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吸取经验后的一次实践:1945年满洲战役·第七
作者:P·H·维戈尔·英国
出自————《苏联闪击战》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满洲战役是说明苏联武装力量可能采用的未来战争样式的一个极好范例。首先,他们选择了一个“啃得动”的敌人和战区。其对手是日本。据苏联人统计,较之日本,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苏日间总的力量对比大致为:人员1.2:1、坦克和自行火炮4.8:1、火炮4.8:1、飞机2.5:1。后面我们还会看到,在进攻之关键地段,苏联武装力量达成了比这高的多的优势。
根据苏联的资料,作为一个战区,满洲总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超过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西德、丹麦和意大利面积的总和,确属辽阔。因此仅就敌占区的面积而言,远东地区显然不如希特勒1940年夏季成功地加以征服的西欧那样容易“啃得动”。
然而,这种区域的对比远非如此简单。满洲的总宽度确有1200公里左右。正如扎哈罗夫元帅所说的那样,假如俄国人像德国陆军横穿法国那样穿越满洲,那么,红军显然必须跋涉1200公里。但实际上,当红军的一个方面军(集团军群)从满洲西部边界出发,另一个方面从东部边界出发,最后会师于中部地区的长春和吉林时,两个方面军的行程都不超过800公里,这样对他们来说,事情就好办多了,而且从地理角度讲,整个战区也就完全是“啃得动”的了。
俄国人所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达成战略突然性。在这方面,他们获得了完全的成功,他们不仅达成了战略突然性,而且达成了战役和战术突然性,从而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好处。
当然,他们不可能真正达成绝对的突然性,也不可能使日本人相信,俄国人根本不会向日军发起进攻。在对德战争接近尾声、日军逐步地然而不可挽回地输掉太平洋战争之际,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显然必定已被日本人视为一种可能。因此,俄国人只有企求在进攻的日期、时间和地点方面造成敌人的错觉。
不管怎样,他们在这几方面是干得卓有成效的。在大本营——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战时机构——作出于1945年夏季或秋季开战的决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人仍然认为苏联要到1946年的某一时间才会发动进攻。即使在他们纠正了自己这一错误判断之后,他们还固执地相信苏联最早也不会在1945年9月之前对其发动进攻。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进攻是当年8月发起的。
苏联领导人不仅在日期和时间上欺骗了日本人,而且在主攻方向上也同样迷惑了他们。尽管日本总参谋部对苏军可能发起主攻的地点进行了百般猜测,但决没有想到苏军会翻越大兴安岭打过来。
俄国人的欺骗为何会如此成功呢?我们只要看一看他们在日期上采用的欺骗手段就可以找出答案。苏联的第一着棋是废止他们1941年4月与日本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的条款规定,虽然条约的有效期仅为五年,但除非其中一方在条约期满的前一年正式通知对方此条约不再继续生效,否则其有效期将自动延长。苏联于1945年4月5日发出了正式通知。很难看出他们的用意何在。推测起来,要么是俄国人认为他们的行动将会使日本人惊恐万分,感到难以逃避失败的命运,因而谋求停战;要么表明他们特别喜欢墨守法则,即使这种古板的行动对一个事件的后果毫无影响,他们也要照此行事。这正是苏联官场的通病。然而,显而易见的是,俄国人头一着棋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减小了达成战略突然性的可能。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是他们在日期上达成欺骗的一种手段。笔者在此提及此事,仅仅是为了记录在案,以求全面而已。
