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战·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马里亚纳海战·第六

马里亚纳海战·第六

作者:伊藤正德 ·日本

出自————《联合舰队的覆灭

出自————《战争通史

   (一)寄希望于第一机动部队——两位司令长官阵亡之后

   日美海军海上舰队决战的日期比日本方面的预料整整晚了两年。这期间,由于疲于所罗门消耗战,日本把下一次的决战日期定在昭和20年春天,以期求得理想的所谓“作战间隔”,得以重整阵容(指空中战斗力)。

   然而,    美国却不允许日本这样做,他们早在1年前就决定进攻塞班岛(昭和18年12月),就这样,双方的舰队决战在美国选择的时机和地点上拉开了战幕。

   在两年中,日本海军方面发生了几起不幸的事件,其中最大的不幸是失去了两名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这是世界海战史上罕见的悲惨事件。第一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为了激励在所罗门前线苦战的日本官兵的士气,决定乘飞机去布干维尔岛。昭和18年4月18日,山本和宇垣参谋长分乘两架飞机出发,在到达目的地15分钟前,遭到20架 [ 译者注:有关资料记载是16架。 ] 美战斗机的伏击。山本座机被击中坠毁(山本大将的座机由6架战斗机护卫),山本司令长官当场阵亡。这一悲剧的发生是由于山本视察行动的密码电报被美军破译而造成的。这一悲惨事件给日本全军的士气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山本大将阵亡后,古贺峰一海军大将继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此时,日本海军处于防御作战的困境中,古贺为了振作海军士气,亲自率全军2次向马绍尔群岛一线出击,可是由于美舰队行踪莫测,日本舰队没有抓到战机。就在古贺出击马绍尔群岛之际,美海军利用空中优势发动的逐岛进攻不断取得进展。因此,古贺决定把作战防线后撤至马里亚纳群岛-西加罗林群岛-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一线,企图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展开最后的大决战,并决心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昭和19年3月27日,日本海军侦察机报告说在新几内亚北部发现美特混舰队正向西挺进,同时,来自大本营的情报说,敌人的大批运输船正在同一海面向北移动。因此,古贺决定和福留繁参谋长以及全体参谋分乘2架大型水上飞机,由帕劳群岛 [ 译者注:即今帛琉群岛。 ] 根据地飞往新的指挥地达沃。不料在飞行途中遭到强低气压的袭击,飞机坠毁,古贺身亡。在山本阵亡时,乘坐2号机的宇垣参谋长得以幸存(宇垣受重伤),而在古贺司令蒙难时,也是乘坐2号机的福留繁参谋长大难不死。两位司令的身亡如同一层阴影笼罩着日本海军,显示出一种不祥的征兆。

   古贺司令长官生前对整个战局的形势进行了判断,认为舰队决战的时机已经为期不远。于是,重新对部队加以整编并决定按照下列路线退却:

   1. 以机动部队为主力建立新的编制;

   2. 把协助机动部队作战的基地航空部队扩大到内南洋的提尼安岛。

   3. 把联合舰队司令部撤到塞班岛,并决定死守塞班岛(古贺司令长官3月1日的指示)。如果古贺不是根据大本营的错误电报(电报告知美大批运输船向北移动)而决定飞向南方,从而导致以身殉职的话,塞班岛就不会轻而易举地被敌人夺去。从这个时期开始,不幸事件接踵而至,似乎战争之神从此将日本帝国抛弃了。

   美军趁古贺司令长官战死之际,从4月开始,加速了反攻步伐。1日,美机再次空袭特鲁克,3日空袭荷兰迪亚,27日占领荷兰迪亚。5月1日美机第3次空袭特鲁克,27日又在要塞比亚克登陆。从上述敌人的攻势来看,其进攻的主要矛头是指向澳大利亚北部,还是菲律宾群岛一线(从比亚克登陆分析)?是在内南洋塞班岛方面(从空袭特鲁克分析),还是在中间的帕劳海域?日本军队一时无法对美军的作战意图作出正确的判断,而美军的战略高明之处就在于使对方难以搞清其作战动向。因此,日本在用兵上是何等地费尽心机就可想而知了。

   决战的时刻渐渐逼近了,日本方面不得不做好迎击的准备。5月2日,日本大本营动用海军全部兵力进行决战的所谓“阿号作战” [ 译者注:阿为日本语50音图第一个字母的音译。 ] 计划秘密下达了,其内容是“动员全部兵力对付敌人的正面反攻,一举歼灭敌舰队,挫败其反攻企图”。总之,预料日美海军将展开全面冲突,海军官兵都相信这是“最后的一战”,因而,日本方面竭尽全力,倾其囊底,以期“必胜”。此次决战计划之周密、用心之良苦,与中途岛一战全然不同,甚至对一旦失掉战机将如何应付都事先进行了筹划。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已故古贺大将所组建的“第一机动部队”。这支舰队集结在婆罗洲北方的塔威塔威岛待机。该舰队的特点是以航空母舰为主力,以舰载机为主要的攻击武器,将战列舰置于警戒护卫的地位。新的编制与山本司令长官时代相比已有明显不同,因为战争至此,海战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编的“第一机动部队”的兵力状况如下:

   第一机动部队(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指挥)

