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通史 – 第 47 页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1939年至战争爆发时的关键性的几个月·第五

1939年至战争爆发时的关键性的几个月·第五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在前一章我阐述了对当时军政形势和潜艇部队任务的看法,并且还谈到了有关潜艇训练和潜艇建造的建议以及有关的结论等问题。         我作为一名下级前线指挥官直到1939年夏才得知海军总司令部当时已制定了与我的意见不一致的计划,其大体内容如下:      …

潜艇战的第一阶段(1939年9月至1940年3月1日)·第六

潜艇战的第一阶段(1939年9月至1940年3月1日)·第六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在英国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宣战之后,德国海战指挥部在当天下午13点30分下达了“立即开始对英作战”的命令。同一天,西线海军集群司令扎尔韦希特尔海军上将、舰队司令伯姆海军上将和我都赶到威廉港附近的指挥所开了一个碰头会。我们进行了认真 而严肃的讨论…

“挪威”行动和鱼雷危机·第七

“挪威”行动和鱼雷危机·第七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940年3月初,德国在海上的潜艇数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2月份投入的潜艇比较多。但到3月中旬,又有8艘潜艇准备驶往大西洋,6艘小型潜艇准备驶往北海。         我打算让大西洋的潜艇采用集群编队方式协同攻击敌护航运输队,让北海的小型潜艇攻击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

大西洋战役的第一阶段(1940年7月至10月)·第八

大西洋战役的第一阶段(1940年7月至10月)·第八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潜艇部队在参加了挪威海域的进攻性作战之后,大部分潜艇需要检修,从而加重了船厂的负担,延长了维修时间。因此,到6月初才能使用若干潜艇重新开展潜艇战。总司令部在所下达的指令中着重强调:“应将尽可能多的兵力使用于大西洋。”    3个月前,为了在挪威战区集结兵力…

潜艇部队的组织和战争第一年的潜艇建造·第九

潜艇部队的组织和战争第一年的潜艇建造·第九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潜艇部队司令应具有哲那斯 [ 译者注: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 ] 式的头脑。         他既要看到大西洋的情况又要看到本国的情况。其中一个面孔要向着在远海活动的潜艇。他和他的作战参谋部在考虑问题和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前线潜艇部队的战斗行动、所面临的威胁和艰苦的生…

大西洋战役的第二阶段(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 贫困和四分五裂的一年·第十

大西洋战役的第二阶段(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 贫困和四分五裂的一年·第十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根据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人们普遍认为,顾名思义潜艇多半是在水下航行,偶尔才上浮到水面,这才符合“水下艇”的真正含义。其实这种看法并不正确。直到1944年,无论外国的还是我国的潜艇,只有当必须保护自己或者在白天为了攻击时才下…

1941年12月11日前美国同我国的战争·第十一

1941年12月11日前美国同我国的战争·第十一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随着1941年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在大西洋美国海区的潜艇战出现了新的局面。    但这并不是说,在对美国宣战之前我们与美国在大西洋上一直是和平相处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反。         虽然美国没有对我宣战,并按国际法保持中立态度,但在战争开始后他们越来越…

大西洋战役的第三阶段(1942年1月至7月) 在美国水域的战斗·第十二

大西洋战役的第三阶段(1942年1月至7月) 在美国水域的战斗·第十二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9月17日希特勒与我们谈话时, [ 注:见本书第188页(第11章)。 ] 他再三嘱咐避免与美国发生任何意外事件。        当时我们还简要地分析了这样一种形势,战争一旦扩大到美国,将会给潜艇战带来何种后果。我请求在此之前尽…

大西洋战役的第四阶段(1942年7月至9月) 打击护航运输队和远洋作战·第十三

大西洋战役的第四阶段(1942年7月至9月) 打击护航运输队和远洋作战·第十三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潜艇在美国海区连连获胜的几个月中,吨位战的作战原则再一次经受了海战指挥部和潜艇部队指挥机关的检验。    根据1939年8月31日国防军统帅部下达的第1号作战指令,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经济战,重点打击英国。”    正如我…

“拉科尼亚”号事件·第十四

“拉科尼亚”号事件·第十四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942年8月16日至19日,我4艘IXc型大型潜艇和1艘潜水油船在久经考验的艇长们的率领下从比斯开湾各港驶往开普敦海域,准备在那里进行一场计划已久的战斗。        它们是U-68号潜艇(艇长默滕海军少校)、U-504号潜艇(艇长波斯克海军少校)、U-172号潜艇(艇长埃默曼…