然而,为了在进攻日期上欺骗日本,苏联外交部采取了一个实用主义的步骤,即:直到战争爆发后才正式对日宣战。从法律的角度讲,这种说法不尽真实。俄国人是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开始军事行动的,而莫洛托夫在8月8日下午5时便通知日本驻莫斯科大使两国已处于战争状态。看上去,苏联似乎给了日本某些小小的预先警报。但是,请不要忘记,莫斯科时间下午5时等于东京时间晚11时,这样,真正的预警时间就缩短到七十分钟左右。然而,即使这么短的预警时间,天皇政府实际上也没有得到。这是因为莫洛托夫虽然向日本大使许诺他将亲自通告东京,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或者可以假设他发出了通知而东京却根本没有收到。这种坚持递交一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宣战书的做法,正是前面所提及的苏联人墨守法则的一个有趣的例证。
以上谈了外交方面的问题。下面再来看看更为现实的军事方面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苏联大本营计划在满洲战役中投入150万兵力,而由于部署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兵员与此数目相差甚远,而且其中大部分士兵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它不得不从欧洲抽调大批部队。其中,拥有大批可独立作战的坦克部队、炮兵部队、航空兵部队、工兵部队和其它部队的整整一个集团军(第5集团军),开赴到位于日本海与满洲边界之间的滨海地区。苏军的主要运输手段是铁路系统。用于运输这些部队的铁路线离边界线很近,所以日本人极易观察他们的行动。如果仅从这一点看,苏军要想使日军相信他们不会对其发起进攻,似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苏联仍然抱有这种企图。苏军抵达集结地点后便开始修筑防御工事,以诱使当地的日军指挥官形成这样一种印象,即:苏联大量兵力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御,防御日本人对滨海地区的进攻。为了进一步麻痹日本情报机关,该地区的方面军司令梅列茨科夫元帅禁止所属部队进驻居民区,或与当地居民进行任何接触。此外,他还坚决要求所有部队都应在夜间行动。外贝加尔方面军也照此行事,在从蒙古向前接敌最后阶段,始终在夜间行动,而白天则隐蔽在作了适当伪装的战壕内,以避开日军的侦察。
然而,不论是这些还是别的精心采取的措施,都难以使日本人绝对相信他们不会遭到攻击。因此,苏联必须在进攻的日期、时间和地点上迷惑日方。苏联将进攻的日期定于该年8月。这一选择对整个战役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满洲的8月阴霾多雨,土路泥泞不堪,难于行进,因而,可以认为8月是不适于坦克和卡车长途行进的。日本情报机关正是作出了这样的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苏军日具规模的集结,日本将其预计的俄国人最早的进攻时间由1946年提前到1945年秋,而且它认为9月的可能性更大。8月因为多雨而被排除在外。这就帮助俄国人达成了8月进攻的战略突然性。
不过,应该说苏联选择8月进攻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进攻的战略突然性。几乎可以肯定,为了跑在美国人之前而尽快发起进攻才是苏联的主要动机,通过在8月进攻达成战略突然性,也许只可视为是可喜的、附带得到的好处。在这一点上,需要指出的是:气候并不像苏联三个方面军所预计的那样。例如,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就曾经顶着炎炎烈日发起进攻,在饱尝数日酷热之苦后,才进入季雨与洪泛地区。因此,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所赖以达成战略突然性的不是气候条件,而是其实施进攻的非常荒凉而又难于通行的地形。关于地形,我们下面还要论及。
除择定于8月发起进攻之外,苏联还采取了其它一些辅助性措施:既不许对日军阵地进行空中侦察,也不许采取俄国人热衷使用的地面侦察手段——战斗侦察。军官侦察是允许的,但仅限于在边界线苏联一侧。即便如此,这些军官还必须着士兵服并进行伪装。当然,这就使得苏军将领获得的敌军情报质量低劣。事实上,第5集团军正是由于没有很好掌握日军防御工事的确切位置,以致放弃了惯常进行的进攻前对敌目标实施密集炮击。克雷洛夫将军感到庆幸的是,由于没有实施炮火准备有利于达成突然性,这就起到了某种补偿作用。
虽然取消了炮火准备显然会增加达成突然性的机会,但是,从本战例和其它战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否实施炮火准备并不仅仅是从能否达成突然性来考虑的。鉴于前文已经谈到苏军非常重视达成突然性,这一观点似乎令人费解,但实际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能够起到弥补作用的因素。
