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第九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第九

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第九

作者:赫尔曼·加肯霍尔茨教授 ·德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出自————《战争通史

  在德黑兰会议上,西方同盟国保证它们在法国西北部的登陆将不迟于一九四四年五月一日。斯大林在得到这个保证后,也许诺俄国将在同一个时候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如果要对德国进行决战,那么苏联即使不为别的原因而光为政治上的原因也要参加这次战役。

       无论如何,俄国人决不肯丧失自己于一九四三年七月在奥廖尔取得的主动权。由于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他们的变化,他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冬季战役的到来。之所以形势的发展比德黑兰会议所能预见的更对他们有利,主要是因为德国作出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未能作出一些决定。

  自从同盟国军队在意大利登陆以来,加上不断受到它们对法国入侵的威胁,德国现在不得不面临在几条战线上作战的可能。诚然,现有的德军中有一半以上还在东线。可是,其余的部队也因需要从各方面捍卫“欧洲堡垒”而给牵制住了。一九四三年下半年,甚至连被优势敌军紧逼的东线也不得不抽出部队增援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意大利、巴尔干和法国的战区。仅负责东线军事行动的陆军总部只得以剩余的兵力尽力而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出现极度紧张的局势。这种紧张局势早在一九四三年秋季就开始逐渐被感到。那时俄军在六百英里长的战线上恢复了仅因泥淖而一度中断了的攻势,并赢得了一次具有重大战术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以十一月六日收复基辅而达到顶点。

  随着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底俄军冬季攻势的开始,从克里木半岛到列宁格勒的整个德军东线又一次开始动摇。很清楚,俄军作战的重点是在南方。在那里,收复经济资源丰富的乌克兰是个很有价值的目标。然而,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中旬,在北方又形成了一个重点。那时俄军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接着向南伸展,迫使北方集团军群撤到一个早先准备的阵地上。该阵地从波洛茨克经奥罗奇卡和奥斯特罗夫沿贝帕斯湖西岸直至纳尔瓦的桥头堡。尽管希特勒不同意任何形式的撤退,但是多亏莫德尔陆军元帅(这对他暂时代替冯·屈希勒尔陆军元帅担任司令),德军于一九四四年二月十八日开始的撤退起码能按预先安排的计划进行。

  A集团军群(冯·克莱斯特陆军元帅)和南方集团军群(冯·曼施泰因陆军元帅),在乌克兰的阵地一直向东延伸到第聂伯河河曲处。它们立即受到来自基辅地区俄军强攻的严重威胁。为了减轻那些交战频繁的部队难以忍受的压力和帮助组建预备队,有人建议撤离克里木半岛和第聂伯河突出部,主张打一场激烈的后卫战。但是希特勒对这些合理的建议,一概加以拒绝。直到一九四四年二月底,这两个集团军群才设法守住了从赫尔松延伸到文尼察的这条战线。从该战线到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之间有一个很深的缺口。在这个缺口里,德军占有了布罗迪、卢茨克和科韦耳等三个孤立的据点。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左翼部队有被包围的危险,这在任何一张每日情况图上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希特勒仍决心让德军继续留在已被切断退路的克里木附近。他下令要德军沿整个延伸了的战线——这时的方向几乎完全是从东到西——继续进行抵抗。可是到了三月,不可避免的情况终于发生了:俄军进攻部队集中兵力粉碎了曼施泰因业已削弱的师,冲过切尔诺维茨直捣喀尔巴阡山脉。同时,俄军还从北面突入了摩尔达维亚和比萨拉比亚。

  在这种形势下,希特勒于一九四四年四且二日发布了一项新指令,对未来的作战如何进行作了指示:“俄军在东线南段的攻势已是强弩之末。他们的兵力已消耗殆尽。永远阻滞他们前进的时刻已经到来。为此目的,我已命令采取影响深远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留在克里木,以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自基什尼奥夫、亚瑟、喀尔巴柱山脉东部山口以东的德涅斯特河起,向北到科洛梅阿、布罗迪和科韦耳为止这条防线。事实上,这时大地化冻,道路开始泥泞——那年开始得相当晚——确实给了德军一个喘息的机会。基本上沿着规定的路线出现了一条新防线。喀尔巴阡山和黑海之间由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A集团军群)防守,喀尔巴阡山以北由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南方集团军群)防守。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防守的部分地段尚有大量的罗马尼亚军队。冯·克莱斯特和冯·曼施泰因两位陆军元帅均为希特勒所讨厌,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时他们被免去了职务。舍尔纳将军接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莫德尔陆军元帅特地从北方集团军群被调来接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希特勒的指令虽然没有公开承认,却表明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四年冬季交战的后果:俄军冲破了列宁格勒的包围圈,收复了乌克兰,推进到在罗马尼亚北部出入巴尔干的大门和在加利西亚东部出入中欧的大门。希特勒固执地拒绝及时撤离克里木,但他无法阻止俄军收复它。塞瓦斯托波尔失守后,在奇尔索涅谢半岛的最后一批德国守军也于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为俄军所击败。

  与这个冬季在东线的南段和北段的决战相比,中段的战役并无任何重大意义。经过一系列防御战,中央集团军群(布施陆军元帅)设法保住了一九四三年秋季该集团军群退到“豹子”防线后占领的阵地。它据守着第聂伯河东岸斯塔里-比绍夫和奥尔沙之间的防线,多次挫败了俄军夺取第聂伯河和德维纳河之间这一狭长地区的企图,并在维切布斯克前方进行的激战中,在奥尔沙保卫补给线的战斗中都阻住了俄军。这个向东鼓起的突出部的北侧,在波洛茨克附近受到了威胁,其南侧也受到了威胁,也许还比北侧大。由于南方集团军群的撤走,在一九四四年初就感到有必要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建立一条部署少量兵力的翼侧防线。当俄军向科韦耳的进军威胁到中央集团军群经由布列斯特的后方交通线时,该集团军群司令当机立断决定集中所有的预备队于科韦耳,甚至不惜削弱其正面向东的防线。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这些部队在第五十六装甲军军长霍斯巴赫将军指挥下解救了已被包围的科韦耳“堡垒”,在这以后,他们向前逼近到图里亚地段,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原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重建联系。

  到四月底,春天道路的泥泞和俄军自己需要的战斗间歇给东线带来了一段平静。德军的前线再次从黑海一直连绵不断地延伸到芬兰湾。可是这种情况只是个假象。尽管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能以如下观点(首次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七日鉴于即将来临的冬季战役而提出)聊以自慰,即:没有一个敌人的胜利已造成“直接致命的影响”,然而这条蜿蜒曲折、驻守兵力不足的新防线上的弱点是确凿不移的,它的坚固程度不足以抵挡俄军想要与德军决战而发起的真正坚决的攻势。最重要的倒不在于丢失多少阵地,而在于希特勒不顾损失日趋严重,仍坚持固守阵地,致使东线的德军在人力和物力方面蒙受重大损失。许多部队的战斗力已减弱到危险的水准。到一九四三年底,在东线原有的二百个师中至少已有三十个师不是被解散就是被合并。即便如此,那些仍作为师存在的部队有许多已减员一半以上。为使它们齐装满员已作了各种努力。可是连暂时替换负担过重的步兵的预备队都不足。只有装甲师才能从前线撤回进行休整和补充。

  一九四四年春季,德军的防线仍从敌领土的纵深地带穿过。如果能把防线大大紧缩,并放弃所有那些需要大量兵力驻守而又无关紧要的突出部,那就可以组建预备队,也就可以有回旋的余地。一九四四年年初,约德尔亲自向希特勒建议,把东线的德军撤到黑海和波罗的海之间从敖德萨到里加这一尽可能短的防线上。他想腾出一些部队,以便不仅在东线建立一支预备队,而且——鉴于西线有遭敌人入侵的威胁——还建立一支由德军最高统帅部指挥的约有二十个师的“中央预备队”。希特勒拒不听取这样的建议。那时,他仍决心固守克里木和第聂伯河突出部。由于芬兰的关系,他也不愿放弃波罗的海地区。此外,他还想把波罗的海作为德国新型潜艇的演练场。甚至在冬季战役结束以后,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话,他仍然不愿放弃已经占领的每一寸土地。同时,他根本不承认俄军的优势。因此在四月二日的指令中,他明文要求德军坚守他所规定的那条防线。中央集团军群所占领的突出部的南北两翼都受到严重的威胁,但希特勒无视这一事实,拒不同意该集团军群撤离这个危险的突出部。他也拒不同意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撤到从多瑙河河口到喀尔巴阡山这一较短的防线上,虽然这条防线完全可以控制通往巴尔干的道路。