改进潜艇装备·第十五

改进潜艇装备·第十五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942年下半年,尽管潜艇取得了巨大战果,但是敌人在战术上采取的反潜艇措施仍占上风,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敌驱逐舰、护卫舰艇和飞机的水面搜索活动使我潜艇在攻击中的主要战术优势(如荫蔽性和突然性)难以充分发挥。         只有采取根本性的措施才能改变这种情况,重新恢复有利于潜艇的态势…

大西洋战役的第五阶段(1942年10月至12月) 与护航运输队作战规模的扩大和远洋作战行动·第十六

大西洋战役的第五阶段(1942年10月至12月) 与护航运输队作战规模的扩大和远洋作战行动·第十六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从1942年10月起,我们在北大西洋经常保持两个潜艇群与护航运输队作战。这两个潜艇群在大西洋的东部和西部各组成一道巡逻幕,在护航运输队的“出发线”上打击护航运输队。    东部潜艇群的任务是截击向西行驶的敌护航…

受命任海军总司令·我对民族社会主义的看法和我与希特勒的关系·第十七

受命任海军总司令·我对民族社会主义的看法和我与希特勒的关系·第十七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943年1月中旬,海军元帅雷德尔给我在巴黎的指挥所打来电话。他告诉我,他打算辞职,准备提议让卡尔斯海军将军或我作为他的继任人担任海军总司令。他要我在24小时后作出答复,我的健康状况是否允许我担任这一职务。    对于他的电话我感到非常意外。…

大西洋战役的第六阶段(1943年1月至5月) 从最大规模的反护航运输队作战到潜艇战的失败·第十八

大西洋战役的第六阶段(1943年1月至5月) 从最大规模的反护航运输队作战到潜艇战的失败·第十八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942年12月,有9艘新型潜艇调到前线作战。这样,到1943年1月前线作战潜艇的数量分别为:大西洋64艘,地中海24艘,挪威海21艘、黑海3艘。 [ 注:潜艇部队司令1943年1月1日战争日志。 ]    关于…

1943年至1945年我任海军总司令时的任务·第十九

1943年至1945年我任海军总司令时的任务·第十九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海军装备问题    在我担任海军总司令后,海军的作战任务基本上没有变化。    英国人民的生存依赖于盎格鲁撒克逊人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保持这条交通线的畅通无阻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实施全面战争的先决条件。    两大海军强国实力强大。     存在的问题是如何…

1944年7月20日·第二十

1944年7月20日·第二十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7月20日事件和它存在的各种问题成了德国公众议论的话题,并在我国人民中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像以前一样我们需要取得一致。         因此如果能消除因对7月20日事件持不同看法而产生的对立情绪,那将是很好的。    要达到这一目的,首要条件是要善意地理解双方的不同态度和观点。只有…

从1943年5月至战争结束时的潜艇战·第二十一

从1943年5月至战争结束时的潜艇战·第二十一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943年5月所发生的事件清楚地表明了两大海军强国的反潜防御能力超过了我潜艇的战斗力。    潜艇还需好几个月才能装备上当时正在研制和生产的经过改进的武器。在1944年年底前,新型水下高速潜艇估计也还不能问世。    1943年6月,我遇到了整个战    争期间…

国家元首·第二十二

国家元首·第二十二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945年1月德意志帝国政府搞到了英国代号为“日食”的作战命令。该命令的内容包括关于在德国无条件投降后“占领德国的计划和各项准备措施”。    在该命令的一张附图上,标有苏联、美国和大不列颠等国瓜分德国的情况。除法国的占领区外,瓜分情况基本上与后来实际的区域划分情况相符,法国的占领区一直到…

结束语·第二十三

结束语·第二十三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1945年5月14日,在以我们的投降而结束战争之后的短短几天内,一位战功最显赫的潜艇艇长沃尔夫冈·吕特海军上校因一个悲惨的不幸事件而在弗伦斯堡附近的米尔维克遇难。         吕特海军上校是海军中仅有的两名被授予最高战功勋章——“配有橡树叶、宝剑和钻石的骑士铁十字勋章”——的军人之一。集…

附件

附件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附件1         附件2    摘自《1938年商船队防御手册》和国际军事法庭档案第40卷第88页。    (A)《商船队防御手册》第3章第1节第55条       :    报告敌情    商船船长一旦意识到所发现的舰船或飞机为敌方目标,他首要的职责就是用无线电报告敌目标的性质和位置。…

