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埃及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三、古代埃及

三、古代埃及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1.、前王朝与早王朝时期埃及文明的开始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其基本区域是沿尼罗河两岸的一个狭长地带,地理范围大约和今日的埃及国家相当。从希腊时代起,西方人就知道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人更视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对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自建立古文明后,就分成上埃及(南部)、下埃及(北部)两部分,以孟斐斯古城(今开罗附近)为界。古埃及文明是建立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的,象形文字的发明与湮灭,标志着古埃及文明的开始与结束。

        古埃及文明绵延三千余年,与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相比,埃及较少受外敌入侵和民族变动之苦,古埃及居民自始至终属于一个民族,按其语言系统所属,称之为哈姆人。后来西亚的塞姆人曾经一批批进入埃及,与哈姆人逐渐融合,但其时已近埃及文明末期。

        尼罗河流域,由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早在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埃及人在阿姆拉文化时期已处在军事民主制时代,紧靠于文明门槛的边缘了,出现了较大的城镇。紧接着,很快在格尔塞文化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小国,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译为“州”,在下埃及尤其以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为代表。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和徽章,都崇拜自己城邦的保护神。

        这些诺姆国家形成之后,便开始它们的争霸和统一战争。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首当其冲,很快便布下了战火的烟云。开始涅伽达曾一度占领希拉康波里,但后来涅伽达失去了独立,成了希拉康波里的附庸。

        后来,各小邦纷纷结成联盟,参与争战。联盟各邦都保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交战中各邦都打着自己的旗帜,旗上的图像如狮子、鹰、朱鹭等就是各邦的标志。“战场调色板”就曾描绘狮州联合鹰州和鹭州结盟对三角洲各邦作战,俘获了许多居民。

        在争霸过程中,南方的希拉康波里很快崛起,不但击败了主要对手涅伽达,称霸南方,而且北进三角洲,想控制北部。在蝎王统治时期,希拉康波里已成为南部各邦联盟的首领。蝎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残酷镇压了国内反叛民众,然后率领自己的盟邦对外征伐,为他的继承者纳尔迈统治埃及奠定了基础。

        纳尔迈,就是美尼斯。在蝎王之后,纳尔迈的军事行动更加频繁。考古学家曾经在希拉康波里发现了著名无识别待思调色板”。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白冠,右手高举权标,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敌人的头发。在国王的脚下,还有两名敌人正在狼狈逃窜。调色板的反面,纳尔迈头戴红冠,和他的随从一起巡视战场。他们的前面,横躺着十具被斩首的敌人的尸体。反面最下部分,象征着国王的公牛攻破了设防的城市,正在践踏着企图逃窜的敌人。调色板最引人注意的是,正面的纳尔迈戴的王冠是代表上埃及的白冠,反面戴的王冠,则是代表下埃及的红冠,红白两冠戴于一身,这在日后的埃及历史上一直都是表示全国统一的标志,而且有时两冠合一,被称为红白王冠。调色板被认为是纳尔迈统一上下埃及的实证。

        纳尔迈统一全国后,埃及进入早王朝期时期。其继任者,意为“斗士”的阿哈,其名字本身就带有穷兵黩武的性质。阿哈第一次把埃及的边界由纳尔迈时代的赛勒赛拉扩大到厄利芬提纳,从而奠定了后来埃及南部边界的基础。

        第一王朝(公元前3100一前2890年)的统一只是暂时的,以后分裂和统一屡有反复。第二王朝(公元前2890一前2688年)的第一王海特普赛海姆威,意为“两个权力在和平状态中”,可能表示又由分而合,恢复了国内和平和南北统一。直到最后一王哈谢海姆威时期,才声称对立的两大神荷鲁斯和塞特终于和睦共处,采用了荷鲁斯和塞特的双重头衔,埃及南北才真正和完全统一。南北统一的埃及在集中王权领导下开始了建造金字塔的光辉纪元古王国时期。

        2、古王国时期的原始性军事

        (1)古王国的对外远征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81年)包括第三到第六王朝,埃及从此进入统一的中央专制王权统治时期。在此时期,埃及法老靠着他绝对的权力,按照埃及人重死后胜于生前的习俗,动用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陵墓金字塔,故古王国时代又称金字塔时代。

        法老,作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君主,采用“君权神授”说,自称是太阳神拉神之子,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所有的埃及人都得绝对服从法老的“圣旨”,在法老面前,文武百官皆须顶礼敬拜,许多大臣以亲吻法老的靴鞋为荣,甚至被法老打一巴掌也是莫大的光彩,值得在墓志铭中大书特书。一切高官显吏(包括丞相)均由法老指定,地方长官州长完全听命于法老。实际上,古王国诸朝的丞相和其他掌握实权的大官,甚至重要州州长均由法老的王室成员担任,更使权力集中于法老一家之内,比中国的“家天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古王国时代以前,战争主要是内部各州之间争霸的战争。从古王国时代开始,埃及组织了许多次国外远征。第三王朝首任国王乔赛尔揭开了侵略努比亚的序幕。他派军占领了第一瀑布上游的大片土地,并把它献给厄利芬提纳的赫奴姆神庙。但由于努比亚人经常反抗,骚扰埃及边界,乔赛尔不得不在阿苏安和非列之间修筑了一道城墙,以保护埃及南部地区。在北方,乔赛尔亲自挂帅出征,率军出击居住于西奈的各部落。

        大规模的对外远证是从第四王朝的第一代国王斯尼弗鲁开始的,出征方向仍是埃及南部的努比亚。据《帕罗姆石碑》记载,斯尼弗鲁曾蹂躏了努比亚的国土,带回7000俘虏和20多万牲畜。他并在南部边界修建了一道叫“斯尼弗鲁之家”的城墙。他还远征北方,占领了西奈半岛的铜矿区。瓦地一玛格哈拉悬崖上有一幅浮雕就描绘了斯尼弗鲁用权标击打下跪的亚细亚人的情景。为了巩固东北边界,他在那儿也修筑了一道“斯尼弗鲁之家”的城墙。在东北三角洲的那些称为“大公墙”的防御工事可能也是他建造的。

        斯尼弗鲁之后的诸王似乎把主要精力放在金字塔的修建上,到第五王朝诸王又恢复了前代的远征。他们认为自己不仅负有统治埃及人的使命,而且负有统治总称为“九弓”的利比亚人、亚洲人和努比亚人的使命。在这个王朝的国王萨胡拉的祭殿里,不仅画有载来许多亚洲俘虏的船舶,而且还画有利比亚俘虏,以及从他们那里掠夺来的牧畜。

        乌尼,这位第六王朝国王泰提柏比一世和麦伦拉的的宠臣,曾在自己的传记中说:“国王从整个上、下埃及召集许多‘万人队”,以便惩罚那些越过沙漠的亚洲人。国王派我统率这支军队…戈带着这支军队.穿过‘真理之神荷鲁斯’地区的伊姆荷太普门