  希特勒在所有这些事情上的固执看来很难理解(如果他的任何行为确实能从理性上理解的话),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能够料想到俄军一定会很快重新发起攻势行动——很可能与英美在法国的登陆配合起来。冬季战役导致了俄军在乌克兰西部的大量集结。希特勒认为(德军最高统帅部与陆军总部的顾问们同样也认为),俄军一定会在这里发起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尤其是在德军费了很大周折才制止了俄军向加利西亚东部伦贝格以东地区的推进时更是如此。敌军可能以这个地段为跳板,向西南推进,突入喀尔巴阡山区,从而开辟通往华沙的道路,并动摇德军东线的中段和北段。

  对敌人意图的这一估计,确实表明整个德国军事态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也许正是这一点牢牢萦绕着德国的领导者,以致在导致这一估计的因素已明显地不再起作用时,他们仍无法摆脱上述的看法。总之,德军现存的所有预备队,包括大部分装甲师都被集中到加利西亚以对付敌人的威胁。这一步骤使前线其他地段上的兵力变得空虚起来。

  据料,第一个重大的打击将对着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莫德尔陆军元帅也是这样预料的。那些陆军总部的人还料定“重点进攻又将遇到重点防御”。然而,十分明显的是,敌军不大会选择德军防守最强的地段来发动一次可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攻势。从对局势的这种看法中却未能得出另一个非常必要而又明显的结论,即如果其他集团军群没有预备队,至少应当准许它们作出在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自己的安排。实际情况是,它们不但没有预备队,而且还领受了那些要不惜一切代价固守防线的严格命令。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这种对敌人意图的片面看法,加上为对付这些意图而采取的互相矛盾的作战决定,孕育着一九四四年夏季东线德军所蒙受的新的惨重失败的胚芽。整个战线拉得过长。预备队——正如不久会看到的——摆的位置也不对。同时又严禁集团军群采取机动防御战的打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集团军群在一九四四年夏季的失败和覆灭就不足为奇了。它应被看作是一系列灾难中第一个最严重的灾难。

  总的说来,中央集团军群在整个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冬季打得很顺利,击退了俄军对其防守地段的所有进攻。全体官兵经过这次战斗信心倍增,但是他们未能认识到真正的决战已在其他地方即东线的南段和北段打响了;也没有认识到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自己的地段只具有次要的意义。尽管那样,自一九四三年秋季以来,他们对俄军的进攻方式已经习惯,因而普遍相信自己能继续对付任何这种进攻。他们并不认为俄军会改变其进攻方式。俄军以往总是对防线上的不同地段相继发起进攻,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就能从没有受到威胁的地段抽调预备队来加强危急地段上的防御。

  最后一次采用这种成功的战术是在科韦耳—布列斯特地段的局势变得困难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牺牲那段面朝东的主要防线为代价,把预备队集中到纵深处的西南翼侧。当时该集团军群编成内的四十五个师中就有八个师,其中包括两个装甲师,集中到了科韦耳。由于这次集中兵力,才解除了对该集团军群经由布列斯特的后方交通线的威胁,解了科韦耳据点的围,并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左翼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建立了联系。然而,虽然结果证明冒着风险所作出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但该集团军群东部前线守军不足仍是事实。第九集团军、第四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团军,只得以三十二个师的兵力防守一条近四百五十英里长的战线。此外,该战线的作战行动受到希特勒的命令的限制。希特勒命令建立所谓的“据点”,从而一开始就栓住了相当数量的部队并妨碍了部队的机动性。希特勒是如此热中于这些“据点”,以致守卫这些据点的司令们还得特别向他起誓,如果没有得到明确许可,他们决不放弃这些据点;没有这样的许可,他们将坚守到最后。同时,他们有权要求所有其他碰巧来到这里的战斗部队协助他们防守这些据点。这些据点也并不那么坚固,它们只是由临时凑起来的材料加固的。希特勒却认为这种“据点”战术,在敌人一旦突破时将会牵制大量敌军,并能严重影响敌人的供应线,使其攻势失去突击力。在前线地区,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奥尔沙和维切布斯克均被宣布为这样的“据点”。除维切布斯克以外,每个据点派有一个前线师驻守。维切布斯克被认为太重要了,派有三个师防守。

  集团军司令官们指出,这样会有相当数量的部队不能机动;一旦敌人突破.这已经破裂的防线将会进一步受到削弱。那样的话,即使是有秩序的撤退,也不大可能重新收复防线。可是他们的话不起作用。第三装甲集团军的情况尤为如此。该集团军司令莱茵哈特将军指出,如果他(十个师中)有三个师被束缚在维切布斯克,他就不能在该城以西组成一条新防线,除非得到新的增援部队。因此,他认为应该把“整个前线的利益”置于这种“据点”的利益之上。然而,他无法使集团军群司令布施陆军元帅接受他的观点。这位陆军元帅接受了希特勒关于这些“据点”重要性的论点,坚持要执行希特勒的命令:“这些据点将牵制大量敌军,以致抽调几个师防守它们对整个前线的防守都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

  鉴于防守该集团军群东侧一线的部队已减到几乎不能再减的地步(每个师要防守大约十五英里的地段!),有关的集团军司令官早在一九四四年四月就建议修改给他们的作战命令。为了缩短战线以便用较少的兵力也能较好地进行防守,就应撤离突出地段。这里有两种撤离办法:(1)“小”变动,即撤到第四集团军构筑的第聂伯河阵地。在这里可较好地抵御装甲部队。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由在维切布斯克以西的所谓“虎”阵地的第三装甲集团军从奥尔沙向北延伸到波洛茨克。

(2)“大”变动,即撤到在战术上同样令人满意的沿别列津纳河的弧形阵地。这会使博布鲁伊斯克-波洛茨克一线缩短大约一百五十英里。

  看来最好在俄军发动攻势的前夕实施预先准备的撤退。因为这样的话,敌人的攻势会乱了阵脚,而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重新部署。该集团军群已着手加固别列津纳河阵地。这既可以腾出相当数量的部队,也可以更有效地对付在第四集团军后方的游击队。后面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游击队的活动日趋频繁。一旦被迫要在别列津纳河两岸的茫茫无径的林区撤退,这些游击队的威胁可能极大。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日,布施陆军元帅来到元首大本营汇报总的形势。他特别强调,现有的兵力与需要防守的战线的长度之间不成比例已到了危险的地步。他建议为弥补这种情况,应允许他缩短战线,把部队有秩序地撤到第聂伯河或别列津纳河阵地。他的建议遭到断然拒绝。希特勒冷潮热讽地说(蓄意要影响布施陆军元帅的思维),他希特勒原以为布施不会也象那些眼睛总是朝后看的将军们一样。这种嘲弄击中了要害,尤其因为布施陆军元帅恰好是这样一个高级军官,他真的相信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代表德国人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而对元首赤胆忠心,无比景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对这位陆军元帅以后的行为肯定是有影响的。希特勒对这位陆军元帅的个性和忠诚故意表示的怀疑,很可能使后者会丝毫不加反对地接受这个独裁者的所有命令,然后不顾他的同僚们的正确判断——真的,甚至也许不顾他自己的判断——硬要部队执行,以此来表明他是多么“忠诚”。

  总之,在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布施通知各集团军司令官,要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集团军群东面的战线,说这是“希特勒不可动摇的意志”。他还说,希特勒禁止在后方准备万一需要时可退守的防线,而坚持“在主要作战区集中工程建筑部队不断加固现有阵地”。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发布的特别指令明确强调要坚持原来的指令,即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前线。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人们感到执行这些命令也许是可能的,因为就当时所能看到的,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该集团军群东面的主要战线面临严重的危险。总的看来,敌人总的部署表明,它在加利西亚东部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相毗邻的两翼周围集结了大量兵力。

