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南朝的军事制度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八、南朝的军事制度

八、南朝的军事制度

作者:张文强

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八、南朝的军事制度

        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相继在江南立国,皆以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为都。这一时期史称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军事制度一脉相承,大同小异,以下一并加以介绍。

        (一)军事领导机构

        1、中央军事领导机构

        南朝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主要为中军和尚书省两个系统。

        中军是南朝各代的重要军事力量。南朝中军的主要部分是六军,即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所统军队。此外,还有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四将军所统军队,称为四军;又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所领将士,谓之三将;又有屯骑、步兵(梁为步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所领将士,谓之五校尉;还有积射、强弩二将军所统军队。萧梁时,曾改六军中的骁骑将军为云骑将军,游击将军为游骑将军,另置左、右骁骑将军和左、右游击将军,位在云骑、游骑将军上,也属中军之列。上述诸军皆为中军,但六军为中军主力。中军中的左、右卫二军宿卫宫阙,其余诸军宿卫京师各地。中军职掌宿卫,有战事时亦须外出征战。宋武帝曾下诏:“有征讨悉配以台见军队,行还复旧”。所谓“台见军队”,即指中军。

        六军中的领军将军,是中军首领,资历名望轻些的称中领军,史称“领军将军一人,掌内军”。内军即中军。由于领军将军掌管“天下兵要”,权力很大,南朝人称其为“端戎”。中军中的另一首领是护军将军,资历名望轻些的称中护军。护军将军权力也很大。与领军将军并称“领护”,时“诸为将军官,皆敬领护”。南朝人称其为“总戎”。关于护军将军的具体职掌,《宋书·百官志下》说:“护军将军一人,掌外军。”这里所谓的“外军”,应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与领军将军具体职掌的“内军”相对而言,也即中军中的外军。南朝领军将军的具体职掌的内军,从史籍记载看,是指中军中驻于京师建康台城(宫城)之内的宿卫兵,而护军将军所掌管的是虽也宿卫京师,但不负担宫阙宿卫的其他部分中军。另一层是指与中军相对而言的外军,即各地都督所领军队。刘宋蔡廓论诸官位次时曾说:“今护军总方伯,而位次故在持节都督下。”说明护军将军有掌管外军的权力。但史籍中有关护军将军直接掌管都督军队的记载却不很明显,这或许是外监(详后)侵权以及都督中外诸军事常居其上的缘故。护军将军虽为中军首领,但地位要低于领军将军。

        南朝中军的总兵力不见具体记载,但一般认为数量很少,远不如魏晋时的中军。然而从南朝中军的几次出兵看,其总兵力亦当有10万人左右。又梁武帝萧衍于齐末进攻建康时,东昏侯萧宝卷遣征虏将军王珍国等“列陈于航南大路,悉配精手利器,尚十余万人。”随后,东昏侯“悉焚烧门内,驱逼营署、官府并入城,有众二十万”。上述军队中虽包括入援京师的外军在内但也说明中军的兵力之多。由此可见,南朝中军的实力未必很弱。事实上,南朝各代的开国皇帝,大多是在前朝出任领军将军,掌握中军大权后,才得以篡权自立的。这说明中军在当时是一支具备相当实力,并在当时政治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军事力量。

        南朝各代太子东宫的宿卫兵,也是当时京师的一支军事力量。东官兵包括太子左卫率、太子右卫率所统将士;还有太子屯骑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军校尉、太子虎贲中郎将及殿中将军等多人,他们或领兵,或为太子身边的高级侍从武官。由于太子的皇储身份,东宫兵实力很强,最多时达万余人。东宫设太子詹事一官,职比朝廷尚书令及领军将军,总理东宫宿卫等事。东宫兵由太子亲自掌管,自成系统,不隶于领军将军,宋世曾规定,东宫兵不得进入台城。但朝廷有战事时,东宫兵须接受皇帝调遣,出征作战。

        尚书省是南朝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另一系统。魏晋以降,尚书省成为封建王朝的中枢行政机关。南朝尚书省设五曹尚书,分理朝政,其中有五兵尚书一人,专总兵事。五兵尚书下辖中兵、外兵,骑兵等曹郎,分头理事。刘宋曾一度废置五兵尚书,但中兵、外兵二曹郎不废。南朝各代有战事时,由皇帝下诏,尚书下符,调遣指挥全国军队。