“这支军队安全归来,

它消灭了成千上万的沙漠人。

这支军队安全归来,

它带回无数的俘虏。

        “国王极力地夸奖我。他五次派我率领这支军队去镇压那些越过沙漠地区的反叛者。”

        可就在乌尼远征之后不久,整个埃及的政治和经济都经历了一个彻底崩溃的时期。

        (2)古王国时期的军事情况

        古王国时期的军队分陆军和海军。陆军中只有一个兵种,即步兵。步兵主要由埃及的农民组成;也有一定数量的居于埃及境内的外籍非奴隶的努比亚人,但他们不是雇佣兵,没有军饷。步兵可达数万人,但具体数字不清楚。

        海军是古代埃及武装部队的一支重要力量。到第五王朝时,由于对外用兵频繁,埃及舰队分成两部分。“两大舰队”的出现既适应上、下埃及的划分,也适应埃及向地中海和红海扩张的需要。古王国的舰队数目不少,在斯尼弗鲁时期,埃及为寻找雪松树,就曾派出40艘舰船编成的舰队。

        发达的海军建立基于发达的造船业。当时尼罗河和沿海航运已普遍使用帆船。这些船只一般以双杆并列竖为帆桅,一船一桅,但也有双桅甚至三桅的大船。船桅前后以护桅索加固,船身亦以中央大索连接船尾,并用绞紧法使所有索具达到高度紧固。此外,船尾还有长桨作舵。作为造船技术尖端产品的则是王室祭礼用的大船。斯尼弗鲁所造的大船长达一百肘(523米)。胡夫金字塔内有两木船各长325米,全用黎巴嫩杉木制成,首尾高昂,船中建有舱房,接榫亦极完密。在航行时以数十名桨手划动。建造技术之精可以和金字塔相媲美。古王国时期还设立管理造船厂的长官,被称为“船舶建造者”,以及负责指挥搭乘战船运输步兵的长官,叫“战船队首长”。这说明古埃及在海军建设上已有了海军后备军官,可见其海军的发达。

        古王国的兵器较原始,主要兵器是弓箭和战斧。弓用木料制成,外缠以皮条。箭头早期为石制,后来被金属代替。最古老的战斧也是石制的,后来出现楔形或弧形扁平状的铜斧。这时兵器还有一头嵌以石块的粗头木棍,在木棒上用皮条捆以锤头制成的圆锤,燧石制和铜制短剑以及装有石制尖头的矛。防护装备盾牌一般是木制,外覆以毛皮面。

        为加强边疆和国内要地的防御,法老们修筑了许多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堡垒通常建成椭圆形、圆形或长方形。比较完善的黑拉康波里斯城堡,环绕以内外两道围墙。堡垒入口结构复杂,在经过两道狭窄的走廊和小空场后才能进入内部。这个小空场位于两道走廊之间,可以在此组织抗击强行进入入口的敌人。在堡垒入口附近还有通到墙上的阶梯。古埃及人还建了许多长墙,如第四王朝法老斯尼弗鲁所建的“斯尼弗鲁之家”长墙。

        值得注意的是埃及此时出现了管理武器、武器与船舶制造、军队补给和防御工事等事务的专门机构一“军械院”。其首领为“军械院院长”,有时与军队中的录事职务合并,是军事部门的要职。这是古代世界最早出现的中央一级军事后勤机构。

        3、中王国时期军事的发展

        (1)中王国的远讨与希克索斯人入侵

        第六王朝结束后,埃及历史进入第一中间期,从第七王朝到第十王朝一百多年间(约公元前2181一前2040年),埃及始终处于分裂局面。在此期间,贫民和奴隶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挡。《伊浦味陈辞》哀叹说:“大地像陶轮一样翻转起来,强盗已变成财富的主人”,“国境变成沙漠,各州被抢劫一空”,“国都,它在顷刻之间遭毁”,“那本来没有财产的人,现在已变成财富的所有主了;那本是受人驱遣的人,现在却来驱遣他人了;那本来自己没有谷物的人,却已成为谷仓的所有主,国王的粮仓变成一切人的财产”

        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古王国的中央集权专制体系土崩瓦裂,各州割据形成。后来各州又纷纷展开争霸,直至第11王朝,南北才统一,进入中王国时期。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33一前1786年),包括第11和12两个王朝。中王国是一个中兴时代,特别到第12王朝,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是中王国的鼎盛时代。古王国的首都在北方的孟斐斯,而中王国的首都在南方的底比斯。

        中王国强大以后,又恢复了对外扩张政策。在北方,中王国的国王虽多次远征西亚,却只限于阻止亚洲人的入侵,以及镇压西亚各族的反叛。中王国真正的扩张战争多集中在南方,对努比亚进行的。第12王朝的开创者阿美涅姆黑特,曾率军征讨努比亚,在塞姆拉地区设立要塞。他的继任者谢努塞尔特一世曾经征服努比亚的玛伽依人。据说玛伽依人勇敢善战,作战时佩戴长弓利箭,头发里插着五颜六色的羽毛,发出粗犷的喊叫,以排山倒海之势急冲向敌人。后来谢努塞尔特三世又四次远征努比亚,把埃及南部边界扩展到第二瀑布以南的塞姆拉地区,并新设许多要塞,使埃及在此的统治最终巩固下来。

        第12王朝末期,法老政权又趋衰微,从第13王朝开始,混乱割据局面再度出现,一直延续到第17王朝,史称“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786年一前1567年)。在这一时代早期,亚洲的希克索斯人入侵并占领了埃及,还曾建立第1516王朝。

        希克索斯人是个游牧部落,从西亚给埃及带来了战马和战车。在此以前,埃及只有牛、驴而无马,驴只用于驮运,拉车的情况也很少。在军事上,也只有轻装步兵。希克索斯人把马拉战车引入埃及,可谓是埃及军事技术史上的一大革命。埃及很快出现了马拉两轮战车,埃及也出现了战车兵,这大大增强了埃及军队的战斗力。

        (2)中王国时期的军事发展

        在兵制建设上,古埃及在中王国时期有一个从民兵到常备军的发展过程。最初,中王国的民兵队伍的招募,由“军队录事”负责。据第12王朝的一个纪念碑文记载,“皇太子”作为“军队录事”在提尼斯州募兵,其比例是每100名男性居民中招募1人。被招募的士兵自带兵器,通常补充到州长管辖的地方部队中。每个州常达400-600人,在军事作战时,州长率领这些地方军,加入法老军队,听其指挥。另外,中王国时期从努比亚招募雇佣兵,而且数量不少,在军队编制中另入雇佣兵系列。

        在中王国时期,国王建立了常随自己身边,保护自己的近卫队。长期服役的常备军就是从这种近卫队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常备军的扩大,以前战时临时招募的民兵逐渐被定期在各州招募的由新兵组成的专职军队所代替。新兵受州长和专门军官的领导,平时接受训练,逐渐变成定型化了的军团。国王常常从近卫军中选拔军官,组成忠于国王的常备军军官集团,逐渐形成一个职业军官阶层。他们中不少人出身贫寒,在国王的恩宠下成为新贵。但是我们对常备军的服役报酬还不清楚。