  五月初以来,陆军总部一直计划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左翼的后方组建一支预备队。正如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将军在五月五日宣称的;“这样的话,当我们所预期的敌人的大规模进攻确实来临时,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整整一个月,组建预备队的问题一直束之高阁,到最后则一事无成。相反地,在五月二十九日,陆军总部把在科韦耳地区的第五十六装甲军划归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指挥。所以采取这个措施,是因为当时仍然普遍认为俄军会在加利西亚发动大规模攻势,因而需要把一切可得到的预备队集中到这个集团军群。可是这一措施严重削弱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它一下几乎损失了全部装甲部队和三分之一的司令部直属部队,其中包括它的特种强击炮旅。该集团军群司令立即指出,这样他就不能再采用在以前的战役中证明是多么宝贵的战术,即把增援部队及时调到敌人重点进攻的地方进行对抗。他强调说,为恢复科韦耳-布列斯特地段的态势而从该集团军群东面的主要战线上抽调兵力,这无疑是必要的。作为权宜之计,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作为长久之计就难以接受,因为从剩下的部队中不可能再组成预备队。

  一九四四年六月四日的“敌情”报告说,“敌人随时都能把数量很大的预备队调到(中央集团军群)东面战线的任何一点以加强那里的集结力量”。即使象当时认为的那样,敌人只是想发动几次牵制性进攻,局势也是相当危急的,因为中央集团军群唯一能得到的预备队只有第四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团军中的各一个师。这是危险来临的第一个警告,陆军总部不能对它置之不理,尤其是后来几天“敌情”报告变得更加令人不安时更是如此。从六月十日开始传来的报告清楚地表明,十分强大的俄国军队正在被调到中央集团军群主要战线的以下几个重点地方:(1)在别列津纳河两岸与第九集团军对峙,准备围攻博布鲁伊斯克;(2)在莫吉廖夫以东并沿着经由奥尔沙供应线与第四集团军对峙;3)在维切布斯克两侧与第三装甲集团军对峙。

  这些具有明显进攻性质的准备活动的规模,闻名的精锐部队在前线各重点地方的出现以及预备队的临战状态(如第五近卫装甲集团军被作为一支作战预备队守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敌人的意图远远超出了原来所认为的只是为了局部目标和进行牵制性进攻。此外,敌人的空军力量突然集结,在前线附近调集了大约四千五百架飞机。一切迹象表明俄军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这块向东突出的地段,尤其是因为他们确实清楚地知道这里的防空能力薄弱不堪。对局势作出冷静客观的估计后本集团军群司令部认为,鉴于我防守着漫长的战线,不可能在没有足够的预备队的情况下对付预期的大规模进攻。然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已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所能决定,而主要应由德军最高统帅部来决定。

  六月十四日,在陆军总部举行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参谋长参加的讨论会上,只有中央集团军群能提出明确的证据,证明强大的俄国军队正在沿它的前线集结。其他集团军群、(甚至连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都没有观察到在它们前线附近有这样明白无误的准备发动攻势的迹象。然而,虽然到这个时候俄军的准备活动已十分明显,仍不能使希特勒或陆军总部放弃他们的固执信念。他们认为俄军夏季攻势的重点将在加利西亚,认为任何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其性质只能是序幕性的和附属性的。他们对中央集团军群的警告所作的唯一让步,是在六月十四日命令第二十装甲师开往第九集团军防线后方的博布鲁伊斯克。甚至到了六月二十日,德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陆军元帅在宗特霍芬举行的纳粹党训导官会议上所作的总形势报告中还宣称,在西方同盟国(其军队已于六月六日在诺曼底登陆)取得更大胜利以前,俄军不会发起进攻。总之,敌人行动的重点将在南方,而不在中央集团军群防守的地段。由干抱有这样的观点,德军最高统帅部没有作出一个用以应付中央集团军群这时所处的危急局势的决定。既没有给它增援,使它能在俄军巨大的挑战到来时更好地对付它;也没有给它行动的自主权,使它能打一次机动防御战,并在必要时撤到可以用较少兵力防守而且战术上更为有利的阵地。

  责备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说他没有及时地或足够有力地把其前线出现的危险警告最高统帅部是讲不通的。所有的报告、请求和建议都得到了老一套的答复:整个东线形势不允许对现行命令(扼守前线)或对总的部署(例如预备队的准备)作任何改变。有人说要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在告诫时态度更强硬一些,也许会有点结果。但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虽然应当承认,他心理上对希特勒的仰仗肯定使他不那么直言不讳,也难于使希特勒接受他的观点。然而,即使当时指挥中央集团军群的是一个与他不同、比他强硬、更有主见的人,鉴于一九四四年夏季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性质与组成,他能否有更大的影响也是令人怀疑的。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完全由希特勒所控制。

  德军最高统帅部表现出的缺乏洞察力以及对所有对付威胁的建议的一概拒绝,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产生了某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实在的,现在除了坐待事情发展外,还有什么办法呢?而且,中央集团军群甚至连准备更机动的防御战术,都没有主动作出任何事。面临越来越危急的局势,它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领导权。不过鉴于“元首”的严格命令,也不指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发挥主动性”。然而,中央集团军群确有信心,当情况需要时,它定会得到必要的行动自主权。其余则依仗部队防御时的坚韧顽强,这一特点在过去已有充分的体现。对预期的俄军攻势的突击力及其目标都估计不足。这是因为有关的司令官们没有机会充分了解俄国人在战术指挥、组织能力和武器装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白俄罗斯战役

  “白俄罗斯战役”的序曲是广泛开展的游击队活动。据估计,当时活跃在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的游击队人数在二十四万左右。六月十九日夜发生了一万零五百起爆炸事件,破坏了明斯克以西所有的铁路交通线。德国管制队还破获和拆除了另外三千五百件爆炸物。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十分清楚地表明,游击队是一支组织良好、有统一指挥的力量。这一行动虽然没有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但却使补给线中断了二十四个小时,有些地方中断的时间还更长。这次迅速的破坏行动,与中央集团军群东面战线当面俄军业已完成的部署之间的关系已明显得不可忽视了。由此看来俄军要发动的攻势已迫在眉睫。

  这次“解放白俄罗斯的攻势”在苏联军事文献里称为一九四四年的“第五次打击”,是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朱可夫元帅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作为“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俄国人这样称呼的)负责协调诸“方面军”的作战行动。这些所谓的“方面军”可以认为与德国的集团军群大致相当。参与这次攻势的有几个这样的“方面军”: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萨哈罗夫将军),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将军)和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巴格拉米扬将军)。它们指挥着下列部队:

  (1)在第九集团军当面的是: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右翼部队,其中二十三个步兵师和七个装甲师在别列津纳河以南与第四十一装甲军对峙,二十七个步兵师和六个坦克师在罗加切夫之北与第三十五军对峙。

  (2)在第四集团军当面的是: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十六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在里亚斯纳-英吉廖夫公路两侧与第三十九装甲军对峙;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左翼的二十五个步兵师和十一个装甲师在奥尔沙以北沿莫斯科-明斯克公路与第二十七军对峙。

  (3)在第三装甲集团军当面的是: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右翼的十八个步兵师和九个装甲师在维切布斯克东南苏科德罗夫卡地段与第六军对峙;还有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二十九个步兵师和八个装甲师在维切布斯克以西奥博利河两岸与第九军对峙 [ 注:该兵力部署情况取自勒里希特的《包围战问题》一书中第109页的略图,显然是以作战局形势图为根据的。 ] 。

  在进攻正面两翼集中强大的部队这一点非常清楚地表明,俄军最高统帅部首先想得到的是它在一九四三——一九四四年冬季战役中未能达到的目标,现在它希望能以大量优势兵力获得成功,同时为以后的行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在北面,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与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将相互配合,夺取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以维切布斯克和奥尔沙两城为边沿的狭长地带,然后继续向西推进: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向列彼利推进,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向鲍里索夫推进。在南面,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则集中攻打德军防线上的博布鲁伊斯克,并攻占它,从而打开一条通往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地区的通道。与这两翼的强大兵力相比较,处于中间的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兵力相对地弱一些,该方面军的任务是对第聂伯河东岸的德军发起正面进攻,把德军逐退到河西,然后从莫吉廖夫继续向别列津诺推进。可以认为,别列津纳防线:列彼利-鲍里索夫-别列津诺-普霍维奇是俄军攻势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在这条线以西,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收复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首都明斯克。在这以后,俄军的攻势可能会推进到莫洛杰奇诺和巴拉诺维齐。究竟怎样达到这一点,无疑要取决于整个形势的发展。因而我们现在暂时不去谈这样一个问题,即俄国人是否已经计划把包围德军第四集团军作为集中攻打明斯克的一个部分。俄国人肯定还不能这样精确地估计德国人对他们的攻势会作出什么反应 [ 注:齐林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重要战役(1941—1945年)》中所作的描述几乎没有提供什么精确和有用的资料。人们得到的印象是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蒂佩尔斯基尔希并采用了他的观点。认为俄军最高统帅部原打算包围第4集团军的论点无疑是事后的估计。 ] 。