首先,苏军的预先炮火准备几乎总是猛烈和非常短促的。炮火一般持续三十分钟。在猛烈的炮击下,不知所措的防御者也许会认识到炮击意味着进攻即将开始,然而却无法采取什么有效行动。因此,他们的处境与遭到突然袭击没有什么两样。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苏军指挥官就将处于这样一种有利地位,即:既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又可以达成他所希望的突然性。
其次是关于炮火的摧毁程度,如果敌人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实施进攻的部队必定希望在开始进攻前对其加以削弱。尽管存在着相反的例子,但是,如果这些坚固的筑垒阵地事先未遭到炮火的破坏,仅靠突然性本身,往往不足以使进攻者达到将其占领的目的。有鉴于此,远东第2方面军才放弃了达成突然性的一切企图,在进攻前集中力量摧毁阿穆尔河彼岸的日军防御工事。与此相反,外贝加尔方面军因为在其进攻地段内日军未构筑固定的防御阵地,所以放弃了预先炮火准备,而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方式。
但是,并非整个外贝加尔方面军的行动都拘泥于这一种模式。隶属该方面军的第36集团军就遇到了不同的情况。该集团军的任务是攻打海拉尔。出于我们将要加以阐述的原因,日军在海拉尔的正面构筑了相当坚固的防御阵地。因而,与该方面军的其它部队不同,第36集团军放弃了达成突然性的企图,在进攻前对日军阵地进行了炮击。
为了在即将发起进攻的日期方面对日军达成突然性,苏军采取了包括表面上维持当地居民正常生活等等一些措施。这一点在可以被日军直接进行目视观察的那些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地居民没有撤离这些地区,人们照常晾晒干草,平时派驻的边防部队继续正常值勤。在日军情报人员极易渗透的萨哈林北部地区,直到战争爆发的前夜,苏军士兵还可以在当地的休假中心度假。也是在这个地区,在日本人能够看到的那些阵地上,防御工事的修筑一直热火朝天地持续到战争打响为止。
关于苏联在进攻日期上所采取的欺骗手段就谈到这里。在进攻的时间上,俄国人坚持了传统的做法。例如,德军通常在黎明前一小时发起进攻,而苏军则选择在午夜刚过的时刻行动。虽然这意味着苏军不得不在相当长时间的夜暗中作战,而夜间作战又困难重重,但是他们认为,敌军将陷入一片混乱,所以总的来说,他们还是能得到好处的。然而,在满洲战役中,苏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并没有采用夜间进攻,理由很简单,因为该集团军夜间正在荒无人烟的滨海地区的沙漠中推进。另一方面,苏第5集团军午夜刚过便在滨海地区与日军进行了直接交锋。由于时值午夜,又大雨滂沱,而且日军绝未料到苏联人会在这一天进攻,以致位于前沿的日军士兵在睡梦中就当了俘虏。
在进攻地点上,只有外贝加尔方面军采取欺骗措施,其它两个方面军——这两个方面军只起辅助作用——是在或多或少可以预料到的地点发起进攻的。主攻是从西面发起的,主要的进攻轴线要跨越沙漠和山峰。只要看一下地图,就会进一步明了进攻中的困难。在地图上可以看到,除了一处例外,贝加尔方面军的整个第一梯队都要在困难的地形上作战。实际上,日军司令部认为,任何大部队从这里通过都是不可能的。除了规模非常小的进攻之外,他们不相信苏军会越过大兴安岭向他们发起进攻。当然,他们更预料不到苏军的攻势是如此之大,仅先头部队就包括两个机械化军、一个坦克军、两个摩托化步兵师、两个自行火炮旅和四个独立坦克营。
尽管上述的欺骗手段足以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看来还是不够的。日本人显然一直认为苏联在西面的主攻目标是海拉尔。海拉尔这座古城位于自古以来从蒙古进入中国的必经之路上。沿着易于通行的河谷可以直抵该城。这里有一条良好的公路、一条铁路和一条河流。总之,在日本最高司令部看来,这是任何一个老成持重的苏军将领都会自然而然选择的进攻路线。因此,在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人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修筑永备防御工事,并派出重兵防守。这样,如果战争爆发,而又没有苏军将领率领其所属部队准备进攻海拉尔,那么日本人势必会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产生怀疑。他们甚至会采取行动对可能性不大的地段(例如大兴安岭地区)进行侦察,以判定苏军是否会在此发起进攻。一旦日军采取这样的行动,就将使苏军的计划全部落空。因此,苏军必须加以阻止,而阻止的最好办法就是向海拉尔发起日本人预料之中的猛烈进攻。于是,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派遣了整整一个集团军——第36集团军——进攻海拉尔。