        中王国的陆军仍然只有步兵,不过在步兵中已明显地分为矛手和弓箭手两种,均采用同一型号的兵器。海军更加强大,作战适应性增强,埃及人善于利用风向,让战船在水上运转自如,机动灵活地同敌舰作战。

        由于青铜冶炼的发明和金属加工技术的提高,埃及士兵的武器装备比古王国时期有很大发展。进攻性武器有战斧、矛、弓箭、圆锤、短剑、投石器、飞去而来器和木棍等。防护装备盾牌也有新的发展。

        中王国的战斧形制多样。古老的扁平楔形斧斧身坚固,保留时间较长。而当时的扁平弧形斧,则是埃及所特有的。战斧有铜制的,而且出现了青铜斧。

        中王国的长矛已不再是燧石矛头,而代之以青铜制矛头。金属矛头打制成空心管形式,便于把矛杆楔入其中。有的长矛的下端也包上金属尖头,以便把它插在地上。矛的长短尺寸不一,最常见的长矛长达2米,适于近战。还有短矛和作为投掷武器用的标枪。埃及人还有特长矛作为攻城武器,由两人抬着,破坏敌人堡垒的雉堞或塔楼,可能也用来刺戳城堡上的敌人。

        弓是用圆木棍制成的,中间粗,两端逐渐变细并套以金属箍。弓通常长达140-180厘米。有的弓还用特种树枝紧紧缠绕,这种加固的弓可使箭的射程更远。箭的射程一般在150-180米之间。弓弦用涂蜡的亚麻绳或皮革制成。埃及人还在弦上穿上一些角制的环或皮制的套,以防发射后回来的弦擦打握弓的左手和下臂。

        箭杆多用芦苇制成,也有采用轻木的。箭镞是用硬木、骨、石和铜制成的。箭镞的质量与杀伤力直接有关,青铜镞头的采用确实比石制箭镞先进许多。埃及人制成杀伤力巨大的上尖下宽箭镞,还在箭镞上设计有倒钩,使敌人中箭后难以拔出。箭杆尾部嵌以羽翅,以便箭杆能笔直飞行很远。

        “飞去而来器”原是原始人的猎具,像一个曲棒,抛出后如击不中目标可以借助曲棒的回旋力飞回来。新王国时期还出现一种简单的投掷武器投石器,用皮革或编制的纸莎草作成,用以投掷石器,在攻城时其作用尤其重大。

        中王国时期埃及人仍没有发明盔甲,盾牌是唯一的防护武器。盾牌一般上部呈圆形或椭圆形,中下部呈长方形,高为身高的一半左右。由木框或整块木板外罩毛皮制成,周边钉以钉子。埃及人还有一种沉重的可掩护全身的圆盾。出征时需要由从者帮助携带。

        中王国的法老们一方面注重对外征伐侵略,另一方面又大兴土木,修筑防御工事,加强国内重地和边疆要冲的防卫。国内要地的防御工事主要在首都底比斯和北方重镇孟斐斯一带。北方防御工事主要对付亚洲人的入侵,数量不多,而重要的防御工事集中在南方,主要在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南北一带。

        在奥姆博斯以南,进入埃烈芳提那附近的第一瀑布地区,便是埃及的南部边境。从这里开始到南部第二瀑布地区的塞姆拉之间,沿尼罗河两岸埃及人建有一系列堡垒,形成保卫埃及的三道防线,又是南侵努比亚的兵站基地。第一道防线就是埃烈芳提那附近的第一瀑布地区第二道防线在第一和第二瀑布之间,即从库班一直延伸到努比亚边境的帖尔;第三道防线在瓦地一哈利发和塞姆拉之间的第二瀑布地区,这道防线最重要也最强大。

        中王国的法者们注重对南方的防御,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南方,却没想到亡国之灾来自北方。希克索斯人大举进犯并占领埃及达一百多年,埃及人也相应进行了长期的反希克索斯人的斗争。直到雅赫摩斯一世时,埃及人才最后赶走了希克索斯人,恢复了埃及人自己的统治,开创第18王朝,建都上埃及的底比斯,埃及史进入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一前1085年)。它包括第181920三个王朝。

        4、新王国时期一一军事霸国时代

        (1)新王国的军事霸业

        ①图特摩斯三世帝国的极盛。第18王朝正是在反抗希克索斯人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反希克索斯人的过程中,已经锻炼起一支强大的军队,法老政权依靠它有力地消除了地方割据,造成中央集权的一统局面。抗击希克索斯人的胜利,又进一步加强了法老的中央集权势力。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又反过来有利于法老大搞对外扩张,南征北伐,建立庞大的帝国。

        雅赫摩斯一世曾经南征努比亚,北占巴勒斯坦,为埃及帝国初奠基石。但帝国的真正建立是在图特摩斯一世时期(公元前1525一前1512年)。他不仅再次南征努比亚,而且北进于西亚腹地,前锋达幼发拉底河边,并在那儿树立一石碑,以铭记其功绩。他占据了叙利亚北部地区,和西亚的强国米坦尼接壤。

        图特摩斯一世称霸西亚之后的四十年中,埃及军队撤出了亚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国内建设中。但就在这段时间里,埃及在亚洲的境遇逐渐恶化。由胡利安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开始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自由扩张。在叙利亚南部和巴勒斯坦地区,卡捷什王国乘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谢世之际,占有加利利和北约旦河谷的大片领土。卡捷什国王在美吉多城征集民团,传召各地王公,准备联合起来对抗埃及。据那帕达石碑记载,在美吉多战役中约定共同反对埃及人的,以卡捷什为首的叙利亚、巴勒斯坦联军首领多至330名王公。这种情形对埃及在亚洲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势正在蒸蒸日上的埃及绝不会容忍别国侵占已属它的领土,一场战争迫在眉睫。

        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一前1450年在位),第18王朝第5位法老,幼年时曾和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共同统治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图特摩斯三世训练了一支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军队,以25人为一分队,共25000人以上。在他22岁时,图特摩斯三世开始独自执政。公元前1482年5月,他率兵出埃及,向卡捷什联盟发起了进攻,双方在美吉多城发生了一次决定性的战役。

        美吉多是巴勒斯坦北部重镇。从南面有三条道路可通美吉多:一条经“大马士革大道”向东,至基松河附近折向北,而后由山路到达目的地。这条路路途太长,图特摩斯三世弃之不用;第二条路经阿鲁那直达美吉多南部,亚洲人都认为这是图特摩斯三世的必经之地,因而在城南布设了重兵。如果埃及军队经此路攻打美吉多,必将遇到极大的阻力。就在这时,图特摩斯三世充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战略家的杰出军事才能,在阿鲁那地区改变了行进方向,经过一条崎岖的山路绕到美吉多城北,从背后突然袭击亚洲人。