  总的说来,俄军的部署与中央集团军群在攻势开始前所作的估计相吻合。不仅估计到进攻的重点和进攻的方向,而且也估计到参战的部队。唯一没有充分估计到的是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在维切布斯克西北的大量集结。原来中央集团军群的估计与北方集团军群的估计一样,以为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会往西向波洛茨克方面进攻。由于维切布斯克以西的德军防线特别薄弱,也由于那里实际上没有预备队,因而不久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处境就十分危急。

  俄军的攻势于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开始,正好是“巴巴罗萨”行动计划的三周年纪念日 [ 注:苏方把攻势开始的日期说成是1944年6月23日。 ] 。第一天的进攻局限在维切布斯克两侧第三装甲集团军的防线,但是接着便向南扩展,第二天扩展到第四集团军的防线,第三天扩展到第九集团军的防线。俄军的进攻是分阶段进行的,可能因为它想集中使用空军力量。而这一点使德军发生了错觉,即使时间的差距不很大。由于俄军的进攻是以这种方式实施的,在一天左右的时间里德国的集团军司令官们还一直以为这仅仅是个“牵制性攻击”问题。结果,集团军群司令部和陆军总部之间重新进行浪费时间的讨论,致命地贻误了这时必须迅速作出的决定。

  从战斗一开始,俄军就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这不仅可从它的火炮、对地面攻击的飞机和坦克的压倒优势清楚看出,也可从它采用的新战术看出。这些新战术使德军及其统帅大为吃惊。这次战斗的一个新特点是俄国出现了支援地面部队的强大的对地攻击飞机编队。

  在俄军攻势开始时,德国第六航空队只有四十架战斗机可投入战斗,因此制空权几乎完全操在俄国人手中,他们利用这一点对德军炮兵阵地发起低空攻击。他们意识到德军由于步兵数量不足,所以炮兵总是它防御的主要力量。俄军使用空军力量还极大地阻碍德军在战场上的运动。这样一支俄国战斗机编队的存在,阻止了德机深入俄军后方进行空中侦察。俄军的火炮在攻势前发起持续几小时的猛烈轰击,随后密集的步兵在装甲部队的支援下发起进攻。俄军在突破德军主要防线后,立即向各个方向扩大突破口。尔后,其他的步兵部队以及伴随它们的炮兵则肃清任何残存的德军抵抗部队。在步兵进攻时,装甲兵的大部队留在后面。只有当步兵在德军防线上撕开大口子以后这些部队才向前开动。为对付远距离目标,俄国装甲兵的编成内均为旅一级的供作战使用的特种机动部队。在这一方面,地形对它们极为有利,其两侧非常适合快速机动部队长驱直入—一在北面,沿斯摩棱斯克-奥尔沙-明斯克公路是一个开阔地带;在南面,沿着里皮亚特沼泽地北侧也是一个开阔地带。另一方面,在德军防线中段后方别列津纳河的两岸是一大片难以通过的林区,这就把防御行动限制在几个狭窄的走廊地带。

  德军防线的崩溃

  俄军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优势以及进攻战术的突击力,由于德军——为希特勒的命令所制约——采用了固守防线的单纯防御而更为有效。这从一开始对第三装甲集团军的攻势就很明显。那里的情况在六月二十二日就变得困难,接着很快发展成危机。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成功地在维切布斯克西南纵深突破了第六军的防线,第九十五师被用来阻止这些突破之敌。在该城西北奥博利河两边,第九军那条拉得过长的防线为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所撕裂。除第九十五师的一支团级部队外,这里再不能得到别的预备队。同一天对第四集团军发起的最初进攻被击退。在第九集团军当面,敌人按兵不动 [ 注:白俄罗斯战役的描述是根据作者1944年8月写的备忘录(《文献》)写的。起草这份备忘录时,作者还在主管编写战争日志并负责保管现有的一切资料,其中包括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和作战部长口头提供的资料。现又根据战争日志和上级部门的决定作了修改和补充。对待这些决定当时需十分慎重。这一点也适用于前面提到的蒂佩尔斯基尔希的视察报告和后来对“包围战”的研究。这一研究在上面提到的勒里希特的书中引用了。 ] 。

  六月二十三日,俄国的攻势扩展到第四集团军的防线,同时对第九集团军也开始了最初阶段的进攻。在第四集团军的防线上,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在莫吉廖夫以东成功地突破了第三十九装甲军的防线。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先头突击部队在公路以北也突破该军防线。在这里作战的是第十四师的一些部队,该师主力已从奥尔沙北上到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右翼。这样,在中央集团军群左翼的两个留作预备队的师现在都用上了。第四集团军代理司令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提出的让其集团军退入第聂伯河阵地以组建新的预备队这个建议被布施陆军元帅拒绝了,因为“在完整无损的主要战线上主动放弃无论哪一部分都是不能允许的”。在维切布斯克两侧的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形势更为险恶。俄军继续扩大其前一天打开的缺口,将南边的第六军赶过卢切萨河,将西边的第九军赶过德维纳河。当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一部渡过卢切萨河进到维切布斯克以南时,第五十三军所属四个师受到了被包围的威胁。于是陆军总部允许该军撤到该城城郊的阵地。由此而腾出的一个师便奉调往西南方向进攻,以保持经过奥斯特罗夫诺的交通线畅通无阻。其他三个师奉命防守维切布斯克“据点”,因此不再受第三装甲集团军调配。

  六月二十四日清晨,布施陆军元帅和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将军在明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商谈。从直到那时的形势发展来看,布施这时得出结论说,中央集团军群所能调配的部队不够强大,不能胜任交给它的任务。他指出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维切布斯克地区”。由于缺少预备队,不可能恢复第三装甲集团军地段的局势。布施宣称,“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让第三装甲集团军放弃维切布斯克据点,撤到“虎”防线。这是在该城西南的一个闩止阵地(斜切阵地)。他还请求进一步的增援,包括增援一个装甲师。蔡茨勒将军同意他的建议,并答应很好地向希特勒转达。

  关于反措施的讨论似乎只限于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局势以及维切布斯克据点,尽管就在那天清晨,对第九集团军阵地的大举进攻已经开始,布施跟他原来的态度一样,感到没有必要讨论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局势。陆军参谋总长也许正在有点焦忧地考虑就要来到的与希特勒不可避兔的冲突,因而对不必再带回更多的这种要求感到再好也没有了。

  在前一天,也即六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得出结论,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不足以应付局势,认为“改变其作战命令要比派增援部队容易”。在这一方面,提到了第四集团军撤过第聂伯河的问题。回顾起来,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早晨也许无疑是挽救中央集团军群的最后机会,办法是“改变其作战命令”,这样就可逃脱威胁着要吞噬它的那种命运。但是即使所有有关的军事司令部意见一致,也丝毫不能肯定——正如以后几天的事态非常清楚地表明的那样——希特勒会接受它们的判断,同意下达必要的命令。

  事实上,当蔡茨勒于六月二十四日从明斯克返回后,他未能说服希特勒同意撤退的建议。希特勒所同意的只是把第二一二师调往列彼利,把第五装甲师调至鲍里索夫。关于维切布斯克的问题他一步也不肯让,甚至还亲自直接给第三装甲集团军司令莱茵哈特将军发去一道命令说,维切布斯克仍是一个据点,应当守住。当布施于当天下午给希特勒打电话,再次请求放弃维切布斯克时,希特勒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说“为了政治原因”(芬兰有背叛的危险),“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维切布斯克”。他举出科韦耳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在科韦耳,四千名德军把十个师的敌人牵制了三星期之久。”为补充自己的命令,他下令,维切布斯克至少要有一个师防守。此事就到此为止。在六月二十五日晚,希特勒郑重宣布“第二○六师要坚守维切布斯克直到被解围为止!”

