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代军事史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第二章夏代军事史

第二章夏代军事史

作者:中国·高锐

出自————《中国上古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第一节夏代军事史概要

       夏朝,是中国从原始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到公元前16世纪(四百多年),由姒姓奴隶主贵族专政的王朝。夏朝从禹开始,至桀灭亡,共传13世、17王。如果从禹子启开始计算,则为13世,16王。其世系如下:

       二、夏朝,是中国氏族社会末期部落联盟之间战争胜利方的首领一禹,以共主身份建立起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即国家权力,实行父传子的世袭继承制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在两种社会制度交替时期,战争是除旧立新的主要斗争形式,武力是夏朝建立和巩固的主要力量。

       三、夏朝的军事制度是从原始氏族社会部落民兵制度,转变到国家常备军制度的过渡时期,是从军事民主制转变为军事集权制的过渡时期,军队已成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工具,奴隶主子弟是军队的骨干。

       四、夏代社会生产因使用奴隶劳动而得到发展,但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还是木石器和部分的骨器、蚌器。已经有了铜器,但铜器当时是贵金属,还不可能在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使用。兵器方面,虽传说禹时已以铜为兵,但夏代铜兵器还不占有主要地位,木石兵器仍是大量的。相传夏朝已有“车正”官职,车可能已用于军事。

       五、夏代军队由步兵、车兵组成,步兵是主要兵种。常备军还是酋长卫队式的,国家尚无严密的军队组织体系。

       六、夏代已出现比较坚固的城堡。

       七、夏代缺乏有名的军事人物,也无军事思想流传后世。

       第二节战争中建立的王权国家一夏朝

       一、王权世袭制的开创

       禹是中国氏族社会最后一个华夏族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在舜为华夏部落联盟酋长时,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舜的继任人。禹做了华夏族部落联盟酋长,曾率众大举征伐三苗。战胜后,扩大了华夏族首领的统治区,提高了禹的地位和权威。传说禹还征伐过有扈氏。禹从战争胜利中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便“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又“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韩非子·饰邪》)。从这两条材料中看出,参加会议的部落酋长要执玉帛,迟到的要被杀,说明禹已经由军事民主制的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国王了。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后迁阳翟(今河南禹县)。禹到老年时,曾按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形式,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会议推荐了皋陶,由于皋陶很快就死了,便又举荐了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破坏了部落联盟议事会推举继任人的制度,从伯益手中夺取了禹的职位,“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皙传》)。启开创了子继父位的王权世袭制,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制度。

       二、巩固王权制的战争

       启夺取王位后,有扈氏不服,起兵反抗,启率军讨伐有扈氏,遂爆发了甘之战。

       有扈氏,中国史学界多认为是禹的同姓氏族部落,位于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启与有扈氏甘之战,即在户县古代甘水旁。但也有的史学家认为有扈氏系东夷诸部落中的九扈,约在今郑州北原阳一带,而古甘地则在洛阳西南(顾颉刚等:《尚书·甘誓校释译论》),这一说法,从夏初夏后氏活动范围的地理形势看,似乎可能性大些。关于启讨有扈氏的甘子战,仅《尚书·甘誓》略有记载:启在举兵讨伐有扈氏时,曾于临战前召集左右臣属(“六事之人”)下达动员令。启首先列举有扈氏的罪状,“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接着捧出上帝的意旨“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命令部属各按自己的战位努力“用命”,并规定了赏罚办法“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妆”(《尚书·甘誓》)。经过战斗动员后,启与有扈氏交战于甘,有扈氏被打败,臣服于启。甘之战,是启确立奴隶主贵族专政制度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场战争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是确立新制度的战争,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三、太康失国

       启死后,其五子争权夺位,内部陷入分裂混乱局面。夏后启的专政地位是建立在奴隶主阶级奴役奴隶阶级的阶级压迫的基础上的,奴隶制比氏族制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所产生的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专政的政治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必然伴随而来对人民(奴隶)的残酷剥削和统治阶级贵族阶层的淫侈专横。夏后启建立王权统治后,夏后职位的争夺,也就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必然现象。夏后启尚在位时,即发生过武观之乱一一武观为禹另一子,因违背禹的遗命争夺后位而被启流放河西(今河南安阳一带)不久武观叛乱,启派彭伯寿征河西,杀死了武观。以启为首的夏贵族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淫湎康乐”,田猎无度,过着淫侈的生活,很快就达到了“万民弗利”的地步。启死后,传位于子太康。启的五个儿子互相争权夺位,造成内部分裂混乱局面。太康更热衷于打猎游乐,不理政事他带着亲属跑到洛水北岸狩猎,数月不归。夏人不满太康,夷人羿乘机西进,袭占了夏都“因夏民以代夏政”,取代了太康的后位,称为“后羿”,史称“太康失国”