        据《图特摩斯三世年代纪》记载:在美吉多城前,图特摩斯三世调整了军队的战斗序列,弓箭手在前,步兵断后,再后面是五百辆精选的,由快如疾风的骏马驾驶的战车。在进攻时,先由弓箭手射出一排排利箭,打乱敌兵的阵营。而后,图特摩斯三世命令车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挺进。当战车接近敌人的车队时,车兵在统一号令下同时放开弓弦。敌兵的战斗序列终于瓦解。到处是翻覆了的车箱、马匹和士兵的尸体,到处可以听到将领们的叫喊和受伤者的呻吟。

        《图特摩斯三世年代纪》还生动细致地描述了这次战役中图特摩斯三世英勇的形象:“陛下驾着金银战车,配备着自己的战斗武器,像常胜者荷鲁斯,像威力的主宰一般,像底比斯的蒙特一般,出发了,他的父亲阿蒙加强了他的双手”。由于图特摩斯三世的进攻,敌人陷入一片混乱。“当他们看到陛下战胜他们时,他们带着恐惧的脸孔没有秩序地逃往美吉多去,他们抛弃了自己的马和金银制的战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埃及士兵乘胜追击,美吉多城便唾手可得。可是,尽管法老声嘶力竭地叫喊,埃及士兵还是只顾抢劫金银财物,掠取战利品和捆绑俘虏。结果,一些美吉多逃兵爬上城墙,抓住上面的守兵扔下来的绳索,侥幸逃脱了性命。

        图特摩斯三世为此十分不悦,但无奈之际只好下令围城。在以后的七个月中,法老砍光了城郊果园中的全部橄榄树和无花果树,断绝城中的粮食和水源,最后迫使美吉多守兵投降。亚洲联盟的首领除卡捷什国王逃跑外,其余全部被俘。他们“用自己的腹部爬行而来”,请求图特摩斯三世宽恕,并向他保证:“铁赫努人永不反叛”,“我们在有生之年,再也不做反对图特摩斯三世的坏事”。埃及人夺得大量的战利品。在其后的三年中,法老又多次视察被占领土,征集贡物,重申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摧毁了卡捷什联盟之后,图特摩斯三世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第二个敌人图尼普。经过几年的休整,公元前1476年初夏,图特摩斯三世率军沿地中海东岸北上,经过毕布罗斯,征服了北部城镇乌拉扎和阿尔达塔,把图尼普布置在腓尼基海岸的所有驻军全部变为囚犯。由于这次远征的时间正好选在收获季节,因此,埃及军队在得胜回朝之际,收割了当地的所有谷物,并由海路运回埃及。

        公元前1475年春,埃及人乘船复回。在毕布罗斯登陆后,穿过东部山区,然后取道奥伦特河谷,直接袭击卡捷什城,毁坏了城郊的果园和庄稼。因久攻不克,埃及军队不得不撤退。

        在其后的一年中,埃及没有向亚洲发动进攻。乘此良机,图尼普在乌拉扎构筑了新的防御体系,布置了重兵。图尼普王子也被任命为乌拉扎军事总指挥。

        公元前1473年5月,图特摩斯三世率军突然出现在乌拉扎城下,在守兵惊惶之际已攻破城防,攫取了城中所有的财产。而后,埃及在乌拉扎驻扎了军队,迫使黎巴嫩所有城邦交纳租税,变地中海东岸被占区各个港口为军需库,储存各种军需物资,以备将来征战之耗。从此之后,埃及人每年都从黎巴嫩输入众多的优质木材。

        公元前1472年,图特摩斯三世向米坦尼发起了直接进攻。埃及军队首先乘船至毕布罗斯,登陆后,用马车装上事先建造好的军舰,翻山越岭抵达奥伦特河谷,而后折锋沿河谷北上。也许卡捷什和图尼普惊异于埃及军队的行军速度,因而未作任何抵抗。当埃及军队到达阿列波境内时,遇到了米坦尼王国的军队。经过三次激战,埃及人推进到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卡尔赫美什。米坦尼军队不得不撤至河的东岸。他们望着滔滔的河水,长长地松了口气,因为自己已经控制了附近的所有船只,埃及军队无论如何也无法渡过幼发拉底河。

        谁知就在这时,图特摩斯三世拿出在毕布罗斯建造的所有战舰,顺着河水向东急驶。米坦尼人惊得目瞪口呆,等缓过神来之后,急忙仓惶逃脱。埃及军队渡河之后,占领了幼发拉底河上的重要军事据点尼雅。

        十五年后,图特摩斯三世对这次辉煌的胜利还记忆犹新:“在纳哈林的土地上,没有人敢来拯救那些因其主人的恐惧而被抛弃的城镇,我烧毁了所有的城镇和乡村,把它们变为废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住在那儿。”在他父亲所立的石碑旁,图特摩斯三世也树立了一块石碑,标明了埃及帝国的最北边界。

        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不但大规模入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还不断出征努比亚,把埃及帝国的南界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他的军事征服,使埃及成为一个空前绝后的超级军事霸国。不但西亚被征服国家每年必须向埃及交纳大量贡物,就连当时的近东强国巴比伦、亚述和赫梯等,因慑于图特摩斯三世的威力,也不得不向埃及奉送礼品,以示敬意。埃及帝国的版图正是在图特摩斯三世之时,达于最大规模。图特摩斯三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古埃及的拿破仑”。

        ②埃及军事威力的衰落。但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图特摩斯帝国政权并不巩固,埃及撤兵不久,西亚各地便爆发了起义。公元前1463年,图尼普在黎巴嫩沿岸发动了反埃及统治的叛乱。尽管图特摩斯三世曾派军攻克了卡捷什和图尼普,并在图尼普设立了一个指挥部,但起义仍在继续。不久,奥伦特河上游位于卡捷什和大马士革之间的塔西也公开反叛,斗争一直持续到阿门霍特普二世统治时期。

        在幼发拉底河战役中,图特摩斯三世的军事威力并没有阻止米坦尼国王的对外扩张。向东,沙尔沙塔征服亚述,掠夺了不少财物,把米坦尼的统治范围延伸至扎格罗斯山脉。向西,他征服阿列波,迫使阿拉拉赫、乌伽里特、甚至南部的尼亚、卡捷什等都驱逐埃及军队,投靠米坦尼。图特摩斯三世死后,亚洲各城邦及其联盟力图挣脱埃及的束缚,刚刚继位的埃及国王阿门霍特普二世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

        据史料记载,阿门霍特普二世体格魁伟,肌肉发达,作战极为勇猛。他不但卓于养马驯马,还擅长射箭。对于亚洲各地的背叛,阿门霍特普二世予以坚决镇压。他循着图特摩斯三世走过的足迹,远征巴勒斯坦,击溃了不服从他的地方小公侯的军队,并蹂躏了他们的城市。随后进军奥伦特河谷并沿河向北挺进,攻占了地中海东岸重镇和经济中心乌伽里特,一直打到幼发拉底河沿岸。在其祖父和父亲所立的石碑旁,阿门霍特普二世也树立一根石柱,记载了自己的军事业绩。