  与此同时,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局势变得越发困难,到六月二十四日则形成危机。越过卢切萨河的敌军正向西北展开,切断了第五十三军在奥斯特罗夫诺的后方交通线,同时迫使第六和第九军相邻的两翼进一步后退,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约有二十五英里宽的缺口。这时第五十三军接到命令,留第二○六师在维切布斯克,其余往西南冲杀出去。但是这些命令到得太迟了。把第五十三军固定在希特勒的“维切布斯克堡垒”不仅使有关的部队遭了殃,也使第三装甲集团军的整个作战行动遭了殃。一九四四年四月当第一次提到此事时,莱茵哈特将军就预言过会有这种结果。

  六月二十四日,敌人继续对第四集团军进攻,成功地把德军防线的缺口扩大到莫吉廖夫以东,并一直突破到第聂伯河补给线。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于同一天沿公路发起的进攻被制止住了,但是第四集团军左翼不得不撤回到奥列希湖一线以便与在博古舍夫斯克两侧作战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右翼第六军保持联系。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此时对他的左翼深为担心。他再次要求准许尚未遭到攻击的第四集团军的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

  这一天的事态发展使中央集团军群和陆军总部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在晚上的形势讨论会上向希特勒提出了这个建议。可是希特勒又一次拒不让步。相反地,第四集团军司令部接到命令,要它与第十二军和第三十九装甲军的北翼继续留在原来的阵地上。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力劝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取消这道在他看来——不仅是他——是毫无意义的命令,可是无济于事。布施陆军元帅把它视为他的“元首”的命令,务必服从 [ 注:1944年6月24日中央集团军群战争日志。在这一方面,蒂佩尔斯基尔希和布施个人之间有尖锐的冲突。这一点在尔后的蒂佩尔斯基尔希和勒里希特的著述中也都有所反映。 ] 。在这种情况下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就凭自己的良心行事。他自己作出决定,命令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可是这个决定也为时太晚。”这不仅因为第四集团军北侧的局势急剧恶化,而且还因为自那天开始在南边的第九集团军前线的事态又有了发展。

  俄军的大规模进攻是在六月二十四日发起的。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向第九集团军全力进逼,在别列津纳河以南第四十一装甲军防守的地段首战告捷。在那里,敌军迅速投入了强大的装甲部队——当地弱小的预备队无法阻止它们。敌军通过打开的一个缺口经由拉科维奇迅速向博布鲁伊斯克-拉特米罗伊维奇铁路线推进。在罗加切夫以北的第三十五军地段,敌军突入到德鲁特河西岸,然而却被德军堵住了。留作预备队的第七○七师被派向前方对付与第四集团军交界处的第三次突入之敌。直到傍晚才决定使用第二十装甲师,该师作为预备队待在博布鲁伊斯克附近。起初,第九集团军司令部判断较大的危险是在罗加切夫以北。直到下午它还认为这个师应用到北翼,因此作出了相应的部署。但是到了傍晚,看法有所改变,认为第四十一装甲军地段局势的急剧恶化要求把该师南调,以在帕里奇附近进行反击。但是由于踌躇不决,丧失了宝贵的时间。由此导致第九集团军司令官的撤换,由冯·伏尔曼将军接替约尔丹将军。然而事实上,即使这个师“按理论上最好的形式”加以使用,它也不大可能改变第九集团军的命运。

  六月二十五日早晨传来的报告非常清楚地表明,由于敌军在两翼的新胜利,中央集团军群总的局势正在迅速恶化。突破别列津纳河以南第九集团军防线的敌军,已经抵达博布鲁伊斯克以南的铁路线。在其后面的其他强大的敌军通过突破口蜂拥而入。第二十装甲师尚未投入战斗,但它不得不首先扫清自己展开地区的道路,尔后到下午才能进入阵地。然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仍坚持这次进攻要直捣突入之敌的翼侧。北面的局势更是糟糕:第六军新筑的防线在博古舍夫斯克被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突破。德军被赶回奥尔沙西面的公路。这样,敌军完全可以自由地向南向西行动。

  这时,第九集团军的主力和第四集团军的全部受包围的危险越来越大。因此,在六月二十五日早晨给陆军总部的形势报告中,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作出如下请求:把第四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以腾出预备队加强受威胁的左翼;放弃维切布斯克,准许第二○六师突围出去;以及向斯卢茨克、明斯克和帕拉菲亚诺沃各派一个师。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意识到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也很可能不足以恢复态势。因而它又一次紧急请求修改给它的总的作战命令以便进一步从突出地段作有限撤退,同时保持与友邻部队的联系,因为这是使大量部队兔于覆灭的唯一办法。要是对局势有个适当的估计,德军最高统帅部本身早在六月二十三日就可作出这个决定。第二天早晨即六月二十四日也许还不晚。可是现在战事的发展使这个决定变得极为必要和非常紧急。然而,即便如此,仍不能使希特勒相信局势的严重性。在中午的会议上他还只准备同意把第四集团军在莫吉廖夫以南的那些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他仍然不准放弃维切布斯克。

  六月二十五日的战斗进程非常清楚地证实了当天上午形势报告中所表示的担忧。在第九集团军防线上的第二十装甲师发起的反突击很快因遇到强大的俄国装甲部队而停止不前,寄于希望的救援就此落空。同时,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南路进攻部队继续向西和西北推进。结果,从博布鲁伊斯克通向西面的几条公路这时都受到了威胁。在北翼,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才阻止了敌军把突破口扩大到罗加切夫以北。与第四集团军交界处的局势仍不清楚。第七○七师未能堵住缺口。第九集团军司令部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准许它撒到扩大了的博布鲁伊斯克桥头堡。但是这一请求遭到布施的拒绝。他指出他的作战命令没有更改。

  这时,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部队突破了莫吉廖夫以东第四集团军防守的第聂伯河防线,并继续向莫吉廖夫和什克洛夫推进。在公路以北,敌军在奥列希突入了奥尔沙桥头堡。第四集团军所辖的第六军在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装甲部队的强大攻势下彻底崩溃。这使敌军得以向斯莫利亚内附近的公路推进。这样,该方面军便取得了它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即占领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现在它继续利用在维切布斯克以南德军防线上撕裂的大缺口,派遣机动部队经由先进长驱直入第四集团军的深远翼侧。第三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五十三军此时试图向西南突围,但面对敌军在奥斯特罗夫诺的坚强防御,这一企图也告失败。坚守在德维纳河河畔别申科维奇阵地上的第九军右翼部队这时被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向西逐退到博切伊科沃,这使局势变得更加无望。

  布施陆军元帅向蔡茨勒将军进一步紧急请求修改给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命令。希特勒在晚上会议上答复他的请求时,最后决定只准第四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事实上,在六月二十五日到二十六日的夜里,该军奉冯·蒂佩尔斯基尔希的命令已撤退完毕。希特勒还决定把第十二装甲师(属北方集团军群)调给马里纳城尔卡的第九集团军,但是他对维切布斯克仍不肯改变主意。“第二○六师要坚守维切布斯克直到被解围为止。”

  我们已经提到过希特勒的这句话,但在这里不妨再重复一下这话的来龙去脉。这句话作为一个命令形式传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并逐字写进了战争日志 [ 注:文献》第326页。这段话是从1944年6月25日中央集团军群战争日志中抄来的。作者很清楚地记得希特勒发布的这一指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部所引起的愤慨。 ] 。维切布斯克的守卫部队会被“解围”的想法简直是荒唐可笑的。因而希特勒的这句话不是被看作完全无耻,就是说明他对作战形势缺乏洞察力。今天,我们可以对此作出更为深刻的判断,并多少可揭示希特勒其人的心理状态。希特勒是不会承认已无可挽回的败局的。他——有意无意地——拒不作出任何会被周围的人解释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弱点和失败的决定。希特勒要能听从他的军事顾问们的意见,听从他的参谋总长、集团军群司令和战地将领们的建议的话,那就意味着在这时(和以后)他自己的意志被迫屈从于事情的必然性。这种事在他看来是完全不能容忍的,因此他不断拖延急需要他作出的决定。起初,这还只是与几万德军的生命安危相关,不久就与几十万德军相关,最后则与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相关。