        除特殊时期(如权臣当政)外,南朝的最高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各军呈领导机构都须向皇帝负责,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在皇帝手中。由于皇帝自己不可能亲自掌管军队,而他们对于掌握军事大权的领、护将军又不放心,于是南朝皇帝在利用寒人掌机要的同时,更设置外监(制局监)这一机构,由其幸臣任职,专掌军事,以便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外监成为与领、护将军平行的军事领导机构,因而其与君主的密切关系,有时更凌驾于正常军事机构之上。如齐武帝时吕文度为外监,“专制兵权,领军将军守虚位而已”。但如果任领军将军者威望较重,或深得君主信任时,便可正常发挥职能,并可使外监置于其统辖之下。如宋文帝时,赵伯符出任领军将军,“先是,外监不隶领军,宜相统摄者,自有别诏,至此始统领焉。”2又宋孝武帝去世前,也遗诏命将外监事委以领军将军王玄谟。总之,南朝的外监成为与领护军将军平行的又一军事机构,这虽加强了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却也带来了军事指挥上的混乱等弊端。

        南朝除皇帝之外,也设有总理全国军队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任此职者,有权指挥全国军队,等同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南朝各代的开国君主都曾在前朝担任此职,从而凭借军权夺得皇位。

        2、地方军事领导机构

        南朝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包括都督和州郡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军队统称为外军。

        魏晋以降至于南朝,都督的设置已成制度。都督府成为南朝地方上的重要军事领导机构。南朝都督沿袭两晋,按权力大小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及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各种名号。承两晋以来都督滥设的趋势,南朝都督遍设于境内各地。都督所督区域少则数郡,多则数州,最多有督16州者。都督概兼刺史,既掌军,又治民,成为居于州之上的地方军政长官,其都督府遂成为一方军事领导机构。南朝都督拥有的兵力十分可观,所谓“群蓄岳峙,锐卒精旅,动有万数”。有些大州都督所拥有的兵力更是大得惊人,如刘宋沈攸之为都督荆湘等8州军事,荆州刺史,有“战士十万,铁马二千”。因而南朝各地的都督军队,不仅在总数上大大超过朝廷的中军,即或某些大州都督一州的兵力,也足以与中军相匹敌,这也是南朝时期内轻外重政治军事形势的根源所在。

        南朝都督所统军队属于中央直属军。都督出镇,常由中央配以军队。刘宋世,晋熙王刘燮任郢州刺史,即由朝廷“配以实力,出镇夏口”。又朝廷派中军出讨,有时即留于方镇。如刘宋护军将军萧思话率精兵3000助镇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不久他转为监徐兖等四州军事、兖徐二州刺史,其所领中军遂转为都督军队。总之,都督军队常由朝廷配给,其性质是中央直属军队,都督皆由中央任命,君主有对其征召调遣的权力,朝廷对他们也常有一些具体限制。如宋孝武帝曾诏令“刺史守宰,动民兴军,皆须手诏施行。”都督概兼刺史,这自然是对他们的限制。此外,南朝某些时期的都督或“攻日战时,莫不仰听成旨”,或“自非临军作战,不得专杀”。这些显然都是对其权力的限制。但南朝都督既已成为一方军政长官,某些大州都督的实力又足以与中军相匹敌,完全有条件抗命不遵,乃至起兵谋叛。因而南朝方镇起兵向阙者史不绝书,而齐梁二朝的开国皇帝更都是以方镇军队起事成功,从而夺得帝位的。

        南朝州郡皆有兵,州郡兵为地方军队,也称作外军。州郡是都督之下的地方军事机构。这里所讲的州兵,对南朝为数不多的未设都督的州来说,即指州所拥有的地方兵;而对设有都督即一州有府、州两套官僚机构的州来说,则指原州系统下的州兵。州刺史僚属中有祭酒从事史一职,置员随州之大小不等,主掌兵事,但州兵的最高指挥权在刺史手中。南朝郡守下设尉一人,主掌兵事,但郡兵的指挥权也是在郡守掌握之中。州郡兵的主要职责是维持社会治安,保证封建统治秩序。州、郡根据大小领兵不等。以郡来说,多者有兵数千,少者也有数百。州郡无权擅自出兵,受所隶都督指挥,有战事也直接听命于中央。