        然而,阿门霍特普二世在亚洲的军事行动仅仅局限于镇压各地的叛乱,他没有,也不可能为埃及帝国再夺得一寸土地。长期的战争削弱了埃及的经济实力。如果说阿门霍特普二世还能够组织大规模战争的话,那也只是强弩之末了。当米坦尼王国迫于赫梯的威胁,为避免两线作战而向埃及求和时,阿门霍特普二世尽管吹嘘这是出于他的军事威力,但还是顺水推舟地接受了求和建议,与米坦尼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大约在公元前1415年,阿门霍特普二世的儿子图特摩斯四世娶了米坦尼公主阿尔塔塔玛为妻。从此,埃及的对外政策由武力征服变为联姻和黄金外交。对于亚洲各大强国,埃及法老除了以婚姻形式来巩固王朝间的联盟之外,不得不借助于黄金来购买友谊。

        在阿门霍特普四世,即阿赫拉吞统治时期,埃及军事威力的衰落表现得更加显著。埃及这时已无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便不可能保卫自己在叙利亚的领地。乘埃及衰弱之机,崛起于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在著名国王苏庇鲁流马斯领导下在叙利亚大肆扩张。叙利亚一些小国,如努卡西西、穆基西、尼亚等纷纷投入赫梯的怀抱,就连与埃及保持血缘联系的乌伽里特也背叛了埃及。此时,从奥伦特河谷的荷姆斯湖向西,一直到腓尼基海岸的阿穆路地区名义上归埃及所属,但阿穆路国王阿基路乘埃及在亚洲的统治瓦解之机也开始向外扩展领土,他一方面派军援助埃塔卡马反对仍然忠于埃及的阿姆基和乌培,另一方面亲自攻打图尼普。在阿基路军队的围攻下,图尼普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向阿赫拉吞请求给予军事上的援助。可是,被国内王权与阿门僧侣集团之间的矛盾所困扰的阿赫拉吞已无精力去顾及亚洲事务。

        当赫梯进军努卡西西时,阿基路盛情接待了赫梯使者。为此,阿赫拉吞传讯阿基路并把他囚禁在埃及。几年后,阿基路被释放,不久,他便投靠了苏庇鲁流马斯,阿穆路地区也就随之归赫梯所有。埃及帝国的北部边界向南退至埃洛特罗斯河谷。

        ③与赫梯争霸。阿赫拉吞时代,赫梯为了集中力量消灭米坦尼,和埃及结为盟友,从而瓦解了阿门霍特普二世时缔结的埃米同盟。为了尊重盟约,苏庇鲁流马斯在其扩张过程中,只攻打米坦尼的属国,对于乌伽里特、腓尼基各邦,以及阿穆路等埃及的属国则避免了干戈。米坦尼灭亡之后,赫梯与埃及两大霸国第一次直接接壤,双方以奥伦特河为界划定了各自的疆域。

        但其后不久,叙利亚一些小国组感别结龚及同盟,并企图拉拢与埃及保持王室间婚姻关系的乌伽里特。在这种情况下,乌伽里特国王写信给苏庇鲁流马斯,请求赫梯而不是埃及,帮助他解除困境。苏庇鲁流马斯以此为由,派兵进驻乌伽里特,把它变为赫梯的诸侯国。而后,苏庇鲁流马斯继续南下吞并了卡特那、乌培等本来都属于埃及的小城邦。对此,阿赫拉吞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来抗议赫梯的侵略行为。后来,阿基路的被叛使埃及帝国的版图再度缩小。赫梯人吞并了阿穆路地区后,把南界推进到埃洛特罗斯河谷。

        阿赫拉吞的继承者图坦哈蒙统治时期,埃及曾出兵企图恢复在亚洲业已失去的部分领地,但收效甚微。

        图坦哈蒙死后,因无子嗣继承,埃及政权控制在大臣阿雅手中。他的寡后安开孙巴阿吞私自写信给苏庇鲁流马斯,请求他派一位王子到埃及来同她结婚,并允诺让这位赫梯王子充当埃及法老。苏庇鲁流马斯几经斟酌之后,终于同意了寡后的请求,但派出的王子在赴埃及途中被杀。苏庇重流马斯为此大怒,立刻派兵攻打埃及。埃及最终战败,大批士兵被俘,但苏庇鲁流马斯也因军中传染病大肆流行被迫停止了战争。

        公元前14世纪末,埃及第19王朝建立。年老的建立者拉美西斯一世在其当政时期实行了许多军事措施,进一步改编和加强了埃及的军队。他把军队分成三个军团,每一军团均以埃及主要神灵的名字命名。各军团配备了战车队,加强了作战时的机动性和作战速度。此外,他从各军团中挑选骨干组成近卫军,侍奉国王左右;从相邻各部落中招募雇佣军,守卫边境要塞。从东北边界的嘉鲁要塞起,拉美西斯一世又修筑了一条经过沙漠而通往亚洲的军道,以便于作战时迅速地调兵遣将。所有这些军事措施的实行,为19王朝的法老能够在亚洲与赫梯争霸奠定了基础。

        当西提一世继承了埃及王位之后,赫梯的统治者是穆西里二世。也许是双方教唆之故,埃及与赫梯帝国境内都发生了叛乱。从有关资料来看,西提一世在亚洲的平叛活动特别顺利。他先击溃了聚集在通往加沙道路上的游牧部落,解救了被围困的贝特辛城,镇压了巴勒斯坦中部高地上的阿庇鲁人的反叛,而后进一步向北夺得耶诺阿姆、哈玛特和伯善城,臣服黎巴嫩各地的首领,迫使他们砍伐当地的优质木材,为阿门神建造圣船。继位第2年,西提一世沿地中海东岸北上,在阿穆路地区作战,而后翻山越岭,攻克了卡捷什城。接着在北进途中,与赫梯人发生了直接冲突。在卡捷什北部与赫梯人作战中,西提一世取得了胜利,不仅带回了赫梯战俘,而且占领了卡特纳和图尼普等地。卡尔那克神庙中的铭文说到,西提一世“打败了赫塔人(即赫梯人-作者)….使怯懦的叛乱者停止了活动。每个国家都得到了和平,…因为他们对陛下已存恐惧之心,他的声威已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当他从赫塔国家回国时,蹂躏了(叛乱的)国家,并杀死了亚洲人,(带走了)他们的白银、黄金、天兰石、孔雀石,以及(各种)美好的东西

        公元前14世纪最后10年内,西提一世和穆西里二世相继去世,古代世界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即拉美西斯二世和穆瓦塔鲁分别继承了埃及和赫梯的王位。两国的争霸战争于此时达到了顶点。

        拉美西斯二世幼年就随父出征利比亚和巴勒斯坦,22岁时便独自在努比亚地区作战。继位前,拉美西斯二世曾担任过突击部队和车兵首领,因作战勇猛在军中享有极高威望。有关他的铭文中充满了阿谀奉承的词句:“你是拉,你的身体就是拉的圣体。没有一个统治者比得上你,你举世无双…自拉时起,除了你之外,伊西丝女神从未爱过任何一个国王。…每个城市都应该知道你是所有人的神!”