   第三舰队(小泽中将直接指挥):

   第一航空战队——“大凤”、“瑞鹤”、“翔鹤”。

   第二航空战队——“隼鹰”、“飞鹰”、“龙凤”。

   第三航空战队——“千岁”、“千代田”、“瑞凤”。

   第十水雷战队——“矢矧”、驱逐舰15艘。

   第二舰队(栗田健男中将指挥):

   第一战队——“大和”、“武藏”、“长门”。

   第三战队——“金刚”、“榛名”。

   第四战队——“爱宕”、“高雄”、“摩耶”、“鸟海”。

   第五战队——“妙高”、“羽黑”。

   第七战队——“熊野”、“铃谷”、“利根”、“筑摩”。

   第二水雷战队——“能代”、驱逐舰14艘。

   这一“阿号作战”实际上是水上部队主力和航空母舰部队主力攥成一支铁拳,在同一战场上共力出击。这一战斗将是双方大规模的首次交锋,也将是一次最后的决战。

   (二)用于决战的基地空军——参战飞机仅占20%

   随着美军的攻势日趋猛烈,一场命运攸关的海上决战的爆发已经为期不远了。为此,日本方面除组建了小泽机动部队之外,又立即着手准备了另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大规模的陆基航空部队。这就是以提尼安岛(塞班以南20海里)为根据地的基地空军(名称是第一航空舰队),属大本营直接管辖,由空军专家角田觉治中将为指挥官,总兵力为飞机1644架,分别配备在提尼安岛、关岛、塞班岛、罗塔岛、硫黄岛、雅浦岛、帕劳群岛等各个机场。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企图使用陆基航空兵打击美军的内南洋登陆作战,同时,有力地支援小泽中将的机动部队(拥有飞机445架),二是根据情况,充分发挥这一比航空母舰部队还要雄厚优越的空中决战力量。

   如果这一精心制定的作战方案得以顺利进行,马里亚纳海战大获全胜不是不可能的,全歼塞班岛登陆的美军也毫无疑问。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作战计划遭受挫折,结果,1644架飞机中只有20%能够起飞参战。而且,在美军大规模空袭之下,除取得了微乎其微的一点局部胜利之外,基本上没有收到什么成效。据说,主要原因在于飞行员的技术不过硬。然而,难道失败的责任仅仅让飞行员来承担吗?

   不难设想,如果不给飞行员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他们怎么会拥有高超的飞行技术呢?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驾驶员的情况也正是如此。总之,将技术低劣的驾驶员投入战场,这确是事实,飞行员们未能得到基本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也是事实。因而,失败之罪责不应该由他们承担,而应该由无休止地驱使他们作战的陆海军首脑负责。

   回顾中途岛海战,由于筹划失策而损失了无数的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在所罗门消耗战中,海军也同样遭到很大的损失。当然,海军为加强和扩充空中兵力曾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时间不等人。大本营估计,要恢复上述“基地航空部队”的实力,需要1年的时间。在日益紧迫的战局面前,1年的时间是多么令人感到悠悠漫长啊!然而,从当时日本军队处于严重的“营养失调”这一现实状况来看,用一年的时间来恢复实力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况且,补充战机以及训练作战人员使之战斗化又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早在昭和18年7月,即所罗门消耗战的末期,日本就制定了加强空中力量的计划,但是,进展一直不理想。直到进入昭和19年,这一计划才好不容易初见曙光,战斗机数量比称雄一时的零式战斗机(该机曾使美军心惊胆颤)增加了1倍(零式“52”型战斗机、“紫电”型、“雷电”型飞机),至于“彗星”轰炸机,“天山”鱼雷攻击机的性能则大大超过了美国,并已着手大批制造。如果有足够的技术熟练的飞行员来掌握这批性能优良的战机,日军也许不至于败给美军。总而言之,战局成败与提高生产力、加强对飞行员的训练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就象联合舰队的战舰不得不常驻南方的石油产地一样,飞机如果不去南方,飞行训练也无法实施。虽然从3月初开始,航空母舰就已经南下了,但是,由于美军的空袭十分猛烈,加之美潜艇活动相当猖獗,航空母舰无法在海面上进行训练。更有甚者,进入5月以后,整整有1个多月的时间停止了训练,就连操作熟练的飞行员们的技术也有所下降,真可谓祸不单行,两头损失。这比停止训练1个月的体育运动员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这是关系到在激战中是击沉敌舰还是自己首先坠机而亡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如果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拼死下一番功夫苦练,或许对战局有所补益。但是,美军的进攻速度之快大大出人意料,至少比日本所预期的时间要早半年。正因为如此,为了应付迅速降临的战神,从昭和19年2月中旬开始,日本方面便急如星火地将大批飞机运往内南洋基地(并不是成批地运输,而是陆陆续续地进驻),把它们分配在内南洋的12个基地,如上所述,总计1644架飞机。这是一支相当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但是不久,鉴于战况紧急,一部分被调到澳大利亚北部,这是由于后面将要叙述的对“决战海面”判断错误而造成的。当时,日军作战陷入极其混乱的状态中,飞机刚刚抵达比亚克岛,又立即返回帕劳,然后再转战至哈马黑拉,最后又匆匆忙忙地飞回提尼安和塞班岛。就这样,在连续西移东调之中多次发生飞行事故,又损失了一批飞机,这种转战飞行,对于飞行技术低劣的日本驾驶员来说也是一个大灾难。