  现在,局势发展迅猛。到六月二十六日,中央集团军群受到两翼包围的危险变得严重。南面的危险来自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装甲部队。它们如入无人之境,向博布鲁伊斯克和第九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挺进。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沿着并越过奥尔沙以西的公路推进到第四集团军很长的翼侧,构成了东北方向的危险。第九集团军取消了第二十装甲师的进攻,令其改变方向,通过博布鲁伊斯克,以对付正在西面酿成的危险。在它的东部防线,占有极大优势的敌军无情地进逼,迫使第九集团军放弃杜比萨一线。在北侧,俄军越过博布鲁伊斯克-英吉廖夫公路,最后切断了这两个集团军间的联系。在第四集团军的南翼,德军按计划撤过第聂伯河。但是这时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英吉廖夫以北第聂伯河右岸,从东、北、西三面向奥尔沙发起猛烈攻击,虽然它进攻暂时受阻。这时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所属的快速机动部队涌入缺口,在宽大正面上向西和西南方向推进,在托洛钦附近切断公路。再往西面,兵力不强的德军在鲍里索夫极力掩护第五装甲师下火车。面对敌军推向博切伊科沃和越过德维纳河,第三集团军和第九军组成的一个战役集群只得进一步向西撤退。这个集群得到仓促征集来的薄鸩部队的加强。维切布斯克据点现被俄军攻占。第五十三军作了最后一次努力,在奥斯特罗夫诺附近向西南突围,但因遭到敌军的反击而被击溃。

  布施曾紧急请求最高统帅部修改给他的作战命令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由于在六月二十六日一天里没有迹象表明希特勒会有可能经陆军总部同意他的紧急请求,布施决定带着计划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向希特勒面述。在当天晚上举行的总的形势讨论会上,希特勒最后同意第九集团军撤到博布鲁伊斯克桥头堡,第四集团军“分阶段”撤到别列津纳线。但他仍要求坚守剩下的莫吉廖夫和奥尔沙两个据点。

  这样,在耽搁两天以后终于得到了决定。然而直到此时,这个决定仍被很多条条框框所限制,中央集团军群根本没有自主权。布施依然感到为希特勒给他的命令所束缚。结果又是举棋不定、迟疑延宕和疑虑重重,终于妨碍了他采取应急的重大步骤。例如,六月二十七日上午,第九集团军参谋长施泰德克少将到明斯克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汇报,鉴于第九集团军确实有被围歼的危险,他想让该集团军主力向西北突围。但是他被明确禁止这样做,因为最高统帅部有令,博布鲁伊斯克要作为别列津纳河防线的基石固守。相反地,他还必须奉命以第二十装甲师来确保后方交通线畅通无阻。这个禁止突围的命令与第九集团军的实际处境根本不符。同时给第四集团军的命令也是如此,要它固守第聂伯河一带阵地,“迫不得已”时才撤到德鲁特地段。即使那时,它还必须奉命继续坚守莫吉廖夫和奥尔沙据点。

  六月二十七日第九集团军的形势急剧恶化:敌人这时不仅切断了通往西面和西北的公路,而且强大的装甲部队正沿着通往莫吉廖夫的公路从东北向博布鲁伊斯克挺进,一路上夺取了别列津纳河上的几座桥,使群集在该河东岸的第四十一装甲军和第三十五军的部队无法渡河。这些部队能否象第九集团军司令部原来打算的那样冲杀出来,是极其令人怀疑的。俄军机械化部队在博布鲁伊斯克以西成扇形展开,西面抵达新多罗吉,西北到达奥西波维奇。第十二装甲师刚乘火车赶到马里纳戈尔卡。第四集团军在南翼防守着远至莫吉廖夫的第聂伯河防线。可是它拉长的南侧这时受到越过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公路向前推进的敌军的威胁。在北翼,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在宽大正面上越过第聂伯河 鹇尔沙据点四面遭到猛攻。第二十七军从来自北面和西面的强大的敌军中冲出,打开一条通往西南的道路。沿公路西进的俄国快速机械化部队暂时被鲍里索夫的起掩护作用的防线挡住。第三集团军的第九军力量太弱,无法抵挡敌人的压力,只得再往西撤到列彼利-乌沙奇防线,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部队尾随其后。第九军右翼得到第二一二师的加强,后者在列彼利下的火车。它与第五十三军之间的缺口这时扩大到五十英里。六月二十七日晨,该军停止了战斗。

  在这种总的形势下,中央集团军群于六月二十七日下午对如何进行战斗进一步发出了命令。第二集团军奉命接管第九集团军的南翼,并与战斗在奥列萨地段的部队取得联系。第九集团军的南翼被迫撤离阵地,随该集团军的其他部队转移。第九集团军奉命边打边撤到新多罗吉-奥西波维奇防线,同时留一个师防守博布鲁伊斯克据点。第四集团军则奉命逐个地段地撤到别列津纳河防线,同时坚守莫吉廖夫据点。同一天,布施通过参谋总长再次作了努力,想得到希特勒的同意,放弃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和奥尔沙据点,然而再次未获成功。第八号元首作战指令于六月二十七日到二十八日夜间到达。它只是证实了已经向布施下达的口头指令与中央集团军群已发布的命令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第八号元首作战指令在提到据点时宣称,这些据点必须至少再坚守“几天,以便在后方准备一道坚固的防线”。但是这个作战命令是建立在对形势想当然的估计上的,认为德军享有足够的主动权,能限制敌人的成功并最终在“最后防线”前面阻住敌人的进攻。第二天的事态很快地表明这样的命令完全是一厢情愿。毫不奇怪,面对严酷的事实,这些命令一触即垮。原因之一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假设俄军的攻势高潮已过。这种假设是不确实的——相反,敌人的攻势这时进入了第二作战阶段,正向新的深远目标推进。

  俄军向纵深推进

  六月二十八日,俄军在其攻势正面两翼投入强大的快速机动部队,南面向斯卢茨克,北面经列彼利向莫洛杰奇诺。这表明俄军不会满足于攻占明斯克,而是决心乘胜继续往西挺进。中央集团军群充分意识到敌人没有放弃他们的计划——通过对明斯克的钳形突击完成对第四集团军的包围。第四集团军这时边打边退到别列律纳河。它感到自己已面临跟踪追击的俄军步兵的威胁,后者迂回包抄了它。事实上,在六月二十八和二十九两日,俄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特别指令”,具体布置了“诸方面军继续发动攻势的任务” 鸫照这个指令,第二、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将“以两翼包围运动向明斯克推进,拿下该城,从而完全包围从莫吉廖夫地区向明斯克撤退的德军”。与此同时,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则“从正面追击德军,以阻碍他们向明斯克作有秩序的撤退”。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机械化部队奉命“向维列伊卡和莫洛杰奇诺推进,以切断敌人从明斯克到利达和维尔纽斯的退路”。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任务是掩护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行动,在北面向波港茨克推进,西面向格卢博科耶推进。“在博布鲁伊斯克的战事结束后,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将继续向巴拉诺维齐和明斯克追赶敌人”,同时还向巴拉诺维齐派遣骑兵和装甲部队以切断明斯克通往西南的铁路。

  六月二十八日上午传来的报告说,被围在博布鲁伊斯克地区的第九集团军主力已大难临头。毋庸置疑,即使这些部队有可能突围出来,它们也不会再有任何战斗力了。同时,列彼利附近的第三集团军的掩护线又被冲垮,与北方集团军群相联系的交通线也被切断。在南面,无法指望第三装甲集团军前来救援,它的战斗力这时已削减到一个较弱的步兵军。虽然由第五装甲师和薄鸩部队(第三十九装甲军)组成的冯·绍肯集群,暂时地在鲍里索夫两侧和再往北面的别列律纳河上的断桥处阻滞了敌人的前进,然而贯彻第八号作战指令的条件已不复存在。正如中央集团军群在一份形势总结中指出的,敌人从博布鲁伊斯克和列彼利往西的行动自由已不再能阻住。向巴拉诺维齐和列彼利以西派遣新锐部队乃是当务之急。由于与陆军总部通了电话,“中央集团军群在今后行动中的主要任务”这时确定为把第四集团军安全撤回到明斯克地区。

  然而,如果为数不多的现有部队(在鲍里索夫的第五装甲师和在马里纳戈尔卡的第十二装甲师)和新调来的部队(调到巴拉诺维齐的第四装甲师和第二十八师,以及从莫洛杰奇诺以北的北方集团军群调到明斯克的第一七O、第一三二师)要发挥最大的战略效果,就非常必要采用机动作战战术。第十二装甲师以及第四装甲师(在到达后)在明斯克以南,第五装甲师在明斯克西北要为第四集团军的撤退保持一条畅通的道路。