        穆瓦塔鲁是穆西里二世的次子,因长兄早逝,所以才继承了赫梯的王位。他的成长过程虽然不详,但无疑是在尚武的环境中长大的。继位后,穆瓦塔鲁任命他的弟弟哈吐西里为伊丝达女神的祭司,同时兼任安纳托利亚中部地区军事长官,他本人则把都城从哈吐什迁到离叙利亚较近的达塔萨,致力于利凡特地区的战争事务。

        拉美西斯二世在当政的前两年内,主要致力于国内工程建设。到第3年,阿穆路在其国王本特西纳率领下发动叛乱,脱离赫梯,投靠了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闻知此事后,于当年5月立刻率军超过边界,深入西亚,收复了阿穆路。穆瓦塔鲁把埃及出兵西亚看成是一次挑衅,因此,他于同年冬天征集了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准备和埃及决一死战。两国边境一时剑拔弩张,一场战争迫在眉睫。不久双方发生了著名的卡捷什之战。

        卡捷什之战发生在拉美西斯二世当政的第5年,即公元前1300年,这是埃及与赫梯之间最著名的一次战役,也是古代世界的一次著名战例。

        在战争之前,双方都作了长期的准备。拉美西斯二世组建了四个军团,均以神命名,即阿门军团、拉军团、普塔赫军团和塞特军团。每个军团约5000人。除此之外,还有从努比亚人、沙尔丹人中间招募的雇佣兵。整个军队人数在3万人左右,以战车兵,弓箭手和投枪手为核心。

        在埃及人积极备战的同时,穆瓦塔鲁从臣属各国征集了约16000-20000人的队伍,从小亚细亚诸部落中也招募了一些雇佣兵。赫梯军队中至少有一半是战车兵。每辆战车上配备一名驭手,两名兵士。当穆瓦塔鲁得知埃及人的军事行动后,迅速召集王室会议,研究作战计划,而后差遣急使奔赴叙利亚各城,命令集结的军队迅速开往卡捷什城,以阻挡埃及军队北上。

        卡捷什,位于奥伦特河上游地区,交通十分方便,几乎所有的商路都在这里交叉。穆瓦塔鲁选择卡捷什作为会师的地点不是没有理由的。除了交通条件外,卡捷什的地形也相当优越。整个城池位于一座高岗上面,一旦赫梯军队驻扎在这里,不仅可以居高临下,控制河谷,而且可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很便利地观察敌军动态。

        穆瓦塔鲁在卡捷什埋伏了重兵之后,派出两名细作,身着游牧服装,冒充贝都因人,并且故意让埃及军队俘获。当拉美西斯二世审讯他们时,这两名细作声称赫梯国王为避免与埃及人相遇,已放弃卡捷什,移到北方的阿列波去了。求胜心切的拉美西斯二世信以为真,于是只带着阿门军团的一部分渡过奥伦特河,贸然孤军深入,而将大部分军队抛在了后面。当他接近了卡捷什,并且在城市西北地区扎营时,穆瓦塔鲁已悄悄地把军队调到了城东,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和作战准备。

        就在这时,埃及哨兵俘获两名赫梯侦察兵。拉美西斯二世从他们口中得知赫梯军队主力就在附近时,吓得魂飞魄散。于是,他一面急遣维西尔催促后面的军队迅速前来会合,一面调集自己的战车兵准备应战。但一切都已经晚了。无数的赫梯战车早已悄悄渡过了奥伦特河,在卡捷什南面突然出现。他们切断了正在列队行进的拉军团的行列,截杀了大批埃及士兵。而后急速奔赴拉美西斯二世的营地,将埃及法老与阿门军团围在中间。在赫梯车兵排山倒海的攻势下,埃及士兵惊慌失措,四处奔逃。

        在侍卫和御林军的护卫下,拉美西斯二世召集自己所有的战车兵,开始向西侧突围。鉴于赫梯军西翼防守牢固,不易突破,而东翼布置在沿河一带,阵线不稳,因此,拉美西斯向西突围失败后,又转而向东,对东侧的赫梯战车兵发起了冲锋。就在这时,周围的赫梯士兵冲进了埃及的营帐,但他们没有一鼓作气,集中力量攻击拉美西斯,而是到处抢劫金银财物,使即将到手的胜利化为乌有。

        在战争中,穆瓦塔鲁的八千名步兵始终驻扎在奥伦特河对岸,没有投入战斗。穆瓦塔鲁为什么没有动用这些步兵?我们不得而知。

        当日已偏西,黄昏来临之际,普塔赫军团赶到,给拉美西斯二世带来了生机。埃及军队重整旗鼓,对普塔赫军团作了部署,第一线为战车兵,作为冲杀敌人的先锋;第二线由10个横排的重装步兵队组成,手持盾牌和长矛等武器,形成一个密集的阵列向前推进,在步兵队的两翼有战车兵保护,同时这些战车兵还去压迫敌人的两翼,第三线仍是战车兵,作为后卫或用来追击敌人,轻弓箭手穿插在第一、二线中间射箭扰乱敌人阵线。埃及人正是用其方阵作战,打败了赫梯的战车兵,最终迫使赫梯军退出了战场。

        但是此后不久,遭到惨重损失的拉美西斯二世也不得不向南撤退,承认卡捷什和阿穆路的丧失,把直到大马士革之间的广大地区留给了赫梯人。阿穆路国王本特西纳也成了赫梯的俘虏。

        卡捷什之战并没有最终解决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归属问题。战后的拉美西斯二世曾多次企图重新夺回巴勒斯坦。在其当政第八年,他率军大举进攻西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反叛的城市。第10年,拉美西斯二世重又推进到腓尼基地区,巩固了腓尼基南部沿海。

        到公元前1284年,赫梯国王哈土西里三世迫于东部正在崛起的亚述王国的威胁,向埃及提出缔结和约的要求,并派出使者带着刻有自己印章的和约草案拜见了拉美西斯二世。因长期征战,埃及国内财富损耗极多,再加上本国兵员减少,雇佣兵越来越多,战争很难继续,因此,拉美西斯二世同意了赫梯的建议,也拟定了一份和约草案送往赫梯。最初的两份草案都铸在银板上,以赫梯文写成,后来又译为阿卡德文,但这两份草案早已失传。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和约条文都是写在泥版上的契形文字译文。这是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最早一份和平条约。