后记·1980年对大西洋战役的历史研究

后记·1980年对大西洋战役的历史研究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邓尼茨海军元帅的《十年与二十天》这部著作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不同于大多数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的大多数作者几乎只能根据回忆或个人的一些札记撰写,而邓尼茨海军元帅1956-1958年撰写的初稿是以他本人担任潜艇部队司令时的战争日志为依据的。因此,他…

附图索引

附图索引 作者:卡尔·邓尼茨 ·德国 出自————《十年与二十天》 出自————《战争通史》

作者序

作者序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这本书是根据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写成的。         我作为德军总参谋部的一名军官,曾在非洲、俄国和西线参加了一些较大的战役,并同德国许多著名的军人有过密切的往来。有一年多的时间,我曾在隆美尔元帅的司令部工作。    我不揣冒昧地谈谈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明我为什么敢于给浩瀚的战争文献再增添些内容。大战…

前言

前言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零四年八月三日,我出生在位于美丽的西里西亚中心的商业城市布雷斯劳。    一九二四年四月,我开始在第7骑兵团服役。一九二六年进步兵学校,随后又转入骑兵学校,学习了基础战术和骑术。    一九二八年二月,我获得了中尉军衔,我为此深感骄傲。当时德军总兵力不能超过    十万人,军官只有四千人,当上军官是很不容易…

波兰战局·第一

波兰战局·第一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四时四十五分,德军开始进攻波兰。地面部队开进以前,德国空军对波兰机场、铁路枢纽和动员中心进行了破坏性轰炸。进攻一开始,我们就掌握了全面的制空权,从而使波军的展开受到严重干扰。我机械化部队急速越过国境线,很快就突入波境纵深   。    我不想详述这一战局的经过,因为德军占有显著优势,…

征服法国·第二

征服法国·第二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在西线    波兰战局还没有结束,第3军就调到了西线。十月初,我们来到了特里尔以北地区。我的一个弟弟当时在萨尔布吕肯附近的一个预备师当排长(和平时期他是林业部的高级官员),我顺便去看望他。这使我有幸亲眼看到了著名的“西部壁垒”,也就是所谓的“齐格菲”防线 。    我很快就明白了,波兰战局是怎样一个赌…

巴尔干战局·第三

巴尔干战局·第三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两个战局之间    1940年夏天对德军来说,是战争中最痛快的时日,因为我们赢得了自拿破仑时代以来没有先例的一连串的胜利。凡尔赛之辱总算是洗雪掉了。我们看到的前景,是无忧无虑的、兴盛的和平时期。我们的占领军在法国和荷兰驻下来,开始过着和平时期平静的军中生活。         骑马、打猎活动也搞起来了…

在隆美尔指挥部·第四

在隆美尔指挥部·第四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隆美尔    一九三八年夏天,我在驻柏林的第3军司令部工作。当时我还是一名年轻的骑兵上尉,从军事学院直接调到这里,这是第一次担任参谋工作。         一天,一位上校来到我的办公室,这人很结实,机警而精力充沛,他的脖子上系一枚令人羡慕的普鲁士最高十字勋章 [ 注: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

西迪拉杰格·第五

西迪拉杰格·第五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11月19日至23日,第8集团军和非洲坦克群展开了一场在战争史篇中占据独特一页的坦克战。这场战斗进展速度之快,双方胜负变化之大,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大量飞机和火炮支援下的1000多辆坦克参加了这场有充分机动自由的旋风式的战斗。         指挥这些坦克的指挥官也横下一条心,准备投进他们最…

隆美尔的失败和崛起·第六

隆美尔的失败和崛起·第六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冲向铁丝网    11月23日战斗结束后,非洲军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用拜尔莱茵将军的话来说,“西递拉杰格以南的大片地区,成了尘云烟火之海” [ 注:隆美尔:《无仇之战》原文第76页。 ] 他谈到,天黑时,“数以百计的燃烧着的汽车、坦克和火炮把战场照得通明,”他    还说,“直到午夜才得以估…

贾扎拉战役·第七

贾扎拉战役·第七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进攻准备    1942年3月,隆美尔飞抵希特勒总部,商讨非洲战场的下一步行动。总的来说,隆美尔对此行不算怎样满意。最高统帅部正热衷于准备俄国战场的夏季攻势,征服埃及在全盘计划中只占一个小小的位置。特别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对隆美尔的建议持反对态度。希特勒倒报有善意,但是态度也颇明朗,即对利比亚是不可…