       后羿,妘姓,传说为颛顼的后裔,以善射闻名。其先祖尧舜时历任射正(古代官名),原居(鉏)夏初迁居穷石《帝王世纪》)。传说尧时十日并出,又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为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稀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这一神话传说,反映出羿为民除害的业绩,也反映出羿族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强大势力集团,故能利用夏朝内部矛盾,迅速取代夏后的统治。

       太康和弟仲康被迫流亡到洛水附近,后相继死去。仲康子相,逃到帝丘(今河南濮阳),依靠斟灌氏、斟寻氏,继承夏后之位。

       四、寒浞灭羿

       后羿占据夏都后,和夏贵族一样淫侈。他四出游猎,“不修民事”,废弃他的四个“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庞圉),委政于伯明氏的谗子寒浞,寒浞当面谄谀后羿,背后培植自己的势力,收卖人心。他暗中收买羿跟前的人,趁羿打猎回来时杀死了羿。寒浞遂取代羿的后位,并占有后羿的妻室,还承袭了有穷氏的名号。后来,寒浞为扩大其统治权,攻杀了夏后相,并灭掉了斟灌氏和斟寻氏,分派他的两个儿子浇和(豷)加以统治。

       五、少康中兴

       夏后相被灭时,其妻后缗已怀孕,她从墙洞中逃归母家有仍氏,生子少康。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畜牧。寒浞得知后,派人去捉,少康逃到有虞氏处,当了庖正。有虞氏酋长虞思嫁二女给少康,并给他田一成(方十里入众一旅(五百人),立邑于纶(今河南虞城东南),少康遂据此作恢复夏王朝的准备。

       原夏朝贵族靡,趁寒浞杀羿的混乱时机,逃出夏都,投靠夏的同姓有鬲氏。寒浞灭斟灌、斟寻后,靡收集两斟氏的逃散人员,整顿成一支武装力量,并与少康取得联系。少康在靡的帮助下,攻灭了寒浞,又攻灭了浇,并派其子杼诱杀了豷(《左传·哀公元年》),从此恢复了夏后位,重建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从禹、启到少康,夏朝经历了三、四世,约百年以上时间,才确立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这期间夏后氏统治权的失而复得,主要是通过暴力斗争,亦即军事斗争。而军事斗争的成败,固然有军事力量的强弱和使用之巧拙,但更重要的是政治上是否能关心人民,勤修民事,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军事而言,夏代前期,军事行动的规模较小,军事斗争的方法比较简单。但使用诡诈手段谋杀或袭击对方,已在这个时期的斗争中有了成功的运用。

       第三节夏代军事制度

       夏代虽已脱离原始氏族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建立了国家,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仍保留有氏族社会的许多遗制。

       有夏一代,仍然保持着大量的氏族部落以及由部落转化成的小国家(方国),古书所谓禹会万国诸侯于涂山,虽是后人记录,当时不会实有“万国”,也没有“诸侯”的封号,但却反映出夏代氏族部落众多。这些部落或方国,虽被禹、启的势力所屈服,拥戴夏后为共主,向夏后纳贡,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各自的部落独立性,并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的增加相继由军事民主制转化为贵族专政制。而夏后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其实际统治区,仅限于原华夏族生活的中原地区,这一地区是黄河中下游洛水、伊水、汾河、济河流入黄河的地区,中心在嵩山附近。在这个统治区内,夏后派出他的原氏族中的贵族或原来曾是部落酋长的人,进行统治。《尚书·禹贡》虽是后人著作,但“禹别九州”必是有一定传说为据的。夏代国家机关已经产生了,有了牧正、疱正车正等一系列官职。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和推行专政,夏后建立了卫队式的常备军。但这种常备军的数额不会太多,当需要进行战争时,还得从各贵族统治区去征调,各地方决不会都建立常备军,必然还是实行氏族社会的民兵制度,平时生产劳动,战时集合成军。至于各方国,除了保持民兵制外,也必会建立了酋长卫队式的常备武装。因此,夏代的军事制度,当是卫队式的常备军与奴隶社会的民兵相结合的军制。