        条约规定,埃及和赫梯重新划定疆界。包括卡捷什、阿穆路、乌伽里特及其南部沿海邻邦西雅努等在内的叙利亚大部都归赫梯所有只是在地中海沿岸,埃及占领区向北推进了一点;两国从此之后不再为敌在遭到第三国侵犯或发生人民起义时,相互提供军事援助,引渡各自的逃犯等等。为了巩固埃及与赫梯的同盟,拉美西斯二世娶了哈吐西里三世的女儿为妻。

        自和约签订之后,两国再也没有交战。不过,赫梯在东部的亚述王国,以及西部所谓的“海上民族”的冲击下,国力迅速衰落。公元前1200年之后不久,印欧人的一支伊里利安人闯入小亚细亚,颠覆了赫梯王朝。埃及在拉美西斯三世时期,虽然顶住了“海上民族”的冲击,但其国势也已日薄西山了。

        ④帝国的末日。拉美西斯二世的长期战争,并未能恢复18王朝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埃及的庞大版图。在战争的同时,拉美西斯二世曾兴建了众多的建筑物。然而,其统治后期的建筑,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技艺上都明显下降,这是国内经济严重衰退的具体体现。拉美西斯二世之后,埃及帝国每况愈下,不久便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据《哈里斯大纸草》记载,在第19王朝末期,埃及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来自于叙利亚的伊尔苏领导了一次奴隶大起义。拉美西斯二世的继承者梅尔涅普塔死后,王朝内部又开始争权夺利。

        法老塞特那赫特镇压了伊尔苏起义,建立了第20王朝,但就在他当政的三年间,国内战争不断。拉美西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国势稍稳,使他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利比亚部落和“海上民族”的不断骚扰。

        为了抵抗卷土重来的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拉美西斯三世把国内居民划分为若干集团,以便随时抽调兵员又从利比亚人和地中海的沙尔丹人中间招募了雇佣兵。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的两次进攻虽然都被击退,但埃及却丧失了先前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领土,所能控制的也只有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区。

        拉美西斯三世不久死于宫廷政变。他的后继者拉美西斯四世至拉美西斯十一世的统治总共只有80年。在此期间,埃及丧失了巴勒斯坦和努比亚的统治权。在王权衰落的同时,僧侣的地位,特别是阿门僧侣集团却越来越强。王权的削弱和僧侣集团的增强,终于引起埃及统一帝国的分裂,称霸一时的新王国也随之瓦解了。

        ⑤后期埃及。拉美西斯十一世时,努比亚总督潘纳西率军进犯埃及。双方经底比斯一战,努比亚人虽然战败,但集宗教和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僧侣王霍里赫尔乘机夺取了底比斯的政权。他自称国王,并另创了一套纪年系统。与此同时,法老斯门戴斯以塔尼斯为中心,在下埃及建立了第21王朝。南北两大势力以埃尔一西巴为界分裂了埃及。

        公元前945年,来自于布拔斯提斯的利比亚人喜霞克一世建立了第22王朝。他乘底比斯王朝衰落之机占领了它,暂时统一了埃及。100多年后,在塔克罗特二世统治时期,埃及重新衰落。不久国内发生内战,帕都巴斯特一世乘机建立了第23王朝,舍易斯的统治者特夫那克特建立了第24王朝。努比亚国王卡希塔在南方建立了第25王朝。到公元前8世纪末期,埃及出现了无数的小国王,王权被彻底瓜分了。

        这几百年分裂混乱,被外族僭居王位的情况,说明埃及民族及其文明已处于衰竭而难以自拔的境地。不久,亚述帝国统治者阿萨尔哈东从前674年大举进攻埃及,其继任者阿述尔巴尼拔也大举南征,占领了三角洲一带地区,并与努比亚人反复争夺于孟斐斯、底比斯之间,这是埃及本土遭受外来帝国统治的开始。

        不久,埃及摆脱了亚述的统治,特夫那克特的后裔,舍易斯的普萨姆提克于公元前655年宣布独立,并建立26王朝(公元前664一前525年)。驱逐亚述军旅以后,普萨姆提克还征服了南方,使埃及在26王朝的百余年间恢复了全国统一,史称舍易斯复兴。

        公元前525年,新兴的波斯帝国又侵入了埃及,埃及被纳入波斯帝国的版图,27王朝实际为波斯王朝。282930王朝则是从公元前404年开始的埃及人建立的独立王朝,到公元前343年波斯再度征服埃及,称31王朝,最后于公元前332年埃及又被希腊人征服。历史传统上一般以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作为埃及独立丧失和埃及文明结束的年代。

        埃及在别的民族统治之下,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埃及文明也渐趋衰亡。当埃及人的草书体吸收了希腊字母而演变为科普特文字,象形文字逐渐湮没而成为死亡文字时,古埃及文明的传统也就最后断绝了。

        (2)新王国时期发达的军事

        ①步兵、战车兵及兵制建设。希克索斯人从西亚给埃及带来了马拉战车,因此到新王国时期,埃及打破了单一步兵兵种的局限,不仅拥有步兵,而且发展起了战车兵。

        战车兵一般由贵族担任,在开始时战车兵数目不多,作为一个支队,分属于步兵的各个军团。到19王朝时它才与步兵并列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能够独立作战,并有自己的组织和指挥机构。战车兵的首领叫“马官”,由被称为“马厩主”的一些官员协助,而他们负责补给和训练等事宜。另外还有一些直接指挥战斗的战车兵指挥官,正因为有了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战车兵,埃及军队才有力量与小亚强国赫梯对抗。当时埃及战车兵使用的武器是弓箭,而赫梯战车兵用的是长矛,弓箭在作战中可以充分发挥先发制人的优势,因此,虽然赫梯战车兵的历史比埃及的长久,但赫梯也很怕新兴的埃及战车兵。

        战车部队分若干支队,每支队有25辆战车。每辆战车上一般有驭者和战斗士2人。作战时,驭手站在右边自由扬鞭驾车。战斗士站在左边发射箭支。后来的希腊人就是采用了这种作法。

        新王国的步兵按其装备不同,开始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种。重装步兵身着衣甲,手持盾牌,大多使用长矛,也有使用锤矛、战斧或长柄斧等进攻性武器,而且还随身佩有剑、腰刀、曲棍或手斧等备用武器;轻装步兵无衣甲、盾牌,弓箭手就属于轻装步兵。在步兵中除了埃及人以外,还有一些努比亚人、利比亚人以及亚洲人的雇佣兵。

        步兵在攻城战中能发挥最主要的作用。新王国时期,埃及不仅拥有云梯,而且出现了龟甲阵和破城锤两种攻城器械。龟甲阵是几排攻城兵手举盾牌在头上方塔成一个棚子,状如龟甲,借以掩护攻城;破城锤是一根尖头大木梁,头部包以金属,用以冲撞城墙。埃及步兵还采用掘地道的办法攻城。

        作为军事霸国时代的新王国时期,埃及拥有一支相当大规模的常备军,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职业兵。新兵录事官在全国各地募兵,但常备军主要是从士兵家庭和安置在军事殖民地周围的后备队中来补充。新招募的士兵则组成训练队卫戍孟斐斯和底比斯。