第36集团军并不是一支非常精锐的部队,尽管它有一名第一流的集团军司令,但大部分士兵却是没有战斗经验的二流士兵。不过,这一点无关紧要,因为该集团军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夺占海拉尔,而只是要使日军指挥官相信他们想要夺取海拉尔。这样,该指挥官就会坚信其最初的判断,即:苏军在西面实施大规模进攻的主攻目标是海拉尔。为了使日军指挥官对此深信不疑,必须集结大量兵力向其进攻。事实上,第36集团军是一支相当庞大的部队,它包括7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数量可观的火炮和火箭炮部队以及一个工兵旅。事实证明,其规模足以使日军指挥官坚持自己错误的判断。
达成突然性之后,下一步就是利用突然性。如前一章所述,如欲恰当地利用突然性,需要将速度与打击力量相结合。我们先谈一谈打击力量。
由于苏联在整个力量对比方面并不占有压倒优势,他们就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证在关键地段改变这种情况。苏联人说,在大规模的进攻开始之前,他们的部队拥有1577725人、555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6137门火炮和迫击炮、3346架战斗机,而日军只有881000人、121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门火炮和1800架飞机。苏日双方力量的对比大约为:人员1.8:1,坦克和自行火炮4.8:1,火炮5.2:1,飞机1.9:1。
上列比例说明,俄国人占有相当的,但很难说是绝对的优势。因此,在必须占有绝对优势的地段,苏军指挥官的职责就是使自己的部队达成绝对优势。
苏军大本营所确定的人员和装备最初分配方案有助于各指挥官完成他们的任务。例如:分配给整个远东战区的5250辆坦克,并没有平均分配给三个方面军。因为远东第1方面军必须摧毁敌既设防御工事,而且要翻山越岭,所以他们装备了大部分的火炮,而坦克和自行火炮仅有1974辆。由于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远东第2方面军起的作用都较小,所以他们只装备了大约917辆坦克。相比之下,因为外贝加尔方面军要形成一个装甲突击力量,因此配备了235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一个方面军所拥有的坦克,就是整个满洲战区日军坦克总数的两倍多。况且,为了守卫战区的各个部分,日军还不得不将坦克分散使用。
总之,据估计,苏联3个方面军的突击部队在他们的主攻轴线上占有的对日优势如下:人员2.5:1,坦克5-8:1,火炮4-8:1,迫击炮8-12:1、飞机3.6:1。在上述有两个数字的比率中,较高的一个比率即是主攻轴线上的苏日力量的比率。
在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以后,苏联的方面军、集团军司令便企图使必要地段内的力量对比更加有利于自己。他们的作法是,将部队集中于进攻的关键地段。外贝加尔方面军的最初展开正面宽达2300公里,进攻正面宽1500公里,但主攻地段仅宽400公里。在这400公里的地段上,该方面军集中了多达70%的步兵,90%的坦克和火炮,以及74.7%的飞机(这使外贝加尔方面军在该地段内占有的对日优势约为:人员8:1、坦克和自行火炮15:1、飞机占绝对优势)。
远东第1方面军的情况也是如此。该方面军的进攻正面宽700公里,但其作战正面仅100公里。由合成第5集团军与荣膺红旗勋章的合成第1集团军共同担负该方面军的主攻,在65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但在进攻敌既设阵地时,突贯地段缩小至12公里。每个师的突贯正面宽2.5-2.8公里,实际进攻正面只有1.1公里。此外,每公里实际进攻正面上都部署了3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及200门左右的火炮和突击炮。在某些情况下,每公里实际进攻正面的火炮和迫击炮增加到260门,坦克增加到40辆。
第5集团军的情况也大致相同。该集团军分为两个进攻梯队。担任第一梯队主攻的是佩列克列斯托夫将军指挥的第65步兵军和卡扎尔采夫将军指挥的第72步兵军。试以第72步兵军作为苏军“集中兵力”的例子。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实施主攻,该军加强有8个炮兵旅(含2个重炮旅)、4个炮兵团、3个炮兵连(含2个超重型炮兵连)、2个火箭炮旅和2个火箭炮团、2个迫击炮旅、2个坦克旅、2个自行火炮旅以及1个工兵团。