        (二)军队的编制及军兵种

        1、军队编制

        南朝军队的编制序列大致为军、幢、队、什、伍等单位。

        南朝军队最高一级的建制单位是军,当时出兵作战防戍,大体皆以军为单位。刘宋明帝时,殷孝祖为前锋都督进讨雍州刺史袁凯,“前锋有五军在虎槛,五军后又络绎继至。”南齐时,为防北魏南进,“于梁山置二军、南置三军、慈姥置一军、洌州置二军、三山置二军、白沙洲置一军、蔡州置五军、长芦置三军、菰浦置三军、徐浦置一军。”@军的首领称军主,副首领称军副,各军皆置军主、军副,负责指挥全军。一军所领兵数,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一些散见史料可推知大概情况。南齐时,豫章王萧嶷曾命帐内军主戴元孙率2000人出外作战。齐末梁武帝萧衍起兵时,石头军主失僧勇率水军2000人归降。梁末侯景之乱时,荆州刺史萧绎“遣步骑一万,使援京师”。另一史料记载此事说萧绎“凡遣五军入援京师”。据此,则一军约有兵力2000人。此外,当时还有1500人之军。如刘宋时,荆州刺史沈攸之曾派军主孙同、沈怀奥率军3000人援助京师。梁武帝时,军主王怀静筑城戍守肥水堰,后北魏攻陷其域,“千余人皆没”国。齐武帝也曾遣军主张应期、邓惠真率“三千人袭豫章”。另有一些军只有兵力1000人,如宋明帝时,军主王敬则率1000人隶于刘怀珍麾下出征。又宋陈显达为军主时,率1000人镇守下邳。根据以上的史料,南朝正常建制的军所拥有的兵力分别为2000人、1500人、1000人三种情况。这其实并不奇怪,与当时的置军情况正好吻合。东晋南朝袭西晋旧制,诸王国根据户数分为大、中、小三等,”大国置上、中、下三将军…次国置中、下二将军;小国置将军一人。”而依据晋制,王国置军,”大国中军二千人,上、下军各千五百人;次国上军二千人,下军千人。”可见自西晋至南朝,军素来有2000人、1500人、1000人之分。其中2000人及1500人的军多为中军或大州都督所统军队,而且更为常见。

        军以下的建制是幢。幢介于军与队之间,因此当时常“军幢”或“幢队”并称。宋竟陵王刘诞反叛时,其“幢主孙安期率兵队出降。”说明幢的建制在队之上。幢是紧接军以下的一级作战单位。宋江州刺史刘骏起兵讨伐刘劭即“分麾下以为三幢,(刘)道隆与中兵参军王谦之、马文恭各领其一。”从史籍记载看,幢主的地位不低,如宋蒯思“以宁远将军领幢。”宁远将军虽为小号将军,但当时以小号将军出任军主的却不在少数。又宋卜伯宗以正员将军为幢主,而正员将军属宫廷宿卫将领,地位当然不低。而与他同时的皇甫仲远以正员将军出任军副,可见幢主身份地位与军副相差不多。这表明,幢应为仅次于军,而高居于队之上的一级建制。一幢的兵力大约为500人,如宋时,“幢主杨仲怀领五百人居前”,后“仲怀所领五百人死尽”。又《宋书·索虏传》称:“城内有虏一幢,马步可五百。”此虽指北魏军队,但也可作为南朝军队编制的参证。

        幢以下的建制单位是队。队是南朝军队除什、伍以外最低的基层单位,队设队主、队副各一人,负责统带全队。一队大约有兵50人。西晋皇帝出行仪制中有步骑兵卒三十队,每队五十人。”刘宋“兼用汉、魏之礼”,此种仪制应与西晋相同,因晋与汉魏在制度上本是一脉相承。刘宋“诸镇常行,车前后不得过六队。”一队50人,则为300人。也与当时情况相符。又宋王僧达为征虏将军、吴郡太守时,朝廷许其领兵,“台符听置千人”,他却“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正因为王僧达所领队数及每队人数都超出规定,史家才特意指出其以“八十人”为一队。队主由于所统兵力不多,身份地位很低,宋衡阳王刘义季手下队主续丰“母者家贫,无以充养。”关于队的兵力还有一些特例。东晋末年,刘裕进攻刘毅,攻破江陵时,“大城内,(刘)毅凡有八队,带甲千余…金城(内城.内….尤有六队千余人。”这里的队有百余人至二百人许。又刘裕北伐后秦时,遣白衣队主丁昨“率七百余…..为却月阵。”一队竟有700余人。上述队所有的兵力属于特殊情况,不是队的正常建制。