   (三)决战战场判断错误——美军乘虚而入,塞班岛失陷

   美军“反攻的主要矛头究竟指向何方”?换言之,捕捉实施主攻任务的美国舰队进行决死一战的战场到底在哪里?为了充分作好迎击作战的准备,必须要求对此进行正确的判断。然而,正确地进行判断,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这是因为作战的主导权在美国而不在日本一方。根据侦察能手千早少佐6月1日深入侦察的结果判明,美军首先从比亚克登陆,然后空袭塞班、提尼安、硫黄岛,大舰队集结于马绍尔群岛的马朱罗基地。从上述情报进行分析,美军主攻方向可能是澳大利亚北部,可能是塞班,也可能是帕劳。对于这3个方面,日本军队即使搞清其中之一处,恐怕也难以确定应重点准备的重点海面。因此,“阿号作战”的指挥者不得不指示主要战场应该是“从中部太平洋起,直到菲律宾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的海域”。

   不客气地说,上述这个关于主要战场的指示简直等于零。换句话说,这道指令就意味着要部队做好能够适应上述3方面的各种作战准备,这实际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未能向部队明确指出重点作战战场,这完全是联合舰队首脑们的责任。

   美舰队主攻海域究竟在哪里?舰队首脑们在旗舰“大淀”上曾进行了反复的研究,结果认为,帕劳方面有50%的可能性,澳大利亚北部方面有40%的可能性,塞班岛方面的可能性最小,只有10%。当时,认为塞班方面的可能性最大的唯有情报参谋中岛亲孝中佐1人。然而,从眼下的战局来看,美军已经登陆比亚克,这自然就成了争夺的重要地点,如果美军在这里建起飞机场,菲律宾岛南部、帕劳都将进入美B-24飞机的轰炸范围之内,作战区域便由2个变成1个,因而,日本应该首先投入比亚克争夺战,这样一来,美军的机动部队也有可能参与这一争夺战,如果作战成功,那么,帕劳方面和菲律宾方面就有可能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日方采取的具体步骤是:把小泽的航空母舰部队和栗田的战舰部队集结到婆罗洲北端的塔威塔威(该点与帕劳、比亚克两岛等距离),然后进一步从提尼安方面抽调舰队的一部分和基地航空部队的飞机480架,向哈马黑拉(该岛也和帕劳、比亚克等距离)前进,旨在挑起比亚克争夺战,这就是所谓的“浑作战”。此次作战于6月3日发动,13日截止,其间日军曾2次出击,先后都以失败告终,遭到美军的耻笑。

   就在日本海军主力向比亚克岛发动“浑作战”的同时,美军机动部队主力从比亚克岛调转矛头,于6月11日突然出现在关岛以东170海里海域,对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塞班、提尼安、关岛、罗塔岛4个基地同时发动了空袭。6月12日,空袭进一步加剧,日本基地空军遭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损失飞机不下500余架。角田基地空军势力大减、士气不振是与“对战场的误判”密切相联的。至此,可以说只有中岛中佐1人的判断是正确的。

   6月13日,美军向塞班实施猛烈的舰炮轰击,证明了敌人确实有在塞班岛登陆的意图,于是,指挥部立即命令尚在遥远的3000海里之外的小泽舰队北进出击。同时,指挥部也向提尼安基地航空部队下达了紧急动员令,可是,由于2天前惨遭美机空袭,基地空军已支离破碎。目前,唯有塞班岛上的守备部队在顽强地进行抵抗。指望小泽舰队抵达战场以及基地空军再次转进,显然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然而,噩耗已经传来,位在日本生命线北端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塞班岛(后来该岛成了美B-29超级轰炸机基地),由于受到舰炮长达7个小时的轰击,第一道防线已被击溃,美军轻而易举地登陆成功,日本守备部队拼死抵抗也无力扭转败局。仅仅3个星期,塞班就被美军完全占领了。面对这种惨局,纵然把抵抗不力等等罪名全部加在陆海军头上,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以参谋总长东条对坚守一事已下了绝对保证”为理由而把罪名加给日本陆军的话,那么海军判断主要战场在帕劳和比亚克,从而听任美舰队轻松自如地炮击塞班岛,不也是难逃罪责吗?

   当然,陆军在塞班岛修建的防御工事也是相当敷衍的。原来,他们悲观地认为,无论是多么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敌舰炮火面前必将是不堪一击的,所以,防御工事仅仅使用了土堤和木材。有的陆军参谋曾经扬言说:“倘若敌人进攻塞班岛,定叫他有来无回。”从这点来看,日本陆军仍然相当轻视美陆军的进攻能力。至于战败的责任究竟应该由哪一方承担,在此,笔者就不加评述了。

   进攻塞班岛的设想早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会议)上就已经提出,在同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对此作出了决定。1943年10月25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把反攻塞班的时间定在第二年7月,并预定在占领塞班岛之后于10月1日建成B-29式轰炸机基地。面对这些事实,日本大本营竟然象个聋哑人似的,一无所知。而实际上,美军的这次进攻可以说是按照1年半以前就制定了的反攻方案进行的。