这样,卡扎尔采夫将军指挥的部队的总兵力达14830人,76毫米以上的火炮和迫击炮为1002门,坦克和自行火炮为198辆。由于被进攻的日军防御地段仅有5公里宽,所以平均每公里突贯地段集中的苏军兵力、兵器达到5.4个营,218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近4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据估计,防守该地段的日军总兵力可能只有一个战斗力很低的步兵师,和一、二支支援部队。据苏联官方史料记载,日军很快就被摧垮了。对此,我们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我们已经肯定,速度是扩大战果的另一个必要因素。苏军在满洲战役中进展神速。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在11天内推进了大约900公里,平均每天82公里。即使是担负突破敌既设防线任务并要翻山越岭的远东第1方面军,进攻速度也极为可观。其下属的一个集团军——基本上是一个步兵集团军——连续5天平均每天推进16至22公里。鉴于上述情况,能达到这种速度是相当值得赞扬的。
使苏军保持如此之高的推进速度的因素有三:第一,日军的抵抗总的来说是薄弱的。他们在某些地段——往往是他们预计苏联可能会发起进攻的地段——进行了出色的战斗,但在其它地段,他们的抵抗则迅速土崩瓦解。当然不能忘记,日军部队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来自日本各占领区的当地人,很难想象这些人会为他们的征服者的利益而英勇奋战。此外,日军的交通网不断遭到游击队的攻击,尽管这种攻击很少奏效。而且,驻满洲日军的武器装备远远比不上俄国人。例如,日军根本没有重型坦克,他们的中型坦克只能对付轻武器的火力,而且坦克炮的口径仅为57毫米。拥有15000人的日本步兵师只配备了18门反坦克炮,而且这些反坦克炮的口径也只有37毫米。
第二,苏军组建了先遣支队。苏军从团到集团军各级部队都组建了先遣支队。集团军先遣支队一般包括两、三个配有支援兵种的师,他们在主力部队前平均30到40公里的地方运动。由于强大的先遣支队能够粉碎敌军的大多数抵抗,所以除个别情况外,主力部队可以成纵队行进,而不必展开战斗队形。展开成战斗队形,特别是大部队展开成战斗队形耗时太多,因此,不展开成战斗队形既可节省大量时间,又可保持进攻速度。实际上,在伊万诺夫将军看来,先遣支队的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是苏军进攻神速的主要原因。
不仅集团军有先遣支队,军、师也有先遣支队。隶属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各军均组建了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坦克加强营(有时为团)和一个野战炮兵团组成的先遣支队。这种编制的先遣支队一般配属于在开阔地形上作战的部队。而进攻敌固定防御阵地的部队,则更可能以车载步兵、自行火炮、火箭炮、野战炮部队和大量工兵组成先遣支队。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先遣支队编制如何,他们都为主力部队节省了时间。
第三,苏军采用了绕过敌抵抗阵地的战术。在某些情况下,先遣支队并不停下来消灭抵抗的日军,而是绕过敌军翼侧继续前进。这时,消灭这些进行抵抗的日军的任务就由第一梯队,有时是第二梯队来承担。与此同时,先遣支队继续向前推进,对日军防御纵深施加压力。
在满洲战役中,采用迂回战术最多的是外贝加尔方面军。因该方面军的任务是尽可能快地向前推进,自扑大约800公里以外的日军最高司令部。因此,其首要任务就是保持前进的速度。而远东第1方面军的任务是摧毁日军沿共同边界仓促构筑的防御工事。在这里,速度就不是需要迫切考虑的因素了。即使如此,其下属的团或师绕过敌阵地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苏军有幸从一开始就掌握了制空权。这是不难做到的。日本空军的飞机不仅在技术上落后于苏联空军,而且在数量上也是处于1:2.5的劣势。然而,这还只是实战开始前的数字。8月9日双方交战后,日军在满洲的大部分飞机奉命撤离满洲战区,转场到南朝鲜和日本。从这时起,满洲上空就几乎没有日军飞机了。苏军由此掌握了绝对制空权,苏联空军遂得以集中全部力量支援地面部队的进攻。
苏联的陆海空三军都投入了满洲战役,并且为了取得速胜而协同作战。不同于1914年英军或德军的情况,在满洲战役中,苏联海军作战计划的战略目的与陆军的目的完全吻合。当时,苏联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远东第2方面军渡过阿穆尔河。这个任务由阿穆尔河区舰队承担,它要防止日本海军袭扰苏军渡河,并通过炮击日军阵地来支援地面部队。该区舰队胜利地完成了这些任务。苏联太平洋舰队有两大任务:第一,实施两栖登陆,占领千岛群岛;第二,配合陆军进攻南萨哈林岛,继而占领该地区。该舰队胜利地完成了这两项任务。