        队以下是什、伍等传统的军队基层建制,按传统惯例,十人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

        2、军兵种

        南朝军队主要由水、步、骑等兵种组成。

        南朝的地理特点是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运便利,而且先后以黄河、淮水、长江为守,因而其水军极为发达,是军队中的主要兵种。南朝各代出兵,或以舟师为主,或必辅以舟师。宋元嘉末年,北魏逼近长江,宋文帝令太子刘劭总统水军御敌,时“陈舰列营,周亘江畔,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船舰盖江,旗甲星烛。”宋南郡王刘义宣起兵反叛,“率众十万发自江津舳舻数百里。”陈初,陈武帝陈霸先命临川王陈蓓率兵西讨,“以舟师五万发自京师。”

        南朝水师比前代有很大发展,一是战船种类大大增多,二是所用攻具比前代有了进步。南朝水师的战船很多,有平虏、金翅、青龙等大型战舰,又有蒙冲、斗舰等各种名称的小型战船,还有拍舰、水舫、水车等多种专用战船。大型战舰上建有重楼,故又统称楼船。楼船一般修建三层重楼,高达十余丈,船四周列防护女墙,上开有弩窗矛孔,并在甲板设置抛车,可以拋掷垒石等物。由于楼船既可远攻又可近搏,颇具威力。小型战船专门用来冲锋陷阵。蒙冲战船以生牛皮蒙体,不畏矢石,船仓开设掣棹孔,划船水手皆在舱内,船上左右前后皆设有弩窗矛穴,敌人不能接近。由于此船防卫性能好,速度快,常用来冲锋,在敌人猝不及防时,快速冲破敌阵。斗舰上设有多重防护女墙,专门用来与敌舰正面冲杀。当时小型战船还有多种多样,名称各异。梁末侯景之乱时,叛军侯子鉴有“鸼舠千艘…两边悉八十棹,棹手皆越人,去来趣袭,捷过风电。”看来这是一种轻型战船,是唐杜佑称为“走舸”的一种”。专用船只中,拍舰即古代炮舰,可以发射掷远兵器。火舫、火车等船,大约是用于火攻的战船。南朝水师的武器装备也比以前有了进步,像矛、弩等兵器都在战船上得到广泛使用,但水军中最主要的新型武器是“拍”的普遍使用。陈初,侯安都进攻叛将留异,“起楼舰与(留)异城等,放拍碎其楼雉。”又陈平定华皎叛乱时,阵将吴明彻等“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陈时平定王琳之乱时,定州刺史章昭达“乘平虏大舰,中江而进,发拍中于贼舰。”从史籍所记载拍的使用情况看,所谓拍实即古代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块等物的抛石机。东晋时,杜驶义军曾于战船之上竖“木桔槔”以攻官宫,而抛石机正是“中立独竿首,如桔槔状。”南朝的拍,即从东晋水师所用的“木桔槔”发展而来。前边提到的拍舰,可能即是大量设置抛石机以从远处轰击敌舰的专用战船。古代抛石机又称炮,所以拍也可以称炮。《陈书·黄法耗传》称“施拍加其楼堞”,而《南史》同传称“炮加其楼堞”。所以拍舰实即古代炮舰。拍的广泛使用,加强了南朝水军的战斗力。