   (四)全力以赴,讨伐敌舰——实施“外围歼击”战术

   只要舰队决战能够取胜,即使塞班岛一时失陷,重新夺回来也是大有希望的,如果真能这样,或许还可以给日美战争的大局带来一线光明。小泽舰队在连夜装填重油10,800吨之后,在7艘加油船伴随下,立即向北进发了。途中,小泽舰队的主力又同参加“浑作战”的“武藏”、“大和”等舰只会合。航行中,日舰编队2次排除美潜艇的威胁,于6月18日下午3时到达塞班岛以西500海里处,这对于因燃料不足而尽量控制其作战半径的舰队以及将塞班岛列为第三位的决战战场的日本海军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成功之举。

   同中途岛海战时南云舰队的作法已大不相同,在马里亚纳海战开始之前,小泽毫不各啬地向广大海域慎重地派出了3批侦察机,它们是:水上侦察机16架、舰载攻击机13架、舰载轰炸机13架。不久,日本侦察机回电报告说,美国舰队在海面上几乎集结了全部兵力,其兵力的分布是:

   第一舰群,大型航空母舰2艘,战舰15艘。

   第二舰群,大型航空母舰3艘,军舰20艘。

   第三舰群,大型航空母舰2艘,军舰16艘。

   第四舰群 [ 译者注:第四舰群是日本基地航空兵在南方发现的。 ] ,航空母舰4艘,各种军舰30艘。

   把上述侦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知美舰队除了7艘大型航空母舰之外,还配备了轻型航空母舰8艘以上,护卫航空母舰10艘以上,其他军舰总计达80艘。后来得知,当时美舰队的总兵力实际上是:大型航空母舰7艘,轻型航空母舰8艘,护航航空母舰14艘,战列舰14艘,重型巡洋舰10艘,轻型巡洋舰11艘,防空巡洋舰4艘,驱逐舰86艘,合计154艘——显然,这是一支势力相当庞大的舰队。美国海军在同一海域集结这么大的兵力,其目的是在马里亚纳群岛海面挑起一场日美海军的大决战。 [ 译者注:当时,美军全力以赴地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进行登陆作战,庞大的舰队担任海空护卫,配合登陆作战,并不是企图主动进行一次大规模海战 ]

   当时,日本侦察机所发现的只是美军第一线兵力,另外,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兵力在100海里以外的后方海域上待机,其用意是当两军厮杀之后各俱伤亡时,以此精锐的力量再发动第二次会战,以期最后歼灭日本舰队。由此可知,美舰队实力之雄厚是相当惊人的。日美之间的兵力为1:3。

   美国企图以此强大的兵力彻底击溃日本军队,这简直可以称其为“美国式的中途岛决战”。其作战方案是:首先占领塞班要塞,并把日本舰队诱至塞班海面之后予以歼灭。如果美国不再重蹈日本海军在中途岛作战中的覆辙,彻底获胜恐怕是没有什么疑义的。正如同其他若干战役一样,日本传授给美国不少战术,而美国正是使用从日本学来的战术,再加上精锐的机械化装备,使其完善。一旦时机成熟,以其雄厚的物质力量作后盾,向日本发起致命的进攻。

   塞班作战和中途岛作战就其兵力而言,恰恰相反。这一战,美海军在马里亚纳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海上屏障——大小航空母舰方面,日本是9艘,而美国是15艘(加上护航航空母舰的数量,双方母舰数量是9:29);舰载机数量,日本是430架(实际只有380架);美国则拥有1496架。面对如此强大的兵力,日本海军怎么能够取胜呢?这岂不是在拿着鸡蛋去碰石头吗?

   令人吃惊的是,小泽中将态度安然,对胜利充满了信心。原来,在此次海战中,他计划以不损失日本航空母舰一根毫毛而将美航空母舰,尤其是大型航空母舰吃掉一半,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真可谓胆量如斗,斗志如火,计谋周全。原来,小泽中将心中早有自以为万无一失的作战方法,那就是“外围歼击”战术。

   按一般常规,等距离的相互厮杀,敌我双方的损失应该是相同的(如果其他条件都相等的话)。如果真如此,日本舰队不仅不能取胜,反而因势力逐渐减弱而最终导致失败。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须从对方火力达不到的位置上全力杀出,而且,日方还必须首先发现敌人。如果具备这两个前提的话,日本舰队取得海战的胜利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幸运的是,日本“五二型”战斗机和“彗星”、“天山”轰炸机以及鱼雷攻击机都已把战斗半径成功地扩大到400海里。据推断,美国的各种类型的飞机由于“格拉曼”战斗机续航力的限制,往返行程仅达220-280海里。因此,日本决定采取的战法是:从380海里的距离上实施第一次进攻,给美舰以先发制人的打击。在敌人混乱之际,再发起200乃至250海里的相互攻击(第二波进攻)。其作战图如下:

   (五)举杯祝贺 已成泡影——佳音来到,疑窦大起

   18日下午3时30分,当空战专家、第三航空战队司令大林少将接获发现美3群航空母舰编队的消息时,主张立即发起进攻,并下令航空母舰“千代田”号的舰载机迅速作好出击准备。此时,居然已有几架飞机迫不及待地起飞了。然而,小泽指挥官却非常镇静,并当即制止了这一行动。原来,他决定于19日凌晨再全力以赴地发起攻击。小泽长官认为:如果在下午3时半发动攻势,那么,日机返航的时间恰好是夜晚,难以安全返回母舰,势必被迫在关岛着陆。这样一来,就会给第二天的战斗造成很大影响。

   小泽的这一从容不迫的镇静态度,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统帅大军的指挥官所具有的胆识。他以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构想着如何进行第二天的总攻击。结果,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逐渐形成了,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外围歼击”战术。

   能够暂时稳住大有一触即发的勇士们激昂的求战情绪,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唤起军队官兵们的战斗热情,与敌人决一死战,这才是主帅非凡的指挥才能。可笑的是,美航空母舰部队长官估计日本机群可能于18日晚展开攻击(按照以前的惯例,如果3点半发现对方侦察机,那么,2个小时以后,就会有攻击队出现),于是,做好了迎击准备,谁料事与愿违,空等一场。

   日本母舰上的飞机之所以没有立即出击,或许是慑于3:1的兵力之差,尽量争取撤离到对方打击圈之外,然后寻找各个击破的机会这一缘故吧。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向关岛方向移动,这样,第二天早晨即可派遣机队飞向关岛,在空袭关岛日军阵地的同时,搜索日舰编队,一旦发现目标,立即给予猛烈攻击,力争全歼之。为此,美舰队从容地驶向塞班岛以西200海里海域待机。

   19日凌晨(日出时间是5时22分),决战的时刻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海空乌云低垂,海面时而风雨交加,作为攻击日,气候极不理想。凌晨3时30分,小泽派出了第一批侦察机(水上侦察机16架);4时15分,又派出第二批侦察机(舰载攻击机13架,水上侦察机1架);4时25分,第三批侦察机(彗星机11架,水上侦察机2架)又腾空而起。战幕尚未拉开,日舰3批侦察机已先后振翅向东方380海里远的海空扑去。

   6时34分,第一批搜索机在塞班264度、160海里处发现了由美大型航空母舰5艘、战列舰4艘、其他军舰10余艘组成的一支特混舰队。第二批侦察机也在其他海域发现了另一支美舰群。第三批侦察机的15号机在关岛以西70海里处又发现了美大型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5艘、其他军舰10余艘。这样,美军全部兵力的分布状况几乎全被日舰队掌握了。

   当时,已被发现的美第一舰群与日舰队前卫群(第三航空母舰战队)的距离约300海里,与小泽的主力舰队(第一航空战队)的距离是400海里,这真是极其理想的攻击距离。更令日军满意的是,日本方面首先发现了美舰队,而对方似乎还没有发现小泽舰队。

   战斗按照小泽中将的作战计划顺利地层开了。清晨7时30分,经过一夜充分准备的第一攻击波机群的引擎发动了。这支攻击队是由战斗机48架、轰炸机54架、鱼雷攻击机27架,合计129架战机组成的。当全部飞机成功地起飞完毕,旗舰上的小泽司令官、古村参谋长、大前首席参谋等,人人面带喜色,确信好久没有进行“举杯祝贺”的机会终于来到了。江幡大尉等各攻击队队长还特意跑到小泽司令官面前,信心百倍地说:“这次一定要报中途岛一箭之仇。”这时,设在木更津海面上的联合舰队司令部也同样在作着“举杯祝贺”的美梦,人人喜形于色,个个笑逐颜开。

   几乎与此同时,第二航空母舰战队的战斗机16架、轰炸机7架、战斗轰炸机26架,第三航空母舰战队的战斗机14架、轰炸机8架、战斗轰炸机46架,共117架组成的机队又腾空而起,向美舰队扑去。此情此景,令人振奋!

   机队出击之后,日舰上的指挥官们焦急地看着手表。上午10时……10时半……11时……等啊等啊,简直是望眼欲穿,可是,一直没有接获攻击机队发回的战果报告。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按照原来的估计,此时此刻,诸如“我鱼雷正袭击敌航空母舰”,“我炸弹命中敌航空母舰”,“我鱼雷击中敌舰”等捷报应该雪片似地飞向指挥部。但是,11点钟过去了,仍旧音讯皆无。此时,参谋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究竟发生了什么意外呢?难道380海里的出击距离对技术不过硬的飞行员来说太远了吗?奇袭珍珠港时出击的距离才230海里,中途岛海战时也是230海里,而且,那还是由技术熟练的飞行员实施的。这一次,派遣技术不过硬的飞行员飞越380海里进行远距离进攻,是否太勉强了呢?