       第四节夏代社会生产与兵器制作

       夏朝的直接统治区在黄河中下游的汾、洛、伊、济诸水与黄河汇流的地区,是河流冲积的黄土地带,土壤疏松肥沃,适合农业生产。由于华夏族文化发展较早,夏代生产工具的制作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从反映夏代文化的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看,石器仍占有大多数(有许多石镰、石刀),其次是骨器和一些蚌器,同时发现了爵刀、镞、铃等小型青铜器,即用铜锡合金铸造的器物。在二里头还发现有铸铜手工业作坊遗迹,找到冶炼用的陶锅、陶范和炼铜残渣,还发现了制造骨器的作坊和陶窑的遗址。这证明夏代手工业不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且已比较发达了。传说禹铸九鼎,夏后启也曾命令在昆吾(今河南濮阳西南)铸鼎,这是可能的。

       夏代生产力的发展,使兵器制造,也比较发达。特别是骨和铜镞的制作,大大提高了弓箭的杀伤威力,同时也促进了防护器具的发展。传说夏朝第七世后杼(少康子)发明了“甲《世本》。甲在古代是用兽皮制作的。原始的甲虽不很坚韧,但对人体要害部位可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杼不仅发明了甲,据说还发明了矛。

       车,传说是黄帝发明的,到夏代,车可能已有相当的改造,古书相传奚仲善作车,并且成了夏朝的车正,还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车,可能已用于交通运输和战争,但车的型制是否已与殷墟出土的商代战车相类似,还缺少实证。

       第五节夏代军队

       夏代军队的编制、装备、训练情况,既无文献记载,也无文物可资考证。仅从古书中一点零星资料中加以推断,略窥一二。夏代已有了脱离生产的国君卫队式的常备军队。军队的兵器装备以弓箭和木石制成的打击兵器为主,弓箭已相当进步。射箭的技能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一度夺取了太康后位的羿,就是以善射流名后世的。以木棒制成的殳和将木棒与石刃连结而成的石戈、石斧之类兵器,可能是基本打击兵器。石球投石器(或弹弓可能也是兵器之一。铜兵器,在夏朝后期可能已装备军队。步兵是主要兵种,车兵可能已出现,但数额不会太多。《甘誓》中有“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的记载,历来注释家认为,这是对战车兵讲的。若此,则启时已使用战车作战了。待考古证明。果如此,那么夏朝军队中当有车兵编制了。车兵按上引《甘誓》的记载,一车乘员当是三人,这已与后来商朝车兵编制一样了。至于车兵与步兵的编配,据《司马法·天子之义》载“戎车,夏后氏日钩车,先正也”。近人注解谓“钩车、戎车只编有‘前拒’及左角’,一车四马,五十一人”。似此,则一车配徒兵为48人。此说也系后人推测,恐不确。不过,有了车兵,军队的编制就不像单一步兵那样简单了,军队的组织复杂了。从少康在纶邑时有众一旅的传说来看,“旅”可能是一个军事编制单位,而旅在《周礼》中是五百人,亦可能从夏因袭下来。但这也仅是一种推断,无可靠资料为据,难以确证。

       夏代军队指挥按《司马法》的说法,似已用旗帜,且识别已有徽章标志,《司马法》有“旅,夏后氏玄首,人之执也,“於,即旗;玄,黑色;首是头旗,即以黑色旗子为指示标志,由专门人(旗手)执掌。又说“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即夏代军队是用画有日、月形的“章”,作为识别符号。除了用旗指挥连络外,大约也使用音响器材作为通信联络工具。

       军队后勤从有“余车”(《周礼·地官司徒》)的传说看来,除士卒携行的兵器和口粮外,已用车运载粮秣、器械随军供应。远征作战,当有远输队从后方向前线输送供应物品,至于在战地就地取给及取之于敌,当亦是保障供应之一法,从《司法法》中“入罪人之地”,“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的规定,可知,远古时代军队进入敌区随便伐树、取牲畜、粮秣、器械等,是普遍现象。

       第六节夏代的城防

       夏代以夏后为首的奴隶主贵族,为了保护其国家专政机关和贵族们的财产,发展了氏族公社时代出现的城堡。从已发现的夏城遗址,如今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古城遗址(据测定约建于公元前4300年前,与夏代相当)看到,夏代城堡建筑,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平粮台古城城址,平面为正方形,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城墙现残存3米多高,底部宽约13米,顶部宽约810米,南北均有城门,门道下有向外排水的陶制管道。城门口有门卫房,系城建成后过了一定时间才增建的。城内发现有石、骨、蚌镞等兵器遗物,还发现有冶铜的遗渣,这证明,夏代筑城,已具有了中国古典筑城的雏型。山东章邱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相当于夏代),也发现有城墙遗迹。