        步兵也是南朝军队中的主要兵种。南朝各代宿卫守边,攻伐征战,都离不开步兵,有时水军弃舟登岸,即成步兵。步兵在南朝军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骑兵因其速度快,冲击力强,在古代战争威力最大。骑兵也是南朝军队的主要兵种。南朝各代,常以骑兵出征作战,如宋文帝时,骁骑将军段宏就曾率精骑8000人,配合到彦之北伐。但从总体上看,南朝骑兵不够强大,远不如其水、步军那样发达。南朝境内大部分地区不产马匹,马匹资源始终比较贫乏。素称兵马大镇的雍州,在梁武帝萧衍起兵时,仅有“马千余匹”。。宋荆州刺史沈攸之有战士10万,战马也只有2000匹。而这已是南朝强藩拥有骑兵的最高数字。即便朝廷的中军骑兵,从几次出兵的情况看,似也不过万余人。因此宋沈庆之论及南北军事时说:“马(指北魏军)步(指刘宋军)不敌,为日久矣。说明南朝军队在脱离了适宜水军作战的南方后,就要以步兵为主了。

        (三)兵役制度

        南朝各代通行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征兵制和募兵制。

        魏晋以来,世兵称为“军户”或“士家”。军户与普通民户分立户籍,其户籍由军府管辖,军户不经放免,要世代为兵。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私家分割及世兵逃亡等原因,南朝世兵逐渐减少。又由于军户身份的卑贱,除了一部分罪犯及被征服者被充为世兵外,没有人肯于加入世兵行列。因而整个南朝时期,世兵的数量日益减少。此外,世兵的卑贱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其士气和战斗力。世兵数量的减少和其战斗力的日渐低下,使南朝的世兵制日趋衰落。南朝统治者为提高世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常以放免军户为平民的办法来刺激世兵为其效力。但这并不能挽回世兵制日见衰落的趋势。南朝的世兵,已达不到维持封建统治的目的。

        代世兵制而成为南朝主要集兵方式的是募兵制。募兵,即招募人丁自愿为兵。募兵可以选择身强力壮、身负军事技艺的劲勇为兵,因而募兵的战斗力很强。南朝的募兵分为公、私两种。所谓公,指朝廷诏令准许的募兵;私,则指将领或豪强私自募兵。

        南朝各代的军队,大体都靠募兵补充。宋元嘉末年北伐,曾“募天下弩手,不问所从,若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宋明帝时,因四方反叛,曾遣黄回“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假(黄)回宁朔将军、军主”。萧齐时,防戍北边与北魏对垒的军队人,多为募兵组成。南朝时期,朝廷有事时经常下诏募兵,这属于朝廷的公开招募。不经朝廷允许的私家招募在南朝更为盛行。宋中期以后,内外战乱频仍,各统兵将帅常私募将士。由于私家募兵毫无限制,齐高帝萧道成代宋后,立即下诏禁断,称:“设募取将,悬赏购士,盖出权宜,非日桓制…乌今以后,可断众募。”但此后的私募之风,并未因此而砬弱。齐末梁武帝萧衍起兵时,即“颇招武猛,士庶向从,会者万余人。”梁末侯景之乱,江南地方豪强峰起,他们的武装大都由募兵组成。陈武帝陈霸先以平定侯景之乱起家,他的军队也由募兵组成。他经过几次招募,终于组成一支颇具战斗力的精兵,后遂凭此夺得帝位,建立陈朝。

        南朝募兵是军队的主要来源,通过招募集兵是当时最重要和最普遍的方式。不论公私,募兵都不是终身为兵,应募者在一定期限后,可以免去当兵的义务。募兵的身份地位较世兵要高,这有助于南朝军队战斗力的提高。

        征兵制也是南朝采用的一种集兵方式。征兵,即朝廷强行征发民丁为兵。南朝各代遇有重大战事时,都经常征发民丁为兵,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刘宋元嘉末年北伐,即曾“发南兖州三五民丁”,并命令“符到十日装束,缘江五郡集广陵,缘淮三郡集盱盱。”所谓三五民丁,即户有三丁者,出一人为兵;户有五丁者,出二人为兵。所征民兵丁接到命令后,要按时到指定地点集合,如果违期不至,则要受到严惩。齐武帝时,北魏扬言南进,朝廷遂“发扬、徐民丁”,预作准备。萧梁时,也曾征发民丁为兵。

       南朝的征兵制,似不是朝廷常制,一般是在有重大战事时为补充兵力,以临战应急之用,战事结束后,被征民丁便解甲归田。征兵制下的兵士多来自平民百姓,由于缺乏军事训练,军纪和战斗力都很差,他们在军队中不占主要地位,因而征兵制不是南朝主要的集兵方式。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