   不!决不是!一方面,日机的性能与以前相比已经大大提高,其续航力已经延长了50%,这一良好的性能是美机所望尘莫及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日机的这一特长,岂不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吗?只有利用这一性能优良的飞机才是日军以少胜多的唯一途径。再说,经过深思熟虑而制订的“外围歼击”战术也是极其高明、绝对有把握的。总之,最重要的是飞行距离,只要飞机性能能够耐得住这一距离的考验,即使飞行员的技术并不高超也能够马到成功。

   参谋们忧虑重重,焦急万分。有的想,是不是恶劣的气候在作祟?有的说,是不是美舰先进的雷控高射炮的密集火网阻挡了攻击机队前进的航线?总之,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作战,竟然得不到一点战果报告,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六)作战上空 乌云密布——若有雷达,能否取胜

   尽管指挥官心中忧虑重重,但战机仍继续频频出动。上午10时,小泽司令官又派出了第二航空母舰战队的第二攻击波机队(护航机20架,轰炸机36架,战斗轰炸机26架)。第一航空母舰战队的第二攻击波机队因旗舰“大凤”遭受鱼雷攻击而耽误了起飞时间,直到12时30分,这支由战斗轰炸机10架、鱼雷攻击机4架、轰炸机4架组成的攻击队才向着第三支美航空母舰群飞去。就在这时,第一攻击波机队的少数飞机狼狈不堪地飞回来了。

   据报告,由于浓云低垂,很难发现敌人舰群,而且,在美舰群前方30海里处的海空中,美战斗机群已经张网待机,大部分日机成了它们的饵食。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怀着必胜的信心出击的第一攻击披机队的246架飞机岂不是在没有取得任何战果的情况下大部分被击落了吗?(其中49架在进攻途中改变方向,把美第二航空母舰群作为进攻目标)这难道不是空前的惨败吗?

   假如美军事先已经获悉日本发动空袭的情报,因而在自己舰队的前方30海里处布下空中防御的罗网进行迎击的话,这从战术上分析,正是把日本置于外围歼击战之中。面对这一高明的战术,日军只好甘败下风。那么,美舰队是否以此战术——首先待机迎击,然后再乘胜追击——来对付日本的呢?大本营是否事先估计到美军这一巧妙的战术呢?少数返航的飞机的报告是否正确呢?所有这一切暂时都是些问号。

   果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最初来自日本少数返航机的报告大部分是不正确的。美机击毁大批日机这是事实,但美机群并没有事先布下防御圈严阵以待,只是在空袭关岛后被紧急召回时,在返航途中与日本攻击机队遭遇。

   原来,美机依照前一天晚上制定的作战计划,于上午8时许起飞前往关岛空袭。关岛与美航空母舰编队南端的那一舰群相距不过60海里,与其北端的一群也相距不到100海里。美国舰队通过雷达得知日本空军正向他们袭来,于是,慌忙下令机队从关岛方向返回,就在返航途中日美双方机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空战,大约有半数日机尸沉大海。

   用战斗机在近空中迎击日本机队是美军早在中途岛战役中就想采取的战术。此次,美军一定数目的飞机在舰队前方警戒待机并不足为奇,美大型战斗机编队在舰队前方30海里处布下防御网,首先拦截日本的空中攻击队,然后反过来再袭击日本舰队,这是美海军预定的战斗计划。但是,美机在当天并没有这样干。看来,这似乎不是美军固定的战术设想。但是,不管怎样,现实情况却是十分严重的:美国舰队用先进的雷达在150海里的远距离发现了日本空中攻击队,这确实令人大为惊讶。正因为这样,美舰队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出动舰载机实施拦截作战,也可以及时地调动在关岛上空作战的机群。因此,当日本空中攻击队在尚未达到美舰群上空时就被美机拖住,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使日机群面临着极其不利的局面。

   日机群在攻击中,还有一段十分令人痛惜的事情。一位美国航空母舰舰长曾回忆说:“当时,一部分日本攻击机在美舰队上空盘旋,是眼睁睁地等候挨炸呢,还是坐等鱼雷袭击?我们只好准备火炮,惊恐地等待厄运降临。然而,日本飞机只是投下少数几枚炸弹就返航了。这可能是由于浓云低垂,日机没有发现我们的缘故。根据这一事实判断,日本的飞机肯定没有装备雷达。”

   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了。浓云密布大大有利于美舰编队,而对日本舰队来说却极其不幸,日舰队虽然做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企图以鱼雷轰炸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但是,由于浓云作祟,终于失掉了机翼下的绝好目标。必胜的大好时机被恶劣的气候葬送了,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虽说浓云给日本机队带来严重的不利,但是,如果日本攻击队能够巧妙地加以利用,不能说没有取胜的希望。因为,日机完全可以利用密云作掩护,穿越缝隙,急剧下降,实现突袭。但是,遗憾的是,日机没有安装雷达,很难判明自己的攻击目标究竟在哪里。完全可以这样说,从战术上而言,日本达到了置美舰队于外围歼击战之中的目的,而从机械能力上看,则完全被敌军置自己于外围歼击战之中了。

   (七)旗舰“大凤”号倾覆沉没——塞班海面惨败记

   战况表明,日本的外围歼击战非但没有成功,反而给日本舰队带来了灾难。最可悲的是新式精锐旗舰“大凤”号,在遭到美潜艇的鱼雷袭击后,在数小时内爆炸沉没。

   19日上午8时10分,“大凤”在送走攻击队最后1架飞机时,不幸被美潜艇“大青花鱼”号发射的1枚鱼雷击中。“大凤”号航空母舰的排水量为3.2万吨,是1个月以前才服役的最新式大型航空母舰,曾被日本海军自豪地称之为“不沉航空母舰”。一般地说,两三枚鱼雷对该舰的攻击简直是隔靴搔痒,不起作用。但是,也许是疏忽大意,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母舰中雷后猛烈的爆炸将母舰上的升降梯毁坏了,为了封闭该处,无意中将通风口堵塞,使得从油管中渗漏出大量的可燃气体聚集起来,由于电火花作祟,引起了大爆炸(下午2时32分,即被美潜艇鱼雷击中后大约过了6个小时)。当日下午6时28分,在夜幕降临之际,旗舰“大凤”终于在塞班以西500海里处沉没了。