        国王给退伍老兵发放土地、奴隶和牲畜,但他们也要交纳赋税。这些财产,可由退伍老兵的家庭继承、占有,但其直系男性继承者必须继续在陆海军中服役,即父子相承。

        埃及步兵一般被分为几个军团,这些军团被称为“梅沙”(意即部队),皆以埃及的主要神来命名。每个军团的前方都飘荡着自己神的旗帜。每个军团大约有几千人,下又分连队,连下设排,排下设班,逐级形成领导结构。

        埃及海军一直比较强大,大型舰船能容纳200名受过航海训练的士兵,一般舰船都有高大的帆和一列桨橹。在第20王朝一个描绘埃及人同“海上民族”进行海战场景的浮雕上,埃及舰船的船首已表明可用来冲撞敌船。后来希腊、罗马海军都采用了用船首冲击敌舰的战斗方法。

        ②兵器装备及其制作。埃及的战车是用木料制成的,车体较小,不设座位,底部是用皮条或绳索交织而成的网状,以便利用其弹性使奔驰的战车保持平稳。车轮在车体的末端,左右各一个。车轮的轮缘较窄,轮辐有4根、6根或8根不等。一个单辕杆牢牢固定在车体上。每辆战车套两匹马,上乘两人,一名驭者,一名战斗士。

        新王国时期的进攻性武器种类多样,有弓箭、矛、标枪、投石器、短剑、匕首、腰刀、战斧、手斧、锤矛和曲棍等。其中不少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

        埃及人的弓一般用圆的木条制成,长度为5一55英尺。这时,埃及出现了复合弓,是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的薄片,外覆一条牛筋,用棕榈树皮将这些配件紧紧缠在木弓上。复合弓拉力大,射程远,杀伤力也很大。箭杆一般长22-34英寸,有木制的,也有芦苇制的。金属作箭头,杆尾用三支羽毛作翼,以保持箭发出后的平直飞行。

        矛,一般是木制杆,长5一6英尺。铁制或青铜制矛头,带有双刃,中有一孔,以便矛杆插入其中,并用钉子钉牢。手斧较小,单刃;战斧较大,青铜或铁制刃部呈弓形。投石器是用一条皮带或绳索制作的,中间宽,用以兜石。投石器的一端有环,可以用手握住,另一端在抛石块时从手指中间脱掉,让石块从投石器中飞出。

        埃及人的防护装备,在新王国时期不仅拥有盾牌,而且还出现了盔甲。上圆下方的盾牌可及身长的一半,木框外罩以带毛的牛皮,用钉子钉牢。头盔通常是用皮革缝制的,很厚,一般达于耳下的颈部,长者可垂至肩部,头盔的形状一般与头形一致,像假发一样扣在人的头上。埃及人还有青铜盔,但比较小。鱼鳞甲衣由11行横排的金属片组成用青铜钉加以固定,袖很短,有时不到肘的一半。胸甲很长,一般不短于25英尺,下部用腰带紧束腰间。袖长几乎达于肘部,大部分无领。许多士兵还穿着用亚麻缝制的软材料甲衣背心。从埃及的壁画和浮雕来看,埃及士兵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很少穿甲衣,这与亚述军队有明显的差异。

        埃及有大量的军工生产作坊和保存兵器的武库。在门黑培尔一拉斯涅巴的壁画中,有一幅描绘几个匠人制造战车的场景,一个匠人站着用力安装车体,旁边坐着的匠人像在把木料弄弯,另三个匠人正在制造车轮;还有一幅描绘了几个匠人正在制造弓箭,有的制弓,有的作箭,都在紧张地劳动。新王国时期埃及法老们经常对外征伐,需要大量兵器装备,可见军工作坊匠人的负担也是相当沉重的。

        ③埃及人的战斗方法。当埃及法老决定对外远征时,每个州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兵员,通常集中到固定的集合点底比斯、孟斐斯或皮鲁塞姆,等待国王来统率他们出征,有时可能由国王委派的将军率领。远征的领袖到达后,先举行对神的祭祀,如同中国古代远征前的祭师,祈求神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给予帮助。然后,用喇叭发出集合信号准备出征。士兵集合起来后在行列中要向出征领袖鞠躬致敬,有点像出征前的阅兵。当进军开始了,战鼓齐鸣,战车作先锋,国王乘自己的战车,在拿着掌扇的官员们的伴随下,进入自己的指挥位置,前后跟随着各种步兵团。

        在战场上,当号手吹响进军喇叭后,首先是弓箭手列阵向敌人发射如阵雨般的箭支,然后战车兵驾车向前冲锋,重装步兵一手持矛或棍棒,一手持盾同时以密集队形向前推进,战车从侧翼包围,并压迫敌人的中央和两翼。弓箭手仍在发射箭支扰乱敌人,使敌阵陷入混乱,配合别的兵种作战。

        埃及人一般不杀放下武器的战俘。战争一结束,士兵立即把砍下来的被杀者的手堆在一起放在国王的面前,有军事秘书计数断手,查明并向国王汇报灭敌的数量。然后,士兵根据战功得到相应奖赏,抓获俘虏也有专为俘获者所设有的奖赏。在战场上或敌人营垒中所获得的武器、马匹、战车和别的掳获物,也被收集起来,由官员查明数量上报国王。战利品有时被堆在一起,用竖立的盾牌所筑成的临时墙和柳条门围绕起来,在门内外设警卫守卫。

        当部队围攻设有堡垒工事的城市时,步兵在弓箭手的掩护下,搭云梯攀登壁垒,或者在遮棚的掩护下,用破城锤撞击城墙。有时埃及士兵就搭遮棚作掩护,挖地道攻城。而且埃及人利用挖地道攻城,比其他民族都普遍。

        出征有时要在外建设野战营垒,作为临时性宿营地。营垒呈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在一面设有主要的进出口。营垒中央是将军和主要军官的帐篷,外绕以双重的壁垒或壕沟。其它帐篷搭在围墙的外面。在接近外围的地方,有留作喂养马匹和载重牲畜的空地,另一个地方则排列着战车和辎重。哨兵在帐外睡觉或守望

        埃及人从第18王朝开始,废除了以前经常设置堡垒的制度。除了边境重地设防外,城市不再设防。埃及人的两个首都一一底比斯和孟斐斯都不是有城墙的城市。为了给军队提供驻地,神庙周围修建了高耸的角锥形的石头搭楼,它凸出围墙以外,能够俯瞰围攻者并射击他们,大门上的胸墙可掩护保卫进口的士兵。神庙往外是泥砖砌成围墙环绕的城堡,神庙位居城堡中央,每一座神庙就是一个独立的堡垒,又是战时避难所,由它保护自己和城市,由此可见当时的神庙已和军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相当的融合,这是新王国时期政治状况在军事上与以前不同的新的反映。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