列士兵进行战斗。第56列为精锐强兵,他们在战斗开始时并不介入,而是坐着养精蓄锐,准备同敌人作最后的决战。

        在维该提阿斯时,罗马军团己渐趋衰弱。因此,维该提阿斯主张恢复方阵,加强阵列的纵深,以恢复罗马军事上的强大。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