   在这一沉没事件中,还有一件使日军官兵们永生难忘的事情。上午8时10分,当旗舰“大凤”正在忙着送走一架又一架战机的时候,突然发现1枚鱼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径直向母舰扑来。这时,母舰转舵闪避显然已经来不及了,眼看着一场被敌鱼雷击中,母舰倾覆沉没的悲剧就要发生了。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只见1架刚刚起飞的由小松笑雄驾驶的飞机在跃跃上升的时候,突然急剧下降,冲向海面。原来,当小松驾机从“大凤”号上起飞时,吃惊地发现了这条鱼雷正向“大凤”冲去,在这万分危急之中,他毅然驾机冲撞鱼雷来拯救旗舰“大凤”。这种舍身救舰的忠勇赤诚之心深深地感动了日本广大官兵。

   实际上,在广阔的海底世界,美潜艇一直在巧妙地运动着,小泽舰队一直面临着美潜艇的威胁。早在6月15日,美潜艇“飞鱼”号就在圣贝尔海峡发现了小泽舰队,“海马”号潜艇于同一天下午发现了日本第一航空战队。而且,美“棘鳍”号潜艇于6月17日晚10时又发现了日军海上供应船。就这样,它们于19、20两天在附近海域游弋,寻机准备发动攻击——这才是正确使用潜艇的上策。在这一点上,美军指挥官显然远远超过了日本海军首脑。

   在“大凤”号航空母舰遭到美潜艇攻击后数小时,即11时20分,另1艘大型航空母舰“翔鹤”号又遭到雷击。据说有4枚鱼雷命中该舰,造成“翔鹤”起火,并于下午2时沉入海底。至此,日本当时拥有的3艘大型航空母舰中的2艘就这样在顷刻之间死于非命,剩下的1艘母舰“瑞鹤”号也负弹累累。

   “大凤”沉没后,小泽指挥官只好转移到重型巡洋舰“羽黑”号上。悔恨和恼怒曾使他一度想发动第三次攻击,但是,眼看着舰上剩余的飞机不满百架,而且又适值夜晚,成功的把握不大,不得已只好作罢。

   日舰第二攻击波机队虽然在广阔的海面上进行了搜索,但始终没有发现美国舰群。因此,其中的第二航空母舰战队所属的50架飞机于下午3时11分飞向关岛,不料途中遭到美国战斗机群的伏击,33架被击落,剩余的17架虽然勉强着陆,但已遍体鳞伤,不能使用了。这一天,日本机动部队的舰载机共损失380架,这是美军对日本舰队的一次致命的打击。

   当晚,根据联合舰队司令部的命令,小泽决心率舰撤退。20日晨,各舰船补充燃料,然后撤往中城湾(位于冲绳)。下午5时10分,在后方200余海里处发现美航空母舰2艘,其他舰只10余艘。小泽怀着侥幸取胜的心理,决心回头捞一把,遂派水上部队(第二舰队)的全部兵力展开夜战。进攻命令于晚上7时下达。不料事与愿违,小泽部队反而遭到了美机群攻击,机动部队中的母舰“瑞鹤”、“隼鹰”、“龙凤”、“千代田”各舰均遭到敌机的直接轰炸,母舰“飞鹰”也遭美潜艇的鱼雷袭击,身负重伤,在漂流中被美机击沉。

   另外,栗田舰队中的“大和”、“武藏”2艘巨型战列舰在接到反击命令之后,立即派出了10架搜索机、轰炸机向东方追击2小时,至夜晚9时,仍未发现美舰队,威风凛凛的18英寸的巨炮未发一弹,不得已扫兴而归。此后,完全与敌舰队脱离了接触。日本机动部队遍体鳞伤,于6月24日回到了濑户内海柱岛泊地。

   就这样,满怀信心发动的决心全歼美机动部队的最后决战,却以自己的惨败而告终。经此一战,日本若想再发动一场海上舰队作战,没有半年时间的修整是绝对不可能的了。这次战斗,日本方面损失大型舰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1艘,损失舰载机380余架,虽然不能说日本从此失去了重建机动部队的能力,但是,要想恢复机动部队原有的规模将是相当困难的。此次惨败,使日军统帅陷入了困苦的绝望之中,日本方面在这一战斗中虽说并非一无所获,但战果却寥寥无几。据美国报道,美军损失飞机9架,战舰“南达科塔”舰面中弹1颗,重型巡洋舰“明尼阿波利斯”、航空母舰“邦克山”遭日本飞机近弹袭击而起火——这对日军来说,是一次可耻的惨败!

   (八)惨败原因浅析——“突入作战法”萌芽

   包括小泽在内的日本海军指挥官们,在马里亚纳海战开战之初,曾满怀信心地准备为此战的胜利而举杯祝贺,可他们作梦也没有想到会败得如此之惨,其失败的原因究竟何在?