从托卜鲁克到阿拉曼·第八

从托卜鲁克到阿拉曼·第八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托卜鲁克的陷落    贾扎拉战役可以说是六月十五日中午结束的。随后,第8集团军全面向国境线撤退,这时坦克集团军正在接近托卜鲁克的防御外廓。         六月十五日晚,另一场战斗打响了。这场战斗被称为托卜鲁克-阿德姆防线的争夺战。    《沙漠地的危机》一书详细记载了南非军史家们对这场战斗…

再见吧,非洲!·第九

再见吧,非洲!·第九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阿拉曼的僵局    一九四二年七月四日早晨,非洲坦克集团军的处境十分危急。非洲军序列中共有36辆完好坦克,还有几百名精疲力竭的步兵。炮兵倒很强,因为我们缴获了大量的英军火炮,但是我们德国的火炮几乎已经没有炮弹了(第15装甲师的每门火炮只有两发炮弹)。所幸的    是,我们在迪尔西茜缴获了1500…

进入俄国·第十

进入俄国·第十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引子    一九四二年十月到十一月初,我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的加米施住医院,治疗在非洲染上的阿米巴痢疾。这的确是一种最讨厌的沙漠病,它可以轻易地夺去人的生命,因为这些微小的阿米巴癖性恶劣,它寄生在患者的肝脏里,破坏它的组织。如果让它们生存下去,患者的末日也就临近了。要想活命,就得跟它进行殊死的搏斗…

“静静的顿河”·第十一

“静静的顿河”·第十一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最高统帅部    九月,我从非洲回来以后,向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作了报告,并将隆美尔强调阿拉曼处境严重的信件交给他。哈尔德以他那惯常殷勤的态度接待了我,并以与其说是学究的方式,倒不如说是教授的方式向我询问了各样的问题。这次接见是在东普鲁士拉斯汀堡的希特勒总部进行的。当然,哈尔德的谈话涉及了…

斯大林格勒的灾难·第十二

斯大林格勒的灾难·第十二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对第6集团军的严峻考验    顿河两岸的坦克大会战方兴未艾之际,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的处境越来越危急。困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大批军队即将束手就擒,俄军业已稳操胜算。人们考虑到,有那样多的军队被围,而希特勒却反对任何的突围想法,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粗率。因为被围在斯大林格勒的不是一般的军队,第6…

曼斯坦的伟大成就·第十三

曼斯坦的伟大成就·第十三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向北顿涅茨河退却    回想起来,那是十二月二十二日,第48坦克军军部和第11装甲师接到命令,要他们放弃齐尔河防线,加速向西边约九十英里的塔钦斯卡亚开进。这是因为意军在顿河中游被击溃,曼斯坦不得已方采取了这一步。俄军近卫第1集团军趁机冲入这个缺口,圣诞节那天,其先头部队距罗斯托夫只有八十英里…

库尔斯克会战·第十四

库尔斯克会战·第十四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不能失败”    一九四三年三月末,东线天气转暖,开始解冻,“冬帅”让位给更加专横的“泥神”,双方作战行动都有所收敛。全部的装甲师和一些步兵师从前线撤了下来,哈尔科夫地域的坦克兵团都集中在第48坦克军。        第3、第6和第11装甲师以及“大日耳曼”装甲    步兵师统归第48坦克军指…

退回第聂伯河一线·第十五

退回第聂伯河一线·第十五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俄军的夏季攻势    军事评论家们研究德国于一九一八年突然失败的原因时。得出的结论是:这是鲁登道夫大举进攻失败的结果。另外的原因就是,“当军队知道,最后的兵力正在消耗掉,而且是白白消耗掉的,因而士气非常之低落。”    一九四三年的情况与此很相仿,德军之花已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凋谢。在这次会战中…

基辅突出部·第十六

基辅突出部·第十六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日托米尔的胜利    俄军沿第聂伯河大举进攻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第48坦克军在贝列亚斯拉夫以南击退了俄军的多次进攻。但在我们的两翼,情况可不算怎么好。十月中旬,科涅夫将军在克列缅丘格以东夺占了三个登陆场,尔后向克里维罗格的重要工业中心发动猛攻,该地以铁矿而著称,就象尼科波尔以锰矿而出名一样。第聂伯…

由乌克兰撤退·第十七

由乌克兰撤退·第十七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乌克兰的圣诞节    一九四三年圣诞节前夕,“南方”集团军群又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我们得知,第24坦克军受了重创,俄军已在布鲁西洛夫地域突破。 据报称,俄军正向日托米尔开进。第48坦克军奉命阻止他们的前进。圣诞节这一天,我们军部来到日托米尔,这里已经挤满      了运输车辆和后勤分队,包括第1…