       第七节夏朝的扩张战争及其灭亡

       “少康中兴”后,夏朝统治稳定下来,少康接受了太康失国的教训,比较重视社会生产事业的管理。传说,商人的先祖冥正曾为少康的水正(管理水利的官职)“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即因努力治水而殉职。由此,夏朝统治区的生产自然要发达起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夏后氏国家富强了。到少康子杼继位后,便大举向外扩张,发动了征东夷的大规模战争。

       夏与东夷本来是两大部落联盟关系,夏后启建立奴隶制国家后,后来的联盟关系就不再保持了,要求改为朝贡关系即隶属关系了,这样当然就引起了夷族诸部落首领的不满,而夷族首领之一的羿又曾一度夺取过夏后的政权,因此,夏夷之间便处于敌对状态。仲康子相在都帝丘时就曾东征过淮夷、畎夷、风夷、黄夷等部落。其后,于夷来朝,服从于相。少康统治年代,忙于巩固内部,顾不得对外扩张,少康即位时,东夷诸部仅有方夷来朝。少康子杼继位后,便借强大起来的国势,对东夷用兵了。

       杼为了扩大夏朝统治范围,首先北渡黄河,迁都于黄河北岸的原(今河南济源西北)。不久,又东迁于老丘(今河南开封陈留北),同时,积极进行战争准备。杼为了对付善射的东夷人,亲自研制了防身的甲,并创制了矛,用以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

       夏军东征夷人的战争,经过情形无可考,仅知夏军从今河南东部,一直打到东海岸,东夷诸部落被征服了。杼子槐继位时,居于泗水、淮水流域的风夷、黄夷、于夷、方夷等九夷,都来朝见。说明夏后抒发动的征夷战争,大大扩大了夏朝的统治区,加强了夏后对诸方国部落的统治地位。夏朝国势进入了巩固发展阶段。杼因而被夏人看成继禹后的一位名王,受到特别隆重的祭祀。

       夏后杼征东夷的战争,是夏朝扩张统治区的战争,东夷诸部落被征服后,都变成了夏后的属地,成了夏后为首的贵族的奴隶。战争的长远后果是有利于统一的华夏国家的建立。但当时东夷人民受战争的残杀和掠夺,也一定是很严重的。这场战争对兵器(矛、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车战的进步,也必然产生重要影响(因为战场适合于用车)。夏朝军队得到了锻炼和加强,成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夏自“少康中兴”到“孔甲淫乱”之前的八世夏后统治时期,是兴旺发达时期。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都比较快。军队在征夷战争后的和平时期,会慢慢地丧失战斗力,并随夏朝衰亡而亡。

       从孔甲开始,夏朝的统治者们又大肆淫乱起来。国家开始走向衰落。到孔甲的四世孙桀即位,更加暴虐“残贼海内,赋敛无度,万民甚苦”《韩诗外传》卷十),民怨沸腾,夏桀还想加强对各方国的控制,召集各族首领在有仍会盟,并出兵讨伐有缗氏(今山东金乡),结果却使各方国部落更加反对夏桀。商汤乘机兴兵灭夏,史书称为“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夏后建设起来的一支夏军,也随之灭亡了。

       第八节夏代军事人物与军事思想

       古史传说中,很少有关夏代的战争和武功的故事流传下来。因此可以说,夏代在军事上是个缺少创树的历史时代。战争规模和形式,似未超出黄帝时代。有影响的军事人物寥寥无几。启、相、少康、杼、桀等夏后虽都有过征战活动,但均无显赫战绩,也无重大军事创举,仅杼创制矛和甲。羿虽是传说中的善射者,但也只能算是古代史上的一个神箭手,算不上军事家之类的军事人物。这一现象可能与夏代社会矛盾斗争不很尖税、冲突不很激烈有关。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军事思想,夏代也未曾留下什么“遗言”“遗训”之类的东西。可见,军事活动在夏代还不曾被统治阶级置于重要地位。夏朝从禹开始就善于治水。水利对农业发展关系很大。农业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也就稳定,矛盾斗争也就比较缓和。这大概是其原因之一。

       夏代已有文字。从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迹出土陶器口沿上的符号,约可证明这一点。但夏文化还远没有类似甲骨文、金文那样的出土文物用以资考。因此也无法从出土文物中找到军事方面的记载。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