   关于失败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认为作战计划过于脆弱,有的认为是飞行员技术不过硬,也有的认为是飞机的数量不足,还有的人把失败原因归结于没有雷达装置,更有甚者,则认为在海战中没有发挥潜艇的作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对上述种种原因作进一步的探讨,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意义。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失败原因应该归结为以下两点:(1)当时日本海军的军事力量已经日趋衰弱。(2)“天助”已经不在日本一方。

   具体地说:(A)企图使日方在不损失一艘军舰的情况下全歼美舰队的作战计划(外围歼击战术),是在兵力之差为3:1、兵员补充困难的状况下强行实施的;(B)错误地决定让第二航空母舰战队老练的飞行员用旧式飞机(九九式舰载轰炸机),而让第一航空母舰战队技术不熟练的飞行员使用新式飞机(彗星机),结果,飞机损失太大,而当时飞机的生产远远弥补不了战斗损失;(C)由于起用了技术不熟练的飞行员,飞行中违反了飞行规则,致使第一航空母舰战队的飞机从前方100海里的第三航空母舰战队以及水上部队的上空通过,导致了自相残杀的悲剧;(D)没有雷达(日本已经研制成功,只是生产落在美国后面),因此,没有及时发现美舰编队。

   在这一决定日本命运的大海战中,笔者对没有充分利用潜艇这一说法持有异议,在这里有必要加以说明。

   事实上,日本潜艇(共21艘,即第六舰队的全部可以调用的兵力)是全力以赴地参加了战斗。司令官高木中将并把司令部从吴港移到塞班岛,表示以决死之精神来指挥战斗。海战中,潜艇奉令在岛的周围巡视,其目的是击沉美航空母舰和战舰。这样,日本方面从空中、水上、水下三个方面为歼灭敌机动部队作好了准备。

   然而,日本潜艇设施陈旧,不仅没有雷达装置,而且通讯设备也老朽不堪,往往首先被美舰所捕捉——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美国的对潜攻击法是以装有雷达的飞机为主体,连驱逐舰、巡逻艇都备有性能良好的探测器和收发报机。而且,还装有特殊防潜炮和高速鱼雷发射器,在这一方面,日本的老式的攻击方式和它是无法相比的。

   因此,把潜艇投入局部战场,并限制在一定的形式内作战,势必会被敌人摸清底细而遭到痛击。不允许潜艇在广阔的塞班海域自由地出击,而控制它的活动区域(原考虑为了避免日本舰队追击时产生相互误杀),也是导致潜艇没有获得战果的原因之一。结果,移向塞班岛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的高木中将在战斗中阵亡,13艘潜艇再也没有回返。就这样,潜艇虽然对敌舰编队发动了攻击,却没有取得一点象样的战果。

   日本舰队大败而归,塞班岛的命运也危在旦夕了。即使有坚固的工事,但来自海上的供应线已被切断,孤岛的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海军,为了维持内南洋的生命线,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由于马里亚纳海战的溃败,日本海军失魂落魄,束手无策,唯一的最后一招,就是让“山城”、“扶桑”两艘战列舰急速突入塞班海域,以其主炮轰击美登陆部队,配合岛上的守备部队进行反登陆作战。

   这一作战方案就是以主力舰为骨干的“突入作战”法的开端。但是,在当时,由于这种作战法是置主力舰于死地,实际上是逼迫官兵前去自杀的一种作战方法,所以未被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海军大将采纳。同时,企图使用飞机携带炸弹与敌舰相撞的特攻方案也没有被采纳。把上述两种作战方法见诸于行动,始于后来的莱特湾海战,从而证实当时日本海军已经陷入了孤注一掷的困境之中了。

   尽管如此,“山城”和“扶桑”2艘战列舰也没有摆脱覆灭的命运。就象在穷途末路的塞班战斗中提出作战方案时所注定的那种命运一样,当把这一设想在莱特湾海战中付诸于行动时,“山城”和“扶桑”2舰便在这一场残酷的大厮杀中葬身海底了。

   虽然日本国力衰竭几乎达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遭到惨败的机动部队仍必须重建,这是当时日本统帅部首脑们的愿望。这样,在剩下的唯一的1艘大型航空母舰“瑞鹤”号上又扬起了舰旗。旗舰在“隼鹰”、“瑞凤”、“龙凤”等改建的航空母舰以及“千代田”、“千岁”2艘轻型航空母舰陪同下,再加上马上就要竣工的由战列舰改装的航空母舰“伊势”、“日向”,告别了栗田中将的水上部队,进驻到新加坡的林加锚地。这是由于燃料运输困难而不得不靠近石油产地的缘故。这样,日本海军又开始着手加强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装备和对飞行员的训练。然而,对前途命运的悲观情绪时时袭向官兵的心头,官兵们的斗志实际上就象沙丘上的建筑一样从根本上崩溃了。尽管这样,小泽的航空母舰舰队并未知难而退,他们正在为航空力量的振兴而拼命。但是,当舰队刚刚重建到一半的时候,就被全部投入到了台湾近海空战之中,最后在规模宏大的恩加诺海面海战中全军覆灭了。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