苏联空军的任务已经在上面谈过了。
苏军空降的规模很小。在日本天皇8月14日签署《天皇诏书》之前,苏军从未实施过空降。苏联的第一次空降是8月18日实施的。当时,包括远东第1方面军参谋长舍拉霍夫少将在内的120名苏联军事人员在哈尔滨上空跳伞着陆,以便与日本将军们就地讨论日本投降事宜。后来,苏军又陆续进行了几次同样小规模的空降,其目的是接受日军投降,并就日军武器(这些武器后来转交给了中国共产党)的存放作出安排,以及防止日军用轮船运走有价值的原料等等。可以说,没有一次空降在赢得满洲战役中起到过作用。
正如苏军进攻芬兰和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那样,苏军在满洲战役中从多方向发起了进攻。当然,满洲的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他们实施多方向的进攻。他们在满洲的北面、东面和西面各部署了一个方面军,可以对位于战区中部的日军实施多路向心突击。此外,每一个方面军都可以作为其它两个方面军藉以击败敌军的必不可少的铁砧。因此,俄国人幸运的是,满洲的环境便于他们运用自己惯用的战略。
在1945年满洲战役揭开序幕前,苏联就为保障其部队的补给做好了准备。这种准备包括从1944年12月到1945年3月底的4个月中向远东运送了四亿一千万发轻武器弹药和320万发炮弹。虽然尔后运送弹药的情况不详,但由于远东地区大部分地区的战斗只持续了九天,而且苏军未大量使用炮兵(与他们炮击柏林时相比),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苏军储备的弹药足以满足需要。换句话说,苏联达到了关于应当储备足以将整个战役进行到底的弹药的理论上的要求。
最后,因为当地居民对日本人极其憎恶,俄国人无疑也从中得到了好处。不要忘记,满洲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在三十年代才征服了满洲,接着为了支持日本的战争努力而着手掠夺当地的资源。他们以征服者自居,因而也受到了作为征服者所必然要受到的憎恶。另一方面,俄国人在战前并未成功地组织起一支有效的满洲“第五纵队”。看来,所出现的对日军的破坏活动是自发的,不是由莫斯科预先计划安排的。就连日本的雇佣殖民军(朝鲜和满洲部队)的哗变,似乎也不是因为他们在战前与苏联大本营达成了什么精心策划的协议的结果,而是由于他们害怕与苏军交战。
不要忘了,当地许多居民对俄国人并不比对日本人更好一些,而且他们也不热爱共产主义。只有共产党人试图与苏军协调动作。其方式是,在俄国人发起进攻两天之后就开始进行抗日游击活动。如果人们接受苏联历史学家的观点,那么这些游击活动对击败日军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然,中国的历史学家可能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但遗憾的是我无法得到中国人的评述。根据我能搜集到的资料,我得出的一般结论必然是:对于一场稳操胜卷的闪击战来说,游击战这一因素只在满洲战役的某些局部当中得到了体现。
尽管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是其它的因素发挥了充分而又全面的作用。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因素,并采取了上述的种种措施,苏联武装力量——按照他们自己的历史学家的说法——在战争初期就赢得了这场难以对付的军事冒险行动。他们还进而声称,在日军完成初步的动员、集中和部署之前,他们就赢得了这场战争。
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在俄国人发动进攻以前,日本就已经进行了长达三年半的战争,他们的动员、集中和部署早已完毕。1941年制定的日军全面部署计划即包括要在满洲驻扎一支强大的部队,以提防苏联进攻。但是,因为苏联的进攻一直没有成为事实,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它地区进驻部队的需要,满洲的日军兵力却大大减少了。
直到1945年初夏,日军才采取了一些试图扭转这种趋势的措施:从中国内地抽调一些师进驻满洲,同时组建新的师。日军还下令构筑新的防御工事,但是,这些工事最早也得到11月后才能完成。实际上,从中国和其它地方抽调的日军第39师已于7月初抵达满洲。但该师的大部分武器装备交由火车运输,而且一直也未运到。第39炮兵团连一门火炮也未配备。第148师直到8月5日才组建完毕。该师的额定兵力是12000人,但实际上仅有八九千人,而且只配备了占编制数30%的步枪、10%的机枪、30%的车辆和20%的火炮。该师的训练水平亦很差。至于日军第138师,到苏军发动进攻时,虽然其实有人数已达额定兵力的80%左右,然而却没有配备任何轻武器和火炮。