防守波兰·第十八

防守波兰·第十八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概况    一九四四年春天和初夏,德军已在准备抗击由东、西两面实施的兵力悬殊的突击。福埃 [ 译者注:福埃(1775-1825)是法国将军,政治活动家,在拿破仑麾下参加了滑铁卢会战。 ] 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拿破仑的队伍在向滑铁卢进军时,是“既无畏惧,又无指望”,这种情绪恰好表达了大多数德国军官在…

红军·第十九

红军·第十九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在这一章里,我想总的谈谈对红军的印象。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在同俄军打仗时所获得的经验,在价值上将逐渐降低,这就需要对俄军的能力有新的估价。         然而,俄国军人的特点和素质以及其作战方法,未必有什么本质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正确估价俄国的军事力量 ,是一个可靠的根据。    俄…

西线的危机·第二十

西线的危机·第二十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指挥职务的变更    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日,巴尔克将军和我来到“G”集团军群司令部,该司令部当时驻在阿尔萨斯的莫尔谢姆。解除集团军群司令官布拉斯科维茨将军及其参谋长吉尔登费尔德中将的职务,是件不愉快的事情。         当我们在树木成荫的孚日山旁经过时,我想起了上次到这一地区时的情景,想起了当…

阿尔萨斯-洛林之战·第二十一

阿尔萨斯-洛林之战·第二十一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巴顿进攻    十月十八日,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在布鲁塞尔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 注:维尔莫特:《为欧洲而战》原文第562-563页。 ] 会上同意再次攻打鲁尔区。主要任务分配给了美军第1和第9集团军,其行动由布莱德雷将军协调。巴顿的第3集团军则在“后勤补给允许的情况下”…

最后的战斗·第二十二

最后的战斗·第二十二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阿登地区的进攻    我不想详述我离开“G”集团军群参谋长职位以后,紧跟着发生的一些情况。我不但失去了参谋长的职务,而且也被正式免除了在总参谋部的职务。这一事件是一九四四年末处于黑暗而不讲法治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我回到居住在瓦塔岗的家里,跟家里人度过了圣诞节,…

回顾·第二十三

回顾·第二十三 作者: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德军总部的军官被监禁了两年半,但是,铁丝网中的生活并不是完全无聊的。在俘虏营期间,我结识了一些人,象凯特尔在最高统帅部的代表瓦利蒙特将军,财政部长施威林勋爵,粮食供应国务秘书巴克以及重工业部门的代表和海、空军高级军官等。我曾和滑翔机驾驶员安娜·雷西进行了长谈。她曾驾驶“斯图卡”飞机把格雷姆将军送进柏林…

地图索引

地图索引 冯·梅林津 ·德国 出自————《坦克战》 出自————《战争通史》

前言

前言 作者:利德尔-哈特 ·英国 出自————《失去的胜利》 出自————《战争通史》    1945年我曾经讯问过许多德国将领,他们一致的意见都是认为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被证明为他们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 。         非常明显,他对于作战的可能性具有一种超人的敏感,对于作战的指导也同样精通,此外比起任何其他非装甲兵种出身的指挥官 ,他对于机械化部队的潜力,又都有…

原序

原序 作者:曼施坦因 ·德国 出自————《失去的胜利》 出自————《战争通史》    这本书是一个“军人”的个人记载,在其中我故意避免讨论政治问题,或是与军事方面无直接关系的事项。就这一点而论,也许值得引述利德尔-哈特上尉所说的一段话:    这次战争中的德国将领要算他们这一职业中的最好产品——无论就任何方面而言都是一样的。假如他们的眼光能够更放宽一    点,认识更深入一点,则其成就也许还会…

暴风雨的前夕·第一

暴风雨的前夕·第一 作者:曼施坦因 ·德国 出自————《失去的胜利》 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德国兼并了奥国之后,我就只是从一个距离军事中心很远的一点上,来静观政局的发展。    在1938年2月初,当我在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中升到第二个最高的职务——参谋次长——之后,我的总参谋部军官的生活却突然结束。由于一种阴险的政党阴谋作祟,弗里特希上将被免去了    陆军总司令的职务,一部分与他有…

战略形势·第二

战略形势·第二 作者:曼施坦因 ·德国 出自————《失去的胜利》 出自————《战争通史》    下述的三个因素在波兰战役中,对于战略形势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德军兵力的优势——唯一的条件为德国当局准备在西面接受相当的冒险,以便能把主力集中起来,用以对付波兰。    (二)地理情况使德军可以分别从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及斯洛伐克,用钳形运动围歼波军。    (三)从一开始起,俄国在波兰的…