  六月二十八日晚,莫德尔陆军元帅接替布施陆军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群。莫德尔暂时仍保留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以有助于从那个地区进一步调来预备队 [ 注:1944年6月28日中央集团军群战争日志。战争日志没有指明撤退的理由,也没有指明这是谁的主意。就作者所记得的,布施对这次撤退感到吃惊,他感到蒙受耻辱。蔡茨勒将军建议他与莫德尔陆军元帅讨论一下,但他以离去而回避了这次讨论。这里没有什么生病的问题。 ] 。司令官的这一调整不仅改变了战地的领导“作风”,而且也改变了中央集团军群和最高统帅部之间的关系。新任司今得到希特勒垂青,这一点很快为人们所感到。中央集团军群作战部感到十分惊讶的是,希特勒对莫德尔陆军元帅提议的所有措施都欣然同意。

  六月二十九日,有更多的苏军不断从德军防线上的巨大缺口涌入。在南部,苏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斯卢茨克。在北部,苏军在鲍里索夫和列彼利西南的宽大正面上抵达别列津纳河上游。第二集团军派了骑兵部队到斯卢茨克,力图扼守这个据点。现在它接到命令,要在这里阻住俄军的前进,并利用正在到达巴拉诺维齐的部队(第四装甲师和第二十八师)向东北突击以堵住它与明斯克以南的第九集团军之间的缺口。第十二装甲师构筑的闩止阵地(斜切阵地)得到薄鸩部队的加强,顶住了那些向马里纳戈尔卡夹攻的敌军。中央集团军群这时命令第九集团军重新与第四集团军南翼建立联系,并使用将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二个师守住明斯克以南地区。然而,鉴于北方集团军群南翼所处的紧张局势,陆军总部暂缓调动其中的一个师——第一三二师。第四集团军继续向别列律纳河撤退,其两翼受到的敌人压力与日俱增。在北翼,冯·绍肯集群仍坚守着鲍里索夫桥头堡。苏军可能会在更北的地方渡过别列津纳河,突入第四集团军和第三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向明斯克推进。考虑到这个危险,在别列津纳河西岸的第五装甲师的部队作好了向西北方向投入战斗的准备。在敌人的强大压力下,较弱的第三装甲集团军被迫再往西面撤退。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先头部队突过该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缺口,到达莫洛杰奇诺-波洛茨克铁路线。

  六月三十日,中央集团军群两翼的紧张局势有所减缓,但这只是暂时的。进攻第二集团军的苏军攻占了斯卢茨克。然而由于受到那里弱小的德军的顽抗,这些苏军才被牵制住,未能向巴拉诺维齐或明斯克方向扩大战果。结果,第四装甲师有可能在巴拉诺维齐不受干扰地全部下了车。在马里纳戈尔卡的第九集团军防线没有变化。从博布鲁伊斯克包围圈里向北突围的德军到达离目标一半的路程。在鲍里索夫附近进攻第四集团军北翼并向北推进的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快速机动部队在别列津纳河上继续遭到顽强的抵抗。一支通过别戈姆利向前推进的苏军被第五装甲师的部队赶了回去。然而另一方面,仍在别列津纳河东岸作战的第四集团军主力(第十二、第二十七军)的局势异常危急。虽然韦利尼奇-别列津诺这条主要的退路仍畅通,但是看来第四集团军不大可能在七月三日以前在别列津诺渡河完毕。

  七月一日,中央集团军群的整个形势又有很大恶化,因为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快速机动部队在斯托尔布齐以南从斯卢茨克向巴拉诺维齐-明斯克铁路线突击。这样,敌人在南部实施的大包围开始形成。很明显,敌人会在北部向莫洛杰奇诺发起相应的突击。第二集团军这时在巴拉诺维齐以东投入了第四装甲师和第一匈牙利骑兵师,进攻那些向斯托尔布齐运动的敌军的南翼部队。姗姗来迟的第二十八师也将参加这次进攻。在第九集团军地段上,第十二装甲师把从博布鲁伊斯克突围出来的部队集中起来,送回西面。这时第四集团军的局势越来越危急。敌军在别列津纳河西岸南北夹击,意在切断该集团军主要的退路:别列津诺-明斯克公路。只是花了很大力气才把从切尔文和切尔纳亚夫卡迂回前进的敌军阻住。在别列津纳河以东的几个德国师打回到桥头阵地,因其翼侧和背面都受到很大压力。在该集团军的左翼,鲍里索夫桥头堡在第五装甲师撤到明斯克以东地区后丢失了。第三装甲集团军按计划撤到普罗尼亚-普厉萨地段。

  中央集团军群这时和陆军总部的作战局局长豪辛格将军联系——他代表患病的蔡茨勒参谋总长——把由于俄国快速机动部队西进引起整个形势转危的情况告诉了他,也把在明斯克地区作战的第九和第四集团军不可避免的结局告诉了他。这两个集团军通过斯托尔布齐和莫洛杰奇诺的后方交通线受到了威胁,使原先的希望即仍能通过明斯克向它们增派援军成了泡影。第一七零师只得在莫洛杰奇诺下车。

  七月二日,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快速机动部队如预期的那样到达巴拉诺维齐-明斯克铁路线上的斯托尔布齐。同时第三白俄罗斯方面的先头部队到达维尔纳-明斯克铁路线上的莫洛杰奇诺和斯尔贡。显而易见,俄军企图堵住明斯克以西纳利博克森林区南北的两个狭窄通道。如果德军要拉回仍在明斯克地区作战的第九和第四集团军的部队,并重建一条连贯的防线,那么保持这些通道的畅通就极为重要。为了对付这个危险,莫德尔陆军元帅决定不顾明斯克地区的局势,把他仅有的几个尚能作战的师投入进去,以把明斯克西南及西北的敌军逐回,以此重新打开通道。第二集团军受命继续以第四装甲师攻打斯托尔布齐。第九集团军受命把第十二装甲师从前线撤到明斯克东南,进而西攻斯托尔布齐。第五装甲师随同第四集团军向明斯克以北展开并向西北推进,以打通明斯克-莫洛杰奇诺铁路。

  但是在这同一天,陆军总部接到报告,说第四集团军尚能作战的部队现在已无望到达明斯克地区。交通线已被切断,增派援军也不再能影响明斯克战役。报告继续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由继续把明斯克作为据点固守。如果要使保持巴拉诺维齐和莫洛杰奇诺通道畅通的行动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就急需调来增援部队。希特勒在听了作战局局长的汇报后同意莫德尔的建议,并批准了他已采取的措施。

  七月三日,随着俄军收复明斯克,白俄罗斯战役进入最后阶段。这一天,俄军在该城东南突破德军仍在坚守的薄弱防线,接着几乎同时从东面和南面进入明斯克。这样,第一、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就合围了第四集团军主力,后者仍在力图打回别列津纳河彼岸。

  中央集团军群把它仍掌握的三个装甲师都投进去了,因而仍在明斯克以南战斗的第九、第四集团军的部队才得以在斯托尔布齐退过涅曼河,沿着从明斯克到莫洛杰奇诺的公路退却,路上收容了成千名散兵游勇。一支由原先被陷在博布鲁伊斯克的第九集团军所属部队组成的战役集群,设法到达了汉曼河西岸斯托尔布齐西北。这个集群的中坚是第二十装甲师的部队。第三装甲集团军第九军,在帕拉菲亚诺沃以北抵御从格卢博科耶前来的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的部队。北方集团军群南翼的防线,这时从德维纳河以南波洛茨克以西成弧形弯向后方。在该南翼那边有一个缺口,敌军正通过这个缺口向西运动。波洛茨克已三面受到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部队的威胁。

  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然拒不批准撤出波洛茨克据点。他相信从那里发起行动,就可以改变中央集团军群的命运。七月一日,他命令北方集团军群向西南方向进攻。由于只能有两个师执行这一命令,有关的人都认为这是办不到的而拒绝执行。莫德尔宣称,在他看来,不作“这种徒劳的试验”更好。北方集团军群对这一命令激烈的违抗导致了不久以后其司令的撤换,由弗里斯纳将军接替林德曼将军。只是到了七月二日至兰日的夜间,希特勒才最后被豪辛格将军说服,认识到他的计划是无法执行的。这时他才同意撤出波洛茨克。