鉴于日本在几年前既已完成了动员、集中和部署这一事实。因此,当笔者指出俄国并未在战争初期就获得胜利时,可能是在作人为的区别。从上面我谈到的情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945年,驻扎在满洲的日军并没有进行适当的部署,而且日军许多个师甚至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动员,因为直到俄国人发起进攻时,他们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尚未达到战时编制的要求,这种情况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抵抗能力。无可否认,如果从战争初期的实质意义上讲,俄国人确实取得了他们一直声称取得的胜利。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非常接近于实现苏联16年前作战思想的例证。由于当时缺少必要的技术装备,苏联对某些事也是无能为力的。在1945年,苏联还没有能够把空降师运送到日军后方的远程运输机。因此它就不可能运用“纵深战斗”理论,也不可能像这个著名的计划所要求的那样去“打击敌防御阵地的全纵深”。当时苏联没有导弹,火炮射程很短,而且配属给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为数不多的轰炸机,无论在航程方面还是在打击能力方面都达不到能够给敌以重创的要求。但是,苏军还是作出了他们能做的一切。最后,如前所述,苏联在敌人国内组织颠覆活动,制造强烈的失败主义情绪,建立一支强大的第五纵队去扩大这种失败主义情绪,以及同时进行精心策划的破坏活动,这一系列的手段在满洲战役中只得到了部分实现。
我们必须把满洲战役看作是制定1939年至1940年苏芬战争战略的苏联军事思想的令人注目的发展。满洲战役与三十年代的纳粹德国和苏联的战略思想有着明显的联系。只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障碍,才使得这一战略思想没有完全按照图哈切夫斯基学派所梦寐以求的那样付诸实施。现代技术条件已完全消除了这些障碍。
由于在满洲战役中,俄国人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在战争初期就取得了胜利。因此,扼要地总结一下其在战略上取得圆满成功的主要因素,也许是有益的。这些主要因素可以归为:
(1)满洲是“啃得动”的;
(2)俄国人从一开始就掌握了战区的绝对制空权;
(3)他们在战略、战役和战术上全都达成了突然性;
(4)他们利用所达成的突然性,在主要进攻轴线上集中了足够的部队,以便在兵员、武器和装备方面形成对敌巨大的优势,在三个方面军的主要轴线上又实现了最大程度的集中,在主要方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的主要轴线上达到了非常高度的集中;
(5)俄国人还保持了高速度的进攻——应记住,在有效地利用可能达成的任何战争初期的突然性方面,这一点是又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6)由于俄国人达成了战略突然性,而且有效地利用了这种突然性,因此,他们得以在敌主力部队尚未充分动员和部署妥当的,就给其以致命的一击;
(7)苏联陆、海、空三军达成了密切协同;
(8)他们预先预备了足以将战役进行到底的弹药和装备。
另一方面,有必要指出的是,俄国人所偏爱的某些作战原则之所以未能在满洲战役中付诸实施,主要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技术条件。当然,也有其它一些原因。这些未能得以实施的原则包括:
(1)在敌后实施空降,旨在与地面进攻部队会合。但在1945年,苏联尚未拥有能够在航程和载重量方面满足空降作战需要的运输机,而且也没有直升机;
(2)在战争初期,同时打击敌防御阵地全纵深。苏军轰炸机曾作了某些打击日军全纵深的尝试,但目标离得太远,而且轰炸机的数量亦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火炮对此显然也无能为力。此外,苏军1945年尚未装备导弹;
(3)由组织严密的当地“第五纵队”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扰乱和破坏,并散步谣言和失败主义情绪。但是,实际出现的这类活动,看来事先并没有与莫斯科进行协商。而且对苏联的胜利也没有起到多么大的作用。这种看法同样适用于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游击活动,尽管有些细微的区别。
人们可以预料,在苏联对北约发动的任何战争中,上述不足将会得到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