  尔后几天里,德军在明斯克地区那些仍与敌军接触并在纳利博克森林区两侧为优势敌军所紧追不舍的弱小部队撤向巴拉诺维齐和莫洛杰奇诺。在那里,德军调来并投入了新锐部队,结果重新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第四集团军被围的部队渡过别列津纳河,继续向西退却,甩掉敌人,打到明斯克以南。在这一“移动的包围圈”里,第十二和第二十七两个军没有成为乌合之众。但是对干第四集团军这些残存部队这种努力自救的英勇举动,中央集团军群所能给予的支援只是空运数量有限的补给。最后一批补给是七月五日空运到明斯克东南的斯米洛维奇。但这以后,已不能再空运补给了,一则因为这时德国空军被迫把机场向后移至更西的地方,二则运输机得不到足够的战斗机掩护。一九四四年七月八日,第十二军代理军长下令放下武器,因为弹药、燃料的奇缺使其士兵的战斗力降到了零,其中有许多是散兵游勇。在这种情况下,鉴于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太长,再作抵抗也是徒劳的。

  小结

  苏联的官方报道说,一九四四年七月三日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战略性作战行动的第一阶段以收复明斯克而结束。这样,俄军的夏季攻势获得了它的第一个目标:解放白俄罗斯。同时,它把德军防线撕了个大缺口。中央集团军群这时只有八个分散的师,却要在一条长达二百多英里的防线上对付俄军一百一十六个步兵师、六个骑兵师、十六个机械化步兵旅和四十二个装甲旅。几天以后,遵照俄军最高统帅部七月四日发出的把攻势推移过旧俄波边界的命令,俄军诸“方面军”又向前推进。在北面,它们取道莫洛杰奇诺向维尔纳推进;在南面,则经由巴拉诺维齐向布列斯特推进。

  如果我们试图对主宰历时十四天的“白俄罗斯战役”的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作一总结,那么首要的因素无疑是俄国人能够在攻势中投入强大的兵力。“在一九四四年夏季,俄军在数量、物资和装备上——包括空中——占有如此大的优势,以致它们的行动一点不受限制,也无需精打细算。”这样俄军就能够在宽大正面上同时在多处发动进攻,同时还可以集中兵力攻打那些为取得攻势的深远目标而首先需要摧毁的德军防线。在北部,它们的目的是占领第聂伯河和德维纳河之间的狭长地带,从而开辟通往明斯克和别列津纳河上游的道路。在南部,它们的首要目标是攻取博布鲁伊斯克这个组成德军防线的别列津纳河上的坚固据点,并开辟西通明斯克和巴拉诺维齐的道路。在这两种情况下,留作准备实施纵深作战的快速机动部队从一开始就如此强大,因此担任攻势先头突击的第一、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便可让其相邻的两翼部队继续向巴拉诺维齐和莫洛杰奇诺推进而不会削弱对明斯克的军事行动。俄军快速机动部队的速度超过德军,因此它们不断能赶上、切断、包围那些退却的德军,而且还常常围歼它们。这些德军大部分只能步行。这样,由于敌人有条件不受约束地使用兵力,他能左右事态的发展使德军指挥官听其摆布。德军采取的反措施与俄军攻势的兵力、气势和战略目标完全不相称,也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形势,这就使情况更为严重。

  在这一方面,我们只需回顾一下中央集团军群从一开始指挥军事行动就遇到的困难条件:首先,拉得过长的战线和可用以防守它的部队之间严重不成比例。这意味着防守战线的兵力必然不足,而且也不可能会有任何纵深防御;其次,在防线附近缺乏足够的预备队(只有一个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再次,希特勒坚持建立据点。为此,又得调去六个师。这六个师不能用于机动作战,也就根本没有战术预备队;最后是德国空军的巨大弱点,其行动还受到燃料短缺的进一步限制;这一切已是够坏的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极大地影响战斗的实施,可是希特勒发布的指令把事情弄得更糟,他的指令把中央集团军群栓在主要防线的固守上。同时他直截了当地禁止它们准备万不得已时退守的后方阵地,这就不可能进行一场机动防御战。

  俄军以巨大的优势兵力发动了攻势,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对这种危险却估计不足,这竟成了它对敌人总估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这种估计不足的原因很多,特别是它那毫不动摇的信念,即俄军的夏季攻势将针对加利西亚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而不是针对中央集团军群。希特勒和陆军总部一直死抱住这个想法不放,甚至从六月中旬开始,这种想法就明显地与俄军针对中央集团军群的部署相矛盾。总的说来,中央集团军群觉察到敌人正在针对它集结大量兵力,也觉察到迫在眉睫的俄军攻势的重点,但是它肯定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抵抗力量。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央集团军群坐待战役的来临,期待一旦俄军的攻势开始,它可以按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放手进行防御战。可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我只准备打一次以坚守前沿阵地为目标的战役。在整个战役中一直是这样的想法。”但是,与所期望的相反,在最初几天里,在维切布斯克两侧,奥尔沙之北,莫吉廖夫以东和博布鲁伊斯克两侧等地的防线一被突破,为防止整个集团军群的覆灭而采取的唯一办法便是放弃所谓的据点而进行机动防御。这意味着在必要时撤退,并在强大的增援部队的帮助下建立一条新的防线——也许可沿别列津纳河上游。此外,还可尽早从其他集团军群尤其是从有很多预备队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获得援助。

  中央集团军群于六月二十四日上午第一次提出这些要求,陆军总部承认这些要求很合理。然而,希特勒拒不批准从那些未受攻击的前线地段撤退,他尤其不允许撤出据点。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布施陆军元帅感到鉴于希特勒给他下达的那些严格的命令,他无权擅自改变其部队的作战目标,因而也不能放手让他的指挥官们进行机动防御。也许应该责备布施,他对希特勒唯命是从,没有一次为了他手下的士兵的利益独立采取行动,用既成事实大胆对抗最高统帅部——他的继任者莫德尔陆军元帅就是这样做的 [ 注:这一观点是与后来去世的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的观点相一致。他经常与作者讨论这个具体问题。参看前面的注释。勒里希特的看法要尖锐得多(虽然基本上也是从冯·带佩尔斯基尔希的观点来的),对这一形势的总的判断也说得太过分。想把惨败的全部责任推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头上的做法不实事求是。说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比通常这样一级司令部好对付”(勒里希特的书第116页)也不实事求是。对希特勒来说,公开激烈的反对毫无用处,这只能导致有关司令的免职,正如冯·曼施泰因、克莱斯特和林德曼遭到的命运一样。到1944年,德军指挥系统竟到了由独裁者(同时也是德军最高统帅)一个人说了算的地步。甚至连集团军群的司令也不能反对希特勒直接下达的命令。因此莫德尔陆军元帅总是尽量不让事情走得太远而使希特勒对他采取一种不妥协的立场。莫德尔内心对希特勒并不言听计从。他经常(虽然不是总是)设法得到比布施陆军元帅能够得到的更多的东西,而后者是依赖他的“元首”的。 ] 。诚然,在六月二十五日早晨,中央集团军群重新紧急地请求修改它的作战命令,但只是到了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夜间,也就是说又耽误了三十六个小时,希特勒才终于批准逐步向别列津纳河撤退。即使到这时,他仍然坚持固守据点。但这时已为时太晚:第三装甲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的大批部队已被歼灭,整个第四集团军成了俄军迅速向明斯克作包围运动的牺牲品。现在回顾起来,毫无疑问,第九和第四集团军的迅速撤退就会腾出支援受到威胁的翼侧所需的预备队。虽然这并不能避免失败,但很可能避免有战斗力的部队的被歼。

  由于希特勒不负责任的拖延,不可能采取局势所要求的那些根本性措施,因而这次战役的整个发展直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彻底覆灭都是不可避兔的。这样一来,德军在白俄罗斯所遭受的灾难——被歼二十八个师,损失三十五万人——比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大两倍。一九四四年夏季整个德军战争形势由此而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影响到了整个东线,因为它使俄军得以把德军前线中段推到维斯杜拉河和东普鲁士边境,切断了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德军,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威胁到德国在巴尔干的地位。一九四四年夏季中央集团军群在白俄罗斯的覆灭是德军在东线末日的开始。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